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學之後看未來,學以致用的意義」演講觀後感
2014/12/27 11:42:38瀏覽792|回應0|推薦0

「大學之後看未來,學以致用的意義」演講觀後感

   

    今天(12/20)下午三點在台北青年職涯發展中心聽了一場演講,主題是「大學之後看未來,學以致用的意義」,主講人是謝宇程老師("做自己的教育部長"的作者)。謝老師除了擁有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科碩士之外,也致力於研究有關台灣教育的課題,對時下的12年國教、技職教育、大學教育等課題很關心。會來聽他的演講,是因為我也常陷入「學以致用」的迷思,不知自己讀了四年的大學是否對未來求職有所幫助。

    原本以為這會是一場謝老師的個人表演,沒想到謝老師用互動的方式來炒熱氣氛,讓現場時而笑聲、時而掌聲,還三不五時丟出一個問題讓台下觀眾思考,讓台下的聽眾可以跟左右鄰居做問題探討,不會讓你有打瞌睡的機會。

    首先老師問大家:「什麼是選錯和選對科系?」要大家做討論。很多人說,選到自己不喜歡、不適應、不擅長的科系就是選錯科系;相對的,選對科系就是選到適合自己、自己喜歡、能駕輕就熟的科系。謝老師舉了幾個例子,但他先賣個關子,只說明他們所讀的科系和經歷,要大家依照他們所讀的科系和經歷投票表決他們是否選對或選錯科系,但先不說明他們的身分和以後所從事的行業。

     謝老師接著問大家,「科系的選擇,是否決定未來做什麼?」我和隔壁的同學討論的結果,都持否定的答案。因為世界和自己都在變,現在選的科系不一定和未來就業相關;現在選的是時下最熱門的產業,很難保證十年後會不會變成夕陽產業;而目前許多新興行業在十年前連聽都沒聽過。十年前沒有智慧型手機,接收資訊不像現在這們容易,現在只要用手機按幾個按鍵就可以了。而現在讀的科系是否以後就從事這個行業?舉個例子,像我一個朋友讀的是工廠管理,但後來也沒從事相關的工作,反而是從事他樂愛的電腦維修工作。

    第三個問題,謝老師問我們:「當科系不決定前途,如何用科系幫自己走向未來?」老師揭曉他一開始舉的個案:有「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新思維國際」的蔡依澄醫師、「樂沐」主廚陳嵐舒和台灣最美的民宿「天空的院子」何培鈞,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馬雲和我一樣喜歡英文,也經歷過重考生涯。他能成功除了有熱情和毅力之外,馬雲要是沒有英文的底子,就沒辦法創立翻譯社,無法和世界連結,也不會有今天的阿里巴巴。只能說科系只是個基礎,出社會後還是要看自己有沒有一顆積極上進的心,這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個問題,「讀大學,到底給我們多少優勢?」謝老師說,每個科系養成分為三種能力:思維訓練、產業能力、專業培養。謝老師舉外語系為例子,外語系所培養的思維訓練有外語的溝通、理解、感情和想像;產業功能有語言、世界觀、傳達和跨文化思考;專業培養有外語教學和文化學術的研究。就我而言,讀大學讓我認識了許多老師和同學,也學習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事情,用更開闊的心態來學習各種的知識,雖然效果不是非常的顯著,但在無形之中,自己已經比以前更進步了。

    第五個問題,「當大學令你失望迷惘,怎麼辦?」依我之見,除了加強自己的本科之外,培養自己有興趣的第二專長、多閱讀和吸收時事新聞,多看好的節目如文茜世界周報和文茜財經周報,TEDCoursera等都是很好的學習管道。

    最後一個問題,「如何跨越校系限制進行學習?」謝老師介紹了幾個方法,第一是N個參與。尋找任何有興趣的課題,按「讚」並發言,讓別人認識你。第二是N個創舉。用最少的花費做一件你真誠想做的事,創造最大價值和最多人分享。第三是做1個生意。用現有的資源,依你的興趣和喜好做一筆生意。一位18歲的臉書工程師Michael Sayman,因為寫了APP遊戲4Snaps而被臉書創辦人祖克伯相中,還派了一架專機,只因為想見他一面。

    演講最後,謝老師給了我們大家一個問題,「對你來說人生最重要的功課是什麼?」要我們回家思考,他也給我們他自己的網頁和FB,叫做「學與業小棧」來做進一步討論。

    賈伯斯說:「念大學時,一邊思索著將來,一邊將學習到的每個點相互做連結是不可能的。但十年後再來回顧,你就能清楚發現每個點都已互相連結。我們必須相信這些點在將來會以某種方式連結。你必須擁有信念。勇氣、命運、人生、定業都可以。」一位聽眾提到和賈伯斯一樣的看法。雖然目前所學看似派不上用場,但若干年後每個點(知識)都將會和你連結在一起。

    其實很多層峰人士出了社會都和所學沒有太大的關聯,除了積極和熱情之外,但都有一顆上進學習的心,才能有今日的成就。或許不要太在意自己的所學,廣泛的吸收知識才是重要的。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oh12656&aid=1984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