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0/13 12:26:43瀏覽634|回應0|推薦2 | |
前言 美國傳教士明恩溥[1]所著的《中國人的素質》是由外國人的眼光描述19世紀末中國人的生活習俗和性格特徵。此書是明恩浦在中國傳教二十二年後,在1894年出版的一部代表作。此書影響重大,至今許多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印象始終來自本書,對於中國人而言,也衝擊不小,如魯迅[2]便非常重視這部書,他希望中國人能夠自省、分析,明白那幾點說得對,並證明怎樣才是中國人,魯迅終生所期望打造的國民精神便是自省自知自立自強。 作者提出中國人的素質共有下列二十七點:1.面子要緊2.省吃儉用3.辛勤勞作4.恪守禮節5.漠視時間6.漠視精確7.天性誤解8.拐彎抹角9.柔順固執10.心智混亂11.麻木不仁12.輕蔑外國人13.缺乏公共精神14.因循守舊15.漠視舒適方便16.生命活力17.遇事忍耐18.知足常樂19.孝行當先20.仁慈行善21.缺乏同情22.社會風暴23.共擔責任與尊重律法24.互相猜疑25.言而無信26.多神論泛神論 無神論27.中國的現實與需要 以下我將分別說明我贊同與不贊同的觀點。 贊同的觀點 「面子要緊」這個特質一直到現在還是處處可見,有時我也會覺得實在太過頭而不太喜歡這個特質,例如中國很講究場面,以台灣為例,常看到選舉造勢的誇張或是婚禮宴客時的奢華浪費,或是最近很流行的名牌包包風,很多學生甚至負債刷現金卡打造門面,為了追求別人的注意而過份的去講求外在條件,其實內在是很空虛的。適當地注意外在形象是必須的,甚至可說是一種禮貌即代表重視的程度,但凡事都該講求中庸,才是最好的態度。 「省吃儉用」節儉是美德是中國人的優良傳統觀念,節儉代表著對事物的珍惜,現在的人因為生活富裕,常常過著奢侈浪費的生活,小孩子根本不明白節儉的意義何在,保有節儉的美德,是中國人該再繼續維護下去的傳統。 「拐彎抹角」相對外國人的直來直往,中國人喜歡用暗示的方式表達,或是以較婉轉的方式,這是因為文化背景令中國人認為直接說出自己的感覺其實有點不禮貌,另外要告訴別人壞消息時,直接說出也是非常不尊重的。我想拐彎抹角改成婉轉會更恰當。 「缺乏公共精神」這點以現今眼光來看還是很貼切,例如小攤販的佔用道路就是個很明顯的例子,每個人都會先想到自己的利益,至於公共精神只要不嚴格處罰就會不去關心,或是隨地亂丟垃圾,雖然是一個小小的動作,但是都很有可能危及到公共環境及衛生;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這也是在台灣常見到的情形,完全不顧慮別人的感受,逼得別人非得知道你家的芝麻綠豆事。我想要有公共精神不應以消極層面來解決,用處罰或是被人罵才知道影響到別人,而是應該加強道德觀並懂得設身處地,要知道每個人都是生活在一個大環境下,你的一舉一動都會牽動其他人,如果你為別人著想也一樣對自己有好處。 「孝行當先」孝也是中國的優良傳統與精神之一,「人之行,莫大於孝」、「百行以孝為先」皆說明孝的重要性,小時候大家都讀過二十四孝的故事,雖然有的太過神話,但這些故事和訓示皆在教育我們一定要有孝心和孝行,人在家庭長大,第一個接觸到的人際關係便是和父母,如果懂得如何對待父母,長大後無論是在學校或出社會工作,待人處世上,必定會有良好的態度,因此孝是最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修養功夫,並透過實踐使人格愈臻理想。 不贊同的觀點 「心智混亂」在文章中作者是因為無法聽懂中國人的表達方式而以為中國人心智混亂,我想對一個外國人而言,這種情形應該在每一個國家時都會出現,因為語言除了文法結構外,還會因為生活背景等多種因素使語言有著獨特性,就如同在家中父母有時也會聽不懂小孩子的語言是一樣的意思,因此我認為作者就這一層面認定心智混亂為中國人的素質是相當偏頗的,還不如說作者自己被中國搞的心智混亂了。 「麻木不仁」由於作者的國家的生活步調整體而言較中國快速,因此以為中國人的慢吞吞是一種麻木的表現,另外還提到中國人對於運動的麻木也讓他覺得不可思議,我想他提出這些看法也不過是再度顯現他是一個外國人,中國人不急急忙忙,因為不需要,中國人不愛運動,因為也沒什麼必要性,我想這沒有好壞問題,只是每個地方的習慣和選擇不一樣,作者不應該以自己的標準來判定中國人,而應該以一種更為開放的態度來觀察中國人或是研究中國人,文化差異就只是差異而非以一種誰比誰優越來試圖改造或洗腦,我們尊重別人的文化,可以學習可以改變卻不是盲從或是封閉,我想這也是學習文化哲學時得到的心得。 「輕蔑外國人」作者提到中國人向來對邊境國家視為蠻族,因此即使面對西方國家仍有此優越感存在,他還提到服裝方面,中國服飾寬鬆,對於外國人的西裝甚至燕尾服感到奇怪。對於外國人不懂中國風俗,作者也感到嚴重的不平等待遇;西方對於機械方面的優勢,不被中國認同接受,也令作者認為中國人輕蔑外國人。我認為輕蔑外國人這種事是在每個國家都會有的現象,但是輕蔑一辭用的太重,畢竟沒有人天生會和不同國家的人打交道,因此處理的方式可能會不夠完美,再說作者認為中國人自以為優越不也是一種自我優越的心態嗎?在課堂上的的影片魔鬼訓練營,就能很清楚看到美日二國都認為自己優於對方,事實上國家就和人一樣,都有優缺點,在講求國際化和全球化的現代社會,我們有愈來愈多的機會接觸不同國家的人,因此保持一種開放和學習的態度,也講求自己的獨特性,是現在的趨勢和生存之道,就如影片最後,美日雙方共同合作,成了朋友也達到雙贏。作者在最後提到要中國人有著西化的改變大概還要很久,事實上現在的西化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大的影響,反倒是如何不被完全西化才是一個更重要的問題。 結論 讀這本書時覺得相當有趣,從外國人眼光看中國人才知道原來中國人的面貌是如此,雖然我有點困惑自己看這本書時到底要不要把自己歸類於中國人,這麼說好像有點悲哀,但事實上我雖不能說自己不是中國人,卻也無法百分之百肯定自己是中國人,因此當作者說中國人的好時我與有榮焉,說不好時我又撇清關係,自我矛盾的心態在閱讀此書時明顯的展現出來。 但是就在我準備本土化的資料時,從歷史脈絡的角度來看,我們的確是無法與大陸切割的,而文化這個課題更不是說分就分的,中國人的素質雖成書於1894年,但其中的某些觀點至今仍是相當精闢,我想這也是老師會選擇此書讓我們做報告的原因吧!作者身為一位觀察者,能夠跳脫中國固有的思維,因此能看出更清楚的樣貌,也許樣貌有時會被誤解,但不否認的有其重要性,例如作者提到中國人的柔順固執,就是一種不願意輕易接受別人的意見,卻又不能夠當面拒絕,因此表面柔順其實內心是固執的,這和中國人的愛好面子與恪守禮節有著緊密關聯性,這種特性也許中國人自己都沒發覺呢!作者就如一面鏡子,直接表達他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因此被觀者應從作者說的優缺點中有所省思和檢討,就如魯迅便從中看到中國人不好的一面,寫出深具諷刺意味的作品《阿Q正傳》。 這本書的內容皆是由作者在中國的親身經歷組成,除了描述性的文字之外,還有從現象中找出一普遍性歸納為中國人的素質,就如同哲學家總是在變化的個體的現象中找出那唯一不變的真理。中國人就和其他世界各地的人一樣,有優缺點,有自己的傳統和處世原則,看事情也有一定的模式,我們不能否定自己的來源,也不能死守本性不知變通,就如前面提到的,面對地球村的時代,我們必須保有傳統以外,還需懂得面對時代潮流,才不會被淘汰,對於別人的意見虛心接受,好的要更好,不好的要改善,一個國家由人民組成,每個人從自己開始,便能為國家盡一份心力。 參考書目 中國人的素質 明恩溥著 [1]明恩溥(1845-1942)是美國公理會教士,1872年來中國傳教,先後居住於天津、山東、河北等地,廣泛接觸中國各階層人群,尤其熟悉下層農民生活,並結交不少朋友。 [2]魯迅(1881-1936)是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其作品〈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