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25 21:22:54瀏覽7174|回應5|推薦16 | |
---------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2186/112012102500549.html 人不能忘祖。時值台灣光復六十七周年,本報舉辦「被遺忘的光復節」座談會,喚醒同胞莫忘先人的犧牲奮鬥。紀念台灣光復,除了緬懷先烈先賢,更應為後代子孫擘畫可長可久的康莊大道。 ---- 甲午戰爭影響到現在,台獨也是這樣來的。有人說中國不要台灣,所以把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但這個說法是別有用意的,是離間大陸和台灣。從戰爭國際法來說,戰勝國是不能要求割讓未佔領的對方領土。甲午戰時日軍只佔領了澎湖,並沒有佔領台灣本島,因此無權要求割讓台灣。可是為要得到南進基地,日本海軍要求割讓台灣,另一個要台灣的理由是要台灣的茶葉、糖、樟腦。若當時不答應割讓台灣,結果可能是日本會打到北京。 ------ 1907年梁啟超在日本奈良與霧峰林家林獻堂晤面,掬誠告以30年內中國斷無能力救援台灣,台人不可輕舉妄動而無謂犧牲,宜厚結日本中央政要以牽制台灣總督使其不致過分壓迫台人等語,言之也悲,林獻堂深受感動啟發。 「日本人修築嘉南大圳,進行稻種改良,目的不是要照顧嘉義農民,只是單純的為了使嘉義農民生產更多稻米,以利運更多米糧回日本。」詳參《嘉義縣志:沿革志》第245面.
《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與《降伏文書》三者與台灣地位環環相扣。《開羅宣言》是聲明台灣歸還中國;《波茨坦宣言》是確認《開羅宣言》;《降伏文書》是日本接受前述聲明與宣言,故日本在台各文武機關造冊向我方辦理移交。其實這段歷史顯示,日本政府承認把台灣交給中國。 --- 在日本統治臺灣的這五十年里,為臺灣修建城市,興建工業等,使其政治、經濟水平以及文化上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讓殖民地的人感恩。以致日本從臺灣的撤離,面臨著一些臺灣人情感上的不捨,很多臺灣人具有了日本情結。即便日本屠殺了眾多臺灣人,卻並沒有遭到一致的討厭。一件事可以表明日本對臺灣的皇民化的成功,二次大戰中,當日本總督府打算在臺灣征兵的時候,當時近600萬的臺灣總人口,有425921人向日本總督府提出申請,表示自己願成為“日軍”,相當全臺成年男性人數的14%。在殖民地文化里,往往有被殖民者傾情於殖民者,表達依戀之情,就像香港人感謝英國,菲律賓人感謝美國一樣,但是它們並沒有像臺灣擁有這麼大民眾比率。殖民者不但沒有淪為負面的剝削者,反而成了具有的積極色彩的恩人。臺灣與日本,鑄就了世界殖民史上少有的現象。 --- 台北帝大在一九四三年時,有四百五十四個學生,但台灣學生只有六十九個。也就是說,日本人占八十五%、台灣人占十五%,但當時在台日本人只占台灣人口的六%。六%的人口享有八十五%的大學教育資源,何其不平等?另外高中教育也是如此。當時考公私立男子中學錄取率,日本人是六十五.八%;台灣人十三.八%。日本民族歧視人到這個程度,難怪光復後普天同慶。 大學榮譽教授張麟徵:前總統李登輝執政後期,就沒很重視台灣光復這個史實了。馬英九總統執政後,尊重憲法架構,主張「中華民國的固有疆域及於大陸,但目前治權不及於大陸」,中華民國政府既然播遷到台灣,馬英九更應該重視台灣光復這段歷史。韓戰爆發前,台灣法律地位屬於中華民國,沒有任何國家質疑;韓戰爆發後,兩大政治陣營尖銳對立,波及台灣。 關於日本戰後領土,相關國際約文裡除允許日本保留其本土四大島外,明言其他日本在戰前掠奪自周邊國家的領土都應放棄,但未明說放棄給誰。例如約文裡沒說濟洲島要還給大韓民國、台灣澎湖要還給中華民國。所以如此,是因為當時兩大參戰國,中國及蘇聯都未出席舊金山和會,所以條約只要求日本「放棄」,沒明確指出放棄給誰,留下後患。 韓戰爆發後,美國總統杜魯門為了給美國未來可能介入台海戰局預留伏筆,宣稱「台灣法律地位未定」,但怎麼可能未定呢?從《開羅宣言》、《波茲坦宣言》到《日本伏降文書》,戰後台、澎及其附屬島嶼應歸還中華民國,寫得清清楚楚。《金山和約》也是承襲上述文件立場,雖未明訂,原因已如上述。「台灣地位未定」只給了海外台獨分子一個可鑽的漏洞,使其以此宣稱台灣地位是未定。 如果不還原台灣光復這段歷史,台灣人民就會失去這段記憶。因此十月二十五這天要隆重慶祝台灣光復,喚起人民記憶、喚起「我們就是中國」。 教授黃光國(主持人):我一九四五年出生,記得跟我同年出生的大學同班同學,有四人,有三個男的也叫光國,另外一人名字也跟光有關。印象中,光復節是大事,等到藍綠對抗嚴重後,光復節的意義就慢慢淡掉了,等民進黨執政後,光復節就變成終戰紀念日了。 我在九○年代因學術研討會緣故,經常跑中國大陸,晚上常看大陸國共內戰節目,國民黨被描述的「一塌糊塗」;但最近這段時間再去看,電視節目不太一樣了,已經很少談國共內戰,即便談,國民黨形象也不同,沒有這麼壞,開始比較客觀、比較「民國風」了。 最近,我又應邀赴重慶第十一中學演講,會後安排我去黃山旅遊,那是蔣介石在二戰期間的休養住所,他們準備修繕,改成抗戰勝利紀念博物館。 大陸學者也在討論是否將重慶市中心內、全國唯一的一個抗戰勝利紀念碑,從解放紀念碑改回抗戰勝利紀念碑。 我當時跟那位大陸學者說,若真能改回去,比老蔣的住所改成抗戰勝利紀念博物館更有意義。現在中國大陸很積極面對光復節這件事情,台灣反而還沒像大陸這樣的企圖。 光復節有更為重要的意涵,不只大陸要面對抗戰歷史,藍綠雙方,也都要思考如何面對抗戰歷史。 回歸歷史雖是政府責任,但我覺得不夠,因為這牽涉認同問題,而認同問題牽涉更深層的是文化問題。 在日據時期,我們基本上是承繼五四時期的意識型態、科學主義與社會達爾文主義,但中國若要繼續發展文化認同,就要發展社會科學中國化。這卅年來,我一直在提倡社會科學中國化。 如牟宗三,就是中國文化新儒家學,在國際上,是首位成為西方被研究的重要對象。他是唯一一個翻譯康德《三大批判》,用康德詮釋儒家文化的人。中國若要復興,一定要創立自主社會科學傳統。 我認為,光復節要光復的不只是政治、歷史上的,還有文化上的。我們除了正視歷史之外,還要建立自主的社會科學傳統,不只是台灣式的,還是兩岸式的,否則問題不可能解決。 台灣社會科學出版社總編輯曾健民:台灣光復這段歷史,經過六十幾年後,「不只是被遺忘,而且是被顛倒」。今天釣魚台問題,就是日本顛倒歷史的結果。 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宣布釣魚台國有化,七成日本民眾贊成,這是日本民眾的歷史觀。是否全世界都顛倒歷史?希特勒屠殺猶太人,但猶太人並沒有遺忘歷史,反而是時時追究歷史,追究納粹幫兇的責任,他們還告訴德國下一代,千萬別遺忘歷史,要扛起歷史責任,這才是真正反省,因為遺忘歷史就是對未來盲目;日本現在就陷入對歷史盲目。 顛倒歷史就是顛倒當時的《波茨坦宣言》。八月十五原是日本戰敗、降服的日子,但卻以終戰來取代,就是違背《波茨坦宣言》。台灣現在也使用日本終戰史觀取代戰敗,就是抹消台灣人民的歷史。因此要解決釣魚台問題,就是要回到《波茨坦宣言》、《開羅宣言》的原點去看。 對台灣人民來說,光復的歷史意義首先是,對被派到各地當砲灰的十萬年輕人而言,「可怕的戰爭結束了」。其次是去殖民,作家吳新榮日記寫,本來每天晚上偷偷讀三民主義,一定要放進抽屜裡面,但光復後,今天晚上可以放在桌子上。接著第二天把防空洞的祖先牌位搬出來,祭告先祖終於光復了。最後是「復歸祖國」,戰後韓國是直接獨立、而台灣是回歸中國。 台灣文化認同混亂,就是因為歷史被顛倒,才會產生這樣的史觀。台灣把日據歷史美化、合理化,認為日據歷史就是現代化,把戰後歷史去中國化。因為歷史混亂、顛倒,才會有政治認同問題。 台灣戰後原點有很豐富的歷史內涵。一九四五年九月廿一日,《台灣新報》刊登一則消息,日本首相在官邸接見《中國通訊社》記者,表達懺悔之意,反省過去的錯誤政策,並表示將永遠放棄戰意,以此為基礎,將日本建立為和平國家。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