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馬英九執政失敗背後的緣由-——是命不由人
2016/03/04 14:49:36瀏覽1533|回應0|推薦0
萬一台灣真的不幸給大家玩完了,今天的無恥政客、無行文人、無品名嘴、無良媒體、無知群眾都要負最大的責任。 我很憤怒,說句不理智的話,我希望中共能編寫一本清算名冊,日後統一的時候把所有造謠,挑撥仇恨,挑撥族群,給民眾洗腦的,做過傷害過台灣人民的敗類抓來槍斃.
老百姓相信綠營政客和綠媒頭腦發熱要台獨,卻全然不想後果是武統時人家綠營政客躲老美當寓公,留下老百姓血流成河。傻傻地相信老美真會爲了幫台灣獨立而出兵,卻全然不想出賣盟友是老美的一貫本性
一旦兵戎相見以武統來解決台灣問題, 美日是絕對不會為了台灣人而流血的; 既然如此, 那你幹嘛還甘心去做人家的附庸? 去做漢奸? 洪秀柱有心把台灣的前途帶回正路,但她在正式提名前就被做掉,不但證明台灣政局已經沉淪到自動淘汰所有改革力量的地步,真正理解台灣處境的少數人只怕也會加速外逃

整體上來說,中共對台灣的讓利已經是相當慷慨的了。台灣走上現在的這條死路,最終還是只能怪自己。
--
李登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地区主权,建立特殊的国与国关系——就是一边一国,借壳上市,无需寻求从法理上修改宪法,成为台湾民主共和国。 这个两国论是1999年蔡英文提出来的, 大家记得1996年的台海危机,台湾受到美国的压力很大。所以在1999年,就放弃了法理台独的道路,而选择借壳上市。

“台独”势力煽动岛内悲情不断在伤口上撒盐,以此来挑拨仇恨,获取政治利益。 “台独”很明白二二八的冲击力,他们骨子里就是要台湾人“不断地重温二二八受中国残害的悲情,使岛内民众牢记仇恨,走上‘台独’之路。”

柯P在228當天說:"台灣人要當這片土地的主人.台灣人要決定自己的未來" 很明顯就是要把228無限上綱衍生成終極台獨 這些人沒想到的是:本來獨派每年炒作228是希望台灣不要再發生政府殺人.但把228導往台獨運動的結果.竟是讓台灣死更多人!

民進黨陳景峻:英柯應扮黑白臉 以追求國家隱定,一起拚經濟??? 一個扮白臉一個扮黑臉以爭取台灣最大利益.這是把老共當白痴嗎?台灣人可能會為自己的精明和佔了便宜而得意:既可以拒絕統一,又可以利用大陸的「癡心不改」而一直「財色兼收」。這顯然是低估了大陸的智商和高估了大陸的忍耐力。

去中国化日渐曼延至整个台湾社会,马英九也是只能困坐愁城。他的失败,应归因于他的理想性跟一个由一群疯子组成的社会格格不入。 愚昧的乡民,劣质的政客,疯狂的名嘴,逐利圈钱的、黑金贪污的、派系争权的、官商勾结的,没有是非,没有对错,所有这些势力在小小的岛内集结,严然加勒比海盗。

偏安政权由于外来人绝对人口处于弱势,必然被各处打压。 相对于本地人,外来族群心态复杂的多,半独立的状态,曾经他们带来统治者的优越感,不愿统,但走向独立必然是政权的本土化,外来人必然在政治上必然式微,又不愿独。这是无解的。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马英九提出的“不统,不独、不武”.

只要中共的实力持续增长,台湾在不远的未来被统是必然的。我当然最希望台湾人觉醒,接受文统,因为这个选项对台湾人民是最有利、痛苦最少的。但是如果他们坚持忽略现实,莫名其妙地创造仇恨、自找麻烦,那么对中共领导人来说,就不得不武统。

台海开战,如果中国沿海受到打击,经济倒退,同时台湾被打烂,一切重新来过,是西方最乐于见到的结局.堪称最阴险的政治军事实践。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和非常多的台湾人的所言所为,让我觉得似乎台湾在一心求仁?如果求仁得仁,那么那是中华民族的大灾难,中华民族复兴将遇到绝大挫折.

羅援上將:统一有“和统”与“武统”之分,我们将竭尽全力争取“和统”,只要“和平”尚未死亡,我们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我们将以两岸人民最小的代价换取国家统一的最大利益。我们曾经承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但如果“台独”分子把我们逼入墙角,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武统”。“统则和,独则战”

當共軍朱日和演習“總統府”的照片出現在媒體上時,台灣政壇和傳媒才大吃一驚;民進黨還特別警告中共“不要重蹈覆轍”,意即這是對台灣大選的威嚇。其實這又是井底蛙以為宇宙環繞自己旋轉的思考模式:他們心中只有大選,所以以為別人也是如此。事實上共軍每年都有好幾場針對台灣的演習

在历史经验上,本土势力的战斗力都是很渣的,这跟他们的眼界有关,他们不懂大政治,他们只是因为反抗外来政权而集结起来的一群人,仗着人数优势,欺负欺负外来人还是可以的,但是他们碰到正规军,中央军,一个更强大的政治文明时,这些本土派中,顽固的必被毁灭,最后一定被分而治之,以夷制夷。

武统又有两个方案,一个是我以前提过的快打,另一个就是你现在说的慢磨。不论哪一项,其目的都在于制造足够的痛苦记忆,使百姓不再有兴致胡闹。德国和日本在二战后都被打得服了,就在于战争的破坏极为彻底。这也就是我以前说过的,越是血腥的征服,事后的麻烦越少。
把台湾彻底打扒在地,50年不能翻身。或许那才是最有效的武统吧。不过带头闹事的人是元凶,在快打选项下被处理掉也是罪有应得;但是慢磨就会伤害所有台湾人口,包括很多下层百姓的生活和生命都会因此而更苦。我实在不忍心多想。

被台湾媒体名嘴政客极力夸赞的太阳花青年一代(在陈水扁去中国化教育下长大),去年反中反得非常起劲,但这代人未来前途可能会十分悲惨,中共会以就业为手段,将这批人变成对外输出的劳工,这批人将成为未来中国的社会最底层,同时因被分散在内地十几亿人的汪洋大海里...
--

本文分十個部分論述:

一、臺獨是臺灣人的必然選擇,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必然選擇

二、“不統不獨不武”——國民黨的撒嬌政策

三、三不政策,在臺灣內部的全面失敗

四、臺灣的分離主義是完全情緒性的

五、國民黨臺灣化不可逆轉

六、國民黨定位決定它必然失去臺灣民心

七、“全民總統”——天大的笑料,暴露馬對臺灣社會轉型戰略的誤判

八、馬缺乏對臺灣族群劣根性的清醒認識

 九、马英九的改革动了仕绅阶层的奶酪,激起仕绅阶层的全面反赴

十、一场“总统制”与“内阁制”之辩,划上马式改革的句号



序言:在我看來,馬英九的失敗是必然的,他的失敗不但是他個人的失敗,反應的卻是臺灣人對自身命運的感情選擇。



  初當選時,馬向全臺人民承諾,給他八年,換臺灣百年平安,現在看來,給他八年,換來的可能僅僅是臺灣僅僅八年的思考時間,他沒有為臺灣的獨立運動帶來任何理性的思考,卻在實質上給臺獨思潮在臺灣社會的全面深化提供了八年的緩沖期,在兩岸和平發展的表象之下,臺獨思潮正以前所未有的爆炸性發展成為臺灣社會的唯一主流。



  我之所以作這個結論,我想兩岸網友,甚至是兩岸專家兩岸主政治者,都不會否認吧?



  時局已如此清晰,需要作什麼樣的否定呢?



  要說拒絕一中一臺,兩個中國,是大陸乃至當選之初的馬政府奉行的兩岸政策底線,八年之後再來看臺灣社會,從政治極端份子到對政治莫不關心的素人,言必稱中國,中國為外國,已成臺灣社會的主流共識。去中國化運動要說是陳水扁為主動發起的政治運動,到馬政府執政後,去中國化已曼延為社會運動,整個臺灣社會已累積足夠能量,形成去中國化的風潮,馬英九在當選抱有{中國大陸}之政治論述思維已全面敗退,取而代之的是一波波反馬風潮,完全喪失其主導政治論述的能力,眼見去中國化日漸曼延至整個臺灣社會,馬英九也是只能困坐愁城。



  八年來的臺灣政壇演義,說白了只有一個,就是統獨意識形態之爭,一切具體政策的爭議,都是聲東擊西的博奕策略,爭的就是統獨議題,證所稅,水電雙漲,服貿,貨貿,馬王之爭等等,看似具體議題,實質上都是對馬英九作為領導人的威信、能力、信用、形象打擊的手段。他的政敵們正是通過一波波精心策劃的社會運動弱化了他的統獨政治論述能力。



  在這個背景下,什麼修改教科書,什麼和平協議,都沒有推行的可能,拔亂反政,更是天方夜談。



  很多人把馬的失敗歸因於他性格上的怯懦,實質上不然,這人在原則上是非常堅定的,他絕對是理想性人物,他的失敗,應歸因於他的理想性跟一個由一群瘋子組成的社會格格不入。



  噬血的資本家,愚昧的鄉民,劣質的政客,瘋狂的名嘴,逐利圈錢的、黑金貪汙的、派系爭權的、官商勾結的,沒有是非,沒有對錯,所有這些勢力在小小的島內集結,嚴然加勒比海盜於小島上表演著他們才視之為正常的派對節目。所有的罪惡都能在{愛臺灣}{臺灣主體性}{臺獨原教旨}的道德審視下得到漂白。



這跟馬式理想主義相差何期遠,古有孔子{明知不可而為之},現在的說法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殘酷的。





一、臺獨是臺灣人的必然選擇,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必然選擇



  李敖說,馬英九是臺灣最後一位外省人總統,我認為很有道理,更准確的說法是馬英九可能是最後一位有大中華思維的臺灣總統,本地化是必然是趨勢。



  縱觀歷史,有三點不難發現,一、那種與政治母體長離分離的偏安政權必定滋生分離主義,二、外來政權當政不會超過二代。三、外地大部分後代必然和本地人合流共同追求獨立。



  舉南越國為例,建政者趙佗就是典型的外省人,作為秦將平定嶺南,秦被漢滅後,則追求建國,在面對中原政權時,同樣有和平統一派與武力獨立派,趁漢朝尚處於修身養息時,獨立建政幾十載,漢朝強大後,南越本土政治勢力已壯大,逐步取代外來政權,並在政爭中壓倒外來政權後代,漢朝兵臨城下時,本土勢力仍力主死戰,據史記記載,最後還是那些來自中原的後宮引漢兵入城,以半和平的方式統一國家。



  再舉劉備入川為例,川地本是不毛之地,犯罪流民流放的去處,劉備入川帶去人才建設了川地,帶去中原的政治文明,建立起一個穩定的政權,在劉備時代,全國政治宣傳也是以反攻中原為已任,劉備之後,諸葛亮承繼劉備的政治遺願,仍組織北伐,但是政治意義已遠大於實質意義,諸葛之後,本土政治勢力同樣抬頭,他們和很多外省二代三代一樣希望偏安獨立,他們的本地勢力和外來政權之間的鬥爭最蜀國後期已幾乎白熱化,史書中只有對蜀國滅亡的戰役的記載,但可以通過各種人事之間的矛盾,我們不難發現,蜀國後期之所以虛弱,意識統獨之爭是關鍵,本土派與外來派之間的權力鬥爭是消耗國力的最直接原因。正象現在的臺灣一樣。



  歷史上諸如上述例子多不勝數,臺灣的命運也不例外,母體的民族一旦通過戰亂之後的修養生息中壯大,偏安政權的統獨意識形態矛盾就會激化,伴隨著人才的不斷新陣代謝,本土與外來的爭權必然更趨激烈,由於外來人絕對人口處於弱勢,必然被各處打壓。



  相對於本地人,外來族群心態複雜的多,半獨立的狀態,曾經他們帶來統治者的優越感,不願統,但走向獨立必然是政權的本土化,本土化後,外來人必然在政治上必然式微,又不願獨。這是無解的。所以我們也不難理解,馬英九提出的“不統,不獨、不武”。



  這些外來人,只想保住,既往的榮光,又拒絕快速的本土化後影響力的消失,甚至面臨本土化後本土族的反撲。母體既然是那麼強大,我們外來人與母體族群做一定程度上的聯結,也是他們自身安全的保證,也是另一種榮耀的再繼。這樣說來是否有點自私?是的,很自私,他們既壓制本土政治勢力,又讓母體族群處於不穩定的情景之下,必要時,他們甚至可以犧牲母體族群的利益以維持他們暫時的安全,這在歷史上也並非少見。



  有兩種命運是這些外來政權後代逃不脫的。



  其一,就是他們必被本土政治勢力完全取而代之。雖然馬英九對本土勢力極盡諂媚,但他也逃不過這種歷史的宿命。雖然那些民進黨內的外省二代三代,極力反華仇中,極力做在地化的心理轉變,貌似他們的表演很高大上,但他們和馬英九在性質上沒有區別,這一代只是他們政治上的回光返照。



  其二,被統一的命運不可逆轉,試看那些作為前朝遺留的政權,哪一個存在超過100年?南越國在那種刀耕火種的年代,交通道路信息都如此的落後封閉的年代,政權也只不過存在93年而已。



  這一節的最後說說本土政治勢力的去處。



  在歷史經驗上,本土勢力的戰鬥力都是很渣的,這跟他們的眼界有關,他們不懂大政治,沒有政治倫理,缺少道德文明,他們只是因為反抗外來政權而集結起來的一群人,仗著人數優勢,欺負欺負外來人還是可以的,但是他們碰到正規軍,中央軍,一個更強大的政治文明時,這些本土派中,頑固的必被毀滅,最後一定被分而治之,以夷制夷。





二、“不統不獨不武”——國民黨的撒嬌政策



  不統——你不要過來統,我還要再玩一會



  不獨——大陸你別怕,我還當權呢,讓我玩一會,絕對玩不出臺獨來



  不武——就在不統不獨的基礎上,我們和平相處,暫時你過你的我過我的



  這種政策的姿態,往形象一點說,就是孩子跟大人講價,你不打我,不逼我,我還是做乖孩子的。



  大陸這方面初期也看不出危害,既然這麼撒嬌了,反正我事也多,就讓你一邊玩去吧。



  作為成年人,對撒嬌的小孩子基本也是從寬處理。



  可是臺灣不是只一個孩子,最少有兩個孩子,另一個比較野蠻判逆沒教養,說話還不算數,老想做壞事,這個怎麼辦,國民黨說,那個孩子不成氣侯,雖然野蠻,但不聽我的話,混不開,老共你就放心好了。



  實踐,不一樣,老共慢慢發現,國民黨壓不那個野蠻孩子,他們不按規則辦事,慢慢地,特別是第二任之後,國民黨不但壓不住獨,家裏還不團結,最後還被那個壞孩子欺負了.



  這個撒嬌政策也被老共看破手腳,這個政策就是一個宣導,一句話,執行不下去,執行的效果太差,老共就不丟你,因為你們兩小孩子這麼樣玩這樣鬧,最後還是要大人收拾殘局嘛。



  當初你國民黨跟老共撒嬌講條件,老共也沒回話,不否認你,就算默許你嘛,但你做不到,老共當然可以不承認你這個政策。



  這就是不統不獨不武在後期,越來越不被老共接受的原因。



三、三不政策,在臺灣內部的全面失敗



  不統——這個絕大部分臺灣人持有高度懷疑,既使是在馬英九人氣最高時,這個不統也被大部分人疑疑。



  不獨——這個是馬的原罪,即使是暫時不獨,也不行。



  不武——這個倒是很多臺灣對馬抱有很高的期待,如果能和平獨立就是最好的。



  這個三不政策看似僅僅是馬的兩岸政策基調,實質不然,這個政策是馬及國民黨所推行的其它政策基石。



  臺灣跟大陸不一樣,大陸的經濟雖然外貿占的比重很多,但是跟全世界做生意的,臺灣卻有40%的貿易依賴大陸,100多萬人在大陸生活,超過300萬的外省一代,二代,三代生活在那個地方,大陸的議題是深入方方面面的,他們的假想敵是大陸,還是唯一的,國防就是大陸為唯一目標,他們的教育正在去中國化進程中,再加上這十幾年二十年來臺灣內的泛政治化,任何事都可以扯到政治,扯到政治最根本的症結還是在兩岸。



  大家想想,一個不被臺灣政治氛圍所認可的三不政策及在此政策基石下推行的其它社會政策,怎麼可能成功呢?



  這就是馬英九被批的一無是處的原因。



  執政之初,馬被容忍了,臺灣人的臺灣之子不爭氣,有什麼辦法,但在政治親近感上,馬與扁兩個人,放在臺上,扁在臺灣人的潛意識接受度上,肯定比馬高的多。



  我一直認為,當初選馬,在社會心理學角度上看,臺灣很多人是迫於無奈的,一個是要通過馬向大陸套利,以前肚子扁扁要選阿扁,但阿扁太貪太不爭氣,現在轉投馬,那評判標准是不一樣的,馬是外人,外人就有外人的標准,也就是在兩岸套利上,馬要多做,馬也做很多事,什麼三通直航陸客來臺ACPF,這些臺灣有沒有得利,當然得利,臺灣人還是罵馬夾帶加上大陸。為什麼?他們迫於時勢隱忍,心理從來沒有接受過你嘛。



  我還一直認為,臺灣人對當初拱馬的大陸與美國甚至那些商人,是心懷極度的恨,罵大陸自不必說,那些迫於時勢拱馬的商人,有幾個不成為臺灣公敵的,臺灣人視美國為親爸,但每次說起美國當初拱馬,沒有不恨的,只是因為父子關系,不好發作。



  現在看來,國民黨根本沒有執政嘛,八年來一直是民進黨的看守內閣嘛,國民黨只替民進黨辦了那些民進黨辦不成的或是民進黨看起來很惡心又不得不做的事。



  只有馬本人自以為全民總統嘛,其實他什麼都不是,他從來沒被臺灣社會接受過。他只是被一個強勢的國民黨選舉機器推向前臺的旗子。



  但是臺灣的政治氛圍卻可以培養很多本地政治人物,即使因為民進黨陷入全黨爭權奪利貪汙的困陷,臺灣社會也會提供給以臺灣為討求的民進黨休養生息的土壤。



  你也許會說,國民黨敗了後,也會象民進黨這樣卷土重來,我不相信,除非有一個條件,即國民黨完全本土化,說白了,就是完全臺獨化。



  馬後期獨臺論述及政策比較明顯,為什麼,因為那個三不撒嬌政策在臺灣完全失敗了嘛,你坐在那裏總要做事,所以只能討好臺獨。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結局大家都看到了,兩岸越來越差,馬也越來越不被臺灣社會接受。



  國民黨很多名嘴在電視上氛氛不平,說什麼,大眾對馬英九對國民黨和對民進黨完全兩個標准,這樣問很可笑,難道你不知道問題出在分離主義在臺灣的全面成熟嗎?



  剝離三不主義在臺灣的失敗,來討論具體馬英九政策推行是完全錯誤的?什麼大腸花太陽光,服貿,貨貿,這些只不過臺獨勢力通過休養息後對三不政策的全面反撲而已。



四、臺灣的分離主義是完全情緒性的



  現在對臺灣說,臺獨就是一種感情需要,就象男女感情一樣,情竇初開,熱戀中,你跟他說對方條件不好,他說犯難相守,你說他長得醜,他說情人眼中出西施,你說他會短命,他就回你一起恂情天堂相守。



  社會中總有那5%的人,會成為政治狂熱者,他們決定整個社會的政治方向,臺灣那種封閉的傳銷式社會,能出什麼有遠見的政治領導人,臺獨風潮早已成形,什麼外省人本省人,只是政治人物,臺面上的,無一不被臺灣思潮浸蝕,多多少少都有臺獨意識,這點近來來隨著兩岸交流,大家都看很清楚了。



  另外95%的民眾,包括什麼淺藍淺綠,其實都應歸於邊緣選民,決定社會方向的永遠只有5%,剩下的問題,就是怎麼說服95%的問題。



  現在我們都應該清楚了,臺灣只有藍綠問題,沒有統獨問題,因為在臺灣政治圈,統的政治人物早已邊緣化了,臺灣政治人物,只有三種人,一種,獨立基本教義,發號施令,占據道德最高層,二種,處理臺灣日常事務,忠於臺獨教義。三種,理解臺獨理念,並在政治圈中混飯吃。再無第四種。



  馬英九就是第三種人,或許他原以為可以改變什麼,事實馬上打臉,在權勢誘惑面前,他也只能混飯吃。



  臺獨還是不可逆轉的。



  你給他再多好處,再苦口婆心都沒有用,什麼讓利,陸客,各種超WTO規範的協議,在他看來都是P。不讓我獨,就恨你敵視你沒商量。



  所以我們看到有臺灣人來問,統一有什麼好處,你說的再多也沒用,一種國家與民族的認同,必需要是一種長期教育的結果。



  家庭的教育,學校的教育,社會的教育,包括媒體信息的教育,已使臺灣完全情緒性分離主義化了,他們認為獨立是從眾的,從眾必然是安全的,最重要的是經過這些年的臺獨思維推廣告,臺獨已成為光榮的,也是革命的代名詞。



五、國民黨臺灣化不可逆轉



  國民黨必然臺灣化,國民黨早已臺灣化



  大家可能還記得2000敗選時,就有本土派國民黨提出改中國國民黨為臺灣國民黨,那時引起大陸的反彈,大陸的堅持有其歷史時空背景,就今天的情況看,國民黨經過此役失敗,必將徹底本土化。而且個人認為,大陸也不需要表達意見了。



  為什麼國民黨必然臺灣化?中國國民黨之所以是中國國民黨,這個黨必須有廣泛代表中國政治文化的元素,這個元素首先是人,國民黨敗退臺灣後,其黨員來自五湖四海,雖然集於臺灣,仍不失為中國的政黨,90年代後老國民黨人大部分都淡出政壇,2000年後,外省二代在國民黨中已處於弱勢地位,08年後,外省國民黨人早已淪為臺灣向大陸套利的手段,在整個政壇來說,外省人已是花瓶一樣的存在。國民黨本土派很早就已經成為國民黨中堅力量。由一個小地方人集結的政治團體,有什麼資格代表中國。



  政治理念上,國民黨在李燈輝操控下,經過多次分裂後,政黨理念早已變得不再中國,他們已失去中國情懷,眼中只有臺灣,這一點從馬英九08年勝選後提出“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臺灣優先”等政治論述後,就可以看出,中國已成為國民黨絕對的負擔。很想擺脫,但擺脫不了。一個理念上以中國為負擔的政黨,能冠以中國兩字嗎?這是對中國兩字的侮辱。



  在實踐上,國民黨已不能承擔統一中國的歷史責任,馬第二任後,已不能約束黨員公開稱中國為外國,可見這個黨也漸漸遠離中國了。



  馬英九對國民黨進行重大的改革,核心就是弱化黨組織,說白了就是弱化黨的理念,強化選擇功能,這個黨已經成為選擇機器,他們不再以中國思維經略黨組織,可以說,在國民黨中常委,有中國意識的黨員,不會超過三個。



  這樣的黨,有什麼資格冠以中國兩字?



  本人看來,臺灣那個中國國民黨,存在三大欺騙性。



  一、欺騙大陸人民及大陸政府的感情,使大陸對臺灣的政策制定上有太多的非理性因素。



  二、國民黨黨內的中國迷思。他們也不團結,特別是所謂的本土派與外省派,馬英九在黨內就碰到強大的本土派壓力。



  三、民進黨政治宣傳的欺騙性。大家看看民進黨說國民黨時,必然用全稱,為什麼?在我們聽來正常,但在臺灣政治氛圍下就是吃豆腐敗。



  這是國民黨臺灣化的必然性。當然本土化一直在進行中,而且是成功的。象馬英九這麼有中國元素的政治人物持掌國民黨,可能只是一種政治上的回光返照。



  現實的情況是,在臺灣,不管哪個黨哪個人,染上中國元素後,影響力必將式微。象連戰,宋楚瑜,吳伯雄,謝長廷等,都不是特例。



  年輕時的馬英九,只是因為臺灣人好八卦的媒體力量,硬生生頂住了中國元素的負面影響。上任後,則陷入黨外黨內八面聲討的四面楚哥之危境。特別是黨內同志的作埂,是其執政失敗的最致命原因。要不然一個多數執政,會落此下場嗎?



  是馬英九不會用人不會授權嗎?不是如此簡單的,他把最關鍵的位置,立法院長給了誰?這個院長回報了什麼?大家都可以看到的,這就是臺灣政治,一個正向臺獨目標加速前進的臺灣政壇,容不下任何中國元素。



六、國民黨定位決定它必然失去臺灣民心



  中國是國民黨的原罪,既使是現在的國民黨大量切割了中國元素,但他仍然跟中國有某種程度的聯結,這是臺灣需要的,又是臺灣反感的。



  說需要國民黨的中國元素,是需要臺灣利用它保護暫時的安全,以臺獨的推行保駕護航,另一面,也臺灣也需要利用國民黨不斷向大陸套利。



  臺灣人的內心對接受國民黨心不甘情不願,他們把國民黨與大陸的交往視為悲情,一種小國的無奈,積壓在心底,這是臺灣的屈辱,在經濟層面,他們極力擺脫中國影響,仇視在陸臺商,視他們為叛國。



  這點表現在最近幾波的反商運動中,紅頂商人成為原罪,頂新,郭臺銘等都被批臭,同樣的食安問題日資企業,則被臺灣社會所容忍甚至保護。



  這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嗎?臺灣社會已完成全民獨立的思想教育了,排斥一切不利於臺獨的因素,是臺灣社會的現在進行時。



  社會整體意識的轉變太快了,國民黨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雖然國民黨也大力往臺獨立場靠近,但節奏上太慢了,態度上太被動了。



  國民黨因為有深藍群體的牽制,決定了他不能大幅度走向臺灣,也不能主動走向臺獨,在臺獨進程中,它只能被動接受,半推半就跟著臺灣社會走。這種不能帶領人民走在時代前列的政黨必然失去民心。



  在理論上說,國民黨應該失去95%的中間選民,快速邊緣化,但是國民黨的舊體制還在,他的選舉機器還在,他的樁腳,他的利益結構還在,他的人情人永關系網還在,還有很多人看國民黨過生活混日子的。但選票是慢慢流失是不可避免的結局。



  我們仍然不能排除國民黨仍然重新執政的可能,特別是在兩岸面臨戰爭動蕩的時侯,國民黨仍有機會被臺灣社會推向前臺,試圖以感情面影響大陸的決策。



  我們應該清楚的是,國民黨的根已經在臺灣被抽空了,他已經成為臺灣社會的一個標本,一種道具。它不代表臺灣,也根本不代表臺灣民意。



  首先他失去年輕一代,絕大部分年輕世代拋棄國民黨,說明什麼?說明國民黨在臺灣的未來政治結構中,只會越來越弱化,他要生存下去,必須跟迎合臺獨意識,拋棄中國意識。



  其次,在未來十年內,他的基本盤也將大幅流失,外省世代老的死去,新的融入臺灣社會,它還有什麼基本盤可言?



再次,黨內人才必將因為國民黨的式微大量流失,同時壯大民進黨和第三勢力。不出意外,國民黨式微的過程就是給其它政黨提供養份的過程。



七、“全民總統”——天大的笑料,暴露馬對臺灣社會轉型戰略的誤判



  首先沒有所謂的藍綠和解,只有單向融合,小眾族群沒有任何選擇的可能,他們只能乖乖融入當地社會,接受臺灣本地人劣質族群性的侵蝕。臺灣社會的氛圍正從蔣經國大治後的

  文明社會,回歸原始的群魔亂舞的舊社會。



  臺灣人美其名曰,這是民主多元的社會,其實就是閩南人以鄉紳仕族為統治階級建構的封建制社會,這是閩南人上千年以來的社會傳統。鄉紳士族善於利用閩南族群信謠傳謠的本性及封閉式的社會自戀特征,以愚民式教育管理那堆鄉民。



  在舊有社會佚序下,有天龍人與鄉民相安無事,當代表本土意識的鄉紳仕族挾鄉民壓制天龍族時,天龍族短視怯懦的性情就表露無遺。



  馬英九就是天龍族的代表,他們求兩岸的穩定,以保住自身權貴地位,他們以權貴訴諸權貴,他們輕忽鄉民的力量,這些鄉民早已被臺獨的鄉紳士族洗腦了。天龍族高估自己的影響力,對大陸以為可以對等相處,對內以為占據道德高度。他們執政幾十年還不理解臺灣社會的流民本質。



  他們在大陸活不下去的LOSER,到了臺灣後搞種族清洗,對本土民族進行大屠殺,對同屬本族的客家人進行長達300年的械鬥,占據平地,把客家人趕向高地,他們在閩南族群內部也進行不斷鬥爭,臺奸層出不窮,奸詐、欺騙、有禮沒義,有廉沒有恥。



  天龍人生活在北部的小圈圈中,他們誤以為鄉民暫時的訓服,就是自己教化的成功,長期宣傳“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騙大陸人,也把自己給騙進去了。



  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是本世紀最大的笑話,這樣說,了解臺灣的人基本不會反對吧。



  馬英九就是基於善意的認知,去相信鄉民的可改造性,推行藍綠和解,本來一手好牌,結果牌都被對方借去了,反而讓臺獨仕紳借馬英九的刀,殺馬英九的人。



  這些年,被臺獨士紳借去的刀有多少?多不勝數,教科書的刀暫存臺獨手上,立法院把持在臺獨士紳手上,兩岸對口單位的刀扔給臺獨士紳,引大陸金緩濟臺灣士紳,借兩岸交流平臺給臺獨仕紳提供政治舞臺,凡此種種太多太多了。



  這些士紳正是通過馬的種種善意,暗中累積政治能量,只用一場大腸花就傾底催廢馬的“營綠和解美夢”



  正常說,馬對於臺灣社會的極獨化應該有體驗的,但正是出於天龍人自保的自私潛意識,出於某種利益驅使下的情感需求,馬騙了自己也騙了大陸。



 八、馬缺乏對臺灣族群劣根性的清醒認識





  臺灣人被兩邊政府都過分美化了。對臺灣政府來說,出於統治需要,美化臺灣人博感情可以騙選票,對大陸政府來說,出於統戰目的,美化臺灣人博感情,可以在島內尋找政治合作者並建立政治支點。



  對於臺灣人普通人來說,生活在那個社會,對群族的壞是有很清醒認識的,他們到大陸人出於愛臺灣的政治需要,鼓吹臺灣人的好,其實在臺灣社會內部特別是普通論壇裏,他們自己人對自已人的評價並不高,常逛臺灣論壇的朋友應有所了解。



  我知道一個不穩定的移民社會,特別是物資匱乏,生存艱難的社會,肯定是沒有誠信的,投機群體肯定強大,這個不說臺灣,大陸某些區域,特別是移民去的,又經過殖民的,動亂的地域,也存在這種族群劣質性,就是騙,毫無誠信可言,並不以為恥。



  臺灣人本來就是福建廣東一帶一群活不下去的人渡黑水溝過去的,他們中有饑民,有破落戶,有罪犯,大多出身貧寒,這些早期的渡海者跟49年後去臺灣的中國是有很大差別的,49年那批人,多的是貴族大戶人家,既是抓壯丁抓去的貧寒人家,也都來自一個成熟的社會,他們雖窮,但都受過一個成熟社會的道德熏陶。



  臺灣在49年前,從來不是一個成熟的社會。與原主民的戰鬥,閩客之間的戰鬥,與外族殖民者之間的鬥爭,被外族奴役等等,一直伴隨臺灣曆史,他們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是根殖文化最深處的。



  任何社會當然也出正義人物,但是臺灣出反骨仔出臺奸比例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最高的地區。臺灣現存的幾大家族哪一家族細細追究去,哪一個家族沒有臺奸呢?由於歷史原因,這些臺奸從來沒有被清算。特別是49年後,出於流亡政權的無奈,這部分臺奸反而被重用,這些家族又一次成為臺灣的權貴。



  跟這些仕紳家族講誠信,無異於與虎謀皮。



  日本人在臺灣很巧妙利用高山少民與閩客之間的矛盾,分而治之,日本殖民50,臺灣內部的族群矛盾從來沒有緩解過,國民黨到臺灣後,用仁政,化解族群矛盾,整體上使臺灣有一個和諧環境。



  在生活上,臺灣人的生活水平遠比不上大陸,日據時期,他們普通人沒白飯吃,吃地瓜,蔣去臺灣後很長時間,臺灣很多人還是很窮的,窮到吃飯都成問題,因此臺灣人有種對吃的渴望的文化。



  那些大陸人看似平淡無奇的小吃,為什麼會吹成臺灣之光呢,這恰恰說明了臺灣人的祖輩們經曆過長期的饑荒。致使在他們眼中豆芽米粉藕,就是一場盛宴。更別說各省老兵帶過去的那些精致小吃了。



  我以上說的才是真實的臺灣,他們的祖輩生活在恐懼,饑餓,仇恨以及激烈的資源競爭中,他們不出思想家,沒有深沉的哲學思考者,當然也不會有文化的更新,他們的文化經過四百多年,所有的禮儀還都是閩南帶過去的傳統習俗,說明他們的生產力一直低下,一個生產力低下的社會,就沒有文化發展動力。



  同時,也因為生產力長期低下,他們全社會主意力就集中在如何活下去層面,所以他們的感情也停留在人類情感的淺層,愛與恨都來得單一,思維單純,語言表達能力也極低,他們經不起挑拔,他們的情緒極易被挑動,一切都顯得扁平快。



  大家不要聽宋楚瑜亂吹什麼臺灣教育比大陸好之類的,沒有的事,去看看那些上了年紀的經過是日據時期的臺灣人,有幾個受過教育的,那些所謂皇民的後代,確實是有受過教育的,那只是臺灣社會的極少數人,也就是那些反骨仔臺奸仕紳的家庭,才有能力接受教育。



  臺灣的榮景,大部分是外省人造創出來的,過去30年來,臺灣表面上看起來不錯的文明度,也大部分是外省精英的功勞,這些人是臺灣的衣衫,當這些人被臺灣仕紳用政治惡鬥的形式驅趕,以劣幣驅逐良幣,臺灣社會華美的衣衫便脫落了,露出內褲了。



  兩蔣時期,對臺灣本地族群劣質性是有很清醒認識的,所用對策也相當有效,也有相當一部分本土臺灣人融入天龍人生活圈,但是這種融合沒有經過100年、200年的時間,還是不夠的,30年太短,很不幸的是臺灣本土化運動從90年初就開始了,他們大部分的群族沒有經過文明的改造。這是一個重大的遺憾。



  回歸重點,馬英九理解這些嗎,那些國民黨權貴們理解這些嗎?不了解嘛,只看到自己圈中的本地人很好的融合進來接受了現代文明的選禮。但是他們卻忽略了那些鄉民反擊的力量。



臺灣的社會極端民粹性,沒有100年是沒法根除的。



九、馬英九的改革動了仕紳階層的奶酪,激起仕紳階層的全面反赴



  我們有時會被紛紛擾擾的表象被迷惑,很多和臺灣人有過辯論的朋友可能深有體會,那些明顯淺顯直白的道理,臺灣人往往通過列舉很多具體微的細節,並且不厭其煩的去論述他可達到烏賊的目的,當你說事,他說理,當你說理,你說事,不要說兩岸網友,其實在臺灣特別是政論節目,藍綠之間的辯論,都是遵循這種戰術,臺灣人基本都是理盲,他們只有情感傾向,對支持者來說,你越是詭辯,詭詐術越高,他們就越視你為英雄。這種政治文化下,基本使整個群體都有這種奸巧的集體劣根性,並且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我說了這麼一大段去論述臺灣社會的奸巧共性,只是提醒諸位,我們看臺灣紛紛擾擾表象,不能被表象迷惑,而且觀察需要一段完整的過程才能得出結論,如果您只看其中一個片段,就完全被他們欺騙了。



馬英九的改革曆程正是如此,馬英九要打倒的就臺灣政治的舊秩序,這個人很討厭地方派系還分樁政治,他相信執政理念可以換回民心換回選票,他相信通過八年的改革可以讓臺灣“脫胎換骨”,對的,這個詞是馬英九執政以後反複說過的,說了無數遍了,那這個是脫的哪個胎,換的哪個骨。



  這個胎就是打碎臺灣政治封建封土制政治,換的就是他認為西式清明的理念性政治,他很討厭喬,這個喬,是臺灣政治主要特色,他們把選舉利益按照派系的各種勢力範圍去分配,在整個行政體系,立法體系,以及政府公營事業體系中,進行利益細致的分割分配。各種卡位,各種利益分攤、權力交易、明爭暗鬥伴隨某黨執政的整個過程。



  這種黑幕下的政治交易,在大陸人看來是非常醜惡的,大陸政治當然也有這種陰暗面,但官方哪敢暴露出來,一露頭肯定成為眾矢之地,在臺灣即一點問題都沒有,他們還會發動支持者的出來漫罵,互嗆,他們以為什麼名義呢?說來好笑,這個名義正因為某人是我的鄉親,鄉親當然支持鄉親,在臺灣的政治文化中,鄉民完全短視,完全被臺灣政治人物以鄉親的名義,鼓動起來,通過派系組織力量,坐擁地方霸王實力。



  這就是我說的臺灣政治是封建制的本質內涵,試問唯家族、鄉土、派系是問的政治不是封建制的最主要特征嗎?



  民進黨基本就是派系、地方惡霸、新舊家族式仕紳的大聯合。國民黨則是通過原有的幾十年執政基礎,通過官位派給,執政資源分配以及其它利益輸送等組成龐大的組織架構。



  這二十年來的民進國退,正是民進黨的地方派系、惡霸、新舊家族仕紳聯合對國民黨舊組織架構的圍剿,屬於典型的地方包圍地方的態勢。



  民進黨以鄉親的理念圍剿國民黨罪惡的官派,哪有不勝利之理。



所以說臺灣真正追求的不是民主,而權鬥。



  這種錯綜複雜的權鬥必然產生大量的黑金、權權交易以及派系山頭的利益交換,這些與真正的民主理念相差十萬八千裏。



  現在很多人批評臺灣民主的失敗,大多只停留在表面,就事論事耳,實際上,臺灣民主不可能成功的主要原因,就出在臺灣的政治體質,一個封建制的政治體質怎麼可能落實民主的理念。



  多少黑幕多少罪惡正通過兩黨及兩黨各自內部的山頭無時不刻的進行著。君不見,王公平介入司法事件嗎?臺灣社會仕紳階層發動那麼強大的與論為王造勢,司法也不敢判,司法部分經過很長時間觀察政治纏鬥後,認為馬一定處於劣勢後才做出明確的判決,馬及國民黨敗訴。這不是天大的笑話嗎?



作為在臺灣政壇摸爬滾打幾十年的馬英九,深切了解臺灣政治體質,他執掌國民黨後,馬上著手黨內組織改革,首先黨產處理,其次,黑金,再次,黨的組織改造。



  這三步改革的中心思維,就是改造國民黨的體質,他希望國民黨不依賴黨產,黑金及樁腳,純以理念行銷獲得政權。這有點類似於大陸的國企改革,走市場化道路。



  在失去政權的情勢下,國民黨經過八年的在野,執政資源被民進黨一整碗端去,黨內也確實痛定思痛,你馬英九想怎麼折騰隨你,只要你贏回政權就可以。因此在黨產處理、與黑金宣戰兩階段,馬獲得基層黨員的支持。但是碰到黨內大佬問題抵制,特別在黨主席選擇期間,馬更是暗指王為黑金政治,在黨產上,連也有話講,但也被馬生硬排擠。這就種下了所謂的“馬王心結”與“馬連心結”,也為日後馬的執政埋下地雷。



  黨的組織改革方面,表現在中常委的名單上,連系人馬被排擠幹淨,王派人馬也多受排擠,連因為獲得兩岸成績,政治視野開闊導致政治高度提升,也不在乎這點事。王金平則一直采用尊連的策略,這個意味著什麼?就是對馬無聲的抗議,雖然連不會象王一樣表現出情緒,但連王人情更濃了,為未來的政治結盟打下基礎。



  我不得不說,馬這並非在排除異已,因為馬提拔起來的人,也非所謂的馬派,都是專業人士,政治資曆淺,但形象清晰,沒有山頭可靠,正適合對社會的理念行銷推廣。



  馬在黨改革中得罪多少人,大家不用想都知道,黨內一大票大佬基本是得罪光光了。但是黨職對這些大佬來說,還不算什麼?畢竟是虛位,人家還坐擁選擇動員的實力,你馬英九幹的歡,最後抬轎的還不照樣是我們這些人?



  大佬們對馬英九怒而不言,他們在仔細觀察馬英九,他們也想好了,一個無任何派系任何山頭可以依靠的馬英九,還是他們掌中玩物,孫悟空再能耐可以逃得出如來佛的手心嗎。



馬英九後來拿了政權,並非是政策理念宣導的勝利,08年前後,所謂藍營還操控著大量的媒體,加上綠營內鬥加劇,特別是扁案被挖掘後,綠營社會形象減緩了臺獨和去中國化的進程。



  馬勝選時,他還是相當清醒的,他說這不是馬個人的勝利,推而遠之,這不是馬式政治理念的勝利,也不是臺獨活動的失敗。



  綜合馬勝利的原因,基本可以歸因於四點:



  一、這是扁個人的失敗,而不是民進黨失敗,這一點特別重要,因為從後面民進黨在短時間內迅速收攏支持者並且組織起更強大的政治力量可以看出。

  二、臺灣仕紳好爭權取利特別是民進黨內部的權力碎片化,使民進黨失去暫時的戰鬥力。以後既是民進黨執政,也會馬上出現類似問題,但這豪不損傷綠營內部的仕紳權力結構。



  三、藍營內部的大團結,出於對重新獲得政權的渴望,凝結起來,通過大量文宣造出一個馬神,大家應該注意到,藍營的造神運動很少著墨馬式政治理念,而是大量八卦打馬英九的帥哥形象牌,大量關於清廉報道。就是這兩點使馬英九獲得高人氣,這種八卦式政治正好說明臺灣的政治層次,也說明了馬的勝利不是兩岸理念被臺灣所接受。



  四、馬英九不是能整合藍營的最佳人選,因為藍營沒有人選。正象綠營的蔡英文一樣,不是綠營的最佳人選,只是唯一人選。那些地方諸侯這個大佬那個大佬,都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人,喬事個個一等一,政治分樁很厲害,但都擺脫不了鄉土特質,也說不出多少政治理念,看似很強大,個個有硬傷。所以他們需要一個政治圖騰。扁馬蔡三人其實都是被臺灣仕紳推向前臺的政治圖騰。



  只是扁與蔡都深知這一點。扁在後期面臨強大的貪汙風暴時,他急速向激獨靠攏,他知道臺灣最有權勢的人正是臺獨仕紳,在臺獨神主牌面前,海角七億什麼的,都只是小錢錢,臺獨才是保證這些仕紳的最根本得益所在。蔡也夠聰明,在12年大選時,面臨那麼大的壓力下,死保臺獨理念,堅拒九二共識。終究使她空降民進黨在無任何派系支撐下,獲得幾乎所有仕紳的支持。



  馬與這兩人相比,天真的多,他認為獲到689的選票,就是人民充分授權了,就可以以自己的理念為所欲為了。卻不知正為自己種下了苦果。



我們說,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在臺灣這個地方,媒體可以把你捧到天下,也可以把你打入地獄。



  臺灣的媒體是很廉價的,一個家族,一種勢力就可以養一個媒體,一個媒體控制一群鄉民,臺灣的山頭多,媒體也多。



  看似臺灣新聞百花齊放,實質上,還是卦建仕紳通過媒體洗腦的聯合執政,你可以說,看遍全球,你可能找不出一個象臺灣一樣的媒體,他們以傳遞情緒為已任,而非傳播新聞。



  你說一個人帥政治新聞嗎?能上得了主流媒體嗎?臺灣就可以,臺灣造馬神時,就可以用媒體天天報道馬被某女突襲擁抱,被一群大媽合圍,強行拍照索吻等等。這就是典型的情緒傳遞。這種殖入性行銷方式,就是洗腦,跟朝鮮的金氏王朝造神是一樣的套路。



  你能用粗俗的文字在主流媒體整版謾罵某人嗎?你可以為政治目的每天假造新聞嗎?在臺灣這是每天都在做的事。他們可以在政論節目中公然造謠、扭曲、謾罵、誅心,很少有人提告嘛,因為不管藍綠,這都是他們的主要政治手法,兩者別無二致。



  不管是造一個神,廢一個神,媒體都是起決定性作用的,背後的黑手就是控制媒體的大佬們。



  我們知道高雄的陳菊女士錯誤多多,但一再被選民原諒,再一次高票當選,為什麼?就是地方仕紳階層都在為他們保駕護航嘛?大量的耳語,大量的正面新聞報道,大量的博感情通過電視、網絡,平面媒體每日24小時轟炸,絕大部分人是抵抗不住的。



  我們只有理解了臺灣這個政治特質,才能解讀馬英九持政的困局之根源。



  馬英九當然是無能的,天真的,缺乏政治手腕的,但是他絕不是臺灣政治人物最無能的一個,我認為媒體捧了他,媒體也殺了他。一切一切的背後,都是大佬仕紳利益的驅使。



 改革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曆史上任何成功的改革必有強權的支撐,沒有強權支撐的改革沒見過有成功的案例。



  不成功者,下場往往很慘,甚至成功者,下場也會很慘,看看商鞅就知道了,他的改革奠定秦國霸權基礎,最後還是在老仕族的政治反赴下死的很慘,五馬分屍!



  那馬英九得到什麼強權的支撐,他天真的認為民選,民意就是支撐他的強權,卻不知民意似流水,民意是可控的,民意是可以在有心人的操作下,瞬間改變的。特別是臺灣的民意,基本上完全受地方鄉紳仕族的控制,他沒訴諸仕族,沒有聯合一幹大佬,尋求開明大佬的支持,執政六年多,他忠誠的政治盟友只有金氏,那這個金氏是什麼人,在臺有什麼影響力?這樣的政治手腕哪有不失敗的道理?



  事實上,馬英九的興利革弊,如果成功,絕對是臺灣的利多。看官且看他的改革事項。



  1、對外擱置統獨,對內藍綠和解。

  2、革除大佬政治,黑金政治。

  3、打破派系軍閥封建割據,選能任賢,走公民社會。

  4、開源節流,諸如年金改革油電雙漲等等。

  5、積極西進,有效管理。通過與大陸一系列協議擴大臺灣的經濟版圖。



  。。。。。



  哪一項改革不是臺灣的利多?但是,臺灣正處於對中國元素革命的當下,他所有的議題,都被質疑,以致他在改革過程中,很多舉措,看起來都可笑之極。



  1、在兩岸擱置統獨方面,大陸完全接受,在他當政之初,所有的臺灣議題,基本沒看到“統一”兩字,不知道各有注意到沒?但在藍綠和解上,綠營根本不接球,那麼馬就單方面釋善意,起用臺聯某女作為陸委會主委,不動國統綱嶺,不修教科書,甚至長期以來對急統派進行打壓,例子就不說了,馬式藍綠付出的代價就是使整個臺灣沒有對抗分離意識的論述。導致藍營在統獨意識形態上完全失守。



  他們甚至跑到大陸來遊說,只要兩個岸和平發展深入,臺獨不攻自破。這一點馬英九是必須付起歷史責任的。



  2、革除大佬政治方面,馬英九非常有“建樹”,連、吳、宋被全面逼退出藍營政治核心,全面起用新人,黨務政務都不例外,他的自宮行為並沒有為對手陣營帶來示範作用。民進黨還是通過各地方諸侯老人重新整合,很快反轉弱勢局面。藍營則因為三大派系淡出政治系統,抽空了政治動能。一幹學者專家,看似清新,實質陷入外強中幹的局面。



  政策沒人護航,一班抬橋人用政治資本全力付出,最後什麼都沒撈到,還要被批“老人政治”“黑金代表”,最後還把他們原有的黨政利益革除,這算什麼?趙皇帝革人家兵權,都知道先敬一杯酒呢。怪不得大佬們無奈之下,開始風傳馬英九不會做人。



  這些大佬們原以他的黨務,政務在前期為人民觀感計,做做樣子,他們苦等一屆一屆的內閣改組,可是馬仍然清一色的專家學者教授。這咋不讓人憤慨,他們開始炮口朝內,現在是記不起,黨內第一槍是什麼時侯開出的,但印象深刻的是,馬第二任期伊始,黨內媒體已全面反攻,黨內開始杯葛內閣名單,這標志著,黨內開始對馬進行政治清算。



  可以說,臺北政壇的紛紛擾擾,根本不是政策的原因,而是人事的糾葛。在新政治思維與傳統的仕紳政治體制下,藍綠具有高度利益一致性。這種一致性決定了馬英九政治的全面孤獨化。



  可是馬英九仍然相信人民,不相信大佬,於是大佬們一份一份的民調出籠羞辱他,甚至在天陽花學運期間,藍綠達成高度的默契,一致認為這是人民反馬的聲音,那些在兩岸得利的大佬們全部消失?看似很不合邏輯,其實用權半角度去看,則完全合乎邏輯。



接下來我們再對比扁馬兩朝:



  馬時期的政治議題,聚焦在具體政策面,這是馬以棄中國意識為代價尋求藍綠和解的理念決定的。(個人認為,馬的思維就是約束藍軍的中國意識形態,以使社會沖突減到最小,馬本人有沒有中國意識,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不在討論之列)



  而扁當政時,特別是第二任,臺灣社會議主要表現在激烈的統獨對抗和統獨意識型態之爭。



  馬主動褪色,也使藍綠兩陣營有某種融合態勢,不要涇渭分明。所以這八年,藍綠是其它和諧的。這在我們大陸人或是臺灣統派看來,這無異於對獨投降,但設身處地為他們的大多數在地人看來,除去統獨後之爭,其實無差。對占95%的邊緣選民來說,意識綠勝傾綠,藍勝傾藍,最有感的就是5%的政治狂熱份子。



  馬贏得藍綠和諧,但滋生出另一系列的具體政策面問題。社會的動蕩與負面因素並不比扁時期少。就象上一節所說,馬式理想的踐行碰到權貴的阻力。再來對比扁馬用人。



  扁時期,副職是要跟四年以上的,雖然是虛位,但對祖輩鄉民的臺灣來說,也算一萬之下萬人之上,給哪個派系都不討喜。所以八年來,就給一個沒門沒派的呂,扁把這個呂給完全虛位化,成為後營一個木偶。大家都可以去罵她,都可以去調戲她。從而在心理上平衡各派。



  在實權職位方面,扁采用輪調方式,讓各個派系各個山頭,都有出頭天,行政首長,各部分,輪調上崗,所謂四大天王,都輪流著上行政首長職位,接著派系二把手上,最後一個南部小縣縣長可以一躍成為行政首長,一個派系上,就換一班部會首長,大家都過一把官癮,從這點可以看出,臺灣人的官本位思維是根值政治思維最深處的,才會視行個官位為利益均粘的手段。



  不要以為只有綠營想過官癮,藍營看在心理,也是各種流口水的。要不然呢,就馬英九選前黨內的各種表現,大佬們是不會冒那麼大風險的。



  馬正是缺失這種封建宮廷的權力思維,正是他失去民心的關鍵,我們觀察馬的各個政策被反對的各種理由,都是似是而非的,你說對人民有利,媒體說,人民無感,你說以臺灣為主,他說你賣臺,你說全局,他說局部,你說局部他說全局,你說政策,他說理念,你說理念他說政策,你說人民,他說我就是人民。你說怎麼?媒體就是為反對而反對的,人民是愚昧的,人民沒有覺醒,他們仍然被封建權貴地方仁紳所控制,直接訴諸人民的條件不成熟嘛。



  偏你馬英九不懂人情,不懂權謀,奪了人家權,還不敬人家一杯酒,這是最大的過失,最大的荒唐。人民,很從民,並不懂馬要為臺灣帶來什麼?他們只知道,馬英九很壞,不給自己支持的派系和大佬山頭貴族,分一個職位,任人為親,小圈子決策,壞人能做好事嗎?



  你們不要說我很誇張,事實上,這是臺灣政論呼之欲出,卻不能說出口的話。



  這兩天我在很多章節中提過臺灣的仕族鄉紳統治模式,說實話,如果你不是一個長期關注過臺灣政治的人,只看馬英九的用人,還真難看出來的。



  今天我專門用一節來對比馬扁時期的臺灣政治,答案就顯而易見了。



  本土化後的臺灣,地方鄉紳及世家仕族的覺醒,已成為臺灣社會中堅力量,臺灣並沒有因為兩蔣的集權統治使社會結構重組,也沒有因為當年的經濟發展催生出新的政治文明。



  一群沒有國族意識的人,在利益面前可以用拿起任何議題作為工具進行內鬥。



  而馬竟錯亂的認為民主已成為臺灣最可貴的價值,加上性格上的偏執,他的失敗也便命中注定了。



十、一場“總統制”與“內閣制”之辯,劃上馬式改革的句號。



  個人認為跳脫馬英九“改革”這個主線,就根本不能解讀馬英九往日榮光以今日之慘淡之原因,以六年馬式政改之痛,只是從一個傾面向我們展示了臺灣政治之黑暗,然管中窺貊,就能引發我們的思考。



  政治就是一群人對另一群人的戰爭,他們因為利益和意識型態糾纏在一起,結盟、糾爭、再結盟、再紛爭,錯綜複雜的關系,這是我們無法用單一的統獨,民主獨裁,省藉矛盾、權貴與鄉民,統治階層與被統治階層,新老既得利益階層之間的矛盾去衡量評判所有的事件。



  小馬原先期待以犧牲統一論述,解決發展與分配的問題,在此基礎之上改革政治體制,經濟上他想學習高稅高福利西歐,政制上他想進一步改向美國特色。



  我把小馬的改革用一句話,概而括之——“棄統獨、均貧富、要民主”,包括三個議題。小馬任內多有著墨,我們不妨來粗略看看這三個議題的不同含義和背景。



“不統不獨不武”是馬八年對兩岸的政策定調,這個跟李扁時期沒有太大的改變,只是左與右的區別。



  在內政上,馬就有很大雄心改革,上歸納9個字“棄統獨,均貧富,要民主”,這六字塊才是跟他說的“給他八年,換臺灣100年和平倡盛”相對應的。



  棄統獨,說白了就是營綠和解,不以統獨劃分藍綠陣營,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統中有獨,獨中有統。這個政策說實話,我認為是成功的,起碼在藍營內部已經有很強大的本土派,而在綠營內部也多多少少植入一些所謂的“知陸派”,雖然在綠化與藍化的程度上有些區別,但由於民進黨在棄統獨政策的催化下,確實有一批勤走大陸的人士浮出臺面,也漸漸地減緩了國民黨被抹紅的壓力。



  另一角度也可以看出,在民進黨最虛弱時,馬英九沒有趕盡殺絕,反而不斷為民進黨輸送能量,在很大程度上為民進黨的戰力恢複提供了溫床,這個在馬第一任內,表現的特別清楚,很多藍營人士不理解,甚至因為這個罵馬英九,實際上這個也是馬不得已而為之,在他的立場上看,以臺灣的政治生態,沒有民進黨,更可能派生出比民進黨激進的多的激進臺獨派,那是臺灣政治的回頭路。外省人很可能因為臺灣往激進臺獨快速壯大,而面臨立即的危險。



  說到底,馬要的就是兩岸維持現狀的長期化,與藍綠和解後的臺灣政治生態的常態化。這是馬執政的最高戰略,他不在乎統派組織一個個弱化,也不在乎標杆性的統派人士死活,他只要達成藍綠和解的目標,這為未來一代二代外省人能平安和平的生活在那個島上。他把外省後代融入臺灣社會和臺灣社會接受外省人作為最高的戰略利益,他從來沒有把外省人的安全系於中國大陸的善意,他寧可和臺獨們綁在一起去追求藍綠和解統獨和解,他也不CARE中共對臺的親情牌。



  這就牽涉到一個基本的政治斷判,大陸要多久才能去解決臺灣問題。顯然,在他看來,這個時間很久,可能是50年、也要可能是100年。



  為什麼馬核心戰略團隊會得出這個結論,還是要看國共自05年後的多次接觸以及雙方的主要領導人的表態。



我現在要說一件事很有趣的事,可能有人有印象,05年時,胡在分別會見連、宋、郁之後,整個大陸都在炒作國共和解國共第三次合作的氣氛,普遍民眾對臺灣問題都有一定程度的期待。



  恰在這個關口,胡BOSS在加拿大會見華人華僑代表時,說了一句話,大意是:兩岸和平統一不可能一就而蹴,而要長期努力,這個過程可能需要50年,100年。當天晚上新聞聯播就播放了這個講話。



  放在當時中國的國力和國際環境,這個講話,當然是有所本的,也是有前提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兩岸都堅持反對“臺獨”的立場。



  08年馬當選臺灣領導人後,在一個路邊接受趙少康的訪問,提到兩岸,馬有一番講話,大意是,馬政府堅持“不統不獨不武”的立場,趙再問,如果中共施加統力壓力時,馬則說,那只有拿起槍去抵抗。



  事過多年後,為什麼會想起這兩個場景呢?



  因為這兩個談話,前後相差不過一年多,在談話氣氛上完全不一樣了。



  首先是大陸采用完全信任臺灣藍營的立場,在反獨的前提下,大陸政治精英等於變相承諾臺灣問題可以延後長時間不去解決統的問題。



  而在臺灣,馬卻做出一個強硬的談話,意在強調大陸有長期不統的承諾,而弱化反獨的義務,執政之後,馬進一步弱化國共論壇功能,虛化黨際交往,到中期時,馬已把“反獨”改口為“我們不主張臺獨”,執政至今,我們已很難聽到馬英九“我不主張臺獨”此類的說法了。



  我們知道棄統獨完全是出於內政的改革,正象上一節說到的一樣,現在已初具成效,但是這個改革是以獨的意識大幅度吃掉統的意識為代價的。統消獨漲的態勢已相當明顯,正一步步侵蝕兩岸和平的基礎,藍營三黨當時在大陸所做的政治公關活動,留給大陸民眾及政治精英的政治判斷之佐證已被嚴重質疑。



  現在兩岸又回到了和與武的原點,則和平之可能是否仍然存在,武力之統一是否有正當情,由這個邏輯推理,又進一步推導到臺灣前途是由臺灣人決定和由全體中國人決定性的矛盾中去。



  很顯然,馬英九采取的立場是,臺灣問題由全體臺灣人自己決定,關由臺灣人負責。第一不修改教科書,第二,不恢複國統綱領,第三、不在政治上反對臺獨立場。這就是他上任後推行的統獨和解所決定性的新“三不政策”。我們不難發現。這個“三不”政策其中心思想就是無為而治,順其自然,以所謂民主的方式,走一個,統獨由臺灣人自己決定的路線。則臺灣問題由臺灣人民自己決定。



  15年的中國和05年的中國相比已經很大不一樣了,不論是從哪一個經緯度切入,中國都遠非是05年的中國,那麼05年時所作的對臺政治判斷是否仍然適應於目前的臺灣?我們不妨似目以待。



  馬式的內部藍綠整合以非常昂貴的代價換來的整合實力對大陸的進步來說,只能是聊勝於無吧。



在“均貧富”的部分,馬英九在稅制及能源政策上都碰到富人集團強力圍剿,房地產仍然由少數財團把控,就業率雖然比執政之初相比有微幅下降,但仍然是杯水車薪。



  財團透過對臺灣鄉民強力殖入洗腦教育,讓鄉民迷失在經濟與政治議題中,他們仍然把分配的經濟分配問題操作成政治議題,又把一些關於統治藍綠的政治議題,混入一系列經濟議題。



  具體上說,他們把資本家的掠奪式剝削體制原罪,簡單的推給兩岸政治開放以及少部分紅頂商人。從而洗白了那些地方仕紳及資本新貴對鄉民的普扁性壓榨。



  另一方面,臺獨們仍然在島內以麻醉式宣傳,一系列臺灣之光,一系列大陸之恥,時不時見諸媒體頭版頭。這種政治的需求,使整個臺島陷於經濟改革動機的缺失,由世界向入中國的論調已大大壓過由中國走向世界論調。



  開源不足,節流又顯不利,在政濟不分的臺灣,馬英九該試探過的改革方案都遭受到空前的財團壓力,最後不得不把刀揮向他的票倉軍工教18PA,真應了那句話,誰支持他誰倒黴。



  一個由財團捧起來的政府必然被財團欺詐,馬英九本想以政治素人團隊作為財團的防火牆,那些素人們一個個被財務鬥趴,他已面臨無人可用的困局,坐困愁城吧



  馬英九執政6年多來,經濟總體是前進的,貧富差巨卻日漸擴大,均的理想已和他無關。無可辯解,均貧富是馬英九改革的最大失敗。

http://bbs.tianya.cn/post-333-590523-1.shtml
----

原文作者回應網友:
当今的中国有点象商央吕不韦时期变法之后的秦国,经济初起色,货殖天下,思想开放,人才云集。美国则有点象全盛时期的晋魏楚三国,凭一已之力就可以号召联合诸国。

  台湾之于中国,就象河西之于秦国,进可保战略纵深,退必坚壁清野。为求自身安全,秦魏三国,想夺河西之地,结果国穷民苦,虽然第三次战役中,秦军胜,夺得河西,但是迫于国力,急改革,主动让出河西,还把对方主将以很高礼仪送还归国。

  河西同样住着一群老秦族,战胜还这样送出,等于土地及人民都推给对方,换取秦国的改革与复兴的时间。

  这个战略我认为是对的,非常有魅力,丢一个河西,换来六国,何乐而不为?

  我本贴的论述以马英九成败背后原因为主线,难免触及国家对台政策,但只是点上的论述,就我个人来说,我不认为在战略上表现出对台湾特别是的渴望,有利于我们现阶的战略利益。

  以时空换空间,或是空间换时间都是一种战略上的技巧。

  任何利与不利的因素,占其一而居之,天下没有完全利的也没有完全不利的。择其一居之最佳。

  具体到台湾问题上,我们是受到三面的压力,美国的战略压力,台湾两党战略欺骗,以及深度洗脑的台独民众。取三害而择一利,不如切取一害择一利,具体说,不受台湾两党操作影响,不在意台湾台独乡民的民意,推动两岸务实交往,以利言利,以商言商,不受所谓民族情感因素干扰对台政策。

  当美国以第一岛链思维把台湾列为我们负面资产时,我们则反其道而行之,排除第一岛链因素,仅把台湾看成是小国小邦,那台湾的讨价还价的本钱就少了。

  在中国实力上升到这个状态下,不以民族情感思维去看待台湾,反而台湾为逐利,需要民族情感来游说,这就处于主动地位。

  全民教育方面,不美化台湾,在战略布局上尽量弱化台湾战略地位,还原台湾边垂原貌,少给国民灌输一些对台不切实际的期待,反而会激起国家力量的凝聚。

马非用人失败,而是抬轿者抬错人了,现在重重的把他摔在地上,向大陆套利,再整合台湾资源,强化民主,对抗大陆,“不统不独”是对台湾现阶段最有利的,马改革的是权力分配,权力必然导致资源重新分配,这个触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了。

  再回头看看你说的顶新炒房等资本圈地圈钱事件,都是执行层次的问题,他是见过顶新某人,但具体乔事是哪些人呢?谁在这其中套利?马获得多少利益呢?都属于黑幕,话语权操控在媒体手中,媒体可以向任何方向发挥,民众情绪也就跟着媒体的与论走了。

  在台湾没有真相,既使是司法判定的事,流行的讨论还是陷于政治解读。近年很多重大案件就是明证。

  这种乌贼战是愚民的最好方式,也是台湾统治阶层主要统战手段,我的解读是不管蓝绿的,作为统治阶级,不管蓝绿在统治利益上是高度一致的。

  讨论马能与无能没有任何意义,如果非要说一个我对他的印象,就是他比普通人当然有才能的多,但作为领导人,太过天真太过单纯了,是一个极不合格的领导人。


一个很好的问题,也是我们对台政策的迷思,培养拉拢台湾的财团可以压制平衡台独的力量,实际上,这些靠大陆赚钱的富人阶层并没有多少政治影响力,他们是和平的受惠者,在政治上他们是中立者,甚至台独背景的台商就占去三成,随着去中国化深入,中国也不再是祖国,仅仅是市场而已,寄希望于富人阶层,真是我们政策失败的关键。台独最激进最革命的力量,来自于老家族及被灌输分离意识后的年轻一代。过十年二十年,如果我们不改变政策,我们很快会迎来没有任何中国情怀的台商潮。实际上,大陆这样的台商已经很多了,你说富人或因为利益靠向中国,这是不对的,靠向中国马上被边缘化,在台湾,不是经济治国,而是意识型态治国,看顶新,看郭台铭,就很清楚了,台独是不计成本的,你说收回台北故宫,收回离岛,让台独,他们马上同意。

  另一个方面说,新富在台湾政治中,只是传统政治力量的附庸,国民党在12年时,才纳入一名台商代表。那些倾绿的财团,绝大部分在民进党内部根本不想浮出台面。他们只提供台独经费。

  台湾的老财团,世家,地主,控制着台湾政治氛围,新贵在他们面前,政治影响力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换一个角度说,为什么超过百万台湾在大陆做生意,台湾社会为什么如此反中仇中,这置百分台湾商于何地?为什么人口只有大陆2%,幅员只有中国千分之4,GDP只有中国1/20的小岛,为什么比全球一流的强国对中国更强硬,一切的背后都是非理性的台独因素。
  台湾也迷信两党政治,台湾需要国民党这个没错,但台湾社会需要的是一个去中国化的国民党,而不是现在的国民党
  大陆把对台政策支点放在国民觉和台商身上并不能揭制台独势头,这足以说明,对台策略的思维存在缺失,也是一种思维惰性。



---
王孟源:
"台灣搞戒急用忍、劣質民主、反服貿;20年來經濟損失超過一兆新台幣,也就是相當於損失了幾萬條人命。這些人命,有些是燒碳自殺的,有些是因貧窮飢餓營養不良沒錢就醫而早死,只因為它們是分散配發給全民,大家就無視了。"
"聯合國2012年的數據,提到中共在1980到2010年的三十年裡,幫助了六億人口脱離赤貧,是同期全世界净扶貧成果的百分之百,遠超過人類歷史上任何時期任何國家的成就。"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15107
冷戰結束25年來,害人最慘的錯誤口號莫過於“不自由,毋寧死”(“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自由當然是人類天生的心理傾向,但是它的優先順序,對絶大多數的人來說,是遠低於生存的。

如果讀者還是不相信“不自由,毋寧死”是胡說八道,請問問自己,為什麼刑法裡會有有期徒刑?為什麼不干脆通通槍斃算了,皆大歡喜?在這裡,我只先指出,人命關天,提升基本的生活水準才是所有政府的第一要務,所有政治問題的決定因素,什麼自由也好、尊嚴也好,都比生命和生存次要得太多了;真正吃不飽、穿不暖的窮人是不會在乎政治自由的。

例如現在美國已經有13.4%的人口是窮人(亦即“時常擔心没有下一頓飯吃的”;13.4%遠遠高於世界上所有其他工業化國家,在中國這個比率是6.9%;两者皆為2013年數據),而這些人的投票率卻遠低於其他的收入階級。在香港搞占中的,更顯然是吃飽喝足的悠閒群體,很多是一輩子飯來張口、茶來伸手的學生。而他們的訴求,連自由都談不上(香港一向在歐美出版的經濟自由度排名表上名列前茅,今年的排名是第一;

根據一週前英美媒體上廣泛刊登的這篇文章:http://www.cnn.com/2014/11/03/world/asia/hong-kong-banker-drugs/《離開香港救了我一命》,香港買毒、賣淫的自由已經明顯地太過頭了),而是“民主”,在實際上只是美式直選的代名詞。“民主”,顯然不是人類天生的心理需求之一,它只是為滿足人民需求而發明的許多政治制度中的一個選項。

在實踐上,美式直選的問題極多極大,真正誠實的學者早已承認它不是最佳的選擇(參見前文《西方對中國制度的短視》和《從期中選舉看美國民主》)。但在過去25年,美國的宣傳機器仍然在蘇聯、東歐、亞洲、非洲、中東各地,成功地以“自由”為口號,美式直選為標準,以間接顛覆或直接侵略為手段,推翻了許多對美國無用或敵對的政府
(對美國有用的政府另當别論,例如沙烏地不但在財務上資助多個恐怖組織,更曾在三年前公然派兵血腥鎮壓Bahrain的民主示威,槍殺了至少两百多名手無寸鐵的群眾,與天安門事件相當,可是美國大眾媒體卻裝作没事;两個禮拜前,英國民眾占領國會附近的廣場,一天後就被强力清場,同日英國首相Cameron和英國廣播公司BBC都發言支持占中,對自己國内的示威卻隻字未提,美國媒體當然也假裝没看到)。

死在美國的自由民主宣傳下的無辜百姓只在伊拉克就有20到60萬,經濟損失則以蘇聯和東歐最慘(詳見前文《從烏克蘭看今日美俄的政略與戰略》),遠超十萬億美元。

台灣政府近年來嬌寵各類意識型態集團,為了“自由”、“民主”、“尊嚴”和“正義”,把經濟損失當做無關痛癢的小代價,這是就是台灣社會没有任何經濟學常識的後果。因為除非一個國家已經完全消滅了貧窮,一個窮人都没有(這連北歐國家都不敢說已經做到了,更别提台灣),整體經濟的發展是改善生存環境的必要條件,也就是對人命的貢獻。

人命不是無價的,否則台灣每年都有超過三千人因為車禍而死亡,把速限减半必然會减少死亡數字,為什麼不做呢?因為那對整體經濟的影響太大了,所以不值得。人類既然願意冒生命危険來促進經濟發展,損耗整體社會的財富就是浪費人命,等同殺人。

這其實是很基本的經濟學概念,在第一學期的經濟學課程(美國叫做Econ101)裡就有了。測量人命的價格並不難:美國每年有4000多人殉職死亡,把一個死亡率很高的職業(如伐木工人的年死亡率是0.10%)和性質相似但死亡率低的職業相比,前者的收入應該高些,以補償工作人員必須冒的生命危険;把收入差除以死亡率差,就得到人命的價值。

根據美國白宫管理預算辦公室(OMB,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2012年的數據,美國的人命價值在700萬到900萬之間,大約是人均GDP的150倍。台灣人均GDP的150倍,是大約一億新台幣,這就是台灣人命的估計值。

李登輝上台後搞戒急用忍、放縱黑金、推行劣質日式民主、閹割公權力,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快速從7%掉到不足3%;二十多年下來,還在鬧反服貿;可以實現而没有實現的經濟成長,怎麼算(包括和韓國相比)都超過一萬億新台幣,也就是相當於損失了幾萬條人命。這些人命,有些是燒碳自殺的,有些是因生活水準低而生病或受傷而早死,還有些是純粹心理上的折磨,只因為它們是分散配發給全民,大家就無視了。
相形之下,最近為了黑心油,全島鬧翻了天,可是這些黑心食品再怎麼毒,加起來所能傷害的人命頂多是幾百條;台灣社會的顧小失大,實在是可笑、可悲到極點了。

我在前文《中共的下一個產業技術攻關:晶片》裡曾引用聯合國2012年的數據,提到中共在1980到2010年的三十年裡,幫助了六億人口脱離赤貧,是同期全世界净扶貧成果的百分之百,遠超過人類歷史上任何時期任何國家的成就。

而經濟成長之所以與人命有關連,就在於扶貧;像美國過去二十多年,經濟規模翻倍,但是GDP增額全進了最富的1%的荷包,中位數購買力(Median Purchasing Power)和1989年基本上没有變動,而吃不飽穿不暖的人口則成倍增加,這様的經濟成長對人命根本没有貢獻,反而是在開倒車。

所以任何政府的第一要務是保護人命,在實際執行上就是扶貧,而大規模的扶貧靠的是两件事:首先是整體經濟發展,其次是减低貧富差距。

在過去這一代的人類歷史上,我們可以根據扶貧,也就是保護人命的成果,來對政府打分數:中共得的是A,韓國得了B,香港得了C,台灣拿了D,而美國則是不及格的F。

所以香港占中的民主訴求,就如同一個拿70分的學生鬧着要仿效一個不及格的同學一様天天打電動玩具。民主和電動玩具一様,本身並不邪惡,只是耽誤了辦正事,可又偏偏對意志薄弱、頭腦簡單或没有正事可幹的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此外在占中的過程中,香港的經濟已經損失了幾十億美元,至少相當於幾百條人命了;這些人命當然不是從鬧事的那些吃飽喝足的悠閒群體中出的,不過有知識有良心的人對這些殺了人還自我感覺良好的示威者,必須要有正確的批判。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llygun20000&aid=4883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