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06/29 01:37:42瀏覽710|回應4|推薦14 | |
在歷史博物館內展出的米勒的16幅畫作~ 「拾穗」與「晚禱」在媒體的大幅報導下~ 沒有人不知道那是米勒最有名的兩幅畫~ 在展出的安排上當然也是最顯眼的位置~ 也總是圍著一大群人~ 在那光環下觀眾走到那裡自然也被吸引了~
而是它背後的曲折的收藏歷史~ 當年向米勒訂購這幅畫的收藏家後來食言而肥~ 後來幾經輾轉後又在一場拍賣會後~ 購買的法國政府又因籌資不足國會拒付款~ 最後流落到美國的藝術協會~ 當成是一種戰利品在美國個大城市展出~ 當法國人看到後在法國的輿論界群情譁然~ 最後又經由一個富商買回~ 在1909年重回羅浮宮收藏~ 甚至還在1932遭到逼個精神異常者毀損~ 此畫變得聲名大噪~ 甚至與達文西的蒙娜麗莎, 米羅的維納斯齊名~
其實也代表了兩種意義~ 一者、是因當年馬鈴薯欠收, 當傍晚時分聽到教堂傳來的鐘聲, 讓他們趕緊放下手邊的工具開始禱告, 是對造物者的一種感恩. 二者、也是因為宗教早已深入民心, 聽到鐘聲無論多遠立刻進行禱告, 也表示一種內心的虔誠
看了三個農婦彎腰撿拾掉落的麥穗~ 就能體會貧窮人家當年被允許去撿拾那賣田收成後散落零星麥穗~ 要彎腰多少次才能撿滿一袋的麥穗讓家人過活~ 誰知盤中飧, 粒粒皆辛苦~ 也是希望人們體會農村裡的辛苦~ 也不要浪費食物的意義吧~ 而在聽語音解說時才聽得到~ 怎樣去看這三個農婦彼此的年齡小秘密~ 你看得出來嗎~
也許不如巴洛克時期的畫作~ 那般讓人覺得有點不食人間煙火的唯美人體與宗教神化~ 反而較接近一般人的生活層面~ 至少在工業革命發達以前~ 那些畫中景幾乎就涵蓋了大部份人們的生活~ 自然較為寫實~
而讓這一批畫作能讓台灣的民眾能一次看個夠~ 雖然一定花上了不少錢去借來展出~ 但能花少許的錢~ 即使頂著大豔陽天下排隊近一個時才得以進入觀看~ 因為即使飛一趟法國除非是自由行~ 否則要這樣慢慢的看不容易啊~ 更何況現在歐洲旅遊線因油價大漲貴番了~ 這樣想想還是值得與幸福的~ 只是歷史博物館的場地還是太小~ 人潮又多~ 看畫的品質降低不少~ 看畫期間沒有椅子坐下慢慢體會是比較缺憾之處~ 若能像台北市立美術館的設施就好多了~
發現很多人盛妝打扮是對參展者的一種尊重~ 也發現很都多情侶檔一起看畫~ 女生反倒都比較專心看畫~ 男生不是緊貼著女生身旁~ 就是左顧右盼~ 似乎陪看的層面居多~ 好像不太能放下心輕鬆品味實殊為可惜~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