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05 18:50:36瀏覽1134|回應5|推薦142 | |
路青 不知古人為何把這個時節叫作清明,很明白的兩個字,卻帶著些哀傷似的。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傳說是晉國的百姓為了紀念介子推的忠誠,也在寒食節禁火,清明節插柳,代代相傳後來就成了全國性的大節日。又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倣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其實,在古代,它的重要性還不如其前一日的寒食節,掃墓也是較晚才出現的。然而由於清明及寒食的日期相當接近,久而久之便漸漸融合,形成了今日的清明節。 我們鄉下老家的風俗,掃墓的時間,一般是在正月的春節期間開始,一直持續到清明時節。祭祀時還得挺像樣,至少得要五個盤子的祭祀貢品,還有所謂「左魚右肉」的規矩,也就是一字排開貢品,中間是主貢品,或是燒豬,或是全雞,左邊是魚肉,或者是其他小食,右邊是豬牛肉或者其他肉食,當然,你家有錢,敬拜的貢品多多益善也無妨,但個頭最大樣子最顯眼的必是擺在正中的。 貢品前頭必須擺五個碗,用以斟倒酒水,而這個斟酒也不是亂來的,先是斟中間的碗,然後是左邊,再右邊,也不是一次倒滿,必須斟倒三巡至滿。在開始倒酒之前,得點香火蠟燭,人握著香火朝墳墓鞠躬三次,然後把香火插在墳前;斟倒第二巡酒的時候,燒草紙和紙錢給地下的人「用」,倒第三巡酒的時候,放鞭炮。 鞭炮放完了,這個祭拜的過程也便完了,收起貢盤,裝入籃子挑走,回到家裡,便可把這些貢品擺弄一番大快朵頤了,不管逝者是自己老子還是娘子,要到下一年才會想起他了──所謂敬拜死人,其實也是後人打著祖宗的幌子吃喝的一個途徑,雖然也有紀念的意思,但最終享用的還不是活人? 清明是掃墓的節日,或許大家都會想到這麼幾句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看古人的這幾句詩,同樣可以明白藉著祭拜先人混吃喝的目的是不假的:天氣不好,雨紛紛,挺壓抑的,心情也很不好,悲痛得很,儘管欲斷魂,但弄酒喝的雅興仍不減,還特意找有名的杏花村去飲酒──若說這是因為想到自己的某人死了,從而借酒消愁,我才不信這說法,否則,何必一定要很挑剔、也很有雅興似地喝杏花村的酒,而且還辛苦地借問著尋找去,隨處倒幾斤兌水白酒喝不就得了? 其實我們那裡也一樣,雖然清明時節會想到先人,心情有點沮喪,但想得更多的是,又到搞「青粄」吃的時候了。 清明正處初春,處處綠油油的,生意盎然,如果這份盎然的氣氛都給死者佔去的話,那可大大的掃興了,所以,死者是要拜祭的,但自己也是要快活的,便去做「青粄」吃了。從野外採摘十幾斤我們那裡叫作「抽葉」和「艾草」的野草葉子,清洗乾淨,放進鍋裡用清水煮熟,剁爛,和上糯米粉,加上糖水,像?麵糰那樣搓成米糰;再找一個大大的薄薄的盆,盆底抹上一層油,把米糰放進去,弄平整,然後放到鍋裡蒸。蒸熟了,便成了滿盆顏色青綠、味道清甜、咬勁柔韌的「青粄」了,它也叫「抽葉粄」。用刀切成一塊塊一條條的,拿在手裡,放入口裡咬它一口,味道好極了,更帶有一股清新的自然氣息──所謂天然綠色食品是也。 如此,清明,是哀日,生者想起自己的親人死了,不免悲從中來;但也是生者的樂日,此時桑葉正綠,桑椹已熟,春蠶就要第一次結繭收成了,不由喜甚!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