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李光耀反對學校上方言母語課程影響族群團結與競爭力 質疑李登輝的本土化路線可能有台獨意涵
2015/02/25 08:04:07瀏覽4074|回應1|推薦10

新加坡成功關鍵:統一語言、避免因華人說不同方言而把社會撕裂

-------------------

李光耀十分憂心現在新加坡年輕人要求政治開放,將撕裂社會使新加坡失去凝聚力無法進­步。 他表示在新加坡最容易贏得多數選票的方式,是告訴選民「我­們是華人,他們是印度人馬來人所以請投我一票」

你會不會覺得跟現在的台灣很像?

當初老蔣如果沒有強制推行國語.學校禁說方言(但民間社會不禁止方言).以當時來台的各省方言南腔北調.台灣社會如何溝通?族群如何團結?

--------------------

2015-02-22 聯合報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雖然年事已高,健康大不如前,仍在二○一三年八月六日發表新書「李光耀觀天下」,對世界局勢和新加坡的未來發表獨到見解。他在書中特別提到,統一語言和開放社會,是新加坡成功發展的關鍵因素。

 

新加坡人口中,華裔占百分之七十以上,李光耀本人也是華裔,因此建國之初有人提議以華語為國語。但李光耀在書中說,他堅持以英文為通用語文,學校一律用英文教學,其次是當地所稱的華語,也就是大陸的「普通話」和台灣的「國語」,但他反對把漢語方言如廣東話、閩南話等列入學校課程。他認為,這樣的語言政策可順利讓新加坡和世界接軌,使新加坡具有堅強的國際競爭力,也避免因華人說不同方言而把社會撕裂。

 

李光耀認為,新加坡成功的第二大因素,是開放社會。新加坡面積小又沒資源,必須對外開放,吸引外人投資。而且新加坡鼓勵移民,以彌補島國人才和人力之不足。

 

他並指出,日本和新加坡人口結構類似,但日本不太願意引進移民。他認為,日本排斥外來移民,將讓人口繼續減少,「如果我是會講英文的日本年輕人,我想我大概會選擇移民出去」。

 

李光耀也在書中提及新加坡不能靠提高補助拉高生育率。他說,生育率低與生活方式和心態有關。他說,「我放棄了,我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我把這件事交給下一代領導人去做。」

 

在可預見的未來,他認為,美國和中國是在行動和決策上,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兩個主要國家。

 

李光耀訪問台灣至少廿五次,和兩岸領導人都有交情,但在「李光耀觀天下」書中,他對台海兩岸未來發展著墨不多。李光耀認為,經濟整合讓台灣海峽的兩岸可以走在一起,中國大陸就無須動武。

 

李光耀在書中也佐以民調顯示,台灣人民支持獨立多於統一,李光耀認為,這和台灣是否與中國大陸統一無關,台灣命運仍將由兩岸的現實力量以及美國是否介入而定。

------------------------

新加坡講華語運動進入第35周年,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強調會繼續推行雙語政策,他說,民間呼籲放寬方言政策的想法並不務實。

 

講華語運動是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1979年發起,原先旨在促進新加坡華人講華語,少講方言,不過隨著新加坡使用英語做為主要語言成為主流,華人華語程度日漸低落,講華語運動成為加強華人華語能力的活動。

 

今年的講華語運動標語為「華文華語,多用就可以」,透過故事創作比賽、工作坊、講座以及電台活動等,希望新加坡華人多學習和使用華語。

 

李顯龍今天在慶祝活動上致詞時說,經過30多年的努力,華語在新加坡相當普及且有一定水準,多數年輕人會講,不一定非常流利,但可以聽懂也可以說。

 

新加坡在大眾傳播媒體如電視和電影中限制方言播放比例,有些歌因方言比例過高而無法公開播放。

 

近幾年開始有呼聲要求放寬方言政策,但李顯龍認為這並不務實,他認為,35年前政府觀察後發現如果要同時掌握好英文、母語和方言,對大多數新加坡人來說很難。

 

他說,新加坡放棄方言,是因為注重雙語教育,所以英語、華語水準都不錯,這是權衡利弊後的取捨,要學生同時學好三種語言,會影響英語水準及他們生活和就業機會,也影響華語學習,影響華語在新加坡長期地位。

 

他同時指出,中國大陸的崛起和經濟快速發展有相當大作用,能講華語,是一個優勢,不少新加坡人在中港台成功創業,「有些人認為為了追求經濟學華語,似乎太過功利,我認為只要你願意學華語,不管動機是什麼,學華語都是好的」。

 

李顯龍強調新加坡將繼續推行雙語政策,貫徹到底。

 

開發中國家,包括大陸和台灣,都曾努力研究新加坡的成功之道。其實李光耀一點也不藏私,他在回憶錄、演講和《觀天下》這本書裡,一再重複新加坡建國有成的兩大支柱:

第一是統一語言並與國際接軌。新加坡人口華族占百分之七十以上,李光耀本人也是華裔,建國之初有人提議以華語為國語,李光耀堅持以英文為通用語文,學校一律用英文教學。他也反對把華人的方言如廣東話、閩南話等等,列入學校教程。這樣就順利和世界接軌,使新加坡具有堅強的國際競爭力,也避免因華人說不同方言而把社會撕裂。

反觀台灣,在公車和捷運上,用四種語言報告下一站站名。先是國語,接著是閩南語、客家語和英語。有時車已到站,尚未說完。但在台灣這種複雜的社會背景下,誰敢提議精簡?語言政策是國家大政方針之一,舉一反三,其餘可思過半矣!

李光耀認為成功的第二大因素,是開放社會。新加坡腹地小,沒資源,必須對外開放,吸引外人投資,外資把技術、管理和市場帶進來。而且新加坡鼓勵移民,以彌補島國人才和人力之不足。

而台灣呢?鎖國。外人沒有投資機會。人才進不來,連大陸學生都在排拒之列。現在台灣的技術人才,反而向外移民了。

李光耀還有幾句話,我們聽了不知是何滋味。他說,新加坡如果推動真正的兩黨政治,則必然「走向平庸」。因為「最優秀的人才不會選擇從政,參選得冒很大風險,競選活動會變得非常不文明,甚至卑鄙惡毒。」台灣正以民主政治自詡,這話聽來十分「反動」。但是看看台灣今天的局面,豈僅「平庸」而已。也只有「平庸國家」的外交部長,會鄙夷新加坡是個「鼻屎小國」。

 --------------------

英語到雙語 星國政策趨吉避凶

2015年03月24日 旺報

1978年,時任新加坡總理的李光耀推動「華語運動」,以凝聚華人一體感。

李光耀過世,來不及慶祝新加坡獨立50周年;但這位新加坡建國總理實行的語文教育政策,卻扎扎實實影響了新加坡好幾代的人。從新加坡獨尊英語到近來的華語熱,正可看出新加坡一路走來的政治轉折。

1965年新加坡被迫從馬來亞聯盟獨立出來時,面對華人占3/4以上,多語言、多種族的前英國殖民地,李光耀選擇獨尊英語,除了當時的反共氛圍,以及英語能與世界接軌、求存發展之外,很重要的理由是趨吉避凶──若是選擇華語為主要語言,將引起周圍馬來亞國家猜忌。

軟硬兼施去方言化

之後新加坡實行雙語教育,學生不只學英語,也學習自己的母語,但所謂的母語不是福建話、潮州話等方言,而是統一為華語。

李光耀的「去方言化」是一系列軟硬兼施手段:1976年棄繁體字、學簡體字,棄注音符號、學漢語拼音;1979年推行「多講華語,禁講方言」;1981年華族學生姓名、街道名一律漢語拼音化。2011年他寫了一本書《新加坡雙語之路:我一生的挑戰》,講述自己投注50年心力,把新加坡從「各說各話」打造成「多數人都通英文也懂母語的國家」。

目前新加坡60歲以下的人在家說話也用英語,其「母語」可說是英語。這一代人剛好碰到1980年代新加坡廢除華校,全部以英語為官方語言,學校一律英語授課。70歲以上老者的母語是海南話、潮州話、客家話、廣東話等。

向兩岸徵華文老師

大陸改革開放後崛起,近年來新加坡政府和民間都有意推行華語文,幼稚園、小學每天都至少有1節華語課,下課後家長也熱衷讓小孩讀華語補習班。主要動力是很現實的問題:新加坡小學六年級會考,將華語列入考試成績。

但華語熱歸熱,畢竟使用英語太久,新加坡籍教師的華語文程度並不夠好,華語教材也過度簡單。有大陸籍家長表示,新加坡籍華語教師堅持問答題只能有一種表述方式,家長表示其他幾種說法也通,但老師堅持維持原來答案,「這表示他們的中文程度不能理解中文這一語言的多樣性。」星國政府也意識到這個問題,目前積極向台灣、大陸等華人地區徵求華文老師。

----------------

對蔣部長太失望了!

----

國中本土語言課擬列必選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教育部長蔣偉寧昨表示,十二年國教課程總綱將在一○五年完成,包括閩南語等本土語言課,研擬納入課綱中,由現行「選修」改為「必選」,亦即比照國小做法列入正式課程,國中至少將有一節本土語言課....

----

台灣為何英文比人差?

====>台灣現在都忙著愛台灣學母語那有時間學英語?母語應該是在家裡在社會上學習.怎麼會是強迫學生在學校學?就算在學校學也應該是利用社團時間讓有興趣的去參加母語學習社.怎麼會是佔用正課時間強迫學生〞愛台灣〞?

 

李光耀新著《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馬總統跟蔣部長真的要好好看看.要硬起來.別一遇到民進黨台聯這些兇神惡煞馬上妥協. 學學李光耀吧~別再被獨派綁架推行方言母語!

 

建國總理李光耀於1979年推行講華語運動,要求華人別講方言,以減少方言對學習語文的干擾時,被堅持方言有價值的人視為“忘本”;他要電視臺淘汰所有方言節目,以便制造一個講華語的環境,被許多人埋怨、批評, “當初不少人質疑政府出面推廣華語的做法,李光耀認為這些措施雖然被人說是殘忍、不近人情,但還是正確的,要不然,推動講華語運動的一切努力,會被講方言的電視劇抵消,直到後來中國經濟起飛,講華語到中國發展能占優勢,全球掀起學習華語熱潮的時候,很多人才稱贊政府高瞻遠矚,能領導潮流。

 

台灣的英語程度真的比韓國差一截。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ETS)今天公布台日韓多益成績統計,2011年台灣平均僅542分(滿分990分),比韓國整整落後84分。

語言只是溝通工具.重要的是靠這工具所獲得的知識 浪費時間在學習各種語言(方言).是對人類文明的傷害 與其為了愛台灣意識型態學台文.不如把這時間拿來好好研究解決世界氣候異常/各種醫學疾病來拯救人類拯救地球更有意義.要不然讓孩子學英文也更有競爭力更有國際視野.愛台灣能當飯吃嗎?

印度就是搞本土化搞民粹〞愛印度〞.結果全國各地方言幾千種.各地族群人民無法溝通也無法凝聚向心力.造成印度族群恐怖攻擊不斷.有世界最大貧民窟.人均GDP不到中國一半.全國人口近一半生活在貧窮線下.這就是你所嚮往的民主嗎? 如果秦朝沒有強制書同文車同軌.秦朝如何凝聚成強大的國家?

 

當初老蔣如果沒有強制推行國語.學校禁說方言(但民間社會不禁止方言).以當時來台的各省方言南腔北調.台灣社會如何溝通?族群如何團結? 時下年輕人只顧著追求小確幸,努力不足,過於安逸,心中既缺乏抱負也沒有夢想。

最近看了一部史詩般的大陸電視劇《大秦帝國》,變法前的秦國積弱不振,秦孝公亟欲富國強兵,在商鞅鋼鐵般意志的帶領下,以嚴刑峻法展開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根本改革。商鞅受到的阻力出奇地大,不過他卻能以「秦國夢」讓大家捐棄成見,緊緊凝聚了秦人的心,最後秦國才能逐步壯大。

 

台文根本沒有推廣的必要.世界的語文種類應該朝向越少越好.以免人類把時間浪費在語文學習上而阻礙了知識的學習與科技的發展.怎麼會為了意識型態去中國化獨立建國而硬生生多創造出一個台文呢?

 

李光耀新著《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

===>馬總統跟蔣部長真的要好好看看.要硬起來.別一遇到民進黨台聯這些兇神惡煞馬上妥協. 學學李光耀吧~別再被獨派綁架推行方言母語!

 

建國總理李光耀於1979年推行講華語運動, 要求華人別講方言,以減少方言對學習語文的干擾時, 抗拒的聲浪一波接一波,困難重重。

他在新著《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中, 道出他當時為何以及如何軟硬兼施, 不得不發動這項改變和重塑華族社群語言環境的複雜心路。 講華語運動推行32年,被很多人評為新加坡最成功的社會運動。它要求人們別講方言,減少方言對學習語文的干擾,看今天不少父母華語掛嘴邊,幾乎所有的孩子一句方言也不會說,可知運動的目的已大致實現。   

然而,建國總理李光耀於1979年推行這項運動時,被堅持方言有價值的人視為“忘本”;他要電視臺淘汰所有方言節目,以便制造一個講華語的環境,被許多人埋怨、批評,說“殘忍”“不近人情”“多此一舉”。 李光耀在他的新著《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中,道出了他如何以鐵鑄的意誌,來發動這場石破天驚的運動。   

他說,福建話原本是他深入民心、贏得選戰的重要武器,但是當《吳慶瑞報告書》指出方言就是妨礙新加坡順利推行雙語教育的罪魁禍首時,他果斷地“快刀斬亂麻”。“方言既然阻礙了雙語教育的推行,放棄方言,減輕學生學習的額外負擔,便成了無可奈何的選擇。”

  另外,方言也為新加坡制造“受過教育的文盲”。李光耀觀察到,當日的華文源流學生一跑出課室就說方言,尤其在鄉村學校,說方言的風氣更盛。而在英校,華族學生之間主要都以方言溝通。這些學生如果中途輟學,就把英語忘得一幹二凈,華語又因不常講而生疏,結果就出現了只會講方言,不能閱讀也不能書寫的“受過教育的文盲”。這是他認為推廣華語運動刻不容緩的原因。   但是運動的推展,從第一天起就困難重重。要求新加坡華人改變他們從出生第一天就開始聽和說方言的習慣,抗拒的浪潮來自各方,一波接一波。   當時好一些內閣部長在情感上,多不支持。林金山說:“何必要迫使孫子學習華語呢?他們會說方言,通曉英語,生活上完全沒有問題,沒有必要學華語。”   

杜進才說:“我們是中國南方移民,很自然說的是南方方言,何苦要迫使自己學習中國北方話呢?”他還舉出一個尖銳的例子,說明兩三代之間的聯系將隨方言消失而喪失。他說,他的女兒在學校學習英語和華語,不會說福建話,當她到馬來西亞太平去探望祖母的時候,兩人不能交談,這是很遺憾的。李光耀告訴他,他承認這是損失,但卻是無法不付出的代價。他不希望孩子們因為語文問題失去優勢。 李光耀:四種人反對講華語運動  

 李光耀在書中分析,反對講華語運動的人基本有四類。  

 第一類是基於感情理由,堅持方言有價值,不願放棄方言的人。這些人老的年輕的都有,他們說李光耀“忘本”。

  李光耀指出,那些說他“忘本”的人是感情用事。他說:“一個在新加坡出生的公民,他的‘本’就在新加坡。一個人如果因為不認識自己的文化,不能掌握自己的語言,缺乏了自尊心,失去自信心,那才是真正的‘忘本’。” 他以多年前去訪問盧森堡,拜會首相的一件事來解釋什麽是“忘本”。他說,這位首相要求他解釋門口一塊石頭雕著的漢字的意思。他告訴這位首相,那是個“福”字,“福氣”的“福”。  

 李光耀說:“我解說給他聽,他很感激。如果那時我回答不出,是很慚愧的,是無地自容的,那才叫‘忘本’。”

  第二類是傳統華校生。他們認為華人應該有寫華文的水平,而不只是能講;他們既不要看到方言消失,也想保留華文,英文則不應該被重視。他們還有意無意地誤解這項運動是要用華語來取代英語。但李光耀很堅持:英語是科技、貿易、管理的語言,地位絕對不能被華語取代。

  反對講華語的第三股勢力來自受英文教育者,他們以“根本不屑參與”的態度對待這個運動。他們繼續在家說方言,出外說英語,無往而不利。在他們看來,華語是低層次的、沒有經濟價值的語言。   

李光耀在書中回憶,當時在英文報《海峽時報》擔任采訪主任的馮元良對講華語運動很有意見。馮元良說,他到政府大廈去辦事,即使一聲不出,也照樣可以把事情辦妥。去建屋發展局付一張賬單,不用開口也可以把賬付了。他問,那為什麽要學華語呢?   

李光耀說,如果這些人沒有孩子,學不學華語的確不是問題。因為,當方言沒有用的時候,他們已經進入老年,仍舊能靠英語過活。可是如果他們是有孩子的人,則必須為孩子或孩子的孩子著想,只要他們在家里還講方言,下一代就學不好華文和英文,因為方言加重了孩子們學習語文的負擔。

  第四類抗拒者,是感覺不安的非華族人士,他們擔心這個運動成功的話,他們會被邊緣化,有一部分人甚至以為他們將來會被逼學華語。 軟硬兼施推廣講華語運動  

推廣講華語運動,李光耀當年是“軟硬兼施”。軟措施包括為公務員開華語班;出版多種附有中英文對照並有漢語拼音的詞匯手冊;讓人們通過電話熱線“打電話,學華語”;甚至規定華族公務員必須華語口試及格才能獲擢升。   “硬措施”中,沖擊最大的是新加坡電視臺在19787月停止播出方言廣告;197911月開始把所有香港廣東話電視連續劇配成華語;新加坡各影片發行機構也必須減少播映外地的方言影片。李光耀認為這些措施雖然被人說是殘忍、不近人情,但還是正確的,要不然,推動講華語運動的一切努力,會被講方言的電視劇抵消,並且也不可能深入到家庭里面去。 另一項“硬措施”是普及漢語拼音。教育部從198111日起,推行華族學生姓名漢語拼音化的政策。街道的方言名,政府也要改成漢語拼音。  

 但是這個要普及漢語拼音的政策不但受到華族人民反對,連異族同胞也有意見。他們說認識Ang Mo Kio(紅毛人的橋),而不是Hong Mao Qiao,為什麽要改變?一些家長也不希望孩子的姓改成漢語拼音後,和自己不同姓。學生姓名和街道名漢語拼音化,政府後來都不再堅持。

  講華語運動32年後,李光耀說:“這項運動集中了全國人民的力量,我們以堅定的意誌力來推展。這是個改變和重塑整個社群語言環境的浩大工程,它牽涉到文化、政治、經濟和社會因素,是如此的複雜,它的過程是漫長和艱辛的。  

 “當初不少人質疑政府出面推廣華語的做法,直到後來中國經濟起飛,講華語到中國發展能占優勢,全球掀起學習華語熱潮的時候,很多人才稱贊政府高瞻遠矚,能領導潮流。”

---

 

郝柏村:李光耀先生的正確語文政策

2011-12-02 郝柏村

中國的方塊字,是文字創造的特例,因為方塊字與語音,幾乎毫無關聯。兩千多年前,秦始皇厲行“書同文”,在500萬至1000萬平方公里的領域里,開成大一統的歷代王朝。但是,秦始皇未能統一語音,以致雖用同一文字,卻語音各異;方言也是中國歷史上分裂割據的一個因素。 1950年,蔣介石總統在臺灣複職,以建設臺灣為三民主義模範省為目標,使之成為全中國的縮影,亦為未來全中國的樣本。由於臺灣受日本50年的統治,知識分子都通曉日語,而多數人的母語是閩南語,蔣總統乃以推行標準國語,亦即依漢語註音符號發音的普通話,為首要的教育政策,政府規定在學校內禁用方言,但不禁止在家中使用母語。  

 經60年的教育,60歲以下的臺灣人民,都會說標準的普通話,所以臺商走遍全中國大陸,毫無語言障礙。 統一語言需要智慧和毅力   中國大陸1960年來,也推行普通話,但在1950年代中期,廢除漢語註音符號,改用羅馬拼音。其實,羅馬拼音永遠不能使中文羅馬化。

  近年來,我在大陸各地旅行,從海南省到新疆、西藏,所接觸的當地青年,都不說方言,中國各省方言的逐漸式微,也是歷史的必然發展。   語音必須在幼兒時期培養,我這一代的中國人,雖都講普通話,但改不掉幼兒時期的鄉音,江澤民先生和我所講的普通話,都帶有蘇北(江蘇省長江以北的縣市)口音,可見推行全體華人都懂的普通話,並非輕而易舉,須具有遠見的政治家,以智慧和毅力,經30年以上的努力,方能收效。

  新加坡在建國以前,本是多族群的移民社會。新加坡共和國的創建者李光耀先生,本受西方教育,但亦深受中國家庭的傳承影響。新國初創,他面臨兩項族群融和的挑戰,一為百分之七十六的華人、百分之十五的馬來人、百分之七印度人三種民族,乃訂英語和馬來語為新國國語,消除華人沙文主義的疑慮。二為面對百分之七十六的華人中,閩南人、廣東人、潮州人、客家人幾個主要方言族群的融合,自然以推行普通話為首要。

  李光耀先生幼兒時期,學習華語的過程是曲折的,直到19歲,才體會華語的重要而認真學習,能認識1500個方塊字,大概和我中學時期的英文程度差不多。不過,就華語而言,大概要認識3000個常用字才夠。

  英語和華語,後來不僅是新加坡的基本語文政策,也是臺灣和大陸的基本語文政策。隨著大陸硬體建設的突飛猛進,與市場經濟政策的成果,無論生產力與消費力,在可見的將來,華人經濟體必躍居世界第一。李先生重視華英雙語遠見,和學習華語的毅力,是令人欽佩和尊敬的。40年來,我每次與他見面,幾全用華語交談,可以溝通意見,彼此認同,經驗都是愉快的。   英語已是普世的語言,華語必將成為僅次英語的語言,且為全球五分之一人口溝通與情感的橋梁。這是今後必然的趨勢,說明英語和華語雙語教育的重要。   漢字無法用拼音取代,因此標準華語的推行,必須確立根本性的持久教育政策,新加坡的英語環境比臺灣好,而臺灣的標準華語環境比新加坡好,新臺的雙語教育,要使年輕華人的英文與中文,具有相同水準的聽說讀寫能力。   語言與文化是相依的,華語與中華文化息息相關,李先生雖受西方教育,但認同中華文化的優質傳承,中國自古的格言,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業精於勤”、“勤能補拙”、“儉以養廉”、“知足常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等,充分代表中華文化的民主、創新,勤儉等特質,益以西方的法治與科學精神,則能成就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大同社會。  

 我每次到新加坡,都感覺來到一個有法治的民主,有秩序的自由,以及和諧、安定、富足而充滿活力的國度,李先生的歷史成就,為臺灣海峽兩岸的年輕世代領導人,立下了不朽的楷模。  

 當英語和華語普及於全球華人時,對於中國長期的政治發展,全球華人經濟體的競爭力量,以及中華文化的優質傳承,都將影響無比,李先生的新書,印證了這樣的事實,我在贊嘆之余,重申無限的敬意。 作者曾任臺灣行政院長和國防部長,本文是作者對李光耀新著《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的讀後感

 

---------------------

 

國中國小強擠出一堂課來推行方言教育?就算不上英文課.把這學方言的時間拿來上體育課也強多了.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搜尋:大陸的教育部現在規定他們的中小學體育課1周要上6小時(台灣4小時).而且規定他們的學童天天要鍛鍊(運動)1小時以上.

一邊在統一語言推行國語.一邊在推廣方言.大陸在強國強種.台灣還在民粹搞本土化愛台灣.一邊是專家治國,一邊是民粹治國,大陸雖然暫時落後,可是我已經看到兩岸的對比與差距了。

-----

大陸教育部今天舉行記者會,宣佈今年度大陸「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週」將於11日登場,教育部發言人續梅在發言時表示,語言文字關係到「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歷史的傳承和文化的繁榮」,推普(推廣普通話)宣傳是統一認識,做好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前提...

===>同一天.台灣的新聞:國中本土語言課擬列必選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教育部長蔣偉寧昨表示,十二年國教課程總綱將在一○五年完成,包括閩南語等本土語言課,研擬納入課綱中,由現行「選修」改為「必選」,亦即比照國小做法列入正式課程,國中至少將有一節本土語言課....

----

母語應該是在家裡在社會上學習.怎麼會是強迫學生在學校學?就算在學校學也應該是利用社團時間讓有興趣的去參加母語學習社.怎麼會是佔用正課時間強迫學生"愛台灣"?

如果秦朝沒有強制書同文車同軌.秦朝如何凝聚成強大的國家?

當初老蔣如果沒有強制推行國語.學校禁說方言(但民間社會不禁止方言).以當時來台的各省方言南腔北調.台灣社會如何溝通?族群如何團結?

 

多學一種方言偶爾會有意想不到的好處。但是從經濟學的觀點看,這最多只能說是「邊際效益」,而且為了得到這點效益,還可能付出荒廢其他科目的「機會成本」。

跟媽媽阿嬤學方言 , 再自然不過了 ! 但是把選修改成必修 , 是一種政治 , 問題是 : 這樣的資源分配是否能為大家爭取到最大效益 ? 還是滿足部份族群的利益而已 ?

不必按血源抹黑 , 我是台灣人 , 先祖定居台灣超過三百年 , 我反對將台語選修改成必修 , 因為對孩子的未來幫助不大 , 請加強中文教育 , 特別是古典文學 , 現在孩子的中文程度真是爛透了 ! 現實就是 : 中文最重要 , 英文次之 , 讓孩子與未來世界接軌 , 台語我們在家會好好教 , 不勞學校費心 !

 

在我們的社區, 祖父本不會講國語的, 為了和孫溝通, 開始講生硬普通話. 甚致, 為了美國的孫, 他也講一點OK來一點Yes, NO. 社會就是這樣的, 上一代成全下一代 不是顛倒過來. 你們愛母語的心令人感動, 但是下一代要和韓國比, 要全球化, 現在已輸很多, 你們怎忍心為一己之私(母語工作機會), 讓下一代輸給韓國人? 應該多上英語才對呀.

 

一群用意識形態強姦學生的教師!

 

國家官方語言是國語,所以國語肯定是必修!

 

英文是目前與可以遇見的未來中國際流通的語言!

 

如果學校教育中還要培養第三種語言,我會要求自己的小孩學德語、法語、....任何可以連結其他文化的語言!

 

閩南語,在家庭生活中如有需求,自然就會學習與使用了!

 

別鬧了!!

本土語應該是家庭教育該教的,學校教一個小時,回家不講有用嗎?

再問台灣的本土語是哪一種,應該是原住民語言才是正統本土語,客語、閩南語都算外來語吧!!現在很多新住民,以後是不是也要將印尼語、越南語都列入必修,不要鬧了吧!!

想問問廣東省有將廣東話、客家話為必修嗎。美國有將印第安人語列必修嗎?澳洲有必修土著本土語嗎?

有興趣再去學教選修,強迫的叫必修。本土語是意識形態的必修,以後應該會隨政黨而增增刪刪,想想阿扁時代的杜x勝,簡直是災難。

 

-----------------------

 

社論-請教育部停止扼殺中華文化資產

中國時報 本報訊 20131021 04:09

教育部日前表示,12年國教課程總綱將在105年完成,其中「鄉土語言課」研擬納入課綱中,由現行「選修」改為「必選」,亦即國中比照國小做法至少將有1節鄉土語言課。與此相關的新聞是勞委會正在研擬「勞動教育法」,依目前草案,未來高中職以下學校每學期都需實施4小時勞動教育,並促請教育部將勞教課程納入12年國教課綱。使學生了解自身權益。

 

我們要請問教育部的是,請問多出的上課時間哪裡來?現在的高一和高二學生,每學期要上1617個科目,現在的國中,各種領域林林總總,都有必須涵蓋的特定議題,書包一天比一天厚;由於白天上課的傳統核心學科時間不夠,晚上需要補習,學生苦不堪言。

 

造成這種結果的基本原因,就是「教改」,1個被教育部奉為神聖的理念。教改的基本態度是教學「生活化」,人才「通才化」,於是各式各樣的課程被安排到中學,從海洋到法治不等,造成國高中生基本科目能力普遍下降,也就是「樣樣通、樣樣鬆」。

 

面對這種狀況,如果教育部有一點良知良能,就應當思考如何檢討改進,趕快研議如何減少學生不必要的負擔,如何加強學生的核心能力。但教育部沒有這樣做。剛好相反,教育部目前在研議新的總綱時,居然又要增加國中生的必選課,要把鄉土語言列為必選;以後還要再上勞動教育,讓學生知道以後當受雇者時的權益。

 

我們呼籲蔣部長要懸崖勒馬,不要成為繼續戕害中學教育的罪人。

 

教育部必須正視,國高中生沒有參加課外補習者,其基本的國文、英文和數學程度,已經下降到幾乎崩盤的地步。只靠白天上課長大的同學,用國文寫不出1篇沒有錯字、用詞可以達意、更不用說引經據典的報告。我們學生托福成績,本來在亞洲名列前茅,現在節節敗退。我們學生的數學,如果沒有補習,其程度也是慘不忍睹,上高中了連三角都還不會。

 

這樣的學生,有國際競爭力嗎?教育部不檢討一下如何提升台灣學生的國際競爭力,卻要當文化部,鼓勵鄉土語言文化,還要當勞委會的宣傳機構,宣導《勞動基本法》,是何道理?以前北一女學生要參加儀隊或樂隊,其先決條件是成績必須優良。請問教育部,如果你們連學生的基本核心學科能力的培養都做不好,讓我們學生以後出社會,到國際上去,競爭不過別人,你們還有心情和資格要學生每天去學儀隊和樂隊嗎?

 

我們希望教育部能趕快清醒過來,我們尤其強力希望教育部正視國文教育。國文是表達的基礎,是所有方言的共通文字,如果國文學不好,沒有深厚的國學根基,其他的就不用說了。而對國文科的宰割,始自93年教育部杜正勝部長修訂總綱,廢除選修「書法」、「國學概要」、「文法與修辭」、「應用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則由原本每周1節的必修,改為一門稱作「論孟選讀」的選修,與「小說選讀」、「區域文學選讀」、「語文表達及應用」同樣為1學年的課程。其目的在於「去中國化」,並把國文「語言化」。

 

馬總統上任後,在「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大力陳情之下承諾重修課綱,實際上教育部只宣布98課綱延後1年實施,保留國文、歷史兩科重新修訂。中教司延續前兩次圈選特定人士參與課綱修訂的作法,修出來的課綱仍以98課綱為依據,「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為選修,僅將範圍擴及學、庸,總學分數同先前「論孟選讀」,並且不列入考試。

 

不曉得教育部知不知道,國文程度好,有中華文化的底蘊,是台灣人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台灣員工重禮節、有信用、有文化氣質、受到古老文化的薰陶,也就是「古意」,是其重要的資產特色。來到台灣的外國人和大陸人,只要在台灣待上一段時間,都會有此感受;聘用過台灣員工的雇主,均有此感覺。

 

不幸的是,在先有教改,後有基於意識型態的政策之下,政府一步步地扼殺了原來的資產,而教育部歷任部長,還是繼續執行相同方向的政策。

 

我們希望教育部可憐我們的下一代,可憐一下沒有錢讓兒女上補習班、沒有能力送子弟出國念中學的家庭,憐惜一下台灣人所具有的中華文化資產,不要再繼續扼殺我們的下一代。

-----------------

 

〝我們的中學生受文言文的荼毒還不夠深嗎?〞的人 是否適任國文老師?

===>難怪台灣學生國文能力越來越差.不是只會網路幼稚火星文.就是只會口語粗淺白話文.我不敢說台灣方言是糟粕.但中國文言文絕對是中文的精華:文字精妙簡練詞彙優美微言大義.多少成語經典名言是從文言文中產生?因此想在作文或演講中提高層次深度與精采度.適當加入一些文言文是絕對必要的.

 

可惜台灣本土派教師反中意識型作祟.在全世界皆流行學中文的今日.竟然要求學生學"河洛文學、客語文學、原民文學"等方言文學???

 

語言的功用是溝通。語言太多太複雜,使得人與人間溝通困難,產生許多誤會與衝突。古人的活動範圍不大,語言問題也不大。交通與通訊工具進步,尤其是網路興起後,地球村逐漸成形。

 

今天國際間最常用的是英語,很多非英語系國家的人學習英語不是因為受到英國或美國的壓迫,而是為了方便或是為了生存,是一種很自然的需要。有些英國殖民地在二戰結束獨立之後,立刻降下英國國旗,趕走英國人,但是擁抱英語。學習英語是世界潮流,而潮流是無法抵擋的。

 

政府近十幾年來的教改讓大學教育崩盤,大學生的英文能力落後大部分亞洲其他國家,台灣的整體競爭力因而大幅下降,我們的教育政策亟須改弦易轍。

 

既然語言的興衰是自然演變,政府主導語言政策事倍功半,學習英語成為世界潮流,因此當務之急不僅不是如某些教師團體所要求的把母語教學延伸到高中階段,而是減少現有的母語教學時數,甚至應該認真思考完全廢除母語教學。

---

舉雙手支持!

我早就這樣認為台灣應該放棄本土思維民族主義改將英文與中文並列官方語言...像新加坡一樣實行雙語.別的不說.光是除去語言障礙就能吸引世界最聰明的學生.

美國強盛的原因:其實美國平均智商不高.學生素質也差.但因為吸引最聰明留學生在當地讀書就業所以讓美國科技超強.

 

 

韓國為什麼英文比台灣好?因為牠們統一語言!

我大學生多益平均557 不具國際競爭力

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ETS)台灣區最近公布台、日、韓一千大企業招募員工英語能力調查,南韓基本門檻為多益七百分,台灣和日本都是五百五十分;去年多益成績,南韓也遠高於台、日。

ETS指出,調查顯示南韓員工的英語即戰力策略奏效,讓南韓大企業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快速崛起。

ETS台灣區代表王星威指出,調查發現,台、日、韓一千大企業招募新進人員的多益成績要求,南韓百分之百都要求英文能力,且門檻為七百分,有的甚至要求八百分,台灣與日本都只要求五百五十分;但台灣只有近兩成八要求多益分數,日本則八成三企業要求英語能力。

ETS之前公布二○一一各國多益平均分數,台灣為五百四十二分,南韓六百廿六分,台灣輸給南韓。

以目前台灣大學畢業生平均成績五百五十七分來看,只能勉強符合台灣企業的需求,但不具國際競爭力。

台灣的英語程度真的比韓國差一截。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ETS)今天公布台韓多益成績統計,2011年台灣平均僅542分(滿分990分),比韓國整整落後84分。台日韓1000大企業中,採用多益成績當用人標準的比率,韓國高達100%.台灣卻只有27.9%

根據ETS統計,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多益成績,比台灣全體平均成績高一點,達到557分,其中國立大學畢業生是638分、私立大學畢業生567分、國立科大507分、私立科大則僅有434分。

台日韓企業英語能力報告中顯示,81.61%的韓國企業招募新人才時,需要英語口說能力,但台灣去年才開始重視這部分,顯示台灣企業重視英文能力程度落後一截。

 

美國ETC公布2012年全球多益報告指出,台灣去年共有264563人次參加多益測驗,平均成績為539分,創下近4年來新低,雖小贏香港、日本,卻大輸南韓89分、中國208分;且在台灣中,高中生的多益平均成績比大學生高出78分。

 

 ETC報告指出,在北美、南美、歐洲、非洲、亞洲5區中,多益成績最差的是亞洲,平均閱讀分數為255分、聽力309分,綜合為564分;台灣則低於亞洲平均值,平均閱讀分數為295分、平均聽力分數僅244分,綜合為539分,聽力能力不足的問題顯而易見。

 

 報告顯示,孟加拉去年的平均多益成績高達899分,高居全球第一,其次則為斯里蘭卡、尼泊爾、德國和印度。

 

 單看東亞部份,中國的747分為最高,平均閱讀分數為389分、平均聽力分數為358分;其次依序是南韓628分、台灣539分、香港513分、日本512分。

 

根據最新統計,去年台灣托福平均成績,在亞洲卅國中,排名第十七名,比前年退步三名;不但輸給星、港、印度等前英國殖民地區,也落後第七名的南韓越來越多,僅略勝中國大陸及亞洲排名倒數第三的日本。

托福早期採紙筆測驗,主要考聽、讀測驗,容易「背多分」,二○○五年改採整合聽、說、讀、寫的網路測驗,滿分一百廿分。題目靈活、死背沒用,考倒台、日、韓、大陸等非英語系國家的亞洲學生。

 

根據托福英文官網公布的資料,台灣去年托福平均只有七十八分,比七年前提高七分,以英聽測驗表現最差,滿分卅分,台灣平均只得十九分;中國大陸進步更慢,去年首度輸給台灣,僅七十七分。

 

大考早已加考英聽的南韓,托福成績進步顯著,七年來平均分數提高了十二分,去年平均八十四分,不但贏台灣六分,也已超過香港兩分。

 

剛退休的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前院長李振清,長期觀察托福的考情。他說,出身現代集團的南韓前總統李明博,任內全面推動大學國際化、提升學生英文能力,加上首爾大學等南韓大學,對學生要求嚴格,留學哈佛、耶魯等國外名校學生,遠超過台灣,南韓學生托福成績大幅超越台灣,他並不驚訝。

--------------------

 

國中國小強擠出一堂課來推行方言教育?就算不上英文課.把這學方言的時間拿來上體育課也強多了.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搜尋:大陸的教育部現在規定他們的中小學體育課1周要上6小時(台灣4小時).而且規定他們的學童天天要鍛鍊(運動)1小時以上.

 

國中小體育課 時數不到歐美1/2

2013/10/01

【聯合報╱記者沈育如/台北報導】

教育部統計,過半國中小學生愛上體育課,小學生更高達75,但台灣國中小體育課時數太少,不到先進國家的一半,且師資不足、常被借課,影響學生體能。為鼓勵學生多運動,教育部除了拍影片宣導「聰明學習靠運動」,明年也將編預算獎勵推動有成的縣市,未來更考慮恢復小學課間操。

 

教育部今年出版的「學校體育統計年報」顯示,台灣小學生平均一周上體育課74.8分鐘,國中生是91.8分鐘,相較於歐美先進國家的180分鐘,台灣學生時數不到先進國家一半,明顯不足。

 

為宣導「運動有助提升學習力與專注力」的觀念,教育部特別拍攝「聰明學習靠運動—補腦丸篇」30秒影片,並投入2百萬元費用,即日起至11月中,在各有線、無線電視台播出,鼓勵學生多運動。

 

教育部體育署署長何卓飛昨在影片首播記者會表示,學生抱怨體育課時間不夠,一部分是因老師專業不足,偏向靜態授課,也可能因體育課不被重視,被借去上其他科目,導致教學不正常。

 

他指出,除了透過影片向家長、師生宣導,體育署也鼓勵學校,運用班會等彈性節數上體育課,並加強師資培育、強化教材與教法,且預計明年起編列經費,用來獎勵推動運動有成的縣市,達成學生「每天運動30分鐘以上、每周運動210分鐘以上」的目標。

 

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主任魏國珍,也在補腦丸篇影片中入鏡,他表示,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學生的記憶力與學習力,國外的研究發現,有上體育課的學生,學業成績明顯優於沒上體育課。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吳福濱指出,國中小的體育師資不足,課程品質不佳,又常被借去上英文、數學課,「對學生很不公平」,教育部要盡速解決。

 

 

教育部體育署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國小體育課每周平均74.8分鐘、國中約91.8分鐘,較先進國家平均約180分鐘少一半。而國外對學齡兒童的相關研究發現,每天上1小時體育課者,學業成績優於未上體育課者。

 

教育部統計年報顯示,半數以上的國高中生都喜歡體育課,國小生高達近75%,但僅不到3成學生認為體育課時間足夠。

 

教育部調查指出,包括美、德、日等先進國家,國中、小體育課時間每周平均約180分鐘,高中約120分鐘;台灣的國小體育課每周平均約74.8分鐘、國中約91.8分鐘、高中職約110分鐘,皆明顯不如先進國家,不利體適能發展。

 

體育署長何卓飛說,國中小健體領域課程雖有固定時數,但體育課實際上課時間不足,原因可能是部分教師非體育專任教師,專業不足之下,偏向給學生靜態的健康教育課程;或體育課被學科「借」走。

 

何卓飛表示,增加學校體育節數涉及課綱,短期內要調整有困難性,現階段多鼓勵學校運用彈性節數上體育課,並使體育教學正常化,不要被借課。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吳福濱說,支持體育教學正常化,教育部也應該增加體育方面專任師資。

 

教育部昨天推出一段30秒的宣導短片,影片內容為大人們紛紛拿補品給小朋友吃,希望孩子功課更上一層樓。但其實適當的運動就有助於增進學習力、穩定情緒。

 

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主任魏國珍指出,國外對學齡兒童相關研究發現,每天上1小時體育課者,學業成績優於未上體育課者。因為,運動會使人體耗氧量大增,進一步促進血液循環,致更多帶氧的血紅素至腦部,有助思考與和記憶力。

 --------------

 李光耀提到兩岸統一問題,乾脆的表示:「台灣與大陸的重新統一是時間的問題,這是任何國家無法阻擋的。…李登輝當總統時,他發起台灣化進程,強調該島脫離中國。但是這不會改變最終統一的結果,這樣做只能使台灣人在重新統一實際發生更加痛苦。」 

----------------

李光耀反對台獨 質疑李登輝的本土化路線可能有台獨意涵

2015-02-22 聯合報 

李光耀是新加坡首任總理,雖在一九九○年卸任交棒給時任副總理吳作棟,但對兩岸關係仍充滿影響力,他長期關切兩岸關係,身為亞洲地區的元老政治家,並且與兩岸跨世代元首都有深切關係,使得李光耀得以在兩岸間保持一種特殊身分,甚至被媒體冠以「兩岸調人」的角色。

回顧過去來李光耀在公開場合對兩岸關係的評論,即使退休,李仍隱身幕後關切政局,台灣派駐星國代表,都設法與李光耀保持良好互動。李光耀觀察台灣自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四任總統的執政,有他自己的獨特看法,但從不掩飾,他向來主張兩岸應統一。

李光耀二○一一年時曾在「世界華商大會」對談會中提及,兩岸關係愈來愈緊密,全世界沒有國家會支持「台灣獨立」,中共不需要擔心。他說,十年、廿年及卅年後,兩岸的關係會愈來愈緊密。

李光耀認為,兩岸統一只是時間問題。但無法預測時間。他呼籲大陸要耐心等待,如果使用武力,就是在殺害自己的族人,那對中華民族是非常大的打擊,也將重重影響未來大陸與台灣之間的關係,動武並不符合中國利益。

李光耀曾在國民黨立委訪新加坡時,質疑當時李登輝總統的本土化路線,可能有台獨意涵,希望透過立委向國內傳話,讓當局知道星方的關切,但是李光耀的態度,惹惱李登輝。原本台星雙方在蔣經國總統任內,關係十分的緊密,但在李登輝任內,卻有許多微妙變化。

-------------------

剛愎自用的李光耀,也徹底表現在新加坡的語文政策上。用英語統一一個語言環境複雜的島國,不但符合李光耀本身作為英語精英的利益,也加速取得經濟效益。但另一個較不為人探討的深層原因是李光耀壯年從政,被迫重新學習華語、閩南話和馬來語的痛苦,導致他深信過分注重多種語文是負擔而非資產。

同樣的,他反對方言,是不希望民眾把心思花在「沒有價值」的事情上。因此,與其說他老人家「敵視」方言,倒不如說他嫌棄閩南話、潮州話、廣府話、客家話和海南話等「不具經濟價值」,雖然這些才是早期大部分新加坡華人的生活語言,文化的根源。

而李光耀的務實精英主義落實到什麼地步呢?就是新加坡政府可以每年派遣數以百計的教師到中國學習「標準普通話」,甚至門戶大開,把中國人請進來教華文,卻依然不允許華文挑戰英文的至尊地位。因為在李光耀看來,只需少數政府精英精通華文,一般人「能說能聽」足矣。

當然,李光耀在政治上的獨裁和高壓,對一般馬來西亞華人而言並不重要,這些人在馬來半島把一些「民主建設」或「人權自由」的口號背得朗朗上口,但一越過柔佛海峽,看著閃耀著的高樓大廈,觸摸著幣值直追美金的新幣,馬上忘記背後,立時為李光耀的功績所震懾,傾全力為其說項者亦不在少數。人民行動黨的專政本質,促使馬來西亞人更深刻反省經濟建設達到第一世界國家水準的新加坡人。事實上,入籍新加坡的馬來西亞華人更可能成為人民行動黨「由上而下」,政府與民間地位不平等的體制的辯護士。

 

美國學者杭亭頓曾指出,新加坡是清廉有效能的威權,台灣是腐敗的民主,李光耀在統治上強硬而不寬容,對反對派極盡打壓迫害限制之能事,他的名言「秩序先於民主」、「我不必向世界交代,我只向新加坡負責」,使他在人權及民主紀錄上飽受責難。雖然他的確把新加坡建立成「花園城市」.新加坡獨立後,李光耀積極推動經濟發展與教育改革,建立以高效率與廉潔而聞名的政府,雖然壓縮了政治上自由民主的空間,卻讓新加坡成為亞洲最富裕繁榮、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

 

 在政治方面,李光耀打擊政敵、壓制反對黨從不手軟,獨立後一直實施《國內安全法》,授權政府在必要時不經審判即可無限期拘禁「危害國家安全」人士。李光耀提倡「亞洲價值觀」,強調亞洲國家不必完全遵循西方對於民主、自由、人權的價值觀。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llygun20000&aid=21100616

 回應文章

加藤鷹騷手弄汁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台灣已成全世界最大的媚日國家,我真的感覺非常羞恥
2015/02/25 08:14
國中課綱 加台語或加英語?
2014-08-26
【聯合報╱黑白集】

國中課綱是否要加一個學分必修的鄉土語言,正在交相論證之中。有一種意見是:加一堂台語課,不如加一堂英語課。

新書《李光耀觀天下》中相當凸顯新加坡的語言政策。在英國殖民馬來西亞時代,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皆行英語,脫離英治後,一九六五年二者分離,馬來西亞改行馬來文,華人為主的新加坡則仍以英語為「工作語言」,而未以華文為主軸。此一政策,對內使新加坡各種族在語文上皆居平等地位,且對外以英語與世界接軌,成為新加坡創造世界奇蹟的主因之一。

台灣在一九四五年光復後,廢日語,抑台語,行中文;今日六十五歲以下者,無論祖籍是三十五行省裡哪一個,皆是學ㄅㄆㄇ上來的。但台語畢竟仍是多數人的母語,再加上本土意識的抬升,台語迄今仍是通行的語言,且近年又在國小成為「鄉土語言」的正式課程。如今要談的是,要不要在七至九年級每周再加一小時「鄉土語言」?

台語在台灣是「活生生」的生活語言,連「國語」也吸納了「白目」、「凍蒜」、「踹共」、「趴趴走」等語彙,即可證台語的社會活力。何況,中文與台語是「同文不同語」,中文存在,台語在台灣就不會消失。

如今,國小有一學分的「鄉土語言」,已有為台語打底的作用,需不需再加三年「拼音化中文」的台語課程?於是有人建議:倘非要為國中生加一堂課,加台語不如加英語。而若可在英語和台語課之間作一選擇,選擇權應當交給教師、家長會及學生,而不應交給藉語文來操作政治的政客。

新加坡以英語立國,而禁止廣東話與福建話的電視劇。台灣若能加一堂「社交英語」,免一堂「拼音台語」,也損不了台語的地位,卻可能增強了學生未來面對全球化挑戰的實力。
最新一期《時代》雜誌以「中國世紀」為封面故事,指出中國已經成為新超強,正處於新王朝的開端
沉睡的巨龍甦醒了 中國崛起撼動世界 歌唱偶們親愛滴祖國從今走向民主繁榮富強 中國新超強美國難制衡
拿破崙:「中國是頭睡獅,一旦驚醒將震動全世界!」
加藤鷹騷手弄汁(kellygun20000) 於 2016-04-16 20:26 回覆:
從韓國看台灣,台灣朝野各黨,先前為了課綱版本是否要去中國化而爭論不休,其實在兩岸交流已經如此頻繁的情況下,去不去中國化早已不再是重點了。
--
韓國越南搞意識形態去漢字化.對自己根本沒好處.
以日本為例:光靠漢字.中日兩國人民就可以簡單溝通.即使不懂日文.光靠漢字.日本的商品書籍上的日文也能大概了解.這造成日本反過來對華人文化圈造成很大的影響(文化殖民軟實力).許多日本漢字詞彙.如一生懸命.熟女.人妻.中出.顏射....也在華人社會裡流行.
同樣的日本人到鄰近的中港台旅行.懂漢字也給它們很大的方便.互蒙其利
反觀越南韓國.去漢字化去中國化表面捍衛民族尊嚴.但實際上呢?
台灣該引以為鑑!
---
400歲都敏俊能講中文 現在韓國人卻只剩會讀漢字名?
2016-04-13聯合新聞網 文/蔡增家
有一年,我趁著中秋連假到韓國旅遊,卻發現繁華的首爾大街上商店大多關門,有如一座空城,仔細一問,才知道原來韓國人也放中秋假期,而且和農曆過年及端午節並列為年度三大節日之一,大家早就返鄉與家人團聚了。

韓國為何會有如此「漢化」的習俗呢?其實在過去,由於朝鮮半島長期屬於中國的藩屬,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相當深,因此,韓國人雖然講韓文,但是卻沒有自己的文字,書寫都是用漢字來表示,但由於漢字相當艱澀,當時只有士大夫及讀書人才有機會學習漢字,一般的平民百姓幾乎都是文盲。

一四四三年世宗大王雖然發明「諺文」,但是當時主要的用意並非要「去漢字化」,只是希望創造一個人人都容易溝通使用的語言,並能夠把用漢字寫不出來的「純韓語」(約占韓文的二○%)表述出來,因此,在之後的五百年當中,韓國的官方文件及出版品,為了力求精準,仍然是以漢字為主,而「諺文」只是漢字的輔助工具。

一直到一九○六年,當時的學者周時經提出「韓文獨尊論」,他認為漢字是外來的文字,韓國應該要透過韓文本土化來喚醒民族自覺。而周時經的「韓文獨尊論」,在一九四五年韓國獨立之後開始落實,自此韓國政府連續發動三次去漢字化運動,有人稱之為戰後「六十年文字運動」。

從韓文獨尊,到漢字復活

首先韓國政府在一九四八年頒布《諺文專用法》,開始逐步廢除漢字,由於當時韓國受到美國文化影響相當深,「脫亞入美論」成為知識分子的主流意識,擺脫落後象徵的漢字,學習進步的英文浪潮,更是風靡全國,當時韓國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成立「漢字廢止會」。由於美國提倡廢除漢字,主要是希望韓國能夠擺脫中國的文化牽制,而這種非發跡於韓國人本身需求的運動,其實並沒能排擠漢字,當時政府公文、報刊雜誌,依舊是「韓漢並用」。

而漢字真正開始在韓文當中消失,是在一九六一年朴正熙總統執政之後,在他掌權的十八年期間,他全力倡導「廢止漢字」「韓文專用」政策,因為這些政策,將可以讓過去韓國所有的官方文書及出版品完全失去效用,同時也可以拿來對付反對黨金大中的政治攻勢,並有利於朴正熙的獨裁統治。
漢字真正開始在韓文當中消失,是在一九六一年朴正熙總統執政之後,在他掌權的十八年期間,他全力倡導「廢止漢字」「韓文專用」政策,因為這些政策,將可以讓過去韓國所有的官方文書及出版品完全失去效用,同時也可以拿來對付反對黨金大中的政治攻勢,並有利於朴正熙的獨裁統治。

不過,朴正熙雖然發動全面廢除漢字運動,但是他本人的漢文造詣卻是相當深厚,我記得曾經在一張照片當中,看到朴正熙提著毛筆,揮毫寫著「祖國現代化」五個大字,而他的長女,韓國現任總統朴槿惠,不但從小學習漢語,並熱愛中華文化,喜歡中國哲學。由此可見,朴正熙的廢除漢字運動,並非是他對於漢字有特別的成見,只是把廢除漢字運動當成一種打擊異己的政治工具。

經過朴正熙十餘年的廢除漢字運動,韓國年輕一代的學生幾乎完全不懂漢字,而圖書館內典藏的古書及出版品,都要重新再用韓文進行翻譯。另外,由於現今的韓文是以拼音方式呈現,因此出現許多相同發音,卻可對應眾多漢字的情況,例如jung這個字,它的漢字便有重、仲、中、眾等四種;jae這個字,則有再、載、宰、才、栽、災等十七個漢字;最普遍的sa,則多達五十四個漢字,這讓韓國人為了避免混淆,都會在他們的身分證上加註漢字,而他們的姓名也成為現今韓國人唯一認識的漢字。

韓文使用大量的同音異字,也常常造成韓國行政上的錯誤與疏失,例如,有一年韓國政府正在進行高鐵建設時,由於鐵軌的混凝土枕木需要防水發泡棉的填充物,但是施工單位卻誤用了吸水材料,導致十五萬根枕木出現龜裂,最後政府調查發現,出錯原因竟然是施工單位誤將「防水」錯認成「放水」,因為缺少漢字的標記,而韓文當中的「防」與「放」是同一個發音。

就在韓國實施韓文專用政策將近四十年之後,在一九九七年開始出現轉變,原因是韓國於該年爆發金融危機,造成國內經濟急遽下滑,當時的韓國工商界人士擔心,由於韓國有超過四○%的商品輸出對象是中國大陸,而完全拋棄漢字的韓國,將難以和使用漢字的中國大陸做生意。

於是一九九八年金大中總統上台之後,便發表「漢字復活宣言」,鼓勵學生多多學習漢字,出版品及新聞報導盡量「韓漢並陳」,以提升國民的漢字能力;而在二○○九年,由韓國二十位前總理所組成的「全國漢字教育促進總聯合會」,聯名向青瓦台呈上一份建議書:主張韓國應該從小學開始教漢字。另外,韓國五大經濟團體也建議屬下的十九萬家公司,在招聘職員時必須經過漢字考試。

雖然目前在韓國,漢字教育仍然只是中學的選修課,但是現在許多韓國的大學規定,在學生畢業之前必須拿到漢字二級證書,或者通過校內進行的漢字考試。而三星集團等大企業,在聘用員工的過程中,會給持有漢字資格證書的應聘者加分,而目前在韓國,「漢字能力資格證」和「托福英語證」以及「電腦應用能力資格證」,已經成為大學生的三大必備證書。
從韓國看台灣,台灣朝野各黨,先前為了課綱版本是否要去中國化而爭論不休,其實在兩岸交流已經如此頻繁的情況下,去不去中國化早已不再是重點了。更重要的是,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學習韓國,思考如何推廣台灣本土製作的戲劇,發揮我們的軟實力?
加藤鷹騷手弄汁(kellygun20000) 於 2015-03-24 12:32 回覆:
李光耀逝世:一個無可複製的傳奇之句點
2015-03-24 聯合報社論
李光耀去世。這是歷史天體中的巨星殞落。他的一生充滿爭議性,但加加減減之後,應當無損其足當被視為歷史偉人的評價。他的成就不僅反映在新加坡的治理,也反映在歷史與全球的高度上。當然,他受到的批評亦復如此。
新加坡沒有李光耀,不會有今日奇蹟;李光耀若不在新加坡,亦難有今日地位。李光耀領導新加坡獨立的第一手棋,即奠定了新加坡與李光耀的今日。新加坡當年是因「華人社會」而被馬來西亞「逐出」聯邦,但李光耀卻成功地以「英語社會」改造了新加坡的「華人社會」。此處有兩個吊詭:一、若李光耀不是善用「被逐出」的氛圍,而是主動鼓吹獨立,新加坡的外在情勢發展必不同於今日;二、獨立後,李光耀堅持以英語為主要語言,藉此將華人的優勢加以概平,英語並成為新加坡全球化的利器;若李光耀當時沉溺在華人優勢的思想,而順從多數主張以華語為國語,則新加坡今日的內部情勢亦必不同於今日。僅就新加坡建國時期的此類政策抉擇言,李光耀已流露出不同凡響的格局。
李光耀的政治哲學有幾點顯著的特徵。一、菁英主義:他常發表類似「基因決定論」及「優生至上」的言論。例如:他公開倡議大學以上學歷的男士應迎娶大學以上學歷的女士,並鼓勵大學以上學歷的女性多生育。二、社會達爾文主義:他雖倡導公平與保護貧弱,例如新加坡有八十四%人口住在政府興建的組屋中。但他更支持社會競爭,反對民粹媚俗的社會福利政策。三、柏拉圖式理想國:李光耀否認受到柏拉圖的影響,但新加坡的政經架構卻幾與柏拉圖的理想國無異:「哲君(李光耀)/金質人(菁英統治)/銀質人(軍人或教師等護國者)/銅質人(工商百業及庶民)/奴隸(不宜今昔相比,但新加坡五百四十餘萬人口中,有約一百三十萬僅有工作權而無公民權者)」。四、馬基維利主義:李光耀不諱言認同馬基維利。他曾說:「在被敬愛及被敬畏之間,我認為馬基維利是對的。如果沒有人怕我,我就沒有價值了。」五、家長式政治:李光耀在新加坡創造了「一黨專政的民主政治」。新加坡有定期選舉,也有特殊形式及內涵的政黨競爭;但新加坡的選舉制度,可使李光耀所屬的人民行動黨雖僅得六十%的選票,卻幾占九成九的國會席位。這種容許呈現四十%的反對者選票的「一黨專政的民主政治」,以嚴明的法治與優渥薪酬維持廉能政府,緊縮言論自由,雖說亦有特殊形式的選舉與問責,卻迄無政黨輪替的表現。李光耀更公開預言,新加坡如果推行西方模式的兩黨政治,「必然走向平庸」。
綜上所論,這種「李光耀模式」,在政治面,他不諱言質疑民主,對民主有保留,但不棄法治與問責;在社會面,強調社會競爭,以高薪收攬菁英,亦維持基本社福,但不以民粹籠絡貧弱。再加上新加坡不在列強之間左偏右袒,而以全世界為腹地,因而成就了「李光耀奇蹟」。
李光耀的地位是全球性的,也是歷史性的。歐巴馬稱他是「亞洲的傳奇人物」,季辛吉稱他為「再沒有比他更好的策略思想領導人」。李光耀在台海兩岸的角色也十分突出,他曾訪台逾二十五次,一九九三年第一次辜汪會談亦是在新加坡舉行;而北京也不諱言,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思想與決心,肇始於他一九七八年的訪星之旅。其實,中國大陸在政經改革上,始終以成為「大一號的新加坡」為目標,但恐難效顰複製。李光耀原對台灣與大陸的競合關係甚表關切,但暮年對台灣的應對不以為然,並對台灣的未來表示悲觀。李光耀走了,台灣失去了一位摯友及諍友。
李光耀曾說,新加坡太小,小得無法改變全世界;但他卻改變了新加坡,使之成為全世界矚目的國家。李光耀的國家治理,將「民主/專制」、「競爭/福利」、「菁英/平庸」、「全球/在地」作成了史無前例的特殊比例組合。但畢竟這是新加坡與李光耀的組合,因而,無論視其為成就,或加以批評,恐怕均不可能再複製,甚至失去了李光耀的新加坡之前景如何,亦是未定之數。
李光耀與新加坡的組合,看似歷史的一場偶然;但這場偶然卻為所有的國家社會必然會遭遇到的政經難題,提供了令人無法忽視的特殊解答。李光耀辭世,這似乎是一個無可複製的傳奇之句點,無論你推崇李光耀或抨擊李光耀。
加藤鷹騷手弄汁(kellygun20000) 於 2015-03-23 14:39 回覆: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領導新加坡52年,他被稱為「政壇巫師」,讚譽其獨到的政治眼光。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曾說:「我觀察這個人幾10年,他的預言從來就沒有錯過」。

李光耀生前與中國5代領導人均有交往。自1976年首次訪問中國至今的39年間,李光耀共訪中33次,從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到習近平都有會晤。對於中國的發展,李光耀曾經數次做出「預言」,部份更已被驗證。

預言1:中國在西太平洋的對抗終將佔上風

李光耀稱中美兩國爭奪亞太地區主導權的競爭已經開始。中國將把美國趕出12海里的領海至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屆時,中國將成為區域大國,必要時也會展現力量。

預言2:中美並不是美蘇的零和遊戲關係

很多人認為,美國重返亞洲,是要防堵中國。可是李光耀認為,中國不是蘇聯,因為中國過去苦了這麼多個世紀,志在國家的利益,而不是改變世界。

預言3:日本正在慢慢「走向平庸」

李光耀早在1996年就預測中國經濟將超越日本,而中國並沒有讓他等到2030年。日本2010年名義GDP比中國少4044億美元,中國正式成為第二大經濟體。

預言4:戰後出生日本人若掌權,日本或自行發展軍力

在日本戰後出生的一代人於15至20年後掌權時,日本中斷與美國盟約而自行發展軍力的可能性不能被排除。時至今日,似乎李光耀的預言正在應驗中。安倍推動集體自衛權是日本脫離和平憲法的第一步,日本右翼政客也希望擺脫美國的束縛。

預言5:阿穆爾河灣地區將重新住滿中國人

俄羅斯並沒有有效的讓烏拉爾以東地區的經濟和人口增長,在遠東閑置了大量的土地。李光耀認為俄羅斯如果不在遠東地區採取措施,該地區將成為中國的「原材料附庸」。目前至少有20萬中國人生活在俄羅斯的遠東地區,未來將有更多。

預言6:印度會成為軍事大國,但經濟不會繁榮

2005年,李光耀曾認為印度在未來將超越中國,但是4年後他明確對記者說:「我收回之前對對印度的樂觀判斷。」他批評印度「尚空談,少實幹」。基礎建設落後,語言不統一及種姓制度也都制約了印度的能量。

預言7:兩岸統一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當被問到台灣有調查顯示,支持獨立比要統一的人更多。李光耀直言這毫無意義,台灣是中國的核心利益,對美國則不是。假如台海出現戰事,即使中國在第一戰打輸,也會返回來打第二輪、第三輪、第四輪,不斷地打,直到勝利。

預言8:習近平應該屬於曼德拉級別的人物

2007 年11月訪華時同習近平的首度會面,給李光耀留下深刻的印象。李曾表示,習近平的大氣讓我印象深刻。他視野廣闊,看待問題深刻透徹,但又絲毫不炫耀才識。 他給人的感覺很莊重。這是我對他的第一印象。我進一步想到他曾經受的磨難與考驗,1969年到陝西插隊,一步步往上奮鬥,從未有過牢騷或怨言。我想,他應該屬曼德拉級別的人物。」

預言9:中國未來「很難預測」

習近平未來將採取什麼政策,李光耀罕見表示「很難預測」。就國內的挑戰而言,中國正處於關鍵時期,習近平將會集中精力處理這些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會有怎樣的外部突發事件擺在他的面前。一旦發生嚴重的不測,計劃必定要 受影響。「不過我相信,他能處變不驚、妥善應對。習近平很有影響力,我相信他能領導好中國共產黨,他的軍隊背景又使他在軍中同樣很有威信。」
加藤鷹騷手弄汁(kellygun20000) 於 2015-03-20 15:15 回覆:
領導台灣的如果是李光耀
2015年03月20日中國時報 林金源
原為四龍之首的台灣,近年已被排除在四龍行列之外。台星距離越拉越大,著實令人擔心。「聞鼙鼓而思良將」,我們不禁好奇,過去數十年,領導台灣的如果是李光耀,今日台灣會是何種風貌?

李光耀成長於殖民體制,留學英國,充分了解西方發展模式與價值觀,但他不迷信西方模式。李氏清楚知道每個國家有自己的發展道路,亞洲國家不應照單全收西方價值。表面上「一人一票」的西方民主,常淪為「一元一票」的財團壟斷政治,或是被政客操縱的民粹政治。星國的菁英治理模式,反而更能滿足民眾需求。

李光耀1959年首任總理時,新加坡每人所得400美元,到他1990年卸任總理時,達到11850美元,31年間增長近30倍。鄰國菲律賓,號稱亞洲最資深民主國家,生活水準卻遠不及新加坡。

領導台灣的如果是李光耀,「以民為本」的中國傳統政治思維,將取代號稱普世價值的西方民主。藉民主之名,偷渡台獨、反中之實的行徑,也不會在台灣發生。

星國以華裔為主,鄰國馬來西亞、印尼都曾有激烈排華運動。睿智、務實的李光耀,對外妥切處理與鄰國關係,對內不歧視馬來裔、印尼裔國民。「政治上不對立,經濟上不孤立」,是新加坡對外關係的智慧展現。

領導台灣的如果是李光耀,絕不會讓兩岸關係劍拔弩張。歧視陸配、陸生的政策,「草螟弄雞公」的挑釁言語,都不會發生。台灣的經濟戰略捨近求遠,排斥兩岸服貿、貨貿,卻老想加入具有排擠北京意涵的TPP。對李光耀而言,豈止不可思議。

1965年新加坡被迫脫離馬來亞聯邦,是李氏心中的痛。他清楚知道新加坡乃彈丸之地,發展有限,馬來西亞才是新加坡人的腹地。星、馬如不分家,李和他的政黨可能成為主導大馬的主角。

領導台灣的如果是李光耀,困擾數十年的統獨爭議,絕不會發生。反之,引導大陸發展的,可能就是大膽西進的台灣人。李在他的新作《觀天下》中曾說:「台灣與大陸的重新統一是時間的問題,這是任何國家無法阻擋的」,而「去中國化」,「只能使台灣人在重新統一實際發生時更加痛苦!」

李讓新加坡成為亞洲第2個已開發國家,扁的外交部長卻譏它只有鼻屎大小。悲哉台灣!(作者為淡江大學副教授)
加藤鷹騷手弄汁(kellygun20000) 於 2015-03-23 20:58 回覆:
李光耀留下的問號
2015-03-23 聯合晚報
台灣對李光耀既愛又憎,愛的是台灣與新加坡傳統友誼,互諒互助;憎的卻是,李光耀鄙視台灣所走的這一條西方民主道路,固執地堅守家父長式的威權體制,卻一直表現得比台灣亮眼。
李光耀走了,遺留給世界一顆璀燦的星星,這顆星以4.8萬元美金的人均生產毛額,高居世界第五,有一個高效率卻清廉無比的政府,經濟自由度常位居世界第二,全球競爭力不脫前三名。但台灣以鄙夷的目光冷冷地瞧著李光耀,心境與李登輝的那個問句無異:「我跟李光耀,誰獨裁?」

我們對李光耀的評價揉合著自負與自卑,外表上總以民主自由維繫著那高貴的自負,目的卻是掩藏那由於節節掉落的競爭力而生出的自卑。但我們以站在西方價值的同一陣線,認定我們確切無誤地走在歷史正確的一方,我們不斷說服自己:李光耀的儒家信仰與這個信仰所綻放的光采,終究只能跟隨著他的殞落而曇花一現。

然而,我們依然十分清楚,我們吃足了「民主」帶來的無止境鬥爭的苦頭,台灣陷在焦灼無比的困境之中,民主不斷撕扯這個社會,國家失去了目標,只剩政客虛偽的謊言及經濟衰頹的指數。甚至,不只我們,老牌民主國家如美國、法國,都在慘烈地內鬥。

因此,李光耀辭世留給我們一個思考命題:照搬西方民主就可長久運作的政體決定論,是否隱含了不曾被發現的思維謬誤?李光耀說,「西方人相信,只要有一個好的政府制度,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東方人是不相信的。」這話,值得我們去細細咀嚼。
加藤鷹騷手弄汁(kellygun20000) 於 2015-03-25 14:58 回覆:
蘋論:蔡英文赴美口試
2015年03月25日
本欄多次警告美、中對台政策與態度的微小改變,都預示著日後累積成重大的局勢轉向,尤其在一段時間以後回顧,將發現原來改變竟如此劇烈。

忽略《台灣關係法》
最近的警訊不再模糊不清。先是美國國務院次卿謝爾曼在2月27日的記者會中說:「一中與三公報的概念已成標準,兩岸經濟整合(也)是如此。這就是現狀。」這句話的重點不在說出來的部分,而在沒說的部分—《台灣關係法》。以往美國官方一觸及台海問題,一定照本宣科:「《台灣關係法》與三個公報」。現在謝爾曼刻意不提《台灣關係法》,是否明示美國已經把三公報的位階凌駕於關係法之上?理論上關係法是國內法,對行政部門具有法的約束力;而公報只是表態,沒有法律約束力,前者位階高於後者,但謝爾曼卻只強調三公報,意謂著什麼?
接著3月4日習近平在政協大會警告台灣須接受「九二共識」的一中基礎,恫嚇「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他卻省略了九二共識中的「一中各表」部分。美國略去《台灣關係法》,中國不提「各自表述」,是偶然?是巧合?或是中美已達成某種共識?
由於蔡英文即將赴美口試,美國AIT前執行理事施藍旗向民進黨喊話,要蔡提出一個可縮小台海差距並關照美國與國際對兩岸關切的中國政策。

台灣變成美國籌碼
這些訊息表示出至少五項意義:一、美、中已經把蔡英文勝選總統的可能視為當然。二、習近平已經不滿足於台灣只要不宣布法理台獨即可過關,他正在壓迫台灣領導人明白表態擁護一中;至於各表,以後應該不會再出現於官方的表述。三、美國開始壓迫或說服台灣接受一中論述,這也是美國國力衰退的表徵。四、美國不再容忍台灣躲在關係法下面妨礙美中關係的進展,也越來越擔憂台灣導致美中戰爭的可能。五、北韓挑釁越強,美國給台灣的壓力越大,以交換中國約束北韓。對台灣而言,美國已經從一個可靠的盟友,變成一個拿台灣當作籌碼並可隨時出賣的黑幫老大。這無疑是美國的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