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王孟源:"美國的如意算盤是表面上支持日本和台灣對中共的軍事鬥爭,實際上是讓他們充當炮灰"
2016/03/10 17:58:08瀏覽4537|回應0|推薦4
"美國保持台灣的半獨立狀態已經有65年了;可憐那些深綠的羣眾還在等待,希望他們的美國主子能有一天圓了他們的台獨夢。其實大國博弈所用的棋子,哪能決定自己的命運?"

"台灣一天到晚吵統獨,可是統獨的問题很明顯地是由中美來決定。台灣之所以不統不獨,半統半獨了65年,是因為這恰是對世界霸主美國最有利的安排;等中共的實力壓倒了美國,台灣的前途就將由新霸主決定"

"美國的如意算盤是表面上支持日本和台灣對中共的軍事鬥爭,實際上是讓他們在經濟戰線充當炮灰,台灣又再一次被美國出賣了還幫他數鈔票...."
--
王孟源是我非常推崇的一位部落客
他在哈佛大學拿到物理碩士博士 長期旅居美國
對軍事政治兩岸關係國際情勢都有非常獨到精闢的見解
他的文章質量非常高知識量非常夠.相當有可看性.強烈推薦給各位網友!
他的文章下方的討論區也非常值得一讀.裡面有來自兩岸海外網友的意見與疑問.王先生都給予認真回復.連討論區一併閱讀將使你獲益匪淺.
他的部落格: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

王孟源曾經上過東森杨世光的“57金钱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QUz8agqhS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HnxTTg0khc

--

我在前文《美國的東亞戦略史》曾提及今日的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浪費了三萬億美金之後,國力衰竭,亟须進行戦略收縮,休養生息。過去這年烏克蘭發生動亂,是美國進入全球戦略收縮期之後,第一個重要的國際危機。在烏克蘭總統波洛申科賦于叛軍三年自治權後,此危機已經暫時告一段落。現在我們可以作一回顧,反省一下各個參與國的政略與戦略決策和得失。尤其美國仍是全球霸主,台灣的幕後老板,美國的政略戦略思想對國運會有極大的切身影響,不可不察。
最近一輪的烏克蘭動亂始自2013年十一月,但其種子在1990年的秋天就已經埋下了。當時戈巴契夫相信了美國的“正義”和“善意”,決定自毁蘇聯在東歐的勢力範圍。美蘇雙方進行了幾個月的秘密談判,焦點在於是否讓西德兼並東德。原本蘇方的條件是北約(NATO,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的部隊不能駐入原東德境内,但是如同許多其他的争議,最後是戈巴契夫做了單方的讓步,同意統一的德國可以加入北約;而老布希總統同意的交換條件則是北約止於東德,不再向東擴張。

很不幸的是,美國政界自1970年代開始的衰退和腐敗(如美國的Lobbying Industry,亦即大公司可以合法公開地收買議員,就是始自尼克森時代的法案),随着冷戦的結束而加速,老布希竟成了美國最後一個在政略戦略上有些遠見的總統。他在國際政策上的諸般決策被迅速惡質化的美國政壇和輿論界批評得一文不值,連競選連任都失敗了。不但他在海灣戦争後保留胡笙政權的決定一直到2004年美軍在伊拉克戦争中陷入泥淖才獲得大眾的理解,他在1990年和戈巴契夫簽的密約也很快被克林顿片面撕毁,只是其後果到今日才開始明顯化。
美國的世界霸權原本是在冷戦背景下的必要反應,一旦蘇聯的威脅不再,霸權的存在對世界和美國都不是一件好事。没有外來的威脅,霸權成為美國内部腐敗勢力(尤其是金融業,過去三十年來世界上的金融危機基本都是美國造成的,我會另寫一篇文章詳述)從海外榨取利益的手段,而這些不勞而獲的利益又促成了美國社會、政治和經濟的進一步腐化的動力。

我在前文《美國的東亞戦略史》已經解釋過美國自19世纪中期以來一直是追求霸權的,但在冷戦結束後追求霸權不再是為美國(更别提世界)的安全服務,維持並擴張霸權反過來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終極目標,而且已經成為一種反射性動作,即使在次要方向並與長遠利益背道而馳的地方,美國都控制不住自己的貪婪,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一個例子,烏克蘭更是一個絶佳的例子。

在1990年代蘇聯分崩離析,繼任的俄羅斯總統葉爾辛承續戈巴契夫對美國的幻想,大舉起用美國顧問,對經濟進行“休克療法”,其結果是經濟完全崩盤,國家財富被美國顧問、美國公司和他們的俄國代理人掠奪殆盡。十年之内,俄國從原本與美國比肩的超强一路跌落到第三世界,自顧不暇,根本就没有餘力來和美國討公道。

於是在1999年三月,克林顿以南斯拉夫内戦為藉口,決定片面撕毁密約,把原本属於華沙公約的波蘭,捷克和匈牙利納入北約。
北約原本是冷戦時期保護西歐的主要組織,蘇聯瓦解之後應該就不再有意義,但是美國發現由於它自己主導北約,因此可以借此鉗制歐洲列强。尤其是德法两國在德國統一之後更進一步整合歐洲大陸,準備成立歐元區,成為美國霸權的潜在挑戦者,更須要牢牢看管。

所以將北約擴展到對美國頂禮膜拜、唯命是從而對德法有歷史反感的東歐諸國,可謂一舉三得:既有了管控東歐國家的正式管道,也對俄國的國際圈子趁火打劫,但最重要的是讓德法两國在軍事和外交上完全没有了翻身的餘地。這就是我早先提到的,維持並擴張霸權已經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終極目標;而美國近年來在外交上特别喜歡玩小聰明的把戲,這也是例子之一。


在1999年當時,普丁是葉爾辛手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委員。而俄國國力衰弱至極,實在無心再管那些與俄國没有接壤的東歐國家,何況克林顿的主要目標是德法,俄國更懒得管,所以連密約被片面撕毁都没有做任何抗議。1999年底葉爾辛忽然辭職時,普丁已經升任總理,於是依憲法繼任俄羅斯總統。剛好美國也很快換了新總統,普丁承續葉爾辛的親美政策,使進混身解數拉攏取悦於小布希,以致小布希在2001年六月說出“I looked the man in the eyes...I was able to get a sense of his soul.”的名句。

不過當時小布希已經準備將北約繼續東擴,普丁私下拿出1990年的密約來抗議;俄國那麼弱,小布希當然不用理會他。
同年九月11日,紐約恐襲(我當天原本要到世貿中心頂樓開研習會,後因另一個會而逃過一劫,一位瑞聯銀的同事則没這麼幸運),美國出兵阿富汗,普丁給予全力協助。美國於次年以“邪惡軸心”(“Axis of Evil”,即北韓,伊朗和伊拉克)為藉口,片面撕毁反弹道飛弹條約(Anti-Ballistic Missile Treaty);其實吃虧的當然還是俄國,但是普丁也只能打落牙歯和血吞。2003年初美英用假造的證據為藉口出兵伊拉克,普丁雖然心知肚明,仍然不敢開口頂撞。

美國中情局(CIA,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在冷戦的四十幾年裡策劃了全球各地四十幾個政變(詳見“Overthrowing Other Peoples Governments”),以打撃任何不親美的政權。在冷戦結束後,這些任務並没有取消,各式直接或間接的宣傳管道仍然持續,地下代理人仍然被鼓勵以各種合法和非法的手段來奪取政權。

其典型的模式是將一般政治與社會的缺點和弊端全部歸咎於任何不同於英美的制度,而常用的手段則是以資金和媒體來支持挑動族羣間的鬥争。2003年底,Georgia(英文翻為喬治亞,其實依其自己語言的發音應該翻為格鲁吉亞)發生玫瑰革命,極端親美而仇俄的新政府出現在俄國南方邊界上。

2004,北約再次擴張,波羅地海三小國成為北約的第一批前蘇聯成員國,而且與俄國接壤。俄國的外交官開始公開抗議,但是美國政府依照習慣硬拗到底,完全否認1990年密約的存在(詳見2014年九月/十月號的Foreign Affairs裡Mary Elise Sarotte的文章;Foreign Affairs是美國國際政策的權威期刊,George Kennan當年發明冷戦圍堵戦略的文章就發表在1947年七月號的Foreign Affairs上;美國的一般媒體只報導政府和大企業發布的謠言,要知道事實只能到學術期刊裡找)。

2005年,烏克蘭發生橙色革命,講烏克蘭語的西部勢力從講俄語的東部人手中奪得了政權。烏克蘭和白俄一様是俄羅斯的兄弟之邦,乃是俄國戦略自衛的最後底線。烏俄族羣被美國中情局的宣傳資助挑動為仇敵,對普丁來說,是可忍孰不可忍,從此普丁對美國的幻想破滅,不再對美國外交政策唯命是從(詳見2014年九月/十月號的Foreign Affairs裡John Mearsheimer的文章)。


2008年美國金融界用歐洲存款來炒美國地皮所造成的房地產泡沫爆掉了,美歐先後陷入金融危機,但是喬治亞的親美總統仍然決定利用普丁到北京出席奥運會的機會偷襲受俄軍保護的少數民族區South Ossetia。俄國經過普丁八年整頓,部分當年被偷、被搶的國有財產已被收回,中共的高速經濟發展又帶動了對各類能源和礦產的需求,俄國的經濟和澳洲一様,主要靠天然資源的外銷,受益很大,總體國力有所恢復。

普丁顯然事先得到了情報,定有預案,等喬治亞軍發動攻撃、炮轟平民之後,不慌不忙地派兵反撃。美國那時自顧不暇,除了讓媒體撒撒謊,倒打一耙栽贓俄軍殺傷平民之外,什麼都没做,只在事後賣了些軍火給喬治亞,賺了一筆。
喬治亞則人財两失,連北約都没得進。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South Ossetia非常希望加入俄羅斯,好避免在夾縫中求生存,普丁並没有利用那個機會把它兼並。他的戦略考量其實很簡單:如果喬治亞拿回了South Ossetia,那麼俄國不但丢臉,而且喬治亞就可以為所欲為;如果俄國兼並South Ossetia,雖然不丢臉,但是會給美國一個大口實,而且喬治亞更加有動機來和俄羅斯作對;只有維持South Ossetia的半獨立狀態而且讓喬治亞知道它無力改變現狀,既不須要和美國撕破臉,又可用South Ossetia來牽制喬治亞未來的外交決策,才是上策。

這個損人利己的辦法倒也不是普丁的新發明,美國保持台灣的半獨立狀態已經有65年了;可憐那些深綠的羣眾還在等待,希望他們的美國主子能有一天圓了他們的台獨夢。其實大國博弈所用的棋子,哪能決定自己的命運?

歐巴馬上台之後驚覺中共的經濟實力已隱隱然凌駕於美國之上,成為美國霸權的最大威脅。本來中共專注在改善國計民生,對美國的霸主地位没有覬覦的念頭,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更没有任何影響,但是現在美國的霸權已經不是為國家安全而服務,而是少數腐敗勢力尋求自身利益的載具,有高度的排他性,有我無他。

因此歐巴馬必須重拾冷戦時期的圍堵戦略,改名叫“Pivot”,希望以長期孤立來給中情局的宣傳和顛覆製造機會(不過看過George Kennan原文的讀者就應該知道這是行不通的;圍堵是對付蘇聯的正確戦略,是因為蘇聯窮兵黷武,忽略民生,中共則有根本性的不同)。而孤立中共的最重要一步,就是拉攏俄國。
於是希拉蕊在歐巴馬上任主政才两個月,就送給俄國的外交部長一個寫着“Reset”(“重新啟動”)的按鈕,希望普丁不計前嫌,仍會自願當美國的棋子。

可是普丁不是傻子,雖然没有讀過《論語》,卻也知道“聽其言而觀其行”的道理(台灣人呢?);美國在歐巴馬任内,對俄國周邊的顛覆行動,完全没有鬆懈,“重新啟動”也就不了了之;烏克蘭是最重要的例子。

2009年三月,希拉蕊送給俄國的外交部長一個寫着“Reset”(“重新啟動”)的按鈕,不過上面俄文翻譯錯了,成了“Peregruzka”(“加力”);這類的誤譯我在前文《小官僚的大錯務》已經提過一些。

依靠橙色革命而上台的烏克蘭總統尤先科任期在2010年屆滿,六年的親美政策下來烏克蘭的GDP(總生產毛額)萎縮了20%,於是東部派又重新掌權,中情局的顛覆作業也再次加力運行。此後烏克蘭的經濟受歐美杯葛,並没有明顯的改善,到2013年,烏克蘭的國庫已近空虛,亟需外來的援助。烏克蘭政府向俄國和歐盟求救,俄國的開價是可以給150億美元的現金,而歐盟則要求烏克蘭先開放市場然後再考慮援助的細節。

到十一月,情勢緊急,烏克蘭不得不接受俄國的現金和條件,中止了與歐盟的談判,大規模的反政府示威因此爆發。期間美國中情局明顯介入,不過目前還没有證據顯示美國參與了新納粹組織“右區”開冷槍射殺警民以激化示威雙方的陰謀(俄國公布了两名歐盟外交官私下討論右區開冷槍的電話錄音),我們只知道英美媒體在事後幫右區隱瞞事實。

2014年二月21日,美歐俄和示威雙方的代表簽署協定,同意提早两年立刻進行大選。但是第二天右區就利用警方撤離的機會占領政府部門,打砸燒殺,烏克蘭總統逃離首都,合法政府正式被暴力推翻。由美國國務助卿親自挑選了繼任的總理,組成了臨時内閣。
由一名獨立美國記者發現的中情局傳單;左邊是阿拉伯文,右邊是烏克蘭文,两者都教導示威者如何與警察作戦。這張教導如何衝撃鎮暴隊形;阿拉伯文版本是在早先的“阿拉伯之春”中傳發的。

雖然是美國記者發現的,卻没有英美媒體敢刊登這些照片。所謂的自由媒體,實際上是自由撒謊的媒體。
隨後普丁不得不和美國撕破臉,拿下了克里米亞,否則不但黑海艦隊馬上完蛋,美國的海空勢力將直接切入俄國的南方腹地。至於東烏克蘭,很明顯地俄國的最佳戦略仍然是讓它如South Ossetia一様的半獨立,以求長期牽制烏克蘭,使其不能全面倒向美國。

在實際執行上,普丁展露了高超的戦術,先容許烏克蘭政府軍和右區志願軍壓迫東烏克蘭叛軍到邊界附近,等前者過於深入時,以大約二到三個營的精銳俄軍部隊對其猛烈反攻,幾天内就扭轉局勢,圍困俘虜了絶大多數的政府軍,從而迫使烏克蘭新政府主動求和。

但是整體來看,烏克蘭仍然是親美化了,成了俄國的潜在敵人,普丁終就還是吃了大虧;這還不算歐俄雙方互相制裁的損失。這就是宣傳戦與顛覆戦的威力了。美國掌控了全球媒體的話語權,在宣傳戦上的優勢比其海空軍還要絶對。
俄國贏了戦術,卻輸了戦略。美國則在戦略上大獲全勝,不費一兵一卒,不須援助一分銭,就拿下了烏克蘭。錦上添花的是在MH-17被打下後,歐洲終於勉强同意對俄制裁,普丁接着反制裁,歐俄两敗俱傷,美國仍然不費一兵一卒,不須花一分銭,就讓两個强權互相鬥得鼻青臉腫。

但是在政略上,俄國從此全面倒向中共,美國維持全球霸權必須打撃的第一目標因此更為强大,對美國來說,實在是個因小失大的大失策。究其原因,是歐巴馬不具政略的修養,没有及時扼制有如上了毒癮般的中情局顛覆工作。整個烏克蘭事件的最大輸家,當然是傻乎乎地自願為美國當炮灰的烏克蘭民眾;而其最大贏家,則是萬里之外,卻不費一兵一卒就獲得了俄羅斯的中共。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9674

--
re: 【美國】【戦略】從烏克蘭看今日美俄的政略與戦略
www.21ccom.net/.../article_94702.html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5756361/
这部纪录片直截了当地指出,据说美国已经并且正在继续在下列五条战线上开展针对中国的秘密行动:第一,政治渗透:千方百计影响中国的政治走向;第二,文化渗透:企图改变中国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第三,思想渗透:依托舆论战和心战瓦解中国民众的思想基础;第四,组织渗透:培植代理人集团,以埋下定时炸弹;第五,政治干涉和社会渗透:培植反对力量,扩大颠覆基础。
  《较量无声》面世以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有的作者撰文说,这说明了由中共党内高人主导的与美国颠覆中共政权的图谋进行的最后较量业已拉开了序幕。
国防大学《较量无声》供参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_8lSjcoSW8
全世界只有美國有走完全自由放任的本錢,因為美國是唯一不必擔心CIA宣傳顛覆的國家。
大概一年多前,在一个讲座里听到一个教授分析乌克兰事件对中国的影响,其中有一条他是这样分析的:俄罗斯视中国为远虑,视美国为近忧;原本中国主导的诸如“一带一路”、各种银行、“上海合作组织”等等政经组织搞的太火热,把触角深入到中亚几国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里面去了,导致俄罗斯很不爽(似乎影响到了俄国主导的欧亚关税同盟的发展),有意给中国制造一点麻烦,而美国也志在围堵中国,美俄在打压中国这点上是有共同利益的,如果没有乌克兰事件,美俄很可能私底下达成某种默契,给中国使绊~~~~
请博主评析一下这个论调靠谱吗?
普丁早已認清美國霸權的真相,要他和美國聯手是很困難的;不過他原本對中國心存警惕是真的。這也難怪,畢竟兩國接壤,而且俄國歷史上從中國掠奪了大幅領土。在烏克蘭事件之後,他決定專注於先治急病,才全面倒向中方。
//俄國的最佳戦略仍然是讓烏東如South Ossetia一様的半獨立,以求長期牽制烏克蘭...//?
KELLY:
我倒有不一樣看法.我覺得不是俄國不想吞.只是直接吞下吃相太難看.所以先讓這些半獨立.再慢慢藉住民自決公投等理由合法併入俄國.
就如同當年俄國要讓蒙古獨立.史達林跟蔣經國講的理由很虛矯:留個緩衝帶
但從日後蘇聯勢力伸入蒙古就可得知.其實俄國長遠目標還是併吞!只是最後沒有得逞..


--
"美國的如意算盤是表面上支持日本和台灣對中共的軍事鬥爭,實際上是讓他們在經濟戰線充當炮灰,所以希拉蕊公開質疑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轉過頭來卻又求中共繼續購買美國國債,繼續增大美國自己對中共的經濟依賴。
中美在東亜的戰略攻防,軍事只是煙幕,真正的戰線是在金融上的,台灣的決策人應該對此有適當的認識,以免又再一次被美國出賣了還幫他數鈔票...."

"日本被迫開放之後,如同早了12年在鴉片戰爭後成為列強魚肉的中國,不過日本並沒有陷入像太平天國那様的全面內戰,反而經由1868年開始的明治維新...."
==>中國在1850年代太平天國暴亂.到了1855年洪秀全定都南京.中國可說是整個江南都被太平軍佔領.結果1860英法聯軍(第2次鴉片戰爭)造成中國丟掉外東北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
到了19世紀末期義和團暴亂.造成1900八國聯軍...之後大量賠款.
20世紀初又是辛亥革命又是軍閥割據又是國共局部內戰.造成日本入侵死傷超過千萬人.雖然拿回台灣.但丟掉蒙古又沒獲得日本一毛賠款...
所以綜觀中國近百多年來歷史.只要有內亂.下場必定是引來外國入侵割地賠款.所以中共對內維穩軍費超過國防不是沒有道理.可惜台灣一些綠營井蛙還是一天到晚嘲諷:"專制獨裁國家就是爛..."
其實清末時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溫和改革立憲派曾經警告孫文等激烈革命派:若遽行革命.則中國隨之而來可能的是無止盡的內亂==>外國勢力入侵==>領土喪失===>改朝換代
可惜天真浪漫的革命家+嘴砲建國+鍵盤戰士孫大砲(辛亥革命時,人在美國端盤子)不聽.認為國際會干預.中國不會被入侵.(跟現在獨派幻想依賴美日保護一樣)
很不幸的.中國後來的發展完全被康梁命中:軍閥割據==>日本入侵==>外蒙獨立==>國共內戰==>民國滅亡
難怪1925年1月,孫中山被確診為肝癌末期,康有為在上海聞訊竟然做了一首七言律詩《乙卯人日聞大盜死》,暗批孫中山是「大盜」,而且「亂國殘民十四年」。
現在大腸花只是再重蹈這一歷史覆轍:藍綠惡鬥==>解放軍攻台==>民國滅亡
---.
"1898年,美國正式兼併夏威夷..."
連歐巴馬(夏威夷出生.父親為肯亞黑人)都能當選美國總統.更何況大陸一直視我們為同胞.只要台灣人當上中國總統能為台灣謀福利就好.許多台灣人就是島民心態缺乏自信.一天到晚怕被併吞被統.我們應該胸懷大志縱橫中國運用我們的影響力慢慢去統一他們.夏威夷在20世紀初曾經鬧過獨立.還好當時沒獨立成功.否則現在OBAMA只能當夏威夷國王.
烏克蘭出身的赫魯雪夫和喬治亞出身的史達林
最後都統治了全俄國當上俄羅斯的領袖.
如果這兩個地方之前都獨立成功了.那他們兩位也只能當小國的總統
這就是我覺得台獨短視近利的地方
有人向經營之神王永慶提到,大陸認為台灣是他們的,為什麼還一直到大陸投資;王永慶反問,如果台灣是大陸的,那大陸也是台灣的啊?比較起來台灣並不吃虧。
建中退休教師趙台生在會中表示,拿破崙生長在柯西嘉島,小時候曾想尋求柯西嘉獨立,但後來放棄此念頭到法國讀軍校,最終反而統領整個法國。
台灣領土雖小,但政治人物怎麼沒想到可以培養台灣孩子將來去統治全中國大陸?他強調,愛台灣是對的,但也要愛同樣血緣、宗教、文化的中國大陸。
「一國兩制」主張就是一例,對中共的「一國兩制」主張,臺灣人民解讀為「大陸要吃掉臺灣」,要一再傷害臺灣人民的感情;
然而就大陸的理解,「一國兩制」的意義卻是「中國的主權由兩岸人民共享,臺灣的治權由臺灣人民獨享」,在大陸的思維裡,這已是大陸極大的退讓,他們也無法了解,臺灣人民為何視之為洪水猛獸。
-

美國以掠奪原住民土地立國,238年來一直積極擴張。十九世紀前半,經過門羅宣言,路易斯安那購地(Louisiana Purchase)和美墨戰爭,將領土從大西洋岸一舉擴張了十倍,直推到太平洋岸,下一步的擴張自然就是往太平洋走,首當其衝的是兩個戰略地位很重要的島國:夏威夷和日本。 1852年,美墨戰爭才結束四年,海軍準將培裡(Commodore Matthew Perry)就急急忙忙地率領炮艦強迫日本對外開放,準備將日本劃為美國的特別利益範圍,這是美國東亜戰略的第一階段。

1859年時列强在太平洋及周邊的勢力範圍
日本被迫開放之後,如同早了12年在鴉片戰爭後成為列強魚肉的中國,也面臨社會和經濟的危機,不過日本並沒有陷入像太平天國那様的全面內戰,反而經由1868年開始的明治維新建立了現代的民族國家,迅速走上了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的道路。

美國原本挑上日本為侵略的目標,是因為來得晚了,中國和東南亜已經被歐洲列強所瓜分;但是1860年代的南北戰爭使美國一時無力對外,等到1870年代元氣恢復,日本已非昔日阿蒙,不再是殖民擴張的可能對象。

此時美國最主要的戰略目標其實是夏威夷,而其在東亜的最主要對手是海上的英國和陸上的俄國;當時的美國總統格蘭特是南北戰爭中的英雄將領,戰略造詣極高,在他的任內美國的東亜政策做了歷史性的轉折,決定和日本妥協,以扶植日本經濟,支持其向南向西擴張為代價,換取日本對美國佔據夏威夷的默認。如此一來,美國可以兵不血刃地達成立即的戰略目標,而且不須要直接與戰略對手對抗,反而可以由日本擔任“清道夫”,挑動日英俄鷸蚌相爭,美國則可漁翁得利。美國東亜戰略進入了第二階段。

1872年,日本在美國的首肯下佔據琉球; 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美國海軍護送日本部隊入侵台灣,英國為保護其在中國的利益,出面“調停”,迫使日本撤軍;1875年,1882年,1884年,日本三次入侵韓國,美國海軍一再助威;1878年,在美國的支持下,日本開始收回列強在日本的關稅特權;1894年,日本為一勞永逸地完成對台灣和韓國的侵略,發動了甲午戰爭,期間美國派出軍艦至日本佔領的韓國作“友好訪問”,並力促英國保持中立(甲午戰爭的第一個犧牲者是清朝從英國租來的運兵船,英國駐東亜司令官因此曾考慮干涉)。


1898年,美國正式兼併夏威夷;同年,美國撃敗西班牙,奪取了菲律賓;1899年,美國兼併南太平洋的薩摩亞群島;從此美國的勢力完全控制了太平洋,開始直接比鄰日本,不再能容許日本從台灣繼續南下。時任總統的老羅斯福決定改變格蘭特以來的對日政策,限制日本只能對西(也就是俄國和中國)擴張,但不願見到日本將俄國或中國完全打垮,以免日本在東亜一枝獨大。美國東亜戰略進入了第三階段。


1902年,英國在艱難的第二次布爾戰争(Second Boer War)結束之後尋求同盟對象,與德國的談判失敗後和日本一拍即合,簽定了英日同盟協約,美日開始漸行漸遠;1905年,日本發動日俄戰爭,次年,撃敗俄國,攫取了南滿;1908年,美國國務卿魯特(Elihu Root)與日本駐美大使高平小五郎簽定協約,承認日本在滿洲的勢力;1915年,日本對中國提出21條要求,企圖獨佔中國,開始觸犯美國的戰略底線;

1917年,美國加入一次大戰,一時無力西顧,被迫與日本簽定《藍辛-石井協定》( Lansing-Ishii Agreement),承認日本在中國有“特殊的利益”。 1923年,美國片面撕毀《藍辛-石井協定》,從此日本視美國為第一假想敵,而美國的戰略不論怎麼修改,最高的指導原則永遠是讓地區強權互相牽制,其具體的方針就是聯弱打強,既然當時中國最弱,日本最強,美國的戰略就必須向中國傾斜。美國東亜戰略進入了第四階段。


1937年,中日爆發全面戰爭;1938年,南京大屠殺震驚歐美,提供了美國對内反日宣傳的極佳题材;1940年,美國開始限制對日貿易;1941年,羅斯福對日本提出最後通牒;同年,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1945年,日本投降,由美國佔領;同年,國共內戰爆發;

1949年,國軍退守台灣;1950年,金日成發動韓戰,美國和中共先後投入,一夜之間,中共成了美國在東亜的頭號敵人,日本和台灣則自然升級為重要的“友邦”,以助美國牽制中國與蘇聯。美國東亜戰略進入了第五階段。
1953年,史達林中風而死,毛澤東不再對蘇聯唯命是從;1964年起,美國陷入越戰;1969年,中蘇因珍寳島事件而徹底翻臉。

到1970年代初,美國國力已在越南消耗殆盡,亟需進行戰略收縮,休養生息;蘇聯則達到了冷戰期間國力的巔峰,在西歐和東亜都形成巨大的威脅;此時毛澤東在外四面受敵,在內則有文化大革命的爛攤子,也有了妥協的動機。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可森決定大幅改變在東亜的戰略形勢,與中共結為同盟,齊抗強蘇。在此前提下,日本仍為重要的棋子;台灣的地位則一夕間變得十分尷尬,所幸是美國對中共並不完全信任,仍須將台灣留在口袋裡,以備不時之需。於是自1972年起,美國東亜戰略進入了第六階段。

1975年,美國從越戰抽身;1980年,蘇聯重蹈美國的覆轍,入侵阿富汗;1989年,戈巴契夫放棄東歐,蘇聯威脅不再,美國獲得冷戰的勝利,自認舉世無敵,不再考慮地緣戰略,反過來專注於經濟,40多年的親密盟友德國和日本成為金融打撃的主要對象。中共恰於此時發生天安門事件,剛好給與美國一個極佳的藉口將其一腳踢出美歐的同盟核心,任其自生自滅。美國東亜戰略進入了第七階段,這是一個地緣戰略忽略期。

1990年,東西德統一,所需的巨大投資剛好抵消了美元大幅貶值帶來的金融壓力;日本則沒這麼幸運,房地產和股票的泡沫越吹越大,1991年,泡沫爆破,經濟崩盤,從此一蹶不振;1992年,德國趕緊與西歐諸國簽定《馬城條約》(Maastricht Treaty),建立貨幣同盟,創建了歐元,從此德國獨立於美元之外,不受美國金融手段的直接打撃;

1997年,美國依靠其美元政策榨取全球財富的後果在東南亜爆發,多種貨幣受對衝基金攻撃而崩潰,最後由人民幣作為中流砥柱,終於擋住了骨牌效應,穩定了東亜的經濟。 2003年,小布希入侵伊拉克,對東亜的戰略忽略達於頂點。

2009年,歐巴馬出任總統,宣布戰略轉向東亜(Pivot to Asia),實際上是因為中國現在是東亜第一強國,所以就認定其為新的頭號敵人,試圖重建冷戰的包圍戰略(Containment ),不過中共的經濟影響力太大了,如果撕破臉了明說,則連台灣和越南都不敢加入這個反中同盟,光是日本和菲律賓兩個島國是沒有什麼作為的。美國東亜戰略從此進入了第八,也是當前的階段。

2010年,美國迫使親中的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辭職;2012年,日本民主黨政府徹底垮台,由激進反中的安倍晉三接任首相;2014年,CIA策動烏克蘭政變,觸犯了俄國的戰略底線,普丁全面倒向中共;同年,金磚銀行成立,挑戰美國主控的世界銀行。當前的美國,經過十多年的戰爭,國力衰退,正如1970年代一様,亟需進行戰略收縮,休養生息;同時中共不同於蘇聯,其主要的威脅是經濟上的,而非軍事上的。

經濟上的對峙比軍事上的還要昂貴,因此美國的如意算盤是表面上支持日本和台灣對中共的軍事鬥爭,實際上是讓他們在經濟戰線充當炮灰,所以希拉蕊公開質疑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轉過頭來卻又求中共繼續購買美國國債,繼續增大美國自己對中共的經濟依賴。

習近平的對策在防守上是一方面積極建軍,以嚇阻美國在東亜進行軍事妄動,一方面整飭內部紀律,使美國的離間法無隙可趁;在攻勢上則加速工業升級,開拓與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貿易關係,持續追求弱化美元的機會。

美元作為全球貨幣,是美國最大的戰略優勢,也是最大的戰略弱點。中美在東亜的戰略攻防,軍事只是煙幕,真正的戰線是在金融上的,台灣的決策人應該對此有適當的認識,以免又再一次被美國出賣了還幫他數鈔票。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8609

----
"歐巴馬顯然是不讀歷史的,仍然放任NSA國家安全局横行天下;物必自腐而後蟲生,美國的衰敗其實是自作孽。"
--
中共在七月23日進行反導試験後,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Deputy Spokesperson)Marie Harf召開記者會,稱中共“對世界各國所依賴的外太空環境的長期安全和可持續性構成了威脅”云云。美國向來是只許自己放火,不許别人點燈,這類八股大家見怪不怪;

真正嚇人的是Marie Harf把這次試験稱為無毀傷的反衛星試験(Non-destructive Anti-Satellite Test),這是一個很低級的錯誤。中共的確進行了一個很可能是反衛星導弹的測試,但是那是七月9日在太原舉行的。美國的間諜衛星滿天飛,不可能會弄不清楚,所以這很明顯地是在中央情報局通報給國務院的過程中把两件事搞混了,錯誤是出在某個寫公文的小官僚身上。

說起中央情報局送出錯誤情報導致嚴重的後果,大家自然會想起2003年小布希搞的伊拉克侵略戦争;其實那次是布希派人到中央情報局强迫編出錯誤的分析,和這類小官僚自己無心出的錯大有不同。歷史上無心錯誤導致美國對外開戦早有先例:

1898年的美西戦争就是因為美國戦艦緬因號(Maine)在古巴意外爆炸,給美國人一個極佳的藉口來對西班牙宣戦;不過美國覬覦西班牙在亜洲和美洲的属地已久,那一仗早晚總是要打的,美國自己也不覺得那次情報分析錯了有什麼不好。另一個前例則没這麼光彩,那就是越戦的起點:東京灣事件(Gulf of Tonkin Incident,中共稱之為“北部灣事件”)。

1964年八月2日,詹森(Johnson)總統還在考慮是否對北越宣戦,驅逐艦USS Maddox被送到北越领海邊緣搜集情報,闖進北越领海後,遭遇到三艘北越鱼雷艇的攔截,在领海線外主動開火把這些小艇痛揍了一顿,打死了四名北越士兵,Maddox自己毫髮無傷。依美國的傳統邏輯,我們來打你是你的榮幸,你敢還手就是大不敬,可是詹森覺得事件還不够嚴重,於是两天後Maddox和另一艘驅逐艦USS Turner Joy又重回了東京灣,任務是“Show the Flag”,也就是示威。這一次又直接開進了北越领海,不幸的是當天狂風巨浪,在黑夜中北越的小艇根本不敢出海,而Maddox的雷達和聲納受波浪干擾,不斷地出現假信號,於是花了四個小時火力全開,到半夜一點,艦長Herrick才下令停火,清點戦場,那當然是什麼都没有的。

Herrick做為一個職業軍官,倒也還誠實,老老實實地報告了前因後果,結論是他不能確定北越是否出動了艦艇。本來美軍來示威,敵人縮頭做烏龜,應該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皆大歡喜,可是第二天NSA(National Security Agency,國家安全局,就是最近鬧出監聽全球電訊醜聞的那個機構)截聽到北越的電報,翻譯員把原文裡面討論八月2日受損情况的越南文翻譯錯了,變成了北越“再次”攻撃。

這雖然是個低級的錯誤,因為當時總統急着要情報,所以没有經過審察第一時間就以快報送到白宫,白宫當然回頭要求完整的報告,這時NSA在越南的越南文主管才有時間仔細讀了手裡的資料,馬上發現了錯誤。他要是老實承認,一顿訓斥是免不了的,說不定還要記大過,一輩子的前途就完蛋了,所以乾脆將錯就錯,寫了一篇情文並茂的報告,指證歷歷,說是北越絶對攻撃了Maddox和Turner Joy,當天詹森總統就發表緊急演說,指責北越進行了珍珠港式的“偷襲”;参議員Morse只看到了Herrick的報告,向詹森抗議證據不足,但詹森以有絶對機密的證據為理由,堅不妥協,六天後美國國會就在無法験證NSA報告的前提下,授權詹森總統派兵進駐越南,越戦由此爆發。


這個離奇的故事是百分之百的史實,甚至Wikipedia都有了記載。不過美國自已到2000年才完全搞清楚其究竟,那個害死了五萬八千名美軍士兵的NSA主管早就光榮退休了。本來這段歷史還有可能幫助美國避免侵略伊拉克的大錯誤,可是正因如此,小布希政府把它壓着不許公開,直到2005年,美國全國都知道被小布希騙了,媒體才敢發表這段故事(第一個發表的是支持民主黨的紐約時報)。其實這故事的另一個教訓是絶對機密代表着絶對的權力,而絶對的權力當然會造成絶對的腐化,可是歐巴馬顯然是不讀歷史的,仍然放任NSA横行天下;物必自腐而後蟲生,美國的衰敗其實是自作孽。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8605
----

"安倍的手法之高超細膩和用心之下流無耻,讓連這套伎俩的老祖宗美國都上了當,當真令人嘆為觀止。但是連自己主人的虎鬚也敢捻,日本人只見樹而不見林的民族性表露無遺。"
--
在冷戦結束後的二十多年裡,美國霸權在歐洲的代理人是英國。德法两國則分工合作,致力於建立獨立的歐洲勢力;德國在幕後默默建設統一歐洲的經濟框架,法國則在台面上領導歐洲自己的外交政策。

以2003年小布希的伊拉克戦争為例,只有英國奮勇争先充當馬前卒,德國消極抵制,法國則公開拆英美謊言的瘡疤。因此美國對德法两國一直很有戒心,二十幾年來通過北約來約束他們的軍事和外交,在經濟上則以各種金融手段打撃歐元和歐元區的銀行。國安局(NSA)對外監聽更是把德法也列為重點。但是最近幾年的世界局勢演化得很快,美英德法的戦略環境都有了劇變,以致到2014年中,一場大規模的戦略板塊重整已經在媒體的無視下悄悄發生。

那戦略環境是怎様地變動呢?對美國來說,最重要的當然是中共的崛起,美國的單極霸主的寳座因此而坐得不穩。歐巴馬決心重拾冷戦的圍堵戦略以孤立中共,而最重要的棋子依序就是歐俄日。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得到了日本而失去了俄國;歐洲的局面則很混亂,因為它並不是鐵板一塊的單一主權國家,中美雙方都必須一個一個國家來争取影響力。

在這様的背景下,德法英做為歐洲三强,便成為中美必争之地。原本法國的外交最為獨立,也就最為親中,但是2007年猶太裔的薩科吉接任總統後,因為他與美國金融界的親密關係,外交政策做了大轉彎,變成英法两國争做美國在歐洲的“最佳朋友”。不過因為中共專注在貿易上,薩科吉並不須要和中共決裂,2008年金融危機後,更没有理由得罪中共這個大金主。2012年,奥蘭德繼任總統後,基本上沿續這個两面討好的政策。中共並不要求其友邦反美,而美國也不太介意法國的三心两意,因為法國國力在2008年後快速衰退,在歐盟和歐元區的份量,已經完全不足輕重。

歐洲三强之中,英國原本是美國的鐵桿盟友,對中共的敵意也最明顯。歷年來,提起取消歐盟對中共的武器禁運(現在中共軍工技術整體來說已經趕上了西歐,根本不在乎了),英國都是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但是首相卡梅倫在2012年會見達賴之後,中共取消了官方接觸。一年多下來,英國的企業界和金融界哀嚎遍野,怨聲載道。

最後卡梅倫只好低聲下氣地向中共道歉,在終於獲准訪問北京的時候,甚至說出英國將致力成為中共“在歐洲的最好朋友”的話來。美國當然是暗怒在心,但是更讓美國生氣的是,英國竟真的和中共簽了人民幣的境外買賣協定,積極地想把倫敦建設為人民幣的海外交易中心,這是明顯地扯美元的後腿,而美元是美國霸權的最重要支柱。

還好英國民眾對歐盟反感極深,卡梅倫被逼答應在2017年前要舉行脱離歐盟的公投,使得英國在歐盟的地位大幅下降。另一個卡梅倫也是被逼答應的蘇格蘭獨立公投也使英國禍起蕭牆,無力外顧。美國因此可以不在乎英國和中共的眉来眼去。

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後,實力和地位快速增强的歐洲國家,只有德國。德國在二次大戦後,和日本一様被美國在軍事和外交上綁得死死的,但是在工業上苦幹實幹,等其他先進國家都因為玩金融過火而自焚的時候,就顯得鶴立雞群了。德國的發展模式和中共基本一致,在技術上又始终領先,所以和中共的貿易發展很快,外銷大量的工具機和高端零件,關係越來越親密。

到最近幾年,甚至容許中方的公司購買重要的德國中小企業,例如世界混凝土機最高端的製造商Putzmeister就在2012年被買下。同時因為歐盟其他國家集體衰退,德國就是不想當領頭羊也身不由己,連波蘭這個和德國接壤的世仇,都在去年出來呼籲德國“負擔更多的責任”(見波蘭外交部長在金融時報的文章)。其實德國並不是不想成為歐洲的領袖,它和中共的密切合作就是為了挣脱美國對它的束縛;只是歐洲的爛攤子實在太糟糕,而所謂的責任代表着必須花費大把的鈔票,卻又没有連帶的權力。

而賦予德國在歐盟實際權力的關鍵就是美國:英法的實力都已經不能和德國相提並論了,但是東歐國家都是美國的忠狗,所以歐盟權力的正式轉移還是需要幕後老板的點頭。剛好德國最讓美國生氣的歐元,現在連存活下去都有問题,根本不能再威脅美元的地位,因此雙方有了妥協的餘地,也就是德國以與中共關係降温為條件,獲得美國的首肯來主導歐盟。

這種密約當然不會馬上對外公開,所以我是没有直接證據的,可是間接證據非常明顯:在今年三月習近平訪德期間,德國還很熱中於建設法蘭克福為人民幣的海外交易中心;等到七月默克爾訪問中共的時候,興趣忽然不見了,而且在日本問题上打了地主一個耳光,連技術轉移的買賣也一夕之間不做了。在對烏克蘭問题的處理上,原本德國是反對對俄經濟制裁的,到這個月反過來變成因為德國的堅持,歐盟才通過第二輪的制裁。

好玩的是,最近歐盟理事會主席、歐盟委員會主席和歐盟外交部長的選舉當選的都是德國挑的候選人;尤其後两者的人選原本都有很大的争議,後來輕鬆當選是很奇怪的。只有歐元集團常任主席的當選人是德國金融界反對的,可是他又剛好是美國支持的鼓吹貨幣和財政寛鬆的代表。美國的量化寛鬆(Quantitative Easing)已確定在下個月告一段落,亟需歐元區接棒以避免副作用。總體來說,雙方利益交換的斧鑿痕跡十分明顯,唯一的不確定性在於德國對美國的承諾有多深。
原本中德經濟關係很密切,而且默克爾對被美國國家安全局(NSA,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監聽電話很不高興,但是外交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和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只要美國出價够高,默克爾一様的賣。此外雖然默克爾自己是東德出身,她身邊的幕僚有很多著名的親美派,有些甚至被謠傳是CIA的代理人。
在二戦後經過69年的努力,德國終於如願以償,成為歐洲除了軍事以外,政治、經濟、外交三方面的實質領袖。不過德中關係的降温,顯然是美國開出的條件之一。只要德國在軍事上仍然是美國的附庸,它就不能真正主導自己的命運。日本也是一様的:安倍和美國的利益交換也類似德國的例子,亦即日本犧牲和中共的貿易利益,而美國則允許它重新解釋憲法以便對外用兵。

本來美國還希望日本在對美貿易上也簽下賣身契,也就是為美國量身訂製的美亜自由貿易協定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没想到日本會過河拆橋。歐巴馬在四月訪問日本,以為TPP已是嚢中物。結果安倍先請歐巴馬在記者會上公開為日本再軍事化站台之後,對TPP用“拖”字訣讓他空手而歸;安倍的手法之高超細膩和用心之下流無耻,讓連這套伎俩的老祖宗美國都上了當,當真令人嘆為觀止。

但是連自己主人的虎鬚也敢捻,日本人只見樹而不見林的民族性表露無遺。話說回來,美國和德國討價還價的時候,必然也提到了美國和歐盟間的自由貿易協定TTIP(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這牽涉到幾千億美元的經濟利益,默克爾肯不肯讓步,我們要等到明年才能確定。不過至少德國人在誠信上,和日本人是頗有不同的;歐巴馬大概不須擔心會重蹈覆轍。
在短期來說,德國既然有了歐盟的政策主導權,又對美國有所承諾,中共近年的聯歐制美戦略,只怕是玩不轉了;而歐盟的正式與非正式貿易壁壘,如反傾銷調查,極可能會變本加厲。

中共這两個月把自已的反傾銷調查搞得如火如荼,大概也有先聲奪人、殺雞儆猴的意思。總體來看,歐盟是一盤散沙,經濟上又很衰弱,許多次要國家和德國自己的工商界對中共仍有所求,中方倒也不至於在歐洲遭遇全面的戦略崩潰,美德密約只能算是一時的戦術挫敗;只要德國在TTIP上没有做出太大的讓步,中共的損失是很有限的。

長期來說,歐洲終於有了共主,若是德國能進一步鞏固它的領導權,必然不會甘心永遠受美國的箝制驅使,而會試圖把美國實力驅逐出境,建立真正獨立自主的現代歐洲,這與中共要建立多極世界的遠程目標不謀而和;若是德國也衰退下去,則歐洲將失去其經濟上的最後動力,從此緩慢消沉,逐漸淡出世界舞台。而美國只能希望歐洲的問题不死不活地拖下去,以便持續其控制,榨取最大的特權。

中共的最佳對策則是工業升级,在技術上“超趕德日”,以圖建立國力的全面優勢,這恰是两個月前李克强公布的20年長遠目標(他剛說的時候,我還覺得他對德國這友邦太不客氣了;現在回頭來看,自有其道理)。純属巧合嗎?日後方見分曉。
【後註一】果然如我所預料的,歐元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ECB)在2014年十月3日宣布將從十月中旬起,接手美國即將結束的量化寛鬆。其幕後的利益考量,我在《美元的金融霸權》一文中有詳述。
【後註二】英國財政部於2014年十月14日宣布成功發行30億元以人民幣計價的國債。此舉使得英國成為第一個發行人民幣國債的西方國家,其發行規模在非中國發行的人民幣債券中最大。此次發行的3年期國債規模30億元,利率設為2.7%。中英的金融合作正在穩步前進。
【後註三】2014年十月21日,歐盟解除了對華為和中興两個公司的反傾銷調查。由此可見德國對美國的承諾是很有限的。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9684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llygun20000&aid=4952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