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2006/10/13 12:36:03瀏覽1921|回應0|推薦3

文明的世界

以下是關於文明的本質、定位和動力等方面的主要論述。

1.      單數的文明和複數的文明有些區隔。

2.      文明是一個文化實體。

3.      文明是包羅萬象的,因此欲了解其構成要素必須參考概括的文明。

4.      文明會滅亡,但也可以延續很久。

5.      由於文明是文化而非政治實體,因此並未建立一套秩序或司法,也不涉及收税、征戰、談判條約、或政府的其他一切施政。[1]

為了研究當代世界政治,因此,當代主要文明依次為中國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回教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也許存在的非洲文明。[2]

世界文明的意義:

1.      人類可以分為次團體,包括部落、民族和更廣義的文化實體,一般通稱為文明。

2.      「世界文明」可以來指文明社會所共有的城市、教育等特性,使其有別於原始社會和野蠻人。

3.      「世界文明」一慈可能意指西方文明中很多人和其他文明某些人目前的假定、價值觀和理論。

4.      一般認為,西方消費型態及全世界通俗文化的普及,正在創造一種世界文明。[3]

世界文明的語言、宗教和來源。

1.      任何文化或文明的核心成分是語言和宗教。如果世界文明出現,勢必會出現世界語言和世界宗教。

2.      誠如重量級與言學者費希曼所說,語言如果未和某個特別的種族、宗教或意識型態認同,比較可能被接受為國際語或「擴大傳播語言」。

3.      歷史上,世界語言的分部反映了世界權力的分布。權力分布的轉變也使所用的語言生變。

4.      世界宗教比世界語言出現的機率高一點。

5.      世界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獨特產物。[4]

變動中的文明均勢

西方的沒落有三大特點。

1.      過程緩慢。西方花了400年才使其勢力得以勃興,其沒落也可能得花同樣長的時間。

2.      沒落並非直線進行,而是極不規則,在西方顯示其弱點後,西方勢力時而中斷,時而逆轉,再抬頭。

3.      權力是一個人或團體改變另一個人或團體行為的能力。而行使權力的人要有經濟、軍事、制度、人口統計學、政治、技術、社會或其他方面的資源。西方擁有大部分、但並非全部重要的權力資源,並在20世紀初達到顛峰,其後,相對於其他文明,開始走下坡。[5]

冷戰後數年全球軍力的發展由五大趨勢主導。

1.      蘇聯的武裝部隊在前蘇聯瓦解後不久解體。除了俄羅斯,只有烏克蘭接收了可觀的兵力。

2.      大幅刪減俄羅斯軍力,連帶使西方的軍事開支、部隊和兵力大幅緩慢沒落。

3.      東亞的趨勢和俄羅斯及西方迥異。提高軍費及改善兵力是當務之急,隨中國亦歩亦趨。

4.      包括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在內的兵力,正在各地擴散。

5.      所有這些發展使區域化成為後冷戰世界軍事策略和力量的主軸,全球軍事安全越來越不是靠全球的權力分配及超強的行動,而是靠世界上每個地區權力的分配及不同文明的核心國家所採取的行動。[6]

上帝復仇

  20世紀下半葉證明,經濟社會現代化已達全球化規模,同時宗教也已經復興,更廣義的說,全球各地宗教復甦是對世俗主義,道德相對論和自我放任的反動,同時也是重新肯定秩序、紀律、工作、互助和人類團結的價值。[7]

回教復興

    正當經濟發展使亞洲各國越來越肯定自我之際,大批回教徒也同時轉向回教尋求定位,其中包括接受現代化、拒斥西方文化,並在次肯定回教為現代世界的生命指南。這是一個廣泛的知識、文化和政治運動。忽視回教復興在20世紀末業對東半球政治的衝擊,將有如忽視新教改革運動在16世紀末葉對歐洲政治的衝擊。

    回教復興表現為政治訴求運動,核心份子由學生、知識份子和都市的中產階級組成,而另一批擁有強大力量的則是由鄉村到都市的移民。龐大的人口加上社會動員,產生了三大政治後遺症。第一,年輕人是搞示威、製造社會不安、推動改革和革命的主力。第二,回教年輕激進派的增加造成極大威脅。第三,年輕人的擴增和識字人口的增加,會使知識和權力分離,很可能對政治制度構成壓力。

    回教人口的成長,因此是導致教徒和其他民族間沿回教世界邊界發生衝突的重大因素之一。人口壓力加上經濟不景氣,促使回教徒外移到西方和其他非回教社會,使移民成為那些國家檯面上的問題。[8]

文明的新秩序

認同政治學

    1990年代爆發了全球認同危機,認同問題在由不同文明的民族所組成的分裂國家自然特別嚴重。為了因應認同危機,對人民比較重要的是血緣、信仰、信心和家庭。人民向有同樣祖先、宗教、語言、價值觀和制度的人靠攏,而和那些文化不同的人劃清界線。[9]

    為什麼文化同質性助長不同人民間的合作和凝聚力,而文化差異則加深了裂痕和衝突?

    第一,每個人都有多重定位,可能因血緣、職業、文化、制度、領土、教育黨派、意識型態等因素而彼此競爭或強化。第二,文化認同越來越凸顯,多半是個人層次的社會經濟現代化的結果,因為失序和疏離使人尋求更有意義的定位,至於社會層次上,非西方社會能力和權勢的擴增刺激了本土認同和文化的復興。第三,任何層次的認同,不管是個人的、部族的、種族的、文明的,都只能從和另一個人個人、部族、種族或文明之間的關係來界定。第四,不同文明的國家和團體間的衝突,包括對人民、土地、財富和資源的控制,以及把一方的價值觀、文化和制度強加於對方的能力。第五,仇恨是人情之常,為了自我定位和動機,人類需要敵人。[10]

大中國及其共榮圈

1990年代中期,重大的議題懸而未決,包括主權、台灣加入國際組織及台獨問題等。但在台灣主張台獨最力的民進黨發現,台灣選民不希望切斷目前和中國大陸的關係,如果在這個問題上施壓,可能會使選民大量流失。台灣獨立的可能性自此越來越小。台灣是否能在未正式獨立的情況下維持民主?未來台灣又是否能在民主政體下,不需要真正的獨立?到21世紀初葉,台灣可能趨於脅制,或經由通融,或兩者雙管齊下,而和中國大陸更緊密整合。[11]

文明的衝突

核心國家和斷層線衝突

    在全球或宏觀的層次,核心國家衝突發生於不同文明的主要國家之間,這些衝突是典型的國際政治問題:一、相對影響力。二、相對軍力。三、經濟力和福利。四、人民。五、價值與文化。六、領土。[12]

回教世界和西方

    20世紀末回教和西方世界的衝突劇增。第一,回教人口成長使大量失業人口和年輕人不滿,他們成為鼓吹回教運動的新兵,向鄰近國家施壓並轉進西方。其次,回教復興使回教徒對其文明足以和西方媲美的鮮明特色和價值再生信心。第三,西方欲同步使其價值觀和制度世界化,維持其軍事和經濟優越性,並介入回教世界的衝突,使回教徒產生強烈的反感。第四,共產主義瓦解,西方和回教沒有了共同敵人,變成彼此互成威脅。第五,回教徒和西方人民加強接觸融合後,刺激對方重新為自己定位,並意識到彼此的區別。

    西方根本的問題不在回教基本教義派,而在回教這個不同的文明,回教人民相信他們文化的優越性,對其權勢處於劣勢耿耿於懷。對回教國家,問題不在中央情報局或美國國防部,而在西方這個迥異的文明,西方人民相信他們文化的普遍性,也相信也許正在式微但的確比較優越的權勢,使他們有責任擴張其文化到全世界。這些基本要素引燃回教和西方之間的衝突。[13]

文明的未來

在文明的衝突中,歐美可能攜手並進,也可能分道揚鑣。在比較大的衝突中,全球真正的衝突在文明和野蠻的衝突。世界的偉大文明,在宗教、藝術、文學、哲學、科學、技術、道德和慈悲心上的成就斐然,但最後也可能結合或分離。在即將登場的紀元中,文明的衝突是世界和平最大的威脅,而根據文明建構的國際秩序,則是對抗世界戰爭最有力的保障。[14]

心得

這本書以各種角度、數據、歷史事件來陳述人類的發展以來所發生有關於文明的問題,我覺得作者還是以西方為中心來說其他文明與西方的關係,雖然他並不把西方當作一優勢文明,卻似乎認為西方文明不尊重其他文明的話,將會帶來人類的危機。

我最感興趣的部分是在書中提到的回教文明和作者對於台灣處境的分析,由於這本書出版後才發生美國九一一事件,因此裡面所提到的西方世界和回教世界的衝突,可以說是非常有說服力,他將回教復興的產生及影響清楚的說明,回教復興帶來的戰爭,不是因為歷史上常發生的領土或權力問題,而是一種更根本更人性的文明衝突,西方(或是說美國吧)若是以為自己才是老大,回教激進份子會堅決的去否定,不惜代價的去證明自己的立場,而可怕的是,這不將只是兩個國家或文明的事,而是會帶來全人類的災害,也許這也是全球化的壞處吧!誰也不能避免任何地方的戰爭,就算沒有人傷亡,也會造成經濟上的損失等等,而和平是需要靠全體一起維護配合的,就像在課堂上學到了各個文明的歷史與發展和特性等,唯有理解才不致造成誤會,雖然作者在文中提到,無論個人或團體,都需要敵人來認清自己的定位,但敵人也許可以是可敬的對手甚至是朋友。

再來是台灣問題,現在已是21世紀初了,如果作者再度預言成功的話,所謂的緊密結合是指兩岸統一嗎?在經濟活動上,兩岸的確是密切往來了,但雙方的政治領袖在未來的關係呢?身為台灣人,對於自己的處境總是很難脫離主觀,但是以作者的角度來看台灣局勢,究竟是說他較客觀或是說他並不理解呢?我沒有答案,也許時間會證明一切。

整本書唸下來,自己對於世界的未來,似乎不是太樂觀的,尤其唸到各國增進軍備時,心情更是沉重,軍備是為了防護自己,但誰能保證真的只會有這個用途呢?

我想作者也是希望藉由這本書,能讓更多人知道,世界上所有的文明都是珍貴且值得尊重的,誰都不應該瞧不起別人甚至要自己的文明去同化大家,所有的文明能夠各自發展互相學習優點,才是世界文明該有的模樣。

參考書目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杭亭頓著 黃裕美譯 聯經出版



[1]杭亭頓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市:聯經,1997年,頁34-38

[2]同上。頁39-42

[3]杭亭頓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市:聯經,1997年,頁61-64

[4]同上。頁67-73

 

[5]杭亭頓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市:聯經,1997年,頁101-102

[5]同上。頁109-111

 

[7]杭亭頓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市:聯經,1997年,頁118-121

 

[8]杭亭頓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市:聯經,1997年,頁140-154

 

[9]同上。頁166

[10]杭亭頓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市:聯經,1997年,頁169-171

[11]杭亭頓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市:聯經,1997年,頁231-232 

 

[12]同上。頁282

[13]杭亭頓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市:聯經,1997年,頁286-295 

 

[14]同上。頁447  

 

 

 

 

 

 

( 創作其他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oelu517&aid=48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