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王安石之文學觀 (10-6)
2007/06/23 07:38:12瀏覽913|回應0|推薦6
二、文貫乎道
經世致用思潮席捲北宋文壇,並影響宋代古文運動之推革,歐陽修開其端,王安石隨其後。其所興盛之因,或與古文寫作不純為記事敘物,更不為抒情,卻為政治教化目的所用。通經明古與宗經復古,同為當時經世致用者所崇;安石以古文崛起,其屬文議論說理,必引孔孟之道,並一以貫之。茲舉安石及各家之評,並略論之。
(一)安石之評述
安石〈取材〉載述曰:
文中子曰:「文乎文乎,苟作云乎哉?必也貫乎道。學乎學乎,博頌云乎哉?必也濟乎義。故才之不可苟取也久矣,必若差別類能,宜少依漢之箋奏家法之義。」
筆者以為,安石於文義所取向,前述已明載。即「務為有補於世而已矣」(王安石〈上人書〉)、「以適用為本」(同上),其重視文章內容與社會公益,於學則能貫穿乎道;於博則能廣濟乎義。簡言之,安石在學術文章之闡釋,不講究表現形式,不拘於語言運用之看法,確有警示作用。若如蘇軾〈答張文潛書〉所載:「文字之衰,實出於王氏……」是不公平之論,由上述可明證之。
安石〈漣水軍淳化院經藏記〉載述:
道之不一久矣,人善其所見,以為教於天下,而傳之後世。後世學者或徇乎身之所然,或誘乎世之所趨,或得乎心之所好。
此篇以「記」體方式,宣導儒家仁義之道,並為佛僧善因藏經之處所為「記」文。安石認為,聖人所遺仁道思想,其興衰之各種原因,皆由主觀引起;有順其自然者,有誘於社會風氣受影響者,唯大皆因客觀因素受阻而無法順勢而為。至於佛徒多持「不忮似仁,無求似義」之心,從而與儒家「仁義」之道掛了鉤,此間接闡述自己「文以載道」之心意。
安石〈送孫正之序〉載述:
時然而然,眾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己然而然,非私己也,聖人之道在焉爾。夫君子有窮苦顛跌,不肯一失詘己以從時者,不以時勝道也。故其得志於君,則變時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術素修,而志素定也。
安石立論「聖人之道」,所謂「道」,永恆存於世,「君子」求道,即便「窮苦顛跌」,亦不影響求道意志。「眾人」求道,即便「泰然安逸」,道未必有所形,乃因個人志願所限。
據《王荊公年譜考略》(清.蔡上翔)稱:「介甫年十八、九,已以天下為己任。今『序』曰『則志於君則變時之道』,亦猶是耳。」此述可知,作者深化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之人生觀,而且強調了「志」、「術」的修養在「變時之道」所衍生之作用。
安石為文,以古聖賢與今世顯貴相互對比,古由追求堅守大「道」,迄今敢於「變時而之道」間,運用對比、設問、比喻、引用典故等筆法,但見文能貫乎道之逼真功力,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效果。
安石《周禮義序》載述:
士弊於學久矣,聖上閔焉,以經術造之,乃集儒臣,訓釋厥旨,將播之學校,而臣安石實董《周官》。惟道之在政事,其貴賤有位,其先有序,其多寡有數,其遲速有時。制而用之存乎法,推而行之存乎人,其人足以任官,其官足以行法,莫盛乎成周之時;其法可施於後世,其文有見於載籍,莫不具乎《周官》之書。
神宗任安石為相,安石親自主導了《詩》、《書》、《周禮義》之重新詮釋,其中《周禮義》為其親自校訂。熙寧八年(一○七五),合三部典籍為《三經新義》,正式頒布,教於學官。安石分別手撰《詩義序》、《書義序》、《周禮義序》三篇序文。安石以改革陳腐庸俗之教育弊端,上書以該三部經典為教材,重新開啟闡釋古代治世經典之旨意,而作者「實董(專管)《周官》(周禮義)」,皆擔任此書訓釋校訂工作。
安石依儒學觀念,說明「道」凌駕於萬物之上,為永恆之道義規範。而「道」在現實社會之體現,則有「貴賤」、「先後」、「多寡」、「遲速」的差別。為縮小上述落差,透過教育之灌輸,假以時日於取士用人方面,必可體現安石「務求有補於世」之致用主張,而「文」之地位、作用則悉為貫乎道,且執行該項任務之工具。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rping&aid=1043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