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28 14:21:45瀏覽1185|回應7|推薦149 | |
艾 京 北京有一種老少咸宜的小吃叫麵茶,又叫茶湯。這裡所指的麵菜其實與我們通常喝的茶完全是兩碼事兒。北京傳統的麵茶以糜(唸mei)子麵為主料,糜子屬一年生的草本植物,與黍同類,籽實不黏,又叫穄子。糜子磨成粉後,一般以油(植物油)炒熱後便可備用。吃時先將糜子粉以涼白開水和稀成糊狀,然後用開水沖開,這就是所謂北京的茶湯了。 茶湯俗稱炒麵。遠在明朝時,在市面上已出現賣茶湯的舖子和沿街叫賣的茶湯小販。明代文人沈德符在他撰寫的一本書《野獲篇》中寫道:「京師向有諺語云:翰林院文章,武庫司刀槍,光祿寺茶湯,太醫院藥方。蓋譏名實之不稱也。」由此可見茶湯在京城的聲譽了。 北京的茶湯實際上是從游牧民族的奶茶演變過來的。元朝的蒙古族以及清朝的滿族將喝以乳酪為主料的油麵茶的習俗傳入中原。北京人則將少數民族的小吃加以改進,成為今天北京特殊的風味小吃,因此就有了「奶茶有舖獨京華」的說法。 北京有一美食家把麵茶形容為「可充飢的『茶』」。事實也是如此,我在北京生活的那幾年,家中必備一鐵罐的麵茶。這些麵茶或自己動手整,或乾脆以糧票到食品副食店買它兩三斤。大冬天,騎車頂寒風回到家裡,沖開一碗熱乎乎的麵茶,不失為既驅寒又充飢的風味小吃。 我沒見過在香港有賣北京的茶湯。上大學時,與一位朋友一道到北京一家小吃舖,每人各要了一碗油炒麵。他給我講了一個南方人吃北京油炒麵的小笑話。這位南方人可能是頭一回到北京,他進了一家小吃舖,見到一個北京人在低頭吃油炒麵,稀稀溜溜呈粥狀,看樣子不難吃,於是他向服務員指著那碗麵茶說,也同樣給我來一碗。服務員隨手在票上寫了「油炒麵」,讓他到窗口去取。這位南方人一看便對服務員說,我要的是粥,不是炒麵,經服務員解釋,南方人才恍然大悟。由此可見,油炒麵是北京特有的風味小吃。 在北京冠上「茶」的名字的風味小吃多的是,有一種以純糜子麵做的,也叫「麵茶」的小吃。在「茶」的表層澆上芝麻醬,內行的食家以嘴唇轉著碗邊,一口一口吸著吃,吃到最後整個碗底像被洗過光溜溜的。如用勺子一口一口盛著吃,人家會說你是吃麵茶的外行。北京的杏仁茶享譽大江南北,主要在製作時摻上了杏仁粉,但有不法的製造商摻的是杏仁油,甚至杏仁香精。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天橋或一些大街小巷,只要舖頭擺有大龍壺的,準是專賣茶湯的小吃店,而到傍晚時也能見到挑擔子的茶湯小販沿街吆喝,一頭是小火爐上那把大龍壺,另一頭卻是玻璃櫃裡上的盛著油炒麵茶的大青花瓷。隨著時代的變遷,此情此景今已少見,因為現在想吃麵茶不一定非得到小吃舖,最省事的辦法就到附近的食品店或超市買現成的油炒麵。一般老北京就認「稻香村」的油炒麵,它的真材實料甚得食家的喜愛。 其實自己動手製作油炒麵並不費事,因為在香港製作油炒麵的主料唾手可得。 先以小火用植物油(講究一點則可用香油或牛油)將麵粉炒至金黃,為免糊底要不停地翻炒。起鍋前放上炒香了的碎核桃仁和白芝麻、白糖、葡萄乾和蜜餞等。油炒麵晾涼後放進乾淨的瓶子或鐵罐,隨時便可食用。由於油炒麵容易消化,經飽耐飢,因此北京的老百姓有時作為病號的一日三餐。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