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常凱申:駁《李毅臺灣觀選總結: 和平統一 已無可能》必須等大陸變得更好(台灣變得更爛?)再來談統一
2016/03/17 19:19:21瀏覽1483|回應1|推薦3
常凱申:駁《李毅臺灣觀選總結: 和平統一 已無可能》必須等大陸變得更好(台灣變得更爛?)再來談統一

看完這篇文章.我的信念產生嚴重動搖.或許等大陸變得更好(台灣變得更爛?)再來談統一.付出的成本會更小?這才是真正以德服人王道精神?
--
寶島臺灣:中國自由民主的珍貴實驗田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698456
臺灣最後的榮耀“半導體產業”,已經被中國大陸這邊盯上了。
大基金9個月投出近200億 大陸發展半導體不計代價
未來10年,兩岸將在這個領域展開激烈的競爭。10年之後,台積電或許還沒什麼大問題,但臺灣半導體產業鏈上的其他企業,就不是那麼好說了。


小確幸?小確幸是要用錢來支持的。
如果目標是小確幸,那必然是求小確幸而不可得。


過慣了窮日子,再過窮日子可能沒什麼,但是如果是從“發達地區”的位子上跌下來,那普通人的滋味可能就不太好受了,相比與前者,如今的臺灣人對經濟貧困的忍受程度要低的多。
屆時必然會形成全社會的怨氣,這股怨氣憋在島內,而又無處發洩,只能用於自亂。
——罵國民黨、罵民進黨、罵孫中山、罵蔣介石、罵李登輝、罵馬英九、罵蔡英文……
罵如果還不能洩憤,那就採取各種暴力手段。
富人?你憑什麼富,老子拿著15K的薪水,你他媽的在我面前開豪車?信不信綁你一票?


政府?都是你們無能害的臺灣人過窮日子,信不信我開車撞總統府去?(榜樣:臺灣退伍兵駕車撞“總統府”內情:籌畫1年 用生命抗議司法不公)


如果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在未來10年內被消滅,那麼島內的矛盾激化,就是一個概率越來越大的事件。
在養家糊口面前,什麼溫良恭儉讓、什麼民主自由、什麼濃濃人情味,都會拋到腦後,把人性中赤裸裸“惡”的一面展現出來。


臺灣究竟是華人自由民主富裕文明的天堂,還是政治動盪經濟蕭條社會矛盾尖銳的反面教材。未來10年將是一個較為關鍵的時間段。


有朋友肯定會說,你為什麼這麼狠毒,一定要讓臺灣變壞才甘心?


其實如果仔細看看上面,大陸這邊並沒做什麼,連對臺灣的經濟制裁都沒有。發展半導體產業,為大陸百姓造福,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讓更多的大陸普通民眾在這個過程中受益,有錯嗎?
難道為了“讓利”給2300萬人的臺灣,我們14億人的大陸就不發展半導體產業了?
李克強:中國每年花2千億進口晶片 和買石油的錢差不多


另外,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很多人就說“臺灣是中國自由民主的實驗田”。
這話非常正確,我很同意。
但是,既然心甘情願做實驗田,那麼就要有實驗田的覺悟。要做“真實驗田”,不做“假實驗田”。


什麼叫“假實驗田”?先入為主的認為“臺灣民主是大陸的示範,大陸應該照著臺灣民主的樣子學習”,這就叫“假實驗田”——你都預設立場把實驗結論先給出來了,這還實驗個鳥啊?


要真實驗,就要先看看臺灣民主是否是成功的,是否是應該被當做示範的。如果是的話,再考慮如何示範,而不是直接跨到第二步。


實驗嘛,自然要考慮輸入各種情況,你不能光看臺灣經濟好的時候民主的表現,也要輸入一下臺灣經濟不好時的狀況,實際看一看臺灣民主的反應。這樣才比較合理。


臺灣第一位“民選領導人”上臺的時候,是1996年,臺灣在那個年代也算是錢淹腳目的尾巴,當年臺灣的軍費,比整個大陸還多。這個時間點,或者更早一些,可以算作這個民主實驗田的開端。


如果臺灣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民主”的高位,掉到幾十年後的低位,那麼這個實驗田同樣是有意義的,同樣可以為大陸這邊,提供一個意味深長的警示。
畢竟,有些東西,親眼看到的震撼力更強,也更深刻,就如同蘇東劇變一樣,至今還被部分自由派津津樂道,而現在的傳媒可比蘇東劇變那時候發達多了。


所以說,既然實驗田這麼重要,大陸這邊,在未來10年裡,更有必要下大力氣,好好抓一下半導體產業這塊,它對這邊帶來的回報,可能不僅僅是用金錢來衡量的利潤。


當然了,大陸這邊只能決定“大環境”,至於臺灣的小環境,還要拜託民進黨和時代力量等諸君。
像孫中山、蔣介石這種國民黨的靶子,放手去打吧。


作者:常凱申
--


"1949年後經歷過高強度的反西方、反資本主義的宣傳,還經歷過建國後史無前例的文革洗禮。結果呢?80年代一開國門,此前三十年的教育和意識形態宣傳幾乎徹底崩盤,別說普通百姓,就連知識份子、精英,甚至執政黨高層中的很多人的原有觀念都崩潰了。 為什麼?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
常凱申:駁《李毅臺灣觀選總結: 和平統一 已無可能》
http://bbs.tianya.cn/post-333-851311-1.shtml
需要先思考一下,李毅這篇文章的真實目的到底是什麼。


  如果是大陸這邊借他之口,說一些在檯面上不好說的話。在520即將來臨之時,對臺灣方面表達出大陸對台獨的威懾之意,警告上臺的民進黨不要輕舉妄動,傳遞“大陸民間已經有大量急統的聲音,而我們官方已經盡力壓住了,臺灣方面如果做出挑釁向獨立邁進,到時候恐怕我們也壓不住了”的意思,那麼這篇文章還是達到了目的了的,臺灣各方面已經關注到了這個信號,李毅甚至被邀請上了臺灣的政論節目,至於他們聽不聽和如何解讀,那是另外一回事。


  單就“傳遞大陸人民之前被壓抑的厭惡台獨的聲音”來說,這篇文章是成功的。因為此前臺灣很多人的邏輯是這樣理解的:大陸不讓我們臺灣獨立,是因為共產黨壞,共產黨邪惡,所以我們要推動大陸民主化,一個民主化的大陸,自然會和同樣是民主化的臺灣保持友好,也自然會讓我們獨立。
所以,與之前的帝吧網友反攻FB一樣,這篇文章向臺灣方面傳遞的資訊也是:“你們想錯了,大陸民眾比大陸政府更反對台獨(甚至可能更激進),在反對台獨這個立場上,大陸民間和官方是一致的,想寄希望于大陸人民寬容台獨?你們死了這條心吧”。


這是大陸這邊現在很多人的典型對台思維方式:
  1、以臺灣現在支持獨立的比例增加的趨勢,做一個單調函數,進而推測臺灣支援獨立的人的比例未來也會繼續增加。
  2、臺灣人現在從小受到台獨教育,所以日後只能更加台獨,時間在台獨分子一方。
  3、現在大陸武力淩駕于臺灣,未來國際形勢不可確定,現在機會“稍縱即逝”,現在不統,以後更麻煩。


  在我看來,這三條都不能成立。


  臺灣的分離傾向,是由西強中弱的大氣候,和台富陸窮、台弱陸強的小氣候共同導致的,這樣的傾向隨著來自大陸的蔣氏集團的消亡、臺灣本土派接過政權,是遲早要來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臺灣和日本的血緣關係,要遠弱於臺灣和大陸的血緣關係,但現在臺灣對日本的好感,遠強於對中國大陸。原因何在?其實很簡單,不就是因為日本現在的社會發展狀況領先於中國大陸和臺灣,臺灣人認為那是文明的典範和未來的方向嗎?


  如果把臺灣反中仇中的心態,簡單認為是臺灣政府部門的“灌輸”和“洗腦”的結果,那就找錯了根本原因。臺灣是一個開放社會,“灌輸”和“洗腦”當然可以存在,但要在人心中生根發芽,需要和現實互相印證才行,哪怕是牽強附會和片面的驗證。


  當然有人也會問,大陸現在進步已經很大了,而臺灣媒體故意引導,抹黑大陸。大陸弱的時候,就嘲笑我們窮,大陸強了,又說我們是“強國人”,就算你做的再好,臺灣媒體也會歪曲,那怎麼辦?


  因為大陸這邊現在暫時還不夠先進。對臺灣的優勢已經開始建立,但尚發展不足。
  從臺灣媒體眼中的“吃香蕉皮”到“強國人”,這是大陸由弱到強的階段。但是,現在大陸的這種強,由於時間尚短,還沒有傳遞到普通人層面,還不足以到讓臺灣普通人切身感知的程度。


  2016年的今天,大陸這邊強在什麼地方?軍工、重工業、部分前沿科技、基礎設施……但問題是,這些東西往往不是和普通人直接打交道的,對臺灣人來說尤其如此,大陸人至少還能感受到高鐵這樣的基礎設施的快速進步,在臺灣連這個也感受不到。


這樣自然給了臺灣媒體以歪曲和抹黑的機會。甚至是連大陸人,如果不是平時有意識關注最新的科技進展,往往也不知道現在大陸的先進科技成果逐漸呈現出了一種爆發的狀態,很多大陸人內心裡還是把大陸當成“只會做襯衣襪子”、“八萬件襯衫換外國打飛機”的階段。


諸如圓珠筆、日本馬桶蓋、中國體制下只能山寨無法創新……這樣文章在大陸的微信朋友圈裡比比皆是。今天的科技前沿,就是明天的大眾生活,連很多大陸人自己都對自己是一個這樣的印象和預期展望,更何況臺灣媒體掌控之下的臺灣人?


  有哪些東西是中國首創而不是山寨? - 常凱申的回答
  中國的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


  還需要時間。中國60多年來的進步,速度雖然已經非常驚人,但工業化的時間畢竟太短。


  如果,臺灣人發現,自己看到的各種學術、技術書籍,越來越多都是對岸出版
  如果,臺灣人發現,活躍在自己螢幕上的電視劇電影、明星都是來自對岸
  如果,臺灣人發現,對岸普通人的用到的東西,越來越比自己更新潮,更現代化
  如果,臺灣人發現,對岸普通享受的公共資源,(廣義)社會福利,超過自己甚至比自己優越的時候
  如果,臺灣人發現,自己社會亂象逐漸從政治領域擴大到普通人生活的領域,而對岸仍然社會穩定的時候
  如果,臺灣人發現,在國際上、國際組織上,越來越多的高級官員來自對岸的時候
  如果,臺灣人發現,自己用的新科技產品,也越來越多是來自對岸的時候,甚至離不開這些科技產品時
  如果,臺灣人發現,隨著經濟萎靡,本土治安越來越差,而對岸仍然治安相對良好的情況時
  如果,臺灣人發現,世界上的新科學中心,正由歐美轉移到中國的時候,中國自然科學諾獎得主越來越多時
  如果,臺灣人發現,臺灣本土企業日益凋零,死的死,跑的跑,而對岸世界500強企業占40%的時候
  如果,臺灣人發現,無論怎麼政黨輪替,臺灣都一直沉淪下去且速度越來越快,而對岸卻成為超級大國的時候
  如果,臺灣人發現,自己大學畢業之後,去大陸工作的薪水,比臺灣要高出兩三倍的時候


  這個時候,什麼教育、宣傳、課本,都毫無意義。
  在這些切身可以感知的優勢面前,什麼兩岸意識形態差異、體制差異、文化差異,都是浮土而已。


李毅文章中“每多拖延一分鐘,都對大陸極為不利,因為臺灣贊同統一的人,多數是老人,死得很快”的論斷提一點不同看法:


  問題6:20年後,臺灣還支持統一的老一輩人都死絕了,新生代接收台獨教育,必然更是天然獨,對中國一點感情都沒有了,怎麼可能主動找中國統一呢?
  
  臺灣統一以後,臺灣會有什麼樣可能的實質性改變? - 常凱申的回答


  然後我再補充一下。教育和意識形態這個東西,其實在現實面前,是非常脆弱的。當中國強大到一定程度並被臺灣普通人所感知的時候,甚至隨便一件普通事情就能改變幾十年的教育結果。
  如果我們對此無法想像的話,可以回憶一下上世紀八十年代,那個新中國歷史上的“懸空時代”。
  當時的中國,經歷了幾十年高強度的革命教育,也有過“要拯救世界三分之二人口”的盲目自信自大。但是打開國門,在看到與西方世界的巨大物質差距之後,整個一代人的信仰幾乎徹底崩塌,短短十年時間,差不多整個知識階層就倒向了西方世界——這可是一個和中國在宗教、文化、歷史、甚至語言上都完全不同的國度啊,這個時候需要什麼“感情”才能認同嗎?


  如果還沒有直觀上的體會,可以看一下下面這個答案。上世紀八十年代末,CCTV拍攝了一部著名的政治評論片《河殤》,你可以從這些解說詞中,看到那個年代中國知識階層面對強大對手的絕望和無助,並最終轉化為傾心仰慕對方,甚至徹底否定自身原有信念的過程。


  很多人只想到了老一輩臺灣人通過親情和國家認同途徑而建立起來的“親中”認同。
  卻很少有人想到,這種認同其實可以通過另外一種途徑重新建立起來。


  對於同文同種的臺灣,只要第二種途徑建立起來認同之後,隨著統一日久,第一種途徑的認同也會慢慢建立起來,最終完成對臺灣的徹底同化。


  就像上面引用的文字部分一樣,其實作者李毅的邏輯,在大陸已經上演過一次反例了。


  1949年,反對西方的中國共產黨執政上臺,此時中國反對西方的人數比例不知道,但此後經歷過高強度的反西方、反資本主義的宣傳,還經歷過建國後史無前例的文革洗禮。結果呢?


  80年代一開國門,此前三十年的教育和意識形態宣傳幾乎徹底崩盤,別說普通百姓,就連知識份子、精英,甚至執政黨高層中的很多人的原有觀念都崩潰了。


  為什麼?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面對可感知的現實,當年的意識形態和文字在頭腦中立刻全都成了笑話,人們爭先恐後拋棄它們。


 《河殤》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可能很多人年紀不大,當年並沒有看過這個在1988年轟動全國的央視政論片。上面連結中是它的解說詞全文。推薦沒有看過這部政論片的同學閱讀一下。


  知道我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經歷過怎麼樣的意識形態危機和脆敗,對我們日後轉換角色面對臺灣,是有幫助的。


中國大陸的產業升級現在正在不斷從中低端向高端逐漸展開,這種不斷滾滾向前的車輪,已經開始威脅到了一些准發達國家和地區。


  中國的下一個目標是半導體產業,已經而這是臺灣的絕對支柱產業。


  不止半導體產業,我們接下來的五年,要幹的事情還多著呢。
  “十三五”規劃五年中,哪些產業會迎來市場和政策的利好,迅速崛起? - 常凱申的回答


  稍有常識的人都會看出,如果我們的產業升級繼續前進,這個螳臂當車的臺灣,難道能夠阻擋的了嗎?


  大陸和臺灣的經濟力量對比,時間在我們這邊,而經濟力量對比變化,將逐漸會在上層建築,也就是思想層面體現出來。在大陸這邊,特點就是年輕一代越來越不把臺灣當回事,二三十年前那種對臺灣的羡慕甚至敬畏越來越不存在;在臺灣那邊,之前的窮鬼現在也變成了“強國人”,未來隨著陸台雙方的實力繼續失衡,尤其是臺灣產業被抽空和打敗之後,緊接著臺灣社會秩序和社會道德的失衡,大陸在臺灣人心目中的形象還會繼續變化,別著急。


  就像我之前多次預言過的那樣:臺灣在未來大概5-10年內,天然獨會越來越多,支持統一的會越來越少;但在10年之後,這個曲線會出現一個轉折,開始是緩慢回升,在20-25年後會快速上升。


打仗沒那麼容易。打下臺灣當然不難,但此後的民心和重建呢?為了美國不干預或少干預,要在其他領域做出多少妥協?由此造成的其他國際外交成本要增加多少?


  更重要的是,臺灣作為一個難得的自由民主的實驗田的作用消失了。本來過去三十年,大陸對臺灣的意識形態劣勢就是在逐漸緩解和消除的過程中,現在好容易走到了這麼一個臨界點,臺灣開始逐漸由正面典型變成負面例子了,臺灣逐漸出現的經濟頹勢和亂象苗頭已經開始讓大陸一些民眾感受到“西式民主”的問題了,而且這個過程還沒有變完呢。效果還不清晰呢,你現在可好,一巴掌打死他了,你知道養一隻小白鼠有多麼不容易嗎?


  臺灣開始“民主”的時候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正是兩岸差距最大,臺灣相對最富裕最高大上的時候(臺灣GDP有大陸的三分之一還多),如果之後臺灣在“民主”制度實行後逐漸衰落,到一個歷史低點的話,這個例子多麼清晰多麼完美啊!多麼有利於鞏固大陸的制度啊,光這一個例子就足夠壓住大陸的自由派二十年。
這下好了,本來要自己病死的臺灣,結果被你打死了,制度沒法驗證打臉了你知道嗎?
人家的制度在很多大陸人心目中可能還要封神了——創造了富裕發達臺灣的“民主”制度,被野蠻的大陸終結,這體現了“民主”的珍貴和來之不易,我們更努力爭取啊。
  (注:以上“民主”都是加引號的,特指多黨選票政治)


現在統一了,臺灣現在人均GDP這麼高,你統一之後,要如何“繼續保持臺灣的繁榮穩定”?還不是要從大陸吸血嗎?怎麼吸血?很簡單啊,臺灣的優勢產業,大陸這邊碰都不要碰,臺灣的落後產業,大陸負責打包購買扶植。這些做法,看看現在的國台辦,還不容易想到嗎?
  有朋友可能又說了,既然都打下來了,那就由不得臺灣了,我為什麼要保持臺灣的繁榮穩定?
  說這話的,應該想想,那個時候臺灣就是中國自己掌控的地方了,你掌控之後這片土地的人民生活大幅下降,會在國際國內包括臺灣島內,造成什麼樣的惡劣影響?
  一支股價一直不斷走低,並且經營狀況還不好的股票,為什麼非要在高位買入?


  如果說擔心國際局勢風雲變幻,趁現在統一更好。我也不贊同。
  因為現在是中國在更快的下餃子、增強軍事力量,而不是美國和日本。拖下去的結果,只能是我們和美國軍事力量的縮小,就算最終是武力統一,也明顯是越往後我們勝算越大。
  當然,你如果是萬一往後中國崩潰了怎麼辦?要真出現這種情況,那就算現在的臺灣統一了,屆時也肯定會分出去。那是中國恐怕都來不及考慮什麼臺灣了,新疆、西藏、甚至青海、寧夏,那才是更要命的。
  所以說,就算考慮國際局勢,現在也不是一個太好的武力統一的時間。


  李毅這篇文章中還有更幼稚的一些論點,例如
  【12.出於底線思維,準備最多移民臺灣2500萬人。
  ……
  從大陸16個5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移民。一律大專以上文化,或技校畢業生。年齡在18到45歲之間,攜帶嬰幼兒,全家移民。臺灣17個縣市,那裡不安定,就往哪裡移民,哪裡越不安定,就往哪裡多移民,如果全台不安定,就最多移民2500萬。】


  這種神論我就不分析了,在21世紀的現代社會這是根本無法做到的事情。


結論,如果李毅這篇文章是有官方背景,借此向臺灣方面傳遞大陸民間對統一的堅定決心,那麼這篇文章是成功的,甚至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聰明的。
  但如果這篇文章是作者真的這麼想,並且真的認為大陸官方該按照他文中說的去做,那麼這篇文章我認為則是漏洞百出的。


  文章的最後,我希望隨著中國大陸對臺灣優勢越來越大,武力統一越來越容易的發展趨勢,今後20年內中國領導人在面對臺灣問題時,能儘量抑制住“青史留名”和“歷史定位”的誘惑,在經濟上使用經濟手段消滅臺灣本土產業,在政治上保持不統不獨不武,在軍事上擴軍備戰發展先進軍事技術,為後來的繼任者做好墊腳石的工作。而不是把一個正在成熟中,但尚未熟透的果子提前摘下來。

---
一張攝影世上最著名的照片之一《東京車站》
  
一名美軍軍官與他的日本女友正在看站牌資訊   
一名前日軍軍官拎著戰友的骨灰盒悄然擦身而過   
這名曾經張牙舞爪的日軍在美軍官眼裡完全無視   
原因是,在美軍眼裡這只是一坨屎,不值得關注   
那名披著美軍軍服的日本女人在日軍軍官眼裡也是被無視   
原因是,他終於明白了美國二字的含意,已經徹底喪失了任何對抗的意志   畫面上的三個人物,都表現出很自然、很平靜的姿態與心態   
但這是二種天差地別的自然平靜   
是一方絕對的勝利和一方絕對的失敗而共同構成的不同成份的自然平靜   
換個角色,自比日本的臺灣會怎樣?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llygun20000&aid=50399736

 回應文章

倦收天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2016/11/14 13:22

"《河殤》,你可以從這些解說詞中,看到那個年代中國知識階層面對強大對手的絕望和無助,並最終轉化為傾心仰慕對方,甚至徹底否定自身原有信念的過程。 "

看來作者並不瞭解大陸人的心態,"打不過他,就跟他做朋友",從老毛就是這套實用哲學,到現在也沒有改變過,大陸是個1969在搞文革還可以同時搞出第一艘核潛艦的國家,台灣人不管是藍是綠,對大陸其實都不瞭解(知識階層面對強大對手的絕望與無助,其實在1949面對蘇聯發生過一次,1969珍寶島事件的時候抵抗蘇聯不得不跟美國聯合也發生過一次,後來改革開放又發生過一次,跟日本交流又發生了一次,中國人就是這樣的韌性,不要以為只有日本才懂得"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訣竅,中國人在漢朝時期面對匈奴鐵騎的時候也懂得開始訓練戰馬來追趕匈奴,唐朝遇上鐵器大國突厥的時候開始重視科技而到宋朝達到鼎盛,中國人自古就有這個能耐,在歷史的長流裡不是甚麼大事,無論如何起伏,只有可以笑到最後一刻的才是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