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6/10 09:02:08瀏覽13721|回應22|推薦34 | |
《野武士周報試刊9號》封面主文 ------調查採訪:「擴大內需」如何被搞「虛」? 前言:新政府像個「丹田」真氣充沛的練氣士,奇經八脈卻斷絕,腦神經活躍、運動神經癰癱,除了挨打,一身招式都出不了手。 「接連幾場震撼教育下,劉兆玄和新政府,應該終於能懂得蕭萬長一直提醒的:要有科長的思考,是什麼意思了?」 這是一位從 》》未聽老人言,馬劉吃虧在眼前 可惜的是,馬英九與總統府及國安會相關人員沒有太在意, 和「油電雙漲」的政策方向同樣,一一四四億元的「擴大內需」方案,也是這個從 劉內閣想都沒想到的是,一啟動後,還是產生各種說不清楚、講不明白的落差,甚至還面臨了「諸侯長」台中市長胡志強的帶頭炮轟,讓馬劉新政府又惹上了一身腥。 》》擴大內需,馬英九早就承諾縣市長 馬英九與劉兆玄會產生「擴大內需」方案,是起因於馬英九在競選期間的 Long Stay,十八路諸侯縣市長都向馬英九抱怨地方財政窘困:「有建設計畫,沒有錢建設。」當時馬英九就承諾了各縣市長,上任之後,會設法將「稅基盈餘」撥給地方,設立每年一千億元的「地方建設基金」弭補地方建設。 勝選之後,在「準國安會議」啟動2008年下半年施政重點時,因為通膨壓力,造成更多的各縣市已報編或通過的地方建設計畫與預算,因為原物料上漲之下,許多建設都因物料上漲因素,面臨著無法發包,或是發包之後停工的困局。 「準國安會議」與劉內閣中主要負責「擴大內需」方案的是政務委員朱雲鵬、蔡勳雄與經建會主委陳添枝與工程會主委范良銹。他們匯整各方數據後發現:每年約3500億元到4000億元的公共工程「並非不夠」,事實上,匯整各地公共建設總計畫,能量還遠大於4000億元,超過4500億元。 》》有計畫卻沒錢,地方苦哈哈 換句話說,台灣目前最急的並不是「公共建設的供給不足」,而是「錢花不出去」,公共消費因而減緩,造成了經濟的更加疲軟。因此,「準國安會議」到劉內閣共同見解就是:讓已經編好計畫,因故停擺的工程能夠「把錢花出去」,這樣就能夠讓經濟得到「活水」挹注。 馬蕭劉更希望改變過去中央「由上而下」的決策模式,因此決定「由下而上」,派出薛香川與陳世圯和縣市長溝通,希望各縣市長能從他們已編好計畫,但缺錢的公共需求上匯整上來。 參與決策人士表示:這筆錢基本目地就是「物價調漲衡平補償」,是希望能在2008年會計年度的下半年內,調整已經無法大幅更動,已在去年底通過的2008年度預算中,「沒辦法中想出辦法來。」事實上,在此法令與時間限制中,「中央能做的工程幾乎是○」。 》》就任前,新政府就派出「欽差」 能夠執行和立刻能啟動的,就是地方上已經報編或通過計畫的工程了。「準國安會議」與劉內閣「政務會議」上決議,既然是地方為主體,當然是地方最清楚錢該花在哪些刀口上,中央不該限制太多,薛香川與陳世圯和縣市長溝通的也就是如此原則。 殯儀館、警車、垃圾桶‧‧‧算不算呢?據參與決策人士認為,如果這些項目,本來就是政府預算書中的項目,當然應該是可以納入。決策人士指出:中央指有兩個政策要求:「錢一定要在半年內能執行完成、不論發包、採買,都必需是國內廠商,才能達到刺激國內景氣的政策目的。」 由於五二○之前,新政府並未就任,為了避免招致「濫權」之譏,馬蕭劉自認「謹守份際」的是「私下」和泛藍縣市長溝通,但「身分尚不宜」和泛綠縣市長連絡,為了表示是「全民政府」,所以馬蕭劉決定以「人口分配」模式,既「平等地」照顧到所有人,也是一種「心理也主動有泛綠縣市長」的「大公宣示」。 問題是,這些國安幕僚與政務大員卻忽略了,「徒法不能自行」,光有法令無法自動執行,光有政策也不能成為政績。誰來推動、誰來落實?各部門的公務員能配合得上嗎? 》》遭修理立威,老蕭從此不多言 據參與決策人士透露,在一、兩個月的討論中,自從博鰲論壇後「據說是踩了馬總統權力紅線」被修理的蕭萬長,顯然早就看出了問題徵結。但曾被馬英九週邊人嫌「話太多、好像是在教小朋友」的蕭萬長,再也不像過去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蕭萬長只是在馬英九詢問有否補充時,蕭萬長通常都不再多談細節,而是談談大原則,但也多次「很客氣」地提醒新政府團隊:「要有科長的思考」,每一個環節都要從頭想清楚,要注意到每個細節。 問題是,蕭萬長這個「小碩士」學歷,從「科長」出身的「老人言」,並沒有被那些個個是歐美名校博士,個個都是菁英才俊之姿崛起的新政府層峰與高層所重視,一參與決策人士痛陳:「當時,大家都聽聽就算了,沒有人去想蕭萬長的善意提醒。」 問題,卻被蕭萬長這種「小科長」不幸而言中了。 接連好幾天,行政院相關政務官被「擴大內需」的「被噓」搞到七葷八素,「擴大內虛」,他們很不解,怎麼各縣市提報的資料,和先前溝通的差異如此之大,他們也不解,明明行政院的公文就發出去了,怎麼相關單位的文官,好像都沒有動起來? 》》十幾萬名文官,怎麼不見了? 相同的情形,讓劉內閣眾政務官心驚膽顫,明明就是宣布了補貼計程車,交通部路政司卻等了九天才有動作;明明就宣布了要漲油價了,相關的加油站竟沒有提前準備因應作為;明明是宣示要查察肥料囤積了,各機關好像也還沒上緊發條;明明就是講好「擴大內需」是以「地方政府為主體」,結果,業務主管機關卻又拋出許多「新標準」,搞到天下大亂;明明就是要送立院通過追加預算案了,各業務主管機關竟然還在公文牛步旅行中;明明劉兆玄交待說他要「輕車簡從」帶農委會副主委到災區看看,「不要驚擾地方,不要通知媒體」,結果,還是有官員主動用簡訊通知地方首長與新聞媒體‧‧‧ 怎麼會這樣?許多「再回鍋」的前朝政務官都大惑不解,面對各種出乎意料的反彈、批評,這些「老手」開始像「新手」般的慌慌亂亂,他們,急著解釋、更多的公文發下去‧‧‧結果,各種奇怪的回應更多,打到「武功很好」的劉內閣,幾乎無招架之力。 發生了什麼事?被打到差點趴到地上的好多位「回鍋」政務官,以及行政院高層接連好幾天,在下班後「總動員」,密集地和過去的各部會老部屬「推心置腹」深談,劉內閣才終於理解到,原來,不先當好「劉科長」,絕對萬萬不可。 因為,在各部會中十幾萬的文官中,他們在觀望:過去數年間,升遷倫理早就沒有了章法,許多文官忽然被冷凍、忽然被解凍,又忽然被送上火線當砲灰。早就失去了「勤於任事」的銳氣。 》》烏龜比長壽,流水的政務官 過去數年間,指揮系統「多元」,有機要秘書的電話、有某某「官邸的意見」、也某某「前院長的好友」、有某某「大金主的想法」‧‧‧讓文官都搞不清楚該聽誰的?順了姑情逆嫂意,許多文官都慘被修理過,既然如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流水的政務官,來來去去看多了,誰知道劉內閣能挺多久?何必太主動賣命! 過去數年間,每天早上八點多,行政院三長就在院中開「輿情簡報」,看著所有的報紙與政論節目論點摘要,各部會九點就要全員待命,等待行政院下令今天的「優先事項」。多少年以來,文官早就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了,這也是人性之常,這麼多年以來,常常就是突然一通電話,就要放下手邊工作去處理長官命令,幹嘛還要依自己的職掌範圍,主動辦事,白忙一場不說,搞不好還有人閒言閒語,背後放冷箭。 諷刺的就在此,劉兆玄上任後,認為過去的「靠媒體標題治國」完全不正確,劉兆玄取消了「輿情簡報」,希望官員施政不要受到媒體標題的過度波動。但劉兆玄全沒想到,習慣於接院本部的文官,突然之間竟「無所適從」了。因為,十幾萬文官,竟反而不知,這一天該幹些什麼事? 整體而言,新政府就任二十幾天,竟像是個「丹田」真氣充沛的練氣士,但奇經八脈卻早就斷絕,氣血不通,腦神經活躍、運動神經癰癱,除了挨打,一身招式都出不了手。 》》經脈斷絕,武功再好也沒用 此時此刻,許多內閣政務官,才驚覺蕭萬長「老人言」的真意,一個好的決策要落實,需要認清楚所有的「現實」,光是政策研擬沒有用,每一個環節,都要「將心比心」,想清楚從科員、科長到局處長‧‧‧的每一個可能反應,想好每一個步驟。 當然不是說,劉內閣的每一個人都要真正跳下去當「科長」,每件事都由部長親自動手,但是,每一個環節都要思考到、都要盯得到。 魔鬼,藏在細節裡!新政府上任二十幾天,付出尷尬的學費,才學到這一課。 《推薦文章》 ----------------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