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創齡 過個充實的老年生活 — 讀後心得
2014/12/07 19:10:52瀏覽4268|回應1|推薦4

一.                前言

    「人生七十才開始」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根據內政部102年的資料統計,男性平均年齡為76.69歲,女性平均年齡為83.25[1]。由此可見,妥善的安排老年生活,學習當個快樂的銀髮族,是我們人人都需要修的一門學分。

    另一方面,「高齡化」和「少子化」也是我們必須正視的課題。拜醫學的進步所賜,許多的慢性疾病得以用藥物來延長壽命;完善的醫療制度如健保使國人的壽命得以延長,並減輕許多慢性病患者醫藥費的負擔。經建會在2011年初的時候,發表統計數據指出,2011年台灣地區人口老化排名世界第48,但最快在22年後,台灣將會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老的地區,較原先預測提前7年。加上台灣世界最低的生育率,人口老化的程度將侵蝕國本[2]

    然而,活得越久就越快樂嗎?這問題值得我們大家深思。因此如何過著充實的老年生活是我在這篇讀書心得中所要探討的。文中我舉劉奶奶為我心目中「創齡」的案例,來跟大家做個分享。

    最後,希望每個人都能有個充實的老年生活。


二.   高齡化社會問題之探討

活得越久就越快樂嗎?

「活得越久就越快樂嗎?」。我想這個問題見仁見智。書中的一則故事讓我很震驚。二0一二年四月五日,從雅典發出的一則外電,宣告了一件發生在希臘的悲劇。一名手頭拮据的77歲希臘老翁,當天在首都雅典國會大廈外舉槍自殺。

    他留下的遺言表示:「自己拒絕在垃圾堆中搜尋食物。這名退休藥劑師的遺書,觸動所有深受經濟危機衝擊的希臘老百姓心中之痛。而他的公開自殺行動,當然也就迅速在國內引發廣泛同情。

    老翁身亡後數小時,自殺地點所在的市中心憲法廣場(Synyagma Square)上一個臨時祭壇,擺滿蠟燭、鮮花以及譴責債務危機的手寫留言,圍觀路人紛紛向死者致敬[3]

    「我們會不會是下一個希臘?」是我看完這一篇故事的感想。根據《今周刊》在二0一一年十一月所做的專題,談到政黨惡鬥的希臘與義大利,兩國人口老化程度不若日本,但在債務爆發的前十年,希臘與義大利對於老人福利相關的社會支出,都比以完善福利著稱的日本還高,分別高達十%、十一%

    該周刊研究發現,從我國政府各部門所公布的數字推算,台灣預計在民國一二0年,政府所掌握的四大基金,包括郵政儲金基金、勞保基金、勞退基金、公務員退撫基金都會完全破產,步上今天希臘的後塵。希臘在平均五人就有一人失業,且在接連數波減薪和削減退休金後,到處瀰漫國家尊嚴掃地的氣氛[4]

    正所謂「錢不是萬能,沒錢卻萬萬不能。」由此可見,想要維持優質老年生活,錢確實是的一個重要條件。


生活品質最重要

    老年要準備多少錢才夠?書中提到,以作者的經驗,老年以後,住的地方每個月大約需要二至三萬,尿布和營養品約二萬,如果要看護,就是再加二萬多,如果預留一點額外開銷,每個月將近八萬。一年就要一百多萬左右。多活十年可能就要一千萬[5]

    我的兩位爺爺皆活到八十幾歲,但是他們的老年生活品質卻有天壤之別。我的爺爺在他七十五歲那年中風後就開始臥病在床,生活起居皆須由看護照顧,一直到臨終的那一天。另外一位外公由於本身是個中醫師,所以懂得用中藥來調理身體,也很懂得養生,每天早上也都會到街上散步,養成固定運動和閱讀的習慣,平時也不忘充實中醫的知識和吸收最新的國內外新知,所以直到八十歲了,頭腦還是很清楚,生活起居皆可自己打理。

    依我之見,有錢沒錢是一回事,能自己打理生活起居才是最重要的。我想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老年有好的生活品質,能自己行走,不需要靠人攙扶;能自己進食、沐浴和更衣,能夠活得有尊嚴。

 

   老人能否二度就業?

    <創齡>這本書中有一段是針對老人的二度就業議題來做一個探討。書中提到「不要給孩子魚,要給他們釣竿。」其實現在面對老人問題的時候,也應該秉持同樣的態度。「不要給他們錢,給他們釣竿,看看他還能不能二度就業,自力更生。」

    可惜的是,老人即使可以再度回到就業市場,很多人也會在「被寵壞」的情況下,顯得興趣缺缺。請問如果一個人退休後,還可以請領數萬元的月退俸,那他何必辛苦工作?儘可以「坐以待「『幣』」、過著水深火熱「(天天泡SPA)」、「度日如年(每天都像在過年)」的生活[6]

    以我父親為例子。我父親因為身體的因素,在五十二歲那年就退休了。雖然在這幾年他有在宗教團體做義工,平時也有向圖書館借一些書來看,但有時看起來悶悶不樂的,好像生活少了寄託。

新加坡銀髮族二度就業的成功案例

    <創齡>書中提到日本千葉柏市的豐四季台團地(國民住宅)推動「長壽社會造鎮計畫」,協助高齡者再就業,吸引了許多退休銀髮族響應。和我們一樣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也為銀髮族提供了一個二度就業的機會。

    新加坡(RSVP Singapore- The Organization of Senior Volunteers,簡稱RSVP),成立於1998年,是一個提供高齡者貢獻社會的組織,以「分享與服務」為其組織的目標,鼓勵新加坡的高齡者積極投入社會活動與參與,使退休生活更有意義。RSVP的服務內容,在活動設計的概念中,結合教育、健康、資訊科技與代間整合等四大區塊,並融入高齡學習的概念,使所有參與的過程不僅有「志工服務」,更有透過學習所獲得的自我肯定與自我成長。因此,RSVP在新加坡於推動樂齡學習的相關事務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7]

   去年我和家人遊覽新加坡,其中認識了一位當地的領隊。他參與的是RSVP之一的「高齡導覽計畫(Senior Guide Programme)」,進行新加坡文化遺產、名勝古蹟、各項景點的導覽活動。他之前是一位國文老師,在65歲時退休。在政府的鼓勵和家人的支持之下,加入了RSVP。他不但博學多聞且說話幽默風趣,至今仍讓我印象深刻。

    可惜的是在台灣鮮少有這種正式的機構,能提供給年長者一個二度就業的機會,讓他們發揮所長。許多退休人士只能選擇當義工或是在家看電視,度過漫長的一天。這對社會和個人無疑都是一種損失。

    我們的國父 孫中山先生曾在上李鴻章題就國大計書中提到,「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雖然年長者不像青年人能長時間工作,也無法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但能讓老年人找到歸屬感,並讓他們體認不是老了就沒用,「只要多活著一天就能對社會有所幫助。」幫助銀髮族就業必能為社會帶來正向的力量,也是一種經驗的傳承。若可以的話,我們可效法日本的「長壽社會造鎮計畫」,抑或是新加坡的RSVP,為年長者提供一個二度就業的機會。

 

.醫療資源和老人相處

醫療資源之探討

    「換藥十分鐘,等待一上午。」書中的這句話讓我感觸良多。記得有一次因為咳嗽不止,到榮總醫院看醫生,一進到醫院時人山人海,比在百貨公司週年慶的人潮還要多。但仔細發現其實有些人只是要更換簡單的傷口敷料、換藥,抑或是來拿報告,但卻花掉他們一個上午的時間,難道沒有更有效率的方法嗎?難道大醫院拿的藥比小診所來的有療效嗎?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作者提出解決之道就是讓醫院端走向居家端,可就近當地藥局為核心提供諮詢服務,免於舟車勞頓的前往遠端醫院就診,會是提振社會醫療的解藥之一。

    而之所以選擇藥局,正是因為藥局遍布於台灣各地,約有八千多家;藥局中有藥劑師、護理人員,可針對一班民眾較不清楚的醫療照護等問題,提供專業服務與專業諮詢,包括如何用藥、使用敷料與器材等[8]

    但以目前國人的習慣生病換藥要還是會優先選擇到大醫院就診,在他們的認知裡,大醫院有好的設備和醫師,用藥也是最先進的,所以寧願多花一點時間排隊等掛號。

    依我之見,解決之道除了有賴於政府的宣導,抑或是大醫院可和民間的藥局或小診所合作,讓看報告或是換藥等經常性的業務在民眾住家附近的診所看就可以了。此舉不但是醫療界的創新,能振興醫療產業,也省下許多醫療資源的浪費,民眾也能省下許多時間做自己想要做的事,豈不是一舉數得。


安養中心or家中照顧

    家中若有年長者,一般來說,手頭上較寬裕的家庭可能會把年長者送到安養中心,或是請看護在家中照顧;若是小康家庭,則由家中的子女輪流照顧。

    書中比較了亞洲人和美國人對於安養中心的看法。一般亞洲的子女對於把年邁的父母送到安養中心還是抱持著相當保守的看法。有些人認為,把父母送到安養中心是不孝、且是不負責任的行為。若是已經很久沒來看他們,父母心裡會想是不是子女要拋棄他們了。

    相較於亞洲的年長者較依賴,反觀美國的年長者們在行為上較為獨立;當他們在安養中心時,若子女已經很久沒有來看,他會想說可能是子女們較忙,所以才沒來探視。若是來看他們,他也會很開心,不會視固定探視為理所當然。有些老人有時候會養一隻狗來作伴。「老伴、老本、老狗和老友」,美國開國功臣富蘭克林聲稱這是年長者美好晚年須具備的四個條件。

 

如何與老家人相處

    在書中<創齡>雖然都是以個人的角度為出發點,鼓勵銀髮族繼續築夢、追夢,開創充滿挑戰的第二人生。但我認為家人後面的那份支持的力量也是很重要的,且如何家人與長輩和睦相處也是能否成為「創齡」的條件之一。

    <圖解老人照護安心百科>一書中,提到如何與老人家相處。首先要以柔和的態度,讓老年人能夠自信且安心的進行對話。例如和老人家說話不但要注視對方的眼睛、說話速度要放慢,且一次不能講太多事情,以免老人家搞不清楚。其二是認同老年人的做法,誘發他的意願與能力。不管老人家的動作再怎麼慢,能夠讓他們自己做的事情就讓他們自己處理,除了對照護者比較輕鬆之外,對老人家也是一種獨立自主的訓練[9]

    舉一個例子,我的外婆今年七十五歲了,她的行動自理能力還算方便,所以住在子女的家中。外婆很節儉,用壞的東西都捨不得丟,偶爾也會去外面撿一些書或是可用的東西給孩子們用。但唯一的缺點是愛比較,常常會說某某人又買了幾間房子,聽在舅舅的耳裡很不是滋味,這讓舅舅和表弟們對她很反感,他們時而冷戰、時而爭吵,雙方的關係降到冰點。這時母親就會不時擔任居中協調的角色;除了勸外婆不要比較,要知足常樂之外,也會勸舅舅不要和老人家計較,家和萬事興。

    這時忽然讓我想到我在法鼓山上福田班時,一位師姐和我們大家分享的故事。當她在法鼓山當導覽員時,有一次她看到有長輩上樓梯快要走不動了,她主動上前攙扶他,並親切的對他說要小心慢走。但當回家面對自己的父母時,口氣就不一樣了。「都幾點了,還不趕快吃飯。」這時她忽然覺得慚愧,為什麼不能用同理心來面對自己的父母。

 

.過個充實的老年生活

    當我一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最先吸引我的是本書「創齡」的故事。他們雖已邁入耳順之年,且有些還已經做阿公或是阿嬤了,但他們仍然保有一顆赤子之心。其中有創辦九個部落格和七個社群網站的薛吳先生、也有創辦TARP(Taiw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rsons 台灣退休人協會)的雙人搭檔呂世光與林茂雄先生、也有練瑜珈十年有成的陳海陸先生、更有運動從不間斷的噴射機阿嬤-潘秀雲女士。最後讓我實感佩服的是王健教授,讓我體認到不是只有年輕人能圓夢,老人也可以圓夢,並一步步完成自己的夢想。

 

創齡的生活案例

    每當假日的時候我都會到淡江大學操場散步,走著走著我都會遇到劉奶奶。「早安,劉奶奶」。「張先生,早」。劉奶奶親切地對我打聲招呼。雖然她今年已經高齡九十五歲了,但身體依然很硬朗。她有堅定的信仰和開朗的笑容,每天早上仍然不間斷的運動。她就住在淡大對面的安養中心,和子女們皆相處得很融洽。

    在一次的偶然機會中,有幸參觀了劉奶奶所住的安養中心。雖然我們只有偶而在操場碰上幾次面,但在我說明來意之後,劉奶奶親切地為我介紹安養中心的環境和她一天的生活作息。

    安養中心的大廳很寬敞、光線明亮,走道間皆設置欄杆扶手和防滑地毯,以方便老人行走。接著我們搭電梯到了劉奶奶的住所。她的房間乾淨整潔,窗外還可遠眺觀音山的風景。雖然她先生已過世一段時間了,但書架上仍然擺放了她的先生的照片,並每天都會和她說話並為他禱告,可見得夫妻兩人感情依然鶼鰈情深。

    參觀完了劉奶奶的住所之後,她還帶我參觀了他們的餐廳、交誼廳、活動中心和陶藝教室。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陶藝教室外擺放了各式各樣好吃的水果。

    因為太真實了,起初我以為是真的水果,還差點要拿起來咬一口呢!但一問之下原來是陶瓷做的,才差點沒鬧出笑話來。每樣作品上面除了會放置作者的照片之外,也會標示作品的主題。擺放的作品有木瓜、蓮霧和紅番石榴等,各個看起來都很可口。

    而談到生活作息,劉奶奶的生活很規律;早上五點起床閱讀有關宗教的書籍,六點吃早餐,吃完之後約七點到淡江大學超場運動約一個小時,之後就是從事有關教會的活動,晚上準時十點就寢。

    在養生方面,劉奶奶對吃的方面很講究。除了多吃綠色蔬果和不碰油炸的食物之外,她最喜歡向我們推薦南瓜養生餐。在<活到一百歲不癡呆的101個方法>,這本書中有提到食用南瓜的好處。

     南瓜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而β胡蘿蔔素和維他命A關係密切。除了可防治高齡者罹患夜盲症之外,還可預防黏膜乾燥及細菌的感染,對感冒也很有效。根據最近的研究,不僅可預防產生活性氧,對改善高脂血症、動脈硬化也甚具療效,也有抑制癌症等惡性腫瘤的作用[10]。由此可見吃南瓜對身體健康,下回我可要改掉挑食的壞習慣。

   

.結語

    在看完了<創齡>一書後,除了了解到妥善的安排老年生活的重要性之外,也上圖書館找了一些有關「樂齡」的資料,因此對老人照護有一些初步的了解。書中「創齡」的故事帶給我的啟發是了解終身學習的重要性,並且永遠都懷抱夢想和一顆赤子之心。就如同書中薛無先生雖然已七十五歲了,仍然每天經營九個部落格和七個社群網站;王建教授圓了他人生七個大夢,並繼續朝著他的下一個夢想邁進。此認真向上的精神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參考文獻

1.http://sowf.moi.gov.tw/stat/Life/T05-lt-quary.html 內政部102簡易生命表估測

2.<新加坡樂齡學習 組織與實務> 胡夢鯨 主編 麗文文化事業 20111

3.<圖解老人照護安心百科> 林麗紅譯 主婦生活社編著 瑞昇文化 20119

4.<活到一百歲不癡呆的101個方法>白則卓二著 窯巧梅譯天下雜誌 2011年十月

 



[2] <創齡 銀色風暴來襲> 22

[3]  <創齡 銀色風暴來襲> 36

[4] <創齡 銀色風暴來襲> 39

[5] <創齡 銀色風暴來襲> 50

[6] <創齡 銀色風暴來襲> 40

[7] <新加坡樂齡學習 組織與實務> 胡夢鯨 主編 麗文文化事業 20111

[8] <創齡 銀色風暴來襲> 183

 

[9] <圖解老人照護安心百科> 林麗紅譯 主婦生活社編著 瑞昇文化 20119

[10] <活到一百歲不癡呆的101個方法>白則卓二著 窯巧梅譯天下雜誌 2011年十月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oh12656&aid=19529865

 回應文章

**J I M**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未雨綢繆
2014/12/08 22:33
您我都會老..未雨綢繆不可少足感心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