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崛起 撼動世界 時代雜誌:中國新超強 美難制衡
2010/09/20 22:28:24瀏覽2429|回應1|推薦1

龍應台,近日在北京大學發表演講。龍應台說,如果所謂大國崛起,是人民引以自豪的軍事耀武揚威,是經濟的財大氣粗,是政治勢力的唯我獨尊,那寧願它不崛起。這種崛起,最終帶給人民的是災難。龍應台在演講中真誠地希望有一個中國夢,希望中國的大國崛起是根源於文明的崛起。

世紀10大新聞 中國崛起 排名第一
21世紀10大新聞
1.中國崛起
2.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
3.賓拉丹之死
4.維基解密
5.威凱婚禮
6.麥可傑克森之死
7.911恐怖攻擊
8.日本地震/海嘯 /核電三災合一
9.阿拉伯之春
10.全球經濟崩盤
IMF:2016年 中國經濟超美!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5日公布的最新官方預測顯示,中國經濟預計將在2016年超過美國。這也是IMF首次發布「美國時代」終結的預期時間。國際貨幣基金此舉好像投下一顆震撼彈。  據IMF最新官方預測,按實值計算,中國經濟將在2016年超過美國,距現在只有五年時間。  據IMF預測,明年大選,無論是歐巴馬、羅穆尼、川普或其他任何人獲勝,他將是美國最後一位領導世界最大經濟體的總統。  大多數人尚未對此做好準備,甚至不知道這一天距現在是那麼近。許多專家都說,這是數十年後才會發生的事,看好中國的專家先前的預測最快要到2025年左右。  但他們全都想錯了,他們都只是用現有美元與人民幣匯率來比較美中兩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這種比較基本上毫無真實意義。匯率會迅速變化,目前人民幣匯率不真實,中國通過大規模干預市場,人為壓低人民幣的價值。  IMF並未依靠匯率,而是用「購買力平價」(PPP)比較美中經濟的實際規模,比較兩國人民在國內賺取和消費的真實價值。  按 PPP計算,從2011年到2016年,中國經濟規模將從11兆2000億美元增為19兆美元,美國經濟規模將從15兆2000億美元增至18兆8000 億美元。美國經濟占全世界產出中的比重將下降至17.7%,跌至現代史上的最低水平。而中國將升至18%,且還會繼續上升。僅在10年前,美國經濟規模是中國的三倍。  當然,所有預測都可能出錯。中國經濟超過美國的日期可能比IMF預測的更早,也可能更晚。如果像許人擔心的那樣,中國經濟發生「爆胎」,這一日期可能會推遲數年,但最終結果幾乎毫無疑義。  這件事並非只具統計學意義,它是美國時代的終結。正如歐洲一位債券策略師所說,「我們正在見證美國經濟霸權的終結」

全球民調:美唯一超強地位或動搖

  • 2011-07-16
  • 旺報
  • 【記者宋丁儀/綜合報導】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近日發布一項最新全球民調指出,受訪的22個國家有15個國家的多數民眾認為,中國「已經或終將」取代美國的超強領導地位。皮尤研究中心分析認為,這反映了美國在經濟上日益被認為滯後於中國的印象,尤其西歐國家持此看法者增加最多。

 西歐取代比率尤其高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這項最新的民意調查,從今年3月到5月展開,在取樣方面,依照各國人口比率不同進行分配。

 調查發現,中國「已經或終將」取代美國的超強領導地位的看法者,在西歐民眾調查中比率尤其高,法國民眾高達72%,西班牙為67%,英國為65%,德國 為61%;而在美國本土,約有46%美國人認為,中國「已經或終將」超越美國,45%的人認為永遠不會,兩端呈現五五波看法。

 皮尤研究中心約兩年前曾做過類似的民調,相較於此次民調發現,多數國家認為中國「已經或終將」超過美國的民眾比率大幅增加,歐、美國家多增加10個百分點以上。例如,兩年前美國約有33%的人認為中國會超越美國,現在已增加到46%。

 皮尤研究中心分析指出,這種全球力量平衡的新看法反映了美國在經濟上逐漸被認為滯後於中國的印象,尤其近年來大陸經濟保持強勢增長,歐美經濟卻一再遭逢危機;而西歐國家,誤以為中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的民眾比率增加了10幾到20多個百分點,占多數。

 較有趣的是,在中國進行民調則發現,約63%中國人認為「已經或終將」超越美國,17%則認為永遠不會。

 6成日人認中難超美

 認為中國永遠不會超過美國的民眾比率最高的是日本,約60%日本人認為中國永不會超過美國,只有37%日本人認為中國「已經或終將」取代美國。

 此次全球民調也還發現,多數國家對中國正面觀感從2010年到2011年略有提升。調查還發現,51%的美國人對中國「抱有好感」,比去年增加兩個百分 點;但對美國「抱有好感」的中國人只有44%,和去年的58%相比大幅下降14個百分點。幾乎所有國家的受訪者大都認為伊拉克戰爭有損世界和平。在德國, 約有88%的德國人對美國總統歐巴馬感到「很有信心」;也有一些國家對美國「印象極差」,比如在土耳其,喜歡美國的人只有10%,持相同態度的人在巴基斯 坦和約旦約為12%和13%。

 

李光耀:美得學習接受中國崛起
2011-07-16 旺報
【記者宋丁儀/綜合報導】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董事會主席
約翰.桑頓日前在「慧眼中國環球論壇」與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展開一場對話,兩人探討到對未來中國大陸的看法時,李光耀指出, 隨著中國影響力不斷擴大,美國應該如何看待中國?美國既然無法阻擋中國的發展,就得學習去接受一個實力更強大的中國。
在論壇中,與會者都想聽聽李光耀對世界事務的看法,而身為論壇主持人的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董事會主席約翰.桑頓則說,他最想與李光耀討論中國的問題。
李光耀承認自己缺乏「對中國的感覺」,因為他現在每年只在中國停留一周左右的時間,但總體上,李光耀對中國的發展表示樂觀。他預測,在10年內中國的經 濟規模很可能與美國相當,即便它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很低。目前中國的經濟規模則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李光耀認為,中國的體系產生了一個缺乏多樣性的民族,因為他們是「由同一個指揮,按照同樣的鼓點訓練出來的」,或多或少彼此都很類似,他認為「這樣不利 於創新」。但中國的新一代年輕人已與上一代父母不同,他們希望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而不是循規蹈矩。李光耀說,因此,「北京的領導人們要應對一個不同的形 勢」。
李光耀說,學習美國的多樣性體制就會表現出色,那種體制培養出許多相互挑戰的人才庫,並在競爭下,得到了很多偉大想法,例如互聯網、iPhone、微軟都來自於美國。
而中國的統治模式也要適應新時代,在新時代中,人人都得益於互聯網和手機這樣的技術。李光耀說,「我認為,他們控制消息的意願當然還存在,因為這是一個 老習慣了,有著數十年的歷史。但他們越來越意識到這是無法做到的事情。」但與印度相比,中國至少擁有一個優勢──「辦事」的能力。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董事會主席約翰·桑頓接著問李光耀,隨著中國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美國應該如何看待中國?李光耀回應說,美國既然無法阻擋中國的發展,那就得學習去接受一個實力更強大的中國。
李光耀說,「你不能阻擋中國的崛起,只有他們自己能這麼做。除非你想要向他們宣戰或是在經濟方面抑制他們的發展。然而,這麼做將適得其反。假設中國沒出問題,你們只得接受它會更加強大的事實。」
----

最新一期《時代》雜誌以「中國世紀」(The Chinese Century)為封面故事,指出由於美國被困在伊拉克,中共已經成為新超強,正處於「新王朝的開端」(Dawn of a New Dynasty)....

美國國家情報首長:中國將取得超級強權地位

美國國家情報首長尼格羅龐提今天警告,中國穩健的軍事及經濟擴張,最終可能讓北京取
得與美國相當的超級強權地位。
尼格羅龐提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全球安全威脅聽證會上說:「全球化正令成長動能及能源
輸往大亞洲,中國已穩健地擴大勢力範圍,並可能在某一時點,成為與美國匹敵的競爭
者。」
美國國家情報最高領導者尼格羅龐提說:「在對外貿易爆炸性成長驅動下,高經濟成長率
已經增加北京對外國的政治影響力,並為中國軍事現代化計畫增添動力,而這將穩健地增
加北京的武力投射能力。」

尼格羅龐提說,在外交政策方面,中國現在將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亞洲國家「北京希望以經
濟入侵增加政治影響力,並避免反彈─不願中國崛起。」尼格羅龐提暗示,中國影響力範
圍可能隨著時間日益擴大。

他說:「北京也已經擴大與其他主要強權外交及經濟往來,特別是俄羅斯與歐洲聯盟,並
開始增加中國在亞洲及拉丁美洲的曝光率。」

在軍事方面,尼格羅龐提特別指出,中國正「強力」追求武器系統現代化計畫。

中國脫韁野馬般的經濟擴張已經因為「許多難以解決的經濟與法律問題」而減緩,包括貪
污、不健全的教育體制及環境污染。

尼格羅龐提說:「北京最大的挑戰是維持經濟成長,使之足以避免失業率及農村不滿升高
到破壞穩定的程度,並持續提升生活水準。」

中國崛起 撼動世界

 「新聞週刊」最新一期的封面文章分析中國的崛起,指出二零零八年將主辦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中國已躍居全球舞台的中心。中國成為全球強權已是不能不面對的現實。

這篇由「新聞週刊」國際版主編札卡利亞執筆的分析指出,由諸多全球事務可以看出,中國已成為地球上第二重要的國家。二零零七年中國的經濟成長甚至超越美國;不論是食品原料、能源及工業產品,中國都是全球最大的消費者。就在幾個月前,中國也超越美國,成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國家。

前美國東亞暨太平事務副助理國務卿謝淑麗今年出了一本剖析中國的書--「脆弱的超級強權」。談到這本書,在美國的人並不認為中國脆弱,在中國的人卻又不認為中國是超級強權。

札卡利亞倒是認為,中國的脆弱和其不尋常的崛起有直接關係。中國令人震驚的經濟成長幅度可以說史無前例,也產生令人震驚的變化。在二十年之間,中國等於歷經了歐洲人兩個世紀的工業革命、都市興起及社會變遷。

他指出,中國在動盪的環境下還設法在經濟成長與社會穩定之間取得平衡。中國的領導人展現了統治的手腕。中國政權仍是獨裁及專權,不過,個人的自由已得以伸展。人民在工作、旅行、擁有私人產業方面已可以自己決定。

然而經濟上及政治上推進的力量能否持續,對於中國事關重大。關注這個問題的不只是西方國家,中國本身基於務實的理由也要考慮這個問題。因為,中國政權已面對愈來愈難掌控的問題。

札卡利亞指出,政治改革是解決問題的部份答案。中國需要一個更開放、更值得信賴及更能回應人民期望的政府。

他認為,中國認知到本身的脆弱,也影響到它的外交政策。中國仍然認為自己是開發中國家,所以,它會將地球暖化及人權視為是富裕國家才需考慮的問題。從北韓的問題到達佛及伊朗的問題,中國都未能及時展現出國際社會負責任「利害與共者」應有的做為。

札卡利亞認為,中國有許多可以與其他國家和平共存的條件。但是,在國力日強的同時,中國的自傲及民族主義的傾向也愈來愈強。

他指出,一向是唯一強權的華盛頓並不習慣有另一個強權出現。人權問題、台灣問題及其他難測的事件,在彼此不信任及國內不願示弱的情況下,都可能演變成不好的局面。美國必須鄭重思考擬定長遠的中國政策。


全球年輕領袖:2030年 中國將主導世界

根據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總部位於日內瓦的世界經濟論壇(WEF)評選的「全球年輕領
袖」們認為,「2030年左右中國將會成為主導世界的國家。」

韓國「聯合新聞通訊社」今天來自日內瓦的消息指出,世界經濟論壇14日透露,在針對
665名「全球年輕領袖」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8%的受訪者作出了前述回答。

這份調查指出,中國於2030年左右將成為主導世界的國家,美國、印度、俄羅斯將排在其
後,德國、法國和英國將明顯失去力量。

同時,59%的「全球年輕領袖」認為,屆時,氣候變化將是人類最大的挑戰。


2008中國年 躍登世界舞台中央

廿四日上市的美國新聞周刊以「中國崛起」(What's Next: China)為封面故事,指出中國成為全球超級強權不再是個預測,而是事實,中、美兩國必須妥為因應此一事實。

新聞周刊在「一個強悍又脆弱超級強權的崛起」的專文指出,2008是美國總統大選年,但大部分國家地區則視2008為中國躍登世界舞台中央的一年,奧運會是中國等待已久的亮相派對。 中國去年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已大,是自1930年以來,首次超過美國的國家;不論在貿易、暖化、蘇丹達富爾或北韓問題,中國變成一個新關鍵因素,缺了它就不可能達成永久的解決方案。 蘇珊‧謝克最近在新書「脆弱的超級強權」中指出,一般美國人不認為中國是脆弱的,反而中國人並不自認為是超級強權。但中國兩者都是,且其脆弱與崛起有直接的關係。

  北京政權主要的問題是逐漸失去對地方的控制權,中央的指令常被各省忽略,貧富懸殊也加大。解決之道在於政治改革,但高層對改革仍莫衷一是。

有專家指出,歷史上新強權的崛起會引起國際秩序失衡,造成強權之間的衝突,甚至戰爭,因而中美衝突不可避免。但也有專家表示,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強權時,並未引起戰爭。中美兩國經濟領域的衝突和競爭無可避免,但是否會惡化,主要取決於華府與北京未來十年的政策選擇。普林斯頓大學的艾肯貝瑞指出,目前的世界秩序是整合、有規則、基礎深廣,非常適合中國的和平崛起,中國也可在參與此秩序中獲得經濟利益。中美之間存在和平與合作的條件,但也有製造對立的因素。中國的力量增長,民族主義情緒也在高漲,這將在奧運充分展示,北京權貴認為美國希望中國不利,慣於獨霸的美國也不習慣與人分享權力,或遷就另一個強權的利益。某些引爆點,如人權、台灣問題或一些不可預見的事件,在互不信任和兩國人民都有意表示強硬的氣氛中,可能擴大。

新聞周刊表示,2008年是中國年,也應該是美國制定出嚴肅的長期中國政策的一年。



面對全球化的衝擊,台灣無法置身事外,尋求成功的策略與出路,才能迎接多方面的挑戰。圖為台北世貿中心廣場,世界各國國旗反映在大樓窗戶。

 年產值逾兆元的新竹科學園區是台灣出口主要動能,亦帶動了新竹地區的繁榮。隨著中國的崛起,兩岸經貿大幅成長,越來越多的台幹派駐大陸,竹科白領消費主力的外移,使得新竹地區原本高朋滿座的餐廳大受影響,生意大不如前。

 「以前電子新貴經常來光顧,現在都去了大陸。」在新竹開設山東麵食館的翟久恕感嘆,許多老主顧跑到大陸去了,以前每周上館子,現在久久才來一次,生意差很多。翟久恕在新竹市區的麵食館很有特色,園區的外籍工程師也經常來光顧。他說,經營十多年麵館,這半年來最慘,「麵粉、沙拉油,什麼都漲,客人卻變少了。」

 台商外移大陸 至少百萬

 竹科帶動新竹市的繁榮發展,新竹市民平均可支配所得高居全國第二,僅次於台北市。竹科新貴的消費力一直很驚人,整個竹科仍在成長,翟久恕怎麼也想不到,客人竟然也會變少。

 「客戶都到大陸去了,我們撐得很辛苦。」在新竹專門做機場接送的老張說,三年前新竹到桃園國際機場的客戶接不完,當時他有廿七輛車,沒想到大環境變得這麼快,去年客戶剩下不到一半,今年起他把車子縮減到三部,油價一直漲,他不知道還可以撐多久。

 隨著中國的崛起,從傳統產業到高科技產業一波波外移,中高齡失業人口持續增加。新一波的趨勢則是越來越多白領工程師與中高階幹部被派到大陸去,由於駐大陸的時間拉長,回台灣的次數降低,這些消費主力的逐漸流失,使得台灣的民間消費低迷。官方統計,目前在大陸的台商逾七十五萬人,民間估計至少在一百萬人以上。

 衝擊波及全球 歐美緊張

 老翟與老張沒想到,麵粉與汽油大漲,都是拜中國這條巨龍崛起之賜。中國對能源的需求急速增加,國際油價猛漲,歐美國家積極推動乙醇等生質能源計畫,導致汽車與人搶奪糧食;中國沿海地區所得大幅成長,民眾對肉類的需求是二十年前的二.五倍,使得同時做為飼料的玉米、小麥等供不應求。《經濟學人》指出,在這二大因素交互影響下,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機構預測,未來十年,糧食的價格還會上漲一至二成。

 中國崛起,全世界都受衝擊。中國今年鋼鐵生產量占全球產值的四成,比美、歐、日三強加總起來還多。《紐約時報》報導,中國輸美鋼管在短短二年內成長一倍,美國鋼廠紛紛倒閉,數以千計的失業工人把矛頭指向中國。「我們是與中國政府競爭,而非中國的民間企業。」美國紐澤西州一家鋼鐵公司的執行長羅倫(Armand Lauzon)表示,由於來自海外的競爭,這幾年他連續關了五個廠。

 中國成為美國最大貿易逆差來源,也使得中美貿易摩擦升溫。布希政府指控中國以不公平的補貼扶植出口業者,加上人民幣匯率嚴重低估,對美國形成不公平競爭。民間的壓力迫使美國國會要求自明年起對中國輸美的鋼管提高關稅。

 我對大陸出超 再創新高

 歐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歐盟對人民幣匯率遭低估,更是不滿。雖然人民幣這二年升值了十%,不過,自二千年以來人民幣對歐元貶值了廿五%。倫敦《金融時報》指出,中國鋼鐵大舉進攻歐洲市場,歐洲製造商也面臨裁員減產的威脅,因此向歐盟申訴,要求課徵中國的鋼鐵四十%的反傾銷稅。此外,中國出口的玩具、牙膏與食品頻頻出問題,歐盟貿易代表十一月底在一場高峰會中向中國副總理吳儀嚴正抗議,雙方針鋒相對。

 中國大陸自一九七九年改革開放以來,逐步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台商扮演了關鍵角色。兩岸在二○○一年同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台灣對大陸的投資與貿易急速成長。依經濟部統計,台灣對大陸投資累計約六一八億美元,占對外投資比重約逾六十三%。民間預估台商累計投資大陸金額在一千五百億美元以上。

 在貿易方面,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出口地區,占我國出口比重逾四成,同時是我國最大出超來源。財政部統計,截至今年十一月底我對大陸出超達六三七.五億美元,今年將再創歷史新高。

 再不設法因應 將更孤立

 「中國參與全球化最大意義是世界忽然增加了七億的勞動力與十三億人口的市場。」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指出,中國崛起效應下,台灣的貿易條件惡化,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將減少,商品價格的變化帶動國內工資下跌,造成所得分配不均。如果台灣對中國的全球化無所因應,將成為無辜的受害者。

 在全球化效應下,遠在地球另一方的墨西哥,也因為中國低廉的工資而大受衝擊。墨西哥原是進入美國市場最佳地點,近年跨國企業直接到中國投資,墨國失業率上揚,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中國造成的衝擊是全球性的,大家都受到威脅。」辭去立委的劉憶如指出,台灣朝野忙於政治鬥爭,卻忘了世界的變化,台灣其實擁有許多優勢,加速兩岸直航是關鍵,台灣不能被排除在全球供應鏈之外。


中國企業走出去 威脅全球台商

 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後,跨國企業大量進駐中國,而中國企業也紛紛赴海外上市,台商逐漸被邊緣化。這些年來台商利用大陸廉價工資與土地,成為全最大代工廠,如今,中國大陸不再需要台商了,台商必須建立新的發展策略。

 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指出,中國的全球化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貿易全球化(一九七九至一九九三年),中國在短短十四年間發展成貿易大國;二是投資全球化(一九九四至二○○一年),以招商引資為主軸,成為第一大外資接受國;三是制度全球化(二○○一年迄今)。台商在前二階段扮演重要角色,第三階段則逐漸被冷落,因為大陸不太需要台商了。

 「台灣數十年來以出口為導向的成功模式非調整不可。」陳添枝說,中國在第三階段以制度改革與全球市場接軌,鼓勵企業走出去以取得海外資源,顯示大國興起的企圖,無須台商牽線與奧援。中國反而透過各種區域間貿易協定,如東協加三,使台灣出口導向的跨國營運布局策略面臨困境。

 在新策略下,台商甚至被視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障礙。陳添枝指出,台商逐漸被取消出口優惠,被要求繳交更高的營所稅,台商所產生大量能源與廢棄物,變成節能與減廢的對象。因應明年將實施的勞動合同法,台商也必須提供員工更多的福利。

 陳添枝認為,面對這個新挑戰,台商必須發展出新能力,能與中國互補,如果與中國市場脫鉤,台灣成長力道勢必受影響。

 台灣中小企業的競爭力非常強,既全球化又在地化。台中起家的文具業者行銷全球八十六個國家,非洲也有他的足跡;做成衣的聚陽是沃爾瑪的主要供應商,今年每股盈餘超過九元;發跡於苗栗的年興紡織,牛仔布產量是全球第一名。

 「台灣中小企業的競爭力這麼強,因為他們早就全球化。」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高承恕指出,台灣民間企業的生命力很強,他們很多不是靠政府扶植,沒有減稅優惠,而是靠自己單打獨鬥闖出一片天,他們是「自強牌」。

 台中白手起家的黃俞雄,三十年前就自創品牌,以「EXCELL」品牌行銷全球,從美國洛杉磯到俄國莫斯科,都有他的產品,如今公司不到一百人,年營業額可以做到八億元,毛利率還有二位數,比筆記型電腦代工好很多。

 「大家以為傳統產業慘兮兮,其實只要有目標,有策略,傳統產業還是很有前景。」黃俞雄說,他們專做高品質文具,多數代工廠在台灣。透過不同國家的設計師可以設計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掌握最新潮流。除了自有品牌外,他們也做ODM,把設計好的產品委託國際大品牌銷售,客戶成長,他們也跟著成長。

 「傳統產業的全球布局早在民國七十年代開始了,他們每天面對全球競爭,做不好,早就被淘汰。」高承恕舉例說,美國職棒大聯盟的棒球,十個中有一個是台灣做的,這家公司原在高雄鳥松鄉,為了降低成本,現在到大陸去了。不過,有些業者根留台灣,把製造部分外包出去,還是很有競爭力。

 「政府不要怕台商出走,只要大環境變好,台商一定會回流。」高承恕說,兩岸直航之後,回流的台商會更多。面對中國崛起與世界經濟重組的大變化,政府應有更開放的政策,不要當絆腳石。


文化自閉 下下策

 面對中國的崛起,台灣許多政治人物不斷強調主體性,卻忽略了中國在國際上日益強大的影響力。香港城市大學傳播研究中心所長李金銓憂心忡忡指出,台灣政治人物把本土化加以簡單化、絕對化,這會讓台灣的路越走越窄。他建議,台灣的媒體應加強國際新聞的質量,不要被政治新聞綁架。

 「本土化與國際化不是對立的」李金銓指出,一個健康的社會當然要有本土的關懷,但本土事務應放在國際的架構下來談。面對中國的崛起,台灣應找出對自己最有利的定位,而不是把門關起來甚至忽視中國的存在。

 「台灣的媒體對國際新聞的報導實在太少了,多數的議題都是圍繞著政治。」李金銓表示,這是他很憂慮的一點,媒體應多報導國際大趨勢,其他國家如何因應中國的崛起,特別是與民眾切身相關的國際新聞。例如,中國最近在非洲有很大的投資與發展,究竟為什麼?有什麼影響?台灣的媒體好像被藍綠對立與統獨等政治議題所綁架。

 從經濟的角度分析,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指出,全球化與在地化未必是互相排斥的。全球化趨勢有相當一部分源自資本主義逐利行為的擴張,而資本主義活動又以知識經濟與網路經濟最具一元化侵蝕性,例如電腦與網路普及,寫字的功能降低,傳統書法藝術受到極大的威脅,電腦繪圖技術日益成熟,傳統刺繡藝術也更容易受威脅。

 面對中國躍升為亞洲經濟與東亞區域主義的龍頭,台大政治系教授朱雲漢指出,台灣部分人士感到徬徨無助,擔心前景堪虞,刻意築起一道高牆,甚至剝奪了自己與十三億人深度溝通與良性互動的機會。其實,台灣沒有理由畏懼,更沒有理由不知所措,台灣本來就是東亞貿易網絡中心位置,是儒家文化圈的一部分。


百分之五十五的中國受訪民眾認為,中國二十年後將成為世界超級強權

民調:逾2/3美國人 對中國產品信任度下降

一份由美國華裔非營利團體組織「百人會」公布的民調顯示,逾三分之二的美國民眾對中國產品的信任度下降。民調同時指出,美國人認為中美貿易關係為雙方最大合作空間,但也是最可能產生衝突的領域;而在中國看來,台灣問題則是最可能成為衝突的導火線。

這份民調顯示,整體上中美雙方人民對對方存有好感,但也存在疑慮,這反映出一種「希望」與「恐懼」的心態;多數美國人把中國經濟發展與軍事現代化視為威脅,而許多中國人也認為美國正遏止中國崛起。

百人會今天在華府國家記者俱樂部發佈這項民調,分別針對美國與中國民眾,對雙方經濟貿易、產品安全、台灣議題、環境與氣候變遷、中國崛起、二零零八年奧運等看法進行調查。美國方面由佐格比民調公司執行,而中國方面則由零點研究諮詢集團完成。

民調結果顯示,在近來熱門的中國產品安全議題上,百分之六十八的美國受訪者同意,近來的食品安全議題已影響對中國製產品的信心,更有高達百分之七十九的商業領袖同意這個看法。

百人會分析民調結果指出,近來媒體對中國產品安全議題的關注及其他政治與經濟問題,可能導致中國在美形象下滑;相較於二零零五年的調查,一般民眾與意見領袖的看法下滑七個百分點,商業領袖下滑九個百分點。

在美中共同利益上,雙方普遍認為,貿易、能源與環境是最重要的合作領域。不過,有超過六成美國民眾與領袖菁英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對美國造成嚴重或潛在威脅。

至於美中關係的最大憂慮,百分之四十一的美國民眾認為,是美國工作流失至中國;其次,百分之三十五認為,是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次於這兩項議題的是人權,佔百分之二十七。

此外,美國民眾擔憂中國軍力發展造成的嚴重或潛在威脅,比例由二零零五年的百分之六十六,上升至百分之七十五。

不過,在是否同意與中國貿易對美國經濟有益的問題上,也有百分之七十二的美國受訪民眾同意這樣的看法,百分之八十三的美國受訪商業領袖同意。

美中雙方對於中國智慧財產權問題的關注也存在差異。對於中國當前智慧財產權保護政策是否對外資造成負面影響,百分之六十九的美國商業領袖同意這樣的看法;相對地,有百分之六十二的中國商業領袖不同意這樣的看法。

在處理中美關係上,七成美國受訪民眾給予中國政府負面評價,相較於中國的兩成七;六成六美國受訪民眾給予美國政府負面評價,相較於中國的五成五。

民調結果顯示,美國人普遍認為,中國影響力在過去十年有提升。不過,約半數的美國受訪者認為,二十年後美國仍將是引領世界的超級強權;百分之五十五的中國受訪民眾則認為,中國屆時將成為世界超級強權。

中美民眾都肯定二零零八年北京奧運有利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提升中國國際形象;但美國國會工作人員更強調,中國應展現「負責任利益相關者」形象,佔百分之五十三。

出席記者會的布魯金斯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李成分析調查結果指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美國民眾與國會工作人員將人權當成美中關係重要問題,但是這次調查顯示,人權與意識型態已不是唯一議題,還有更多經濟、環境等廣泛議題的考量,他視這樣的轉變為進步。

他也認為,民調結果「憂喜交織」,美國民眾雖對食品安全憂慮,但也認為與中國貿易有益美國經濟;而雖然許多中國民眾認為美國要遏阻中國,但民調也顯示美國認同中國成為經濟大國的事實,希望看到中國中產階級更強大、政治民主,對中國也有樂觀、希望的一面。

這份民調訪問時間為八月十八日至九月十九日,在美國與中國同時進行。

美國受訪群體包括一般民眾、意見領袖、商業領袖與國會工作人員四個族群,共一千六百五十人,以電話訪問方式進行;中國包括一般民眾、意見領袖、商業領袖三個族群,共四千四百六十三人,調查方式包括電話訪問與親身訪談。正負誤差依據不同訪問族群,由一點六至十個百分點不等。


各國企業競相前進中國大陸,中國大陸也正走向全世界。中國崛起是否終將威脅到美國的超強地位?

元月廿二日的最新一期《時代》雜誌以「中國世紀」(The Chinese Century)為封面故事,指出由於美國被困在伊拉克,中共已經成為新超強,正處於「新王朝的開端」(Dawn of a New Dynasty),但預測中國大陸不至於像當年的德國或日本那樣破壞世界和平,同時將容忍兩岸關係的不確定性,只是「一中」原則不容挑戰。

報導指出,中國大陸沿海與內陸發展失調,貧富不均,中共領導人最需要迫切處理的是內政議題,建立「和諧社會」,但是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與總理溫家寶卻頻頻外交出擊,大舉經援非洲國家,而且是無條件的支持,不論該國領導人是否貪瀆。中共這樣做的一個理由,是中共反對他國介入台灣和西藏等「內政事務」,因此也不會介入他國內政事務。

由於中國大陸目前正處於二百年來前景最燦爛的時期,幾乎不可能對台動武。布魯金斯研究所的中國問題專家黃靖表示,美國和中共都追求和平穩定,不會容許台獨發生。中共領導人除非太愚蠢或邪惡,否則不會貿然對台動武。

中共無條件經援獨裁國家,另一個理由就是爭取能源,供應大陸經濟發展。例如,緬甸和蘇丹都擁有豐富天然資源,獨裁與否成為次要考量。

美國必須全力處理中東問題,中共趁機填補了某些區域的權力真空,特別是東南亞。中共積極和越南、印度甚至日本化解宿怨。但中共的國防現代化和一黨專政是美國的隱憂,冷戰時期對蘇聯的「和平演變」戰略,對中共未必行得通。中共的經濟實力遠大於前蘇聯,讓美國政府缺乏強力制衡的籌碼。

報導指出,美國必須說服中共,與西方國家合作對其有利,例如讓中國大陸加入「八大工業國」組織(G8),進而讓中共領導人相信無條件支持獨裁國家對其國家形象不利。

樂觀來看,中國崛起不必然會像德國和日本那樣,固然可賀;但是美國也不能高興得太早。因為美國和中共雖然不至於爆發戰爭和失控的經濟競爭,但是在二十一世紀,美中雙方的勢力已呈現相對消長,而且早就成為定局。


去年11月在北京中央電視台播出的12集紀錄片《大國崛起》被稱為「2006年最具震撼力的一部電視片」。該片含括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和美國9個國家崛起的經過。2個月後,《時代》雜誌在以《中國世紀》為封面故事中指出,中國已經成為新超強,且正處於「新王朝的開端」。位於第10個可能崛起大國身邊的台灣,能從《大國崛起》和《中國世紀》中學到些什麼呢?
從大陸內部看,《大國崛起》能在央視播出可算是相當大的突破,播出後引發的廣大回響更具民主化的初階現象。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教授鄭永年在《大國崛起》中曾指出:「一個國家外部的崛起,實際上是它內部力量的一個外延。內部制度還沒有健全的情況下,很難成為一個大國,即使成為一個大國,也不是可持續的。」余英時則認為:「大國崛起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內部秩序要比較安定,比較合理,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發展起來,例如,英國如果沒有那麼好的制度,它也不可能在海外擴張和發展。」
填補美國的權力真空
巧的是,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去年10月一篇題為「民主是個好東西」的文章最近因被中共中央黨校所屬《學習時報》第367期轉載而聲名大噪。俞可平除任副局長外並身兼多項要職,以其身分之敏感及該文題目的大膽觀之,中國似乎正準備向「政治自由化」邁進。
再從國際關係看,《大國崛起》的基礎在長周期理論,該理論認為全球性戰爭源自於兩個層面的互動:一是全球性的經濟成長和政治領袖的互動,二是全球和區域強權間興衰的互動。《中國世紀》認為美國因處理中東問題不當,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中國正好趁機填補權力真空,取代美國的區域霸主地位。明顯的近例為,據本月14日中國和東協10國簽署的自由貿易區服務貿易協議,中國將自今年7月起在建築、環保、運輸、體育、商務5大服務部門的26個領域向東協各國進一步開放市場。至於非洲及拉丁美洲,中國經貿影響力也正快速擴張中。




中華民族的強國之夢 中國央視製播「復興之路」

 中共十七大召開前夕,中國中央電視台將製播一套大型歷史政論系列專題片「復興之路」,內容講述清朝鴉片戰爭到中共十七大召開前的中國歷史。

 香港「文匯報」今天報導,「復興之路」由去年在中國頗為轟動的紀錄片「大國崛起」的原班人馬製作,講述一八四零年鴉片戰爭後到中共十七大召開前,中國屈辱、奮爭以及復興的歷史,也彌補「大國崛起」沒有中國篇的缺陷,堪稱中國版的「大國崛起」或「大國崛起」姊妹篇。

 有關人士表示,「大國崛起」介紹發達國家發展的故事,而「復興之路」將焦點鎖定當代中國,全劇共分六集,分別以千年巨變、崢嶸歲月、中國新生、偉大轉折、世紀跨越、繼往開來為主題,選取各個歷史階段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進行歷史重現,全景式追溯中華民族的強國之夢和探索歷程。

 有關人士說,「復興之路」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審視過去,展望未來,對此前不甚明晰的史實及爭議人物重新論述。

 例如,對一直背負「賣國求榮」罪名的李鴻章進行功過評價,並肯定抗日戰爭中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的積極作用等。

 另外,該劇涵蓋孫中山推倒帝制、毛澤東建立新中國、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江澤民深化改革以及胡錦濤繼往開來等歷史階段.並涉及近年來中共提出的「三個代表」思想、「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等新思維。

 去年央視在第二套經濟頻道推出十二集大型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解讀英、美、法、德、日、俄等九國在歷史上的興衰過程,引起海外強烈反響,也在中國民間激發關於中國在世界自處之道的探討。

 報導說,「復興之路」將在央視一套播出,規格高於「大國崛起」。央視國際網站日前開闢「復興論壇」,以「大國崛起」、「復興之路」的內容為話題,引導網民辨析、思考世界大國興衰,對當前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和面臨的任務進行思考和表達,也為十七大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弘兼憲史:中國勢必崛起 日本衰退

以《政治最前線》、《課長島耕作》聞名的漫畫家弘兼憲史,在日本是很有名的政論家,也是安倍及福田首相的國政顧問,他在接受專訪時指出,中國崛起、日本衰退已是必然的趨勢,在人口老化、學力下降下,日本可能會成為亞洲的二級國家。

 弘兼憲史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法律系,筆下對日本的政經運作刻劃入微,最近還獲頒紫綬褒章。他的妻子是畫《愛情白皮書》的柴門文。來過台灣五次的弘兼憲史非常親切爽朗,他承認自己比較偏右,「像我這個年代的人,是從軍國主義逃離的,所以很不喜歡社會主義和共產黨。」以下是訪談摘要:

 問:當前政局著實少見,將來可能政黨輪替嗎?

 答:福田則是協調型的人,像「黃鶯不啼等到牠啼」的德川家康。不過,麻生派檯面下動作還是很多,明年選舉,福田成為短命內閣、麻生上台的可能性不是沒有。民主黨內也有與小澤不同意見者,不久的將來,政界可能出現重整。

 至於政黨輪替,並非不可能,但在日本,這種變化太劇烈了,日本人比較承受不了。

 問:福田上台是否代表派閥再度復活?

 答:現在法律已經禁止資金往來,所以派閥變成了政治理念的團體。這次福田的黨魁選舉,不少人臨陣倒戈,可見得派閥的影響力下降了。

 日本社會也不一樣了。社會保險廳弄錯年金資料,有些錢進了官員的口袋,以前這種貪汙判得很輕,地方政府都不追究刑責,厚勞相順天主張起訴,還遭到地方政府反對。日本民眾卻支持起訴,顯示大家已經不能接受以前「事情過了就算了」、包庇自己人的作法了。

 問:日本目前是否陷入了發展瓶頸?

 答:日本的衰退已是必然。新力總值六兆,三星十二兆,要的話三星是可以購併新力的,可是大家還是以為韓國東西很差,比不上日本,其實只有日本人看不到現實。連外國也覺得我們競爭力下降了,富比世的排名從十名掉到卅名,再這樣下去,日本有可能變成亞洲的二級國家。

 問:你怎麼看中國?

 答:中國一定會崛起,但應該放棄共產走向民主,就一定會變成大國。現在世界分成北美、歐洲、東亞三個經濟圈,東亞是最大的,可能以後世界經濟中心會從紐約移到上海。不過中國的環保汙染問題實在太嚴重了,黃沙一來,山口縣的藍天都變成綠色的。

中國崛起 美貿易受阻 梅鐸:歐巴馬難連任【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報導】2010.11.17 03:39 pm新聞公司執行長梅鐸16日接受福斯商業電視台訪問時說,中國經濟的爆發性成長將對美國構成龐大的經濟挑戰,而且,自由貿易已遭到惡劣打擊,歐巴馬總統的連任之途也布滿荊棘。

梅鐸接受福斯商業台的麗莎克拉曼訪問時說,美國仍陷於惡劣衰退的中段,他也對逐漸崛起的茶黨勢力提出辯護。

梅鐸說:「真正嚇人的是,總統首席顧問桑莫斯告訴我們,人們在本世紀末回顧過去時,他們可能談起的不是這場衰退,而是中國的崛起。」

華爾街日報15日刊出桑莫斯在華盛頓CEO協會上的演說,指出中國的生活水準在不到十年內就已提高一倍,而美國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則需每30年才能將生活水準提高一倍。

梅鐸說:「中國有龐大的經濟能力,我不是說他們會利用這股力量傷人,但他們無疑會藉此幫助自己。」

他說,中國驚人的13億人口將繼續驅動中國的經濟邁進,「他們會不停地擴張與創造就業,以提高所有人民的生活水準。」

大陸正搶攻世界科技領袖地位 2011-04-01旺報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今年國情咨文中,呼籲加速恢復美國競爭力,並特別強調, 保持世界科技領袖地位,對美國的未來至關重要。外界的普遍解讀是,此乃完全針對中國日漸強大的科技實力而發:隨著中國朝向高科技經濟體的加速,美國在科技 領域的地位,正相對倒退中。未來10年,無疑將是中國與美國爭奪「世界科技領袖」桂冠的決戰時期。

     陸高科技將勝美國

     從全球的大勢看,中國正從中低階科技的經濟體,積極向高科技經濟體過渡。美國科學家用兩名籃球運動員的競技,來形容中美之間的科技競爭情 勢:美國就像一個已經40歲而經驗豐富的球員,中國則是一個只有12歲卻已有同等身高的對手。從前瞻觀點看,誰將會在長期之內場占據優勢,顯而易見。

     2010年中國研製世界上運算速度最快的超高速電算機科技「天河一號」;同年,世界上最快的高速列車,也正在商轉營運並已可以外銷輸出;從2009年起,中國躋身世界科技專利大國的前茅,預計今年可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科技論文最多的國家。而且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主席弗朗西絲.拜內克在2009年l0月專文指出,在發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科技競賽中,中國也即將勝美國!

     中國透過6方面的突破,正悄悄從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模式躍進,轉化為足以與美國在尖端科技領域相抗衡:第一,中國選擇了 17個重要的生產領域和一批關鍵性的國有企業,作為衝刺、投資和協同發展的重點;第二,強化在研發方面的大量投資,過去10年來平均每年投資成長率達 21%;第三,藉由在華外資企業,進行大規模的科技轉讓;第四,大規模赴海外購併擁有實用科技的企業;第五,提供豐厚的待遇,大舉吸引海外中國科技人才回 國;第六,慷慨投入科技幹部的教育、訓練和培育。

     相對地,美國則走與中國相反的路:自從1995年以來,美國政府在科技方面的官方投資,一直毫無增加。作為全球科技創新主角的美國,產業界紛紛將自有的產業科技拱手相讓,作為進入中國市場並從中獲益的手段。

     雖然美國的大學仍然處於世界級的領先地位,但整體教育體系則已不是如此:最近針對65個中等和高等開發水準的國家學生成績,進行比較的結果,中國高占第一位,美國則在第23、24位之間擺盪中。

     此種種的跡象無一不在顯示,若美國再不盡快作出回應,中國在不久的將來,將掌握全球高科技領域的統治權。

     加強創意突破局限

     今天或許多數先進國家對中國在科技上的競爭力,沒人太大的質疑,但其實中國的科技實力成長有其局限性:中國人在本質上普遍缺乏批評性,以 及自由開放的個性化思維。這樣的高度群性社會,體質上比較適合接受由上而下的明確指令,而創造「菁英的繁榮」,也就是由少數菁英負責思考,其他多數人追隨 跟從的模式,不太有利於鼓勵個人的創意、創新與創造力。

     只要中國社會學會了批評性思維,以及自由開放的個性化思維,則中國夢想的實現,更將無可限量。

     事實上,幫助中國在短時間內得以脫穎而出,競逐全球科技霸權的最大支援力量,就是西方國家政府與企業的短視。當所有先進國家赫然驚覺情勢的嚴重性後,未來10年誰將真正成為天下第一科技大國,就可能還有決定性變化的轉折。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西歐人:中國崛起 將超越美國

根據在歐洲得到的1項民調結果,大多數西歐人認為,中國已取代或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領先強權。

這是立場中立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Center),今天針對22國民眾所作的部分調查結果。

皮尤研究中心發布年度「全球觀點項目」(GlobalAttitudes Project)報告發現,雖然西歐國家對美國的強權形象存有疑慮,但在受訪國中,美國依舊保有正面形像,而自歐巴馬於2009年1月就任總統後,此趨勢繼續延續。

民調結果還發現,民眾普遍認為,中國不斷增強軍力是件壞事。但對中國經濟崛起,民眾看法不一,有13國民眾認為是好事者,超過持負面看法者。而在英國,53%受訪者表示,中國經濟成長是件很不錯的事,而71%的人認為,中國發展軍事力量是壞事。

雖然西歐對中國崛起看法樂觀,但其它地區受訪者卻感覺迥異:土耳其有超過1/3受訪者認為,中國將取代美國;60%日本人和54%黎巴嫩人表示,中國永遠不可能取代美國成為領先強國。

至於對歐巴馬看法,正反兩極差距甚遙,德國人對他的信心高達88%,但巴基斯坦人僅8%

德媒體:中國挾經濟實力拚強權

中國副總理李克強明天將抵達德國訪問3天。德國「明鏡」週刊最近一期以「中國的世界—新的超級強權意欲何為?」作封面文章,討論北京如何挾經濟實力積極建立國際強權地位。

「明鏡」(Der Spiegel)報導指出,過去30年的現代化使得中國的社會和經濟結構有很大的轉變,目前中國大陸的13億人口只有一半仍在農村。

外來投資使得中國大陸成為世界最大的工廠。中國的外匯存底冠於全球,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的資料,到去年9月已高達2兆6000億美元。

國際資訊公司Thomson Reuters的全球企業排名,身價前10名的國際企業中,中國石油天然氣、中國工商銀行及中國建設銀行就名列第三、第五和第七。

報導指出,國際財經界人士和媒體對於經濟實力強大的中國何時會趕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的強權,有不少討論。國際社會這些年來對中國態度有轉變,而北京在國際社會的態勢也有改變。

資誠研究報告/中國銀行業 12年後超越美國

〔編譯劉千郁/綜合外電報導〕資誠會計師事務所(Pricewaterhouse Coopers, PwC)研究報告指出,中國銀行業規模可能在二○二三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金融經濟體,這不但比先前預估的早了二十年,也增加西方銀行業擺脫金融危機 與前進亞洲市場的壓力。

根據這份報告,印度也可望在二○三五年追趕過日本,成為榜上第三名,甚至可能超越人口老化的中國。資誠首席經濟分析 師霍克沃斯(John Hawksworth)表示,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權力遭到削弱的銀行主管們,應注意到全球經濟權力轉移加速的情況,並攻佔新興國家中與使用銀行服務相對較少 的群眾市場,他說,進入中國、印度等人口超過十億的市場,對銀行成長十分關鍵。

包括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墨西哥、印尼、土耳其七大新 興經濟體(E7)的銀行,遭受金融危機損傷較輕,許多西方銀行在這場風暴中不支倒地,資產價值暴跌。歐美監管機構決心加強金融機構規範,避免金融機構投資 風險持續擴張,最後需要政府紓困、引發納稅人不滿的結果重演,同時西方銀行也要面臨監管措施更趨嚴格、人口老化降低放貸獲利情況。

資誠預估,到二○五○年,全球銀行資產將成長四倍為三百兆美元,而在目前接下來的二十年內,E7國家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將與G7國家(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與加拿大)不相上下,在四十年內,更將遠遠超過G7。


( 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llygun20000&aid=4430717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9 09:04 【udn】 這裡更便宜!布羅 暖化 報導 挑戰比價

 回應文章

加藤鷹騷手弄汁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已經成為新超強,正處於新王朝的開端
2013/02/04 22:56
大陸正搶攻世界科技領袖地位 2011-04-01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今年國情咨文中,呼籲加速恢復美國競爭力,並特別強調,保持世界科技領袖地位,對美國的未來至關重要。外界的普遍解讀是,此乃完全針對中國日漸強大的科技實力而發:隨著中國朝向高科技經濟體的加速,美國在科技
領域的地位,正相對倒退中。未來10年,無疑將是中國與美國爭奪「世界科技領袖」桂冠的決戰時期。
陸高科技將勝美國
從全球的大勢看,中國正從中低階科技的經濟體,積極向高科技經濟體過渡。美國科學家用兩名籃球運動員的競技,來形容中美之間的科技競爭情勢:美國就像一個已經40歲而經驗豐富的球員,中國則是一個只有12歲卻已有同等身高的對手。從前瞻觀點看,誰將會在長期之內場占據優勢,顯而易見。  2010年中國研製世界上運算速度最快的超高速電算機科技「天河一號」;同年,世界上最快的高速列車,也正在商轉營運並已可以外銷輸出;從2009年起,中國躋身世界科技專利大國的前茅,預計今年可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科技論文最多的國家。而且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主席弗朗西絲.拜內克在2009年l0月專文指出,在發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科技競賽中,中國也即將勝美國!
中國透過6方面的突破,正悄悄從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模式躍進,轉化為足以與美國在尖端科技領域相抗衡:第一,中國選擇了
17個重要的生產領域和一批關鍵性的國有企業,作為衝刺、投資和協同發展的重點;第二,強化在研發方面的大量投資,過去10年來平均每年投資成長率達
21%;第三,藉由在華外資企業,進行大規模的科技轉讓;第四,大規模赴海外購併擁有實用科技的企業;第五,提供豐厚的待遇,大舉吸引海外中國科技人才回
國;第六,慷慨投入科技幹部的教育、訓練和培育。
相對地,美國則走與中國相反的路:自從1995年以來,美國政府在科技方面的官方投資,一直毫無增加。作為全球科技創新主角的美國,產業界紛紛將自有的產業科技拱手相讓,作為進入中國市場並從中獲益的手段。
雖然美國的大學仍然處於世界級的領先地位,但整體教育體系則已不是如此:最近針對65個中等和高等開發水準的國家學生成績,進行比較的結果,中國高占第一位,美國則在第23、24位之間擺盪中。
此種種的跡象無一不在顯示,若美國再不盡快作出回應,中國在不久的將來,將掌握全球高科技領域的統治權。
今天或許多數先進國家對中國在科技上的競爭力,沒人太大的質疑,但其實中國的科技實力成長有其局限性:中國人在本質上普遍缺乏批評性,以
及自由開放的個性化思維。這樣的高度群性社會,體質上比較適合接受由上而下的明確指令,而創造「菁英的繁榮」,也就是由少數菁英負責思考,其他多數人追隨跟從的模式,不太有利於鼓勵個人的創意、創新與創造力。
只要中國社會學會了批評性思維,以及自由開放的個性化思維,則中國夢想的實現,更將無可限量。
事實上,幫助中國在短時間內得以脫穎而出,競逐全球科技霸權的最大支援力量,就是西方國家政府與企業的短視。當所有先進國家赫然驚覺情勢的嚴重性後,未來10年誰將真正成為天下第一科技大國,就可能還有決定性變化的轉折。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最新一期《時代》雜誌以「中國世紀」為封面故事,指出中國已經成為新超強,正處於新王朝的開端
沉睡的巨龍甦醒了 中國崛起撼動世界 歌唱偶們親愛滴祖國從今走向民主繁榮富強 中國新超強美國難制衡
拿破崙:「中國是頭睡獅,一旦驚醒將震動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