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官老爺到公僕的民主之路
2022/07/12 04:43:04瀏覽549|回應0|推薦19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遭到槍擊喪生,在台灣,不意外,果然出現兩種不同的應對態度:這些一九四九年從中國來的中國人,如今和他們祖國的同胞一樣,認為是大快人心;而一般的台灣人,則是無法掩飾心中的憂傷不捨,和失落.

至於為何會有這樣的差別?那就是當一群人失去特權後,就會出現的現象.

對居住在台灣的陸配,或是在西方國家的中國僑民來說,他們最驚訝的就是台灣官員的親和度.當他們發現台灣人民可以進政府機構逛大街,吃飯;或是參加活動,看到台灣的政府官員,民意代表,和民眾打成一片時,總是讓他們覺得不可思議.

其實台灣的政府官員在一九九二年之前,因為是替全中國人民服務所以他們一個個還是官老爺.當他們面對地方選出的民意代表的嚴厲質詢時,就會擺出"不做不錯,多做多錯;做的滿頭大汗,被嫌的一無是處."的無辜表情.事實上,就是無能辦事不力,但靠運氣擁有鐵飯碗.所以只要練就金剛不壞之身,平時上班喝茶聊天,等著領退休金,就是為官之道

圖片

一九九六年,陳水扁當選台北市長後,對台北市的行政單位做出重大改革,由於台北市長等於是總統的試腳石,這樣一來,全台灣的政府機構才走出中國的官衙神壇,成為為民服務的公僕機構了.

當然在這之前,由於推動民主選舉,在許多由民進黨執政的地方政府,官老爺都是放下身段,成為親民的公僕大家長.例如陳定南(1981-1989)擔任宜蘭縣長時,有一次辦活動,一對老夫婦走在他和一群縣府官員前面,老先生告訴妻子"縣老爺在後面,我們靠邊讓他們先過.",陳定南聽到,走上前,扶著兩位老人說"民主時代,人民是主人,我們是公僕,沒有公僕先走的道理.",再說余陳月瑛(1985-1993)擔任高雄縣長時,遇到民眾的抗爭,她要幕僚帶著吃的東西到現場,分給抗爭的民眾,說"要抗爭也要吃飯,吃飽了才有力氣抗爭.",就這樣,將民眾的怨氣澆了一半,接下來,大家心平氣和的理性溝通.這就是在陳水扁執政前,逐漸形成的社會現象.

當然台灣官僚文化的轉變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一九九二年開始,高普考取消省籍分配後,所有考上的新一代公務員,他們服務的對象不再是全中國,而是台灣人民.所以他們自然對供養他們的台灣人民客客氣氣,成為為民服務的公僕.

如今,你無論到中央或是地方單位辦事情,你都能夠感受到他們的親切和熱誠.所以海外的中國人和陸配的驚訝,是可以理解的.

圖片

( 時事評論政治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ulian2021&aid=17547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