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5/29 16:21:55瀏覽422|回應1|推薦2 | |
昨天寫了「讀什麼書」,感覺癮頭只過了一半,沒有給它寫個通體舒暢是對不起自己的。 現在孩子們的考試和讀書是互為表裡的,中間的盤根錯節,你我都曾一路走來――可恥的是大人們「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慎謀能斷」地精誠團結在一起,也要現在的孩子們一路走去(不過,有一個好消息是,聽說不論藍綠統獨,四維都只剩下禮義廉,大人們是可以不用知恥的)。 讓我們用快轉鏡頭把一個孩子的讀書、考試生涯帶一下:從小一入學,因為天資聰穎、筋骨奇佳,順利地拿到博士學位(大家都應該贊成碩士已經不夠用了吧),天地悠悠乎已經二十幾個年頭過去囉,如果你是男生,還要再加上一些兵役的時間,能夠儘快進入社會的工作行列時,大概是一個接近三十歲,關於職場,啥屁都不懂的新鮮人,只要還沒發瘋,這人通常會在夜闌人靜時悵然而涕下吧(進入職場後,如果還有啜泣,則是另一個不在本文範圍內的故事)? 提醒一下,這人,正是過去二十年的讀書、考試的大高手,一直都被別人稱許的大贏家。 不曉得有多少專家學者,五百年前就說過全球暖化,會對環境衝擊很大;台灣加入WTO,農民要趕快轉型;開放學分班師資,會造成很多人無書可教……,這些預測都好準好準,可是,接下來的趨勢專家預測我們該相信嗎:未來有很多工作是現在還未產生的,以後有一半的人是在家工作者……,總之,現在讀的這些書,對於以後能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誰誰誰都是一點把握也沒有的。 結果,現在的大人們竟幹這種好事,迫使全國的小孩都要用功地讀書、考試,期待十年、二十年後的未來能夠有個「好工作」――專家都不曉得那個到底是什麼的東西。 我的一個麻吉是小學老師,他老婆也是,前幾天聚會,很肯定地告訴我十二年國教未必可以造就孩子,但是一定可以造就補習班。他說,以前這種判斷是見識,後來則變為常識,現在則已經是共識了。 人不是旅鼠(一種會集體跳海自殺的動物),可是在教育上,我們被植入了功能強大的旅鼠型晶片,強迫相信小孩只有好好地讀書、考試,未來才有希望(或者說是希望才有未來),至於這個希望是什麼?大人們卻也說不上來,死小孩們最好要記得「惦惦,囝仔郎有耳無嘴」。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 答案很簡單,官員、學者,必須讓我們相信他們很努力,不然他們以前讀書考試的輝煌成績將化為灰燼;學校的校長、老師要強調學生在這個方向上用功很重要,因為他們需要這一份未來愈來愈稀少、式微的工作;家長也很配合地相信,因為他們可以無須多想,即使懶惰也不必有罪惡感。 好一個狗屁不通的系統。 說了以上這麼一堆,並不代表我鼓勵孩子們不要讀書、考試,認真用功,相反地,我會希望現在的孩子們更認真用功,我只是質疑教育的方向有問題——怎麼會有那麼多的大人認為「學生受教育」的意義,就是讀書、考試? 方向錯了,所以絕大多數的孩子們現在正留在升學教育的紅海中,殺到流血流滴,然後,不知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相對的,昨天我文中提到的人名,幾乎都是「藍海策略」運用成功的好例子。 數學、英文、國文、物理、化學、生物、史地……,學這些硬功夫不是不好,只是要孩子們幾乎花掉所有的能量去瞭解這些東西,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不是嗎? 我問過一百個老師家長,他們都覺得如果要很能適應未來,那麼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創意、想像力、抗壓力、EQ要高、勇於嘗試、能堅持到底……,哇,竟然沒有人跟我講三角函數很重要,那個曾經讓我們白挨了好幾百個板子的東西。 我們的學校教育,教孩子們以後會變得不重要的東西,而以後會很重要的東西,碰都不碰。 我們的社會教育,教孩子男生以後要當董事長,女生當名模,有機會一定要搞政治和媒體,因為獲利無窮卻不必負什麼責任,是世上最爽的事。 我們的家庭教育,教孩子「動作快些,吃完飯後,趕快去補習。」 是不是每個小孩都要搞奈米科技?晶圓?生物科技?這麼多人花了二十年,去打一條不曉得通不通的路,好不悲壯!唉,倒不如花十八年好好過生活,另外再花兩年學學手工蛋糕怎麼做吧。 讀什麼書?考什麼試? 我們的一生都是考試,只是怨嘆在最漂亮的年輕時,被迫考了一坨莫名其妙的試。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