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高中同班老同學遊新屋
2015/07/29 22:10:34瀏覽679|回應0|推薦2

   四位竹中同班同學畢業四、五十年後,偶然機緣在台北重聚,先是四人聚會吃喝,進而四對夫婦聯歡,終於,大家覺得光吃吃喝喝對銀髮族反而變成負擔了,乃有戶外同遊的想法。於是,就從榮德導遊新屋故鄉起個頭。

      那天到新屋會合後,行程就從內政部於74年8月19日指定為第三級古蹟的范姜古厝開始。三合院式的范姜古厝現存5座,座落於新屋鄉新屋村中正路110巷內(1、2、3、6、9號),順著巷道右側排列著,先是改建得煥然一新的觀音寺,最後是范姜子孫祭祀祖先的公廳(客語,即祖堂),現場所見的建築物該是後代子孫多有增修、改繕,感覺上已失原味多矣

     范姜是罕見的複姓,而且只源自台灣新屋,別無分號。原因是當年廣東惠州府婦人雷氏,因范姓丈夫早逝,無力撫養孤子,只好攜幼子改嫁姜姓夫。該小孩長大成家後,深深感念繼父撫養之恩,遂將自己的五個兒子冠以自創的范姜複姓,而五兄弟又一起渡台,在桃園新屋一帶墾荒有成,自1854年(咸豐四年)起,從福建廈門運來上等杉木及磚瓦等建材,承襲原籍地惠州府陸豐縣的建築風格、裝飾,陸續蓋了不少新厝,當地人視其等「起新屋」(客語)為盛事,以致「新屋」便成為當地地名,沿用至今。

     范姜古厝門楣上的匾額分別掛著「陶渭流芳」、「陶渭芳」、「陶渭高風」等,標明傳承自范氏祖先陶朱公范蠡及姜氏祖先渭水姜太公,雖漂洋過海,異鄉生根,卻是念茲在茲,提醒後世永不忘本。范姜兄弟渡台發展,子孫繁衍,據說派下裔孫已有四千多人,范姜家族可以說是當年強渡黑水溝、開荒墾地的成功範例。

〈范姜祖堂外觀使用四個起翹的燕尾屋頂,顯得屋宇氣勢不凡。目前純供祭祀用,是范姜家族的精神中心。惟經過多次重修,已失古味,只堂前香爐是二百多年前從大陸帶過來,確實古意盎然。庭院裡擺放清華高中學生們的裝置藝術,讓孤寂、冷清的老院落忽然洋溢、調和著新生命。〉

祖堂左側的6號建築最為簡樸,除正門匾額兩側的書卷橫披泥塑外,再無任何裝飾,房屋外觀是白灰粉刷的外牆、卵石砌成的牆基和外護瓦片的牆壁,仍然維持著客家人質樸式的施作工法。〉

煥然一新的觀音寺旁,豎立著老屋拆除前的模樣看板及改建緣由碑〉

       榮德說,託我們的福,讓他有機會真正來范姜祖堂參觀,以前是知道老家有這樣的地方,可沒起心動念要實地來看看的,好慚愧。接著向陽農場,原預期可以欣賞遍地向日葵微笑迎賓的光景,不想資訊錯誤,到晚了,向日葵已經收成,幾位老人家不死心,硬是繞園區轉一圈,結果還真找到僅存的一窪花田,取景拍起照來充數,似乎也滿像回事呢。

     在庭園式的「莫內咖啡」輕鬆享用下午茶,裡頭最醒目的,是一輛鮮紅色、豔光四射的古董車。

    歇息後,轉往福興宮旁的新屋鄉永安濱海綠色走廊、海濱公園。綠色走廊綿延往北約4公里,可通永安漁港,其中約1/3長的林蔭大道闢為自行車專用道。暮色蒼茫中,越過「忘憂門」,漫步海濱公園,北望,永安漁港在虛無縹緲間,隱約可見,南方羅列著風力發電塔,巨大的風車似轉又無,灰濛濛海天一色,只見後浪推擠前浪、拍打著砂岸,前仆後繼,發出斷斷續續似悶雷的聲音,海風陣陣襲來漸有寒意,是該回家了,歡樂時光、意猶未盡,也總得有盡頭,人生隨時都得面對現實,怎可能忘憂呢?

     不過,沒關係,這回結束了,卻是下一回的開始,大家已經在期待永燈安排的六家行了吧。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kt19813&aid=2680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