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質樸祥和的光輝-王秀杞的石雕和林園
2024/11/26 03:43:03瀏覽48|回應0|推薦7

所謂「失之毫里,差之千里」,石雕又是一經敲鑿即不能再補回去的,正足以說明石雕是需要十分火候和功力的藝術。

王秀杞的石雕作品以他所愛和所熟悉的人事物為題材,不去盲目追逐流行,做一些自己不懂別人也不懂的作品,忠於自己正是藝術可貴之處。

王秀杞雕塑<龍的傳人>等石雕作品。(觀音山風景旅遊服務中心「石雕公園」)。

前言  回顧王秀杞訪談記錄

近年,常看到各有線電視頻道會一系列介紹風光或紅極一時的影歌藝人的前塵往事,故然是因為聚光燈前表演的藝人都有影音存檔可調,另外更重要的,應是認為有懷舊的「共鳴」、有收視率及票房吧!

但對其他較冷門的藝術及文化領域,長期默默耕耘創作且有成就的工作者,卻往往受到漠視,冷眼以對,總之傳媒總是以票房收視率為考量吧!也難怪昔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早已隨時代變遷。由大眾媒體主導的影音潮流,明顯向「萬般皆下品,唯有『明星』高;或唯有『八卦』高」傾斜。試問,這個社會的價值觀會被導向何方?

王秀杞作品<育>(國父紀念館園區陳列)。

個人網誌曾幾次報導介紹台北重要道路、公園開放空間的雕塑及裝置藝術作品。在不同的公共場域,幾乎都會看到一個熟悉的雕塑家──王秀杞的作品和名字。他的作品,為什麼能受到專家們的肯定,想必其來有自吧。回溯多年前個人即因工作的關係,曾作過王秀杞的專訪報導。雖然,如今的王秀杞早已是大老評審級的雕塑藝術家及指導後進的大學藝術系教授了;但回溯時光隧道,重讀他早年受訪的報導,也可讓人重新回顧一個有成就的雕塑家的發展歷程和面貌吧!

為了拉近欣賞者與雕塑作品的距離,讓雕塑家現身說法,或許能減少一些隔膜感吧。因此,個人重貼這篇早年的報導紀錄,希望仍有時代旁證的意義和參考的價值。也借此向雕塑家王秀杞先生致敬!本篇訪談,曾發表於<大同雜誌>,特重整發表再分享。

王秀杞作品<阿公講古>(國父紀念館園區陳列)。

林園廣大 工作坊得天獨厚

去年25屆中山文藝獎(1965年創辦,迄2013年停辦)雕塑類得主──王秀杞,是一位專業石雕的藝術家。從1970年進入國立藝專雕塑科起,開始與石雕結緣,至今已有20年的光景,他始終無悔不改其志,投身在捏塑泥土、敲打石頭的創作中,即使每天過著「灰頭土臉」、渾身汗漬並沾滿了石粉和泥垢的日子,依然樂在其中,並寄予無限的希望。

硬漢嶺山下逢春開的山櫻花。王秀杞的山居有橘林可供採摘(示意圖)

王秀杞的住家和工作場所同在陽明山新安路的半山上,過去父親留給他和弟弟的一片占地三甲的果園,除了簡單的平房住家外,他特別為工作需要闢建了塑土工作坊、玻璃纖維工作坊和石雕工作坊,其他尚保留下來的大片山林田野,正好成了王秀杞雕塑作品陳列展示的露天空間。春天周遭櫻花盛開,賞花不假遠求,夏天有蓮霧樹木結實纍纍,秋來紅杮掛滿枝頭,冬天則有一片橘林可供採摘。

熟識他的朋友,偶爾上山流連,或是聚會,在他設有石灶的樹蔭下烤肉,又能欣賞充滿藝術氣息的石雕,真是樂而忘返。當訪客們讚美他得天獨厚擁有這一片山林和工作場所時,他總是露出質樸的笑容,慣常的口頭語是:「『山中無歲月』,日子因此過得比較平靜自然。」然而,殊不知道一份恬淡與平靜的生活,對久居喧囂、嘈雜城市的人們而言,是多麼難能可貴的福氣啊!

王秀杞在藝專當學生的時期,曾參與三峽祖師廟石柱雕刻。

王秀杞在藝專當學生的時期,基於對石雕特殊的喜好,就曾參與老師李梅樹主持的三峽祖師廟石柱雕刻的工作(註),一方面也從雕刻石柱多年的老師傅那兒學到了實際操作的技巧和經驗。他認為,一個從事石雕的藝術工作者,没有經過實際操作雕鑿的過程,是很難繼續開創自我石雕之路的。

目前,在王秀杞的工作坊,有三位助手在幫忙依照塑形鑿刻的工作。據他表示,往往一件作品的完成需要敲敲打打個半載或一年的時間,助手們大致可依模型打出他所要的模樣,但重要的關鍵仍得透過創作者銳利的美學眼光親自操刀下手加以修飾完成。所謂「失之毫里,差之千里」,石雕又是一經敲鑿即不能再補回去的,正足以說明石雕是需要十分火候和功力的藝術。

王秀杞雕塑作品(觀音山風景旅遊服務中心「石雕公園」)。

年年得獎 作品以親情為主

王秀杞作品表現的主題,一直是以親情倫理、宗教信仰和周遭生活人物為範疇。他自1982年獲全省雕塑美展第37屆教育廳獎,1983年獲全省雕塑美展第38屆大會獎,又陸續拿到全省美展省政府獎、全國美展首獎、可說是年年得獎,而作品幾乎全是以親子之情、田園樂為表現主題。惟迭經十餘年,在表現的形式上,則由早期的純寫實,逐漸的加上了作者想像力的空間,其間變化的脈絡清晰可尋,比起時下一般人喜歡追求多變的藝術潮流而言,或許會給人近似保守的感覺。

王秀杞雕塑作品<圓滿同心>。(台大校園)

關於這一點,多年來一直和他來往密切,並曾給他許多鼓勵和指導的雕塑前輩何明績教授指出:「一個好的藝術工作者,他的作品一定是他實際生活經驗的再現,王秀杞的石雕作品以他所愛和所熟悉的人事物為題材,不去盲目追逐流行,做一些自己不懂別人也不懂的作品,忠於自己正是藝術可貴之處。」何教授為本刊(<大同雜誌>)撰寫雕塑欣賞專欄近二年,放眼世界諸多名家成功的歷程,他和丘雲先生兩位可說是國內最早開創雕塑教學的前輩,如今可說是桃李滿天下,對這一位質樸、淳厚學的讚勉,應是相當中肯也值得省思的吧!

王秀杞雕塑作品<快樂頌>(台北車站)。

一斧一鑿 完成品獨一無二

石雕創作是勞心勞力的,比起其他藝術創作又多了場地和設備的限制。因為石材笨重,往往不是數百就是數千斤,而每件石雕作品創作的過程都經過王秀杞構思、草圖、不斷試塑、再翻成玻璃纖維成型,依此模型,開始選定石材(石材又分大理石、青斗石、白玉石、黑膽石、觀音石等)做粗柸敲鑿、整修、磨光等冗長而又繁複的「製造」過程,若非充滿熱情和興趣,這份得付出粗重勞力又單調的「頭路」,絕非一般常人能夠忍受得了。

王秀杞雕塑作品<阿嬤>(台北美術館)。

為了「伺候」那些龐大石材,王秀杞的工作場所設有11噸重的機械起重機,其他如電鑽、吸塵器等一應俱全,彷若加工廠,一般創作者,即使有心,如果没有場地和設備配合,充其量恐怕也只能雕鑿些小品,無法施展做重量級的嘗試。像這樣粗重又大費周章的創作,比起許多養尊處優關在象牙塔裡的藝術創作,其挑戰性自然不可等同了。大學主修經濟,如今卻擔任哥哥藝術品經紀人的王壬癸補充說:「石雕還有一個與其他雕塑作品不同的特色,就是絕無複製品,因為過程是一斧一鑿花費一年半載敲打出來的,其中的可變性相當高,因石材及每一次敲打的輕重……等等都有變化,所以完成的作品,一定是獨一無二的,這也是石雕作品的可貴之處。」

王秀杞作品<阿嬤>(台北美術館)。

山居之樂 藝術即生活再現

看王秀杞的作品,再上山與他本人接觸對談,你或許對「生活即是藝術,藝術即是生活」的再現會有更深刻的印象。自然、樸質、純良、虔誠、關愛、悠然自得--這些近乎「桃花源記」中的情景若隱若現,在世事多紛擾的都市裡忙久了,來到王秀杞這一片陶然自得的石雕山林,倒真能領受幾分「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的感懷吧!

(註)三峽長福巖,人稱三峽祖師廟,為台灣新北市三峽區著名的廟宇,主奉來自福建泉州安溪縣的高僧清水祖師,也與艋舺祖師廟、淡水祖師廟合稱台北地區三大祖師廟。因建築設計由美術大師李梅樹教授所設計,且費時費力監造,廟內石柱均由人工精細的雕鑿,歷時30年,襯托出祖師廟的雄偉壯麗,傳為藝術界美談。因此,此廟也被譽稱為「東方藝術殿堂」或「雕刻博物館」。

觀音山景區附近有凌雲禪寺(嶺)、硬漢嶺、牛港稜登山步道等。 

後記—石雕作品 觀音山風景相伴

本篇因係舊作,當年訪談實境圖片非本人拍攝,因此文中所述實景無法提供,以部份王秀杞作品替代。

王秀杞(1950年~)現任台灣淡江大學副教授及台灣明道大學時尚藝術系教授,是著名雕塑藝術家。其作品在北部美術館、台北車站、國父紀念館等地皆可見到。

其中,台灣北部「觀音山風景旅客服務中心」石雕公園的「龍的傳人」,由觀音石切割雕刻而成,高10公尺,直徑1.5公尺,是全台灣最大的石雕作品。觀音山景區附近有凌雲禪寺(嶺)、硬漢嶺、牛港稜登山步道等,登高可遠眺台北市、圓山大飯店、淡水河、台北港等。

另外,在台灣大學、台灣淡江大學、亞洲大學、明道大學的校園…也皆可見王秀杞作品。

(本文曾刊於<大同雜誌>80年11月號,以筆名文堯發表;經整理於本部落格再發表)

觀音山景區登高可遠眺台北市、圓山大飯店、淡水河、台北港等。

延伸閱讀

<旅遊見聞>台北雕塑造景的黃金地段-陸運國門前的忠孝東路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80064435

<旅遊見聞>台北雕塑造景的黃金地段-松機空港前的敦化北南路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80051071

<心情風景>詩人節(端午節)有感(附端節龍舟競渡詩)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4775360

<旅遊花樹記事>閒看新生公園造景裝飾抒懷(兒童遊樂設施增吸引力)

http://blog.udn.com/jong2020/155136792

<旅遊見聞>徘徊藝術歷史的長河-看動畫<清明上河圖>(回顧台灣前輩藝術家)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3028770

<旅遊見聞>到金山朱銘美術館感受雕塑大師的創造力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9195040

<旅遊見聞>欣賞中國古建築脊簷的飾獸之美(捕捉中正紀念堂、孔廟光影)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7297013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ong2020&aid=181399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