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3/09 16:14:51瀏覽1772|回應0|推薦14 | |
有位老師媽媽在部落格發文,大略提到她與在高科技產業沒日沒夜工作的先生,年收入總合雖有新台幣200萬元,但親子間相聚時間短、要繳高額房貸、要年繳十多萬保費、要花小朋友托育教育費等等,一年頂多只能存20萬元云云。引起網友熱烈討論,各類意見都有。 通常,曾經過苦日子的父母,尤其是青壯一輩的,對孩子敢多給、肯多給,不過大多以物質滿足為主。給的時間點,不再像以往父母在身後才留下大批遺產,往往是不斷地給。到底小孩子需不需要這麼多呢?會不會把小朋友的胃口撐大了呢?究竟養成怎樣的金錢觀呢?一連串的問題便是給多給少所堆積出來的。 有對夫妻只做農作小工,小孩子生三個,出門上工的野狼機車上,油箱上坐一個,中間夾一個,太太後面再揹一個娃娃。全家一起到田地山林,夫妻各忙於農務,地上鋪上帆布,便將小孩晾在視線內,大的帶小的,有時玩耍有時睡,胡亂塗鴉認幾個字,等待爸媽下工了,再一起回那不太乾淨也不大的溫暖小家。個把月下來,工作也不是每天都有,加上老闆東減西扣,收入也不豐,外人看了也許掬一把眼淚,但實際上夫妻跟三個小孩過得很快樂。當然,別人可能會說,這樣家庭沒有醫療等保險,沒有上才藝班,沒有自己的房子,沒有存款,日子要怎麼過下去,怎會有安全感呢?但也許奇妙就在這裡,真切幸福感往往比起金錢堆構的空虛安全感要來得踏實許多。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