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上班族新生活運動 Gap Year 休耕
2006/12/22 11:27:00瀏覽1485|回應3|推薦15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跟我近期的想法很相近.分享給大家
遠見雜誌
作者:游常山、陳建豪  攝影:陳應欽  2006.10 /上班族新生活運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班族新生活運動 Gap Year 休耕
 

過去,我們習慣悶著頭往前衝,即使遲疑,也不敢在既定的軌道上逗留,但不肯停的後果,往往是比走的慢,但走對路的人落後更多。
當前,台灣流行起休耕運動,在平均壽命76歲、世界愈來愈平的社會裡,要打破直線習慣,因為學習、工作、休息循環的圓形人生,處處是起跑點。
其實,當生命開始收不到「訊號」,就是要你移動腳步的「信號」——有人20歲休耕,是想尋天地;有人30歲休耕,忠於做自己;有人40歲休耕,沉澱養智慧。
但休耕可不等於廢耕!
在競爭激烈的商業戰場上,如果沒有事前規劃就草率退出,也可能大意失荊州。 



休耕,台灣正風行

去年,台灣每工時勞動生產力亞洲第4、總工時全球前3名。但此時,島內已經流行起休耕運動,靠一個休止符,為人生樂曲的高潮做準備。 

MoMA駐館藝術家顏忠賢
離開主流1年,從更年期變回青春期 

「我的年紀,已經過了人生創作最顛峰、最充滿原創力的年輕時期,但是我不甘心,我想賭賭看,人生能否再重來一次?」兩年前,即將走進四十不惑之年的藝術家顏忠賢,很憂心「不惑」之後,不再有好作品。 

30多歲,是顏忠賢的創作高峰,曾奪下台北文學獎創作首獎、電影作品應邀於挪威、澳門藝術節影展參展、受邀參加「總統文化獎」紀錄片拍攝,並出版《軟建築》《老天使俱樂部》等多本書。

「一年下來,國內外的展覽邀約,可能有20多個,」顏忠賢苦笑著說,那時的他,不論是創造力或是體力,都已經被消耗殆盡。「土地累了,就長不出好東西;農人累了,也就沒有辦法好好照顧農作物,」因此兩年前他獲選為美國紐約當代美術館(MoMA)駐館藝術家後,便逃也似的,前往紐約一年。

 在MoMA,顏忠賢與來自世界各地,包含韓國、澳洲、歐洲等地的藝術家,沒有壓力地激盪彼此的靈感,「好像突然回到小學時的美勞課,一群人嘰嘰喳喳地分享、討論彼此的作品,只是身旁的同學,換成了世界頂尖的藝術家,」顏忠賢如此比喻。 

除碰到來自世界各地志同道合的朋友,「慾望城市」紐約,充滿了許多創意元素,讓顏忠賢拍攝了上萬張照片,與三部短片,「最好的、最壞的、最華麗的、最污穢的、最開心的、最悲傷的,你要什麼,紐約就有什麼,」用心生活的他得到許多能量。

滿載能量,一年前顏忠賢回到台灣,打破藩籬,成為首位把國家劇院、華納威秀等城市地標當做畫布、揮灑創意,進行另類「聖誕樹」「祭壇」等裝置藝術的藝術家。

「離開所謂的主流,休耕一年,我感覺自己從更年期,重回青春期,」顏忠賢為休耕功效下了註解。 


Promax金獎導演李鼎
環島182天,找回30年前不完美的勇氣
 

如同顏忠賢,現年36歲的導演李鼎,也深深明瞭,任何人事物,都有著「保存期限」。
因為,身為台灣第一個連續兩年拿下國際廣告大獎Promax金獎的導演,李鼎卻導不了自己的人生——2004年遭逢喪父之痛。

李鼎對父親最深層的記憶是,小時候全家人去太魯閣旅行時,父親買給他喝的金針湯,「滿滿一碗浮著鼓漲鮮黃的金針,配上酸甜的熱湯汁,趕走了我體內的寒冷和暈車的恐懼,」雖然時隔將近30年,李鼎至今難忘。

為了追憶那碗金針湯,也為了走出喪父之痛,李鼎與被他戲稱為「台客」的朋友,2005年,穿越5座山脈、自創13道美食,只靠著一台重型機車,與47張加油站發票,完成了環島182天的旅程。

拋開片約與其他俗務,李鼎與「台客」最後雖然沒有如願嚐到記憶裡的那碗湯,卻在歸零的過程中,釋放長期的壓力,甚至意外地成為暢銷作家。

「終於可以不要那麼完美,」李鼎苦笑著說,導演的工作不容犯錯,在片場,所有人都依導演的命令行事,看起來威風,但也代表得扛起成敗大責,「旅程中,可以做很多嘗試,甚至練習犯錯,累積更多故事,」可以犯錯,讓李鼎遇見更多可能。

結束這趟旅程之後,李鼎將這段記憶轉化為文字與照片,並出版《到不了的地方,就用食物吧》一書,還拿下金石堂2005年TOP旅遊書的優秀成績。

透過這本書的暢銷,李鼎的知名度與廠商邀約也增加不少。「我想,客戶應該會樂意挑一個經過半年休養生息、宛若重生的導演,而非一個每天被逼著大量產出的導演,」他點出兩者的差異。 



P&G公共事務協理胡馨如
每週打坐,向天地取得坦然處世的能量 

顏忠賢與李鼎並非特例。近年來台灣各行各業上班族,崛起一股短暫逃離工作正軌的休耕潮。 
 有的需要幾個月、甚至一兩年的長時間沉潛,有的只需要短暫一個週末的逃離,讓自己找到再出發的能量。

今年7月,台灣寶僑家品(P&G)公共事務協理胡馨如,被義大利籍總經理陸博濤告知,將被調往大陸廣州。在台北,她掌管全產品線(包括最有名的SKII化妝品);到了廣州,她只管嬰兒用品(幫寶適尿布)、口腔保養品(Oral-B)兩系列。

大陸市場是台灣百倍大,問題是,「為什麼只讓我管這麼小的業務?」進入P&G七年,面對不知是升官或調職,心中鬱悶。直到朋友引薦每週末到北投如來精舍隨妙禪師父打坐學禪,她才找到出口。

那天她從北投坐禪結束,開車回內湖的家,迎面來的陽明山,夏日炎陽下的層巒疊翠此刻轉化成一臥綿延的黑色山脈的剪影,襯托著夕陽萬條金線,一股大塊噫氣直衝胸臆,突然讓她胸中一寬,如釋重負。「人生本來無常,職場浮沈,換工作就像上車、下車,應該平常心看待,每週一次的打坐,讓我得到一種能量;現在我非常坦然,決定勇敢去廣州,」清瘦、神情篤定地胡馨如說。

類似顏忠賢、李鼎、或是胡馨如的人生休息,看似浪費時間,但不論是土地的休耕、或人的停頓,都會在無聲無息中,積蓄再出發的能量。 


Gap Year,西方早重視
    過去,亞洲人的習慣是悶著頭往前衝,即使遲疑,也不敢在既定的軌道上逗留。但不肯停的後果,往往是比走的慢,但走對路的人,要落後更多…… 


北歐學生必修課〉休息1年看世界
沒有休耕,土地裡的養分來不及復原,農作物的年收成就會一直衰減,務農20餘年,荷鋤茗園園主何發吉說「休耕一年後,再復耕,農作物的收成甚至可以達到前一年的一倍」。

 事實上,台灣最近興起的休耕浪潮,在北歐,卻早已是大學生的必經歷程。

「北歐不少大學的學制中,有一年的休息年,為的就是要讓學生停下來,思考自己的方向,或是出去看看世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陳德華指出,讓學生休息一年,最終目的是要增強學生的國際競爭力。

這空檔的一年,英文名稱就叫做:Gap Year。「Gap就是一條溝。大學畢業找不到方向,可以是一條溝;找不到工作的熱情所在,也是一條溝,」知名旅遊作家褚士瑩認為,人生並不只是一條直線,而是在人生的每一個轉換階段,都常常會出現一條「溝」。

過去,「亞洲人就算看到了生命的『溝』,也不敢停下來,因為害怕落後大多數人。而西方人習慣對自己誠實,看到『溝』就跳進去思索,直到清楚明白,才跳出來,繼續人生的下一個階段,」褚士瑩認為跑得快的亞洲人,常常跑錯人生方向,又不敢回頭或修正,到頭來不一定比西方人快,最後甚至落得一個「事倍功半」的人生。 


美國教授停看聽〉重讀大一瞭解學生

美國一位大學教授納珊(Rebekah Nathan),教了15年書後,卻發覺自己愈來愈不懂得現在的學生在想什麼,為何喜愛蹺課勝過上課。

被這個問題困惑的她, 2002年時竟然重新申請進入大學就讀,要藉由再次成為大一新鮮人的方式,明瞭現今學生到底想些什麼。而在那一年中,納珊教授也體驗了一個她的學生從來不跟她分享的角度與世界。

她的著作《當教授變成學生》(My Freshman Year)中,納珊教授談及,她過往總是排出許多空檔時間,讓學生可以找她聊聊學業或是人生方向,然而,她卻發現近幾年來的學生,根本不會想找她懇談。

再度體驗新鮮人生活後,納珊教授才發現,現在的大學生必須學習的科目愈來愈多,加上網路資訊的發達,很多學生不再有時間,去當面請教教授,而是把網路當成了教授,做最有效的時間投資。

事實上,特立獨行的不止納珊教授一人,據行銷市調公司Mintel在2005年發布的報告,英國每年約有20萬到30萬成年人,會透過轉換工作或申請留職停薪,展開「Gap Year」。

 

圓形人生,處處是起點 
為什麼過去寧願跑錯方向,也不太敢停下來的台灣人,愈來愈大膽實驗休耕?隨著世界愈來愈平,人們為什麼開始要過圓形人生? 

平均年齡76,台灣上班族必須退而不休
暢銷書《C型人生》指出,在全球化與長壽的趨勢引導下,過去從一而終,像一條單直線邁向衰老、死亡的人生概念,已經受到挑戰。

「從前的世界是圓的,人生是一條不能回頭的直線;現在世界是平的,人生卻變成圓的,」一位台北上班族體會很深,過去觀念是讀書畢業,工作到老,然後等著退休的直線人生;但現在的潮流是,學習、工作、休息、退休不斷循環的圓型人生。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轉變?

原因之一是現代人愈來愈長壽,以及社會人口結構愈來愈老化,讓退休的概念也跟著退休了。 
100年前,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只有47歲,今天已經逼近80歲;而台灣人口平均壽命也已延長到76歲。隨著醫學進步,人類壽命還將延長到90歲、100歲。

去年以95歲高齡過世的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就在著作《下一個社會》中明白點出,未來的人只要體力許可,必須工作到75歲,甚至更久。

密切注意趨勢變遷的工研院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主任杜紫宸就指出,以美國為例,愈來愈多機構願意接受高齡就業,55歲以上的就業人口,從1995年起上升了22%,代表許多工作者必須不斷地工作、學習、再回到工作,「才能養活自己晚年。」 


全球企業競爭激烈,人們尋求紓壓 

全球化的競爭激烈,也促使人生變成圓的。企業生存愈來愈困難,讓愈來愈多工作者必須超時工作、甚至全球飛來飛去的旅行開會。因為工作愈來愈辛苦,拚命後想去休息的人,也就愈來愈多。

51歲的中國通運公司董事長王調軍,今年8月初卸下工商建研會祕書長職位後,放自己一個月長假,以調整身心為首要「工作」——就是要恢復健康。

過去他沒有體會這麼深。去年,父親去世;八個月前,身體出現狀況,身心困頓,妻子要求分手,以離婚收場。後來朋友介紹他到妙禪師父處學打坐,終於讓他身心安頓。只要人在台北,他一週就去精舍打坐三天。「出社會後,我的工作就沒斷過,」太過重視成就,讓他疏忽家人。

「實在太累了,要給自己放個假,」王調軍現在也常到台北市大直劍南路附近的幾座山爬山。 


職場要求第二專長,工作者回流學校
但是休耕養傷,並不是退縮不再出場,相反地,是痛定思痛。

「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別人,」中華電信董事長賀陳旦就認為,偶爾休耕也很不錯。他擁有美國都市計畫碩士,當過台北市交通局長、交通部政務次長,五年前在交通部任內,與當時部長葉菊蘭不合,一怒辭職。整整兩年,他什麼事也不做,只過著他騎單車的自在生活。

「只要沈得住氣,別人會看到你,會再給你機會;現代人步調太快,慢一點其實是好事,」賀陳旦說話不疾不徐、氣定神閒。

漫漫職場,一招走天涯的時代不再,許多工作者都必須培養第二、第三專長,上班族必須隨時隨地重新當學生,也是現代人生變圓的重要原因之一。

現年28歲的廖胤翔,今年3月離開負責神達電腦法人關係的專案經理職務後,利用近半年的時間學瑜珈,現已考取瑜珈師資證照。雖然瑜珈老師不會是她的下一份工作,但卻將是她另一個新的人生循環起點。休耕中的廖胤翔,也學日文、嘻哈舞蹈,已有四年半職場歷練,廖胤翔笑著說,重回職場後,恐怕得時時與金融數字為伍、天天加班,因此要為自己多培養一些興趣,在未來的人生中回饋自己。 


累積能量,選擇新生活
休耕不只成為愈來愈明顯的潮流,在過去一段時間以來,也有愈來愈多人見證到,經過休耕期的沉澱以及內化人生,也可以轉化變成第二份工作最好的養分。 


 
自轉星球出版社負責人黃俊隆
把唱片業的特色帶到出版社 

被誠品書店選為2005年最佳獨立出版社的「自轉星球」,是黃俊隆在2004年年底所創辦的一人出版社。第一本書《日常VS荒島的一天》則是在他離開唱片業後,失業的半年(或說休耕期)中所取得的靈感。

「那半年,是人生最徬徨的日子,卻也在心中不斷整合過去的經驗,」黃俊隆認為唱片業的經營手法比出版業進步兩年左右,因此若能將唱片業的原則,轉化運用於出版業上,便大有可為。

將黃俊隆推向成功的,則是簽下部落格天后彎彎,出版《可不可以不要上班》圖文書,大賣10萬本以上。

當時近10家出版社競相邀約彎彎出書,為何選擇黃俊隆的一人出版社?彎彎認真地說,因為只有黃俊隆最強調,要讓她發揮自己的特色。

「不改變創作者的樣貌,而是按照每個人的特質,加以導引、強化,」黃俊隆笑著說,老東家魔岩唱片成功的準則,讓他經過半年的沉澱、內化後,拿來應用在出版業上,一樣成功。 


104人力銀行創辦人楊基寬

把對改革的堅持用在創業上
 

同樣是失業後再出發,楊基寬創立的104人力銀行,今年2月掛牌上市,目前股價約200元,除與鴻海不時互有高低之外,均遠勝其他電子四哥。

這樣的佳績,是楊基寬「主動」選擇失業,沉澱一年多後的產物。

楊基寬曾經躋身於科技新貴行列,但是面對公司產品的良率始終無法提升,多次提出建議無效後,選擇離職負責。

「他(楊基寬)的英文名字是Rocky,是在大學時取的,當時拳擊電影《洛基》很流行。大概是他覺得自己可以像洛基一樣,被打到七零八落,最後還是能站起來,並贏得勝利,」太太顧蘊祥回憶起陪著楊基寬度過難以回首的兩年失業期。

    但那段日子,對楊基寬而言,卻是最重要的。「34歲再重新開始,時機不見得很好,但我不要有遺憾,要找到一個可以用全部生命投入的焦點,」楊基寬休耕一年半,確定網路人力仲介的雛形後,有三、四個月的時間,天天熬夜,除了吃三餐以外,都埋首書房。

    「我的腳步愈來愈快,最後終於狂奔了起來,」累積能量與找到方向後的狂喜,楊基寬形容自己如同即將爆發的火山、擋不住的熔岩。 


暫停,也是一種幸福

愈來愈多還在校園的學生,或初出社會的新鮮人,即使被視為任性、自我,但仍選擇脫離主流,尋找人生方向。 


啃老族,更有探索自我的本錢
國科會今年3月公布一項調查,全國的大一學生,高達20%想要轉學、25%想要轉系。教育部統計資料也顯示,94學年度,共有4萬4000多名大學生,選擇延畢,相較於89學年度,僅有2萬5000多名延畢生,成長達七成多。

回想當年「犧牲」了兩位兄長在家務農,自己才能有錢去念大學的高教司司長陳德華認為,太容易進入大學,反而讓大學生不知自己為何而念。

今年6月,1111人力銀行針對近五年內從大專院校畢業的青年調查發現,高達19%的青年處於無業狀態。「啃食父母的老本,我們戲稱為『啃老族』,」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吳睿穎認為,現在年輕人受到父母的溺愛,很容易就選擇躲在父母的經濟保護傘下。

 幾年前,在日本也曾經出現過「單身寄生蟲」這樣的名詞。

根據《單身寄生時代》一書,在日本有超過1000萬人,超過30歲後,還與父母同住,以節省房租與生活費,卻把賺來的錢當成零用錢花掉,買名牌、出國旅遊。

不論是「啃老族」或「單身寄生蟲」,現在的年輕人,較上一代擁有更多的經濟後盾,去探索自我。

28歲的華航空姐張恬,去年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西班牙之旅。「在某個海灘看星星入睡,半夜時被漂亮的煙火喚醒,然後再愉快地睡去。早上醒來覺得全身是沙,就跳到海裡去沖澡,就這樣過了三天……,」張恬臉上滿是幸福的表情。

帶著些許的驕傲,張恬解釋她是自費完成這趟旅行後,卻也誠實補充,「不過,我都是跟父母一起住,平時拿一點錢回家貼補家用,母親也都是幫我存起來。」

問起張恬這一年的旅行最大的收穫為何,張恬笑著說,這一年下來,雖然沒有確定自己到底要追求什麼,但是卻更加確定,自己討厭些什麼、不喜歡些什麼。 


苦行僧,知識份子圓了藍領夢
不同於張恬享樂式的自我探索,江一豪則是用苦行僧的方式,來找尋自己的答案。

28歲,看似正要努力往前衝的年紀,但《苦勞網》記者江一豪卻在今年停頓下來,離開工作崗位,改行當了七個月的搬家工人。

「以前報導勞工議題時,雖然長時間都跟勞工朋友相處,以為自己就真的瞭解他們,其實不然,」關心勞工議題卻又覺得自己跟勞工階層有說不出的隔閡,江一豪改行成為搬家工人,嘗試「搬起」勞工朋友的重擔。

幾個禮拜後,江一豪的膝蓋、腰、背、甚至是手指頭,都在告訴他一件事:工人的生活壓力,原來是這麼沈重。

從以前的觀察者、採訪者,變成實際的參與者、勞動者,江一豪逐漸瞭解勞工階層的真實生活。

「從前會有點生氣,為何勞工們不團結起來,對抗不合理的資方?但跟著他們一起生活才發現,一位勞動者,背後可能有六、七張口要養;他抗爭,全家就挨餓……,」江一豪搖著頭表示。

結束七個月的搬家工人身分,江一豪發覺自己再也無法回到觀察者的角色,而將選擇一份藍領的工作,籌組或是加入既有的工會,與工人為伍。

平的世界、圓的人生,愈休耕愈清楚方向、愈有競爭力的時代來臨。你,休耕了嗎?

( 休閒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oyce1106w&aid=609367

 回應文章

Lu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喘口氣
2007/02/14 18:06
是得休息 找出口 現在的人被工作壓榨得太利害了

cease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再看一次這篇文章
2007/02/08 13:18

「從前的世界是圓的,人生是一條不能回頭的直線;現在世界是平的,人生卻變成圓的,」

越覺得這篇文章真有意義,

人生是圓的,到哪裡都是起點!

說得真是好呀…^^



七琴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休耕過三次
2006/12/24 02:14

第一次: 到英國拿學位

第二次: 到巴黎修藝術史

第三次: 到瑞士研習一年

因為定期休耕  土壤不致過度耗竭

我的心田因而結實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