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2/29 11:25:21瀏覽2117|回應0|推薦16 | |
之前因為工作緣故已經來過山川琉璃吊橋很多次,此番與好友前來則多了幾分悠閒,首度造訪的同行友人對吊橋緣起有諸多好奇,包括興建原因、命名由來、經費來源及安全監控等,且先來看一段取自網路的相關介紹。 ↑售票處及解說服務站。 山川琉璃吊橋相關介紹: 山川琉璃吊橋連結三地門鄉三地村與瑪家鄉北葉村,是八八風災後由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挹注5,300萬元協助援建,再由行政院重建會以大陸善款916萬餘元補助屏東縣政府整修聯絡步道,並以當地獨特的琉璃珠意象進行橋身裝飾所打造的屏北地區觀光旅遊新地標。於103年8月動工,104年12月26日起試營運免費體驗到105年2月底,105年4月16日正式開放。 ↑圖上:文化園區外遠眺琉璃吊橋。左下:琉璃吊橋(從瑪家端)。右下:琉璃吊橋(從三地門端)。 新橋橫越隘寮溪,基地位於舊橋下游30公尺,北岸橋台在三地門古道沿線腹地,海拔約206公尺,南岸橋台在原住民文化園區員工宿舍旁,海拔約164公尺,全長262公尺,距河床平均高度45公尺,橋面寬120cm,開幕當時是全國最長的臥床式吊橋。因位於隘寮溪壯闊的山川美景中,故名「山川琉璃吊橋」。 ↑瑪家端入口北葉國小學生的錨碇座牆面圖案創作。 ↑三地門端地磨兒國小學生的馬賽克藝術作品。 吊橋設計處處可見琉璃珠意象,包括兩端橋台各設花崗岩故事台、吊橋兩側共設置24個故事牌,由排灣族藝術大師撒古流擔任藝術設計工作,吊橋兩端也設置不同入口意象,三地門端是地磨兒國小學生的馬賽克藝術作品,瑪家端則是北葉國小學生的錨碇座牆面圖案創作,並於橋身百步蛇圖騰的眼睛處上鑲嵌1664顆琉璃珠。兩端各設置1座巨石裝置藝術,分別是番薯和芋頭,「芋仔番薯」象徵族群融合、不分彼此。 兩端設置的巨石裝置藝術,分別是番薯(右上瑪家端)和芋頭(右下三地門端)。 山川琉璃吊橋設計者李仲彬結構技師表示「橋的兩側有橘色的抗風索,跟抗風支索,是這座橋最大的穩定因素。」主索的位置,設計在吊橋的兩側,即使人再多也很穩,橋頭這一側,還裝有地錨監測,能隨時將載重數據傳送到負責人的手機中,成為吊橋安全的最重要指標。 ↑圖上:從三地門端看琉璃吊橋與舊橋。↑右下:瑪家端入橋管制亭。 ↓橋上遠望山巒疊翠及隘寮溪河谷。 三地門端出口因為工程緣故封閉,只能原途折返,想起以前走塑木階梯時總累得氣喘吁吁,幾度歇腳才走得上去,還曾開玩笑說要請縣府籌建電動手扶梯或請揹工。如果想省省力氣,建議從三地門端走下階梯,如果要練體力就從瑪家端走過去。 出口處領回Q彈的紅藜甜甜圈,那是貼心的同學為我們預定的,補充體力後在文化園區門口稍作停留,隨即往禮納里部落出發。 門票預約、交通資訊及開放時間等注意事項詳見https://lioulibridge.pthg.gov.tw/ 專人導覽山川琉璃吊橋及鄰近景點解說預約服務,相關預約方式及資訊請至山川琉璃吊橋解說接駁服務團隊網站查詢 http://www.gogopt.com。 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簡介:https://www.maolin-nsa.gov.tw/user/Article.aspx?Lang=1&SNo=04000089 「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位於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主要以展示、保存台灣原住民文化為主,是國內規模最大、最具研究價值的野外博物館。園區成立於民國74年,佔地約82公頃,園內展示台灣原住民16族之文化,規劃成迎賓區、塔瑪麓灣區、娜麓區及富谷灣區。塔瑪路灣及富谷灣兩區主要展現原住民傳統建築,娜麓灣區以動態表演為主,設有歌舞館及生活形態展示館等,遊覽園區可以健行方式或搭乘免費的遊園專車。 ↑園區入口景色。 禮納里部落相關介紹:http://rinari.pgo.tw/index.php 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政府以興建「永久屋」安置災民,由世界展望會援建瑪家農場永久屋興建,經部落與各界討論,命名為「禮納里Rinari部落」,意為「我們一起走,大家一起往那兒去的地方」,禮納里永久屋主要由排灣族三地門鄉「大」社村、瑪家鄉瑪「家」村及魯凱族霧台鄉「好」茶村居民組成禮納里部落,各取一字正好組成「大家好」的問候語。 禮納里部落園區面積27.81公頃,安置好茶村177戶、瑪家村132戶及大社村174戶,並於2010年12月25日落成入住。 走進棋盤式規劃的整齊街道,目光焦點全停駐在繽紛的花朵上面。嬌豔的非洲凌霄與雪白的流蘇花相伴,合歡花高舉小小羽扇隨風搖曳,還有花瓣上畫滿精緻網線的白肋孤挺花,各據一方悠然綻放。 斜屋頂木屋在植栽、圖騰或飾品點綴下閃耀,即使是形式相仿也散發出各異其趣的光芒。 凸顯族群特色的石雕、木雕傳達著動人的傳說,雖遇風災遷居於此,卻不曾遺忘受創的家園。靜謐的氛圍,就連迎面而來的寒風也彷彿夾帶著淡淡的憂傷。 走進有2個大腳印的好茶部落慢活市集,常可聽見親切問候「Saabaw」,市集裡有傳統美食也有知名的燒烤餐廳,還有充滿原民風的飾品和農特產。這裡也有好吃的小米甜甜圈,一位霧台鄉麵包老師傅將小米、紅藜製成甜甜圈期盼帶動原鄉產業,幫部落青年找到一條回家的路。 魯凱族最古老的部落-古茶柏安部落,相傳魯凱族的祖先由雲豹引導帶路才找到舊好茶村這塊族人發源聖地。Kochapongane族語意思就是「雲豹的故鄉」,曾遷村到好茶社區稱「新好茶」,受風災影響再遷到禮納里,有人戲稱「新新好茶」又有「脫鞋子的部落」之稱,「脫鞋子」代表是對家人的尊重與土地的親近,以及成為家人的默契。 Saabaw是魯凱族問候語,百合花是魯凱族族花有神聖的意涵,對男性是獵人及英雄的象徵,對女性是貞德與賢慧的象徵,而其最大的共同意義就是分享。 途經外牆頗具特色的紅藜故事館、禮納里遊客中心和部落學府長榮百合國小後,來到大社部落。 大社村純樸寧靜,較無商業氣息,山芙蓉一樹繁花掩映青翠岡巒,偶爾幾聲鳶鳴劃破晴空,舊稱老鷹的黑鳶翱翔天際,正飛往山谷深處。 散居各處的教會是居民的信仰中心,三個村原部落有9座教堂,為使居民心靈在新家仍有所寄託且得著平安喜樂,仍按原數重建,造型莊嚴的教堂也是婚紗攝影的最佳地點。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