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王孟源:中方的正確做法是在10-15年後火箭彈發射的前一分鐘,國台辦仍然繼續笑臉讓利
2016/03/10 18:49:33瀏覽4991|回應0|推薦5
王孟源:
"戰爭是領土治權變更的唯一明確手段,否則就算統派佔多數(不太可能),而且永遠佔多數(絕不可能),少數人要鬧一樣可以搞的比香港還要烏煙瘴氣。以人類的劣根性來看,戰爭殺傷的嚇阻力在某些情形下是必需的手段。德日戰後不就乖多了?
維持現狀只有美國得利。雖然中共在國力完全超越美國前,只能來文的,但是這並不代表最後必然會文統。中方的正確做法是在10-15年後火箭彈發射的前一分鐘,國台辦仍然繼續笑臉讓利。
我自己從來沒有說過中方讓利是錯誤的策略,我說的是台灣人以為轉身向美國人付過保護費就可以拼命打中方的笑臉,才是愚不可及的。 "
--
【台灣】2020年前的台海戰役
讓我很擔心的是,目前台灣無論在政界或在軍中,沒有人見過或經歷過實際的戰爭,年輕一代,更是想像戰爭和電玩類似,無從對其後果有全面認真的思考,軍方也許知道,但是不會對百姓大眾說明白。
從小家住在新北投火車站旁,由北投到新北投是只有一節的柴油車,八二三炮戰那年,我在北投初中唸初一,還記得初秋時,連續有很多天,半夜時非常的喧嘩,有長達十多節車箱的火車停在新北投站,不停的往山上陸軍醫院北投分院運送傷員。不久後就被選為學生代表之一,去醫院慰問傷員,那次的經歷是我一生忘不掉的,絕大部份的傷員都是四肢不全的重傷患,意識清省的都不多,讓我深深的感到了戰爭的可怕。如今軍中的高階將領當時可能才出生,蔡英文女士更是尚未出生,如何能瞭解到戰爭的可怕?那是近六十年前,共軍只能用大砲轟擊金門,就造了這麼大的社會代價,以今日共軍的實力,如有戰爭發生更是後果比八二三嚴重幾百倍。
--
一個現役解放軍的告白:"习总应该会在第二任期解决台湾问题直接开干,,,台湾人的好日子不多了... 以大陆现在的军事实力,保守地说,一周内收复台湾。那些小台独们不知道战争的可怕和恐怖,以为如同玩游戏一样吧?"
http://bbs.tianya.cn/post-333-825603-1.shtml
--
王孟源是我非常推崇的一位部落客
他在哈佛大學拿到物理碩士博士 長期旅居美國
對軍事政治兩岸關係國際情勢都有非常獨到精闢的見解
他的文章質量非常高知識量非常夠.相當有可看性.強烈推薦給各位網友!
他的文章下方的討論區也非常值得一讀.裡面有來自兩岸海外網友的意見與疑問.王先生都給予認真回復.連討論區一併閱讀將使你獲益匪淺.
他的部落格: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

王孟源曾經上過東森杨世光的“57金钱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QUz8agqhS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HnxTTg0khc
---
王孟源:
2020年前的台海戰役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30345
中共應該要到2025年,甚至是2030年之後,力量才會強大到可以自由决定是否發動台海戰役,以武力統一台灣。在這之前,只有在被台獨主動逼到牆腳的情況下,才會不得已地忍受美國在事後的地緣政略包圍,提早武統。前兩天,民進黨的呂秀蓮宣稱中共有在2016年發動戰爭的計劃和動力;這當然是無知者的胡扯,典型的民進黨選前宣傳。

共軍南京戰區原副司令員王洪光一篇文章(詳見http://mil.huanqiu.com/observation/2015-04/6141845.html)。
其實這是兩個多禮拜前的舊聞,大陸網友早已廣泛討論;不過我忽然想起台灣媒體對它基本無視,這印證了我常說的,所謂的民主自由媒體實際上經過很嚴密的審查,所有的逆耳忠言都可能被冷處理,尤其是侵犯到既得利益者的特權的。王洪光的文章基本上講的都是很簡單的事實,但是台獨和國軍都不願意讓台灣百姓了解真相,於是媒體就“自動”把它封殺了。

共軍的新式火箭彈技術已有了足夠的射程和精度,又應該可以做到極為廉價,未來必然會以幾萬發火箭彈來代替以往的幾百枚戰術導彈。又如飛彈艇對攜帶小型飛彈的直升機完全無還手之力,所以沱江艦對兩岸的軍力平衡不會有什麼貢獻(參見《台灣沒有航母殺手。 。 。也沒有需要》)。如果要說我對那篇文章有什麼異議,我只能勉強找出他認為共軍可用Z-10武裝直升機來獵殺阿帕奇那一個細節。台灣的名嘴曾說阿帕奇有響尾蛇飛彈,可以用較長的射程來壓倒Z-10,其實這是外行人單憑紙面上的數據所做的結論。阿帕奇一直是為美軍自己設計的,所以它先天假設己方會有絕對空優,雷達和光電設備都只專為對地打擊而優化,響尾蛇飛彈也只是草草從空軍借來裝上,沒有針對貼地飛行的敵方武裝直升機來特別排除地面雜訊。而Z-10雖然引擎弱、載重低,卻從設計一開始就考慮到必須爭奪空優,所以它的天燕90飛彈是專為打超低空的直升機而設計的,在終段制導的過程中甚至還會專門瞄準直升機的主旋翼;Z-10的雷達和光電的軟體上,也對搜索和鎖定敵方直升機特別用了心。所以王洪光說用Z-10來獵殺阿帕奇並不算錯,只是他似乎因為是陸軍出身,所以只想著用陸軍的裝備來對抗對方的陸軍裝備;實際上消滅敵方直升機最有效的手段,當然還是空軍的戰鬥機。而國軍空軍在共軍奪取絶對空優的過程中能撐多久,實在是個大問題。

一篇Rand Corporation(美國首屈一指的國防智庫)針對未來戰爭中爭取空優的文章。這篇2008年的文章(參見http://www.mossekongen.no/downloads/2008_RAND_Pacific_View_Air_Combat_Briefing.pdf)雖然老了些,但是還是很中肯的,而且它在美國也廣受閱讀,好幾個空軍高級將領都回應過它。這篇文章的主旨是美國空軍過於依賴三個戰術和技術,亦即(1)靠前布署的短航程飛機,(2)飛機的隱身性,(3)超視距飛彈;而其後果就是我在《美軍對抗共軍的作戰計劃》裡面已經提過的,在西太平洋這類只有很少數機場的環境下,這三個依賴將會有很大的麻煩。具體的例子,正是假想一場2020年的台海戰役,然後做了兩個不同的分析,第一個分析先假設共軍將打擊美軍在琉球的空軍基地和臨近的航母(實際上這是必然的),所以美軍必須從關島基地出發。為了證明美軍的劣勢有多嚴重,文章專注在飛機航程短的問題上,假設(1)美軍動用所有的F-22,(2)F-22隱身完全有效,不受敵方飛彈威脅(實際上共軍已有多種反制措施,參見前文《雷達與隱身技術之間的矛盾關係》),(3)F-22所帶的超視距飛彈百發百中(文章中估計實際命中率應該在23%以下);其結果是在交戰15分鐘後,美國空軍全敗,徹底喪失台灣戰區的制空權。

第二個分析則假設美軍的琉球基地和航母得以100%的效率運作,那麼在隱身和超視距飛彈也都100%有效的假設下,才有可能擋住第一波攻勢;也就是要完全無視那三個依賴的毛病,才有可能避免失去空優。在任何現實環境下,美軍都將慘敗,而且這還是2008年沒有考慮到共軍後來發展出來的J-20隱身戰機和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的分析結果。在前文《帝國大反擊》的迴響裡,有讀者提到台灣名嘴在電視上對武統的反應是退守東岸以待美軍支援(其實國軍和台灣政客也普遍做這類論述),這對熟悉美國決策過程或了解現代戰略形態的人來說,真是可笑到極點了。美軍將領講到可能的台海戰事時,喜歡說台灣守軍意志堅定,絶對會戰到最後一個美國人;這雖然是個玩笑話,卻也是真理:那些反中的群眾有多少人是願意參軍來保衛台灣的?既然台灣只能戰到最後一個美國人,而美國是一個人也不會派來,那麼台海戰役的結果不是非常明顯的嗎?

----
"這個損人利己的辦法倒也不是普丁的新發明,美國保持台灣的半獨立狀態已經有65年了;可憐那些深綠的羣眾還在等待,希望他們的美國主子能有一天圓了他們的台獨夢。其實大國博弈所用的棋子,哪能決定自己的命運?"
台灣之所以不統不獨,半統半獨了65年,是因為這恰是對世界霸主美國最有利的安排;等中共的實力壓倒了美國,台灣的前途就將由新霸主決定
維持現狀只有美國得利。雖然中共在國力完全超越美國前,只能來文的,但是這並不代表最後必然會文統。中方的正確做法是在10-15年後火箭彈發射的前一分鐘,國台辦仍然繼續笑臉讓利。
---
華盛頓自由明燈報(Washington Free Beacon)是美國軍事工業利益集團的喉舌之一,向來努力鼓吹“中國威脅論”以便推動美國國會增加國防開支。美國軍方當然是樂觀其成,所以常常丟一些共軍新發展的小道消息給它;不過為了保密,通常說得很含糊。
昨天(八月19日)自由明燈報報導了中共於八月7日再次試射WU-14高超音速飛行器的消息。雖然在過去两個禮拜各種蛛絲馬跡已經引起了網絡上有關WU-14的揣測,但是自由明燈報的文章算是有了美國軍方的非正式證實。
那麼什麼是“高超音速飛行器”(Hypersonic Vehicle)呢?一般定義為5倍音速(5 Mach)以上的飛行器。這些飛行器只能在大氣層邊緣極稀薄的空氣裡運行,否則空氣阻力會使其燃燒墜毁,所以飛行高度大約在100公里左右,目前只能由弹道導弹或衛星火箭來發射。高超音速飛行器又分為两類:有動力和無動力。在這麼高的速度下,連衝壓引擎(Ramjet)都無法有效工作,更别提普通的噴射引擎了,所以必須開發超衝壓引擎(Supersonic Ramjet, or Scramjet);美國和澳洲在這方面最領先,但是幾次試験只有失敗没有成功。因此所謂的高超音速飛行器成功試射,到2014年為止都還只是無動力的滑翔飛行器。
雖然俄國和印度也有高超音速飛行器的研究計劃,但是没人相信俄國在三年之内,印度在三十年之内能成功試射,現在基本上是美國和中共之間的競賽。美國有两個方案:AHW(Advanced Hypersonic Weapon,先進高超音速武器)是陸軍委托桑迪亞國家實驗室(Sandia National Lab)搞的,2011年十一月試射成功,速度低於10 Mach,飛行距離連火箭助推段共3700公里。從下圖可以看出AHW基本上是一個標準的洲際弹道飛弹弹頭加上四片小翼,它其實只是一款能小幅機動的弹道飛弹弹頭,而没有以高超音速滑翔的能力,所以3700公里比助推火箭的原本射程還小。HTV-2則是空軍委托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國防部先進研究局)辦的Falcon Project(飛隼計劃)的最新設計,速度達到20 Mach,預定飛行距離10000公里以上。這才是真正的高超音速飛行器,可是HTV-2在2010年和2011年两次試射都失敗,DARPA只好重新設計下一代的飛行器。
共軍的WU-14在今年的一月9日第一次試射,可能使用了東風導弹(目前的小道消息指出用的是全新的東風16)來助推。八月7日的試射改用了長征二號丙火箭(CZ-2C)。两次試射距離都在1000公里左右。目前有關WU-14的細節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既没有圖片也没有數據,連名字都没有(WU-14是美國給的編號),不過有些側面的資料:首先是研究的工具;高超音速飛行器需要高超音速風洞,20世紀的高超音速風洞是活塞式的,速度低,持續時間短,壓力不穩定,例如日本的HIEST(High Enthalpy Shock Tunnel)最高氣流速度在16Mach以下(相當於5Mach的飛行器),在不到2毫秒(ms,millisecond)工作時間内,壓力損失達到30%,根本不足以進行有用的實験。1990年代末期出現的爆轟驅動激波風洞實現了革命性的進步,中共建立了JF10,德國有TH2-D,美國的國家航空太空總署(NASA)則建了HYPULSE(Hypersonic Pulse Facility),最高氣流速度都達到了20Mach以上,工作時間超過了6毫秒。中共在這方面明顯地領先全球,2012年進步到了JF12,最高氣流速度達到了驚人的30Mach,工作時間長達100毫秒,可以有效地複製9Mach飛行器的飛行條件,這對WU-14的開發必然有極大的幫助。
位於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北京懷柔錢學森工程科學實驗基地高溫氣體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內的JF12,全長265公尺、總重約1000公噸,在所有的技術指標上都遙遙領先美國
在用途方面,美國現階段的目標是開發一款能在一小時内打遍全球的飛弹,可是弹道導弹早已有此能力,高超音速飛行器在性能,價格和技術成熟度上都没有優势。長期來說,美國希望發展高超音速轟炸機,這更是空軍為了保全飛行員職位的白日夢。高超音速轟炸機的雷達及紅外線特癥必然極為明顯,本身極為脆弱巨大,不能快速轉向,又不像弹道導弹在大氣層外可以施放誘餌,在反導技術日益成熟的今日,其生存能力基本上等於零。所以高超音速飛行器對美軍的價值是很有疑問的。對共軍來說,則剛好相反,高超音速飛行器是用來加强弹道導弹的功能的,尤其是東風21這類中程飛弹,換裝小型高超音速飛行器弹頭之後,不但射程增加1/3以上,而且可以在中途做高機動轉向以規避像THAAD或GMD之類的反導飛弹系統,這才是高超音速飛行技術的軍事實用價值所在。
【後註】美國陸軍於八月25日進行AHW的第二次試射,因火箭故障在發射後即爆炸而失敗。原本計劃總飛行距離6500公里,包含AHM的側向機動試験。美國陸軍應會重覆這個試射,但何時進行還不清楚。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9217
---

"本來中共海軍計劃在整個2010年代有一艘遼寜艦用也就夠了,可是習近平堅持在2020年前必須有兩個完整可用的航母戦鬥羣,未來六年為了這個額外的航母戦鬥羣總投資將達到一兆新台幣以上..."
==>看來有消息指習要在他任內(5年內)解決台灣問題不是空穴來風...
邱毅:「十三五」規劃中的北京直通台北高鐵正式出爐,最近常聽大陸高層人士表示習大統一時程訂在五年內,此一説法與此高鐵規劃不謀而合。
為何有些人還看不出來?
說起遠程火箭砲,共軍的確獨步全球,擁有GPS制導,射程為150,200,300和400公里的全系列火箭砲。這些火箭砲打遍全台灣綽綽有餘,又比東風導弹價廉好幾倍,共軍何必捨此不用而用上射程至少600公里的東風?
==>但也意味著無差別攻擊會造成更多無辜老百姓的死傷.台灣再繼續玩火吧....
---
習近平接掌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已近兩年,在人事上,其對共軍改革之大刀闊斧的程度不下於王岐山在中紀委對文職幹部的整肅;首先積極提拔清廉能打仗的將領,並且無上限地追訴貪腐的前任將官,連上一任的軍委副主席徐才厚都在本月初被逮捕,另一個軍委副主席郭伯雄被捕也只是時間問題。
在武器研發的投資上,不單是對軍方的需要有求必應,就連軍方原本嫌貴的東西,都由軍委主動拍板採購,其中最令人矚目的就是我在前文提到的017號航空母艦:本來中共海軍計劃在整個2010年代有一艘遼寜艦(016號,001級)做為測試和訓練之用也就夠了,可以等到2020年再建002級,也就是現稱的018號,可是習近平堅持在2020年前必須有兩個完整可用的航母戦鬥羣,所以017號(001A級)在去年八月緊急上馬,再加上配套的J15戦機/055級大型指揮驅逐艦(其實應該是巡洋艦了,可是共軍還是講究孫子兵法的“形人而我無形”,所以會繼續搞這些“良賈深藏若虛”的把戲)/052D級防空驅逐艦/057級全電反潛護衛艦/093G級核子動力攻撃潛艇/全新的超大型補給艦,未來六年為了這個額外的航母戦鬥羣總投資將達到一萬億新台幣以上,耗費之大,令人咋舌。不過既然上級如此慷慨,中共海軍當然也就欣然笑納。在空軍方面,銭像洪水一般湧向共軍的最後幾個短板,尤其是噴射引擎,這一波的總投資約五千億新台幣;李克強在上個月甚至宣布將把2016年開始的十三五和2021年開始的十四五計劃串聯起來,主要就是針對噴射引擎這種研發週期長達15至20年的工業。連在地上爬的陸軍,也闊氣了起來:就在去年年中,大陸的幾家加工鈦合金的公司忽然收到了通知,要求提供報價以供共軍考慮試產中國版的M777式超輕型榴彈砲;這麼奢侈的裝備(鈦基的榴彈砲比鋼製的貴3到5倍!),只在兩年前都是共軍作夢不敢想的。
有了好的裝備,下一步當然是加強訓練。第一個推行現代化高強度訓練的中共將領是習近平在軍委會的新任副手許其亮;2011年底,他在空軍司令員任內創辦了“金頭盔”競賽,完全仿效美國空軍的實兵演習,讓飛行員進行自由對抗,這對將中共空軍的戦技訓練提升到二十一世紀的水平起了很大的作用。海軍自去年起,也進行了多系列的實兵演習,包括去年在西太平洋的實彈射撃訓練;據稱其飛彈消耗之多之貴,前所未有;今年的實彈射撃訓練剛好是現在從七月25日進行到八月1日,因為參加的艦艇太多,必須分在四個海域(渤海海峽、黃海北部、東海、北部灣亦即南海的東京灣)同時舉行。
不過我今天想提的重點是中共陸軍在最近進行的兩個系列的實兵對抗演習:首先是在內蒙古朱日和(在北京西北400公里的戈壁沙漠中)舉行的“跨越2014”演習,兩個月內已進行了六場。去年的“使命行動2013”和今年的這個“跨越2014”的差別在於前者是照劇本練的,如同國軍的“漢光演習”,所以主要練的是行軍和作業;而後者則是兩個加強旅之間的自由對抗,考験的是戦術和戦技。它和國軍的師對抗或旅對抗又不同:廣泛使用了雷射模擬器和自動發煙頭盔,此外有一方(“藍軍”)是新組建的專業假想敵部隊,紅軍則為各軍區派出標準建制的機械化步兵旅輪流出戦。這很明顯地是仿效美軍的專業OPFOR(OPposing FORce,即“假想敵部隊”):駐地在加州Fort Iwin的第11裝甲騎兵團(11th Armored Cavalry Regiment,名字叫團,其實是一個超級旅,其第一和第二營-squadron-為專業OPFOR)。如同美軍的OPFOR,這隻專業“藍軍”也是旅級的單位,番號是獨立195裝步旅;11裝騎團有一個营的編制和戦術完全仿效中共陸軍最精銳的第38集團軍,而195裝步旅則剛好反過來模仿美國陸軍最精銳的第四師。下基地對抗11裝騎團的美軍部隊固然幾乎都全軍覆沒,而在至今這六場“跨越2014”演習裡也只有第四場的一個來自瀋陽軍區第16集團軍的機步旅靠著極佳的運氣而険勝。紅軍會打得這麼辛苦當然是故意的:藍軍不但有絶對的制空權,優勢的無人偵察機和武裝直升機,超強的電子干擾能力,隨手捻來的核生化打撃手段,最重要的是藍軍的指揮系統已經完全信息化,數位連線到每一個連,旅長在螢幕上可以實時綜觀全局,也可以用鍵盤直接下令,這在可見的未來仍將代表著全球陸軍作戦的最高標準,而看來共軍將以此標準來反復訓練它的部隊。
朱日和已經很熱鬧了,但是同時在甘肅省山丹縣共軍還舉行了另一個系列的旅對抗,也就是“火力2014”,專門來檢驗軍區或集團軍直屬支援部隊的戦力。計劃共有十場,目前第一場剛結束,紅軍是今年五月才成軍的西藏軍區直屬651獨立防空旅,配有紅旗16中程防空導弹。紅旗16由海軍裝備的海紅旗16改進而來,其作用等同俄軍的Buk導弹(就是剛剛射下MH17的那玩意兒),但是性能新了一代。藍軍則由中共空軍的SU-30扮演。結果紅軍經過幾千公里鐵公路行軍後,打了不到一天就一敗塗地,帶着83個檢討事项回家。下一個上場的是南京軍區陸軍第1集團軍遠程火箭砲兵旅。說起遠程火箭砲,共軍的確獨步全球,擁有GPS制導,射程為150,200,300和400公里的全系列火箭砲。這些火箭砲打遍全台灣綽綽有餘,又比東風導弹價廉好幾倍,共軍何必捨此不用而用上射程至少600公里的東風?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8591
---
共軍的反艦飛彈來源甚早,自50年代就仿製成功蘇聯“冥河”反艦導彈,其後並在其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第一代反艦導彈“上游”、“海鷹”系列(其出口版被西方稱為“蠶”式)。1982年,英阿爆發福島戦争,法製的“飛鱼”飛彈大出風頭,中共注意到其蘇系的舊式導彈太過於龐大笨重,開始重視第二代的反艦飛彈,由於研究機構已經自費預研了十多年,進展甚快,共研發了三款,即“鹰撃”6,7和8系列。其中重型的鹰撃6為現代化的縮小版海鷹飛彈,重1.3噸,最新版的YJ-62巡航速度和終端速度均為0.9馬赫,最大射程600公里,有效射程450公里,彈頭為300公斤高爆穿甲裝藥,足以撃沈導彈巡洋艦。輕型的鹰撃7系列重120至320公斤,巡航速度和終端速度均為0.8馬赫,最新版的C-705(“C”系列是“YJ”出口版的編號)有效射程140公里,彈頭重130公斤,足以重創排水量5000噸以下的艦艇;共軍自己只少量裝備了鹰撃7系列,主要用於出口,最大的客户是伊朗。中型的鹰撃8是近年來共軍的主力反艦飛彈,尺寸和性能都與飛鱼飛彈相似,最新版的YJ-83重800公斤,巡航速度為0.85馬赫,終端速度有稱1.3馬赫(未證實),有效射程250公里,彈頭重165公斤,適合打撃7000噸以下的艦艇。目前054A級護衛艦和052B級以前的驅逐艦均以YJ-83為主要反艦武器;052C及其後續的052D級驅逐艦則裝備了YJ-62。這两型導彈都裝有數據鏈,可以在飛行中途變更航線或目標。
美軍的ALVRJ試験飛彈
近年來,由於國軍的雄風2和雄風3(源自美軍的ALVRJ,Advanced Low-Volume RamJet,先進小型衝壓飛彈)的刺激,更由於美國海軍開始廣泛部署RIM-116近防飛彈,將軍艦對反艦飛彈的攔截距離一口氣從方陣系統的2公里外推到9公里,共軍開始積極研究高超音速反艦飛彈,以壓縮近防系統的反應時間,其中最重要的是獨步全球的東風21D反艦彈道飛彈,不過我今天將專注在巡航飛彈上。
共軍要研究超音速巡航飛彈有两個着手點,首先是随SU-30MKK一起買到的Kh-31空射導彈,其次是随着基洛級潜艇買到的3M-54潜射導彈,两者都於90年代末期進入共軍戦鬥序列。因為中共對衝壓引擎有充分的技術累積,Kh-31很快就仿製並改良成功,稱為YJ-91,其全重600公斤,有效射程120公里。由於超音速飛行阻力大,在同様尺寸的條件下射程只有使用渦扇引擎的亜音速飛彈的1/3左右,Kh-31的射程也就成了它最大的軟肋,在標准六型防空飛彈的射程已達到240公里的今日,120公里是遠遠不勝任的,於是共軍在YJ-91的基礎上將其放大以沿展射程,這就是YJ-12。YJ-12重2噸,射程300公里,巡航速度3馬赫,終端速度4.5馬赫,RIM-116對其只有一發的反應時間,突防機率遠大於YJ-62和YJ-83。YJ-12的缺點是其太大太重,原本只有數量稀少的H-6轟炸機能够携帶,中共海軍為此特别於2013年開始改進已大量部署的戦鬥轟炸機,要將所有的JH-7A都升級為JH-7B,其主要的改進點就在於增强了機體结構以掛載YJ-12並改裝了與其配套的新雷達。
3M-54針對超音速飛行阻力大的問题,設計為亜音速巡航,超音速(3馬赫)衝刺,是個很有創意的方案。中共的仿製計劃在2000年交給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執行,2011完成,編號為YJ-18。目前其射程有些争議:大部分西方媒體稱其為220公里,我覺得對一個1.4噸重,巡航速度只有0.8馬赫的飛彈來說,實在太小了,而且與YJ-12相比也没什麼價值;以YJ-62為比較,其射程應该是300多公里才合理。不過中共保密很嚴,YJ-62的真正射程在飛彈部署了二十幾年後才洩漏於世,我們很可能在可見的未來還要繼續争議下去。
另外一型新式反艦飛彈叫作YJ-100,這是一個純亜音速的飛彈,由CH-10巡航飛彈改裝而成,西方媒體稱其射程為600公里,又是一個極不合理的低估。CH-10的射程至少是1500公里(可能是2500公里),就算是把巡航速度從0.7馬赫提升到0.8馬赫犧牲了一點射程,也應該還遠在1200公里以上,不過這問题大概還要再等幾年才能蓋棺論定。目前的消息是YJ-100没有隐身處理,因此比美軍的LRASM(Long Range Anti-Ship Missile,長程反艦飛彈)落後了一代。中共飛彈用的小型渦輪風扇引擎還要幾年才能量產,因此CH-10和YJ-100在2020年左右應該會做一次大升級,屆時如果两者都隱身化,我將是一點也不會吃驚的。
【後註】2014年十月1日,中共軍方代表在慶祝其國慶的電視節目中證實CH-10的射程為2500公里,YJ-62的射程為600公里。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8599
---
"中共的反導技術已經追趕到差美國大約五年的地步,由於關鍵的技術(KKV和預警衛星)都已突破,最終完全趕上只是時間問题而已..."
---
两天前(2014年七月23日)中共進行了其第三次陸基反導技術試驗,又獲成功。如同前两次,這次試驗仍然在新疆舉行,靶弹仍然是射程1000+公里的東風16,攔截弹也仍然是紅旗19。
紅旗19
很多人喜歡拿美國的陸基反導系统來和中共的系統相比,但是其實雙方由於戦略環境和需求的不同,所建的系統也不同,不能直接對比。詳細來說,美國有两個系统:首先是THAAD(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終端高高度區域防御),在2006到2012年之間,13次測試9次攔截成功,2009年開始實戦部署;其次是GMD(Ground-based Midcourse Defense,陸基中段防御),同様自2006年開始測試,至今8次測試只有4次攔截成功,實戦部署還遥遥無期。
THAAD和GMD的主要差别在於前者在敵方弹道導弹的軌跡終端(重入大氣層的前後)進行攔截,而後者則在敵方弹道導弹的軌跡中段(大氣層外的自由抛物線階段)進行攔截;前者適合打像飛毛腿這類的短程導弹或保護已知的固定目標,而後者可用來攔截遠程或甚至洲際弹道導弹的;前者適合對付北韩或伊朗,而後者則是防衛美國本土用的。
那麼紅旗19呢?它的尺寸界於THAAD和GMD之間,用來作終端攔截時射程是THAAD的三倍,也可以作中段攔截,使用和GMD同類的KKV(kinetic Kill Vehicle,動能殺傷器),但是射高和射程都比不上GMD,主要是針對像“大地”系列這様的中程弹道導弹而設計的,所以適合對付印度這類三流强權。美國也有同様的方案,叫做ETI(Evolved THAAD Interceptor,演化THAAD攔截器),基本上是把THAAD多加一級火箭,不過因為没有急迫的戦略需求,也就還没有上馬。
整體來看,中共的反導技術已經追趕到差美國大約五年的地步,由於關鍵的技術(KKV和預警衛星)都已突破,最終完全趕上只是時間問题而已。除了處於第一梯隊的中美之外,目前有反導研究計劃的,只有俄國,以色列和印度三國。俄國基本上仍然依靠蘇聯時期的系統,没有精確的制導能力,必須用核子弹頭在太空消滅敵方導弹。以色列的防御重點是火箭炮,對真正的弹道導弹則依靠THAAD和愛國者三型(和THAAD功能相似,但射高射程更小)。印度的系統尺寸類似紅旗19,但是射高射程還不如THAAD,而且没有自己的预警衛星,只有在預先知道靶彈的軌跡和發射時間的情況下才有攔截成功的可能;由於其雷達和製導系統都必須從以色列進口,繼續發展的前途渺茫,基本上是做心理安慰用的。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8595
----
萬一台灣真的不幸給大家玩完了,今天的無恥政客、無行文人、無品名嘴、無良媒體、無知群眾都要負最大的責任。 我很憤怒,說句不理智的話,我希望中共能編寫一本清算名冊,日後統一的時候把所有造謠,挑撥仇恨,挑撥族群,給民眾洗腦的,做過傷害過台灣人民的敗類抓來槍斃.
老百姓相信綠營政客和綠媒頭腦發熱要台獨,卻全然不想後果是武統時人家綠營政客躲老美當寓公,留下老百姓血流成河。傻傻地相信老美真會爲了幫台灣獨立而出兵,卻全然不想出賣盟友是老美的一貫本性
一旦兵戎相見以武統來解決台灣問題, 美日是絕對不會為了台灣人而流血的; 既然如此, 那你幹嘛還甘心去做人家的附庸? 去做漢奸? 洪秀柱有心把台灣的前途帶回正路,但她在正式提名前就被做掉,不但證明台灣政局已經沉淪到自動淘汰所有改革力量的地步,真正理解台灣處境的少數人只怕也會加速外逃
整體上來說,中共對台灣的讓利已經是相當慷慨的了。台灣走上現在的這條死路,最終還是只能怪自己。
---
一年一度的上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軍事演習正在進行之中。今年輪到中共主辦,共軍希望展示剛剛擴建升級的朱日和基地,所以決定在那兒舉行。俄軍來了一個1000人的合成兵種戦鬥羣,中亞諸國各自送了营級或連級的單位,地主國不但派出了一個5000人的加强旅,而且包辦了客軍的後勤補給,頗有炫耀的意味。
這個加强旅來自共軍最精銳的北京衛戍部隊第38集團軍,裝備了中共陸軍最先進的各式武器,其中的許多地面車輛在此前只有在鐡路或公路上被運送的照片,所以這次演習的畫面很有意思,在此和大家分享。在地面車輛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坦克。38軍是共軍序列中唯一裝備了最新的99式三期大改型號的。99式三期大改換裝了全新的炮塔,外觀上與前期的99式頗有不同。我通常靠其正面左側(照片裡的右手邊)的外形來識别:那裡的複合裝甲表面低平,以配合新增的大型觀瞄鏡。觀瞄鏡上方的雷射主動防御系統(亦即當AH64準備對其發射雷射制導的地獄火飛弹時,99式會射出更强的雷射來摧毁AH64的光電瞄準儀;即使是無制導,電視制導或線導的攻撃,一般也必須先用雷射測距,99式就能在對方武器發射之前摧毁其光電器材)太過厲害,有可能誤傷友軍,似乎用膠帶包得密密實實的。99式三期大改使用了仿自德國的1500匹馬力柴油機,功率與M1A2和豹二A7相當,但重量略輕,所以機動力居世界首位(根據瑞典陸軍20年前的評估,法國的Leclerc其馬力有灌水之嫌,實際機動力還不如M1)。99式的複合裝甲為原本來自豹二(共軍在1980年代引進了幾輛豹二坦克做為技術參考)的間隙式合金裝甲大幅升級而成,防護力超過1000公厘RHAe(Rolled Hardened Armor equivalent),比豹二A7的940公厘和M1A2SEP的960公厘還要高。其125公厘口徑ZPT-98滑膛炮,一般西方媒體以為是仿製蘇聯的2A46坦克炮,其實共軍只拷貝了2A46的自動裝弹機,ZPT-98是中共利用1980年代引進的瑞士預壓製鋼技術自行開發的,最新改型的性能超過了德國Rheinmetall的L55 120公厘坦克炮,使用貧鈾(Depleted Uranium)長桿脫殼穿甲弹(APFSDS,Armor-Piercing Fin-Stabilized Discarding-Sabot)時在2000公尺距離上仍能撃穿1000公厘RHAe以上的裝甲,也是世界之冠。99式三期大改和WZ-502G(此為厰商編號,共軍編號未知,可能是ZBD04A)步兵戦車(IFV,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展開衝撃隊型。除了世界领先的機動力,防護力和火力之外,99式三期大改還配備有一流的無線網絡,先進的紅外線觀瞄設備和獨一無二的雷射主動防禦系統,因此其造價約為200多萬美元,比96A式高出不只一倍(勇虎式坦克造價350萬美元,性能只與老掉牙的59式改型相當;没自己的技術就只好任人宰割)。共軍只有在適合重型坦克集群作戦的北京軍區和瀋陽軍區部署了99式。面對台湾的南京軍區部署的是96A式中型坦克。WZ-502G的背面照,背景是一輛99式在行進間射撃。WZ-502是共軍在1990年代末期引進俄國BMP3步戦車炮塔裝在自行開發的車體而成,第一代的共軍編號是ZBD97,2004年小改之後,型號叫ZBD04,是目前共軍的主要履帶式步戦車。ZBD04具有世界第一的水上速度,火力則有世界领先的100公厘+30公厘雙管炮,但是防護力頗有問题,正面裝甲只能抵抗25公厘穿甲弹(而國軍仍舊浪費了十幾年和無數的预算準備為雲豹裝甲車配備25公厘炮,真是腦残之極),所以共軍在對其升級改進時,犧牲了其渡海能力(但是仍能在無準備狀况下直接渡河),增强裝甲到能抵御30公厘炮弹的地步,重量也從20公噸增加到24公噸,不過引擎因不須噴水,功率有相應的增加,所以機動性能没有下降。德國最新的Puma步戦車已經能抵御常見的RPG(Rocket-Propelled Grenade,火箭弹),不過共軍不願讓步戦車增肥到30公噸以上,所以將來WZ-502G可能會配備主動防御導弹。WZ-502G的側面照。其新型焊接裝甲清晰可見。與舊式的ZBD04相比,其正面的Glacis Plate(車體前面上方的倾斜裝甲板)有了明顯的斜度,這是因為WZ-502G不再須要航渡三級海况,可以改用防護力較高的倾斜裝甲(Sloped Armor)。其側面的波浪形防護板也是個明顯的特癥。WZ-502G的正面照。可以看出其引自BMP3的100公厘+30公厘並列雙管炮,和新式的大型觀瞄設備。在裝甲車輛的火力,防護力和機動力折中選擇上,共軍基本上尋求均衡發展,必要時犧牲機動力,更必要時則犧牲一點防護力,火力享有最高優先。所以不只是99式改型,連最新的96A和WZ-502G都裝上了最先進也最昂貴的上反穩像式瞄導合一觀瞄鏡組加配紅外線熱像儀。勇虎式坦克用的是25年前M1原型配備的擾動式火控系統,比上反穩像式落後了两代,比舊型的99式用的下反穩像式落後了一代。針對AH64這種武裝直升機,共軍重裝集團軍的機動防空是靠着PGZ-07式履帶式雙管35公厘自行防空炮。這些35公厘炮源自1980年代引進的瑞士Oerlikon防空炮,國軍也有裝備,叫做35快炮。不過共軍已經對其進行了多次升級改進,首先是研發了自動裝弹機,後來搭配了新雷達和光電系統,裝在通用中型履帶車上,成為99式的標準護衛。最新的改型是為了輕裝旅開發的裝在8X8輪式步戦車(即下列的ZBL08所用的通用底盤)上的單管型號,重新設計了炮膛,射速與雙管炮齊平,不過還没有批量生產。ZBL08,是共軍8X8輪式裝甲車系列的基本戦鬥型號,輕裝旅的骨幹,主炮為30公厘機關炮。在重裝集團軍裡,主要執行偵察搜索任務。中共的軍用鋼材已有長足的進步,裝甲車底盤没有雲豹之類的龜裂問题。PLZ05,共軍重裝集團軍裡的標準155公厘榴弹炮。外銷型為52倍徑,自用型為54倍徑。其射程和精度都達到了或超過了德國的Panzerhaubitze 2000的水準,只在射速上稍有不及;美軍和國軍的M109系列就不用提了。其實所有現代的榴弹炮都源自加拿大的弹道天才Gerald Bull所發明的ERFB技術(Extended Range,Full Bore),他的原始設計叫GC-45,後來奥地利和南非分别商品化為GHN-45和G-5榴弹炮。共軍在1980年代自奥地利引進了這項技術,發現ERFB的真正最佳倍徑在52以上,但是Bull受1970年代的技術限制,只把倍徑從以往的39提高到45。共軍的第一步是仿製GHN-45,履帶化後的結果叫做PLZ45,近年來已經外銷到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阿爾及利亞,口碑很好。第二步是完全消化吸收ERFB的精髓,自行設計製造世界领先的155公厘榴弹炮。PLZ05是這型新式54倍徑榴弹炮的重裝履帶型。共軍的輕裝部隊則裝備類似法國CAESAR(CAmion Equipe dun Systeme d'ARttilerie)系統的卡車炮。AFT-10反坦克導弹的專用履帶式發射車。AFT-10是光纖制導的重型反坦克導弹,與德軍的Polyphem飛弹相似。目前的謠言是射程只有10公里左右,不過我個人覺得這不可信;中共的火箭發射藥配方儘略次於美國,和俄國,以色列和西歐在同一個檔次,而國際上這類射後鎖定的電視導引飛弹射程自25公里至60公里不等,中共再不濟,這型全新的導弹也應該有25公里的射程。不論如何,AFT-10和它專用的履帶式發射車(從照片上看來是WZ-502G的衍生型)是第一次實件曝光。在戦場上,AFT-10會躲在99式和WZ-502G之後,利用其較長的射程,打撃敵方的裝甲車輛。由於光纖可以將紅外線影像實時傳回發射車,這類導弹具有發射後鎻定的能力,可以打撃敵後隱蔽的目標;尤其是如Panzerhaubitze 2000這類的新型遠程自走榴弹炮,具有打了就跑的能力,傳統的反炮兵雷達只能對其發射地點進行定位,必須使用AFT-10這様的光纖制導導弹才能將其在轉移陣地的過程中撃毁。
【後註一】《簡氏防務周刊》(Jane's)在九月初報導了AFT-10在這次演習中的出現;文内提到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CASIC)在2012年就開始推銷AFT-10的外銷卡車版,CM-501G,射程70公里。顯然自用的AFT-10其性能不可能比外銷版的縮水,所謂的10公里只是保密用的烟幕。現代的遠程榴弹炮射程普遍在50公里左右,70公里的射程對光纖制導導弹來說是很合理的。
CM-501G的廣告板2014年十月出現的AFT-10公關照片。
【後註二】共軍把火力放在裝甲車輛設計的第一優先,並不只是我的揣測;99式坦克的總設計師祝榆生生前也是這麼說的。祝榆生,四川重慶人,剛於2014年十月23日去世於北京。
【後註三】AFT-10在2015年九三閱兵式中出現,已改稱為紅箭10型;官方資料仍號稱射程只有10公里,或許它是CM-501G的縮小型吧。99式三期大改被命名為ZTZ-99A式,引擎功率被證實為1600馬力,顯然中共的技術人員對它做了改進。WZ-502G則命名為ZBD-04A。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9555
--
"1500億元台幣根本就不該花在軍事上:中共若是要打,台灣花再多銭也没用。中共生產先進武器一向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只要他有那個技術能做得出來,其費用一般是台灣的八分之一。1500億元台幣的預算就這様浪費掉了,而基本上没人管;相對的,一天到晚,人人吵統獨,可是統獨的問题很明顯地是由中美來決定(詳見前文《美國的東亜戦略史》及《從烏克蘭看今日美俄的政略與戦略》)。台灣之所以不統不獨,半統半獨了65年,是因為這恰是對世界霸主美國最有利的安排;等中共的實力壓倒了美國,台灣的前途就將由新霸主決定"
---
根據中時的報導(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30000458-260102),國防部在今天(2014年九月29日)宣布將花費1500億元台幣來建造四艘1500噸的“不一定是最先進的”潜艇。預計第一艘在2025年服役。國防部說“新潛艦並沒有「絕氣推進系統(AIP)」等先進設計,因為國內做不出來”;我個人認為是因為美國也做不出來。
中船試製的潜艇壓力艙艙段;對内行人來說,這個艙段是很奇怪的,因為它用的是雙層殼體。美國、歐洲和日本的潜艇用的都是單層殼體或者是以單層殼體為主的混合設計,只有俄國和中共才用全雙層殼體。
雖然國防部没有像我所恐懼的那様花4000億元台幣和15年時間購買四艘先進的柴油電動潜艇來當擺設,他還是決定花1500億元台幣和11年時間建造四艘古董级的潜艇來當擺設。這個價銭幾乎是希臘購買四艘214級潜艇的四倍,而1500噸並且没有AIP的潜艇基本上就是214級的前一代209級。209級是40多年前的設計,在2008年停產。不過中船似乎將採用雙層殼體設計,所以可用空間更小,大約和1000噸級的單層殼體潜艇相當。以現代的標準來說,這差不多是袖珍潜艇了。
我並不是說潜艇小就不好。台海的防衛作戦範圍不大,即使是1000噸級的潜艇也不會受到航程限制;只是連AIP都没有,就必須常常浮到水面用柴油機充電,在中共的全面空優下,這潜艇大概撑不過三天。而且不論能撑多久,也必須躲到西太平洋去,對台海戦事全無貢獻。1500億元台幣没有4000億元台幣那麼多,但也是一大筆銭,就這様子打了水漂了。這筆銭可以買至少2000枚遠程陸基防空飛弹或10000枚中程陸基反艦飛弹,隨便那一項對台灣的國防都會有大得多的實質貢獻,只是大佬們撈錢的機會少一點就是了。其實如果是由得我的話,1500億元台幣根本就不該花在軍事上:中共若是要打,台灣花再多銭也没用。中共生產先進武器一向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只要他有那個技術能做得出來,其費用一般是德俄同等武器的二分之一,美法的三分之一,日韓的四分之一,台灣的八分之一。台灣的經濟規模只有大陸的1/16,成長率不到一半,在民生上又有這麼多該做的事,為什麼不把金銭、精力和時間用在改善人民,尤其是窮人,的生活品質上呢?
台灣的“民主”對我這様做了一辈子科學(我在金融界的時候,還是把它當科學來做)的人來說是很奇怪的。1500億元台幣的預算就這様浪費掉了,而基本上没人管;相對的,一天到晚,人人吵統獨,可是統獨的問题很明顯地是由中美來決定(詳見前文《美國的東亜戦略史》及《從烏克蘭看今日美俄的政略與戦略》)。台灣之所以不統不獨,半統半獨了65年,是因為這恰是對世界霸主美國最有利的安排;等中共的實力壓倒了美國,台灣的前途就將由新霸主決定。對美國而言,最有利的安排,也是讓中共統一台灣,然後再鼓動台灣人鬧事。在這件事上,台灣自己根本没有話語權;而幾十年下來,還在浪費口水和時間。於此同時,經濟凋敝,窮人痛苦不堪,常有燒碳自殺的。“奇怪”二字,只怕還用得輕了。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12161

--



"中共要建立世界級海軍的雄心壯志是很明顯的"
---
两棲攻撃艦依美軍的編號,分為三類:全通甲板,像艘小航空母艦的叫LHA(Landing Helicopter Assault,1970年代給第一代的Tarawa Class的稱號)或LHD(Landing Helicopter Dock,80年代給Wasp Class黄蜂級的稱號,以便和LPD和LSD協調一致;但是最新的America Class美國級又改回LHA;我猜是因為取消了船塢,不好意思再叫Dock)。非全通甲板,亦即在艦身後半有一個停機坪,還有機庫的,叫做LPD(Landing Platform Dock,又稱之為Amphibious Transport Dock,两棲運輸母艦);美軍正在用25000噸的San Antonio Class來替換16900噸的Austin Class。只有停機坪,而没有機庫的,叫做LSD(Landing Ship Dock);美軍目前有16100噸的Whidbey Island Class和16700噸的Harper's Ferry Class两種,後者是前者的小改型。
America Class的第二艘USS Tripoli(LHA-7)的想像圖。第一艘USS America(LHA-6)於2012年下水,將於今年年底前服役。因為F-35B機庫占地比原本預期的大,不得不取消了船塢。計劃自第三艘起,變更設計,加回船塢。USS San Antonio(LPD-17),2006年服役。和071級相比,噸位雖大,引擎反而稍弱,裝載能力也較遜色;真正的亮點在於其有利於隱身的共形天線(Conformal Antenna Array)。USS Fort McHenry(LSD-43),Whidbey Island Class的第三艘。Whidbey Island Class的八艘船是美國海軍現役序列中唯一能帶四艘LCAC的軍艦。
目前共軍序列裡的两棲攻撃艦只有三艘071級LPD,即2006年下水的崑崙山號,2010年下水的井岡山號,和2011年下水的長白山號。071級滿載排水量18500公噸(請注意,1公噸=1.102噸,所以18500公噸=20400噸),可携帶800名陸戰隊員,不過一般載員略少以騰出空間來搭載各型機械化作戰車輛。
071級LPD。艦身已經過隱身處理,只差没有共形天線。
071級的標準搭配包括四艘726型玉義級氣墊登陸艇。這些中型氣墊登陸艇的尺寸,性能和戰術運用都與美軍的LCAC(Landing Craft Air Cushion)極為相似;不過由於開發時間晚了20年,得以採用新的電子科技和人性化設計,所以精確來說,726型基本上是中共版的LCAC 2.0,亦即計劃在2017年服役的SSC(Ship-to-Shore Connector),比現役的LCAC SLEP(Service Life Extension Program)版稍微先進一些。在戰術運用上,中型氣墊登陸艇主要用於運送登陸部隊從两棲攻撃艦渡海上岸,所以其載重一般在70噸左右,以便一次載運一輛没有自行泅渡能力的主戰坦克(Main Battle Tank)和一至两個排的伴隨步兵。071級在設計上是用來運送以一個陸戰營為核心的多兵種合成戰鬥群(美軍的叫做ARG,Amphibious Ready Group);它的四艘登陸艇配合直升機可以在第一波次就把這個戰鬥群的第一線兵力全部送上敵岸。三艘071級加起來剛好可以搭配一個加强陸戰旅,足以滿足中型的两棲作戰需要。
美軍現役的SLEP版LCAC。圖中携帶了一輛M1坦克,已經是滿載了。726型氣墊登陸艇,和LCAC的設計理念基本一致。不過從圖中可以看出其每邊的傳動軸有两個大型變速器,因此726型的油耗可能低於LCAC,有助於增加航程。
提起氣墊登陸艇,讀者也許聯想到中共剛從烏克蘭買到的歐洲野牛級(Zubr Class)大型氣墊船。Zubr比LCAC大三倍,可以一次運載三輛主戰坦克和140名步兵,航速更高達65節,的確很適合横渡台灣海峽之類的岸至岸两棲作戰。但是國軍在今年六月的漢光演習兵旗推演裡假設共軍將用Zubr做為登陸先鋒,直接突撃嘉南平原的沙灘,那就真是用外行話來哄騙外行人了。最好笑的是假設共軍會在嘉南平原登陸,那裡根本没有任何有價值的目標;而且氣墊艇的主要優點就在於不需要沙灘也能登陸。此外氣墊登陸艇是很脆弱的裝備,運送第一攻撃波時極易受到守軍地面炮火或武裝直升機的打撃而損毁(漢光演習就安排AH-64來炸射Zubr),所以LCAC和726型基本上是半消耗品,單價不能太高。Zubr不但太貴,不值得浪費在這種危険的任務上,而且它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就是等第一攻撃波的两棲部隊經過一整個白天的血戰,已經建立了穩定的灘頭陣地之後,在第一夜裡快速有效地將後續的重裝部隊送過海峡,完全省去占領港口的需要。我個人的計算是共軍只需要20艘Zubr,就能在一夜之間把一個完整的重裝集團軍的第一線作戰裝備和兵員全部運送到台灣,而一個共軍重裝集團軍的戰力是超過整個國軍陸軍的總和的(不算武裝直升機,因為没有空優的話,直升機只是敵方戰鬥機的靶)。不過共軍仍然保有20多艘072A級坦克登陸艦和新式的人工港口,所以也可以進行諾曼第式的登陸戰。共軍的武器發展方針一向是“两條腿走路”,同時發展两種不同的登陸戰能力並不意外。
Zubr Class。大約為LCAC的两倍長,两倍寛,三倍重。Zubr不是登陸艇,而是運輸艦。
新出來的小道消息是中共海軍剛剛簽了約,訂購了若干071A級LPD和型號未知的LHA。依據共軍的軍艦命名傳統,071A級應該沿用071的船身,所以排水量變化不會很大。LPD主要的任務是運輸,其艦載武器是很簡單的,就算再怎麼換新也没有多大的意義。當然LPD是一個两棲攻撃群的核心,必須有很强的C4ISR(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s,Computers,Intelligence,Surveillance,Reconnaissance)能力;而在過去這一年裡,共軍進行了多次两棲攻撃演習,071級的指揮能力頗獲好評,顯然其C4ISR系統已經甚為先進,即使再有改進,也只是量變而不是質變,最有可能是學San Antonio Class改用共形天線(055級已經用上了,所以共軍顯然是有這個技術能力的)。因此綜合來看,我個人認為071A級和現役的071相比,更動幅度並不大。目前的消息是071A會在2015年上船台,應該在2016年下水。考慮共軍的两棲旅有三個陸戰營,071A的數量應該是三的倍數,可能是三艘,也可能是六艘。
2014年九月武漢船舶研究所建的055模型,用來測試各型天線之間的兼容性;這是共形天線第一次出現在共軍序列。
至於新的LHA,目前的消息是其排水量為36000公噸,2016年上船台。中共並没有像美軍F-35B那様的STOVL(Short Take-Off Vertical Landing,短場起飛垂直降落)戰鬥機,而STOVL需要的設備是很多的,America Class的頭两艘甚至因此而完全没地方放LCAC。所以共軍的LHA雖然比45000公噸的America Class小了一號,除了戰鬥機以外,其他的功能反而會更齊全。LHA和LPD相比,主要的功能差異在於能多帶很多架武裝直升機。如果守軍實力較强,LHA的强大空中火力要比LPD穩當得多。36000公噸的身材,是世界最大的純直升機LHA了。俄國向法國買的西北風級(Mistral Class)排水量只有21000公噸,相比之下,中共要建立世界級海軍的雄心壯志是很明顯的。
Mistral Class,只有21000公噸,俄國却也無法自建了。失去烏克蘭對俄國的軍事工業打撃很大,尤其是蘇聯的水面艦隻基本上都是在烏克蘭建的(包括Zubr和遼寧號的前身Varyag),以致俄國在蘇聯解體之後所建的最大水面艦艇只是一型護衛艦。
LHA和LPD都是在遠洋投射營級或旅級兵力的工具,和台海没有關係,倒是很適合用於南海争端之中。不過這些新的武器並不代表着共軍即將在南海動手;中國自古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而强大的軍力是屈人的最佳手段。美國已經有數十年没有進行過旅級以上的两棲登陸作戰,但是至今仍然保持有三十多艘两棲攻撃艦(LHA*1,LHD*8,LPD*10,LSD*12,總數31,目標是33)。此外两棲攻撃艦特别適合救災之類的人道主義援救任務。中共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遠洋救災是超級大國必須有的能力。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9591
---
外行人常犯的錯誤是把“交換比”當做“戦力比”。就像一個12歲的小孩和一個10歲的比武,可能前者能連贏108場,至少16場中贏15場是很合理的,但是這並不代表著前者能一次打敗十五個一起上場的10歲小孩,其實可能如果後者三個齊上就很有的拼了。
美國停產F22實在不是偶然的;F22根本已經没有能力突破中共的防空網....
---
將來兩岸統一.最先完蛋的就是自由蘋果這些垃圾媒體
萬一台灣真的不幸給大家玩完了,今天的無恥政客、無行文人、無品名嘴、無良媒體、無知群眾都要負最大的責任。 我很憤怒,說句不理智的話,我希望中共能編寫一本清算名冊,日後統一的時候把所有造謠,挑撥仇恨,挑撥族群,給民眾洗腦的,做過傷害過台灣人民的敗類抓來槍斃.
---
上個月我在台灣省親期間,在親戚訂的自由時報上看到一則驚人的標题:一架美軍F22戦機便能完勝中共空軍(憑記憶寫的,用字或有出入)。内容基本上是吹捧F22如何了不得,論點十分空泛,唯一有趣的訊息是這篇文章來自“日媒”。
在互聯網上搜索的结果,發現所谓的日媒其實是2014年7月版的日本《Sapio》雜誌上的一篇假想美日聯合在釣魚台與中國進行海空决戦的文章,文中提到“中國戰機大量飛臨時,部署嘉手納基地的F22隱形戰機也將出擊,一架F-22戰鬥機相當於十架第四代戰機,即使中國投入20架戰機,F-22也能將它們消滅,然後安全返回”。這篇文章很明顯地是外行人的意淫胡扯,其最大的毛病在於假設美國竟會為了釣魚台而與中國開戦,不過那是题外話,我以後再談,现在只說說這個“一架F-22战斗机相當於十架第四代戰機”的論點。
要比較两種不同戦機的作戦效能,專業的用語是所謂的“交換比”(exchange ratio),也就是在公平條件下重覆進行模擬的單挑(也就是没有其他武器參加的純比武,不一定是一對一)空戦,最後把撃落的敵機數量加起來的比值。F22和第四代戰機的模擬空戦最有名的有四場:第一場是2006年美國空軍自己的北缘演習(Exercise Northern Edge 2006),F22與F15進行了多次一對一,二對二和四對四的實機對抗,其結果號稱是108:0。不過那時F22剛服役,美國國會正在考慮把原定的750架定單削減到180架,空軍搞出這麼懸殊的結果很明顯地是作弊出來哄國會的,所以航空週刊(Aviation Week)特别請了飛行员用模擬器重新作一個公平的比試,其結果是15:1。後來美國海軍也好奇了,就安排了一場F22和F18G的實機對决,因為事關軍種的面子,其結果没有對外公布,我們只知道事後至少有一架F18G的機身上塗了一枚代表著曾撃落F22的徽章。在2012年,德國空軍的EF2000在DACT(Dissimilar Air Combat Training)和阿拉斯加红旗演習(Red Flag Alaska)也對抗了F22,其結果一様没有公布,不過事後德軍飛行員暗示是平分秋色;這可能是因為這些演習的規則鼓勵雙方進行近距離的狗鬥,所以F22的隱身優势不能發揮。
外行人常犯的錯誤是把“交換比”當做“戦力比”。就像一個12歲的小孩和一個10歲的比武,可能前者能連贏108場,至少16場中贏15場是很合理的,但是這並不代表著前者能一次打敗十五個一起上場的10歲小孩,其實可能如果後者三個齊上就很有的拼了。F-22戰鬥機對抗第四代戰機也是同様的道理。這還是純粹戦機單挑,F22的優勢主要來自於它的雷達截面積很小,所以它可以先行發現敵機,搶先進行攻撃,但是在真正的戦場上,戦鬥機只是雙方海空力量中負责打撃的部分,負责搜索任務的是预警機和防空驅逐艦,這些大型遠程搜索雷達使用的是反隱身的低频電磁波(L波段或甚至是UHF和VHF,有關反隱身雷達以後我會另行詳述),能在超過200公里的距離外燒穿F22或F35這種小型(相對於B2轟炸機;隱身轟炸機對抗低频雷達有獨特的優势,以後另行詳述)飛機的隱身技術,這個距離已經遠遠超出了F22所配備的AIM-120中程空空導弹的有效射程,也就是取消了F22的最重要的優點,强迫它進入狗鬥。而EF2000已經證明了在近距離狗鬥,F22對第四代戰機並没有優势(為什麼如此,以後另行詳述),所以“一架F-22战斗机相當於十架第四代戰機”純粹是外行人吹口哨壯膽的胡扯蛋,至於“一架美軍F22戦機便能完勝中共空軍”更是天外飛來,不知所云。
正是因為低频雷達能反制F22和F35,所以中共對這項技術投入甚早甚多,到現在中共的預警機和防空驅逐艦已經全面部署了領先世界的L波段AESA(即“主動電子掃瞄陣列”,Active Electronic Scanning Array)雷達,而美國的E2(台灣也有)预警機還在使用舊式的多普勒雷達,落後了两代;現役的E3预警機和伯克級驅逐艦用的神盾雷達是PESA(即“被動電子掃瞄陣列”,Passive Electronic Scanning Array),落後了一代,要到2018年,第三批次(Flight III)的伯克級驅逐艦才會有AESA,剛好可以對付2017年開始服役的J20。美國停產F22實在不是偶然的;F22根本已經没有能力突破中共的防空網,B2又太貴而且太少,所以美國空軍目前研發的重點是B3轟炸機,不過這是後話了。。。
---
re: 【空军】【自由时报】一架F22戦机完胜中共空军?
多谢博主撰文。(我是外行)
“正是因为低频雷达能反制F22和F35,所以中共对这项技术投入甚早甚多,到现在中共的预警机和防空驱逐舰已经全面部署了领先世界的L波段AESA(即“主动电子扫瞄阵列”,Active Electronic Scanning Array)雷达,而美国的E2(台湾也有)预警机还在使用旧式的多普勒雷达,落后了两代;”
问题一:据我在博主的博客中的观察和学习。北京领先美国除了远程火箭炮还有这篇提到的雷达。而且看上去领先还不少。可是问题是如果北京的雷达技术那么厉害,为什么还要从俄罗斯购买S-400? 我个人觉得中国的导弹技术也并不落后俄罗斯太多。
“也就是取消了F22的最重要的优点,强迫它进入狗斗。”
问题二:北京在预警机和防空驱逐舰的帮助下,狗斗能力很强的三代半苏-35是不是比北京的四代歼-20更适合与美军F22和F35去pk?毕竟苏35的机动性要比歼20更强?那么除了隐身能力,歼20比苏35领先的会在何处呢?
S-400從S-300到現在發展了30多年,它的系統整合已經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在細節上必然有可借鏡的地方。HQ-9畢竟是比較不成熟的產品,光是有較優秀的AESA收發原件,不見得雷達的整體效率樣樣都勝出。此外S-400有三種飛彈,超遠程的還沒有研發完成,遠程的與HQ-9性能相當,但是中程的卻比HQ-16要緊凑得多,同一的發射筒能擠下四枚飛彈,這就有可觀摩之處。
J-20除了隱身能力外,光電和雷達系統也達到了F-22和F-35的水準,比SU-35高出一截。J-20應該會被用來攻擊美方的預警機、指揮機和加油機;如果還有F-22能到臺海上空來求戰,大概會是由J-10、J-11和SU-35在預警機指揮下以多打少。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8572

---

"國防部急著買極為昂貴又完全無用的潜艇和萬噸驅逐艦,純是為了拿回扣。
最新一批的軍售,價錢居然比以往的臺灣價又成倍增加了(以往臺灣價是美軍價的3-4倍,這次高達10幾倍,例如兩棲步兵戰車居然是1000萬美元一輛,還是美軍退役的老裝備;國際上就算是新的也衹要200萬美元左右),顯然美國和臺灣政客都覺得沒有明天了,能撈就撈。"
---
過去幾個月經常來訪的讀者或許注意到我對國軍的吐槽集中在海軍身上,從九月的《自建 潜艇 極 不可行》開始,經《從 萬噸 驅逐艦 來看 台灣 國防 的 腐化》、《自建 潜艇 一意孤行》和《造 艦 捞 銭, 將軍 作秀》,到前两天的《台灣 没有 航母 殺手 。。。也 没有 需要》,無一不是針對海軍的臭罵。這是因為我和海軍有仇嗎?當然不是;我住美國將近三十年,和國軍任何一個軍種都没有打過交道,連出國前的經験,也純粹是有關陸軍的。那麼或許我對海軍特别有興趣,有獨到的專業知識?這也不是,我對軍事上的興趣,說得好聽一點是全面性的,說得難聽一點是雜而不詳,真正的專注是在決定勝負得失的戰略上的。對我來說,戰術只是達成戰略目標的手段,而武器只是戰略戰術上的工具;只要我把它們對戰略形勢的影響搞對了就好,諸多參數上有幾個位數是完全精確的並没有什麼太大的意義;亦即陶淵明所謂的“好讀書,不求甚解”。
那麼海軍是憑什麼獨攬我的青睞的呢?是海軍特别腐敗嗎?我人住國外,不敢假裝對台灣的政治内幕有獨到的見解,所以也一直避免去談這類的問題。反正台灣媒體的大小名嘴多的是,也不需我置喙。在我眼中,陸空軍的大採購案,像爱國者飛彈和F16C/D,回扣可能拿得一様多,但這些軍購和海軍的卻有一個極大的差别:就是國軍對那些裝備是有真正的需要的。在詳細討論國軍的需要之前,讓我們先看看他面對的環境。
現代戰争有幾個新的特色,是30年前我服兵役時没有想像到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精確制導武器的普及化。在1991年海灣戰争時,還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所用炸彈是有制導的,到1999年南斯拉夫戰争已逼近一半,2003年的伊拉克戰争用的更多,而最近西方强權介入利比亜和叙利亜時,幾乎所有的彈藥都是有制導的了。共軍在這方面有長足的發展,基本上一切美軍的精確制導武器都已有了共軍版,而且價格都白菜化了。
第二個有影響的新環境因素,是武器射程的大幅增長。1982年英阿戰争時,雙方的空軍還是主要靠飛臨目標上空來直接投彈;即使是出了大名的第一代飛魚飛彈都只有40公里的射程。現在連小型反艦飛彈都有超過150公里的射程,大型飛彈則動輒超過1000公里。共軍在這方面也是與世界先進國家同步的,在反艦彈道飛彈上甚至領先全球,而在這幾年台灣海峡的寬度卻没有明顯的增長。
第三個重要因素,是偵察和反偵察手段的多様化、複雜化和普及化。在1990年代,美軍還可以靠E3和E2預警機打遍天下,現在則是連淘寳網上都可以買到有用的無人機。美軍的F18G電戰機和F22這類的隱身戰機,也不再是獨門絶技。以上這三個因素的綜合效應,就是在没有空優的保護下,海上和不能機動的陸上軍事資產的平均壽命短得可憐。而國軍卻還面對了另外两個非常嚴重的特有問題:首先是中共在强力的經濟發展支援下,在軍事能力的質量上都有國軍不可能跟上的快速提升;其次是台灣距離大陸本土太近,又没有地理縱深,在防御上先天就欠缺地利。
所以任何有知識有理性的人,都必須承認武力拒統是Fools' Errand,不但徒然浪費資源,而且給予無知政客和百姓錯誤認知,在大政略上有了摒棄雙赢外交路線、自找敵對死路的藉口。不過政略上的決定,超越了國軍的權責,所以雖然政府給國軍的使命是極度愚蠢徒勞的,國軍將領仍應在這個錯誤的前提下,克盡自己的職責,把有限資源的嚇阻效果最大化。而台灣的不幸,就在於君不君、臣不臣,連最基本的敬業精神都没有了,在位者眼光如豆,只求自己狹義的眼前利益,民眾也不在乎,只希望自我感覺良好,最後吃苦的,當然是社會上那些多數的弱勢群體。
好吧,扯得遠了些。早先我已經解釋過了,在軍事能力的質量上,國軍都有與時俱增的劣勢;而海上和不能機動的陸上軍事資產,都將在開戰的第一時間被摧毁。那麼一個盡職的國軍,應該拿出什麼應對之策呢?首先當然是停止把資源浪費到没用的部門:海軍既然不能阻止登陸,反而需要有限的空軍力量分心來保護它們,那就應該干脆整個裁撤,或降級為海岸警備隊,專職保護漁民不受菲律賓這類流氓國家的荼毒。空軍是第一線,雖然最後必然會被全殲,仍須盡力拖延遲滯開戰後共軍掌控全面空優的進度。在這方面只能多設簡易備用機場,加强空軍基地的防空抗炸能力,並且有針對性地尋機提高技術層次,尤其是預警機。國軍的E2T預警機已經落後了共軍两代,所以如果我是國防部長,第一件要買的尖端軍備就是美軍剛換了新式AESA雷達的E2D(零敏度號稱提高了20分貝,亦即探測距離增長了10^1/2~3.2倍;日本剛於上個月訂購了E2D,成為第一個外國客户)。可惜預警機的數目需求不大,回扣的利潤不够多,以致台灣政壇大老和國軍高級將領都興趣缺缺。
E2D的原型機。八架配有AESA雷達的E2D指揮國軍既有的F16A/B的總體戰力,要比同様數目但没有預警機的F16C/D機群强得多了。尤其是共軍即將裝備J20隱身戰機,J20能侵入國軍現役的E2T的100公里半徑内,在被發現之前就發射PL-21超遠程飛彈。E2D配合爱國者則還有存活的機會,只是國軍必須好好保護它們的基地,否則一批次長程火箭炮齊射就全報銷了。
國軍必須了解,台灣在大陸沿海的地理位置,是一個两刃劍:共軍可以輕意地投射軍力過來,可是國軍也可以輕易地投射軍力過去。台灣是一艘不沉的軍艦,雖然是陳腔濫調,卻也是真理,只是必須用腦子好好想想它的含義。既然它靠大陸那麼近又不會沉,就没有對護衛艦隻的需要,所以海軍基本上没用。台灣雖不大,給部隊機動的空間還是有的,所以效益比最高的嚇阻手段,就是機動部署的大量、便宜、長程的對空、對海和對地制導武器。空軍既然無力深入敵方去偵察目標,就應該把研發的重點放在機動部署的大量、便宜、長程的對空、對海和對地無人偵察機上面。這些無人機的技術難度很低,而且大部分可以從民用管道引進,中共只花了不到15年就有了極為繁榮的無人機工業,台灣實在没有做不到的藉口。
我已經提過多次,國防部急著買極為昂貴又完全無用的潜艇和萬噸驅逐艦,純是為了拿回扣。可是為什麼沱江艦會被定位為高不成低不就的500噸級呢?30艘200噸級的飛彈艇和10艘500噸級的價銭差不多,回扣也該是差不多,為什麼海軍不選擇效益高得多的前者呢?我認為這其中的奥妙就在於升遷管道。理論上一個軍種的軍官團隊應該以加强作戰能力為第一任務,實際上的最高優先卻往往是保障他們自己的飯碗。500噸級的巡邏艦艦長是少校,200噸的則只是上尉。海軍顯然對安置少校艦長的需求,是大於對上尉艦長的。這類的壓力其實只要部隊在縮編就會呈現出來:美國海軍也是為了保衛足够的上校艦長官職,而在和國會鬥法之中。美國的巡洋艦艦長是上校,驅逐艦艦長則只是中校。國會希望分多年逐步减編巡洋艦,以節省開支,於是海軍以退為進,建議立刻封存一半的現有巡洋艦,其實是計劃明年回來要求開建新一代的設計。如果共和黨人在2016年後入主白宫,海軍還真有希望如願呢!
--
如果10年后中国大陆行动,事实上大陆最终肯定会成功,其中的剧情的转变只是进攻几次成功。成功的结果中美两国其实都知道。可能台湾高层也知道。
然后这批武器就被共军全部接受了?
那么所有的武器都会遵循一个原则,首先美国不能出口太先进的,次先进的也要拆卸或者换装更次的元器件。
这样看来,美方那边一个主动卖武器赚高价。台方这边一个主动高价买武器腐败,再开动宣传机器骗骗老百姓说我们买的是好的?
这样推算下来现在台湾:等于就是一群人在上面骗钱后到真真正正要打战后,彻底扔下还活在梦里的老百姓先移民了?
是啊,而且最新一批的軍售,價錢居然比以往的臺灣價又成倍增加了(以往臺灣價是美軍價的3-4倍,這次高達10幾倍,例如兩棲步兵戰車居然是1000萬美元一輛,還是美軍退役的老裝備;國際上就算是新的也衹要200萬左右),顯然美國和臺灣政客都覺得沒有明天了,能撈就撈。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15923
---


"俄國媒體老羞成怒,開始指控中共“竊取”Su-27的技術。其實1996年簽的合約本來就包含技術轉移,只是全世界的軍工技術轉移條款都是用來騙買方的,工業製程裡總有很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秘訣,没想到中共仿製能力獨步全球,還真的把全部的製造技術搞定了。"
XD
--
過去這個月裡最重要的新小道消息是有關中共向俄國購買Su-35的談判。Su-35是Su-27的終極改型版,2010年定型,2011開始在俄國空軍小量服役。俄國在2010年剛定型就詢問中共的興趣,建議中共購買48架两個團,談判於2011年正式展開,到2012年因中共只願意訂購24架一個團並堅決講價而中斷。2012年十二月,習近平出掌中央軍委以後重開談判,雙方各讓一步,俄國同意減少數量,中共則在價銭上寛容,但是中共空軍認為俄國的航電和雷達太過落後(這點我完全同意;請參讀前文《雷達與隱身技術之間的矛盾關係》),堅持要改裝J-16所用的中共設備,所以談判繼續拖延至今。
Su-35的三面圖;其外觀上與Su-27最明顯的不同在於翼展從14.7公尺增加到了15.3公尺
一般西方媒體高度低估共軍技術能力,認為中共該買Su-35以圖引進其Irbis-E型PESA雷達和117S型引擎;而大陸軍迷知道J-16的AESA雷達比Irbis-E强多了,117S也不過是AL-31的加强型,與共軍即將裝備的AL-31的99M3改型性能相當(俄國承襲蘇聯體制,同一型裝備往往有两個獨立的製造厰商,而這些製造商又具有研究發展的能力,所以一種重要的裝備在經過一二十年的改進後,常常分叉為两個系列,117S和99M3就是這様來的),所以一般認為中共只是敷衍一下俄國,顺便拿一些技術情報。我認為西方媒體固然愚蠢,大陸軍迷也没有完全了解Su-35的價值:共軍其實是認真地在談判,之所以談得如此艱難是因為中國的軍工能力已經開始超越俄國,引進俄製武器時只有一些部件比自製品先進,最終會不會真的買成要看雙方的妥協,而俄國人還不完全明白他們的相對劣勢,在談判裡姿態太高。例如如果改裝中製雷達,那麼Tikhomirov就没銭賺了;自蘇聯倒台以來,俄國的軍工產業一直是靠外銷吃飯,中共是二十多年來的頭號客户,Tikhomirov自然不肯放他走。
Irbis-E雷達;雖然PESA具有電子掃瞄能力,在偏離中心軸60°以上的功率損失很大,所以Irbis-E加裝了機械轉向裝置
但是如果Su-35的雷達是爛貨,而引擎可有可無,那麼共軍看上的是什麼呢?這得從共軍内部對Su-27的仿製說起。中共戦鬥機的研究與製造,原本從1950年代起就由瀋飛一家獨霸;到了1990年俄國經濟崩潰,急著外銷軍火賺銭,共軍得以購買新銳的Su-27的時候,雖然已經有了成飛西飛和貴飛等幾家小公司,與俄國“合作生產”任務還是理所當然地交給了瀋飛。瀋飛的官僚氣習很重,人浮於事,六十幾年來還没有開發出任何一種像様的全新飛機款式。1990年代初,瀋飛的主力產品還是J-8,這玩意兒的性能只相當於1960年代美軍的F4或蘇聯的Mig23,而且毛病很多,實用上没什麼價值,在得到Su-27之前中共空軍就不想大量裝備,一旦有了外來的先進戦鬥機,當務之急自然就變成如何學會自製。瀋飛雖然開發不出自己的東西,依様劃葫蘆可是幾十年來的老本行,所以在1996年引進了全套生產線,2000年組裝成功,稱為J-11,到了2006年瀋飛已經能够改裝中共自己的雷達和航電,這就是J-11B。此後中共當然不須要再多買Su-27,俄國媒體老羞成怒,開始指控中共“竊取”Su-27的技術。其實1996年簽的合約本來就包含技術轉移,只是全世界的軍工技術轉移條款都是用來騙買方的,工業製程裡總有很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秘訣,没想到中共仿製能力獨步全球,還真的把全部的製造技術搞定了。
1990年代末期,中共海軍訂購了Su-27的對海打撃版Su-30MKK。這些雙座飛機在2001年開始交貨。中共海軍對其非常滿意,等J-11可以自製以後,自然要求瀋飛也仿製Su-30MKK。2006年以後,瀋飛只需要俄國的引擎(近年來中共自製的WS-10A“太行”引擎也開始被用在J-11B上,已裝備了幾個旅和團,不過WS-10A一直没有用在單引擎的J-10系列上,其可靠性可能還不到AL-31的水準),所有其他的J-11部件都可以自製,但是瀋飛没有創造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既然Su-30有現成的様本,還没有太大的困難,這就是J-16。可是當中共海軍需要艦載機時,雖然俄軍的Su-33基本上是Su-27的海軍版,瀋飛却没辦法設計出必要的修改,只好回頭找俄國人。可是俄國自己的Su-33生產線早已不見了,必須重新開發,所需的金銭和時間都不是中共海軍願意接受的。如果只買一两架老飛機,俄國人又不肯。還好烏克蘭有一架Su-33的原型機放在克里米亜的停機坪生鏽,中共只花了點零銭就買到了。瀋飛仍舊是依様劃葫蘆,照抄其機身結構,裝上J-11B的雷達航電,引擎還是俄製的AL-31(俄國人雖不高興,有生意可作還是不會放過的),這就是J-15。
其實瀋飛至今還吃不透Su-27系列機體結構的設計原理,倒也不完全是它的錯。Sukhoi在1980年代設計Su-27的時候,希望其飛行性能能勝過F-15,可是俄製引擎不如美國的,只好在氣動力學上另闢蹊徑,發明出Su-27系列特有的扁平機身加下掛引擎艙外形,其結果是極優異的水平轉向和大攻角操控能力。可是飛機的升力來自两翼,而重量集中在機身,這形成一個很大的力矩,必須由機身的厚度來抵抗。Su-27是一架很大的飛機(F-15的翼展只有13.05公尺!),其前所未有的扁平機身因此對其機體結構强度造成極大的挑戦。而且既然引擎不如美國的,機體就必須是越輕越好,不能一味靠加粗框架來加强結構强度。當時西方實施很嚴格的高科技禁運,蘇聯根本買不到像様的電腦,也就不可能用電腦輔助設計(CAD,Computer Aided Design)來精確算出最佳方案,所以Sukhoi的設計師們只好反覆做了大量的實験,在黑暗中摸索出了一個折衷的結果。瀋飛只買到了這個結果,看不到那成千上萬的實験抉擇,自然没辦法舉一反三了。
可是Su-27的原方案並不成功,在1990年代,有好幾件空中解體的事故,後來只好把最大可用過載從9g下降到7.5g。這對一款和F-15針鋒相對的空優戦機來說,實在是個很嚴重的問题(雖然F-15的水平轉向能力也只平平,最大可用過載只有7.3g,但靠着强大的引擎,垂直機動能力遠勝俄系戦機;而且同一代的F-16水平轉向能力極佳,最大可用過載是貨真價實的9g)。Sukhoi和它的两個生產夥伴在設計後續機種的時候,一直試圖在不增加重量的前提下加强機體的横向强度。Su-30和Su-33代表著两種不同的第二代設計,但是它們仍然没有拉9g的能力。一直到了Su-35這一代,靠了先進的鈦合金材料和現代的電腦輔助設計才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题。不但如此,翼展還可以進一步加長來使飛機更加靈活。瀋飛既然没有能力獨立開發出第二代的機身,當然也没有能力自行做出Su-35極為優異的第三代方案。而且雖然瀋飛在J-10和J-20的两代自主戦機上都敗給了成飛,但它仍舊是中國最大的戦鬥機厰商,有三萬多名職工;相對的,成飛的職工數和年產量都只有它的一半。不幸的是瀋飛的J-8早已停產了;031方案(西方媒體誤稱為J-31)性能落後,前途渺茫;J-11,J-15和J-16都有機身强度不足的毛病,共軍的訂單很有限。而中共海空軍還維持着200架J-8和1000架J-7,必須趕緊替換;現今習近平積極建軍,買新機替換的經費是有了,可是J-10和J-20的產能是不够的,共軍也不希望瀋飛就此完蛋。一個皆大歡喜的解決辦法就是改掉Su-27系列機身强度不足的毛病,那麼瀋飛的產能就可以用在生產J-11,J-15和J-16上面,及時替換掉極為落伍的J-7和J-8。而引進Su-35恰是這個解決辦法的關鍵所在。
剛好美國操弄烏克蘭政變,以致和普丁撕破臉,俄國全面倒向中共,雙方都有了妥協的動機。尤其在MH17被撃落後,美國逼著歐洲對俄國實施軍事禁運,俄方的雷達和航電元件不能再從歐洲進口,只能改向中共購買,更加没理由拒絶採用中製的雷達和航電,所以近幾天傳出來的消息是俄方同意這點。我認為這是一個合則两利的交易,應該很快就會達成協議了。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9192

---
"台灣:1)不是美國的一級盟國;2)没有其他的賣家,不能討價還價;3)没有任何像様的自主技術,連被騙了都不知道;4)貪腐嚴重,回扣光台方一邊就至少要20%。因為這四點因素,台灣外購武器,向來要比日韓買的價銭高出一倍以上"
"其實國軍真正可用的武器是陸基防空導弹系統,可是這些防空飛弹不够昂貴而且很多可以真正自製,所以藍綠两邊的大佬都嫌它没賺頭。而國防部急着要建潜艇和大驅逐艦,並不是因為它們有任何實用價值,而是因為它們的價位高,系統複雜,混水摸魚賺頭大,如果台灣連軍購都不認真搞,還指望要拒統,那不是緣木求魚嗎?"
两人比武,他已經可以隨時將你開膛破腹,那你的屁股再安全又有什麼用呢?XD
--
四天前,美國《國防新聞》報導了國軍的新造艦計劃,隨後台灣諸報均引用了該文,例如這篇中時的文章: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23000395-260102。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未來20年內,將建造4艘1萬噸的驅逐艦,逐步汰換已老舊的4艘紀德艦,新型的驅逐艦完全國艦國造,並將配載神盾戰系,1艘造價約150億元,是美神盾艦價格的三分之一,初步構想是先建1艘,再依序建造後續。”
我等了三天,但是國防部没有出面闢謠,所以我們可以假定這消息的確代表了真實的海軍採購方案。由於這個方案與現實完全没有交集,在國防需要,技術能力和費用預算三方面上都是癡人說夢,如果被批准,其結果必然是20年後,花了數倍於預算的金銭,養肥了無數的貪官,而對台灣的國防毫無助益。台灣近年來,政治混亂,經濟停滞,國民必須要仔細考慮,國家的財政是否還經得起這般折騰?
首先,讓我們看看什麼是萬噸驅逐艦。世界上目前在役的萬噸驅逐艦其實只有一個設計,三個型號,就是美軍的伯克級(Arleigh Burke Class),它的日本版仿製品愛宕級和韓國版仿製品世宗大王級驅逐艦。伯克級是設計來保護航母戦鬥群的防空驅逐艦;歐洲,俄國和中共最新最大的主戦防空艦隻,有的叫驅逐艦,有的叫護衛艦,如英國的Type 045,法意合作的Horizon Class,俄國的Sovremenny Class和中共的052D級,都只有7000-8000噸。這是因為他們不須要跟着航母戦鬥群全球巡弋;在近海防禦或以小編隊在遠洋進行攻勢作戦,萬噸級的艦隻太大太貴,没有經濟效率。日本有重整軍備、重建太平洋海權的野心,有先進的民用造船和煉鋼工業,卻又没有自行開發先進艦載裝備的能力,是美國的一級盟友,買軍備時被敲竹槓的程度最低,照抄伯克級是合理的。韓國人喜歡和日本人評比,其他的條件基本上等同日本,所以造韓國版的伯克級也不是太離譜。以台灣的國際環境和技術能力,國軍很明顯地是想模仿日韓,製造台灣版的伯克級,可是台灣的各項條件和日韓一様嗎?
要製造伯克級,要考慮五項主要的分系統,即艦體,動力,雷達,C4ISR,和飛弹。其中最便宜,最簡單,也是日韓唯一能自行設計製造的,是艦體。其他四項都必須從美國引進。但是簡單如艦體設計,大型軍艦上還是有很多只能從經験上學得的法則,例如損害管制,是民用船隻根本没有的考慮。日韓的所謂自行設計,仍然必須讓美國或歐洲(世宗大王級是與法國的Thales合建的)的軍艦製造商仔細複查,否則造出來的東西中看不中用。讓我們假設美國願意幫助中船,而且竹槓敲得不太過分,那麼中船仍然需要中鋼來提供大型水面軍艦所用的特殊鋼材,例如HY-80。日韓都能自製這些鋼材,而且有先進的品管能力。中鋼則從未生產過類似級别的產品,如果可以勝任,那為什麼不用在建造先進民船(如LNG Carrier或深水石油平台)上大賺一筆呢?
日韓仿製的都是2A版(Flight IIA)的伯克級,六年前左右服役,單艘價銭都在18億美金上下;其中飛弹是完全另外算的,而自製的艦體價銭還不到一億美元,也就是光動力,雷達和C4ISR就得花17億美金向美國人買。其中動力系統用的是四座通用電氣的LM-2500燃汽輪機,紀德級用的就是60年代發展出來的第一代,原版伯克級用的是第二代,最新的第四代LM-2500+g4功率已達第一代的两倍,是全世界效率最高最先進的船用燃汽輪機,單價只在一千五百萬美金左右,物美價廉;可是日韓至少還能生產民船的傳動系統,而台灣則根本没有製造傳動系統的技術能力,所以等着被美國人宰吧。Flight III的伯克級預定於2018年服役,其最重要的改進在於神盾雷達。舊版的AN/SPY-1使用PESA天線,已經不能勝任對抗中共的J-20隱身戦機的任務,將升級為AESA(詳見前文《雷達與隱身技術之間的矛盾關係》),因此其價銭將至少會加倍。新版的伯克級也更新了其C4ISR系統的電腦裝備;新研發出來的東西必須分攤研發費用,剛好有台灣這様的超級冤大頭在場,美國人會客氣嗎?
伯克級3版,預定2018年服役;2A版已經落後於共軍的052D
總結來說,由於通貨膨脹和技術升級,根據美國海軍自己在2011年的估計,2018年3版伯克級將比2008年2A版的貴60%左右。所以日韓這些一級盟國如果在2018年要仿製新版的萬噸驅逐艦,其單價將在29億美金上下。可是台灣:1)不是美國的一級盟國;2)没有其他的賣家,不能討價還價;3)没有任何像様的自主技術,連被騙了都不知道;4)貪腐嚴重,回扣光台方一邊就至少要20%。因為這四點因素,台灣外購武器,向來要比日韓買的價銭高出一倍以上,法國的拉法葉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如果做保守的估計,以日韓價銭的两倍來算,那就是58億美元一艘,四艘總共7000億元台幣,這還不包含SM-6飛弹。四艘所需連庫存備弹至少800枚,美軍自購的單價500萬美元,總價40億美元,台灣價你猜會是多少?
如果我們極度樂觀到了完全與現實脱節的地步,假設可以用日韓的價銭買艦用設備,用美軍自購價買飛弹,而且一毛銭也不花就造出了艦體,四艘萬噸驅逐艦連飛弹的總價仍然是4500億元台幣,是國防部估價的7倍有餘。因此國防部基本上是說他可以幫國民“自建”最新的iPhone 6,没有綁約,只要1000元台幣一台(即蘋果付給鴻海等包商的總製造費的1/7),請大家出銭贊助。有多少個傻瓜會想掏腰包呢?iPhone 6的技術難度能和萬噸驅逐艦相提並論嗎?其實只算美軍自購飛弹的價銭就達到國防部預算的两倍,那他不是把老百姓當白癡是什麼呢?
最可悲的是台灣根本不需要萬噸驅逐艦。中共近年來對台灣有了壓倒性的空優,表面上看來,防空驅逐艦似乎是對症下藥。可是防空驅逐艦保護的是艦隊,而艦隊必須擋在敵我雙方之間才能阻止登陸。大陸和台灣相隔只有150公里,中共不會笨到在台灣海峡作艦隊決戦,如果國軍艦隊開入海峡,則將進入所有中共陸基反艦飛彈的射程(詳見前文《中共的新一代反艦飛彈》)。這些飛弹的價銭有低達10萬美元一發的,而世界上還不存在有能抵擋一百發反艦飛彈進行飽和攻撃的軍艦,也就是共軍只須花費少於1000萬美元的代價就可以撃沈離岸150公里以内的任何敵艦(這也是為什麼美軍會開發“近岸戦船”,即LCS的原因;後來LCS十年裡從2億漲到5億美元一艘,以致美軍決定停建;其實連2億一艘的軍艦都只適合到第三世界國家的近岸去冒険,而台海卻是全世界海空警戒最嚴密的地方)。所以防空驅逐艦再怎麼好,也只能部署在台海戦線的側後方(如同潜艇一様,詳見前文《自建潛艇極不可行》);可是共軍已經控制了台海正面的海空,如同两人比武,他已經可以隨時將你開膛破腹,那你的屁股再安全又有什麼用呢?
其實國軍真正可用的武器是大大小小(大的對抗軍機,小的對抗直升機)機動部署(以避免遠程火箭炮的打撃)的陸基防空導弹系統,可是這些防空飛弹不够昂貴而且很多可以真正自製,所以藍綠两邊的大佬都嫌它没賺頭。而國防部急着要建潜艇和大驅逐艦,並不是因為它們有任何實用價值,而是因為它們的價位高,系統複雜,混水摸魚賺頭大,以致人人都有興趣。中共在習近平反腐之後,清廉程度和行政效率已經開始超趕美國(詳見這篇紐約時報的文章:http://boss.blogs.nytimes.com/…/battling-red-tape-in-amer…/…)。如果台灣連軍購都不認真搞,還指望要拒統,那不是緣木求魚嗎?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11124
---
"航母是用來打撃離岸2000公里以上的目標用的。在2000公里内,可以用陸基飛機+空中加油,性能好、價銭低、數量多。台灣全島都在大陸東南沿海機場的500公里半徑内,共軍連加油機都用不著,絶對没有理由動用航母來對台作戰,所以所謂的航母殺手,根本就是個偽命題,是國軍胡扯出來讓無知百姓自我感覺良好的。而胡扯、無知和自我感覺良好,也就是現代台灣的寫照。"
XD
---
昨天(2014年十二月23日),國軍的新型飛彈巡邏艦沱江號交艦服役。國軍秉承近年來哄騙忽悠百姓的傳統,不但把沱江艦吹捧成“航母殺手”,而且還不敢具名,由各媒體不約而同的報導了這個“外界”給的稱號,如這一篇:http://www.nownews.com/n/2014/12/23/1554901。幾艘500噸級的飛彈艦就能威脅航母戰鬥群?讀者大概早已存疑;我在此給個簡單的分析。
雄風二型是中型反艦飛彈,雄風三型是大型反艦飛彈,卻都只有小型飛彈的射程。500噸的沱江級比飛彈快艇的甜區(200噸)大两倍以上,速度卻不能更高。載彈量雖大,卻没有防空能力,在戰時得以發射第4枚以後的飛彈機率極小。
我在前文《從1996台海危機到東風21D反艦彈道飛彈》裡評論共軍的022級飛彈艇時,曾提到“任何飛彈快艇都有兩個致命缺點:首先是防空能力薄弱,沒有空優的情況下只能靠數量做自殺式攻撃;其次是航程太短,即使有空優掩護也只能在近岸巡邏”。而500噸級的沱江艦就是典型的飛彈快艇,既没有防空能力,也没有執行反潜任務的可能(没有自帶聲納,也没有直升機機庫),唯一的功能就是發射反艦飛彈。在戰時如果有空優,干脆用空射反艦飛彈豈不更快更即時?如果没有空優,再快的飛彈艇也絶對跑不過飛機。而且飛彈艇的噸位小,國際的新趨勢是覺得連由戰機發射反艦飛彈來打撃,都是殺鶏用牛刀,最近幾年還開發了直升機發射的超小型飛彈專門對付快艇。沱江艦所載的雄風飛彈,只有不到150公里的射程;這别提航母戰鬥群的1000公里防禦半徑,連一般驅逐艦或護衛艦的艦載直升機的200多公里巡邏半徑都無法攻破。10艘沱江艦合起來只要能打沉一艘尋常敵艦,就謝天謝地了,所謂航母殺手真不知從何說起。
雄風三型飛彈,也曾被國軍吹成“航母殺手”。其實它是美軍1960年代開始研製的ALVRJ的仿製版。ALVRJ射程太短,低空飛行時只有不到75公里,高空飛行才能達到所謂的最大射程,但是因為其飛行速度在衝壓火箭中也是最慢的,所以很容易被近防系統攔截,以致美軍35年前就拒絶裝備。中科院連換成新式的固態燃料都做不到,當然也就不能採用新一代的一體燃燒室(沿用ALVRJ的第一代液態沖壓燃料+固態火箭一體燃燒室),因而必須加裝助推火箭(圖中的黄色圓柱體),進一步增大體積和重量。
正因為飛彈艇對軍機和直升機有極大的軟肋,真正須要打仗的海軍都要求它必須够小够便宜,以便可以大量部署,以數量取勝。可是沱江艦和一般飛彈快艇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又大又貴。飛彈艇的性能指標裡,最重要的不是噸位,也不是速度,更不是載彈量,而是價銭,其次則是飛彈射程,國軍剛好反其道而行,在價銭上遠高於世界所有其他飛彈艇數倍,飛彈射程則在現代反艦飛彈的最低端。這様的武器完全没有實戰效益,真不知國軍那幾百個將官的腦袋裡裝的是什麼。
上個月雄風三型打靶的照片。飛彈從左下方撃中充當靶艦的LST,從右上方穿出艦體後才爆炸,顯然引信有問題。爆炸的火球很小,與共軍7系列的小型反艦飛彈相當,即使引信工作正常,也頂多只能重創4000噸以下的目標。自貼航母殺手的稱號,實在無耻。
最後補充一點:航母是用來打撃離岸2000公里以上的目標用的。在2000公里内,可以用陸基飛機+空中加油,性能好、價銭低、數量多。台灣全島都在大陸東南沿海機場的500公里半徑内,共軍連加油機都用不著,絶對没有理由動用航母來對台作戰,所以所謂的航母殺手,根本就是個偽命題,是國軍胡扯出來讓無知百姓自我感覺良好的。而胡扯、無知和自我感覺良好,也就是現代台灣的寫照。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15896
---
"台灣能花將近4000億元台幣來為海軍買四艘新擺設嗎?"
---
我寫這個部落格的初衷在於傳播軍事常識,以增長台灣民眾對國際情勢的判斷能力,進而提升在民主體制内公民對政策的討論水準。此前我儘可能的只陳述事實,讓讀者自行由邏輯思考達到合理的結論。但是立委林郁方在近日將自建潜艇的話题又炒了起來;這是個浪費納税人金銭的無底洞,對經手的官員很有利,最終又極可能全無軍事價值,事關重大。為了把事理說明白,我必須詳述各種前因後果,主觀性較突出,所以請把本文當一篇社論來讀。
首先來看看國軍是否需要潜艇。現代戦争的決勝點是空優;有了空優,一切好辦。在潜艇戦方面,潜艇的速度小於海面艦隻,因此潜艇戦術必須依賴其隱蔽性在預定伏撃海域等候敵方目標,而潜艇最大的危険就在於進出預定伏撃位置的過程。現代的反潜工具中,最有效的是反潜機和反潜直升機。它們能巡邏廣大的海域,並且不怕潜艇的反撃。而這些反潜機和反潜直升機最大的弱點,就在於其防空能力基本等於零。因此空優決定反潜能力,而反潜能力則決定潜艇戦的勝敗。所以國軍如果把最大一筆經費投資在潜艇上,那就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共軍的J-20原型機,其設計目標是為了争奪西太平洋的空優,因此是共軍新武器發展中的第一優先P3C反潜機,台灣剛剛購得12架,雖然美軍已經開發了新的P8,P3C的性能還是過得去的;它在台海的主要問题是完全没有對空的自衛能力,只適合美軍這種空優可以信手捻來的霸主
如果我們假設國軍能掌握空優,那麼下一個潜艇戦的要素就是水文資料。潜艇的偵察與反偵察主要靠聲納,而聲波在海水中的傳播不是像雷達波在空氣中那様直線前進的。海水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深度,會有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鹽度,聲波會因此而轉彎。所以水文資料對正確分析聲納的讀數至為重要。國軍負責水文資料的是海軍海洋局,海洋局有一位前政戦處長叫張祉鑫,两年前曾經上了新聞。如果國軍的水文資料被共軍掌握,那麼共軍不但可以反推國軍潜艇的可能部署位置,而且可以從資料裡的不盡之處找出國軍不知道的適合潜艇伏撃的海域。國軍在事後說張祉鑫雖然加入了中共,但是没有泄露無比重要的水文資料,只是想拉别人來當間諜,這未免太幸運了些。
讓我們再假設國軍既有空優,其水文資料又没有流失,那麼在海峡两岸開戦之時,國軍的潜艇有什麼用呢?正面的台灣海峡只有150公里寛,氣墊船和直升機轉眼即到,而且它們不受鱼雷威脅,潜艇對它們是没有用的。國軍的潜艇只有在側面的東北和東南方向可以對中共海軍的遠洋艦隊發生區域拒止(Area Denial)的作用,但是這是次要方向的輔助戦線,不是應該大筆投資的地方。那國軍自己的理由是什麼呢?說來說去,總歸是共軍的空優太可怕了,國軍的水面艦艇撑不了多久,潜艇是唯一能支持上幾天的海軍資產,也就是說潜艇雖然對台海的反登陸作戦没有直接作用,海軍還是需要它們來作幾天的秀。
好吧,那麼我們假設海軍作幾天秀的需要值得大筆投資,台灣該買什麼様的潜艇呢?核潜艇是不可能買到的,國軍也不須要遠洋作戦,所以潜艇的航程不重要,噸位可以小一點。日本的蒼龍級排水量4200噸,单價超過20億美元,是為遠洋設計的大型潜艇,適合没有核動力技術的太平洋海權國家,所以澳洲上禮拜宣布將考慮購買10艘是合理的,對台灣來說則太大了。西歐諸國的產品大多為一千多噸,就合適得多了。像德國的214級,排水量1860噸,单價約5億美元,已經外銷韓國和土耳其等國;或是法西合作的Scorpene Class,排水量1565至2000噸,单價約6億美元,用户包括印度和巴西。問题在於,中共的國際影響力已經大到讓這些國家不可能再對台灣做大規模的軍售,所以這些潜艇再好也買不到。現在的世界裡,唯一有動機又有能力對台做大規模軍售的國家只有美國。
希臘海軍訂購的214級潜艇,共有四艘,希臘破產後曾試圖違約,當時大約13億美元就可以買斷;要不是中共的反對,這批現成的好用又便宜的潜艇非常適合國軍
美國正在對中共進行間接扼制(詳閲前文《美國東亜戦略史》),對台軍售不但為此戦略目標服務,而且可以助其軍工業大捞一票,原本應該是只要台灣拿得出銭來就水到渠成,可是現實上有個大難關:美國在1950年代就完全淘汰了柴油電動潜艇,自1959年服役的USS Bonefish之後,已經有55年没造過了。像HY-100鋼材和潜艇的特殊焊接技術,要賣給台灣還只是政策上的決定;而現代柴油電動潜艇所需要的AIP(Air Independent Propulsion,絕氣推進系統)技術要自行開發,那可就是十年以上的事了。要從德國或瑞典引進,又會碰上中國的反對,所以這問题在現實裡是無解的。要是假設台灣銭多不愁,開張空白支票給美國,又願意等上十五,二十年,依美軍最近十幾年來超支的慣例,連成打來建又簡簡單單的LCS(Littoral Combat Ship)都漲到5億美元一艘;只建幾艘又複雜得多的新柴油電動潜艇,没有30億美元一艘是不可能擺平的。台灣能花將近4000億元台幣來為海軍買四艘新擺設嗎?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9633

----
【J20】2012號的照片已經出現了很多了。這是原型機的第二架(此前從2011年一月出現的200X系列是生產験證機,相當於軟體的Alpha版;原型機是Beta版;至於日本的“心神”,那是所謂的技術験證機,是給設計團隊練習用的,完全没有量產的可能),和第一架2011號看來一模一様。十幾年前F22的原型機做了十架,後來正式定型之後,大部分原型機也升級到量產版的標準,分發部隊使用。J20極可能會遵循這個先例,那麼正式量產就應该在2017年左右,正是五年前中共空軍副司令員何為榮說漏了嘴時所预言的。J20有两個關键部件還没有完成:WS15引擎和全數位化AESA雷達;後者應該在2016年定型,所以大概趕得上第一批量產,但是WS15原就预定2017年才定型,而且有謠言說進度目前已經落後,所以八成是得從第二批量產才開始装備了,在那之前只能用俄製的AL31。(以上可信度95+%)據說中共用的AL31已經改進到99M3版,比太行引擎可靠,性能接近F22的F119引擎,不過也有人說2012號装的還是稍舊的99M2版。(可信度50%)
【310工程】一般媒體稱之為J31,這絶對是錯的。310工程是瀋飛(瀋陽飛機設計所,又名601所)内部自己搞的技術験證機,用來騙經费的,將來扶正成真正的JXX的可能性小於10%。
【017號航空母艦】去年六月在大連造船厰和江南造船厰都出现了縮水版的航母分段,八月習近平視察大連造船厰,九月大連造船厰的母公司宣布收到“特大級訂單”,股票因此飛漲。小道消息指出習近平在視察之後,批准了訂單,目前前幾個分段已經接近完工,大連造船厰的最大型船台還在建造一艘超級油輪,今年底前完成後就輪到017號上船台,照片也將滿天飛了。據稱017號與遼寜號大同小異,主要的改進點在於把機庫放大,塔台縮小,以搭載更多的J15。估計於2018年交船,2020年整個戦鬥羣形成戦力。(可信度80%)
【018號航空母艦】本月初中共在一個内部的軍品展擺出了018號航空母艦的模型,明確地證實了018號將配備有彈射系統,不過那會是舊式的蒸汽彈射還是全新的電磁彈射目前没有定論,我個人倾向於前者,原因是中共海軍對蒸汽彈射已經研究了二十幾年,技術已經成熟,而電磁彈射是近十年的新東西,只有一個研究團隊,還要分心去研究新型反潛護衛艦(即傳說中的057級)的電動機。中共海軍在部署新科技上,向來是很穩健謹慎的。在動力方面,018號應該還是用燒重油的蒸汽輪機,而不是核子動力。總體看來,018號就像是中國版的小鹰號。估計於2019年或2020年在江南造船厰開建。(可信度55%)
【055級驅逐艦】四個月前,武漢船舶設計研究所建了055級的全尺寸陸上模型,用來測試各式雷達天線的電磁兼容性,所以055級在明年開建是可以確定的。至於技術指標還很難講(目前可看到的有沿用自052D級的PJ38 130公厘主炮和沿自僚寜艦的1130近防炮和FL3000N近防飛弹,不過最重要的雷達和主飛弹艙還看不到,有未證實的消息指出飛弹艙數將是112個),但其滿載排水量應該在12000噸以上,有說是12800噸的。這比美軍現役的Ticonderoga級導弹巡洋艦還要大,應該也是同様用來指揮航母戦鬥羣的水面艦隻的。(可信度95%)
【039B潜艇】也就是所謂的元級潜艇。今年年初,武漢造船廠把停工已久的第九艘039B建成了,但是外型稍有修改以减低阻力和噪音,因此這艘應該叫做039BG才對。據說中共海軍對039B的安静度非常不滿意,所以不會再多建了,將等到後續的039C設計完成才會續建柴油電動潜艇。(可信度70%)
【093G潜艇】中共的第三代(即已退役的091級是第一代,091G是第二代)核子動力攻撃潜艇093級早有照片證明。目前的謠言主要在猜測第四代的093G是否已建成。中共對核子動力潜艇的保密比對其他裝備更為嚴密,所以我很難確定答案何在;最近有謠言稱093G和094G在中共的八一建軍節將正式服役。至於再下一代的095級,剛於2012年立项研製,如果一切顺利,首艇將於2020年左右交付中共海軍;即使有些延误,也應該能趕得上加入018號航母戦鬥羣。(可信度50%)
【後註】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10月刊於2014年十月13日報導,大連造船廠2013年底已經舉行了航母鋼板的切割儀式,航母動力系統採用的是哈爾濱生產的鍋爐,採用蒸汽輪機動力,而航母的鋼板則是由上海寶山生產。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8574

--

"共軍的進步太快了,現在防空的責任已經有052C,052D和全新的055級驅逐艦擔任,近岸防御則有便宜得多的056級輕型護衛艦負責,054A護衛艦因而應該專司遠洋艦隊的反潜任務"
----
中共海軍的第20艘054A級護衛艦黄岡號三天前在黄埔造船厰下水,這將是最後一艘054A+(自第5艘054A起,艦艏隱身處理有所不同,一般稱其為054A+)。目前船台裡還有2艘類似的護衛艦,但是它們的船尾加裝了半年前首見於056級的VDS(Variable Depth Sonar,變深聲納,這種主動式的聲納是當今世界的尖端技術),反潜能力因此大為加强,近防系統也由730升級到1130十一管鏈炮,所以一般把它們稱為054A++級。
黄岡號在浮動船塢中準備下水
054A級是中共海軍現代化之後,第一型批量生產的主要艦艇,也是中共歷史上第一批和世界先進水平十分接近的自建軍艦。其排水量超過4000噸,比1970年代開建的旅大級驅逐艦還要大,是十五年前先進護衛艦的主流。054A裝備有俄製的AESA雷達和32發垂直發射的HHQ16防空導弹,防空能力在當今的護衛艦裡也算是一流的。反潜偵測則依靠TAS(Towed Array Sonar,拖曳陣列聲納,這種被動式的聲納是20年前的尖端技術),目前已稍為落後,因此054A++增加了VDS。054A載有一架直升機,並備有機庫,在遠航時仍有保障能力。最重要的是054A的C4ISR(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s,Computers,Intelligence,Surveillance,Reconnaissance)系統也到達了十五前世界先進水平,是共軍第一型具有實時綜合全艦隊敵情資訊能力的艦隻。總體來說,054A比國軍的康定级先進了一代,比没有隱身設計的成功級先進了两代。自2006年起,054A開始替換舊型的053系列,對中共海軍的現代化變革,有極大的貢獻。
然而新技術的發展是永無止境的,經過八年的變化,054A的缺陷也随着時間而越加明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其反潜能力的不足,也就是054A的原始設計就太過強調通用性。八年前作為共軍的第一款現代化軍艦,通用性是個好處,但是共軍的進步太快了,現在防空的責任已經有052C,052D和全新的055級驅逐艦擔任,近岸防御則有便宜得多的056級輕型護衛艦負責,護衛艦因而應該專司遠洋艦隊的反潜任務,而這幾年世界新出現的最先進護衛艦,如德國的F125級和英國的Type 26,其設計已經為反潜任務大幅專業化。054A與它們相比,已經落後了一代;其差别主要在三方面:首先,最先進的護衛艦必须有两架反潜直升機,使反潜巡邏能力加倍;其次,必须改用半電(CODLAG,COmbined Diesel-eLectric And Gas)或全電(CODLOG,COmbined Diesel-eLectric Or Gas)推進以减小引擎噪音,增强聲納探测能力;最後,排水量難免必须增加以容納眾多新設備,如F125重7000噸,Type 26則重6000噸。
綜合各方面的小道消息,054A的生產已經接近尾聲,最後四艘054A++型應該代表了中共這一代護衛艦的絶唱。其後續型號應該為5000噸級,使用全電推進,並配有两架反潜直升機。去年中共宣布研製成功單軸20MW的船用電力系統,所以新護衛艦上馬已經没有大的阻礙,预計明年底或後年初開建,屆時共軍的護衛艦技術將與世界领先的英德同步(美國海軍目前主要由核潜艇和航母上的直升機執行反潜任務,對是否需要專業反潜艦隻還没有共識)。其型號還有些争議:有些人猜測為057,有些人則稱之為054B。依中共海軍的慣例,是否使用全新的型號視其艦身决定:如果艦身是全新的,應會叫做057,否則將沿用054B。我個人認為前者的可能性稍大些。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8606

---
陝西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的官方網站上出現了两分不尋常的公文,如下:
DF=東風,xx=紅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四研究院主要研究固體燃料火箭
公文裡提及四類新飛弹:東風41,東風26,紅旗19,和紅旗26。東風41和東風31A同様使用8軸TEL(Transporter-Erector-Launcher,運輸立直發射三用車),直徑、長度和重量都明顯增加,可攜帶至少3枚十萬噸級的核子弹頭(有西方媒體稱其可攜帶10枚弹頭,這是未證實的),射程應為15000公里,足以覆蓋美國東岸。2012年七月24日第一次試射,從公文的口氣來判斷,似乎進展順利,批量生產在即。東風31和東風31A一直没有大量裝備,可能就在等性能真正達標的東風41。
東風41的TEL,類似東風31A,但較長;這張2012年的照片裡的可能是空車
東風26C是一類新型的中程弹道飛弹,射程4000公里,主要用來威脅關島;美軍最近開始從關島後撤到澳洲的達爾文基地,東風26C功不可没(另一個新威脅是H6發射的CH-10巡弋飛弹)。紅旗19才剛進行過第三次試射,是界於THAAD和GMD之間的反導系統,我已於前文《中共再次成功進行陸基反導試驗》詳述過。紅旗26是海基的反導系統,相當於美國的標準3型。
業餘軍事爱好者對這些飛弹已經很熟悉了,但是這两份公文是第一次有官方證據證明它們的存在;也就是到昨天為止,有關這四類飛弹的資訊都只是小道消息(但是至少要有50%的可靠性,類似我在前文《共軍小道消息總匯》所提的一大堆消息;如果不到50%,那只是謠言,應該止於智者),而從今天起,它們算是事實了。這個過程叫做“官洩”。陝西省環境監測中心是個小機構,它既不是不小心洩漏機密,也不是特意奉命而為;只因為共軍内部的保密系統在七月裡决定將那四類飛弹解密,而陝西省環境監測中心剛好是第一個想在公文裡提到它們的機關。對軍事資訊的分析過程中,用科學的嚴謹態度來確認消息的可靠性的才算是真正的分析家;我想借用這個部落格介紹給台灣讀者的不只是軍事常識,這種科學精神也是很重要的。
p.s.中共的弹道飛弹部隊獨立於陸海空三軍之外(美軍將其隸屬於空軍之内),有他自己的軍種:即第二炮兵,簡稱二炮。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8615
--

國安局長蔡得勝,他宣布東風16已經開始正式部署。隨後美國媒體給出較詳細的描述,指出其射程在1000公里以上,足以覆蓋第一島鏈範圍,尤其是美軍在琉球的空軍基地,更是主要目標。當然這些事情軍迷們早在一年多前就已知道,而且已在《解放軍報》上看過東風16的照片。我在前文《中共再次成功進行陸基反導試驗》也已提過,共軍近年的反導試驗都是用東風16來當靶弹。
東風16的試射圖;可以看到其子弹式外型。弹頭部非常之大,裝藥至少在一噸以上,可能為1.5-2噸,為以往的中短程東風飛弹的三倍以上。發射時以裸弹豎立點火,運載車上的是個類似東風26的保護罩,而不是像東風21那様的發射包裝桶,也不是像東風11和東風15那様的裸奔。
從東風16的射程來看,它應該是用來取代東風21的早期型,目標是離大陸海岸1000-1500公里的美軍和日軍基地。共軍二炮對弹道飛弹的命名規則是十位數字代表火箭的級數,所以從東風16這個名字就可知道它用的是單級火箭。以單級火箭而達到以往東風21的雙級火箭的射程,而且還有了三倍的酬載,固然代表了中共過去30年來在火箭技術上的進步,也告訴我們它的尺寸和總重不會低於東風21。
這是發射前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東風16非常粗壯的單級運載火箭,其直徑大約是1.2公尺。運載車有五對負重輪,除了尾部稍有修改之外,和東風21的運載車一模一様。中共國慶閲兵中的東風21;從這個角度看,運載車和東風16完全相同,只有弹體包裝不一様。
共軍之所以有必要開發東風16,是因為東風21原本是1980年代早期設計來携带核弹頭打撃蘇聯在東亜和中亜的目標。冷戦結束後,改用高爆弹頭來對付美日,這時半噸的酬載就顯得威力不够。三十多年下來,運載火箭不斷改良,但是受限於整體布局,酬載不能增加,只能把射程提高到2000-2500公里。這個距離剛好是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之間的西太平洋,所以除了東風21D反艦弹道飛弹外,東風21系列在中美軍備角力中,就顯得有些雞肋。東風16則是為打撃第一島鏈的目標而量身訂製的:射程剛好足够,而其在中短程飛弹中史無前例的巨大弹頭,則有两個非常重要的好處。首先是其終端速度將遠超一般只有半噸重的弹頭,可以達到10馬赫以上,對戦區反導系統例如愛國者三型或我在前文《中共再次成功進行陸基反導試驗》曾提過的THAAD,造成極大的困難。其次是高速加上成倍的質量,再加上额外的空間可以裝穿甲弹頭,其對加固工事的侵穿能力將達到東風21的10-20倍左右。一旦撃穿,如此大量的高爆藥也將保證可以把目標完全摧毁。因此東風16在戦術上的意義很明顯地是用來“踹門”的:也就是在戦事剛爆發的時候,用來打撃敵人的防空和反導系統、機場、高級指揮部和通訊中心。美軍在過去25年來,在這項先聲奪人的任務上,一直非常成功,不過用的不是中程弹道飛弹,而是各型各類的隱身飛機。
自從有了如GPS的衛星導航之後,弹道飛弹可以在軌跡終端進行修正,可是美俄的軌跡修正技術是不同的。美國的辦法,例如我在前文《中共再次試射WU-14高超音速飛行器》中提到的AHW,用的是小翼;阻力大,速度低。俄國人的方案則是所謂的變質心技術:利用變更弹頭内質量的分布來產生攻角而改變飛行方向;阻力小,終端速度高。中共原本用過弹翼,最近也獨立開發了變質心技術,所以東風16的弹頭不須要有弹翼。而變質心技術的變軌能力也進一步增加了反導系統對其進行攔截的難度。圖中的設計有两個質量沿環型軌道移動,這是共軍的獨門技術;俄军的設計用的是十字型軌道。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12252
--
馬英九在雙十節慶典上所說「希望下一任總統能夠繼承九二共識」的言論,蔡英文表示「馬英九和人民的想法一直有很大的差距。未來政府的走向將交給民意決定」。
看來,蔡英文是打算執意煽動民粹搞兩岸對抗,未來將以民意為藉口繼續推動台獨,她或許很幼稚,以為拿所謂的民意做幌子,這個普世的世界就莫敢不從,老共也會嚇得無話可說了吧。真不知她是裝白癡還是真白癡。
--
在實戰上,DF-21D和DF-26的命中率都不可能是100%,但也不是0%;同樣的,標準3型的命中率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從戰略上來看,問題是美國肯不肯讓一艘價值200億美元、載有6000名官兵的航母來冒這個險。如果賭輸了,不但艦隊泡湯,霸權也一夕化為烏有;如果賭贏了,則必然會受到強力的經濟反擊;只有做壁上觀可以漁翁得利。像這樣一來一往至少幾千億美元的賭注,美國人連自己的親爹都可以棄之不顧,好笑的是日本、菲律賓和台灣卻都自認比美國人的親爹還重要,這樣不知己、不知彼的玩家,天生就是炮灰的命。
綜合國外的衛星照相和大陸軍網上的洩密,可以確定大連造船廠是在二月就開始建造017號航母的船塢支撐架,三月開始組裝艦身,目前機庫已近完工,明年春可以下水。其他幾個重要新型艦隻的設計都已定稿,建造的時程也已確認:最快的是055級,已於年初開建,預訂2016年中第一艘將上船台總裝,首批建造4艘,可能追加4艘,足夠為2030年前的四個航母戰鬥群各配置兩艘;它們將是中共海軍遠洋打擊力量的防空主力,基本型的戰力已超過Burke III,改進型必然會更為可觀。下一個出現的將是054B,明年年底前開建,預計第一艘在2017年年底上船台,首批訂單是8艘,應該也是優先配備航母戰鬥群,成為中共遠洋海軍的反潛主力。據稱其動力系統採用較成熟的混合電力驅動,艦身也沒有大改,所以仍然只能攜帶一架反潛直升機。這聽來是可信的說法:中共海軍向來不會好高騖遠,寧可接受不是最先進的技術,也要避免延誤部署的風險;像是美軍福特號航母因為電磁彈射等新技術不成熟而屢次推遲服役時間的事,在今日的共軍是不可能出現的。此外我們可以預期2020年後,還將會有裝備了全電力驅動裝置的再下一代反潛護衛艦。
同一時段進行的還有002級航母的首艦018號,它將是共軍第一艘裝有彈射器的航空母艦。如同前面提到的054B一樣,中共海軍也選擇了成熟保險的蒸汽彈射技術,沒有硬上連美軍都還沒有實用化的電磁彈射。動力則是燒重油的蒸汽輪機;中共的蒸汽輪機技術還差美國半截,所以018號必須比美國的小鷹號小一點,以確保極速在30節以上。換句話說,它的滿載排水量將是七萬多噸,介於遼寧號與小鷹號之間。預計明年春在江南造船廠開建,2017年年底上船台,2019年年初下水。再下一個出現的會是四萬噸(也可能是三萬多噸)級全通甲板的兩棲攻擊艦;我原本猜測可能叫做073級,後來證實型號是075級。預計2017年開建,2018年上船台。至於伴隨航母戰鬥群的四萬噸級高速綜合補給艦,型號將是901級,建造時程應該不晚於075級。
在空軍方面,J-20的2016號原型機在九月11日首次露面,隨即開始試飛。與先前的2015號相比,它在氣動外形上完全沒有變動,顯然J-20在這方面的測試已基本完成;不過2016號進氣口的鼓包改用了透波材料,應該是新裝了某種電子設備。總體來看,J-20進度順利,在2017年按時列裝部隊沒有問題。日前有讀者詢問是否會在列裝前改用自產的太行引擎,這是因為成都飛機公司在九月22日展示了一架改裝太行引擎的J-10B,以致引起聯想。不過雖然J-10和J-20都是成飛的產品,目前都裝備AL-31引擎,太行的應用也日趨廣泛穩定,但是這兩型飛機有很大的差異:太行從J-10計劃一開始就是它的終極引擎,在J-20計劃裡卻完全沾不上邊。從俄製的AL-31改裝為太行,需要至少一年多的測試,這對早已成熟的J-10來說是有必要而無障礙的,對正在緊鑼密鼓做最終定型的J-20來說,則剛好相反,是無必要而有障礙的,所以我認為可能性極小。
在九月18日,中共八股文官洩了一架“高超音速飛行器”試飛成功。根據北京清華大學網友KKTT的分析(),基本與我一開始的猜測一致,亦即這是一架3+馬赫的飛行器,使用傳統的沖壓引擎。不過這方面是KKTT的專業,所以他還找到了很多其他的細節:這應該是由H-6攜帶發射的偵察用無人機,九月9日在鼎新基地試飛,由成飛設計建造。他甚至指出一張七月拍攝的衛星照片中,成飛機場上就有一架疑似高超音速無人機的飛行器。
這裡是鼎盛的一位網友根據KKTT指出的衛星照片所繪製的想像圖。我認為頗有可商榷之處:首先主翼的後掠角被這位網友誇大了,其次這架飛機沒有水平尾翼,所以應該用的是V型雙尾翼,而不是單垂直尾翼。此外他把主翼放得太靠後而尾翼太靠前,都是美觀而不實用的特徵。
本月公佈的無人機,還有彩虹5號。這是一架長航時、長航程的偵察兼打擊無人機,大於美軍的MQ-1C而小於MQ-9,用途應該與後兩者相似,適合反恐作戰,所以可能是以外銷為主著眼點而研發的。當然在台海戰爭中,在第一波打擊之後,也可以用來掃蕩殘存的國軍機動雷達、飛彈和其他重裝備。至於前面提到的高超音速無人機,則顯然是為突破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的防空網而設計的,將被用來輔助海洋偵察衛星為DF-21D和DF-26做目標定位。
另一個出人意料的新曝光裝備,是長程的PL-15空對空飛彈,由607所研製,幾天前一張由J-11B攜帶試飛的照片被美軍公佈。與PL-12D和PL-21不同,PL-15並沒有採用高效率、大航程的沖壓引擎,而用了中等航程、高機動性的Dual Pulse(雙脈衝)固體火箭引擎,性能指標基本與美軍剛開始部署的AIM-120D相當。我認為PL-21是為J-20量身設計來對美軍的預警機和加油機做遠程(~400公里)襲擊用的,這些目標龐大而且無法機動躲避,適合沖壓引擎。而PL-15可能只有200公里的射程,但是有足夠的末端機動性來打擊戰鬥機;這類的小目標不太可能在400公里外就偵測到,即使被偵測到也能高速脫離,所以超過200公里的飛彈射程並沒有什麼實用意義。
最後是幾件零星的新聞:上週長征-11號火箭試射成功,至此中共有了全系列的快速反應衛星發射能力,由當天可以發射的快舟火箭、隔天發射的長征-11號,以及一週內可發射的長征-6號組成。本月初中共正式展示了發展中的新重型直升機的模型,證實它採用了Mi-26的D-136引擎,但是機身和旋翼都將重新設計,預計性能與美軍開發中的CH-53K相當。一篇九月初發表的褒獎八股文,透露了共軍正在研發一型遠程的光電偵察設備,將裝備於下一代的預警機;目前沒有公開的性能指標,不過其尺寸和冷卻功率將遠大於戰鬥機用的設備,因此或許能把探測範圍延伸到100公里以上,這如同反艦彈道導彈和99式坦克用的主動防禦雷射一樣,都將是共軍的獨門絕活。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37903
--
我曾在前文《一架F22戦機完勝中共空軍?》裡簡單提到了現代隱身飛機與反隱身雷達之間的發展兢賽,在本文我將補充一些細節。

既然雷達截面積σ並不是真正的截面積,只是代表雷達波被散射回原方向的一個等效變數,那麼不同的形狀就會造成不同的σ。可是原本雷達截面積只能用測量飛機模型對雷達波的反射來决定,對設計師來講,要如何減低σ這個問題是千頭萬緒,無從著手。但是在1964年,一個默默無聞的蘇聯數學家Pyotr Ufimtsev向一個很不重要的大學的内部學術期刊Journal of Moscow Institute of Radio Engineering投了一篇論文,叫《Method of Edge Waves in The Physical Theory of Diffraction》(《如何計算邊界波的繞射》),給出了從飛機表面形狀來計算雷達截面積的方程式。蘇聯的保密審查員有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偏見,以為本國的基礎研究成果没什麼了不起的,就讓那篇論文發表了,而且還可以寄到美國。十年後,洛克希德(Lockheed)的一名工程師在圖書館裡偶然翻到這篇論文,認出它是稀世珍寶,由此開發出了世界第一架隱身飛機,也就是F117。
因為40年前的電腦還很原始,F117的設計師們不能探索太多不同的形狀(連曲面都不能算,只好用平面拼出一個好似刀削斧切出的形狀),所以只好專注在隱身性能上,結果氣動效率很低,超音速是不可能的了,只能做為攻撃機(Ground Attack Aircraft)使用。到了1980年代,美國的隱身技術進步了,才做出隱身和氣動性能兼顧的B2轟炸機;到了1990年代,才做出世界第一架超音速隱身飛機,也就是F22。B2和F22都號稱將雷達截面積降低了四個數量級,也就是雷達截面積降到了類似其大小的非隱身軍機的萬分之一,所以敵方雷達對它們的探測距離就應該縮减為十分之一(因為雷達的探測能力與σ成正比,而與距離的四次方成反比)。以台灣的F16裝備的AN/APG-66雷達為例,其對戦鬥機的最大探測距離為140公里,如果降到十分之一,也就是14公里,那麼F22自然可以輕易地在80公里外發射AIM-120中程空對空飛弹將它撃落,自己則輕鬆掉頭飛走。

戰鬥機用的雷達,因為空間有限,更是全面採用了X Band以下的波段,其波長在3.75公分以下,八倍波長也只有不到30公分。有了新式電腦的F22設計團隊(包括了洛克希德,波音和通用動力)便有了更大的自由來滿足氣動方面的要求。最重要的是F22可以採用常規布局,帶邊條的主翼在前,平尾在後,外形雖然多了不少長度颇小於一公尺的邊線,但是不像F117和B2的飛翼機形在超音速飛行時阻力那麼大。此外例如弹艙門縫原本是個大反射源,現在可以設計成鋸齒形邊緣;只要鋸齒每一邊都大於30公分,那麼雷達波仍然會被安全地集中反射到旁邊去。又如最新的F35戰鬥攻撃機所用的F135噴射引擎噴射口,還是做了這種鋸齒形處理。不過這些隱身設計既然都是針對短波長的雷達而做的,F22和F35對舊式的長波長雷達的截面積就反而與非隱身戰機差不多了。但是到了F22出現的1995年,F22設計時的假想對手-蘇聯-早已分崩離析,至今俄國國力仍舊衰弱,雖然對反隱身雷達的研究做了些投資,美國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要有系統有效率地開發出能撃破F22的隱身盾的新長矛,還是只有中共。
F35的尾巴;鋸齒的尺寸顯然小於30公分,是F35隱身能力有限的又一證明。
既然形狀是隱身技術的主要環節,反制它的最自然的手段就是回頭用L Band以上的大波長雷達波,尤其是VHF,其波長在一公尺以上,F22的許多一公尺上下的邊線,剛好因“干涉”現象而呈現特强的反射。不過VHF天線實在太大了,連預警機都裝不下,只有海軍艦隻才適合裝備。在1980年代,中共的軍工技術還只相當於美蘇1950年代的水準,恰好有從蘇聯引進的舊VHF雷達做様本,用現代的積體電路換掉了真空管之後,居然就是一型反隱身能力極强的警戒雷達,這就是H/LJQ-517 。經過將近30年,中共的軍工技術已經開始超越俄國,可以望美國的项背;但是今年三月才剛服役的最新型052D驅逐艦,仍然裝備了H/LJQ-517系列,可見其藉着大波長的物理性質在反隱身任務上所具有的獨特優勢是很難以工程手段來複製的。
052C級驅逐艦上的H/LJQ-517B雷達;其由8個八木天線組成的陣列清晰可見。
VHF雷達的波束太寛,雖然可以在遠距離偵測到隱身戰機,却不能進行精確定位,也不能做目標識别。做為警戒雷達,寛波束不是太大的問题,它仍舊可以及早發現可疑的隱身目標,但是接下來的跟踪,鎻定和飛弹制導還是必須由波長較短的雷達來執行。為了禰補波長上吃的虧,必須用工程上的手段來加强雷達的功率密度和增益(Gain),而這就必須從天線的設計上着手。
遠在1960年代,所有UHF波段以下的雷達天線還都是拋物面式的;當時最尖端的科技是脈沖多普勒雷達(Pulse-Doppler Radar),也就是根據反射波的相位改變來分辨目標的速度,從而把高速運動的軍事目標和背景分離出來;這就是所謂的下視下射(Look-Down Shoot-Down)功能的基礎。在此之前,因為地面的反射波太多太雜,飛機上的雷達是不能向下看的。那個年代開發出來的雷達,現在還在國軍序列中廣泛使用,例如E2T預警機上的AN/APS-145雷達用的就是UHF頻道的拋物面天線(美國最新的E2D將升級採用的AN/APY- 9,還是UHF波段,但是改為AESA天線,不過還沒服役)。
1960年代開始的新一代陣列式天線的研究,到1970年代之後逐步開花結果,到現在已經全面取代了拋物面式天線。
最簡單的陣列式天線是縫隙陣列天線(Slot Array Antenna),早在1938年就發明了,但是到1970年代微電子技術成熟以後才獲得普及。它利用電磁波相位干涉的原理加強波束中心(“主瓣”)的強度並抑制浪費到其他方向(“副瓣”)的能量。套用在本文前部的公式,就是藉縮小波束寛度s來增加雷達的探測能力;因為s與陣列單元的數量n成反比,而雷達的探測能力也與波束寛度s成反比,所以探測能力與n成正比,不過每個縫隙單元的功率和效率基本等同於雙極天線,一對一比較時是遠遠比不上拋物面式天線的,因此縫隙陣列天線只有在波長較短的X Band以下時有足够大的n,才最有競爭力。
俄製N011機載X Band雷達採用縫隙陣列天線;突起物是L Band的敵我識别天線;請注意天線後面的機械轉向軸。
縫隙陣列天線基本上仍是一種機械裝置,波束只能向垂直於天線的方向射出,因此與拋物面式天線一様,必須依靠機械轉向。而轉向用的機械必然有重量大,結構複雜,容易故障等缺點;而且機械轉向很慢,對波束寛的警戒雷達來說還不要緊,對搜索雷達而言,完成一次掃瞄需要較長的時間,在敵情千變萬化的現代戰場環境裡,實在是個缺點,也因此使得縫隙陣列雷達的海軍使用比較有限,其應用以1970年代服役的美軍戰鬥機為主;主要是因為其探測距離長的優點,對制導當時剛出現的半主動雷達空空導弹甚為重要。如F14,F15和F16的原裝雷達都是縫隙陣列。又如英國製的EF2000第一版CAPTOR雷達,用的也是縫隙陣列;不過在21世紀,這是已經明顯落後的裝備,只因西歐的軍用雷達技術遠遠落後於美國,不得不為之。俄國的雷達技術更加糟糕,SU-27的N001雷達原本計劃使用縫隙陣列天線,但是蘇聯在1980年代做不出來,只好仍用拋物面式天線。等到1990年代Tikhomirov設計所終於在Bars N011雷達上用了縫隙陣列天線,結果性能太差,没有顧客,所以又等了十年,有了印度當冤大頭,才有銭改進為採用PESA(Passive Electronic Scanning Array)的N011M和N035。
國軍F16A/B所裝備的AN/APG-66也使用縫隙陣列天線;同一代的軍用電子設備,美國的比俄國的出厰早,壽命長,重量輕,性能好,和噴射引擎並列為美國空軍的两大主要技術優勢所在。
PESA就是針對機械轉向很慢這一缺點而改進的;它和縫隙陣列一様都由全陣列共用一個微波幅射產生器,但是(依接受方向的順序)加入了移相器(Phase Shifter)和1級與2級饋電裝置(Level 1 & Level 2 Feed),然後才經過縫隙陣列也有的雙工器(Duplexer),波導(Waveguide),接收機保護裝置(Receiver Protection)和放大器(Amplifier)。其主要的新功能在於每一個天線單元都可以有它自己不同的相位,如此一來波束可以偏離垂直方向,不需機械轉向就能掃瞄大片的空域,這便是所謂的電子掃瞄(Electronic Scanning)。電子掃瞄比機械掃瞄快得多了,完成一次搜索只需幾毫秒。PESA的缺點在於其電磁波通路最長,移相器和饋電裝置對增益有負影響(單程大約-2.1dB),浪費了部分功率。不過PESA的快速掃描能力對全自動高速掠地飛行和非目視精確轟炸至關重要,而且轟炸機的電力供應遠比戰鬥機充裕,一點額外的損失無傷大雅,所以總體來考慮,PESA特别適合低空轟炸機和其他大型軍機。最早的空用PESA是1977年服役的E3預警機所用的AN/APY-1(增加對海搜索能力後,改名為AN/APY-2)和1983年開始服役的B1B所用的AN/APQ-164(同年,Ticonderoga號巡洋艦服役,其所裝備的AN/SPY-1神盾雷達也是PESA)。随後的B2所用的AN/APQ-181原本也是PESA,在2010年改進成了AESA。俄軍的SU-34戰鬥轟炸機用的V004雷達也是PESA。至於空優戰鬥機用PESA的就不多了,只有AESA技術有問题的俄國(SU-30MKI和SU-35)和法國(Rafale,陣風)才不得已而為之。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9159

--
"F-117的飛行性能基本上像一隻裝了印擎的猪,執行任務全靠隱身,一旦遇到L-Band預警機就只有等被燒烤的份" XD
希望有耐心讀完全文的讀者到此了解為什麼F22和F35對共軍已經没有壓倒性的優势。
---
最新的雷達天線技術是AESA。英文的“Active”一般翻譯為“主動”,它的真正涵義是指陣列的每個單元都有自己的驅動邏輯,可以獨立工作。而“Passive”(“被動”)當然就是指很多單元共用一個驅動邏輯。這個技術性的辭彙定義和15年前用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顯示)螢幕的所謂Active Matrix(主動矩陣)和Passive Matrix(被動矩陣)是一様的。用在雷達天線陣列上,主動陣的每個單元有它自己的T/R Module(發射/接收組件),而被動陣必須共用一個微波產生器。
AESA相對於PESA的優點在三個方面:首先,AESA的電磁波通路比縫隙陣列還要短,雖然T/R Module的效率稍低於PESA和縫隙陣列用的TWT(Traveling Wave Tube,行波管),但是整體來說,AESA的效率還是最高的。其次,現代的T/R Module用的是固態(Solid State)的砷化鎵(GaAs)晶片,可靠性要遠高於TWT。但是最重要的差别還是在於AESA可以數位化,以軟體程式來控制波束,所以有許多以前想都想不到的新功能,例如它可以同時發射好幾個波束,這些波束甚至可以用不同的頻率等等。又如雷達干擾器的工作方式之一是在接受到敵方雷達波後,立刻送回一個和反射波相似但是频率稍變的波束,用以困惑對方的相位多普勒電路,這個功能可以整合進AESA雷達裡面。
最早實用化的AESA是瑞典Ericsson在1985年開始研發的Erieye空用預警雷達(AEW&C,Airborne Early Warning & Control)。Ericsson是世界微波通訊的領頭企業,完全有能力獨力發展全新一代的微波探測技術。而當時美國的軍用雷達製造商已經花了20年的心血和資金在老技術上,把縫隙陣列的技術潜力發揮得淋漓盡致,第一世代的AESA看來就並不是特别有吸引力。1993年Erieye服役之後證實了AESA雷達的革命性優势,AESA成為所有新雷達的標凖,除了破產的俄國和歡欣享受和平紅利的英法没有積極發展AESA之外,世界上主要的軍工國家都全力投入,也就是以色列,美國和中共。
瑞典空軍的Erieye預警機,載機是Saab 340。
蘇聯解體之時,軍工企業忽然斷炊,連薪水都發不出来,絶大多數猶太裔的專家因而移民以色列,以色列一夕之間躋身一流軍工國家之列,在雷達方面他們的杰作就是Phalcon(Phased Array L-band Conformal Radar)空用預警雷達。Phalcon採用L Band,比用S Band的Erieye抗隱身能力更勝一籌,是1990年代世界最佳的空用預警雷達,比美軍的E3用的PESA先進了一代。
第一代的Phalcon預警機,型號EL/M-2075,載機是波音707。第二代的Phalcon預警機,型號EL/W-2090,載機是俄製的IL-76;原本為中共開發,後來轉售給印度;轉盤裡是背對背的雙面陣列,依賴機械旋轉來完成360°掃瞄。
中共在1994年簽約引進Phalcon,但美國强迫以色列於2000年撕毁合約,拆下已裝好的雷達,於是中共加速投資自主開發的L-Band AESA。2005年,首艘052C驅逐艦服役,艦上裝有四面H/LJG346陣列,是世界第一部大型艦用AESA雷達。2013年,052D驅逐艦服役,裝有更先進的H/LJG346A雷達,改用更大功率的T/R module和内建液冷系統,因而外表不再是為氣冷而設計的曲面。在空軍方面,空警2000預警機於2007年加入中共空軍序列,性能超過了Phalcon。随後又發展了小號的空警200。去年,第二代的空警500開始露面。如今共軍預警機的開發瓶頸不在雷達,而在載機,這必須等到C919客機在2016年服役之後才能完全解决。
共軍的空警2000,載機也是俄製的IL-76,原本裝了Phalcon,後來以色列拆下雷達將空機交給中共;雷達盤為固定式,内含三個陣列,由純電子掃瞄便可完成360°監視。
美國在蘇聯解體之後,也享受和平紅利,並没有急着換裝已有的縫隙陣列和PESA雷達;只有為全新的F22開發X-Band AESA,這就是AN/APG-77,2006年服役,它是世界第一部實用的戰鬥機用AESA(之前日本F-2裝備的J/APG-1性能並不比同時代的縫隙陣列雷達有明顯的優勢),至今仍是所有其他戰機雷達的標竿。到2010年後,升級F15,F16和F18用的AESA雷達先後完成,不過美國目前財務困難,全面換裝遥遥無期。
AN/APG-77和F-22;這個AESA有1956個單元,至今仍無其他戰機雷達能出其右。
AN/APG-77和後續為F35而衍生的AN/APG-81雖然技術先進,功能强大,其反隱身的能力仍然受X-Band波長的限制,遠不及共軍裝在預警機和區域防空艦的L-Band和S-Band AESA。這當然不是巧合。美國獨霸隱身技術有30年之久,他自己没有迫切的反隱身需求,而中俄則相反。尤其是中共,其軍用電子技術經過20多年的精心培育,已經發展到幾乎趕上美國的地步,不但在大型低頻AESA領先美國,連X-Band雷達也只有5-10年之遥,例如前年定型的J-10B配有中共第一代X-Band AESA(有人說J-10B原本裝了PESA,生產很小的數目後AESA就出來了,從此改用新雷達;不論這傳言真假,2014年下線的J-10用的確是AESA),相當於美國正在兜售給國軍F-16A/B升級用的SABR(Scalable Agile Beam Radar);而J-16所配備的中共第二代X-Band AESA則基本等同美國海軍為F-18E/F升級所開發的AN/APG-79。
Northrop的Sabr是三種F-16可用的AESA之一,原定給國軍和美軍升級F-16用的,但美軍自己的升級計劃因缺乏經費而取消;南韓訂購的RACR(Raytheon Advanced Combat Radar)則還在進行中,或許國軍可以改向Raytheon購買;Northrop的AN/APG-80用電太多,只能裝在全新的F-16 Block61上。
F-117的雷達截面積(縱軸)對雷達波频率(横軸)的關係;只有在5-15GHz(即C,X和Ku-Band)才完全隱身,對L-Band其截面積高達0.6平方公尺,空警2000可以在250公里外輕鬆截獲其反射訊號;F-117的飛行性能基本上像一隻裝了印擎的猪,執行任務全靠隱身,一旦遇到L-Band預警機就只有等被燒烤的份,難怪空警2000一出現,美軍就急忙在2008年把F-117提前淘汰,還嘴硬說是為F-35讓道;其實F-35計劃毛病叢生,到現在還不能真正量產。
希望有耐心讀完全文的讀者到此了解為什麼F22和F35對共軍已經没有壓倒性的優势。美軍因此必須依賴B2和B3這些隱身轟炸機。它們因為採用了飛翼形設計,外形折線尺寸在十公尺以上(如B2翼展每邊26.2公尺,其前緣就是一條直線),對L-Band仍然具有極為有效的隱身能力。當然共軍也在開發HF频道的大波長雷達陣列,由於電離層的反射,HF電磁波甚至可以沿地表曲面前進,因此又叫“地波雷達”,其波長則剛好對隱身轟炸機有最佳的探測效果。像這様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攻防技術競賽是軍事歷史上的常態,在可見的未來,仍將繼續下去。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9524
---
中國在研究“暗物質”“暗能量”
台灣人在搞"暗黑林志玲"
---
北京清華大學與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8月1日在成都簽署共同建設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二期的合作協議。這標誌著中共第一個極深地下實驗室,也是世界最深地下實驗室,的擴建工作正式啟動。
錦屏地下實驗室,背景是雅礱江
這消息和軍事没有什麼關係,所以我本來不計劃在此着墨,但是台灣媒體登出了誤解(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803000702-260309),說這是一個核子實験站,將“研究高空的核爆炸效應及其殺傷範圍”,我不得不來闢謠。
核子實験是很髒的事,有時實験室建在地下室,但那不是為了屏蔽外來的污染,而是怕核子實験本身污染附近的住家;不過工作人員總是要進進出出的,因此主要的幅射隔絶還是在實験室内用鉛板來擋。至於地下核子試爆,那當然是用過一次就毁了,所以通常是以便宜為重,就在廢棄的礦坑進行,深度視核弹的當量决定,我還没聽說過有超過一千公尺的。
中共的這個錦屏地下實驗室是利用既有的雅礱江錦屏水電站的引水隧洞而建造的。錦屏二號水庫的水從雅礱江出發,流經四條17公里長的隧洞到隧洞末端推動八部超大型發電機排入金沙江,落差很大,使總發電量達到了4.8GW,將近核四的两倍,於2007年開工,2012年首台機組發電,预計2015年初竣工。這個工程是世界最長的水工隧洞,隧洞中段深度達到了2.5公里,也是世界第一。像這麼重要而昂貴的工程,當然不會用來做核試爆,也不會浪费在其他的核子實験上。
準備擴建這個世界最深地下實驗室的是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而不是清華大學核能研究院,實驗的對象剛好是我的老本行:高能粒子。十五年前,天文物理界做了一個極大的發現(後來因此得了2011年的諾貝爾獎):宇宙中的物質(也就是所有的星球和氣團加起來)只占了總能量+質量(因為相對論裡两者可以互相轉換,所以是一件事)的5%,其他的95%又分為两類,依其對重力的反應,一類表現得像物質,另一類表現得像力場,所以前者就叫做“暗物質”(Dark Matter),而後者叫做“暗能量”(Dark Energy)。那為什麼暗物質和物質不一様呢?主要是在宇宙中的四種作用力裡面,暗物質只和重力作用,不像一般物質參與電磁力或强作用力。我們的實験器材可必須是用物質做的,如果要做任何(除了天文觀測以外)的暗物質實験,光有重力是没有用的,所以一些物理學家就假設暗物質也參與四種作用力的最後一種:弱作用力。弱作用力雖然比電磁力和强作用力弱得多,比起重力來還算好的。
就因為弱作用力太弱了,任何實験99.999...%的結果都是背景幅射經由電磁力或强作用力造成的,所以要做暗物質的實験,第一步就是盡量消除背景幅射,因此實驗室挖得越深越好,靠幾千公尺的岩石來遮擋背景幅射。清華大學物理系發現了錦屏水電站有現成的世界最深隧道,到隧洞中段最深處挖幾個房間就领先世界,那經費自然是水到渠成了。不過暗物質到底會不會和弱作用力反應還很難講,就算有反應,也得够强人類才量得到,所以清華大學物理系能不能借此拿到諾貝爾獎,還是看運氣的。
其實雅礱江錦屏水電站的引水隧洞裡早就有另一個暗物質實験(所以清華的計劃是“二期”工程),它就是2009年開始的由上海交通大學主導的PandaX(Particle AND Astrophysical Xenon detector)計劃。筆者在念新竹清華的時候,梅竹之間常有友善的競争;看來大陸的清交两校也喜歡互别苗頭。
PandaX自2009年啟動,2014年八月第一階段結果出爐
總而言之,錦屏地下實驗室進行的是純粹粒子物理的研究,和核子實験没有任何瓜葛,和軍事自然也就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兒。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8618

--

我在前文《愚民主政下的指鹿為馬》裡指出中山科學院的海劍羚系統是忽悠大眾的虛擬武器,不過這並不代表海劍羚這類的反飛彈飛彈系統有物理或工程上不可能超越的困難,畢竟美軍的RIM-116和共軍的HHQ-10都已大批服役。中山院的問題在於管理和經費上的欠缺,使其研發能力遠遠落後於國際先進的水準。但是當前世界軍工業的確有些因物理或工程上困難而不可能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有意義的性能指標的武器發展計劃,換句話說,即使是最先進的美、中、俄三國都不可能成功開發這些新武器技術,它們是真正忽悠全世界民眾的虛擬武器。

在這些虛擬武器中,最常被軍迷提起的是電磁砲。前文《看不見的軍備競賽:戰術雷射》已經批判過它的不實用性,不過我仍然在中美的軍事論壇上看到很多興高采烈的文章,預言它將取代下一代海軍艦隻的主砲。美國海軍(僱用BAE Systems)以及廠商自費(General Atomic,通用原子)繼續高調開發電磁炮技術,共軍的“北方某單位”(參見http://www.dingsheng.com/portal.php?mod=view&aid=5591)也在默默地研發之中。那麼是否中美的科研機構有我未曾預料到的突破呢?

我不認為如此。首先美軍向來愛好花俏的新科技,不切實際的失敗計劃不可勝數;共軍則是在近年經費充裕之後,只要美軍有的他也要有。其實美中兩方對這個技術的投資都十分有限,完全不把它當成重點項目;我們只要仔細審察技術細節,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如此。當前最先進的原型電磁砲,砲口速度是Mach7,動能是32MJ,最大射程200公里;而36年前出廠的Reinmetall 120mm坦克砲就可以輕易達到Mach5的初速,即將服役的DDG-1000上的155mm火砲發射LRLAP(Long Range Land Attack Projectile,長程陸攻彈)時,砲口動能是34.7MJ,射程也是200公里。美軍在可見未來希望達到的技術指標是砲口初速Mach7.5,動能64MJ,最大射程450公里。這樣的性能,除了初速之外,人類早在70年多前就已有了,我說的是納粹德國的V2飛彈。現代的彈道導彈在射程和能量上都可以輕易超越電磁砲幾個數量級;新式的火箭彈有和電磁砲同樣的射程和十倍的載荷,價錢更是白菜化了。電磁砲號稱6分鐘飛到最大射程,火箭彈晚了兩三分鐘,同樣都只能打擊固定目標,根本沒有實用戰術上的差別。電磁砲為了追求50%的速度優勢而嚴重犧牲載荷和廉價性,與前文《未來十年的中美武器對比(三)》裡討論的LCS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常看到吹噓電磁砲的文章說它最大的優勢是彈丸小,不佔地方,這是沒有物理常識的歪論。同樣的載荷要飛行到同樣的射程所用的能量與速度平方成正比;電磁砲所用的電來自燃油,其能量密度稍高於火箭彈的推進藥,但是正因為電磁砲彈丸速度較高,所以其所消耗的能源以體積和重量計都還是較多的。不過電磁砲最致命的缺陷,其實是在附加的裝備上,不但必須有極大功率的發電機,電磁砲本身的結構也遠比火砲龐大複雜,尤其是它的身管必須以較細的截面積來承受更高的摩擦生熱,又得要傳導極強大的電流,電阻生熱比摩擦還要嚴重,所以在散熱上先天就比火砲困難一到兩個數量級。當前最先進的大型火砲可以每分鐘發射十發,火箭砲的發射速率更高;電磁砲則即使再研發20年,頂多也只能做到幾分鐘一發,根本沒有實用性。我還沒有提到它身管的壽命,那基本是打十幾發就得換的。

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Office of Naval Research,ONR)所屬的電磁發射設備(Electromagnetic Launch Facility)試射BAE Systems的電磁砲原型機。很奇怪的是全世界的讀者似乎都對彈丸後面的巨大火焰視而不見。這其實是因為在Mach7的速度下,彈丸承受極大的空氣阻力,所以必須加上一個火箭引擎來維持速度,勉強擠出200公里的射程。這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助推火箭,不只是Bull博士的ERFB火砲的彈底排氣技術,所以有用的載荷就更加可憐了。PLZ-05發射ERFB-BB(Base Bleed,底排)彈,照片裡的火焰主要來自火砲本身,彈底的火焰很小。第二代的52倍徑ERFB-BB一般射程在42-44公里左右。PLZ-05使用滑翔彈的最大射程超過100公里,但是滑翔彈必須有末端制導,遠比無制導彈藥昂貴。電磁砲的彈藥也同樣必須有制導裝置(尚未開發),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助推火箭,載荷能力很可能低於零。

電磁砲的問題還可以說是工程上的細節,一般非專業人員很難理解;另一個常見的虛擬武器卻只需要物理知識就可以看穿它的把戲。可是前幾天有讀者詢問我對一個自稱是物理博士的博文的意見,那篇文章提到彈道導彈在重入大氣層時因速度在Mach7以上,因摩擦生熱會使其前方的空氣電離化,成為Plasma(電漿,或譯為等離子體),所以會對地面雷達有隱身作用。這是很明顯地被俄國的所謂Plasma Stealth(等離子體隱身)技術忽悠後的結果,以致一看等離子體就和隱身劃上等號。

其實Plasma只是原子外層的電子被剝離後,所餘的正離子和自由電子的混合物。因為正離子比電子一般重了幾萬倍,所以在與電磁波互相作用時,主要是自由電子的運動來決定它的性質。可是學過大一物理的人應該知道,還有另外一種物質也含有大量的自由電子,因此而決定了它的導熱、導電和光學性質,那就是金屬,所以Plasma與金屬在一般情況下對雷達波的反應是一樣的:都是近乎完全反射。重返大氣層的彈頭或飛船雖然不能直接和地面做無線電通訊(但是可以通過頭頂的通訊衛星轉接),地面雷達卻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一個很大的反射截面。那麼所謂的Plasma Stealth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Plasma和金屬裡自由電子的最大不同,在於其密度和溫度可以有很大的變化,在特定的密度和溫度下,其共振頻率有可能落到微波的範圍,那麼在一個雷達波的頻率剛好與之相同的時候,就會被這個Plasma所吸收。但是這是純理論的妄想,在非密閉的環境下根本不可能細調密度和溫度使其共振頻率與入射的雷達波完全吻合,所以俄國人連一個原型機也做不出來,Plasma Stealth也就永遠只能是卡通裝備。其實就算有能控制共振頻率到所需要精度的魔術,敵方只要使用兩個頻道(新式的AESA本身就能快速變頻或多頻同時發射)就能擊破這個隱身,而且還會看到比機體本身更大的截面積,那麼這個極重又極耗電的設備就真是搬石頭砸腳了。

熟悉這個部落格的讀者應該知道我向來以破除迷思為己任,以上是兩個當前軍事論壇裡最常見的迷思:電磁砲在大氣層外,或許會是殲星艦的好配備;Plasma Stealth則絕對是不切實際的。未來20年的海軍艦艇將會是像055級這樣的改裝了先進電子設備的傳統軍艦,而不是DDG-1000那樣的科幻船隻。空軍的戰機和轟炸機也將繼續主要依靠外形來獲得隱身能力,沒有其他的捷徑。

---
re: 【海軍】【空軍】忽悠大眾的虛擬武器
回應樓上的K.大大,我現在優點擔心,擔心中國的軍事,經濟力量強大之後不那麼克制了,從12年習大大上台後,有一個很明顯的擴張態勢,我不想中國走上德國和日本的老路,過快的伸展肌肉會對中國不利,而現在國內的憤青越來越激進。鄧小平說“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現在好想已經離開前半句,在走向後半句了,但我不覺得現在已經有力量可以完全拋棄韜光養晦,中國很多條件仍舊不成熟。

歷史上的老二一直是被老大和老三聯合壓制的,弄得不好會從發展的頂點跌落下來,不得翻身,譬如第三帝國就是如此。某種程度來說,現在裝裝孫子也許是比較明智的。如果中國在未來10-20年之間不能保持較好的外部和內部條件的話,會帶來發展的風險,甚至是民族的風險。

尋找一個好的時機點來伸伸胳膊是領導人的智慧,但我不覺得現在是這個時機點,中國還有太多事情需要完善和發展。王大哥不知意向如何?
老大和老三的全力壓制第二號人物,並不在於後者是否韜光養晦(假設他不太過分),主要取決於前者自己有沒有條件去做。美國在2001-2012年在中東陷入泥淖,自顧不暇,中國已經佔了大便宜了。

在經濟上中國已超越美國,只在外交和軍事上還落後。如果中國繼續裝孫子,則美國可以輕易地用外交和軍事力量封鎖他的經濟,例如IMF的股份和SDR都必然不會有中國的分。正因為習近平建立了亞投行和美國的世界銀行對幹,IMF才承受了壓力,必須考慮中國的利益。如此一來,中國才有和平升起的餘地,否則處處碰壁,最後反而只有軍事手段可選。

看来老美忽悠苏联将其拖入军备竞赛耗死,食髓知味现在来忽悠老共,只是不知会不会聪明反被聪明误,反把自己耗得元气大伤,毕竟中国做出同样的东西来成本要比老美便宜地多,而且中共不追求苏联那样的全球均势对抗老美的策略,只追求非对称优势和区域防守优势。不像过去遇到对手的都是像纳粹德国、军国日本、苏联这些一根筋死磕的愣头青,老美最善于对付这种愣头青,但是今天第一次遇上老共这种打太极的对手,偏不按老美设定好的套路出牌,像烫手山芋,十分难办。

但是现在也有个问题,老美科技底子深厚,不为人知的黑科技不少,以孟源先生您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近二、三十年内美国会不会有深刻改变战争形态的划时代武器出现?
(比如航母的出现,终结了大舰巨炮的战列舰时代。还有隐形战机也算一种“深刻改变了战争形态”的武器,它带来了空战模式与理念的巨大变革,并由此推动了雷达与反隐形技术的发展。 现在炒作地比较厉害的新概念武器,除了忽悠人的电磁炮,还有一个就是激光武器了,看过您以前的文章介绍,激光的实用性还是不小的,除此二者之外,传统武器如飞机舰艇导弹之类,您觉得近三十年内会有惊人的进展吗?)
我覺得未來20年的研發管道裡,沒有能顛覆現有戰場形勢的革命性新武器。激光或許能實用化,但是其戰術意義不大。

當前的幾個大趨勢,共軍都已掌握並做了足夠的投資,即使還落後的也在逐步趕上。例如在太空戰線上,美軍的新發射和反導反衛星技術,共軍也都緊跟其後,花費還低了幾倍。美國如果還想用對付蘇聯那一套,只怕真的會被反震而自受內傷,畢竟以往窮兵黷武的是蘇聯,現在窮兵黷武的卻是美國。

---
1.首先看个数据:中国FDI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投资促进研究中心主任卢进表示,截止2010年11月,我国海外资产总量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
这是官方公布的有统计的数据,如果再结合民间的个人与诸多私企等等的海外投资,我个人认为到2015年,这个总额估算为3万亿美元,应该算很保守的估计。
此外,还有斯诺登公布的那个中国公民在国外存款(合法、非法)的接近5万亿美元的数据我无法判断真实性就暂且按下不表......
这种规模的境外资产,用”适度捍卫“这个词可不合适。就算每年花费几百亿没有来维护我认为都不为过。
2.美国的崛起经验显然对中国有一定借鉴性,但并非全部,二者的差别还是非常非常大的,我没有烂熟于心的各国历史知识,就不展开献丑了。不能看美国如何如何,中国就也得如何如何,这是很就是陷入机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
3.处理国内问题与维护境外利益同时进行,其实并不矛盾。这二者并不存在”攘外必先安内“的要求。
4.现在不存在中国躲不躲的问题,我记得国内有位美国专家讲过这样一个段子:他与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聊天的时候,美方就跟他戏谑到:can you imagine an elephant hiding behind an ant?我想elephant in the room,还想用以前的老办法回避,怎么可能......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5.我了解到的信息是很多欧美之外的国家,都想要中国提供安全保障,拜中国当大哥。但是中央没有接G2这个绣球,反而是一再强调G20这个平台,就是不想把自己放在G2这个火堆上去烤。天下兴亡虽说匹夫有责,但是实在是不必太担心决策层的战略眼光。反而是自己吓自己,最后就像是小脚女人一样。
6.明眼人都知道中国未来的国际地位,但是要服众,现在开始塑造自己的道德形象其实已经算很滞后了,美国拼命的用自己的喉舌宣传中国搭便车的形象,你自己再不积极做点事、担责任,以后的小弟怎么安心地跟着你混?这种事情不能学岛上的两个党,走一步看一步,毫无前瞻眼光,只算小账,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7.中美这种超大型国家,是敢跟全世界吹牛逼说没人能打败自己的,只能从内部颠覆。中美之间部级以上的沟通管道有几十个之多,存在误判的几率其实非常微小。有句糙话不是说:宁可被操死,不能被吓死。
...
...
--
基本同意。30、40年代的美國有希特勒幫忙確立霸權,中國現在沒有這樣的助力,美國全神貫注想打擊中國,所以後者的一些自慰相對地已算是較低調了。

--
一个关于空军4代战机的问题:
1.王先生说鸭翼布局有利机动性,不过四种4代机只有J20采用鸭翼,有一种说法是鸭翼会影响隐身性能,想请教王先生这种影响有多大?
2.J20比其他三种体积都来得大,重量也必然更大,然而发动机却相对最差,这会不会让其显得过于笨重?
1. 鴨翼佈局在氣動力學上必須從頭實驗起。美國人和俄國人都不願放棄以往的根基,推倒重來,西歐則已不做4代機了,所以只有成飛願意嘗試。

鴨翼的確會影響正面的隱身,但是影響不大,還可以用修形和塗料來彌補一部分效應。工程總是必須做權衡取捨的;總體來說,正因為中國的發動機弱,鴨翼的氣動優勢就更為重要。

2. 所以用鴨翼是必要。

---
www.guancha.cn/.../2015_09_18_334815.shtml
中国高超音速验证机试飞成功了。我这点想象力在中国军工急速发展面前真是不够用了。飞了数小时,深色,大角度俯冲,剖面特殊、飞行方式独特,飞行速度和高度远超试飞中心成立以来所有其他试飞机型。。。我猜是高超音速隐身无人侦察机。而且强调了试飞任务的准备时间短,估计是赶习近平访美吧。
我也很驚訝於這樣突然的突破,中國軍工的確在做全面的超趕。

不過那篇八股文裡的”高超音速“一詞,不宜做過度解讀;它不像是”Hypersonic“(>5馬赫)的意思。沖壓引擎工作範圍在2-4馬赫之間,這架飛機最可能是3馬赫左右的偵察機原型。如果速度超過了SR-71,八股文應該會特別提起。

--
KKTT是本人最钦佩的大陆网上航天国防评论家,事实上他的专业知识远超一般的军事评论家。当年最早对反舰弹道导弹及整个系统最具水准的分析介绍及出自他手。

KKTT涉及的领域是大陆国防技术当中最机密的部分,因此也十分敏感,如果是业内人士的话会有风险。也因此十分好奇KKTT的背景,我的猜测是他有可能是退休了的业内人士。有意思的是,KKTT的资料来源全是公开官方报道和科研论文或基础理论,因此理论上不牵涉泄密问题。可是问题是,从这些浩如烟海的公开文献和报道中分析综合出来有意义的结论或猜想,是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和对大陆航天国防工业的详细了解才可能的。也难怪网上戏称他是大特务。

我注意到以前KKTT还有比较深入的分析文章,但近来很少有详细分析了,只是转载一些相关文献,然后点到为止。也许他已经引起注意了,有关方面给他打招呼了。
他在航天方面的確是絕對專業,我也是很佩服的。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llygun20000&aid=49527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