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8/14 00:34:36瀏覽6086|回應31|推薦228 | |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 鄉愁(余光中) 小時候 詩畫江南系列,寫到了最後一站,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幾度想下筆,卻難以定稿,這裡非關詩畫,卻是蔣介石、蔣經國先生的故鄉,我們從小朗朗上口的地方,是國文和歷史考試背誦的要點,中正先生大權在握後經常回來,並在此策劃了許多事件,因此這裡留下了深重的歷史痕跡。想到溪口鎮,腦中直接出現的是課本上魚兒溯溪而上的勵志故事;與歷史書上張學良被軟禁的地方;這裡也是九龍搶珠的絕佳風水寶地,出過兩任總統;若以歷史論,最值得看的應該是那條溪吧,或許那裡魚是迴遊性的,宋時選曾說,這裡如果不是兩蔣,溪口這個小鎮不會出現在地圖上。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無畔 雪竇山在宋朝時被稱為“天下禪宗十剎之一”,布袋和尚常在雪竇寺傳道,因此被人們稱為“彌勒應跡聖地”如果你喜參禪,請來參拜未來佛,還能帶來點靈氣與滿心歡喜。蘇軾曾以不到雪竇為平生大恨!發出如此慨嘆”此生初飲廬山水,他日徒參雪竇禪”,”高懷卻有雲門興,好句真傳雪竇風”,可見溪口雪竇在禪、在山水、在詩裡,這些意義都勝過了政治。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話雖如此,卻以一首鄉愁伊始,許是看到九十歲的師父眼中濃濃的回憶與鄉愁,溪口與雪竇山,曾經金戈鐵馬,這裡有駐軍,是軍人們保護領袖與運籌帷幄指揮的中心,那是他們的青春歲月與澎湃的熱情,一世的爭戰與別離,當一甲子的歲月已過,誓言卻沒有褪色,他們的一生,為了所謂祖國的理想而度過,回憶年少,對於那些人來說,這裡是濃濃的鄉愁。
思量只有夢來去,更不怕、江闌住 南渡北歸傷別離-溪口 溪口位於奉化市西北方向,距離寧波22公里,早在唐代貞元中(794前後),右相樊澤致仕卜居;這裡是一脈溪水環繞的山間小鎮,南側剡溪之水清澈波光粼粼,東靠武嶺,北臨雪竇山,水繞山環,山清水秀。武嶺橫亙鎮東,屏障全鎮;西北的雪竇山,為浙東著名旅遊,名勝古蹟眾多,四明山有兩百八十奇峰疊起,素有龍脈之稱,雪竇則為四明第一山,足見秀奇。山水風光交錯著歷史記憶,讓溪口從昔日的小鎮,蛻變成今日的觀光勝地。 如何德壽高眠夜,不夢中原夢此山? 要進入溪口,武嶺門是必經之路,該處扼小鎮門戶,稱武嶺一說:溪口山川地貌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相似,武嶺取武陵諧音,意即世外桃源之地;另一說取「武德」之義,蔣在《武嶺樂亭記》解釋「其獨以武嶺名者,殆取義于武德,即其地以況其所居之人耶。」。武嶺門在1929年前還是個小庵堂,因王太夫人篤信佛教,常到這裡念經拜佛。1930年被蔣中正先生改建為三間兩層式城門建築。入口門額上“武嶺”二字為于右任所題;門樓內側“武嶺”二字則為蔣介石所書。 山檣谷塹依然在,弱吐強吞盡已空 通過武嶺門樓,即進入溪口大街,但見煙霞古鎮,三里長街傍依剡溪蜿蜒而築,仿若世外桃源,市街筆直,寬敞淺顯的潺潺剡溪,秀麗的如綄紗少女,北邊是店鋪林立,幾間老宅夾雜其中民居風格鮮明,馬頭牆更是顯眼;小鎮又以蔣氏故居為主,有別墅、祖墓宗祠、家庵等遺跡錯落有致地分佈在溪口鎮武嶺街旁,其中尤以蔣家的“玉泰鹽鋪”、“豐鎬房”、“小洋房”最為有名。這裡人力車四處可見,雖是小鎮,真的仔細看看,走起來也蠻累人的,因此許多人回程就樂得享古一番。 蔣氏故居建築為傳統的前廳後堂、兩廂四廊,是傳統的世家府第格局,獨缺東南角一塊,樓軒相依,廊廡回環,墨柱赭壁,富麗堂皇。前庭及左右還有三個花園,有月洞門相通,中間小天井,兩邊有金銀桂花各一枝,是宋美齡親手所栽。而兩旁則為東西廂房,東由宋美齡居住,西為元配毛福梅的住所。西廂房西側有幢獨立小樓,原是祖傳的三間房屋,是蔣母王采玉舊居,蔣介石先生侍母至孝,古床典雅,上面雕金,極盡堂皇,為方便太夫人行動,特設了狹窄的孝子梯,以利扶持。 玉泰鹽鋪為蔣家發跡地,蔣介石的祖父蔣玉表晚年棄農從商,就在主要街道上開起一爿玉泰鹽鋪,先是釀酒、賣鹽,後來又兼賣起食米、菜餅,都是民生必需品。鹽鋪傳到了蔣介石父親蔣肅庵手中,經營得益發興隆,三間店面、一個作坊,蔣介石就在這鋪子樓上誕生。 豐鎬房因蔣介石父親的房名叫“周房”,蔣介石亦屬“周”字輩,由此推及西周兩代皇帝建都的豐邑、鎬京作為房號,希望家族也能象西周一樣興旺發達。豐鎬房又稱素居,是因蔣家世代信佛,吃素念經,故而得名。進入後堂即見報本堂,有三塊掛匾楹聯值得觀看:一是「寓理帥氣」的題字和跋文,是蔣在經國四十歲生日時所題,意思是只有以理服眾,才能恢弘大氣統帥萬物。二是門口望柱上的楹聯,也由蔣所寫:「報本尊親是謂至德要道,光前裕後所望孝子順孫」。三是「報本堂」橫匾,是黨國元老吳敬恒手書,報本堂是豐鎬房整個建築的核心。 豐鎬房裡曾經演繹了許多蔣氏父子有趣的故事,如他們父子倆分別在豐鎬房內舉行過婚禮,蔣介石15歲時在此娶了毛福梅。蔣介石發跡後每次回鄉,雖然不住豐鎬房,但都要到報本堂參拜祖宗。 武嶺南麓的潭墩山上文昌閣建於雍正期間,中正先生見此楹棟欹斜,遂重建稱為樂亭,由文昌閣兩側拾級而下,有座小橋,橋下水清見底,游魚三五成群,歷歷可數,閣下有岩石,溪流到此岩石所阻,轉折而南,陡作迴旋聚水成潭,閣影倒映宛如畫,是觀魚的最佳場所,此地景美,時有竹筏順流而下,使溪流憑添生趣,溪水深淺不一,先生特在此建了小洋房,為與夫人回鄉的別館。但見”橋如虹,水如空,一葉飄然煙雨中。” 溪口鎮上處處可見千層餅販賣,他是奉化三大特產之一,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創始人王毛龍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開始製作至今。千層餅口味多元,包裝工整,質量俱佳,因此生意興隆,大家可以先嚐後買。這裡的芋頭長的非常飽滿渾圓,是當地的特產,有”跑過三關六碼頭,吃過奉化芋艿頭”之說。這裡的人用手炒茶,跟台灣的製茶方式不一樣;鎮上還有個長個很像蔣公的老人家可以跟大家合照,照一次一人要十元人民幣,有人照了兩次,他一一索取費用,腦袋非常靈光。 空林響法鼓-雪竇山景區 雪竇峰前一派懸,雪竇五月無炎天。 搭乘當地交通車,由溪口循公路向西北行,約五公里,即抵雪竇山麓,山自四明發脈,為溪口山水最盛處,雪竇山縱橫數十公里,最高處海拔900多米,整個山的主峰叫乳峰,乳峰下面有一個石洞,洞內噴出來的泉水,如乳如雪,所以稱雪竇或乳竇,雪竇山的名稱就出自此。此地雪竇寺、千丈岩、三隱潭瀑布、妙高台等景觀,名聞遐邇。 雪竇山四面群峰環列,惟東南方向有一缺口,為入山之門戶。這裡有座御書亭,亭中一石碑,上刻“應夢名山”四個大字。依住持廣聞禪師所撰,宋仁宗曾夢遊“八極之表”,夢醒仍戀眷夢中美景,欲查明夢遊之處,乃命人將天下名山繪在圖上供他查閱;仁宗見雪竇山“ 雙流效奇、珠林挺秀”,便認定此山正是他夢中所遊之山,後宋理宗御書了“應夢名山”碑,從此,雪竇山聲名大振。 四面青山,山山朝古剎。環列翠峰,峰峰叩彌勒。 雪竇寺,全稱雪竇資聖禪寺,坐落於 “萬山絕頂,曠為平地”的雪竇山中心,是布袋和尚出家、圓寂之地,是舉世聞名的彌勒應跡道場;肇創於晉代,興於大唐,鼎盛於兩宋,雪竇寺素由禪宗執幟,代有創獲殊榮,南宋被敕為“ 五山十剎 ”,明代列入“天下禪宗十剎五院”,現有五大佛教名山之美稱。 進入四明第一山大門,分為彌勒佛廣場與雪竇寺,大佛端坐北朝南在雪竇山乳峰之腹,高度56.74米,為500多噸錫青銅鑄造,內部由400多噸鋼骨架支撐,左手提布袋,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右手握佛珠,表示把握乾坤,預示凶吉。慈眉善目,笑容可掬,袒胸露腹,是全球最大的坐姿彌勒大佛,佛像基座上“人間彌勒”四個大字,為星雲大師所題。大佛居高臨下,與整個岩體連成一體,穩如磐石,宏偉壯觀,氣勢非凡。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四大天王,頂天立地,祈求風調雨順。 一步一佛號,虔誠的朝聖到彌勒佛像前,居高臨下,只見九座峰脈環繞的四明山脈,如「九峰搶珠」,氣勢磅薄、雲霧繚繞、鐘鼓時起,讓人氣定神閒,歡喜忘憂,真是絕妙美景與氣場。 經過廣場邊門到雪竇寺,古寺建築雄偉,歷史既久,宗風遠播。寺外兩株漢代銀杏,雌雄對恃,如夫妻樹般,徑約5人身圍,千年聳立,高參入雲。殿後兩棵挺拔的楠木,為張學良被軟禁時手植。 這裡為彌勒道場,在天王殿和大雄寶殿之間,特建有一座“彌勒殿”, 採用磚木結構的寺廟傳統建築格式,殿頂覆蓋琉璃瓦,彌勒寶殿正中是彌勒化身布袋和尚塑像,四周環列千尊形態不同的樟木彌勒,表“一佛出世,千佛護持”之意,作為彌勒道場的雪竇寺與眾不同的主要標誌。背景則是佛教的五大名山、道場。 寺中藏經樓歷代皇帝所賜文物不少,如有80公分高的釋迦摩尼打坐玉佛、袈裟、經書等,慈禧以光緒名義賜贈的玉印、大清龍藏、龍缽、龍袍等等。 如雪飛濺、一瀉千丈 拔地萬重青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 從御書亭西往下走,可見一飛瀑千丈岩瀑布,源自雪竇寺東西兩邊山谷中,兩條澗水在雪竇寺前伏龍橋下相匯合,流到錦鏡池,穿過關山橋,沖出崖口。瀑高186米,高千仞,故名千丈岩。宋朝以來,讚頌千丈岩風景的詩歌舉不勝舉。上首詩即王安石寫下的膾炙人口詩句。曾鞏因思索不出高於王安石的絕句,不辭辛苦,繞山道下坡觀瀑,只見瀑布自岩頂瀉下,噴薄如雪崩,飛珠濺玉,五彩紛呈,氣勢磅礴,如玉龍淩空翻滾,直下千丈。觀此寫下了“玉虯垂處雪花翻,四季雷聲六月寒;憑欄未窮千里勢,請從岩下舉頭看”的詩文。 宋朝宰相鄭清之,年輕時年少氣盛,想帶表妹私奔,聽說雪竇山是應夢名山,便到雪竇寺求菩薩成就終身大事。巧抽上上籤,心情愉快之餘,信步走到千丈岩。美好的風景令他詩興大發,寫下了千丈岩絕句,“圓嶠移來東海東,梵王宮在最高峰;試將法雨周沙界,千丈岩頭掛玉虹。”。雪竇山風雪如畫,加上歷代騷人墨客,從山水審美和體驗角度展示其美的實質,在登山臨水中表現超越自然的境界,大大豐厚了雪竇山文化底蘊,提升了自然山水的審美意趣。
雪竇寺對面為妙高臺,又名妙高峰、天柱峰,海拔雖只有396米,但因背靠大山,中間凸起,三面峭壁,下臨深淵,地勢十分險峻。高臺周邊容或古松茂密,翠竹蔽日,炎夏涼風陣陣,是理想的避暑勝地。 妙高臺後面的小洋樓是蔣介石在1927年建造的私人別墅,二樓懸掛的橫匾,為蔣介石親筆題寫。整座別墅,分上下二層,整座行館屬洋樓建築,內部陳設相當簡樸,上下平房共六間。走進大門,一樓中間是天井,兩邊平房各一間;二樓水泥走廊與陽臺相連,中間是會客室,東邊為臥室,西邊為書房。天井中間,刻意保留著一座石塔,是為紀念清初雪竇寺方丈石奇禪師重建雪竇寺所成立的舍利塔。 院前有一座晏坐石,相傳宋朝雪竇寺高僧知和禪師,曾在這裡修行,每天清晨來到妙高臺,盤坐在晏坐石上講經說禪,據說妙高臺下懸崖洞內住著兩隻老虎,頗有靈性,每當知和禪師的木魚一敲,老虎就會從洞裡躍到石前聽經。日復一日與禪師形影不離,直到禪師坐化後,兩隻老虎不忍離棄,為遺體日夜守靈,後絕食而亡,化成晏坐石前兩尊石像。 妙高臺亦曾是蔣介石運籌帷幄的地方,1949年1月,蔣介石第三次下野,在溪口家鄉逗留了三個月多月,此地成了他幕後指揮的大本營,一度取代南京,為國民黨臨時政治和軍事中心,離開大陸前最後一次即在此召開會議,終決定撤離前往臺灣,並分批將上海黃金和故宮文物跟隨運送。 日已西斜,行程已暮,揹著行囊的我,像苦行僧一樣,默默的進入自我的省思。凝視著枝頭上的紅葉,泛著美麗的紅赭,在陽光裡閃耀著光輝,讓人感覺到祥和;思及,我雖不富甲天下,卻擁有無數個艷陽天,生命,盡是如斯美好! 度牒 鄭愁予 這是故居的園林,石階向 本篇文章部份美麗的照片取自我的教練ASAP謝總經理,特於此聲明並予致謝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