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築巢引鳥 台灣活路(轉)
2008/02/13 08:42:57瀏覽233|回應0|推薦3

築巢引鳥 台灣活路
林建山

     世界經濟發展從二十世紀轉進二十一世紀,在整體經營上的一項重大理念位移,即總競爭力論替入,而總生產力論淡出;追求國家競爭力的提升與特化,成為當世國家政府施政主張的顯學,也是世界市場營運理則的主流價值。這對當代經濟發展有重大的啟示。

     即使是始於一九六五年歐洲的強烈福利國家經濟主義,也因為歷經三年的體質弱化與經濟表現退落,而在一九九五年藉由歐洲議會的共同決定,折轉邁進競爭力國家的發展路向,並在二十一世紀第一個世代的全球經濟場域中,重新取回主導勢力,而被稱譽為新一波的「歐洲復興」,不但使大型歐洲國家的再起,力可抗衡美日經濟,許多小型國家的創新變革所帶來的經社特化競爭力,更建立起類如「三蘭經濟」(荷蘭、芬蘭、愛爾蘭)的新時代典範。

     此其中,吸引投資與留住投資,特別成為這些先進國家競爭力政策的核心任務之ㄧ。歸納過去十多年的政策發展經驗,比較值得注意的兩種重點方向作法:一是築巢引鳥,是發展經濟學中,大推進政策(Big Push)的體現,用硬體條件吸引投資;一是引鳥造巢,是大改革政策(Re-engineering)的實踐,用有利經營環境吸引投資。前者以強化硬體基礎建設為主軸,後者則是以調適軟體基礎建設為基調。兩者都帶有強烈的誘促興利排除障礙的意圖,以強化經濟效率取代既往經濟平等之強調。

     用築巢引鳥策略成功鼓舞本地投資及吸引大量外人投資的「中國模式」與「杜拜模式」,最為當世稱道。中國以每年GDP二十二%公共建設支出,連七年累計投入一兆八千多億美元基礎建設,當然是每年可以引進四五至六二億美元外資的根本誘因;杜拜總投入三千億美元的硬體開發建設,也同樣讓世人看到了,聚資繁榮效應的精湛表現。

     西歐的再起與北歐小國復興模式,則是典型的引鳥造巢策略,亦即透過政府再造與政策再造,再起投資發展,其中最值得我們注視的是福利支出削減與租稅獎勵措施的強化,多數誘因工具與激勵措施幾乎都是「向七年代的亞洲學習」「向九年代的美國取經」來的,如核心作為的減稅、投資扣抵、資本利得減讓、低價用地、工資貼補等皆是。美國大選,刻被兩黨一致熱炒的甘迺迪總統經濟政策竟是:「令人弔詭的事實是,稅率太高但稅收太少,然則,長期增進稅收的上策還是,現在就砍低稅率!」可以充分顯示連美國也要再走「引鳥造巢」的路。

     歐洲、中東海灣與亞洲中國的逆轉成功之例,作為台灣歷劫經濟重建的借鏡應該是允當且必要的。而檢視近十五年台灣轉進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在施政策略與社會價值理念上,其實是與世界潮流相悖離的。

     第一,我們已不再以建設投資營造有利環境,過去連續七年時間,公共建設投資占GDP比重僅約三.四%,遠低於全球平均值的十%,社會上也不再尊崇建設計畫,甚至視為「錢坑事項」而反對。

     第二,我們幾已全面放棄租稅工具的誘因手段,從科學園區、獎勵投資到營業利得、遺產稅,都在獨導平等否棄效率的風流中,人為地讓租稅工具的經濟作用失能。

     第三,我們也忽略了實物科技與實物產業對國家經濟實力的價值,高創值的機械工程類項,從教育到施政,都已喪失其應有的優先地位,民間的相關投資,如大鋼鐵廠等,也會因為旁支的評價取代基本評價而遭擱置,使台灣產業經濟漸漸陷入沒有主力沒有主流的發展窘境。

     究竟我們該以「築巢引鳥」或「引鳥造巢」策略重建台灣經濟,是當前「思變」之所必要,不論三二二後執政的是馬或謝團隊,都務須認真籌謀才行。(作者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oneshih&aid=161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