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氣溫再上升1度 地球走向不歸路
2007/02/02 19:46:30瀏覽1281|回應0|推薦0
氣溫再上升1度 地球走向不歸路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國航太總署 (NASA)的「哥達德太空研究所」說,今天的地球是一萬年來最熱的,人類已經走到一道關鍵門檻面前:溫度只要再上升攝氏一度,地球就要走過不歸路,變成我們不認識的另一個星球。

過去30年,地球表面溫度平均每十年上升攝氏0.2度,而高緯度地帶暖化最快,尤其是鄰近北極的西伯利亞和北美北緣。要是維持今天的二氧化碳排放速率,過不了多久,高緯地帶的生態系統就要開始崩壞不可收拾,然後帶著全球走上不歸路。

用實際的氣候變化來說,比較可解:1982年開始衛星觀察以來,西伯利亞春季提早兩天,阿拉斯加則比1950年提早二周。

【2006/12/17 聯合晚報】

 
 
全球12年來 有11年創氣溫新高
【聯合晚報/編譯夏嘉玲/綜合三十日外電報導】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小組」(IPCC)尚未發表的報告初稿指出,人類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氣體導致全球氣溫與海平面上升,本世紀的升幅會比過去一千年還高,到世紀末,可能動輒出現極端的酷熱、乾旱、暴雨與大雪,颱風、龍捲風也會更猛烈。

艾菲爾鐵塔 燈泡停電5分鐘

IPCC是對各國政府和企業制定政策有極大影響力的科學性中立組織,正式報告預定下月2日發布。發布報告的前一晚,IPCC這次集會地法國巴黎的地標艾菲爾鐵塔的2萬個燈泡將停電5分鐘,以響應節約能源。艾菲爾鐵塔每年耗電7000百萬瓦小時,有9%是用在打燈光。

IPCC報告初稿指出,工業革命前,地球的二氧化碳濃度在280ppm上下,目前濃度為380pp且每年以2到3個ppm的幅度上升,一旦增為工業革命前約兩倍的550ppm,全球氣溫將暴增達攝氏4.5度,甚至更高。

過去12年間已有11年創下氣溫新高紀錄。IPCC2001年發布的上一分報告還以2100年作為期限預估氣溫上升幅度,由於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太快,今年報告乾脆不提期限,直接以濃度作為預估時的依據。

將辦氣候高峰會 商討對策

這分初稿指出,人類影響氣候體系,已有歷來最確鑿的證據證明。上世紀中葉之後,人類排放溫室效應氣體導致氣溫上升的可能性超過九成。在IPCC2001年的報告中,這個可能性還只有66%。

聯合國環境計畫署30日促請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儘速邀集各國領袖,舉辦氣候高峰會商討對策。這是繼本月稍早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之後,第二個有此提議的聯合國組織。旨在減少溫室效應氣體的京都議定書效期只到2012年,但訂出的減幅只是杯水車薪,倘若有後繼性的公約,訂定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減幅勢必得暴增。

【20070-01-31 聯合晚報】

抗暖化 美提反射陽光計畫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英國「衛報」報導,美國政府正積極游說聯合國,在即將公布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報告中列入阻擋陽光計畫,包括研發在太空安裝反光鏡或在大氣層撒入反射塵,用以反射陽光,做為防範全球暖化的最後防線。

美國政府在2001年退出限制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的京都議定書,布希總統並指控京都議定書的有關規定「不切實際」,衛報質疑,如今美國提出這些不實際的建議,是在迴避承擔地球暖化責任的新招數。

京都議定書將在2012年到期,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撰寫的報告初稿已於去年遞交各國政府研究,提出制定新的溫室氣體排放條約以取代京都議定書。

美國政府在回應報告時提出:「如果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計畫失敗,改變陽光反射將會是抗暖化的重要措施,應該對其可行性應該進行研發評估。」

IPCC的報告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有關氣候變化的數據將於2月2日公布,美國希望把反射陽光計畫列入今年稍後公布的有關減緩氣候變化的第二部分。

IPCC的報告中指出,人類的行為會造成地球繼續暖化的機會高達九成,根據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本世紀內地球平均溫度將上升攝氏1.5度至5.8度。美國對這個部分並無異議。

過去的科學研究顯示,如果二氧化碳排放得不到有效遏制,北極冰蓋極可能在100年內完全消失,京都議定書即在規定已開發國家必須把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

科學家曾估計,只要把不到1%的陽光反射回外太空,就能抵銷工業革命以來所有溫室氣體的影響。科學家構想的反射陽光方法,包括把巨型鏡子置入地球軌道,施放反光氣球,或在大氣層遍撒硫酸鹽水珠以模仿火山爆發的冷卻作用等等。

但IPCC的報告批評這些建議「純屬臆想,具有不可測的副作用」。

【2007/01/28 聯合晚報】

暖化噩夢 印度首座人居小島沒入海中
【聯合晚報/編譯夏嘉玲/綜合報導】

地球上首度有住了人的小島因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而永遠淹沒。印度加爾各答賈達珀 (Jadavpur)大學專家最近發現,印度恆河三角洲南部一度有上萬居民的羅哈恰拉島 (Lohachara)已從衛星照片上消失。換句話說,這個小島已被海水淹沒。

科學界原本預料巴布亞紐幾內亞外的卡特雷特群島會在8年內成為全球首批沒入海中的人居島,不料羅哈恰拉島先消失不見。

早在8年前就有第一個無人島被節節高升的海水淹沒,是台灣的太平洋友邦吉里巴斯一個小島。太平洋數個島國都面臨沒頂危機,包括馬爾地夫與我友邦馬紹爾群島。另一太平洋島國萬那杜未雨綢繆,已開始遷移居民。

賈達珀大學這項為時6年的研究還發現,羅哈恰拉島附近另一個有人居住的島嶼戈拉馬拉也面臨永遠沒頂的危機,已有3分之2面積被海水覆蓋。該校專家哈茲拉博士指出,戈拉馬拉「要不了幾年」就會消失。

羅哈恰拉與戈拉馬拉的居民陸續逃難到附近的薩加島,但薩加也已有7500英畝被海水覆蓋,前景堪憂。恆河三角洲目前有居民共7萬人的10餘個小島正一點一點消失,島上的400隻老虎也面臨生存危機。

【2006-12-25 聯合晚報】

愈來愈熱 倫敦、台北將成海底城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地球萬年冰河正在快速融化。極區冰帽一個個在海洋中消失,沒有了極冰,北極地區的原住民發現他們賴以維生的動物一去不返,北極熊和海豹的棲息地相繼消失,甚至有北極熊淹死。沒有了冰河,亞洲和南美就沒有了淡水。

一切要從地球的兩極出發,尤其南極。冰天雪地的南極有二千公里長,這裡的冰如果全部融化,地球的海平面將上升80公尺,倫敦、紐約、雪梨,台北、曼谷都將變海底城。其實,全球所有大城市都會泡在海水裡。

徵兆不少,例如「南極半島」(從南極伸向南美南端的那段陸地),氣溫過去50年來上升攝氏二度,是全球平均度的兩倍。半島上的冰河有87%正在消退。

更重要的是南極冰棚每年平均變薄10公分。單是南極西側冰棚融掉,全球海平面就可能上升5公尺。

北極冰塊過去20年薄了40%,目前估計每十年縮小8%,大約60年後,北極夏天將是無冰之地。夏季無冰,就不足以醞釀冬冰,惡性循環。冬冰不夠,地球更暖。

北極周邊地帶,如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已感覺到氣溫上升的衝擊,凍原的永凍層開始縮小,凍原的南界逐漸往北撤退。

冬季本來白雪耀目的阿爾卑斯山許多地方,今年要過一個「綠色耶誕」:無雪的耶誕。很多雪場為了吸引觀光客,用造雪機來造雪。

【2006/12/17 聯合晚報】

台灣暖冬 蚊飛、蛙鳴、鳳凰花開2次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戴安瑋、李樹人/台北報導】

受到全球暖冬的影響,台灣地區到了12月中旬才出現第一個強烈冷氣團,很多人今年第一次穿上大衣,且威力比預期還小。

「冬天怎麼這麼熱?」「冬天怎麼還這麼多蚊子?」都已經12月了,早該冬眠的蛇還出來曬太陽及覓食,動物園裡的蝴蝶仍在翩翩地舞,夏蛙還在叫,南部許多民眾晚上熱得要開冷氣。

今年最暖的秋天陽光燦爛,入冬以來也多為20度以上,對怕冷的民眾來說既詩情畫意又舒服,但看在專家眼裡卻憂心忡忡。

●繡眼畫眉還在繁殖

農委會特生中心研究員姚正得發現,屏東山區居然到現在還有繡眼畫眉的幼鳥。他說,繡眼畫眉的繁殖期是每年的3月至8月,繁殖期已經很長了,但今年更長到11、12月還在繁殖。八哥繁殖期是3到7月,也是到現在都還可看得到剛生不久的幼鳥。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許晃雄則發現,台大校園裡的鳳凰樹今年開了兩次花,分別在6月、9月。他說,鳳凰樹是一年開一次,都在6月開,但今年多了一次。

●溫度高病媒蚊不死

中央氣象局科技中心主任鄭明典表示,每年冬天氣溫只要低於7度,蚊子就會死光光,但今年全台還沒有出現7度以下的低溫。已有公衛專家擔心南部的登革熱病蚊,今年有可能會過冬,只要病媒蚊過冬,經過一個冬天的孳生,明年夏天登革熱疫情會更加嚴重。

●蟒蛇蠕動忘了冬眠

台北市立動物園的蝴蝶也被天氣搞得錯亂,不知道冬天已經到了,動物園發言人趙明杰說,往年此時蝴蝶館網室內的蝴蝶早已纏繭過冬,但今年入冬後溫度還高達廿幾度,原本活躍在夏季的鳳蝶,前幾天還在採花蜜;在冬天不該叫的澤蛙還「嘓、嘓、蟈」的叫,熱帶雨林區的蟒蛇仍懶洋洋的在蠕動,似乎忘了該冬眠了。

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調查發現,台灣越來越熱,其中又以台北最為嚴重,1990年至2004年夏季平均氣溫為28.9C,預測到了2050年,夏季平均氣溫將突破攝氏30度大關。

●近來每10年增加0.24度

在台灣地區平均增溫率方面,1950年至2004年之間,每10 年增加了0.15度,其中又以1976年至2004年間最為明顯,每10年提升了0.24度。

如果以超過35度的每年天數來計算,1990年平均天數為22天,預估到了2020年,天數會增加至40天,到了2050年則為54 天,2090年則有77天。

●病原增加植物易死

例如,最近就有不少台灣山區出現冬天花開滿山谷的奇景,雖然吸引了不少遊客,但卻可能改變了品種,以致病原增加,植物更容易生病死亡。

暖冬生活提醒你 整理/王彩鸝

1.爬山最好仍要帶棍子,以防草中竄出沒冬眠的蛇。

2.注意門戶要關好,院子不要有積水容器,因為蚊子沒比夏天少多少。

3.厚重大衣或皮草不要多買,以後用到的機會不多。

4.想出國賞雪,最好多問問到底下雪沒,雪有多厚,免得敗興而歸。

5.不要當垃圾製造機,隨時作好環保,節約能源,以免子孫連可立足之地都沒有。

台灣夏天 可能飆到40度

【記者戴安瑋/台北報導】

「全球暖化,台灣完全不能倖免!」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許晃雄憂心忡忡地說。他表示,過去100年全球平均溫度上升了0.6度,未來的100年(到2100年),會因暖化速度加快,全球平均溫度會快速上升1.5至5.8度,溫度上升的速度增為3到10倍。

其中,台灣的平均溫度又比全球平均溫度,再高出1至1.4度。台灣的暖化現象,不只發生在都會區,連玉山、東吉島等無明顯開發地區,也有顯著的暖化現象。

許晃雄說,溫度上升,會影響天氣,讓天氣產生變化。颱風多,雨量大,有些地區會發生水災,或是不下雨造成乾旱,海平面上升,台灣西部沿海低窪地區海水倒灌,也會影響到自然生態。

他估計,台灣夏季高溫的天數會愈來愈多,秋天、冬天會不冷,冬天冷的天數會減少。夏季高溫會從以往的28度、38度,未來更可能會飆到40度以上。民眾要注意熱衰竭的問題,但冬衣可能賣不出去。

許晃雄表示,2003年的熱浪,讓歐洲地區三萬多個老先生、老太太因熱衰竭而死亡。台灣地區天氣炎熱,民眾雖可以躲進冷氣房,沒有直接威脅,但仍是警訊。何況,冷氣開愈多,代表燃媒、石油燃燒愈多,人類製造的溫室氣體愈多,全球暖化的問題會愈嚴重。

【2006/12/17 聯合晚報】

暖化加速 2040年北極夏季無冰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北極熊在浮冰之間蹦跳來去的身影,再過一世代就看不到了。美國航太總署 (NASA)資助的一項研究指出,地球暖化的結果,北極圈的冰正在快速融化,到2040年,夏季的北極將是不見冰影的一片汪洋。夏季無冰,冬季冰量會連帶不足,影響重大。

最新一期國際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信」報導,2040年還是最寬限的計算,夏季無冰的北極可能來得更早。英國「極區調查所所長」拉普雷也說,將期限定在2040,太過樂觀。他表示,最新資料顯示,今天全球的碳排放量是2000年的兩倍,溫室效應的腳步今後將會加快,從而加速極冰融化。

過去25年來,北極圈的冰減少了25%。科學家早就指出,冰能反射陽光,使地球不承受那麼多熱量,現在地球自己暖化,加速融冰,反射掉的熱量隨之減少,海洋無冰遮覆,吸收的熱量增加,海水溫度也跟著上升而融掉更多冰。

根據電腦模擬,如此惡性循環的結果,極冰融化的速率到2024年可能維持目前水準,但2024年以後可能急劇惡化,而在2040年出現夏季無冰的北極。

冬季的冰也處境危殆。今天,北極的冬冰平均厚5.4公尺,屆時將會薄到一公尺以下。

極冰變少變薄,會影響氣候。極區冰層厚,從冰面颳過的風比較不容易挾帶冰底較暖的水溫,因而風是涼的冷的。極區覆冰量減少,洋面增加,水溫上升,冬季無法結成既厚又大的冰塊,從極區吹來的風就會變暖。

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另外發現,今年11月,北極平均覆冰率是該中心1979年開始測量以來最低的。

【2006-12-12 聯合晚報】

三峽大壩 將引發嚴重溫室效應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長江三峽大壩雖然壯觀,但可能會引起東南亞地區更嚴重的溫室效應!

全球氣溫逐步上升、極端天氣變化加劇等現象,可能與人類排放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效應氣體有關。中山大學教授陳鎮東在國科會支持下,今天發表「東南亞陸地及海洋的碳循環研究」。

陳鎮東表示,河流也會排放二氧化碳到空中,而且全世界約40%的河流上有水庫,當河水蓄積在水庫中,深水內缺乏氧氣,有機質就會分解出甲烷、以及氧化亞氮等氣體。

陳鎮東說,以研究看來,水力發電絕非乾淨的能源,溫室氣體排放量甚至比火力發電廠還高,因此,未來不應該以發電為由,繼續興建水庫。同時以三峽大壩的水庫規模,比目前東南亞所有的水庫加起來都大,因此排放出的溫室氣體量將更為驚人,可能引起更嚴重的溫室效應。

陳鎮東表示,甲烷吸收太陽光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1倍,代表排放一噸的甲烷,相當於排放21噸的二氧化碳,而排放一噸的氧化亞氮,更相當於排放200噸的二氧化碳,因此會帶來更嚴重的溫室效應。

從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合作國家的研究也發現,與溫、寒帶地區相比,東南亞的50餘條河川及水庫,由於有機質含量高,因此都釋放更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及氧化亞氮到空氣中。

而以台灣的20個水庫,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超過想像,二氧化碳含量的濃度,約在2000-4000ppm間,比起正常空氣、水表中的375ppm,高出六到十倍,翡翠水庫更高達8000ppm。

【2006/12/07 聯合晚報】

阿爾卑斯山暖化 遍地鮮花不下雪
【聯合晚報/編譯夏嘉玲/路透維也納三日電】

全球暖化的跡象愈來愈明顯,北半球許多地區冬天姍姍來遲。歐洲阿爾卑斯山著名的滑雪勝地仍遍地鮮花,某些山谷甚至有春季才盛開的花種。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12月仍花粉四處飄散,讓氣喘患者苦不堪言。西伯利亞的熊早該開始冬眠,卻熱得無法入睡。

專家指出,近年來冬季氣候異常暖和,與人類大量使用石化燃料導致全球暖化有關。

從加拿大渥太華到俄羅斯莫斯科,北半球各地冬初的氣溫都高於往年此時的平均溫度,唯有少數地區例外,如美國德州達拉斯就颳起罕見的暴風雪。

冬季一向冰天雪地的莫斯科1日入冬時,氣溫創下1879年有氣溫紀錄以來最高溫的攝氏4.5度。

奧地利今年出現有紀錄以來最暖和的秋季,許多滑雪場雪量不足,滑雪季活動被迫延後,梭登地區原定10月舉行的世界盃滑雪比賽也取消。造雪機閒置在早該雪堆處處的綠色山坡上,產值可達數十億美元的冬季旅遊業收益大減。

瑞士旅遊局發言人指出,今年滑雪季活動出師不利,所幸9、10兩個月的夏季旅遊熱潮持續未退,可稍補冬季之不足。

冬衣乏人問津,瑞士零售業協會的統計顯示,9月分冬季服飾銷售量較去年同期下跌3.4%。燃油價格也因暖冬而持平。

在鄰近北極圈、芬蘭人認為是耶誕老人總部所在的芬蘭羅凡聶密市,初雪比往年來得晚。挪威氣象研究所4日起破天荒首度在新年前就開始測量空氣中的花粉量,以服務眾多為花粉所苦的氣喘患者。

【2006-12-05 聯合晚報】

地球暖化 50年內環境難民達2億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英國慈善機構「眼淚基金」20日發表報告指出,地球暖化造成的氣候變遷之害日益嚴重,乾旱與缺水愈來愈可怕,50年內全球至少將出現二億離鄉井背尋水求生的「環境難民」。

基督教「眼淚基金」 (Tearfund)的報告叫作「暖化逼人」(Feeling the Heat),內文提出氣候變遷帶來的黯淡遠景,呼籲11月6日在肯亞首都奈洛比揭幕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正視,與會國家的政府應該研擬一套因應這個嚴重問題的全球架構。

地球暖化的症候包括旱季延長,缺水日增,以及洪水、暴風雨日益嚴重、海平面上升。其中,海平面上升將會危及地勢較低的孟加拉等國家,和一些太平洋島嶼。以2050年前海平面上升50公分而論,全球將有10萬公里海岸線消失。

最嚴重的還是缺水。目前全球集體遷徒求水的「環境難民」已有2500萬人,約為政治難民之半。今後50年內,環境難民將增加到二億。就在今天,已有無數人悄悄搬家覓水,有些國家的「尋水潮」早已開始有年。現在已經看得到的「環境難民潮」包括:

‧中國大陸:戈壁沙漠以每年將近一萬平方公里的速率擴增,好幾省人民被迫離開家園。

‧巴西東北地區,五分之一人民遷徙逃避乾旱。

‧墨西哥不少地帶乾旱不宜種作,愈來愈多人冒死非法前往美國。

‧奈及利亞每年有2700平方公里土地變沙漠,農民和蓄牧民眾落難,前往城市求生。

‧澳洲東北部由八個島嶼構成的吐瓦魯,由於海平面上升,全國一萬人口已有三千人移民。

【2006/10/21 聯合晚報】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tyang&aid=71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