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清明
2010/04/05 18:50:36瀏覽1134|回應5|推薦142

路青

不知古人為何把這個時節叫作清明,很明白的兩個字,卻帶著些哀傷似的。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傳說是晉國的百姓為了紀念介子推的忠誠,也在寒食節禁火,清明節插柳,代代相傳後來就成了全國性的大節日。又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倣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其實,在古代,它的重要性還不如其前一日的寒食節,掃墓也是較晚才出現的。然而由於清明及寒食的日期相當接近,久而久之便漸漸融合,形成了今日的清明節。

我們鄉下老家的風俗,掃墓的時間,一般是在正月的春節期間開始,一直持續到清明時節。祭祀時還得挺像樣,至少得要五個盤子的祭祀貢品,還有所謂「左魚右肉」的規矩,也就是一字排開貢品,中間是主貢品,或是燒豬,或是全雞,左邊是魚肉,或者是其他小食,右邊是豬牛肉或者其他肉食,當然,你家有錢,敬拜的貢品多多益善也無妨,但個頭最大樣子最顯眼的必是擺在正中的。

貢品前頭必須擺五個碗,用以斟倒酒水,而這個斟酒也不是亂來的,先是斟中間的碗,然後是左邊,再右邊,也不是一次倒滿,必須斟倒三巡至滿。在開始倒酒之前,得點香火蠟燭,人握著香火朝墳墓鞠躬三次,然後把香火插在墳前;斟倒第二巡酒的時候,燒草紙和紙錢給地下的人「用」,倒第三巡酒的時候,放鞭炮。

鞭炮放完了,這個祭拜的過程也便完了,收起貢盤,裝入籃子挑走,回到家裡,便可把這些貢品擺弄一番大快朵頤了,不管逝者是自己老子還是娘子,要到下一年才會想起他了──所謂敬拜死人,其實也是後人打著祖宗的幌子吃喝的一個途徑,雖然也有紀念的意思,但最終享用的還不是活人?

清明是掃墓的節日,或許大家都會想到這麼幾句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看古人的這幾句詩,同樣可以明白藉著祭拜先人混吃喝的目的是不假的:天氣不好,雨紛紛,挺壓抑的,心情也很不好,悲痛得很,儘管欲斷魂,但弄酒喝的雅興仍不減,還特意找有名的杏花村去飲酒──若說這是因為想到自己的某人死了,從而借酒消愁,我才不信這說法,否則,何必一定要很挑剔、也很有雅興似地喝杏花村的酒,而且還辛苦地借問著尋找去,隨處倒幾斤兌水白酒喝不就得了?

其實我們那裡也一樣,雖然清明時節會想到先人,心情有點沮喪,但想得更多的是,又到搞「青粄」吃的時候了。

清明正處初春,處處綠油油的,生意盎然,如果這份盎然的氣氛都給死者佔去的話,那可大大的掃興了,所以,死者是要拜祭的,但自己也是要快活的,便去做「青粄」吃了。從野外採摘十幾斤我們那裡叫作「抽葉」和「艾草」的野草葉子,清洗乾淨,放進鍋裡用清水煮熟,剁爛,和上糯米粉,加上糖水,像?麵糰那樣搓成米糰;再找一個大大的薄薄的盆,盆底抹上一層油,把米糰放進去,弄平整,然後放到鍋裡蒸。蒸熟了,便成了滿盆顏色青綠、味道清甜、咬勁柔韌的「青粄」了,它也叫「抽葉粄」。用刀切成一塊塊一條條的,拿在手裡,放入口裡咬它一口,味道好極了,更帶有一股清新的自然氣息──所謂天然綠色食品是也。

如此,清明,是哀日,生者想起自己的親人死了,不免悲從中來;但也是生者的樂日,此時桑葉正綠,桑椹已熟,春蠶就要第一次結繭收成了,不由喜甚!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alo&aid=3914939

 回應文章

韋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慎終追遠
2010/04/07 15:29
掃墓的習俗各地甚或有異,但慎終追遠的意涵卻是相同的。
就我所知,以清明時期掃墓為大宗,有些則是以農曆「三月初三」為掃墓日子,
但今人或礙於工作關係,或是為了好記日子,
大多已跟先人稟報改成清明居多了。
甚至為了方便行事,提前到其它假日掃墓者也越來越多,
我想像您家這樣子慎重者真的值得學習。
江楓 閉關(kinalo) 於 2010-04-07 16:10 回覆:

“提前到其它假日掃墓者也越來越多”,我是其中之一


江楓 閉關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致歉
2010/04/06 06:26

老邁大大:

意欲回應來言,一個不小心刪去,謹此致歉!

祈請再度賜教,感恩


i~Robert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清明上河圖
2010/04/05 21:38

江楓 閉關(kinalo) 於 2010-04-06 06:17 回覆:
此圖我最愛

江楓 閉關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詩意清明
2010/04/05 19:47

趙燕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淮南子》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清明時節春光明媚,桃紅柳綠,萬物復甦,「滿街楊柳綠如煙,畫出清明三月天」、「沾衣欲濕杏花雨,拂面不寒楊柳風」……如此詩情畫意,令人心曠神怡。歷代文人雅士為清明所寫的詩篇,為數繁多。「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南宋詩人高菊卿的詩句,反映了古人掃墓的情景。「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歐陽修的《踏青》動靜結合,寫出了始於唐、盛於宋的民間踏青習俗。北宋詩人張先有「芳草拾翠莫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的佳句,描繪郊野踏青遊人往來不絕,婦女乘春遊之際採擷花草,時已黃昏仍流連忘返的盛況。而宋代詩人吳惟信則更生動地勾畫出人們遊春的動人場面:「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古代的清明節,在民間還進行踢球、射柳、放風箏、盪鞦韆等有益的體育活動。宋人黃峪的「未到清明先焚火,還依桑下繫鞦韆」道出了盪鞦韆成風。清代高鼎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成為吟詠風箏之絕唱。

在繁雜紛紜的詠清明詩中,反映社會重大主題的,當推唐代詩人張繼的《閶門即事》:「耕夫召募逐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清明節,詩人站在蘇州的閶門上,只見郊外田園荒蕪,長滿青草。農民哪裡去了呢?被招募當兵去了。清明本來是春忙季節,卻不見「幾處有炊煙」,光景可謂慘矣。寥寥幾句詩,典型而客觀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景況。


江楓 閉關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凝重清明
2010/04/05 19:41

馬佳

提起清明節的悲情,宋代詩人高翥的《清明》最為突出:「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古人郊野掃墓、悼念亡人的場面歷歷在目令人淒然。另一位宋人王禹俏的《清明》詩寫道:「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從字面上看,詩人的處境似乎很窘迫,非但「無花無酒」、「似野僧」,甚至要向鄰居借火點燈來讀書,但此詩恰恰也從反面證明:清明節原本應該是有花有酒、興趣盎然的春天節日啊!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燮,在一闋《浪淘沙》詞中寫道「小樓忽灑夜窗聲,臥聽瀟瀟還淅淅,濕了清明」,這鄭板橋不愧為書畫大家,一個「濕」字,寫活了清明時節的氣象特點和心境,讀來令人拍案叫絕!

「清明時節雨紛紛」,這雨水交織著淚水。淚水是凝重、酸澀的,雨水卻充滿著希望與活力。當淚水被清明的雨水沖刷之後,悲情也被綠色的希望取代了。所以人們會走出「圍城」,去沐浴、擁抱嫩綠的陽春,讓心變成一隻自由翱翔的雲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