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與人生
2014/02/22 21:59:08瀏覽712|回應1|推薦50

引用文章大乘與人生

 

 

佛來入世,同民所在,苦其所苦,是為大乘;

心即理,性是佛,一即一切,眾生無有分別。

  

「自在」,不是指無事一身輕 ,而是在任何環境都能保持心念如常,不煩躁、抗拒、逃避、攻擊,也不可得意忘形。隨時把心情調適好,接著更要把事情處理好。

 

世事難免不完美,也需要改正,不能變成鄉愿的鴕鳥主義,但也非一蹴可及,需靜心行誼如常,等待因緣來到,平常心、喜樂心的持續播種、灌溉,因緣一到就成熟,急不得。

 

得之必有失,失之必有得,一直看得的那一面,傲慢驕縱;一直看失的那一面,人生永遠都是黑暗。珍惜得到的,彌補失去的,最重要是,如果是一個必然的取捨,就不要有遺憾。

 

在惡劣環境中,盡可能安排可行之道,世事無法十全十美,無法盡如人意,天王老子也須按律理而行,這時就必須有所取捨,【捨】不是難過的事,而是暫時放下,等到適當時機再撿回來,人才會自在,不用難捨難離,掛掛礙礙,人生到頭來都需捨,只是早捨晚捨。

 

不完美的事,用號令來匡正,雖然表面形式上獲得解決,但人心並沒有改變。傳教士用教導的方式來宣說道理,老天讓物種和社會自己進化,這樣的過程雖然顛簸起伏,人們卻才有真正的體悟,才是真正改變人心。所以對不完美的事,不要企圖以獲得權力來橫加扶正,這樣只是讓自己對成獨裁者,變成被改革的對象,要像傳教士一樣,以理示人,以德服人,用包容的心讓人們自己運作,過程中發生的每個錯誤,都是邁向成熟的經驗與學習。

 

所謂「放下」是要面對人事時地物的衝擊後,釐清對錯、記取教訓、想出解決之道、採取補救行動,然後放下負面情緒,不要再被情緒牽絆阻礙,而非變得麻木不仁。

 

所謂「當下」是不要惦著過去的榮辱,不要焦慮未來的無知,而是要把握可以掌握的現在,並非變得不回顧過去,不衡量未來。當然最重要的是,每個時刻,都能以平常心、歡喜心來活著,不要沮喪,也不要傲慢。

 

人活在社會上,不可能跟眾生的關係切割,所以要做到各種關係的圓滿,把事情做到最好,這樣就是一種修練,而非一直想擺脫人群、任務、責任,想要離群索居、無事無責,否則不要說逍遙成仙,只會變成別人的負擔。

 

「生命中總有連舒伯特也無聲以對的時候。」認清接受無奈是暫時的,千萬不可因而變得毫無生氣或鬱鬱寡歡,甚至變得隨波逐流、是非不分,要「學會等待」,等待因緣的來到 ,等待中可以學習與逆境相處(也學習不要成為別人的逆境),也是自我準備最好的時機,等到機會來了,就沒時間準備與學習了,如果那時還沒就緒,縱使機會來了也沒用,所以「一籌莫展」之時,是老天給人修習的空檔,應該珍惜。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y001&aid=11290627

 回應文章

映月(休格)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2/25 23:47
《妙法蓮華經》卷12 方便品〉:「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