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因果體悟
2018/04/26 16:27:20瀏覽1730|回應0|推薦0
「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因果體悟
轉載文章:百度 普陀山佛教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名言是諸葛亮在《出師表》裡告誡蜀漢後主劉禪:不要因惡事小就去做,也不要因善事小而不做。釋迦世尊也開示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當我恭學到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之《極聖解脫大手印》:「無論任何壞事,大壞事,小壞事我絕不做……」時,我感到修行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嚴肅性,曾經我以為多做好事就行了,現在看來,止惡同樣重要。
其實,小惡影響大事比比皆是。記得以前有則報導,一個小伙子剛畢業就去德國深造,名牌大學的招牌和優秀的成績讓他躊躇滿志,他信心滿滿向跨國公司投遞了簡歷,可竟然被拒絕了,乃至整個歐盟國都將他的求職拒之門外。他憤憤不平,認為受到了種族歧視,結果真相是他屢次乘車逃票,不良記錄像釘子一樣釘在了他身上。可見一次次的小惡卻釀成了苦酒自我品嘗!
其實,小惡並不是專門指作惡,一些偏知偏見而引發的不良習慣或行為,哪怕看似不起眼,或與他人無關,但也會帶來不良後果。因此,需慎重對待。
2018年3月份,一位青年得到了一個夢寐以求的工作機會,通過層層篩選後,對方公司向他拋出了橄欖枝,這對他及其全家都是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他的命運也許就此改變,因為對一個出身農村的青年來說,這無疑是久旱逢甘霖。然而他胳膊上的一個紋身讓這個機會迅速剎車,戛然而止,因為這份工作不允許有紋身。
年輕人非常沮喪,很後悔當初一時衝動,徹底斷送了這千載難逢的機遇,不管未來如何,這已是他人生中的一個敗筆。
其實紋身,從商周開始,直至明清時,一直作為一種刑罰手段,在犯人臉上、額上刻字或圖案,染上墨,作為標誌。進入現代社會後,隨著思想的開放和包容,不知何時,隨處可見有紋身的青年男女。紋身逐漸成為他們彰顯個性或者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是年輕人的一種精神寄託,又或者是年少輕狂、叛逆、好奇的舉動,不得而知。雖然每個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權利,但這種行為並沒有廣泛得到認可。
教師、醫生、國家工作人員及國內大公司職工招聘員工等,紋身者大都被拒之門外。有的大老闆,怕紋身者混過黑社會,哪天不慎惹來敲詐勒索就麻煩了。殊不知多少俊傑因稀裡糊塗的一次「小惡作劇」而自毀前程,多可惜啊!同時,他們也辜負了父母辛辛苦苦的栽培。
有人或許認為小惡無所謂,只要大節不偏就行,其實這種想法也不正確。曾經有一佛弟子為人處事不拘小節,認為小事無關緊要。一日師父問他,下大雨和毛毛雨哪種天氣容易打濕衣服?弟子不加思索回答,當然是大雨啊。師父教導他,在生活中,最容易打濕衣服的是毛毛雨,因為一下大雨,人們很快會警覺,撐傘避雨,但毛毛細雨,人們難以感覺,就是感覺到了也無所謂,認為小雨不足以打濕衣服,於是我行我素在雨中行走,不知不覺,淋濕了整件衣服。為人處世,言談舉止,舉手投足,一句話一個表情,都像毛毛雨,看上去很小,卻也因無意而打濕衣服,傷害到別人而不知自省,也因此打濕了自己的人生,而蒙受損失或遭受災難。
什麼原因讓人們忽視小惡而做出顛倒夢想的事呢?恭聞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法音後,我才明白是他們知見不正。因為沒有正知正見,不明信因果,故而我行我素,為所欲為,放縱的結果就是自食其果。同理,世間法上如果一個人不受教育,沒有約束,沒有健康的身心和道德品質,必將與成功背道而馳。
佛弟子學佛修行的目的是為了脫生死,但如果沒有正知正見或方向偏差還能成就解脫嗎?一旦走到邊道或邪道中,那就徹底完了。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給迷茫黑暗中的眾生指引了菩提大道,修行路上時時擦亮眼睛,鑒別師資,用佛法武裝自己,掌握正知正見,嚴持戒律,依教奉行,一日三省。大壞事小壞事絕不沾邊,小善大善都要去做。
世間萬事萬物皆不離因果,切莫看善小而懶得去做,認為惡小就無所謂而做,善小可累積如須彌山,惡小可讓你萬劫不復,因果報應,那是絲毫不爽!
葵心/東山
文章轉載自:百度 普陀山佛教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10933395313104946332%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2C%22url_data%22%3A%22bjhauthor%22%7D
轉載文章為作者本人心得受用,僅供參考,不得作為正論依據,一切法義以南無 第三世多杰羌佛 說法的法著法音為準。
本文連結:
H.H. 第三世多杰羌佛 http://www.hhdcb3office.org
第三世多杰羌佛辦公室臉書 https://m.facebook.com/hhdcb3office/
瑪倉寺 http://www.macangmonastery.org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tseng1979&aid=111647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