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浴火重生的紀州庵文學森林~台北市第一個以文學為主題的藝文空間
2018/11/08 17:50:44瀏覽2344|回應0|推薦6

  紀州庵文學森林(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為台北市市定古蹟,經常舉辦藝文活動,是台北重要的文學基地。由古亭捷運站 2 號出口,循著路幅稍窄、欠缺步行空間的同安街一路往水源快速道路方向前行,在街尾天橋旁榕樹林蔭處,就是紀州庵。登上天橋眺望,新店溪自公館迤邐而來,在中正橋前後轉了個彎向萬華奔流而去,傍著大河,依稀勾起紀州庵往日風華。

    1895年日本接管台灣,1897年占領台灣的軍事行動仍在推進時,日人平松德松就在若竹町(約今日西門町南側,貴陽街與長沙街之間,離西本願寺不遠)開起關東料理店紀州庵了,隨著事業興盛,1917在川端町(今日金門街到廈門街、汀州路以南之間)新店溪畔興建紀州庵支店,先建本館,之後續建了離屋與別館。當時新店溪畔除了紀州庵外,還有新茶屋、清涼亭、馬屋支店、樂水、清月等料理屋,已逐漸形成飲宴休閒的風氣。平松家族在台灣50年、繁衍三代人平松德松喜愛欣賞日本藝妓的舞蹈表演,也熱愛拍照,因此為紀州庵留下不少珍貴的老照片。紀州庵本館樓高三層,地面層為鋼筋水泥,二、三樓為木造,地面層為居住空間,是平松家人與料理屋幫傭的住處,二樓是主要出入的門面,有水泥橋連接堤防頂,並以石材裝飾橋面,作為迎賓的主要通道,家人與服務人員則由本館東側的木橋進出;從本館三樓眺望,新店溪沙洲上秋芒、堤外跑馬場與遠方水源地(今公館)歷歷在目,河岸風光盡收眼底;本館背向堤防側,有南北長、東西窄的過廊連接一樓離屋,這長條型空間約莫60疊榻榻米大小,可用拉門區隔成5個小空間,是當年紀州庵僅存的建築物。幸好傾頹的離屋和過廊還在,可見證當年風華歲月,也就順理成章,被指定為市定古蹟了

  紀州庵除濱臨水岸的建築特色外,飲食素材也與新店溪息息相關,其特色是隨時令供應的新店溪香魚料理,此外也兼營貸船(出租小船遊河)、貸網(出租釣魚網具)等項目,靠水吃水,發揮得淋漓盡致。但隨著太平洋戰爭日趨緊張,紀州庵停止營業,且因台北城內的醫院遭美軍轟炸毀損,而成為暫時安置傷患處所;1945年,二戰結束,日軍戰敗,紀州庵又作為日人臨時暫居所,光復後未被遣送回國的部分日人也被安置於此。風光一時的紀州庵,由於平松家族離台返日,而逐漸凋敝傾圮、被人遺忘。

  川端町這塊台北城南的區域鄰近政治中心,台大、師大又近在咫尺,從日據時代起就被規劃為住宅區,成為官邸與宿舍集中的區域。台灣光復後,改隸古亭區,也作為台灣省政府所屬警察局、社會局等行政機構的宿舍區,紀州庵也不例外,轉變為公務人員眷舍,被整編為省政府合作事業管理處與社會處員工眷屬的第一宿舍。那時候,紀州庵附近新店溪畔仍然是市民休閒的重要去處。

  隨著都市擴大,新店溪下游水質受到污染,甚至淤塞,失去了原有的親水性與水岸活動,堤防越蓋越高,甚而拉到三層樓高,加上紀州庵於19961998年本館和別館遭遇火災劫難,原有樓層建築幾乎完全燒毀,住戶便直接拆除殘垣斷壁重建,紀州庵過往煙雲遂淹沒在新興的公寓大樓中。但是,紀州庵卻奇蹟似的,意外活在文學場域中,如王文興的小說「家變」場景原形便取材於此,緣因其827歲有在此間生活成長的經歷,又如舒國治的水城臺北」、王盛弘的十三座城市」裡,不約而同地提到紀州庵,再如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伐桂的前夕〉、〈記憶像鐵軌一樣長〉等詩篇,憶述廈門街舊居生活,也曾提及此地景象,藉這些文本描述,逐漸勾勒出輝煌年代的紀州庵。1970年代起,純文學、爾雅、洪範、遠流等出版社相繼在城南成立,尤其爾雅、洪範兩家就位在離紀州庵不遠處的廈門街113巷,宛若鄰居一般。無心插柳,結緣文學,卻讓紀州庵獲得重生的機遇。

    2002年時,公部門按都市計畫,已著手辦理紀州庵周邊開闢停車場與道路計畫的相關作業,社區居民對於紀州庵料理屋仍所知有限,僅寄望群落保存紀州庵綠蔭環境周邊的二十多棵老樹。那時候,正逢文化資產保存運動、社區總體營造概念萌芽時機,台大城鄉所碩士班一年級學生實習課程,對台北市中正區內環境特有的資源展開調查,居民邀請當時台北市第一任文化局長龍應台來踏勘道路用地上的老樹,希望藉由保存老樹而暫緩整個開發進程,加上紀州庵建築與文學的連結,適時打開了保存紀州庵的新思維,於是由都市綠地想像的「同安森林(老樹群)」,轉化成「台北文學森林」,藉由文學,也連接上文學出版與藝文界,使得紀州庵的保存獲得更多的支持。2004年台北市政府指定紀州庵為市定古蹟,其周邊列為受保護的老樹也有10棵,居民推動的保存運動就不再只是單純的環境保護了。「台北城南水岸文化協會」於2005年邀請余光中、王文興與隱地等幾位重量級作家來到社區,參與「音樂與文學相遇在紀州庵」的活動,透過當時市長政策宣示,紀州庵發展成為台北市第一個以文學為主題的藝文空間確立了。2011年,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在古蹟旁建立新館,自6月起,委託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經營,以「紀州庵文學森林」名義,進行各式文學的展演與推廣活動,同年1224日正式開館;紀州庵離屋則於2014年修復,5月開放營運。

20120324余光中在紀州庵演講「我的四度空間:詩.文.評.譯」,係我的文學因緣系列講座之一,演講廳裡塞滿了人,到得晚了,只能站在室外聽講。〉

「紀州庵文學森林」目前擁有一棟透天獨立三層主建築,與修復完成的古蹟相互輝映,更難能可貴的是,在爭取保存修復的過程中,社區居民、當地耆老口述描繪歷史、台大城鄉所、學界與城南水岸文化協會藝文界共同努力下,與公部門持續溝通,在保存與發展之間,終能獲得各方都能接受的結論,為古蹟紀州庵復原奠下基礎,可稱為社區營造成功的典範。

〈除余光中演講部分,照片大都為20150104參觀紀州庵時所攝,當時巧遇原省政府合作事業管理處員工眷屬、住宿此地的施振仁先生,承他介紹幼年時的人事物,並開心、歡喜地在其舊照前留影,第一手資訊、日常生活的平凡故事,卻讓人神往。〉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kt19813&aid=11955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