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報導文學二:點燈人
2007/03/16 23:08:08瀏覽994|回應0|推薦16


● 第一次是聽朋友講述,後來自己去了一次,將文章重新整理



遇見他,是偶然。

在世界的這個角落

──李明朗──溫柔敦厚的點燈人。

旗後山腳下,點燃黑暗隧道的每盞燈,也點起每個人的心燈。



從西子灣坐渡輪來到旗津,在旗后燈塔山下的隧道,看見一盞盞以蠟燭點起的燈高高掛著,在黑暗的隧道照亮遊人的每一步伐,以為這是觀光景點的特別規劃,沒想到卻發掘一個感人的小故事──人間菩薩──點燈人李明朗。

李明朗, 36 年次,三代世居旗后,以賣烏魚子為生。黝黑壯碩的身材、爽朗的笑聲以及開懷的笑容,讓我們自然化開了初次見面的陌生感,也深刻了解-----兩年前,開始發願點燈,點起黑暗隧道的燈照亮世人,行菩薩道的李明朗。

旗津舊稱「旗後」,意思是旗山之後的聚落之意,西元一七二六年 ( 清澭正四年 ) 在荷蘭傳教士編 畫 的台灣地圖中,稱旗後為「漢德那斯」(Hantemas) 。旗後與鼓山對峙,扼「打狗隙」即 ( 高雄港 `) 與中洲合設旗津區;因旗山之後為船泊往來津渡之處,且此地文人曾組織「旗津吟社」,有「旗鼓相當、維揚我武;津梁鞏固、克壯其猷」的聯語,台灣光復後遂取為區名。

在旗後燈塔的山腳下,有一條隧道。

進入隧道之前,是一條蜿蜒曲折的小徑,四周盡是繁花綠草環抱,微風迎面拂起,那陣陣香味沁心,是花香、是香,還有那海的氣息。懸掛在大樹枝幹上盞盞油燈接續相間著,像是黑暗中的一處光明指引著方向,一步步引領著你前進。

當你踏進隧道時,可看見「小心頭」三個字,書寫在腳下行走的木板及抬頭仰望的鐵絲網上。這一小小的動作,卻讓每一位來此遊玩的旅客,感受到 李 先生那一份纖細的心,看著他彎曲著身子,專注點燈的神情,都不由的肅穆而景仰。在這兒猶如身處世外桃源,讓我們在都市中找尋到不一樣的視覺感官。

而這裡原是海巡署的軍用禁區,解禁後,因為景點幽靜,盡頭處即是海洋,無論晨曦日照、霞光媚影皆可入畫,所以常會有遊客流連,忘返之際已然月黑風高,步履唯艱恐有落海之虞,且黑暗處常是偷渡、走私犯奸藏匿之所在,李先生由衷發心點起隧道一百多盞燈,曾經被懷疑此是賺錢之途,而他依然堅持己見默默的做。

李先生是很健談、雖然他常說不喜歡拍照,可是在幫他拍照的時候,總是會擺出美美的 pose 喔!

每天早上六點多,即騎著點燈鐵馬在隧道整理燈蕊、加油,往往總得花上一個多鐘頭的時間,然後回到旗津街上做生意,傍晚五、六點再前往點起每一盞油燈,多年來風雨無阻,遇假日時則一天要前往巡視三次。點燈的過程中,有時會遇上旅客們好奇的眼光及詢問。以前自己用水泥灌模作為插蠟燭的台子(有照片),現在則是釘木板當底用玻璃罐和鐵鋁罐來裝油,油也是用人家不要的回收使用(炸香雞排、鹽酥雞的油)「記得今年的雙十國慶日,剛好是個颱風天,風雨鬼哭神嚎的,我實在不放心,天很夜的時後再折回去,燈已熄了大半,巡邏士兵說怎麼辦?為了安全起見,我又一一點燃每盞燈。」

李先生溫厚的臉,充滿盡心做完一件事的放心與安心,也許這是他的人生哲學,使他能夠堅持的持續點燈這份志業。

美麗的東西由來短暫,而美麗的心卻是永恆的,李先生想。「有一陣子,我以為有意義的事也許有人想共同參與」,就在隧道設了一個功德箱,沒想到卻遭宵小;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個老婆婆要她孫子拿了五百元做為點燈錢,被我拒絕

了,後來才收下她送來的蠟蠋。」兩年多下來,街訪鄰居為此功德也跟著共襄盛舉,現在有人還會拿蠟燭或錢來和他結緣。

李先生的原則是可愛的,也是佛家常說的佈施功德盡在一心。

同行同學也送了十盒蠟燭,微薄心意其實都是菩薩心。

而,李先生就像人間菩薩,慈光遍角落。

來到李先生的家,看到李先生很多寫經的墨寶,我心中暗自回味,自古以來,陋巷深山多賢人啊!

「為何要寫經?」我問

「畫畫、寫書法是興趣,經文可陶心冶性。」 李先生很謙虛的說。

「這麼多的作品,沒想到要開個展嗎?」

「多年前是有某家寺廟很想收藏,被我拒絕了,因為這純屬個人的事,我想自己保留,經文、佛像的描繪在在都表達了自己學習過程中貞靜的心,有修就好,極樂我淨是我追求的目標。」他沒有學佛,純粹只是興趣,平常會念佛號,卻是行住坐臥都是六波羅蜜行。所有的書法、畫畫也都是自己自修得來的,無師自通喔!

在隧道裡的「旗津美景」、「早期舢舨」兩幅素描,那也是李先生的傑作喔!唯恐文化流失,年輕一代幾已不知俚語為何物,李先生因此匯整了206句的台灣俚語工整的書出,為後世子孫留下一份傳承。

李先生,高中時代的體育運動健將,放棄當國手的機會,卻成就他點燈的志業,現在有很多的職棒明星,他都認識喔,有的是他同學。

他常掛在嘴上的至理名言就是:做死不要怕死。

他堅決的說絕不放棄點燈的心,臉上泛著的是神聖的光輝。



點燈,在達官貴人來看是不足為道,但卻是角落底裡的明燈。

這樣的事情自古有之,傳承至今依然不滅。

點燈人!點燈人!讓我也不忘討海人的明燈──燈塔。

記起小時後聽過的故事,為了點起已滅的塔燈,冒風冒雨終於及時點亮那一盞救了無數迷航漁人的燈,燈塔由此而來。

而旗后燈塔也照亮旗後人的心。



★旗后燈塔

清朝咸豐十年,天津條約訂立後,中國開闢五口通商。三年後台灣又開了雞籠、滬尾、安平、打狗四個口岸,從此,船隻進出逐漸繁多,原有中國傳統式的燈竿或旗竿,早已不符合現代需要,導致港口護航設施不足,常常發生船難事件。光緒九年,聘請英國技師築西式燈塔在旗(後)后山上作為導航之用。據文獻記載,當時建造的是紅磚方形塔,內裝六等單蕊定光燈,可見度十浬。日本據台時期,於民國七年,日本人擴建高雄港,同時重修燈塔,就在原址上,也在旗津社區開闢登山步道,可直通山頂。塔前建有一個白色辦公室,草坪上有一做日晷儀和

一棵大榕樹。重修後的燈塔,塔身為八角形,到頂都轉變成圓筒形,塔內有旋轉式銅梯直通塔頂,室外裝有玻璃,有陽台可供遠眺,可以看到高雄港市全景,圓頂上裝有風向儀。塔身塗白色,塔頂塗黑色,高有 十一公尺,遠遠的都可以看得到,高高的佇立在懸崖上。二次大戰時,受到一些破損,光復做了多次修整,現在更加完全。現在內部所用的導航設備,是新式四等旋轉透視電燈,光力強度為八十五萬之燭光,強光使很遠的海上船隻都看得見。這百年來,它無間斷的發出光芒,確保海上安全,功不可沒。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yz463&aid=82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