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從心智當中解脫。這是真正的自由,你現在就可以著手進行第一步。
盡可能經常傾聽腦袋裡的聲音,特別注意那些常常重複的思考模式,它們就像陳年錄音帶一樣喋喋不休地在你的腦海裡重複了好多年。
這就是我說的「觀察那個思考者」,也就是去傾聽自己腦袋裡的聲音,做一個觀察的臨在。當你聆聽那個聲音時,態度要不偏頗。也就是說,不要批判或責備你所聽到的。
因為一旦批判或責備,就意味著那個同樣的聲音又從後門溜進來了。你很快會發現:那個聲音在那裡,而我在這裡聽著它、注視著它。這份對於「我在」的了解,就不是一個思想了,它是對你自身臨在的一種感知,是超越心智而生的。
所以,當你聆聽你的思想時,你不但覺察到了思想,也覺察到自己在觀察思想,一個新的意識向度就出現了。
當你聆聽思想時,你會感覺到「有意識的臨在」——在思想之後或之下一個更深層的自我。這樣一來,你的思想就失去了掌控你的力量,而快速地減弱,因為你已不再經由認同你的心智,而賦予它能量了。這時,那種不由自主、強迫性的思考就開始步向終結。
當一個思想銷聲匿跡時,你會經歷到心智續流中的一個間斷——無念的間隙。起初,這個間隙可能很短,也許幾秒鐘而已,但是它們會逐漸變長。當這些間隙發生時,你會感到內在有某種定靜和平安。你開始感覺到你與本體合一的自然狀態,這種狀態通常會被心智遮蔽起來。
隨著不斷練習,定靜和平安的感受會加深。事實上,它的深度沒有盡頭。你也會感受到一種內在深處散發出來的微妙喜悅,那就是本體的喜悅。
在這個與內在連結的狀態中,你會比處於和心智認同的狀態時更加警覺、更加清醒。你是全然地臨在。而這個與內在的連結也提升了賦予你肉體生命的能量場的振動頻率。
當你更深地進入無念(這是東方人常用的說法)的範疇時,你會領悟到純粹意識的狀態。在那種狀態下,你強烈地感覺到自己的臨在和極大的喜悅,因此所有思考、情 緒、身體,還有整個外在世界相對來說都不重要了。
這不是一個自我(selfish)的境界,而是無我(selfless)的境界,它帶領你超越了你原先認為的自己(yourself)。那份臨在就是本質上的你,但又不可思議地比你偉大許多。
除了觀察思考者之外,把注意力導向當下也能在心智續流中創造一個間隙。你只要深刻地意識到當下時刻就可以了。
這是一件能讓人獲得極大滿足的事。利用這個方式,你把所有意識從心智活動中撤離,進而創造一個無念的間隙。在這個無念的間隙中,你高度警覺,並帶著覺知,但沒有在思考。這就是靜坐冥想的精髓。
在每天的生活中,你可以找一個本身沒有什麼目的性的例行公事來做這個練習,然後把你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上面,讓這件事本身變成一個目的。例如,每當你在家裡或公司上下樓梯的時候,仔細注意每個步伐、每個動作,甚至你的呼吸——全然地臨在。
或在洗手的時候,注意所有與這個動作有關的感官覺知:水的聲音和感覺、手的每個動作、肥皂的味道等等。
或者,當你上車、關上車門以後,停幾秒鐘,然後觀察你呼吸的流動,去覺察一種寧靜但強而有力的臨在感。
有一個標準可以用來確切衡量這個練習是否成功:你內在感覺平靜的程度。
在你邁向開悟的旅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學習不與你的心智認同。每當你在心智續流中創造一個間隙,你的意識之光就會成長茁壯一些。
有一天,當你逮到自己對著腦袋裡的聲音微笑,就像你對孩子的調皮言行微笑一般,那就意味著你不再那麼認真嚴肅地看待你心智的內容了,因為你的自我感已經不再依附於它。
修練當下的力量
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
第一部 取用當下的力量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