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2年國教建中北一等明星高中也需納入免試.否則大家擠破頭要第1志願/前3成.壓力更大!
2010/09/14 23:52:38瀏覽2609|回應3|推薦0

贊成12年國教。它可以打破菁英教育造成的優越感與自卑感;廢止國中生的補習以及考試主導的畸形教育,讓發育階段的少年人可以快樂地成長並且多元學習。

12年國教建中北一等明星高中也需納入免試.否則大家擠破頭要第1志願/前3成.壓力更大!

12年國教是徹底解決台灣教育亂象的關鍵.美加澳歐都沒類似基測聯考的高中入學考試.為什麼競爭力比台灣高?諾貝爾獎比台灣多?沒考試他們學生就不唸書?
李家同說的不考試就不唸書應該指的是應付升學考試的死讀書(講光抄/背多分/猛做練習題).重要的不是用考試逼學生唸書.而是讓他們了解讀書是為自己的未來而讀.是為滿足求知慾.是為自己的榮譽感.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為了應付父母..
國中是學生一生學習態度的關鍵.如果在這階段就只學會應付考試的學習方式.也許短期看似學生有在"用功唸書".但就長期發展來說是不利的.不論是個人還是國家
許多教育專家都說台灣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只在乎考試筆試.所謂考試引導教學.衍生出來的就是如填鴨教育/惡補/體罰/升學壓力....等亂象.我們應該學習歐美.教育不要短視近利.為什麼台灣學生國中到高中數理成績遙遙領先歐美.但一上大學上研究所就落後他們?關鍵在於他們重視教育的啟發性和訓練學生思考力和創造力
但為什麼大學可以有入學考試.高中卻不行?因為大學是培養專才.高中是通才教育.況且高中生已經可以說是接近成年人了.為自己的未來打拼甚至熬夜即使是歐美國家也被認為是可接受的.反觀國中階段不論是身心健全/身體發育/眼睛健康/人生觀價值觀/學習態度方式養成...都處於關鍵期.過大的升學壓力和以考試為主的教學方式都會對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

---

戴勝益認為要落實十二年國教「適性發展」,首先要去除能力分班。

我不認同戴勝益

12年國教已經被批評成假平等的均質教育.牛驥同一皁.雞棲鳳凰食.無法達到因材施教
如果再禁止能力分班.將會造成教學及學習上很大的困擾.尤其上高中後課程內容難度更高.英文數理等科目學生的程度相差極大.因此適當的能力分班是必要的.但應該在細節上等配套措施做好:每學年調整一次分班/禁止體罰及公佈成績名次/限制每週考試次數...

不但高中應該能力分班.現在推行12年國教免試升學.解除了升高中壓力.國中也應該恢復能力分班.才能因材施教!

--

昨天在汐止跳軌自殺的蔡姓建中生,已是該校十一年來第七個自殺的學生,其中大多是因為

課業壓力過大導致,自殺方式包括上吊、跳樓、燒炭等無所不有,不禁讓人們想問,大家心

目中的資優生到底怎麼了?

--
基測想上第一志願只能錯三題的意義是:第一志願建中與第5志願松中的差別不大
建中好不是好在師資或設備而是學生素質
當試題簡單化.表示篩選不那麼精細.也許前幾年學生還有明星高中迷思對於粗心沒上前3志願耿耿於懷但過幾年後發現其實各校差別不大.短評所說的現象就會消失
台灣教改的關鍵是12年國教.而且建中北一等明星高中也需納入免試.否則大家擠破頭要第1志願/前3成.壓力更大.補習班不會減少.因為一但沒擠入前3成明星高中.就要跟那些靠免試入學程度差的學生在一起.看明星高中學校師生拼命要阻止免試. 只能說自古以來的改革: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中共政改/掃除地方派系/12年國教. 最大的改革阻力總是來自:既得利益者. 政府真的要硬起來. 高中菁英教育/資優教育有別的配套措施可以用.如科學班/跳級制度/培訓計畫/大學旁聽. 但絕不是製造那3成的明星高中讓大家擠破頭

當年實施九年國教,舊的明星初中或許不見了,但是新的明星國中卻一一出現==>但沒有小學因此惡補或升學壓力變大.頂多是家長想法遷入學區.況且所 謂"明星國中"大多指的是升學率高.一但取消明星高中.所謂"明星國中"就會慢慢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教學優良的"優質國中"
反觀3成明星高中考試入學.大家搶破頭擠入.拼命惡補考試背多分熬夜.因為後面那7成是放牛班擴大化.即使你的分數在前百分之第31名.但擠不進明星高中.就只能跟免試只有強恕開南育達水準的學生同校.競爭會有多激烈大家自己去想吧
另外我覺得要提高台灣高等教育水準.除了教育方式與入學改革外.英文的提昇也很重要.為什麼香港新加坡大學水準遠勝台灣?其中一項原因就是他們是全英文教學.如此才可以打破語言障礙吸引全世界優秀學生(如同英美加澳一樣.這4個英語系國家也是世界大學排名最佳4國)
所以其實台北縣從小一開始學英文是正確的.
針對最近有優秀高中生放棄台大,選擇到香港讀大學,是為了全英語課程,且認為香港較台灣國際化,李嗣涔回應指出,全球化意涵已改變,全英語上課不代表全球化、國際化,在台大可接觸不少外國學生,或出國交換;吸引外國學生,台大有部分英語課程,更要加重外國學生的華語課程
-----

台大校長李嗣涔這種缺乏國際觀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
我看台大永遠不可能世界前50大
今天中國崛起就要中文成為世界語言
以後印度巴西俄羅斯崛起是不是又要改學他們的語言
語言只是工具.重要的是靠這工具所獲得的知識
現在英文已經是世界通行語言.而且公認是比較好學
現在李嗣涔基於民族主義等意識型態鼓吹各國學生學世界最難學的中文
不僅是浪費時間也是對人類文明的傷害
要學好中文能夠在大學聽懂中文授課.我想幾千小時跑不掉
如果把這些學語言工具的時間拿來做學術知識技術的研發.會有多好?
為什麼香港新加坡大學水準遠勝台灣?其中一項原因就是他們是全英文教學.如此才可以打破語言障礙吸引全世界優秀學生(如同英美加澳一樣.這4個英語系國家也是世界大學排名最佳4國)
所以其實台北縣從小一開始學英文是正確的.
如果政府願意提昇學生英文能力從小扎根.大學理工科系全英文教學吸引世界一流學生.才能發揮台灣最大的長處:智慧

畢竟台灣沒有任何天然資源.唯一有的就是世界最聰明的頭腦.最優秀的人力資源
--

全球各國智商排行榜
http://en.wikipedia.org/wiki/IQ_and_Global_Inequality

世界大學排名:
http://www.topuniversities.com/university-rankings/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09/results
--

根據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公司QS公布的2011亞洲大學名最佳大學排行榜,台灣共有11所晉身前百大,國立台灣大學名列第21,排名與去年相同;香港科技大學勇奪第1名。香港的大學因為多以英語教學,較易與英、美、歐等學校接軌,國際化程度高,加上教學品質高,外國教職員及學生也多,畢業生廣獲雇主歡迎,前10名大學中就有3所來自香港,並分占前兩名。受訪的雇主普遍肯定台灣的大學畢業生,但在國際化部分,台灣的大學表現偏低,特別是與香港及新加坡相比.

--

台大校長李嗣涔:全英文落伍 重點在中文

台大校長李嗣涔主持開幕式時強調,面對中國大陸崛起,「全球化即英語化觀念」已經改變,再過五年、十年,說不定世界就有兩個通用語言-中文和英文,那時候還在搞全英文就落伍了!

面對香港大學搶學生,李嗣涔表示,香港很多採英語授課,這點當然是勝過台大,但現在全球化已經在轉型,大家看準的是中國崛起的市場,外國人來台灣,華語才是真正的吸引力。

他解釋,MIT(麻省理工學院)會想到中國、印度去策略合作,全球最大半導體公司英特爾 (INTEL)來台大設研究中心,歐美一流大學和公司到東方發展,我們的思維也要變,全英語授課絕不是賣點,部分英語課、重點在中文,對外籍生才有強大吸引力。

台大校長李嗣涔昨天指出,英語等於全球化的思維已改變,華語愈來愈重要,未來五年、十年世界通用語言除了英語,可能還包括華語,台大未來吸引外籍生,除了部分全英語上課,還要加重他們的華語課程。

針對最近有優秀高中生放棄台大,選擇到香港讀大學,是為了全英語課程,且認為香港較台灣國際化,李嗣涔回應指出,全球化意涵已改變,全英語上課不代表全球化、國際化,在台大可接觸不少外國學生,或出國交換;吸引外國學生,台大有部分英語課程,更要加重外國學生的華語課程。

--

語言只是溝通工具.重要的是靠這工具所獲得的知識
浪費時間在學習各種語言(方言).是對人類文明的傷害
與其為了愛台灣意識型態學台文.不如把這時間拿來好好研究解決世界氣候異常/各種醫學疾病來拯救人類拯救地球更有意義.要不然讓孩子學英文也更有競爭力更有國際視野.愛台灣能當飯吃嗎?

台文根本沒有推廣的必要
世界的語文種類應該朝向越少越好.以免人類把時間浪費在語文學習上而阻礙了知識的學習與科技的發展.怎麼會為了意識型態去中國化獨立建國而硬生生多創造出一個台文呢?

別再吵統獨了.根本是假議題
現在全球氣候變遷異常暖化.世界各國將來勢必會為搶糧食資源水資源開戰.地小人稠的台灣如何自處?唯有跟地大物博的大陸結合才有出路.何況到時中國已經民主化是超越美國的世界首強.不用擔心別國威脅.

看看最近的南海黃海東海釣魚台問題.如果世界大同就不會有這些紛爭.不會有戰爭.不需要年年花幾兆國防軍費.而 世界大同最大的障礙是什麼?就是妳所推崇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大家都強調自己民族和文化的優越性獨特性.不願放棄自己的國家.不願採用別人的語言來當國 語.結果造成世界各國各民族的隔閡.也造成妳今天看到世界種種紛爭.所以雖然身為台灣本省人.我卻對那些"愛台灣""提倡母語方言教學"很不以為然.

深綠的有辦法完全去中國化嗎?
就算台語如深綠所說的.是百年來混合日語平埔族語現代流行語的台灣本土新語言.但不可否認的絕大部份詞彙發音都是來自中國吧?即使與現代閩南語也大致相通.照蔣為文的說法是不是講台語也可恥?甚至連國語經過幾十年的演變與中國的普通話也有少許不同.是否也要改名"台灣中國話"?
如果蔣跟民進黨那麼痛恨中國.那乾脆全部原住民化.講原住民語.改原住民名字.過原住民節日.拜原住民神.那保證跟中國一點瓜葛都沒有.真正台灣化!

--

最近放寒假,各校都在回收教科書,部分高中生的教科書幾乎原封不動丟進資源回收場,除了嶄新的藝能科,就連物理、化學等主科,也有不少全新回收。有物理老 師說:「課本當故事書看看就好!」部分明星高中的學生更說,拚學測和指考,教科書根本不夠看,老師編的講義和學習資料內容更多

==>這種只重視考試的教育.難怪台灣難得出一位諾貝爾獎 因為台灣教育只重視解題.不重視啟發性知識與完整邏輯訓練.
學生寧願看講義參考書這些把考試重點公式整理好的教材.
對於課本教科書那些不厭其煩把原理定義公式來龍去脈講的清清楚楚的書不屑一顧甚至當垃圾丟.
這樣的學習方式也許可以應付考試.但上大學研究所後.這樣根基不穩不紮實的唸書方式會自實惡果.更不用說跟國外啟發性教育的學生爭諾貝爾獎
台灣這樣的唸書方式是從國中開始.要改善這種現象唯有全面12年國教!

 

社會研究所-完美考試機器

  • 2011-07-18
  • 旺報
  • 【(黃筱玉/自由撰稿人)】

 最近朋友間流行玩一些連大人都不會的小學數學題,為證明自己小學真的有畢業,大家一邊抓著頭努力解題,一邊大罵怎麼會有那麼多恐怖小學生做得出來?後來發現原來那些題目就是奧林匹克數學題,對岸曾經拿去問倒數學家而洋洋得意,後來被批評為只能培養出大批優秀的技術性解題者,卻培養不出一個數學家的訓練。

 這個橋段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台灣走入歷史的聯考跟換個包裝重新上架的指考,不就是這種邏輯?大部分的青蔥歲月都拿去練習快速解這些很難的數學題,而數學老師總是洋洋得意地告訴我們:「美國高中生程度很差,連我們小學的數學都不會。」可是為什麼那些連我們小學生都不如的美國笨蛋創造了電腦,我們只能代工;創造了微軟,我們只能被收權利金?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讓我們學習如何思考,還是培養出只會跟風的完美考試機器。

--

人間異語:資優教育扼殺我的發展

許哲韡 台大畢業生

Q:為何贊成廢明星高中?
A:我從小念資優班,考上建中 後,好像更上一階,但大家就是更競爭,除了互相更緊張外,有激勵出更多東西嗎?像建中生都有個包袱跟標籤,就是要會念書又會玩,如果做不到就很奇怪,結果 大家都無法放開視野,均衡發展。反而我看到許多不是念明星高中的同學,自由自在,做著自己想做的事,獲得在學校沒辦法看到的成果,活得很精采。

也許有些明星高中學生會很開心,因老師特別兢兢業業,資源也較多,學生可以得到想要的幫助,但那都是極少數。對想有個開放環境,可以做出不一樣東西的學生來說,這種環境很壓迫,被學校的想像、同學的表現,還有自己覺得自己該是什麼樣子壓迫。
像我有些同學成績不是太好,但被所有期待跟標籤壓到必須非常努力,人格發展受很大擠壓;直到大學畢業,個性都無法伸展,老覺得應該要怎麼樣,怎麼 這麼多年都沒達到?念建中就覺得要上台大,不是滿意的系,就努力轉系,轉到物理系後發現成績不太好,上不去;想出國留學,又考不上,就卡在那,好多這種 人。他被升學再升學那種單一想像壓住,認為成功就是要出國念名校,不會想自己可能不適合,就一年一年的考,一年比一年消沉。當然物理系有最頂尖的,不過 70個不會超過10個;在run物理外,還均衡發展其他興趣,蠻快樂的人不會超過3個。

渴望探索尋找感動

Q:贊成菁英教育的也許認為,要透過這過程篩選出這3個?
A: 的確可能擠出很精采的人,但其他人若能發展其他適合做的事,也可以很精采,讓世界學習更多東西。當一個人適合走繪畫、設計,卻被綁在這條路上,從沒辦法做 嘗試,當他度過允許他揮霍的黃金期,就再也沒機會時,這對世界的損失真的會比較小嗎?就算理工至上,他們做出很厲害的理論,但我們缺少這些,真的會沒辦法 活下去嗎?
我覺得我不該念數理資優班,因我國中就有很多人文社會科學想法,但數理資優班不管這部分,當這種特質沒人引導時,就無法開拓。所以我高 中都在看小說,想探索世界,但還是被綁住,看家族有人當工程師,覺得也是條路,可是念到大二,就覺得我繼續上去可能就是念光電所,然後進光電產業,過著一 板一眼的工程師生活,我會感到自我有種滿足嗎?我怎麼想都不會。反而當我愈探索自己想做的事,愈感受自己渴望在沒公式的東西裡找尋感動。
Q:會擔憂未來沒飯吃?
A: 我這年紀1個月1萬5就活得很好,10年後,我猜3萬會活得很好,我物欲不重。念物理系有個好處是很多人找我教數學,趁要考北藝大研究所空檔,我兼家教, 也重新激發在體制內好奇心都被磨掉的孩子。其實大家所謂的沒飯吃,可能包含要買些奢侈品,這只是利用名牌武裝自己,是耗費生命賺來的。
----


子曰:「教改猛於虎」

2010-08-30 中國時報 【朱敬一】

 自己參與若干國家政策的研擬及討論,難免都會有些挫折。有些時候,政府需要遊說新觀念,但是總會碰到一些腦袋控固力的人;有些時候,觀念與政策都溝通順暢,惟偏偏主事者抓不到執行重點,讓人覺得事倍功半。  但是一般而言,這些挫折只會使我減少推動事務的衝勁,卻少有情緒上的傷感。政策推不順,唯一會讓我感到痛到心裡的,就是教育改革。看到年輕孩子一代一代在壓抑與扭曲的環境下受教,看到政策完全沒有方向感地變來變去卻使孩子們增加痛苦,我總有一種錐心刺骨的不忍。  最近幾個月,教育部與地方教育局推出了不少奇奇怪怪的所謂教改方案,一下子說要基測兩次變一次、一下子說基測要增加難題以提高鑑別力、一下子要改量尺成績為百分計分、一下子要增加免試入學的比例、一下子又說免試只是免去基測,但要採計在校成績、一下子要推國民教育向下延伸至五歲、一下子又要高職入學部分免費、一下子又說只有成績前四○%者適用免試。  

外界若是向中教司長或技職司長詢問以上任一項政策,他們都能侃侃而談、講出一堆推動理由與周全準備。但是,我們不想要為難負責執行的事務官,而想請問教育部高層,這些零零雜雜改革案背後,究竟是什麼樣的整體方向與理念?我相信他們會支吾其詞,講不出什麼道理。「支離破碎、沒有方向」,是許多人對最近十幾年教改政策的感想。  就拿擴大免試入學一項來說吧,我就完全無法同意教育當局「採計在校成績」的爛設計。誠如家長團體代表所說,採計在校成績,就必然使國中生將同學視為競爭對手、將平時視為戰時、將一次次段考視為爭勝場所,而非自我評量學習成果的手段。這種所謂免試入學,只是為了增加免基測人數而胡亂拼湊出來的鋸箭式政策,完全不論「免試」的目的,也完全不顧採計在校成績給學生帶來的痛苦。民進黨時代的教育部也許意識形態太強,太想在教育內容上塞東西給學生。但現在的教育部卻是完全欠缺宏觀教育觀念,只會枝枝節節胡亂改,卻不知不覺地將孩子們帶向更大的災難。  全世界與台灣經濟實力相當的國家,都已經採行十二年國教,在六至十八歲期間展開義務教育。國民教育的重點,在於開發性向、接觸多元、教育通識、培養公民。這四項教育目標都不著重篩選、分流,是真正的基礎教育。篩選分流不是不能做,但要等待孩子十八歲性向較成熟時才去做。這些,不是我獨創的新論,而是發展教育學的ABC。

 既是如此,我們就不得不問:十五歲國中畢業階段,有必要、有理論基礎去做什麼分流嗎?基測也好、免試分發採計在校成績也好,都是實踐十五歲錯誤分流政策的手段。如果原本就沒道理逼迫幾十萬十五歲的孩子集體考測百米,現在的做法,卻只是在百米熱身規則、碼表刻度、釘鞋尺寸、練習記錄採計與否等無聊技術細節上打混,這是不是本末倒置、手段凌越目標?  台灣社會有些人主張多元適性教育的十二年國教,希望十八歲以後再去分流,但也有一些人欣賞聯考的公平,認為「自己也是這樣走過來的」。這是兩條南轅北轍的分歧道路。我們的總統、院長、教育部長都得把話講清楚:你們要選哪一條路。千萬千萬,不要模稜兩可、雙面討好,以多元教改之名行十五歲分流、聯考分發之實。這種不三不四的所謂教改,正如孔子所說,其危害更甚於猛虎。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中央研究院院士)



---

業界不需博士… 學校只教考試機器

【聯合報╱劉仁沛/台大農藝系生物統計組教授、統計教學中心主任(台北市)】 2010.06.28 02:29 am


昨天聯合報報導博士找不到工作,博士班招不到人,令人憂心。我國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去年我一位博士班學生畢業,雖然他在就讀博士班前曾在業界工作十年,但畢業後雖經我苦勸,卻打死也不回業界,他跟我說:「業界不需要博士。」

兩年前,在口試一位申請博士班的考生時,因為他負責一篇刊登在頂尖期刊論文的統計分析,我問他所使用統計方法的P值如何計算,他的回答令所有口試老師啼笑皆非:「用點選式統計軟體,點下去就得到P值了。」這也顯示台灣考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這些結果反映在台灣的產業,就是只能做代工,不重研發,所以不需要博士人才。台灣的博士畢業生只好到學校教書,博士生為了能順利畢業、找到教職,擔任教職後為了順利升等,這些博士級的研究人才製造了一堆與產業界脫節的論文,而完全無法解決產業界在研發產品上的問題。

這個惡性循環的根本原因,是我國教育是以基測或指考為工具所得之智育成績將學生分層,並進行資源分配。我國教育就是考試教育,製造了一堆除了考試其他什麼也不關心、什麼也不會的考試機器人。只會考試不會做事,上了研究所,讀了博士班,必須進行無標準答案的研究時,就束手無策了。進產業的畢業生思考模式也被「一定要有標準答案」限制,因此台灣的產業只能做代工,無法創新研發。當國外一流大學早已反省不應單以考試成績為入學標準,且要顧及入學者多樣性時,台灣各頂尖大學仍沾沾自喜收到多少滿級分的學生,是不是太缺乏反省能力,也太因循苟且了呢?

要解決這問題,我們一定要將明星高中的迷思打破。其實目前的國中基測,目的是基本能力測驗,依照統計原理來看,許多明星高中與社區高中基測成績之差異,其實是隨機發生,在統計上不具顯著性,實無必要差一分就差一個志願。

而且目前進入大學的管道逐年增加,明星與社區高中差異性也越來越模糊,因此容我們大膽建議:成績差異在統計上不具顯著性的學生,以隨機分配方式分配到該區段所有的高中。國中、小更可以將學生隨機分派到各班,不必假借名目做智力測驗,或用上一年考試成績作S型排列,教育也得以不再以考試為主,不再需要違反個資法公布全級成績來挫折學生,而能趁青春年少啟發孩子的創意及解決問題能力,當然更可以五育並進,如此才能使學生與國民的潛能充分發揮,進而使我國的高等教育及產業向上提升。大家也不必擔心博士班招不到學生,博士畢業找不到工作了

---
孩子的創意? 家長眼裡只有分數

【聯合報╱郭佩玉/教(高雄市)】 2010.06.28 02:29 am


連續三天在民意論壇讀到多篇從不同角度討論台灣的教育的投書,讓身為三個孩子的母親及在教育界服務近卅年的我,不得不一吐自己的看法。

每種政策的實施皆有不同的時空背景,都經過一次次的討論,一次次的修正。但為何最後都淪為空談?就是過不了家長這一關。

孩子考試越高分,能力越強,興趣越高,榮耀越高,這些不全然可以劃上等號的東西,到了家長這裡全幾乎一樣,所以孩子的壓力源,來自哪裡,我們也都心知肚明。

為了減輕孩子的升學壓力,早期提議廣開大學之門及今年免試升高中,皆是在不同時空所產出的政策,但凡這種種卻衍生出學生未得其利卻先受其害。為了進入所謂一流的高中、大學,為了比別人多一、二分,每日除了上課就是補習,如此徒增學生斤斤計較之心,也養成眼光短淺。更可怕的是,孩子完全不了解自己,不知自己的強項是什麼(不是考高分=強項),為了配合考試,自己的興趣是啥也搞不清楚。

每當孩子拿著一張又一張的考卷回家時,多數家長只以分數高低而定義學校辦學認不認真。我可以從每張考卷背後看到老師的心血,殷盼學生考上第一志願;但同時也為孩子將自己興趣甚至於創意抹煞殆盡而深感悲哀。可是大家都這麼做—上學、補習、寫考卷,你可以逃脫嗎?

何時,我們的社會才可以依孩子的快樂指數為生存的重心,而不是名校等於榮耀,榮耀等於快樂,這一切的改變只有求之於家長。每個孩子有不同的天賦資質,不可只拿單一的尺來丈量,這對誰都是不公平的。

天下的父母們,午夜夢迴時,不要忘了自我反省:我要養一個考高分而不健康、不快樂的小孩,還是一個快樂做自己的孩子?
--

丘成桐:填鴨式教學壞事! 台灣缺乏深度基礎科學

 

     中央研究院士、哈佛大學講座教授丘成桐今天表示,有能力做有深度基礎科學和跨領域學科研究的學者不多,台灣尤其缺乏,假如台灣科技要在10、20年追上西方,非加一把力不可。

     丘成桐現任美國哈佛大學講座教授兼任數學系系主任,是國際有名的數學家。他今天參加第3屆丘成桐中學數學獎頒獎典禮,會後進行「基礎科學的未來發展」小型演講時作上述表示。

     丘成桐說,台灣在跨領域學科上的鼓勵遠不如美國。其中1個原因在於過早固定學生的讀書模式,從小學到中學就受到考試的限制,一切以聯考為目標。進入大學第1年就須決定念哪一系,極難有其他的選擇。

     丘成桐指出,台灣研究資源大致上以政府和資深教授來作決定,假如這個制度繼續下去,年輕學者很難超越資深教授,在既得利益學者把持下,制度不易改變。

     他說,就基礎科學領域而言,發揮個人志趣是很重要。創新就有個人風格,如繪畫、文學寫作。假如凡事有共同意見,就變得像填鴨式教學,可以有效,但不見得有突出成果,必須想辦法讓年輕人有表達自我思想的管道。

     丘成桐認為,一個解決辦法是大量留學生回國,用新的思潮來改革這種過時的學術和教育制度。但台灣提供薪水比中國大陸少很多,大量優秀人才流入大陸,這對台灣的學術界是個重大衝擊,政府必須想辦法解決。

     他表示,亞洲基礎科學的前途是宏大的。在美國或歐洲,經費已大不如前,台灣和大陸正可迎頭趕上。台灣的大學應該大量邀請一流的非華裔學者和留學生到台灣長期訪問或工作,這種衝擊將是深遠而有意義的。他認為,有了大量留學生、外國學者、足夠的經費和良好的環境,台灣科學的發展,10年內當有相當的成就。

     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說,國科會審查是同儕審查,資深教授會審查資淺教授,也有可能資淺審查資深,大家對新領域不熟悉,不容易通過,但資深教授有資源優勢,比較容易跨出去。獲取為5年新台幣500億元經費的大學,也有提供經費鼓勵新領域的研究。

     李嗣涔說,跨領域的學者永遠是很少,鑽研一門學問需要10年、20年,鼓勵學者跨領域合作。

丘成桐昨天公開提出警告,他表示,台灣科學訓練以訓練工程師為主,不是訓練科學人才,一切以考試為主,對思想活躍的學生矯枉過正,結果做出來的學問少有新意。

丘成桐是首位獲得費爾茲獎的華裔數學家,現任哈佛大學講座教授。

丘成桐表示,台灣學生取得博士學位後,就努力爭取SCI論文,卻不敢走新方向,花一、二十年功夫取悅評審,取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榮譽後,最大願望是成為中研院士,學問只是表面功夫。

丘成桐直言,台灣研究資源由政府和資深教授決定,在既得利益者把持下不易改變,台灣學者薪水比中國少,優秀人才因此流往中國,對台灣學術界是重大衝擊。

丘成桐也批評國內大學生在入學之後,很難有其他選擇,跨領域不足。台大校長李嗣涔回應,可研究降低轉系門檻。


----
短 評-從考試惡夢醒來
2010-06-16 中國時報 【本報訊】
 高中職申請入學放榜,所謂的明星學校錄取分數飆入史上新高,平均比去年提高二到四分;想進建中、北一女的國中畢業生,在所有五科二百四十八道試題中,只能錯三題,而且,作文還得滿分!

 只能錯三題的意思是,孩子們連頭昏閃神的機會都無,非得拚命追求滿級分。人生不能犯錯的第一堂課,孩子們從參加基測開始,已經有了最恐怖的經驗。

 不必考試的教育部可以從容表示,適性就近入學,只要不擠明星學校,「就不會計較分數。」卻疏忽了因為錯一題而傷心的學生,甚至也沒辦法阻止少一分就進不了第一志願的孩子,含淚忍耐再苦讀近月,拚第二次基測,情況可能改善,但前提依舊是:只能錯三題!

 基測十年,換來孩子的挫折感,所謂何來?多元入學講了這麼多年,結果是孩子拚命補習學才藝,有付出就有收穫,但收穫顯然未必能從申請入學中反應,因為所有的才藝都得參加全國競賽才算數,孩子在學校裡各種比賽第一名,不夠,還得與全國孩子比拚前三名,如此考試真能考出人中龍鳳嗎?

 從考試開始的人生,還要再拚多少年,才能從考試的噩夢中醒來?分數,成為評比人的價值的第一道門檻,這就是我們的教育。這樣的考試,唯一的意義就是告訴我們的孩子:別人比你分數更高;老師或家長請給所有沒上第一志願的孩子一點溫暖,告訴他:但是,你還是很棒!

---從求學路途的惡夢中醒來再談考試
自小依賴獲得第一的名號來肯定自我是求學路上的夢魘。人人寄望未來能考上第一志願是自我期許路程上的心障。兩者加總勢必成就學子們在考試競爭體制中的絕對惡夢。


---
全家盟:不該為1、2分拚死活
2010/06/16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今年明星高中職申請入學分數創新高,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昨天呼籲政府盡速改採免試升學,以學區就近入學,不要讓學生為了一、兩分爭得你死我活。

不少北市明星高中申請入學只對基測考科加權計分,全家盟副理事長林文虎批評,申請入學仍以基測分數為重,「很沒道理」,因為申請入學設計目的在鼓勵就近入學,若最後仍是分數掛帥,那乾脆都登記分發就好,這個制度需要檢討。

謝國清指出,升學制度應讓學生多元學習,以申請入學為例,除基測成績,加分應有智能之外的表現,如技能及運動等比賽,但高中各訂各的,國中也不清楚,只好舉辦很多比賽,希望學生有機會加分。

謝國清說,既然百分之九十七、九十八的學生都可上高中,何必讓學生為了一、兩分爭得你死我活,視野都只放在分數上。

謝國清也表示,全家盟主張免試不是要採計國中在校成績,因為會將原來只考一、兩次基測的壓力,化成平時更多的競爭,應該要依學區就近入學。

總統府資政李家同多次表示,反對擴大免試入學,認為沒有考試壓力,學生不念書,程度會變差。但謝國清認為,重要的是要改變老師的思維,學生程度如果不好,就要進行補救教學。

此外,因政府齊一高中職學費政策後來加入排富條件,教育部調查有五百多位學生原本已透過免試入學管道進入私立高中職及五專學生,表示要放棄,其中有六十七人改採申請入學,申請公立學校和其他私校,但不少錄取這些學生的私校積極慰留。




深夜裡.無聲的求助 憂鬱國中生 呆立父母床前…

2010-08-27 中國時報 【陳至中/台北報導】

 台灣的國中生有多可憐?人本二十六日發表問卷調查結果,與會專家學者紛紛講起自己的兒女,不捨中帶著批判。全家盟法務小組召集人黃聰智的兒子上國中後天天以淚洗面,台師大科學教育所所長林陳涌的孩子則是在深夜裡呆立父母床前,渴望得到溫暖,卻又不忍吵醒父母。  林陳涌說,他的孩子原本非常活潑,但上國中後無法適應學校大小考不斷的生活,完全變一個人。有天夜裡,他忽然驚醒,發現床尾有一個黑影,發現竟是孩子。原來生性內向的他壓力大到無法入眠,又不好意思吵醒父母,只能癡癡地站在床前,希望能被注意到。

 林陳涌說,那晚後,孩子的媽每天夜裡盡量抽空陪伴,花了整整一年,孩子才逐漸從低潮走出,慢慢適應學校生活。他相信這種情況不是個案,一定有許多家庭也有類似狀況。國中是一個人生理、心理、人格轉變及智能發展的重要階段,學科知識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但現在台灣的教育似乎是「捨本逐末」,過度填鴨知識,但許多學生這學期末教的,下學期就忘光光。  全家盟法務小組召集人黃聰智有四個孩子,三個已經過國中階段。他回憶,老三進國中後,每天都哭著回家,因為國小到國中的轉變實在太大,考試突然密集,國一就上第八節,孩子很抗拒,卻沒有辦法不上課,只能將壓抑的情緒化為淚水。  黃聰智認為,國中教學不正常的根源在升學考試,只有完全不採計成績的十二年國教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
社論-教改談了16年 大人心態仍沒變

事隔十六年,耗資八百萬,好不容易召開的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才閉幕,就毀了!毀掉十六年一次教育大拜拜的,不是學者專家,而是依例開學就舉行第一次模擬考的國三生,考試非出於他們的意願,毀了攸關他們未來升學重要的會議更出乎他們意料之外,但是,沒辦法,因為孩子的未來九成九操諸大人們手中。 孩子其實根本沒有發言權,他們悶頭應考,讓他們考試的是老師,摔考卷的也是老師,但老師有多少發言權呢?班級學生考上明星學校愈多,就愈是被定義為「優良」的教師,至於以前的放牛班、現在改個名稱的職能班教師,只能拚了命希望自己的學生不中輟、不學壞,尤其別碰上幹了壞事還怪老師放棄他的孩子。 十六年前的全國教育會議,召開所為何來?不就是為了減輕孩子的升學壓力,十多年來教改推出無數方案,不論高中或大學,升學方式從早年的一試定終身,到免試、申請、推甄、分發,還有因應偏遠校區的繁星…,不一而足,唯一沒變的是,還是要以分數為憑,高中、大學如此,研究所亦復如是,有哪個大小孩笨到以為玩社團能玩進研究所,那就等著家裡蹲吧。 

十六年教改,養肥無數補教名師,從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這還不夠,連公務員考試都得靠補習班密集猜題,有考試就有分數,有分數就有壓力,期望一個以考試用人的社會,沒有分數的壓力,那是痴人說夢。除了分數,還有其他鑑別的標準嗎?所謂其他的鑑別標準,不會引起特權猜測嗎?換一個角度,如果家長和老師沒有差別心,認為明星高中一定比社區高中好、高中要比高職好,或者台大一定最好、非上大學不可,孩子的壓力還會這麼大嗎? 我們的教育,難道一點都沒有長進嗎?其實不然,許多老師,已經從孩子入學開始的第一天起,教育學生、也教育家長,「選擇可以很多。」甚至不斷告訴學生和家長,學校裡的功課壓力不小,不必再花太多時間補習,密集無喘息的學習,反而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遑論創意。弔詭的是,這樣的老師,中南部顯著比北部多,他們不在乎任何教改或升學模式的改變,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每一個方案中,都有選擇的機會,而且,對自己的選擇感到滿意。當然,即使有這樣的老師,還是有轉過頭照樣讓孩子去補習的家長,那麼,孩子的壓力該怪誰呢?如果大人的心態不變,全國教育會議再召開九次、十次,情況改善的機率依舊是零。 

全國教育會議開會期間,各個民間團體也集結場外,舉行民間版的教育會議,原因很簡單,因為民間關心的包括十二年國教實施期程、教師評鑑實施期程等都沒在官方版的會議中提出討論。 那麼盛大舉行的全國教育會議到底討論了什麼?臚列出來不可謂少,大到黃金十年教育政策白皮書、因應少子化策略,小到強化家庭教育,推動全國「孝親月」及「祖父母節」,一應具全,就是沒談如何減輕升學壓力;至於十二年國教到底要推託到何時?吳清基的說法是:後年總統選舉前,一定會宣布實施期程,不擺明了拿十二年國教當選舉支票嗎?僅就這一點,就不符合教育的宗旨。 教育是百人樹人的事業,十六年如果還改變不了主導教改的大人的心態,那麼就再走他十六年,讓三代之後的人再譏笑一次,學者專家可以拖磨孩子的耐心和抗壓性,就是別拿教育當政客搏輸贏的工具

---

黃武雄是一個數學系教授,一九九四年,他結合一群伙伴發起「四一○教改大遊行」,鼓動了台灣教改風起雲湧的年代,同年十月發現罹患肝癌,原本打算寫完最後一篇數學論文,卻一路執著掛心公共事務和社會運動,倡議社區大學理念,之後也投入千里步道運動。他是黃武雄,十餘年來,用生命不斷投入社會運動,也是教改運動重要推手。 教育改革推動十餘年,許多畸形亂象依舊存在,「教改一些成就應加以肯定,但仍有漫長路要走。」六十七歲的黃武雄回顧教改歷程,他感嘆地說,政府立法禁止體罰、教師自主性提高、學生自由度增加等,這都算是成就,不過,「如果不解決升學壓力,就來談課程改革、大學分類、國教向下延伸,可能只會惡化教育問題。」 
「我年輕時,對獨裁統治有一種本能的反感,卻沒有反抗與犧牲的勇氣,只能在心裡憤慨或在私下批評時政。」黃武雄生在二二八悲劇與白色恐怖的年代,在美國柏克萊大學唸書時,正值反戰運動的高潮,他數度參加學生示威,也吃過警方的催淚彈。有次名歌手瓊.貝茲(John Baez)到學校演唱,當時夜很冷,學生都裹著被子聽歌,全場聽眾跟著附和唱歌,他還記得當時的旋律歌聲。 一九七二年他回到台灣,在台大與中研院工作,不久後就參與數學教育改革運動。他曾接任數學實驗教材的編寫工作,並赴彰化高中實地試教,同時巡迴五、六十個中學,每月又出版《數學教室》雜誌,公開討論數學教學,在各地捲起了數學教育改革的風潮。 
黃武雄始終對公共事務抱持關心,從邊緣支持民主活動,到最後也走上街頭參與社會改造,八○年代還曾被特務機關「盯上」,更有「職業學生」在課堂旁聽,但他並未走上從政之路。他說:「在思想上,我是激進的人,但對從政,我一點興趣都沒有。」 他不斷思索與關心教育弊病問題,思考如何突破僵化教育。一九九四年,黃武雄等人號召兩百多個民間團體,發起四一○教改大遊行,近三萬民眾聚集於台北中正紀念堂呼喊教育改革。「我從不追求『善』,我要的是『自由』。」黃武雄長期主張,釋放學生心智是教改第一要務,學生的心智要先從密集的考試壓力下釋放出來,從威權的管理控制下解脫出來,「教育改革就是讓人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他感嘆媒體對教改欠缺公共論述。 
四一○遊行後,黃武雄發現自己罹患肝癌,並已移轉肺部,醫生估計他只有三到六個月可活。此後,他鮮少出現在公開場合,每天靠著爬山、運動養生,度過生命重大危機;不過,依舊掛心教育和社會改造運動,去年還出現在推動十二年國教的遊行隊伍中。 「走在遊行隊伍中,內心充滿無奈悲戚,這麼多年了,教改前途仍渺茫,甚且愈走愈窄。」雖不知道還要走多久,但唯一確定的是,只要台灣學生的心智還未獲得釋放,黃武雄這位教改老兵就會堅定地走下去


---
社論-總統應了解12年國教重要性

2010-09-08 中國時報 【本報訊】

 八月廿八、廿九日兩天,台灣召開了兩天的「全國教育會議」。據報載,約九百人參與這次盛會,而會議也做成了十大項、廿八小項建議,內容包山包海,上自大學下至幼教,前起師培後迄學制,編篡起來大概又是四、五百頁的結論書。支出數百萬經費、花了兩天時間、動員數百人參與、彙整出沒有人要讀的雜亂意見,除了淪為「大拜拜」之譏外,也凸顯出當前教育主事者對於教育問題根本欠缺方向感。日前趙少康先生說,八成閣員需要撤換,文教首長大概非屬例外。  最諷刺的是,對於明顯重要、最受各界關注的議題,諸如大專院校的退場與國中升高中的學制方式等,卻稀釋在十大項建議之中,而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全國教育會議的十大項結論包括現代公民、教育體制、全民運動、升學制度、高等教育、多元文化、師資培育、知識經濟、兩岸國際、終身學習,其中一大串都是沒有什麼意見衝突的、口說無憑貴在執行的、永遠都有改善空間的,有沒有結論意義並不大。這些雜沓議題不是不能談,但絕對犯不著召開九百多人的會議來談。  相對而言,真正有遠見、有視野、有開創性的議題,難免都有枝節意見歧議。主政者因為小歧異而不敢對人民給予承諾,卻對沒有爭議的瑣碎方向慷慨陳述,這就是教育會議令人悲哀之處。

 如果要在這次會議大小廿八項決議中挑出對人民生活影響最大、對台灣未來改變最深遠的一項,無非就是十二年國教。全國教育會議結論說,該議題要召開跨部會研商小組,將來再宣布實施期程;這真是非常令人錯愕的結論。遠的不談,三年半前在蘇貞昌做行政院長、林萬億任文教政委時,就曾經浩浩蕩蕩宣布推動十二年國教。當時,行政院也研擬宣布過相關的配套與期程。雖然蘇貞昌下台了、政黨輪替了,但不是說政府施政是延續的嗎?為什麼堂堂行政院院會通過的案子,可以說停就停呢?馬政府在把十二年國教期程宣布往後拖兩年之際,是否也該對外說明,以前的方案究竟有什麼不對,有什麼不好呢?如果每一次行政院改組,就要將教改方案重起爐灶,那麼我們究竟要改還是不要改呢?  真正了解教育的有識之士都了解;要推十二年國教的最大理由,就是要解決國中升高中虛耗式競爭的瓶頸。國中、國小學生所學習的內容,都是非常基本的通識,是基礎公民教育的內涵,其目的是要培育孩子們健康、包容、多元的理解。 公民教育是現代國民的基礎,在概念上原本就沒有「公民基本智識哪個孩子優、哪個孩子劣」的分殊必要。一旦要在這不該分殊的十五歲階段以基測或採計學校成績的方式強行分流篩選,就會促使學童們反覆記誦練習那些「基本」知識。其結果,當然就是思考的僵化、補習的盛行、智育一元的突出、群育美育的抑制。這些後遺症難以一一名狀,卻絕對會顯現在孩子們長大後的種種表現。提早分流不但傷害社會的和諧、也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在競爭的社會,沒有人反對分流;但是在現代人本的理念之下,卻沒有人贊成對未成熟的十五歲孩子依據基礎通識濫行分流。

 全世界所有人均國民所得近兩萬美元的國家,沒有一國像台灣這樣,還在國中升高中階段做大規模篩選的。我們建議馬總統花些時間,與真正了解核心教育問題的專家談一談,聽一聽他們的簡報,從概念上確實掌握當前中學教育的關鍵問題,如此才能把握推動十二年國教的重要性。至於教育部所提現有高中職不平等的問題、少數明星高中招生的問題、所需教育經費的問題,相對而言都不嚴重,而且是執行重於理念、起步重於規畫、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不能因噎廢食,做為拖延十二年國教的藉口。  總之,十二年國教台灣早就該做了,早可以規畫了,三年前就提出期程了。現在的政府不做,只因為領導者還沒有真正了解十二年國教的重要性。體制內的會議總是會得出合乎長官意旨的結論;所以問題的關鍵是;馬總統對十二年國教的理解究竟是什麼?

讀書的真滋味 2010/10/29 【聯合報╱梁玉芳】 聯合筆記/讀書的真滋味 教育部長吳清基說「未來國中生少了基測的考試壓力,孩子如果不讀書,怎麼辦?」此話若是出自望子成龍心切的一般家長,也就罷了;但主掌全國教育大計的主政者,說出這般「讀書之用,是為考試」的簡單連結,未免令人驚駭。 如果教育者認定,人性本不好學,非得靠著考試來鞭策,人才會「不得不」讀書;那麼,教育部社教司推動的「終身學習」、教育部前部長曾志朗伉儷力行的「終身閱讀」,豈不都是白搭? 有幾個觀念待釐清。比如,學習不見得是透過讀書;讀書不見得是讀教科書,這些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在「考試/升學」籠罩下的教育體制內,學習就等於讀書,讀書就是讀教科書,搞壞我們閱讀的胃口,也窄化知識的來源。放榜那天,學生焚燒苦讀三年的教科書以誌慶,就是對此種學習惡文化的反叛。 再者,「升學掛帥」、「考試引導教學」是台灣教育長久以來的悲哀。當年教改人士喊出「快樂學習」口號,或許過於高調,也算看清學子的苦楚。為了入學考試,學生將教科書、參考書上的知識囫圇吞,放了學,還要到補習班苦練快速答題秘技。塞得滿滿的時程表,吃掉我們的童年與青春。 即將實施的十二年國教,不就是為了矯正這些弊病而提出的嗎?若是擔心沒了「升學考試」這個懸在學子上方、以督促學習的鞭子,教育方式就必須「大變身」,成為引導學生能夠樂於學習的胡蘿蔔。 這些變身,涉及教育體系的創意。為人師長最重要的責任是:在沒有考試惡靈的陰影下,引導學生認識「讀書的真滋味」。或許,這才是「後基測時代」為人師表者的最大挑戰吧!請教育部長想想。 【2010/10/29 聯合報】
社論-推動12年國教 先解決明星高中問題
2011-01-05中國時報
馬總統在元旦賀詞中提出了四項期許,其中最具體的一則,當然就是「推動十二年國教」。從新聞資料來看,未來的十二年國教政策包括以下幾個方向:先從高職起辦、一○三年起高中職免費、百分之七十升學免試。這三個方向都值得拿出來討論。
十二年國教牽涉甚廣,當然要循序漸進,因此一定有些區塊先辦,有些區塊緩辦。在台灣,學生家長對高中有較強的偏好,高職問題較簡單,故十 二年國教自高職辦起是很自然的出發點。其次,一○三年起高中職免費,當然也是十二年國教的必要措施。放在憲法的層次下看,國民教育既是權利也是義務。如果 國民教育是人民權利,當然不能對受教者收費。如果受教育是義務,則更不能逼著人民付費。但無論如何,免費只是國民教育的必要條件之一,並不是國民教育最關 鍵、最核心的觀念。
十二年國教最核心的關鍵,其實與「免試」有關,但是又不僅止於此。令人遺憾的是,不論是馬總統的文告抑或教育部的說明,對於免試入學的安 排,都說得不清不楚。假若推國教卻對「免試」一事說不清楚,我們就不得不對教育部國民教育的核心理念感到狐疑。如果理念有所偏差,則是否從高職起辦、哪一 年開始免費,相對而言就是枝節,花時間討論這些就了無必要。
為什麼一個國家要延長國民教育呢?為什麼隨著經濟發展,許多國家的國教才逐步由六年、至九年、再至十二年呢?依教育學理,國民教育所教授的是通識、公民,希望每一個孩子經此薰陶,都能對社會運作的內涵與邏輯有基本的了解。這樣的基本理解一則有助於社會成員之間的運作和諧,另外也是個人發展進階專業、進而自我實現的基礎。正因為國民教育是公民通識教育、是自我發展基石,故在本質上我們就不希望在此階段對學童做太多的篩選梳分,而是要讓孩子們能多方發展興趣,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性向,奠定未來的專業基礎。
當一個國家經濟日漸發展,運作架構漸趨複雜之後,這個社會所需要的公民素養也就更加多元。此時,國家就有必要延長其國民教育,於其中提供更細緻⋯⋯、更切合複雜社會的通識內涵。因此,延長國民教育的重點並不在於免費,而在於延長通識。國中到高中只是通識公民教育的階段不同,根本就不該做大規模的篩選,當然也更不該有所謂明星高中。
過去數十年台灣教育體系最大的扭曲,就是在升學篩選的一元化緊箍咒下,完全推翻了國民教育應有的基礎通識本質,以段考、基測等一連串密不 透風的考試,逼得學生們在諸多「基本」教材內容中做無謂的比拚。這樣的扭曲,就像是逼迫心智尚未發展成熟的幼稚園學生比拚算術成績一樣,一則他們浪費時間 在沒有實質意義的重複演算,二則幼稚園孩子就算會加會減,也完全不表示他們有數學細胞,也許只是小孩子細心檢查,不易犯錯而已。簡言之,對心智未成熟的孩 子以基礎教材強迫予以分流篩選,既無助於為社會發掘人才,對孩子們本身也是傷害。
依教育部的規畫,將來還是有卅%的國中生要以考試決定其分發。恕我們直言,這樣的半吊子十二年國教不但沒有效果, 將來的國中孩子可能比現在還要痛苦。如果國中本身不做篩選,則升高中時一定會有大批學生去報考基測,反正試試看沒壞處,說不定還可以運氣好上了明星高中。 若是如此,則「卅%」形同具文。但如果各國中要對哪些學生是這卅%有所篩選,則國中生在校內就先有一番廝殺,其無謂競爭與補習可能更甚於當下。此外,那落 敗的七十%還會被冠上「免試班」的落後標籤,幾乎是以往放牛班的擴大化。
讓我們再說一次:國民教育是通識教育、是公民教育、是不該過早分流篩選的基礎教育。推動國民教育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對「明星高中」的態度。這件事,馬總統必須要有個明確的理解與態度。明星高中的問題若不解決,十二年國教就只是一個三/七分流的政府補助學費案,名不正也言不順。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llygun20000&aid=4413487
 引用者清單(1)  
2014/10/01 21:20 【udn】 比價後更省錢!法規 原住民 密集班 原住民族比價

 回應文章

加藤鷹騷手弄汁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這就叫自作自受/自種惡果
2014/11/29 15:13
向大陸看齊!  英國教育部長:英國應該用填鴨式教學

▲英國教育部長尼克‧吉布(Nick Gibb)主張英國應改採填鴨式教學。(圖/翻攝自每日郵報)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我希望英國能夠用填鴨式教學授課」,這句話出自英國教育部部長尼克‧吉布(Nick Gibb),英國南安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最近一項研究顯示,大陸南京9-10歲小學生的數學成績比英國同齡小學生高出20%-30%,因此吉布才會有此番言論。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在1950年以前,英國填鴨式教學當道,但是最近40年英國改以「自主學習」為主要教學方式,讓老師成為配角,學生在課堂上單獨或分組自主學習,進度也都是自己擬定,老師只是輔佐的腳色。
吉布日前公開反對「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他希望特別是在數學和科學這兩門科目裡,以大陸及台灣慣用的填鴨式教學為主,不要再用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

南安普敦大學做了一項研究,調查英國南開普敦和大陸南京562名9-10歲的小學生,意外發現填鴨式教學讓學生有72%的時間和老師、全班同學互動,28%的的時間單獨或分組學習,而自主學習方式則剛好相反,和全班互動的時間只有24%,單獨或分組學習時間則高達48%。
吉布還特地帶著70名英國小學數學老師前往上海取經,希望他們學習到上海填鴨式教學的精華,吉布說,他希望全英國的學校都能夠實施填鴨式教學,尤其在數學相關科目上;吉布指出,上海15歲高中生的數學程度等同於英國18歲的學生,世界排名第一。
南開普敦大學的研究結論指出,填鴨式教學讓老師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與學生互動,而不是讓學生自主學習,老師只是輔助角色;研究者之一的戴維‧雷諾斯(David Reynolds)說,填鴨式教學能有效的提高學生們的成績,他很失望英國的學校沒有使用此種方式。


美劣質教育… 教改當寶
2014/11/21
【聯合報╱朱立安/教(嘉義市)】
其實歐美教育實況,與台灣一般想像不同。筆者當年到美國留學,教授開宗明義說,大學課程規劃足夠繁重且具競爭性,才值得外國學生飄洋過海。

在美國幾年後,發現其高中教育不但水準不高,而且亂得可怕,一些地區下午放學後,到處是中學年紀的幫派分子浪蕩街頭!

一位教授對我直言,美國值得台灣學習的是研究所以上的菁英教育,而非中等教育。想不到回台幾年,台灣的大學教育面臨土崩瓦解,卻把美國中學教育當成教改藍圖。

多年來,教育單位一直沈浸在「快樂學習」上打轉,不探討究竟想讓學生達到何種程度,所以想如皮凱提所言與歐美競爭,談何容易?

倘若我們教育制度,真能讓多數學生程度接近劃一,政府又有經費支援每個科目的補救教學,而且家長與教師齊心協力,或許還有救,要不然,必定免不了一些最後被放牛吃草的學生;「超歐英美」不過又是個客套的表面話而已。
最新一期《時代》雜誌以「中國世紀」為封面故事,指出中國已經成為新超強,正處於新王朝的開端
沉睡的巨龍甦醒了 中國崛起撼動世界 歌唱偶們親愛滴祖國從今走向民主繁榮富強 中國新超強美國難制衡
拿破崙:「中國是頭睡獅,一旦驚醒將震動全世界!」

加藤鷹騷手弄汁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這就是毒派所謂的"愛台灣"?
2012/09/14 09:08
今天中國崛起就要中文成為世界語言
以後印度巴西俄羅斯崛起是不是又要改學他們的語言
語言只是工具.重要的是靠這工具所獲得的知識
現在英文已經是世界通行語言.而且公認是比較好學
現在李嗣涔基於民族主義等意識型態鼓吹各國學生學世界最難學的中文
不僅是浪費時間也是對人類文明的傷害
要學好中文能夠在大學聽懂中文授課.我想幾千小時跑不掉
如果把這些學語言工具的時間拿來做學術知識技術的研發.會有多好?

看看最近的南海黃海東海釣魚台問題.如果世界大同就不會有這些紛爭.不會有戰爭.不需要年年花幾兆國防軍費.而 世界大同最大的障礙是什麼?就是妳所推崇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大家都強調自己民族和文化的優越性獨特性.不願放棄自己的國家.不願採用別人的語言來當國 語.結果造成世界各國各民族的隔閡.也造成妳今天看到世界種種紛爭.所以雖然身為台灣本省人.我卻對那些"愛台灣""提倡母語方言教學"很不以為然.
語言只是溝通工具.重要的是靠這工具所獲得的知識
浪費時間在學習各種語言(方言).是對人類文明的傷害
與其為了愛台灣意識型態學台文.不如把這時間拿來好好研究解決世界氣候異常/各種醫學疾病來拯救人類拯救地球更有意義.要不然讓孩子學英文也更有競爭力更有國際視野.愛台灣能當飯吃嗎?

台文根本沒有推廣的必要
世界的語文種類應該朝向越少越好.以免人類把時間浪費在語文學習上而阻礙了知識的學習與科技的發展.怎麼會為了意識型態去中國化獨立建國而硬生生多創造出一個台文呢?

世人狹隘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愛本土.只是讓世界大同遙遙無期.糾紛戰事永無止盡.如果中國未來的領導人有遠見.當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時.應該首先拋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改英語為中國國語.拋磚引玉起一個示範作用.先從語言統一開始.世界才有大同之日....
最新一期《時代》雜誌以「中國世紀」為封面故事,指出中國已經成為新超強,正處於新王朝的開端
沉睡的巨龍甦醒了 中國崛起撼動世界 歌唱偶們親愛滴祖國從今走向民主繁榮富強 中國新超強美國難制衡
拿破崙:「中國是頭睡獅,一旦驚醒將震動全世界!」
加藤鷹騷手弄汁(kellygun20000) 於 2012-11-11 16:02 回覆:
馬凱李家同這些守舊派被傳統儒家文化荼毒.認為學習課業就是要"懸樑刺骨"自虐式的刻苦學習激烈競爭才能身為人上人出人頭地.
但台灣每年有多少學生因為課業壓力自殺?
台灣學生的近視率?
台灣本土教育出了幾個諾貝爾獎?
台灣出了幾個/facebook/apple這些創新型企業?台灣引以為傲的高科技有幾個不是在做代工?
歷史上那些反對改革的都是一些守舊派
如果王安石千年前變法成功.中國今天的命運就要改變了
王安石的變法中有一項我覺得最重要.就是以學校教育取代科舉.可惜被司馬光等守舊派反對.讓八股取士繼續箝制中國讀書人思想近千年
如果王安石千年前變法成功.中國今天的命運就要改變了.世界歷史也會改觀
16.17.18世紀歐洲的航海發現新大陸.啟蒙運動.科學發展.工業革命...會提早在中國發生.現在佔據美洲澳洲的是華人.世界最強國也不會是美國.
所以蔣部長放手去做吧~支持12年國教!
加藤鷹騷手弄汁(kellygun20000) 於 2012-11-28 04:50 回覆:
根據調查,台灣千大企業中,高達95.9%企業對英語有需求,卻只有2.4%的企業滿意員工的英語溝通能力。圖為就業博覽會面試的狀況。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灣的英語程度真的比韓國差一截。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ETS)今天公布台日韓多益成績統計,2011年台灣平均僅542分(滿分990分),雖比日本高出32分,但比韓國整整落後84分。台日韓1000大企業中,採用多益成績當用人標準的比率,韓國高達100%,日本83.4%,台灣卻只有27.9%。
根據ETS統計,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多益成績,比台灣全體平均成績高一點,達到557分,其中國立大學畢業生是638分、私立大學畢業生567分、國立科大507分、私立科大則僅有434分。

ETS台灣區代表王星威指出,經調查台日韓1000大企業招募新進人員的多益成績要求,韓國竟然高達700分,台灣與日本都只有550分,以目前台灣大學畢業生平均成績557分,僅能勉強符合企業需求。但台灣前1000大企業中,高達95.9%企業對英語有需求,卻只有2.4%的企業滿意員工的英語溝通能力。

實踐大學講座教授陳超明分析,考多益的大學生,多半希望取得一份英語能力證明,寄望對未來求職有幫助,因此成績肯定比台灣整體英語程度還高。另外,會去考多益的人可能是對英語比較有信心的人,換言之,台灣的真實英語程度可能更低一些。

陳超明強調,如果企業提高招募新進人員的英語門檻,社會新鮮人肯定會加強這部分成績,也才會有動力念英文,只靠大學來加強英文根本不夠,而韓國就是如此。韓國的大企業願意投資經費給大學加強英語教學,並提高新進人員的多益成績門檻,台灣的企業若能仿傚讓大學生也有急迫感,畢業前才會想加強英語能力。

王星威強調,台日韓企業英語能力報告中顯示,81.61%的韓國企業招募新人才時,需要英語口說能力,但台灣去年才開始重視這部分,顯示台灣企業重視英文能力程度落後一截。
加藤鷹騷手弄汁(kellygun20000) 於 2013-04-28 20:21 回覆:
台灣現在都忙著愛台灣學母語那有時間學英語?
為何英文比人差?====>台灣現在都忙著愛台灣學母語那有時間學英語?母語應該是在家裡在社會上學習.怎麼會是強迫學生在學校學?就算在學校學也應該是利用社團時間讓有興趣的去參加母語學習社.怎麼會是佔用正課時間強迫學生"愛台灣"?
李光耀新著《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馬總統跟蔣部長真的要好好看看.要硬起來.別一遇到民進黨台聯這些兇神惡煞馬上妥協.
學學李光耀吧~別再被獨派綁架推行方言母語!建國總理李光耀於1979年推行講華語運動,要求華人別講方言,以減少方言對學習語文的干擾時,被堅持方言有價值的人視為“忘本”;他要電視臺淘汰所有方言節目,以便制造一個講華語的環境,被許多人埋怨、批評, “當初不少人質疑政府出面推廣華語的做法,李光耀認為這些措施雖然被人說是殘忍、不近人情,但還是正確的,要不然,推動講華語運動的一切努力,會被講方言的電視劇抵消,直到後來中國經濟起飛,講華語到中國發展能占優勢,全球掀起學習華語熱潮的時候,很多人才稱贊政府高瞻遠矚,能領導潮流。”
台灣的英語程度真的比韓國差一截。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ETS)今天公布台日韓多益成績統計,2011年台灣平均僅542分(滿分990分),比韓國整整落後84分。
加藤鷹騷手弄汁(kellygun20000) 於 2013-05-05 11:45 回覆:
印度就是搞本土化搞民粹"愛印度".結果全國各地方言幾千種.各地族群人民無法溝通也無法凝聚向心力.造成印度族群恐怖攻擊不斷.有世界最大貧民窟.人均GDP不到中國一半.全國人口近一半生活在貧窮線下.這就是你所嚮往的民主嗎?
如果秦朝沒有強制書同文車同軌.秦朝如何凝聚成強大的國家?
當初老蔣如果沒有強制推行國語.學校禁說方言(但民間社會不禁止方言).以當時來台的各省方言南腔北調.台灣社會如何溝通?族群如何團結?
時下年輕人只顧著追求小確幸,努力不足,過於安逸,心中既缺乏抱負也沒有夢想。最近看了一部史詩般的大陸電視劇《大秦帝國》,變法前的秦國積弱不振,秦孝公亟欲富國強兵,在商鞅鋼鐵般意志的帶領下,以嚴刑峻法展開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根本改革。商鞅受到的阻力出奇地大,不過他卻能以「秦國夢」讓大家捐棄成見,緊緊凝聚了秦人的心,最後秦國才能逐步壯大。
語言只是溝通工具.重要的是靠這工具所獲得的知識
浪費時間在學習各種語言(方言).是對人類文明的傷害
與其為了愛台灣意識型態學台文.不如把這時間拿來好好研究解決世界氣候異常/各種醫學疾病來拯救人類拯救地球更有意義.要不然讓孩子學英文也更有競爭力更有國際視野.愛台灣能當飯吃嗎?
台文根本沒有推廣的必要
世界的語文種類應該朝向越少越好.以免人類把時間浪費在語文學習上而阻礙了知識的學習與科技的發展.怎麼會為了意識型態去中國化獨立建國而硬生生多創造出一個台文呢?
加藤鷹騷手弄汁(kellygun20000) 於 2013-05-05 15:15 回覆:
為什麼不把學文言文的時間拿來學英文?香港人都講廣東話,香港人英文怎麼比台灣好?學母語就會影響英文?
===>1.台灣新一代小屁孩就是不喜歡唸文言文.所以寫的講的中文幼稚白話淺顯又沒深度.如果在作文或演講中加一點文言古文引經據典一番.絕對有加分效果.這點你不能否認吧?不然為什麼政治人物演講或法院審判書那麼喜歡加一些古文經典詞句成語?
2.香港人英文好是被英國殖民100多年.至於他們"愛香港"搞本土化講粵語是好是壞?你只要看現在能打入大陸歌唱影劇市場的是講國語的台灣還是講粵語的香港?在大陸經商求學佔語言優勢的是講國語的台灣還是講粵語的香港?與世界華人包括北美星馬溝通方便的是講國語的台灣還是講粵語的香港就知道了!
加藤鷹騷手弄汁(kellygun20000) 於 2013-06-09 12:17 回覆:
華文未來會不會有一天取代英文,成為國際語言呢?這是很多人拭目以待的。華文的問題在於它不是拼音文字,學會了聽和說,還要學寫最少3000個方塊字,並把它串聯起來。漢字的音調有四聲,有些還有五聲,除非從小開始學,要會聽會說並不容易,更別說還要會讀、會寫。一位曾在美國外交部教外交官學習的漢學家顧百里曾說,美國人學華文的時間是學其他歐洲文字的四倍。因此,華文要向世界普及還需要走很長的路。

加藤鷹騷手弄汁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建中生上電視正曝露出傳統升學制度最大弊病
2012/04/20 08:16
建中生上電視正曝露出傳統升學制度最大弊病: 建中生上電視自曝其短 緊張/結巴/不知所云/看稿/台風口才皆差.還有的托腮托下巴眼鏡還弄掉醜態百出.與歐美學生面對鏡頭愷愷而談自信大方截然不同.建中生上電視正曝露出傳統升學制度最大弊病:只重視智育考試應試教育而忽略其他面向才能的培養.等12年國教全面免試.你們這些莖英就不用天天應付考試死讀書.而有更多時間可以好好培養你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最新一期《時代》雜誌以「中國世紀」為封面故事,指出中國已經成為新超強,正處於新王朝的開端
沉睡的巨龍甦醒了 中國崛起撼動世界 歌唱偶們親愛滴祖國從今走向民主繁榮富強 中國新超強美國難制衡
拿破崙:「中國是頭睡獅,一旦驚醒將震動全世界!」
加藤鷹騷手弄汁(kellygun20000) 於 2012-04-28 17:24 回覆:
學習的本質並非為了考高分、上好學校、將來找到好工作,可以賺更多錢,而應是學習如何調整自己的人生規劃,在國家社會中找到一個適才適性的生命角色。家長如果不能認同這樣的觀念,十二年國教的立意再好,也是枉然。


加藤鷹騷手弄汁(kellygun20000) 於 2012-04-20 08:17 回覆:
歷史上反對改革的總是那些既得利益者:就如同現在中國大陸反對改革反對民主自由反對陽光法案都是那些權貴利益集團.....現在建中權貴利益集團準備大反撲了...... 


建中學生 十一年第七起自殺.建中校長陳偉泓踹共! 
12年國教建中北一等明星高中也需納入免試.否則大家擠破頭要第1志願/前3成.壓力更大! 


加藤鷹騷手弄汁(kellygun20000) 於 2012-04-20 08:18 回覆:
支持蔣部長12年國教! 
建中學生 十一年第七起自殺.建中校長陳偉泓踹共! 
昨天在汐止跳軌自殺的蔡姓建中生,已是該校十一年來第七個自殺的學生,其中大多是因為課業壓力過大導致,自殺方式包括上吊、跳樓、燒炭等無所不有,不禁讓人們想問,大家心目中的資優生到底怎麼了?

加藤鷹騷手弄汁(kellygun20000) 於 2012-04-27 12:19 回覆:
贊成12年國教。它可以打破菁英教育造成的優越感與自卑感;廢止國中生的補習以及考試主導的畸形教育,讓發育階段的少年人可以快樂地成長並且多元學習。
加藤鷹騷手弄汁(kellygun20000) 於 2012-05-27 11:56 回覆:
支持蔣部長12年國教! 女友懷孕 建中生自責跳樓亡  建中學生十一年第8起自殺.建中校長陳偉泓踹共! 傳統升學導向教育只注重學生智育IQ.不重視學生EQ情緒管理與兩性相處生命教育.考試引導教學.唯有全面實施12年國教廢除明星高中全面免試才能解決這亂象!
加藤鷹騷手弄汁(kellygun20000) 於 2012-08-16 22:04 回覆:
扛國教成敗 教師不能無動於衷

十二年國教成敗因素之一,在於教學方法的改革,學界認為,站在第一線的教師,不能再無動於衷抱持「以不變應萬變」的心態。

教育部長蔣偉寧在「101年度第2次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上,宣示103年十二年國教一定要如期推動,否則就是「失信於民」。他並多次強調,過去圍繞升學考試、聚焦學科能力的教育方式,已無法適應新世代的挑戰。

台灣因循已久的國中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新北市秀山國小校長林文生,在一次與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的對談中,得到啟示。

馬里蘭大學這名教授觀察一輪台灣中小學後,問了一個沉重的問題,「為什麼台灣的教室都是排排坐,一人一個座位呢?」他認為,獨立座位不利於合作學習,只要改變桌椅排法,成效會好3倍。

林文生表示,「排排坐」的情況在歐美已經看不到了,卻仍存在於東亞各國,而東亞教育最大的特色就是「考試領導教學」,強調個別化競爭。

日本教育學者佐藤學曾指出,這樣的教育方式適合製造業為主的產業,培養出的學生可適應標準化作業,但要談創新,便相形見絀。

林文生說,十二年國教上路後,理想的教學應保留至少5成時間,讓學生實際操作和討論。現在幾乎全是老師在講課,連下課時間也不放過,「這種方式,學習效果最好的只有老師,因為教別人的,永遠成長最多。」

台北市育成高中校長周寤竹認為,新的教學方法,關鍵在啟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當周寤竹24歲剛到學校教書時,發現一個學生缺乏自信,兩個姊姊都考上北一女中,唯獨他功課差強人意。

一次,數學老師不滿這名學生成績太差,將考卷扔在地上,當學生彎下腰撿拾時,一度以為自己,永遠會趴在地上。

但年輕、初出茅廬的周寤竹,在一次國文課中點了這名學生發言,學生一開始苦思不語,一心只想求老師饒過。但在周寤竹循循善誘、一步一步地引導下,終於從口中說出答案,獲得全班的喝采。

從此,這名學生的人生不同了,他考上台北商專,後來讀了清華大學,畢業後在電視台當製作人,拍了很多支短片,而周寤竹一直以來都「住在他心中」,只因為周寤竹曾經給了肯定、給了希望。

周寤竹說,「教育不是要填滿一盆水,而是要燃起一團火,燃起一團學習的火。」

教育部長蔣偉寧在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上,分享了自己在史丹佛大學的經驗,當時蔣偉寧的團隊爭取研究計畫失利,不甘心地問教授為什麼,對方說,「你們團隊都很優秀,13個人都是王牌投手,但要贏球賽,還需要捕手、野手等其他球員。」

蔣偉寧以此說明,過去考試的單一學習模式,無法滿足新世代的挑戰。十二年國教目的是培養多元人才,不能再只聚焦於學科能力。

相信每一個台灣的成年人,在國中、高中階段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學習史,或許隨著年齡老去,痛苦的回憶轉變為茶餘飯後的有趣話題,甚至合理化為得意的發跡過程。

但你永遠不會知道的是,如果當初碰到的老師,不服膺於考試教學,沒有扼殺創造力、潛能,甚至將學習興趣摧毀殆盡,現在的自己,會不會有另一種可能。


加藤鷹騷手弄汁(kellygun20000) 於 2012-08-16 22:06 回覆:
北市試辦 學生圍小圈圈上課
2012/08/16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日本實施學習共同體,課桌椅排列改為2男2女四個人一組,讓學生可以有效的進行討論。 台北市教育局/提供 非報系
台北市教育將出現大變革,引進日本教育大師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觀念,老師從主角變配角,課桌椅也改為「ㄇ」字形排列,讓學生容易相互討論。北市教育局規畫要花800萬元,12月底前選送90名中小學種子教師赴日學習取經,要徹底改變考試領導教學的教學方式。

台北市教育局今年6月組團赴日考察「學習共同體」,台北市教育局副局長馮清皇指出,日本有超過3000所中小學實驗推動後,學校的邊緣人消失,學習也達到效果,很適合十二年國教的理念。目前暫訂至少要選10所學校試辦,試辦學校包括新興國中、中正高中等,最快101學年度下學期,從主要科目開始試辦。

陪同赴日考察的新興國中校長謝勝隆指出,這項教學從改變教室的課桌椅排列做起,從傳統的排排坐改為「ㄇ」字形排列,並以2男2女為一個小組,由老師花10分鐘介紹課程內容後,就開始由學生討論。老師的功能將從單獨授課改為觀察學生反應,並適時丟出更深的問題啟發學生討論,過程中讓學生理解課程內容。

他舉例,若國文課要教一篇選文,會讓老師先帶領導讀後,由學生開始討論課文內容。當中,可能有某一組學生會對生字或某一句話有疑惑,老師就會適時解答讓全班理解,甚至指定某一組能正確解釋該文句的學生上台說明,最後才丟出另一篇類似卻偏難的文章,加深學生的學習效果。

馮清皇表示,只有四個人的小組討論,可以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表現,甚至開口說話的機會,日本這套教學方法,讓「從學習中逃走」的現象減輕,學生因為學習速度不同產生的挫折感,透過討論過程減緩,甚至由學生彼此相互指導,學生的接受度會更高。

為了明年順利試辦「學習共同體」,台北市將由各領域課程召集人選出60名種子教師,再從自願試辦的10所學校推出30名教師,一起赴日本學習7至10天,希望明年寒假過後開始推動。謝勝隆表示,實施學習共同體將以主科為主,希望每個主科各有一個班級開始試辦。

加藤鷹騷手弄汁(kellygun20000) 於 2012-08-31 16:44 回覆:
戴勝益認為,升學壓力若沒有解除,其實六年、九年跟十二年都沒有差別。他認為,升學壓力通常出現在前段班及後段班的能力分班制,要落實十二年國教「適性發展」,首先要去除能力分班。

---
我不認同戴勝益

12年國教已經被批評成假平等的均質教育.牛驥同一皁.雞棲鳳凰食.無法達到因材施教
如果再禁止能力分班.將會造成教學及學習上很大的困擾.尤其上高中後課程內容難度更高.英文數理等科目學生的程度相差極大.因此適當的能力分班是必要的.但應該在細節上等配套措施做好:每學年調整一次分班/禁止體罰及公佈成績名次/限制每週考試次數...

不但高中應該能力分班.現在推行12年國教免試升學.解除了升高中壓力.國中也應該恢復能力分班.才能因材施教!
加藤鷹騷手弄汁(kellygun20000) 於 2012-09-07 07:46 回覆:

十二年國教推動後,單一學校學生差異可能拉大;教育部長蔣偉寧今天表示,將導入數位學習模式,讓分組教學成為可能。

蔣偉寧受邀到教育廣播電台,與開平餐飲學校創辦人夏惠汶對談,結束後受訪表示,許多學校反映學生程度差異越來越大,考慮採取「能力分班」

蔣偉寧指出,能力分班已經被貼上標籤,「我們不可能走回頭路」。

他說,雖然不能能力分班,但高中職的「分組」教學是可以考慮的方向;教育部近來積極請教國內數位學習專家,希望能找到幾個合適的模式,協助高中職的「差異性學習」。

蔣偉寧舉例,同樣是數學,有人學得快、有人學得慢,未來引入數位學習,學得快的人就能利用時間加深、加廣,老師則可以多花時間幫助落後的人。

教育部也希望透過線上同步輔助教學方式,彌補偏鄉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蔣偉寧說,近來參訪輔仁大學,發現國內已有案例可參考。

----

連大學英文課都有依程度能力分班.不知道蔣部長在堅持什麼???

12年國教已經被批評成假平等的均質教育.牛驥同一皁.雞棲鳳凰食.無法達到因材施教
如果再禁止能力分班.將會造成教學及學習上很大的困擾.尤其上高中後課程內容難度更高.英文數理等科目學生的程度相差極大.因此適當的能力分班是必要的.但應該在細節上等配套措施做好:每學年調整一次分班/禁止體罰及公佈成績名次/限制每週考試次數...
不但高中應該能力分班.現在推行12年國教免試升學.解除了升高中壓力.國中也應該恢復能力分班.才能因材施教!

加藤鷹騷手弄汁(kellygun20000) 於 2014-06-19 07:09 回覆:
其實,十二年國教精神是對的,讓學生在沒有升學壓力的環境下,去摸索興趣,多元適性發展。而執行上,就該落實免試就近入學,就像一九六八年執行的九年國民教育,就近分發,取消考試;但十二年國教執行沒有一步到位,讓考生與家長陷入焦慮深淵。

教育部推出半套的十二年國教方案,主要關鍵就在於家長擺脫不了精英名校迷思,而明星高中的校長、校友強力反彈,執政者又沒有能力說服。

這樣的短視近利,讓全民付出慘痛代價。事實上,國內外相關研究均顯示,從比馬龍效應(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驗證,高期待會促進學生的高表現)得知,將高分群學生分散到各校,既能使高分群學生的表現優於將他們集中於名校時,更能使其他同儕受惠。

羅東高中前校長吳清鏞曾針對二○○六、○七年學測成績進行研究,基測(升高中)前一○%的學生,如果選擇跨縣市就讀前二志願,與留在當地就讀社區高中,三年後學測(升大學)平均總級分為六十五.二一與六十九.八七,相差達四.六級分。也就是說,只要離家遠,成績就不如就近入學的高中生。

十二年國教總綱委員、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協會常務理事丁志仁指出,在教育實務上,同儕是較師資和設備更為重要的學習資源。將高分群學生集中於少數名校,既降低了他們自身的學習表現,更因剝奪優質同儕的原因,大幅降低其他學校學生的學習表現,「我們不是要打擊精英教育,而是要分散式精英教育。」

贊成十二年國教理念的人所在多有,但執政者卻畏於反對者壓力,不敢戴著頭盔在槍林彈雨下往前衝;他們打算用時間換空間慢慢改,等時間過去了,明星學校光環褪色,改革阻力變小,事情就水到渠成。

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結果搞到只想就近入學,完全不迷戀明星高中的家長學生也無法如願。
加藤鷹騷手弄汁(kellygun20000) 於 2014-06-17 05:25 回覆:
作文在台灣升學考試中所佔的比重過大.只是訓練一堆"假大空"的虛偽學生.

這些學生為了拿高分.只好堆砌詞藻美言.大量引用一堆矯情虛幻抽象的譬喻.情溢乎詞為賦新辭強說愁.言不由衷寫出符合社會主流價值的內容。

之前常看大考中心公布的會考基測學測指考的作文佳作範本.發現這些文章都寫得很華麗.文筆甚美.但總感覺無病呻吟矯揉造作.雖然一堆冠冕堂皇的文字包裝.卻缺乏實際內容與真實情感.甚至有些所引用的漂亮譬喻和堆砌大量華麗詞藻的段落與題意不甚相關.令人懷疑這些學生是否是平時背誦這些美文佳句.考試時碰到類似的題目再"代公式"硬套上去?
因此為了能在作文拿高分.台灣學生不是花大錢補習就是在平時閱讀時充滿功利目的---為求高分大量背誦一堆自己也許也覺得矯情甚至不甚認同其內容的美言佳句.考試時為了拿高分不敢說出內心真心話.怕"政治不正確"的觀點會影響高分.因此常言不由衷寫出一堆符合社會價值觀充滿勵志光明面的違心之論.

但難道台灣的國文教育要訓練出來的是這種"假大空"虛偽的學生嗎?正如唐朝韓愈柳宗元所推的古文運動.作文的目的不正是"文以載道"?主要在於傳遞思想知識與情感並能彼此溝通?那麼台灣的作文考試不也應該測試學生是否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只要能文筆通順並適時表現出自己的文采與知識面並能作批判性的思考就好.何必去要求學生去寫出像那些"作文佳作範本"的假大空矯情文?這不就像以前棄古文而就駢文.過於強調文章形式與美感卻忽略了文章要傳遞的內容?

因此.要改正上述這些亂象.我認為:
1.降低作文在升學考試的比重.
2.作文題目應該切於日常生活避免假大空.如這次會考題目:"對於未來.我所應該具有的能力"就出的很好.不但與學生的未來生活息息相關.並能讓學生展現自己的知識面觀察面與批判思考能力.
因此對於未來作文題目應避免出現抒情文章(志於理工醫的學生不應因為文采不佳感情不豐富而喪失進入心中理想科系的機會)或過於抽象人生哲理的題目.
3.國文非選擇題應該以測驗學生的中文表達論述說明能力為主.因此應該參考高中學測與指考.增加那些非作文的非選擇題比重.這些包括摘錄一段短文或古文要求學生簡述或引申論述闡發或組織內容去蕪存菁.我想這會比要求學生文采的作文測驗更能符合升學考試篩選學生國文能力的目的.

藉由這次會考作文所引發的爭議.教育部與大考中心真的要好好思考國文測驗的目的與方向了.像明年各大學醫學系指考考慮廢除國文考試.我就認為非常正確.反對者說:"醫生中文能力不佳不能跟病患溝通".我要反駁它們"難道醫生跟病患是用文言文古文溝通的嗎?"
看看指考國文文言文古文所佔的比重吧!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歷年指考學測國文第一題.幾乎都是考艱澀冷僻的古文發音與用字.難道想當醫生必須知道這些東西嗎?拜託教育部與大考中心不要再亂搞了!
加藤鷹騷手弄汁(kellygun20000) 於 2014-06-19 08:40 回覆:
在台灣.反對廢除明星高中的聲浪太大.教育部該如何推動12年國教?我提出我的建議給大家參考:
1.如果要保留明星高中.那名額越少越好.如果是北北基.建議保留前三志願傳統名校就好(建北附成功中山).

2.只考一次會考就好.廢除特招.而且這會考的性質除了篩選出明星高中學生.主要目的是免試就近分發的能力評量.考試科目只有數學+自然+英文.原因是這3科的學習成績差異最大.與智商關係最大.最能分別出資優菁英學生與一般學生的差異.

3.考後選填志願.優秀考生可依意願進入前三志願明星高中.其他全部採類似升國中依學區就近分發的方式.會考成績主要用於能力分班的依據標準.
建議英文與數理化可分"基礎/中級/高級"等3級像大學選課一樣跑班上課.其他科目則照原班級大家一起上.
如此一來既可兼顧不同程度與學習能力有不同授課內容.又能讓不同程度學生能有自然互動.避免程度好學生物以類聚養成眼高手低孤芳自賞或將來進社會與服兵役時無法與不同階層相處.
而能力分班每年調整(可依全年6次統一命題段考成績較公平).因此後段班學生仍然可藉努力晉升到好班.
而學校可視情況每年級設1~2班的數理/英文資優班.

這樣的好處是不同程度學生齊聚一堂但英數理能力分班.既不會拉低高素質學生程度.而低學習成就的學生也多了可以互相砥礪的同學與向上的動力(在國文社會等未分班的課堂仍會跟高級班同學一起上課做朋友私下問問題.因此可以在課業上互相幫助.而每年級調整的能力分班也讓他們有前進更上層樓的動力)

此種方法最好的優點是:
a.可以維持台灣菁英教育明星高中的制度.但又減少會考考科減輕學生壓力.又能篩選出英數理資優學生.

b.除了前3志願.其他學校一律成為社區高中.但這社區高中卻擁有許多有上前3志願能力的資優生.而撕去高中排名的標籤後.學生就不用再為上明星高中擠破頭.也無須為傳統學校光環自卑或驕傲.這讓學生的心態會正常些

當然.我還是希望能全面廢除明星高中.因為為了擠入前3志願勢必還是會造成國中惡補擠破頭.而且這些明星高中的光環更大.標籤更響亮.這可能會造成名校學生驕傲自大的心態.但就像我開頭說的:"在台灣反對廢除明星高中的聲浪太大".驟然廢除後遺症太多.最好還是循序漸進.降低會考考科數目(這讓許多優秀學生有機會回流到社區高中).減少明星高中名額.提高社區高中辦學品質.....都可使明星高中迷思慢慢消失.

那麼李家同教授等最在意的"菁英教育"呢?我想菁英教育不見得要集中在一校.因為我認為這樣造成的弊端會遠大於利(考試引導教學.只要有明星高中存在就擺脫不了惡補和填鴨應試等不重啟發的僵硬教學方式和升學壓力).

我認為"菁英教育"可以分散到各校.除了我前述的社區高中能力分班與資優班外.教育部也可以檢討改進台灣真正數理資優生的培養與教育方式.如跳級制度的完善.保送制度的健全.甚至可以仿效中國大陸的天才資優班少年班的選拔制度.讓台灣不必為了篩選出少數資優生而讓全部學生陪葬在競爭激烈的升學考試.畢竟目前台灣那些所謂明星高中的學生不見得都是"菁英資優生".它們可能只是死命念書補習善於應試或是靠國文社會作文考上明星高中.是否要把這些人全擠到一校大有問題!
---------------

近三千少年趕考北京八中“神童班” 錄取率僅2%
2014年06月16日  來源: 北京日報

6月14日,來自全市近3000名小學生趕考北京八中超常教育實驗班(少兒班)和智力優秀學生綜合素質開發實驗班(素質班)。據悉,兩個班共計劃招生66人,錄取率為2%,大約每50人錄取1人。
近年來,報考八中少兒班的人數居高不下,均達到千人以上。在家長看來,一旦被少兒班錄取,就能免去小升初、中考的周折,4年後直接參加高考,這種培養“神童”的教育模式吸引力不小。

八中少兒班創立于1985年,是八中與中科院心理所、市教科所合作的中學超常教育項目。2010年,經市教委批準,八中又增加素質班招生,探索義務教育階段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按照規定,報考少兒班和素質班的學生均須北京市戶口。少兒班招收2003年1月1日以後至2004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的孩子,素質班則招收在2003年9月1日至2004年8月31日出生的孩子。
  兩個班的學制也有所不同,少兒班是用4年左右時間,完成小學五、六年級和初中、高中全部學業,計劃招生30人。素質實驗班採用“4+3”學制,學生用4年時間完成小學五、六年級和初中三年的課程,然後學校將通過自主招生,選拔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學習,學制仍為3年。預計素質班計劃招生不超過36人。
  少兒班數學不考奧數
  少兒班初試分為數學、語文、思維三大部分,整個考試從早上8時持續至中午12時左右,其間安排兩次休息。考生普遍反映語文、數學題量大。
  據了解,語文試卷有5張,數學有4張,全是選擇題。孩子們感覺語文和數學考題不是很難,但比較靈活,涉及面很廣,比如語文有道題要求學生選出哪個句子中使用了老北京方言,還有道題是根據一段人物描述判斷是四大名著中哪個人物。“數學沒有考奧數。”一位學過半年奧數的孩子有些驚訝地說。
  思維測試主要是對考生一般思維能力的考查,包括注意力、記憶力、邏輯推理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等。據學生回憶,思維測試包括從圖形中找規律,還有做調查問卷,涉及到平時的學習習慣、解決問題的方法等。
  少兒班考題從未公布過
  想要成為少兒班和素質班的學生,需要經過初試、復試、封閉試讀三關。據介紹,考試並非簡單的智商測試,而是多角度、全方位地綜合考查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少兒班的復試還將增加英語考試和主觀題,素質班的復試選拔則沒有英語考試。
  據了解,八中少兒班從開設至今,其試題從未向社會公布過,校方擔心題目外泄會引發培訓機構進行研究,從而訓練出一批應試生,這就會違背少兒班“發現一批有創造潛力孩子”的初衷。

7名14歲的少年一起考進西安交通大學本碩連讀少年班,他們是同班同學,有班上的“學霸”,有“學神”,還有“學模”。在和他們的對話中,你感覺到的不是死讀書的書呆子,而是個個侃侃而談、神采飛揚,愛好天文、地理、文學的初中生。昨日,這群來自鄭州中學初三年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班的學生,分享了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他們是從全國各地名校選派的1935名優秀學生中脫穎而出,被錄取到西交大少年班。
  從2000人到500人再到130人,從初試到復試到心理測試再到面試,錄取率僅為6.5%。據了解,進入複試的學生要參加包括學業能力筆試、心理素質測試、身體素質測試和麵試在內的四大模塊的綜合測試。以面試的兩道題為例:
  1.關於墨菲定律,舉例說明自己對其的理解和看法。
  2.你的老師中有一位德高望重不苟言笑且年齡較大的老師,有一天你發現他的假髮戴歪了,你會怎麼做?
  不少送考老師認為,試題難度之大,超過高考。據了解,本次西交大面試成績全國平均不到80分,鄭州中學7名學生的成績卻都在90分左右。
 據鄭州中學副校長耿寶柱介紹,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班的教材使用和普通初中不同。這裡沒有了年級界限,三年的知識被重新整合、優化,構建成一個個知識模塊,學科之間的界限隨時可以打通。這還不算數量眾多的獨具鄭州中學特色的校本課程。
 

初中生被大學少年班錄取,在外界看來,他們就是智力超常的“神童”。可張笑宇和劉宇瑋不這麼認為。劉宇瑋說:“在西交大,我們都做過智力測試,成績最好也只是優秀,遠遠達不到'超常'。”7位同學中,智力測試得分最高的是128分,屬於“優秀” ,而智力“超常”的分數要達130分以上。還有的同學得分是110多分,屬於“良好”。
  “說實話,他們並不是班裡成績最拔尖的。”班主任老師王學娟說,“但他們的綜合實力強:各科成績均衡、思維敏捷、求知欲強。更重要的是,這些孩子個性鮮明,有獨立見解,這都得益於我們一直在開展的自主教育。”“自主教育”用學校的語言表述就是“思想上的自主教育,生活上的自主管理,學習上的自主發展”。

西安交大少年班複試注重“全面發展”

  西安交通大學本碩連讀少年班選擇年齡不超過15周歲、智力超常、身心健康、具有發展潛質的應屆初中畢業生。被錄取的學生將在蘇州中學、南開中學和西交大附中等3所中學上1年高中課程和1年預科課程,然後在西交大上4年本科和2年碩士研究生課程。

  西交大少年班的複試環節包括學業能力筆試、心理素質測試、身體素質測試和綜合面試四大模塊。實行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測試一票否決制,採用學生觀察量表、手動填塗回答的形式。這種測試能夠有效測量學生的個性特徵和一般認知能力,有助於測量早慧少年大腦機能特性的思維反應靈活性、興奮集中性和注意集中性。
  面試則關注人文素養、心理素質和創新潛能。西安交大採取“小組比較型面試法”,由5位專家面試5位學生。每組專家由2位理工專家、2位心理專家、1位人文專家組成。面試題目基本上沒有標準答案,更看重學生在面試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創造性人格特質,對事物和科研的內在興趣,以及在未來從事科學研究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