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閩南台灣的吃芋食俗
2008/09/19 14:44:32瀏覽1051|回應3|推薦98
 展 華

每年入秋之後,閩南和台灣城鄉都有一股吃芋食風習習吹拂。

無論是赴台灣旅遊,還是回大陸祖家探親,不時聽到閩南和台灣人言談間提到一句食諺:「七月半鴨,八月半芋」,這句食諺說的便是農曆八月十五以後的芋頭最為好吃。特別是閩南和台灣出產的一種叫「檳榔芋」的芋頭更是令人食之難忘,它比起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中提到的進貢皇帝享用的廣西荔浦芋不知要好吃多少倍。檳榔芋口感甚佳,濃香酥鬆,最大的特點是芋頭芋尾一樣香酥鬆軟,台灣的傳統菜餚「豬腳芋」也因有檳榔芋做主料而素負盛名。

閩南和台灣人對芋頭既有普遍愛好,又有著特殊的感情。這興許與清代周亮工《閩雜記》中的記載有聯繫:「閩人稱芋大者為芋母,小者為芋子……猶母子之義。」芋頭往往是一個大芋周邊連著很多小芋,在閩南和台灣人看來這寓意多子多孫,家族人丁興旺。另外,芋母、芋子被當作母子親情的象徵,每逢中秋佳節,閩南和台灣人幾乎家家戶戶都買芋、吃芋,這是不是藉此在明示子孫後輩毋忘祖家的心跡呢?大多數台灣同胞的祖先是古代從閩南移居過去的,至今台灣不少獨特、富有情趣的民風節俗依然保持著閩南祖家的「模樣」。台灣同胞過中秋有吃甜芋習俗,這習俗與沿海抗倭鬥爭有關。明末抗倭名將戚繼光,在福建沿海屢殲倭寇,功勞卓著名揚海內外。有一次,戚家軍卻受到倭寇襲擊,退到山頭,斷了軍餉。情況危急之時,戚繼光動員士兵吃野草充飢,以待援軍。當時有的士兵挖到野芋頭煮著吃,臨時解決了缺糧問題。後來人們趁倭寇不備時衝殺出去,大敗敵人,此時正值中秋佳節。後來,中秋節吃芋頭成了習俗,從大陸傳進台灣,一直保留下來。可見台灣同胞崇芋、吃芋,是中華飲食文化的組成部分。

閩南和台灣人吃芋的花樣簡直讓人眼花繚亂,百嘗不膩,常見的有煮芋粥、蒸芋餅、炊芋果、炸芋塊、搗芋泥、搓芋棗,還有芋鴨、紅燒豬肉芋等等。人們日常習慣用米粉(粉絲的一類)和芋頭同煮當主食。閩南和台灣方言「芋」與「路」諧音,於是民間有「食米粉芋,有好頭路」的食諺來討個好口彩。芋頭除方可作點心、當主食之外,還可入藥, 明代醫藥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載:「芋頭主治寬腸胃,充肌膚,冷吃療煩熱止渴……破宿血,去死肌,和魚煮食甚下氣,調中補虛」。《本草別錄》中說:「芋艿主寬腸胃,充肌膚,滑中。」《滇南本草》中認為芋頭「治中氣不足,久服補肝腎,添精益髓。」現代出版的《食物中藥與便方》一書中則介紹芋頭:「有益脾胃,調中氣。生芋內服能治淋巴結腫大,外用可消炎、消腫、鎮痛等功用。」別看芋頭其貌不揚,卻是食療兼優的好東西呢!

芋頭食品中最著名的要數「太極芋泥」。這道點心的製法,大致如此:用檳榔芋去皮蒸熟,然後搗成泥放在大海碗,然後調入白糖、芝麻、花生、熟油、桂花露等攪拌成泥狀,再裝入小盆裡用蒸籠蒸半小時取出。再用紅棗泥、瓜子仁、櫻桃在芋泥上飾成太極圖案,此道點心吃起來細膩軟滑,香甜可口。也許是為了緬懷林則徐之故,閩南和台灣民間的婚喜宴席,習慣上這道傳統甜點,平時不少酒樓也有備供。每當人們品嘗這道喜愛的甜點時,往往會談起當年林公用太極芋泥回敬洋領事的笑料。台灣的高山族雅美人對芋頭更是崇拜至極。他們中誰有新船下水,必須把自家種植的芋頭搬上新船壓艙,以芋當「魚」,剪綵儀式後的翌日再搬下來分贈親友近鄰,借此寓意漁獲豐收,年年有餘的吉兆。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alo&aid=2231614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原來如此
2008/09/20 06:39
感謝分享!
江楓 閉關(kinalo) 於 2008-09-20 15:28 回覆:
心照神交,謝!

邱荖泉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中閒談引典故
2008/09/19 21:44
文中閒談引典故,侃侃而談,引入芋頭的社會風氣,這是一篇很輕鬆的民俗考小論,不會感到是篇冗論,這方面我所要訓練的,受益良深。
江楓 閉關(kinalo) 於 2008-09-20 15:27 回覆:

精華在筆尖,咫尺匠心難。


i~Robert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good flahing photo
2008/09/19 16:08

江楓 閉關(kinalo) 於 2008-09-19 19:13 回覆: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