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明報社論:打壓異見人士 國家不可能長治久安
2010/10/10 12:26:36瀏覽1104|回應0|推薦1
(明報)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 05:10

【明報專訊】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審訊發起簽署《零八憲章》的劉曉波,這是內地當局近期連串打壓異見人士的其中一樁。在國家經濟愈見興旺發達,綜合國力愈見提高,國際地 位愈見舉足輕重之際,政治尺度卻愈見收緊,對社會的控制也愈見嚴厲,打壓異見人士的力度甚至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情況絕對不能接受。目前的高壓統治,不單 損害中國的形象,不利國家進步和發展,更非長治久安之策。

「劉案」若符司法公義
何懼自由旁聽采訪

昨日審訊劉曉波,雖雲公開審訊,但是法院內外警戒森嚴。法庭之內,入內聽審者都要經過甄選,一般公眾被拒諸門外,劉曉波的妻子被公安人員「禁足」, 未能離開家門,連丈夫受審也不能旁聽。法院門外,附近約1公里馬路布滿警車,軍裝和便衣警察在人群穿梭,約50家到場采訪的傳媒記者,則被控制在距離法院 西門一個由鐵欄圍成的采訪區內。

如果當局認為審訊劉曉波符合司法公義,為何害怕公眾自由聽審?為何不讓傳媒采訪報道?連在法庭內協助劉曉波的律師也被勒令不得透露案情,在在顯示專政權力淩駕司法公義。劉曉波之被捕、受審以至日後的判決,不可能讓民眾信服,反而進一步挫損了公權力的威信。

法庭內外雖然殺氣騰騰,知情者如藝術家艾未未等人還是冒險到場,表達對劉曉波的關註和支持,其中有參與簽署《零八憲章》的人,更公開聲言願意承擔責 任。基於當局打壓異見人士所衍生寒蟬效應,聲援劉曉波的陣容表面上不成氣候,不過,那股「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民氣,卻是浸浸然有沛然莫之能禦之概。 當局若不善加疏導,只是尋思打壓,令這股民氣醞蓄下去,並非國家、社會之福。

另外,15個國家的駐華使館人員聯袂到法院要求旁聽審訊,以內地當局的「秘密」審訊處理,他們未能如願,其後美國 駐 華大使館代表梅儒瑞在法院外宣讀聲明,表達對「劉案」之關註。以內地當局的行事作風,縱使外國擺出高姿態,不可能營救劉曉波出來,也不可能促使輕判,甚或 會使內地當局認為劉曉波有外國撐腰,可能把心一橫予以嚴懲。但是15個國家就一樁異見人士的案件,在法院外公然「幹預中國內政」,過去未見過,是否因為近 期內地當局不斷打壓異見人士,引起西方國家反彈,值得註意,若此乃西方國家調整對華政策的信號,則中國的發展徒添變數。無論如何,「劉案」貶損了中國的國 際形象,幾可確定。

關於劉曉波的案情,內地當局諱莫如深。劉在去年底參與和發起簽署《零八憲章》,即被當局帶走羈押,直至今年6月下旬,官方新華社報道正式逮捕劉曉波時,只說「據公安機關偵查掌握,近年來,劉曉波以造謠、誹謗等方式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刑法》,涉嫌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報道內容所列出劉曉波的「罪行」,並無具體事證,因此無從判斷劉曉波涉嫌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是否有確切事據。

從報道看來,當局對劉曉波的指控,並非單指《零八憲章》,而是涉及他「近年來的造謠、誹謗」。這些所謂「造謠」和「誹謗」,應該屬於言論範疇,當局若以此逮捕劉曉波,是徹頭徹尾的以言入罪;若劉曉波因而罪成判囚,則是文字獄了。

內地當局雖然避談劉曉波是否因為《零八憲章》被捕,不過,他在參與發起簽署《零八憲章》後出事,因此相信與此有關。《零八憲章》於去年12月10 日,由303名內地人士發起簽署,迄今海內外簽署者已超過1萬人,其中不乏知名專家學者,內容主要闡述自由、人權、民主、憲政等基本概念,主張修改憲法、 實行分權制衡,實現立法民主、司法獨立,主張結社、集會、言論、宗教自由等。

提出這樣的政治主張,竟要身陷囹圄,難以理解,不能接受。首先,言論自由是憲法賦予人民的基本權利,人民就國家的發展提出要求和主張,何罪之有;另外,《零八憲章》的要求,都是溫和、務實、理性的主張,是希望在中國共產黨 領導下實施改革,何罪之有?

高壓統治難保江山
期望中共帶領中國改革

劉曉波案審結待判,當局如何懲處且待發展,不過,近期內地4名異見人士就四川 地 震的豆腐渣工程提出異議,其中天網創辦人黃琦被判刑3年,湖南異見人士謝長發被判刑13年、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郭泉被判刑10年,作家譚作人涉案已審結, 等候判決;近日,連為三聚氰胺「毒奶粉」受害嬰兒維權的趙連海,也被北京檢察當局以「尋釁滋事」罪名拘捕,內地經濟騰飛,竟然反其道而行,收緊政治控制、 罔顧人權,且有變本加厲之勢。這是使人不安的發展。

以中國現有物質條件和經濟實力,其實給當政者提供了一個主動推行政治改革、建立一個更民主制度的有利空間。現有體制無法解決各種矛盾、貪汙腐敗等愈益深重的局面,人盡皆知,全國人民和國運宛如放在里面翻滾澎湃的壓力鍋之上,有識之士對此憂心忡忡。

藉高壓統治鞏固政權,短期或可奏效,長期而言肯定會出大問題。歷史上,沒有一個獨裁腐敗的政權,可以靠高壓保住江山。中共帶領中國經濟改革所取得成 就,無人質疑,中國現在需要中共帶領國家進行政治改革,建立與經濟格局相適應的政治體制。中共與異見人士溝通、對話、交流,逐步推動民主改革,必可獲得廣 大知識分子及國人的支持與合作,中國可因此長治久安。鎮壓不可能解決民運及維權運動的訴求,順應民主化歷史洪流,才可鞏固中共的政權。但願當政者能夠拿出 魄力,開創中國萬世太平的基業。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

《明報》(1959年5 月20日-),香港繁體中文報紙,由查良鏞(筆名金庸)和沈寶新創立。本為香港上市公司明報企業旗下刊物,2008年4月23日明報企業更名為世界華文媒體。
《明報》內容以香港新聞為主,兩岸、國際新聞為輔。香港中文大學的調查指香港市民及業界認為《明報》在當地報章中有較高的公信力;報導亦屢次獲獎

《明報》於1959年始創之際,只是一份走偏鋒的小報,利用一些小市民感興趣的話題,簡而清的馬評,再配上其武俠小說去吸引讀者。當時金庸每天晚上熬夜寫武俠小說,但銷量始終不佳,銷最差時只有5至6千份。

時移世易,1960年代開始,中國大陸政局動盪(詳見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條目)。1962年4 月期間,大量中國大陸難民湧入香港,《明報》報導與評論難民問題上,與香港乘勢強大的左派立場南轅北轍。1964年12月,查良鏞展開與《大公報》之間的筆戰。

1963 年10月,中國外交部長陳毅在北京對日本記者團發表「核褲論」,聲明「不管中國有多窮,我當了褲子也要造核子!」查良鏞立即在《明報》發表題為《要褲子不要核子》社評,反對在貧窮情況下造原子彈。此論一出引起軒然大波。香港《大公報》、《文匯報》、《新晚報》、《香港商報》、《晶報》等左派報章猛烈圍攻《明報》,《明報》發表《我們關於褲核問題的十點立場》社評,甚至不惜以全部版面闡述對「核褲論」自始至終堅持的立場。最後因新華社主管廖承志批評左派報章在論戰中的表現,左派報章停止論戰。

1964 年10月末,《明報》刊登影片《血手印》宣傳廣告中,有一些較為血腥的驚嚇性詞句,而《明報》則漏印「廣告」二字,因而被誤為新聞報導。《大公報》藉此指責《明報》發表「妖言和妖術」言論,更重提「核褲論」指責《明報》「造謠生事,大發反華妖論」,後來其他左派報章(《文匯報》、《新晚報》、《香港商報》、《晶報》、《正午報》、《香港夜報》、《新生晚報》等)加入論戰。新華社更指查良鏞的反核言論是「反共反華,親英崇美,背叛民族立場」。

從1964年11月27日到12月22日,《明報》每天在頭版頭條位置發表文章:《敬請〈大公報〉指教和答覆》一系列反擊文章,包括核子與褲子問題、人民公社問題、「一中一台」問題,要不要向外國輸出糧食問題,要不要民主自由問題、修正主義問題等等,清楚闡明《明報》的四種精神:高舉儒家思想、強烈民族意識、崇尚自由、反戰。

經過這些事件後,《明報》因為在論戰中表現獨立報格、堅守立場,贏得較高聲譽。

1993 年9月27日,《明報》記者席揚在北京工作期間被北京國安局人員帶走,當天下午新華社公布指席揚「從事非法竊取、刺探國家機密活動」而被拘留。10月7日公布正式逮捕席揚及涉嫌向席揚提供國家金融機密的中國人民銀行員工田野,翌日港督彭定康表示關注事件;10月10日《明報》主席于品海公開表示:若席揚因採訪而誤犯中國法律,《明報》願承擔責任並道歉。當時《明報》員工設立「營救席揚聯席會議」,不少新聞界人士高調聲援。

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指席揚與田野竊取大量國家金融、經濟秘密,公開發表,致使國家經濟受到重大損失。法院一直沒有公佈具體原因,但媒體相信因下面兩篇報導所致:1993年5月11日「大陸採措施吸引存款 儲蓄利率將提高二厘」、同年7月28日「朱鎔基昨視察京印鈔廠 央行決定拋黃金換外匯」。不過,香港記者協會曾指香港報章(包括親中報章《文匯報》)和台灣報章也早有同類報導。

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在1993年12 月22日開始閉門審理,並在1994年3月28日判席揚有期徒刑12年,剝奪政治權利2年(在4月1日其父接獲判刑的口頭通知,田野則被判有期徒刑15年,剝奪政治權利3年)當天《明報》兩高層即赴北京了解狀況,同年4月13日席揚提出上訴,兩天後駁回上訴並維持原判。往後民間有組織舉辦燭光晚會和到新華社門前請願。
席揚服刑兩年零八個月後,在1997年1月25日突然獲北京當局假釋返港,隨即赴《明報》報社會見傳媒,張健波、董橋、張西鴻與數十員工在報社相迎;抵港同時新華社發表假釋報導,稱「服刑期間認罪服法,有悔改表現」,依中國刑法予以假釋。假釋的唯一條件是不可返回大陸採訪,但仍可探親旅行。

----

二零零九年十二月廿四日《信報》社評

人權何在? 為劉曉波案神傷。

香港人在本周可以享受一個長周末,把工作和其他雜事暫時擱在一旁,好好享受難得的假期。長假期前夕,本地和外國的金融市場都趨於平靜,買賣兩閒,大家的注意力已不在金融市場,新聞的「風眼」遂轉移到中國內地。繼周二廣州出現了全國最高價的地王之後,內地昨天又有一宗引起全球觸目的事件,就是異見人士劉曉波的審訊。

大陸經濟起飛,在世界舞台影響力與日俱增,但碰上人民自由、民主、人權等議題時,仍然予人粗暴落後,政治壓倒法治的負面形像;以劉曉波案為例,他到底被起訴什麼罪名?為何至親的太太竟然不獲准旁聽?記者採訪為何要被阻隔在數十米以外?新華網昨天突然發出一則消息,指「最高人民法院就接受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發布了一項規定,「明確指出,對於公開審判的案件,新聞媒體記者和公眾可以旁聽。審判場所坐席不足時,應當優先保證媒體和當事人近親屬的需要」;官方處理劉曉波案的手法歷歷在目,最高法院卻在同一天發出這樣一則「耐人尋味」的通知,到底是何原因?是否背後又有內情?

內地檢控當局是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起訴劉曉波,但眾所周知,劉的真正「罪名」,其實是參與起草「○八憲章」,但起草一份官方不容的文件,是否就等於「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港人對二十三條國安立法的陰影一直驅之不去,絕非子虛烏有,而是有大量事實和例證,令港人和海外同胞不寒而慄。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前有所謂「反革命罪」,其定罪十分含糊,幾乎全由政府拍板定案,後來國家走向法治,「反革命罪」已經取消,取而代之的「煽動顛覆罪」卻不時引用—其定義和證據雖然有了較嚴謹的規範,但以官方主導定案及控罪太濫,仍然令人無法接受。

同樣令人無法理解和不能接受的,是一大批維權律師、調查四川大地震豆腐渣工程、堅持追究受有毒奶粉影響的嬰兒的「結石寶寶」維權人士竟然屬次受行政當局拘禁問話,阻撓他們追查真相和追究責任,有些甚至更被控以不同的罪名,令受害者反成被害人,試問官方宣傳要維護人權、要依法治國,又怎能取信於民,令國人信服?

在經濟繁榮背後,中國的人權仍然受踐踏是不爭的事實,也是中國在冒升成為國際大國的同時必須要正視的問題;人民富裕,對於維護自身權利和自由的警覺性和主動性日高,成為了不可阻擋的大趨勢;中國社會科學院本周一發表二○一○《社會藍皮書》,提出當前內地比較突出的問題是群體性事件的發生,今年仍然保持着「多發」的趨勢,究其原因,是「民怨太深」,政府在企業改制、房屋遷拆、土地徵用、集資籌資等問題上「向群眾欠了很多債」;《社會藍皮書》又指出,據官方統計,今年一到十月份有紀錄的刑事案件高達四百多萬宗,比去年增加了一成五。當然,藍皮書內還沒有提及的,是政治性質更濃厚的爭取政治自由和權利的案件,這類案件也許數量不多,但如星星之火,處理不當的話,官方的管治權威將會遭受沉重打擊。

人權得到保障和人民能夠行使公民自由,是一個社會進步的象徵,當中國有地王、有全球前一百名首富、有國際排名前五十的超大型企業,但普羅百姓在法律面前仍得不到公平對待,草根民眾仍享受不到發展和富裕的好處時,試問民怨又怎能平息?最近中國在哥本哈根峰會後遭西方國家指為「挾持」大會,「糾合」發展中國家抗拒國際協作減排的努力,這樣的指責帶有強烈政治偏見,不足為訓,但西方國家不時挾着「中國違反國際標準行事」因而是國際社會異類或搞事者,加上在人權和政治自由上中國不時成為被攻擊目標,令中國始終擺脫不了「富起來」但「強不了」的窘境。要當一個真正大國,中國仍需努力。

---

蘋論:北京當權者才是被告
2009年12 月24日

北京當權者昨天把拘禁多時的內地異見分子、維權人士劉曉波先生帶上法庭,控告他顛覆國家政權罪。北京當權者以為,把劉曉波送上被告席,自導自演一場「法庭 戲」就可以堂而皇之的處罰劉先生,就可以利用個案殺一儆百,阻嚇其它人像劉曉波先生那樣不舍的追求人權自由,阻嚇其它人公開發出維權的呼聲。


可是,北京當權者錯了。昨天站在被告席的不是劉曉波,不是維權人士,而是北京當權者自己,而是中共領導層自己。他們才應當為本身的罪行、違法行為承擔責任。


第一項罪行是無理阻撓劉曉波的妻子跟劉曉波會面。從一年前被捕後,劉曉波的妻子劉霞一直未能跟丈夫會面,一直無法跟丈夫說句話,只能透過辯護律師互通訊息及問候。


到 昨天劉曉波的案子開審,劉霞身為妻子,作為跟劉先生關系最密切的人,理應有權到法庭跟丈夫見見面,理應有權坐在旁聽席了解案情。誰知道北京當權者居然以不 成理由的理由把劉霞軟禁在家,不讓她離家半步,不讓她到法庭跟整年不見的丈夫會面。這種肆意剝奪家人旁聽權利的做法,這種硬生生阻隔夫婦會面的做法根本是 濫用權力,是侵權行為,是嚴重罪行。


第二項罪行是黑箱作業,秘密審訊。司法公義除了程序恰當公平外,也需要是看得見的公平,也需要讓公眾看得到。 昨天劉曉波案的審訊過程卻完全不符合有關要求。家屬、朋友絕大部份被拒諸門外,一般公眾連接近法院也不可能;想采訪案情的傳媒則被擋在三十米以外的采訪 區,無法直接報道案件審訊的過程。關註案件及中國人權狀況的國際組織成員、外國駐華使館人員同樣無法進入法院範圍。換言之,除了北京當權者欽點的極少數人 有機會旁聽案件詳情外,絕大部份人被蒙在鼓里。這種漠視司法程序公正性,大搞秘密審訊的做法怎能不是罪呢?


北京當權者第三項也是最關鍵的一條罪狀就是違反憲法,無理剝奪包括劉曉波在內的中國人的基本人權與自由。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國公民享有各項基本人權自由如言論自由、集會自由、結社自由……等。劉曉波先生起草《零八憲章》要求中國政府改善人權,邀請社會 各界參與聯署不過是行使中國憲法賦予的公民權利,不過是體現國際人權公約確認的基本權利而已,本身既合法又合憲,根本沒有任何理由被追究。而且,劉先生在 起草、聯署的過程中都采取理性和平的方式,沒有任何暴力成份或破壞活動,沒有對社會治安造成威脅。只是,北京當權者根本容不下這些合憲合法的行為,去年底 悍然拘捕劉先生,昨天則以顛覆國家政權罪起訴劉曉波。這種無視憲法、無視公民權利及自由的做法才應該被追究,才應當被拿到法庭上治罪。


據說,劉曉波案將在明天宣判。我們不知道選擇在聖誕節宣判是不是要借節日氣氛淡化國際社會的反應。我們知道的是,真正有罪的不是劉曉波,而是北京當權者!

---
重判劉曉波帶來的警訊(王丹)

2009年12月26日蘋果日報

在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下,中共當局還是對中國著名異議人士,《零八憲章》的起草人劉曉波判處11年重刑,這完全是一樁踐踏人類文明的暴行。起訴書一共援引了劉曉波文章中的300多字,以此就認定他煽動顛覆政府。300多字獲刑11年,台灣30 年前發生的事情,今天就活生生發生在中國的北京,而且是在國際社會的眾目睽睽之下,那些說中國政府已經在進步的人,現在還張得開口嗎?
和諧社會是騙局

中共重判劉曉波,是一個極其危險的訊號,它代表的含義是:第一,儘管有外界強烈的反彈,儘管西方國家以罕見的動作-派出15國外交使節到法院現場-來表達關切,但是中共完全置之不理,這樣的強硬態度說明中共公開表明立場,那就是在政治上全面的向「左」轉,全面的收緊。重判劉曉波,就是告訴國人,政治上要開始採取嚴酷的鎮壓立場,絕不放寬控制。從最近幾個月來當局對網絡實施的一系列加強管理的措施,到劉曉波一案,我們可以看到明顯的政策方向;第二,在社會矛盾快速積聚的今天,當局的這種強硬立場是非常危險的。劉曉波代表的是體制外的溫和力量,他充其量就是通過《零八憲章》在言論的領域表達不同意見,那些內容很多還是中共在奪取政權的時候的口號,這樣的溫和也不能容忍,只能進一步激化來自民間的反彈力量。劉曉波被判重刑之後,中文推特(twitter)上鋪天蓋地地出現抗議和詛咒的聲浪就是例證。中共重判劉曉波,代表國家與社會的矛盾,通過和諧的方式加以調節的空間越來越小,也更加證明所謂「和諧社會」的主張根本就是騙局。
在中國海協會長陳雲林離開台灣的同一天,在北京,劉曉波被重判 11年,這真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巧合。前兩天,我們看到陳雲林面對嗆聲表示:「我們絕對尊重不同意見。」那麼,劉曉波發表的是典型的「不同意見」,中共有尊重嗎?中共面對不同意見,回應的是重刑。一個對自己的同胞都如此兇殘的政權,會對鄰居友善嗎?對比劉曉波的刑期和陳雲林的表態,這不是天大的諷刺嗎?台灣民眾看到這樣的對比,難道會更加想向大陸靠攏嗎?其實,中共自己才是兩岸和解的最大的絆腳石。

作者為政治大學台灣史所客座助理教授

---

溫家寶政權把劉曉波關起來的,還相信他嘴巴說的「政治改革」?
---

影帝是總理.主管經濟.政治他是插不上手

你不知道影帝這幾年鼓吹民主自由這些普世價值
多少左派鷹派想拉他下馬

我猜劉等異議人士被關是胡的意思
溫應該和當年的趙紫陽一樣持同情態度.可惜使不上力愛莫能助

看看溫前陣子的言論似乎是在呼應劉..
--
《特摘劉曉波法庭答辯文》
我堅信中國的政治進步不會停止,我對未來自由中國的降臨充滿樂觀的期待,因為任何力量也無法阻攔心向自由的人性欲求

--

大陸總理溫家寶接受CNN專訪內容

溫:我相信,我和所有的中國人民都有這樣的信念,那就是中國會有持續的進步,人民對民主和自由的嚮往和需求是無法阻擋的。


--

《特摘劉曉波法庭答辯文》

在我已過半百的人生道路上,一九八九年六月是我生命的重大轉折時刻。那之前,我是文革後恢復高考的第一屆大學生(七七級),從學士到碩士再到博士,我的讀書生涯一帆風順,畢業後留在北京師範大學任教。在講台上,我是一名頗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同時,我又是一名公共知識份子,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發表過引起轟動的文章與著作,經常受邀去各地演講,還應歐美國家之邀出國做訪問學者。我給自己提出的要求是:無論做人還是為文,都要活得誠實、負責、有尊嚴。

我發言 卻從此失去發言權

那之後,因從美國回來參加八九運動,我被以「反革命宣傳煽動罪」投入監獄,也失去了我酷愛的講台,再也不能在國內發表文章和演講。僅僅因為發表不同政見和參加和平民主運動,一名教師就失去了講台,一個作家就失去了發表的權利,一位公共知識人就失去公開演講的機會,這,無論之於我個人還是之於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年的中國,都是一種悲哀。

想起來,六四後我最富有戲劇性的經歷,居然都與法庭相關;兩次對公眾講話的機會都是北京市中級法院開庭提供的,一次是一九九一年一月,一次是現在。雖然兩次被指控的罪名不同,但實質基本相同,皆是因言獲罪。

二十年過去了,六四冤魂還未瞑目,被六四情結引向持不同政見者之路的我,在一九九一年走出秦城監獄之後,就失去了在自己的祖國公開發言的權利,而只能通過境外媒體發言,並因此而被長年監控,被監視居住(一九九五年五月—一九九六年一月),被勞動教養(一九九六年十月—一九九九年十月),現在又再次被政權的敵人意識推上了被告席,但我仍然要對這個剝奪我自由的政權說,我監守著二十年前我在「六二絕食宣言」中所表達的信念—我沒有敵人,也沒有仇恨。所有監控過我,捉捕過我、審訊過我的員警,起訴過我的檢察官,判決過我的法官,都不是我的敵人。雖然我無法接受你們的監控、逮捕、起訴和判決,但我尊重你的職業與人格,包括現在代表控方起訴我的張榮革和潘雪晴兩位檢察官。

我不恨 因仇恨會腐蝕良知

因為,仇恨會腐蝕一個人的智慧和良知,敵人意識將毒化一個民族的精神,煽動起你死我活的殘酷鬥爭,毀掉一個社會的寬容和人性,阻礙一個國家走向自由民主的進程。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夠超越個人的遭遇來看待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以最大的善意對待政權的敵意,以愛化解恨。

眾所周知,是改革開放帶來了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在我看來,改革開放始於放棄毛時代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執政方針。轉而致力於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放棄「鬥爭哲學」的過程也是逐步淡化敵人意識、消除仇恨心理的過程,是一個擠掉浸入人性之中的「狼奶」的過程。

正是這一進程,為改革開放提供了一個寬鬆的國內外環境,為恢復人與人之間的互愛,為不同利益不同價值的和平共處提供了柔軟的人性土壤,從而為國人的創造力之迸發和愛心之恢復提供了符合人性的激勵。

我相信 心向自由無可阻擋

可以說,對外放棄「反帝反修」,對內放棄「階級鬥爭」,是中國的改革開放得以持續至今的基本前提。經濟走向市場,文化趨於多元,秩序逐漸法治,皆受益於「敵人意識」的淡化。即使在進步最為緩慢的政治領域,敵人意識的淡化也讓政權對社會的多元化有了日益擴大的包容性,對不同政見者的迫害之力度也大幅度下降,對八九運動的定性也由動暴亂改為政治風波。

敵人意識的淡化讓政權逐步接受了人權的普世性,一九九八年,中國政府向世界做出簽署聯合國的兩大國際人權公約的承諾,標誌著中國對普世人權標準的承認;二 ○○四年,全國人大修憲首次把「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進了憲法,標誌著人權已經成為中國法治的根本原則之一。與此同時,現政權又提出「以人為本」、「創建和諧社會」,標誌著中共執政理念的進步。

正是基於這樣的信念和親歷,我堅信中國的政治進步不會停止,我對未來自由中國的降臨充滿樂觀的期待,因為任何力量也無法阻攔心向自由的人性欲求,中國終將變成人權至上的法治國。我也期待期待合議庭的公正裁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裁決。

我的妻 妳無私的愛就是光

如果讓我說出這二十年來最幸運的經歷,那就是得到了我的妻子劉霞的無私的愛。今天,我妻子無法到庭旁聽,但我還是要對你說,親愛的,我堅信你對我的愛將一如既往。這麼多年來,在我的無自由的生活中,我們的愛飽含著外在環境所強加的苦澀,但回味起來依然無窮。我在有形的監獄中服刑,你在無形的心獄中等待,你的愛,就是超越高牆、穿透鐵窗的陽光,撫摸我的每寸皮膚,溫暖我的每個細胞,讓我始終保有內心的平和、坦蕩與明亮,讓獄中的每分鐘都充滿意義。而我對你的愛,充滿了負疚和歉意,有時沉重得讓我腳步蹣跚。我是荒野中的頑石,任由狂風暴雨的抽打,冷得讓人不敢觸碰。但我的愛是堅硬的、鋒利的,可以穿透任何阻礙。即使我被碾成粉末,我也會用灰燼擁抱你。

我期待 中國不再有文字獄

親愛的,有你的愛,我就會坦然面對即將到來的審判,無悔於自己的選擇,樂觀地期待著明天。我期待我的國家是一片可以自由表達的土地,在這裡,每一位國民的發言都會得到同等的善待;在這裡,不同的價值、思想、信仰、政見……既相互競爭又和平共處;在這裡,多數的意見和少數的意見都會得到平等的保障,特別是那些不同於當權者的政見將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護;在這裏,所有的政見都將攤在陽光下接受民眾的選擇,每個國民都能毫無恐懼地發表政見,決不會因發表不同政見而遭受政治迫害;我期待,我將是中國綿綿不絕的文字獄的最後一個受害者,從此之後不再有人因言獲罪。

表達自由,人權之基,人性之本,真理之母。封殺言論自由,踐踏人權,窒息人性,壓抑真理。為踐行憲法賦予的言論自由權利,當盡到一個中國公民的社會責任,我的所作所為無罪,即便為此被指控,也無怨言。

謝謝各位!

劉曉波(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 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llygun20000&aid=4486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