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18 17:08:27瀏覽1726|回應10|推薦213 | |
艾 京 黃鱔的外形有點像蛇,令人望而生畏,因此並非人人都愛吃黃鱔;有些北方人更避吃黃鱔,可能北方旱地為主,黃鱔罕見所致,加上過去在菜市場鱔魚也少見,因此北方的居民基本上不認識鱔魚也就不足為怪了。有一些北方老人甚至認為,人一旦吃黃鱔老毛病就會發作了。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我們這批臭老九被發配到了「五七幹校」勞動改造。 幹校位於淮南的一個郊區,原先是一座勞改農場,而水稻的耕地是由湖泊改造的,由於是一片低窪地,挖土三尺便可見到水。因此在稻田、灌田水渠裡盛產泥鰍和黃鱔。南方籍同事便利用工餘時間到稻田抓黃鱔改善生活而自得其樂,相反北方的同事則皺起眉頭,大驚小怪地說:「什麼不能吃,吃蛇!」 我小時在印尼,家裡人從不吃黃鱔。一九四八年到雅加達升學,寄宿在一家客家人的老師家裡。他們可說無鱔不歡,三天兩頭餐桌上少不了韭黃炒鱔魚。我目睹眼前的鱔魚,顯得有點尷尬。師母說,黃鱔也是魚,而且還可以補身,在師母的啟發下,我勇敢嘗了一口,果然美味,加上我生平最怕吃到魚刺,黃鱔無骨,正合我意。有一年夏天,劇作家吳祖光數度來港審稿,其中有一次我請他在尖沙咀一家上海館子吃晚飯,吳祖光特地點了一碟椒鹽脆黃鱔,一邊吃一邊讚不絕口地說,在北京還吃不上這麼好吃的黃鱔哩! 黃鱔又叫鱔魚,有的地方叫長魚,是生活在湖邊、稻田的一種淡水魚,由於牠全身只有一條脊椎骨,無骨刺,加上營養價值高,甚得南方人喜愛。黃鱔經一冬一春的覓食,到了夏至身肥體壯,肉嫩鮮美,因此營養豐富。有人認為夏令之補,黃鱔為首,因此就又有「夏令黃鱔賽人參」的說法。按照營養師測定,每百克黃鱔肉中,含蛋白質高達十八點八克、脂肪零點九克、磷一百五十毫克、鐵十六毫克,而鈣卻有三十六毫克。另外,牠還含有維生素A和B和豐富的核黃素和尼可酸,因此,黃鱔可說是一種高蛋白和低脂肪的天然健康食品。醫學界則認為黃鱔素有降血糖的作用。 吃法多樣化是黃鱔入饌一大特點。黃鱔可炒、燒、煎、炸、燜、燉及烤,而在一些菜系裡,以黃鱔為主料的菜餚可說比比皆是。徽菜的炒鱔糊,肉嫩汁濃,這道菜傳到上海之後,經上海廚師的改良,如今已成了滬菜中的一道名菜了。南京有一種名叫「燉生敲」的名菜,做法是先用木槌敲打鱔魚令其脫骨,先炸後烹,製成後酥而不散,濃而不膩,是一道令人百吃不厭的著名菜餚。 閩南有一種叫紅糟鱔魚的家常菜,除鱔魚本身又脆又嫩外,另有一股清香酒糟香味,極為誘人。此外,蘇菜的紅燒鱔段、上海小吃的鱔魚麵和粵菜的燜瓢鱔捲等都各有風味,令人回味無窮。至於說到鱔魚的食療作用,那就更神了。 古醫書《本草拾遺》就提到:「補虛損,婦人產後惡露淋瀝,血氣不調,羸瘦、止血、除腹中冷氣長鳴。」另外《食療本草》寫道:「補五臟,逐十二風邪患濕氣、惡氣。」在《隨息居飲食譜》一書也寫道:「補虛助力,善去風寒濕痹,通血脈,利筋骨。」在民間中也有以鱔魚治病的偏方,例如腿腳久爛不愈,農民就懂得以剁爛的鱔魚肉敷在患處,據說療效奇佳。香港一些家庭主婦懂得把剔下來的鱔魚脊椎骨與冬瓜和適量的津冬菜滾湯,可強骨補氣。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