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2/06 23:19:57瀏覽1093|回應0|推薦1 | |
卷十•珠聯璧合 第一章•烽火連天 中華兩千四百零五年;或公元前273年,摩揭陀的適實王過世了。 適實王原本屬意修私摩(註一)繼承王位,而在他病危時修私摩正在領兵征討德叉尸羅(註二),於是適實王命阿輸迦前往接替修私摩,好讓修私摩回國接任王位。但阿輸迦在權臣成護(註三)的支持下拒不受命,把他老爸活活氣死,自己便即位為王。 修私摩剛剛滅了德叉尸羅王朝,就得報弟弟阿輸迦違抗父王遺命私自稱王。修私摩氣極敗壞,就丟下一團混亂極待掌控治理的德叉尸羅不管,帶領全軍向華氏城急趕,要去搶回他的王位。 阿輸迦的大軍一離開,德叉尸羅各城各鎮各鄉各村的瑜伽派門徒就接管了各級政府,填補了統治真空。這其中發號施令組織行動的瑜伽派高階頭目們,都是從中國來的,而且大多以「羅」為姓,他們正是「希望團」的團員。 由於中國政風清明,文臣武將俱皆忠誠,希望團原先預設的監察功能少有發揮空間,姬宇就把這支精銳的子弟兵大多投入到印度了。他們有的加入了瑜伽派,有的成為佛教僧侶,有的就在中國大使館任職,各自建立了對印度社會各階層的影響力,現在開始發揮作用了。 印度任務總指揮白起上將並沒有讓希望團孤軍奮戰,他命令駐紮在高附(註四)待命的陸軍第二十三軍開拔,穿過開伯爾山口(註五),跟在修私摩的屁股後頭,一路接收被修私摩大軍糟踏過的地區。又令在克羅科拉基地待命的政戰特遣隊第三、第五兩個營開始行動,沿印度河而上,對印度河流域各革命據點提供武力支持。至於駐吉大港的陸軍第九軍及政戰特遣隊第一營與第七營,則將戰備提升到最高狀態,隨時待命出擊。姬宇準備了二十年的「印度任務」終於發動了! 阿輸迦聽得修私摩回師來攻,便率兵迎戰,希望能在修私摩的地盤愈滾愈大之前將之擊敗,免得最後搞成了王城的圍城戰就很不樂觀了。於是兩軍就在德叉尸羅與華氏城之間的地帶打了起來,彼此互有勝負,形成拉鋸僵持之勢。 照“上一次歷史”的記載,阿輸迦與修私摩的王位爭奪戰爭打了四年才分出勝負。不過白起沒那麼多印度時間陪他們磨菇,就在兩位摩揭陀王子鏖戰之時,政戰特遣隊第一營與第七營就乘沅陵級巡邏艦航行九百公里,在城內佛教徒與瑜伽派弟子的策應之下,裡應外合,迅雷不及掩耳地控制了這個摩揭陀的首都。而陸軍第九軍也全軍出動,在後頭跟了上來。 佛教徒之所以能配合良好,當然是因為潛伏在佛教僧團裡的希望團團員在領導策動。而佛教信眾之所以願意配合,接受希望團團員的指揮,那是因為佛教的「大尊者」早有指示大夥兒要聽命行事,而這位「大尊者」正是孟仲子。 孟仲子在師尊優婆毱多圓寂後接掌了佛教「大眾部」六派之一,後來他與五位師兄研討佛法,以對經義卓越的見解折服了師兄們,使大眾部六派合而為一。隨後孟仲子又召開了第三次集結,邀請「上座部」長老討論雙方在教義與戒律上的岐異,並且獲得了共識,消弭了岐異。於是佛教分裂的趨勢被阻止了,整個佛教回到了當年世尊傳法時的狀態,所有的僧侶都以對教義的統一理解來信仰佛法。 由於孟仲子一方面是這個成就的倡導者,功勞最大,另一方面他還是摩揭陀的國師,地位最尊。這兩方面的因素加起來,使得僧團長老們心悅誠服地共尊他為首席長老、第一導師,尊稱他為「大尊者」。 佛教在大尊者孟仲子的領導下好生興旺,信眾人數逾百萬,遍及整個印度。使孟仲子不只是摩揭陀的國師,而且還成了羯陵伽、潘地亞、哲羅、朱羅等各國各邦的國師。 孟仲子能夠那麼成功,除了他個人的智慧、佛法修為、領導才能與領袖魅力這些條件不可或缺之外,中國朝廷這個超級大施主的無上限佈施也功不可沒,甚至說或許更有決定性的影響。這些年來,僧侶們的衣食住行與醫療照顧樣樣無缺,人人都不必為化緣煩惱,專心跟著大尊者習法傳法就得了。因此僧侶人數愈來愈多,信眾當然也就滾滾而來了。 不過佛教徒大多集中在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這些較高種姓階級,他們是社會中堅,似乎還缺了社會底層的首陀羅以及賤民這一塊。不過沒關係,姬宇老早就未雨綢繆,大力資助瑜伽派的掌門人恰馬爾,讓他廣收徒眾發展組織。十幾年下來,人數竟然多達四百萬人,形成了支持造反的廣大底層基礎。 話說阿輸迦與修私摩兩軍鏖戰,正打得不亦樂乎,卻各自都發現自家的地盤都不是自己的了,全都叫叛逆群眾與中國軍隊給佔領了。那些佛教徒與瑜伽弟子造反還能理解,他們一天到晚喊著眾生平等,要推翻種姓制度,這倒也罷了。可是中國軍隊幹嘛千里迢迢跑來支持那些叛逆?這讓他們摸不著頭腦,百思不得其解。 總而言之,這一對活寶兄弟不約而同地罷戰,各自回師平亂,要去收復自己的地盤。可是當他們的軍隊撞上了中國軍隊時,卻遭遇到驚悚無比的慘劇。他們連中國軍隊的影子都還沒看到,就被大砲轟得七零八落雞飛狗跳。連所向無敵的戰象捱上了一砲,也要被打得粉身碎骨,這樣的仗還怎麼打得下去? 可是大軍無法長期滯留鄉間野外,總得要有個根據地,安頓整補,徐圖再戰。既然中國軍隊不可力敵,於是阿輸迦就把腦筋動到了東南方的羯陵伽國頭上,丟下死對頭哥哥不管,去攻打羯陵伽國。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修私摩也放下死對頭弟弟不理會,掉轉兵鋒,往西南方去征服馬拉地各邦了。 阿輸迦迫於形勢,把他攻打羯陵伽的行動較之“上一次歷史”所載提前了十二年(註六)。而羯陵伽國的國王得報,便一如“上一次歷史”般地集中了六萬名步兵與一千名騎兵,還有七百頭戰象來抵禦侵略,在一個叫「帕塔利斯」的地方與阿輸迦決戰(註七)。一場大戰下來雙方死傷枕藉,但阿輸迦的軍隊規模較大,損失雖重但仍有再戰之力。而羯陵伽的軍隊卻快要被打光了,只能退守王城,於是雙方展開了圍城之戰。 羯陵伽的殘兵敗將人數有限,即使據守城池也撐不了多久,城破國亡之時迫在眉睫。恰好此時佛教大尊者孟仲子正駐錫在此,羯陵伽國王就跑去找大尊者請求開示。 國王見了孟仲子,道:「我天天禮佛唸經,然而在這國家面臨被魔羅摧殘的當兒,卻仍然不知道要怎麼做才能帶給眾生百姓一條生路,上師有何教我?」。 孟仲子笑笑說道:「不知道要怎麼做?那就放下吧!放下國家,放下百姓,讓知道該怎麼做的人來做,那麼魔羅自去,百姓自安,你自得喜樂。」。 國王受到啟發,幡然醒悟,於是回宮後就召見了中國大使,表示有意歸順中國。中國大使似乎早就得到了中國皇帝的授權,歸順的條件都準備的妥妥的。那些條件讓國王十分滿意,覺得雖然以後不一定能去西方極樂世界,但今生此後的生活恐怕也很接近在東方琉璃世界中了。 兩個小時後,陸軍第九軍就開始向南方移動,打前鋒的是第六騎兵旅。年輕的旅長李牧(註八)帶領三千健兒奔襲七百公里,十二個小時後就毫無預警地出現在阿輸迦的八萬大軍背後。 李牧決定採取最直接了當的打法,他調集了十輛輪式自走砲,以122公釐加榴炮對準了阿輸迦的王旗位置齊射。只第一輪轟擊,十枚砲彈就幾乎全部正正命中阿輸迦本人的戰車,把阿輸迦炸得完全不見了,想要找一片碎肉都很困難。照中國陸軍的作戰準則,除非上級有特別命令,否則對敵軍的統帥那是死活不論的。李牧久聞阿輸迦狠毒暴戾,不是個好東西,所以採用這種打法除了軍事理由之外,恐怕還摻雜了點個人的好惡。 李牧才二十幾歲就官拜上校,指揮精銳部隊,議論者認為這因為他老爸是西亞軍區司令李璣上將的關係。而不知真正的原因是皇帝從“上一次的歷史”中確知他的軍事天才,因而破格提拔。不過由於中國軍隊總是在降維打擊對手,他個人的軍事天才倒也難以突顯。至少此次把壞蛋轟個稀巴爛的風格很合皇帝的脾胃,也算不枉皇帝對他的器重了。 幹掉了敵軍統帥後,李牧按兵不動,待得恐懼的情緒在阿輸迦軍中漫延開來,這才揮軍前進,去收降這八萬大軍。
(註一)修私摩是適實王的兒子,見《阿育王經》。 (註二)德叉尸羅,Takkasilā,約當今巴基斯坦Panjab省Rawalpindi市。 (註三)成護是適實王的大臣,見《阿育王經》。 (註四)高附,Kophen,即今阿富汗Kabul市。 (註五)開伯爾(Khyber)山口穿越Spīn Ghar山脈,在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邊境。 (註六)羯陵伽戰爭的年代依《Greatest Battles In The History Of India》。 (註七)羯陵伽國動員的兵力見於Wayback Machine《Megasthenes Indica》。 (註八)李牧是戰國名將,出生年分不詳,推測此時約為二十多歲。
|
|
( 創作|武俠奇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