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80816老友走遊大稻埕‧迪化街霞海城隍廟.阿嬤家.迪化207博物館(二)
2018/08/31 22:33:42瀏覽2167|回應0|推薦4

  接著召集人帶領,往貴德街方向前行。貴德街短短的、窄窄的,像是一條破落的後街小巷,但是一百多年前因茶而貴,大稻埕的茶業鉅子就是匯聚於貴德街,叱吒風雲。如今,很難想像此地曾經是台北最早的洋樓街囉,街上舊洋樓建築已不多見,唯一仍屹立於這條老街的巨宅僅剩陳天來故居,以及另兩棟也列入古蹟的「千秋街店鋪(貴德街53號)」而已。

〈李臨秋故居(台北市大同區西寧北路86巷4二樓)的陳舊暗紅色木板門鎖著,門額上雖標誌「望春風作者 李臨秋故居」,仍然非常不起眼,巷裡一整排舊屋的外牆壁都已改貼磁磚,惟獨這棟,二樓維持著陳舊的紅磚及木窗舊貌,顯得有點落寞寂寥,可它真的是台灣百年歌謠第一名、民眾票選為最受歡迎的台灣老歌「望春風」作者李臨秋的故居呢。據說,裡頭展示李臨秋生前的手稿、老照片、生涯代表作「望春風」的商標登錄證,以及紅眠床、碗櫥等當時生活起居的用品。他出生於1909年,是台灣流行歌謠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創作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望春風、一個紅蛋、四季紅、補破網、相思海等180多首歌曲。附近大稻埕公園擺放著李臨秋雕像,並定時播放望春風、一個紅蛋等經典歌謠,有興趣的朋友何妨來一趟漫步遊覽大稻埕吧。〉

陳天來故居.錦記茶行(貴德街73號)是從事茶葉貿易的富商陳天來聘請廈門師傅,模仿廈門一帶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1920年興建的三層樓豪華洋房,包含中央建築主體與兩側塔樓,主體上的古典立柱、大拱廊等結構,垂花、拖架等雕塑裝飾,兩側搭配凸窗塔樓,使外觀顯得既浪漫又氣派。陳天來於光緒17(1891)創立錦記茶行,從事茶業製造、販賣,把握住當時台灣茶葉外銷的黃金時代,成功開拓南洋市場,且投資經營娛樂事業如蓬萊閣、第一劇場、永樂座等,事業經營有成而致巨富,於是興建豪宅,1樓作為交易空間,2樓是茶商招待所,3樓為住家,招待所是昔日大稻埕茶商固定聚會品茗、交流商場資訊、遠眺淡水河碼頭的場所,名聞遐邇。〉

李春生紀念教堂(貴德街44)座落西寧北路86巷與貴德街交會口,為李春生後代子孫於1935年所建,是兩層巴洛克風格的紅磚樓建築,正面彷彿人的臉龐,入口為嘴,兩個牛耳窗為眼睛,此項特徵迄今保存完好,十分具有特色。教堂所在地為大稻埕郵便電信支局(台灣第一間郵局)址,該區域為清代劉銘傳時期建設台灣,發展近代交通、郵電、商務的重要場所,也是洋商匯聚居留的重要地區,見證貴德街自清末至日據初期商業的蓬勃發展,具歷史意義;建物則為日本明治初期的洋風建築形式,教堂正立面、入口門面、牆體及空間仍為原貌,具建築史價值,因而獲指定為市定古蹟

〈按:李春生是大稻埕發展的傳奇人物,本為福建廈門人,自幼窮困失學,後受洗為基督教徒,學習外語,夤緣成為英商怡記洋行(Elles & Co.)廈門地區負責人,並自營四達商行,兼售茶葉;受太平天國戰事影響,於同治7(1868)來台,受聘為英商陶德(John Dodd)寶順洋行(Dent & Co.)總辦,拓展茶葉貿易由福建安溪引進烏龍茶種,以獎勵投資方式,貸款給農民種植,並教導烘焙、製茶作業,還引進新型設備,將原本粗製的台茶提升為行銷世界的精製茶,有「台灣茶葉之父」的美譽1869年他們雇用兩艘大型飛剪式帆船(Clipper),從台灣運送烏龍茶(Formosa Oolong Tea)直航美國紐約販售,獲極大好評,是拓銷台灣烏龍茶進入國際市場的先驅。因茶葉成為北台灣出口大宗,帶動經濟繁榮,間接促成了台灣政治版圖重心由南向北移轉。其後李春生受聘為英商和記洋行總辦,負責茶葉和洋貨貿易,也自製茶葉外銷,兼經銷三達石油公司煤油,獲利甚豐,逐漸累積財富,成為僅次於板橋林本源家族的富商。清末劉銘傳主政時代,與板橋林家富紳林維源共同出資合組建昌行號,闢建貴德街,當時北段稱為「建昌街」、南段為「千秋街」,官府機構如電報學堂、郵政和電信支局、警察分署、稅務檢查所等都設置此地,連英商德記洋行、荷蘭領事館、美國領事館也集中於此,甚至富商巨賈如李春生、辜顯榮、陳天來等也競相在這條街及附近建造豪宅。1895年甲午戰爭清廷敗戰,割讓台灣,日軍在宜蘭澳底登陸,清朝官員唐景崧、劉永福等潛逃,台灣民主國兵敗如山倒,敗兵退入台北城,劫掠騷亂不絕,李春生等仕紳協議,派辜顯榮代表前往基隆與日軍接洽,並透過美國記者達飛聲(J. W. Davidson)、英商托姆遜(Thompson)、德商奧利(Ohly)前往基隆請日軍進駐維持秩序,日軍611日兵不血刃入城,安定秩序。李春生白手起家,具有傳統商人務實的優點,吸收洋商知識和經驗,善用買辦身分經營事業,瞭解台灣資源和國際情勢,著有「主津新集」、「東遊六十四日隨筆」、「天演論書後」、「東西哲衡」、「聖經闡要講義」等書,被認為是清代台灣第一洋務思想家。因時常居中調解民間、外商、官方事務,經營洋行買辦起家致富,故有「番勢李仔春」的稱號。李春生為虔誠的基督徒,事業成功後,樂善好施、熱心公益,在民間享有極高聲望,且積極協助基督教會推廣教義,慷慨捐輸,例如大稻埕基督長老教會紅磚教堂、濟南基督教長老教會(中山南路、濟南路口,市定古蹟),均為其所捐建。〉

李春生紀念教堂對角,是另一位茶業鉅子吳文秀的故居舊址,洋樓已拆除。吳文秀是台北人,廈門學海學院畢業,返台與父親經營自家茶葉生意,後來創立良德茶行,從事茶業貿易而成為巨富。他較特殊的身分是,第一個加入興中會的台灣人,以華僑的身分贊助國民革命。光緒26(1900),孫中山先生來台時,吳文秀曾負責接待。〉(請參閱20180719老友走訪逸仙公園 健行台北捷運淡水線地面帶狀公園和中山地下街http://blog.udn.com/jkt19813/113706908)

大稻埕碼頭(環河北路與民生西路口)停放的戎克船(俗稱「紅頭仔」,約為原船實際大小的1/6),為早年專門運載茶葉、布料等主要貨物的貨船,由於吃水不深,可溯流駛入大稻埕及艋舺,是昔日台北城商業外貿往來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此行只在街角張望碼頭,照片為之前所拍攝。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61號)是最簡單的單殿式建築,始建於咸豐6(1856)1859年318落成,廟殿與廟埕均十分擁擠,卻是國家三級古蹟,為見證大稻埕發展的一棟重要歷史建築。緣咸豐3(1853),艋舺(萬華)泉州人發生「頂下郊拼」械鬥,下郊人(泉洲安溪、同安)不敵頂郊人(泉州晉江、惠安、南安),敗下陣來,只好放棄了艋舺的家業地盤,集體遷居大稻埕,下郊人祀奉的霞海城隍爺也跟著遷往,且以城隍廟為中心,建立起迪化街商圈。沒想到同安人到大稻埕定居,卻因禍得福,隨著大稻埕碼頭變成通商口岸,從而發展成為台北市的精華所在。因大稻埕蓬勃發展,霞海城隍廟香火越來越旺,信眾越來越多,每年霞海城隍出巡遶境活動,更是與北港媽祖遶境活動齊名,並列為台灣兩大宗教活動,素有「北港迎媽祖、台北迎城隍」、「三月瘋媽祖,五月看城隍」之稱除了祀奉守護神城隍爺,廟裡還供奉城隍夫人、月下老人、絲綢業守護神嫘祖(大稻埕地區戰後成為台灣布業的總集散地)、天篷大元帥(大稻埕地區往昔商業繁華,風月場所亦十分興盛)等,城隍廟與大稻埕地區的發展緊密連結,更結合迪化街的年貨大街活動深具地方特色,使該廟成為迪化街的觀光重點之一,吸引來大批外國觀光客參觀。

  召集人很用心,居然能在霞海城隍廟、永樂市場大稻埕戲苑這等人潮麇集的巷弄地方,找到有兩張圓桌的天金海鮮熱炒,安頓15位同行夥伴的胃,真服了他。席間,想到好久沒去阿嬤家了,國際慰安婦日(8/14)也才剛過,既然都到了迪化街,何妨去瞧瞧,於是臨時提議:飯後去參觀阿嬤家、迪化二O七博物館,沒想到在疲累之餘,竟然還有6位願意同往,有點意外,也很高興。

  飯後,多數人賦歸,向捷運北門站走。我們一行人則沿迪化街往北走,順序參觀迪化207博物館、阿嬤家後,至捷運大橋頭站,結束大稻埕太平町、永樂町遊。

迪化207博物館(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207號)前身為漢醫博士莊淑旂女士家族經營的廣和堂藥舖,建於1962,因基地限制,設計出特殊圓弧形立面,具有簡潔線條、彩色瓷磚外牆、大面積開窗設計等現代主義特色,在鄰近多屬仿巴洛克風格外觀的大稻埕老街屋群裡,顯得獨特而獨樹一格,台北市政府於2009年以其具有建築與歷史保存價值,列為「歷史建築」。是日,館裡有兩項特展─「你的風景.我家門窗(2018/7/21~2019/1/6 )」、「聽.錄音帶與你」(2018/4/14~9/9),最特別的是,當門而立的霞海城隍廟原始廟門;導覽志工說,因城隍廟整修致原始廟門尺寸不合,收藏倉庫裡已歷百年,此次慷慨借展,始得重見天日,十分珍貴、難得。現場展出各式宮廟廟門門神、老屋各式門與窗及鐵花窗的圖樣、各式門窗老五金、工匠們珍貴的工具,還有特色門窗影像、手繪資料等等,讓參觀大眾有機會品味大街小巷中的建築人文,瞭解屬於台灣的門窗文化。三樓的錄音帶展覽則彷彿時光倒流,在寬敞的藝廊空間,一邊聆聽優美旋律,一邊享受自助咖啡機咖啡,正是歇歇腳的好時機。

〈按:參觀這棟小巧玲瓏的私營博物館,必須得介紹令人感佩的陳國慈女士。她是台灣第一位以個人名義認養古蹟的人,曾經贊助認養了圓山「台北故事館」和延平南路「撫臺街洋樓」(小型博物館),以介紹台灣生活文化和推廣古蹟再利用為目的,透過多樣的活動和展覽,讓社會大眾能輕鬆親近古蹟,讓古蹟有了新生命。她於2016買下這棟迪化街傳統老街區之中,見證過迪化街輝煌中藥業、擁有建築特色的「廣和堂藥舖」老房子,經過一番維修後,2017415成立「迪化207博物館」,老屋以磨石子為主要建材,並有技藝精湛的磨石子作品,如騎樓有「蜜蜂採蜜」、一樓的「老山高麗蔘」標示出中藥舖的過往背景和二樓工法細緻的「葡萄」配上英文字母的美麗圖案,加上優雅的曲線磨石子樓梯扶手,更顯出富有時代感的台灣工藝之美。於是,開館時順勢推出「無所不在的藝術-台灣磨石子」特展,一、二樓展出多處技藝精湛的磨石子藝術作品,三樓展示以「屋頂」為主題的16張攝影作品,屋頂有插畫家良根的圍爐壁畫,在頂樓還能眺望像圖案般的大稻埕紅磚屋瓦頂和街景。磨石子建築工法是日據時期從日本引進,民國50~70年代曾被大量運用於房屋建材,台灣工匠進而發展出獨特的銅條鑲嵌技術及複雜的染色構圖,圖案往往突出了主人的身分、時代的意義,呈現那時期的美學觀點;之後,因建築工法不斷創新,老工匠們漸漸隱退,磨石子逐漸消失,致瀕臨失傳。藉博物館匠心獨具、精心安排的特展,或許能喚起台灣人對生活周遭中磨石子的美麗記憶。〉

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迪化街1段256號)於201612月10日成立,緣婦女救援基金會自1992年起,展開前台籍慰安婦調查工作,陪伴與照顧阿嬤們的身心,25年來保存了5042件相關影音、書籍及730件文物,並進行對日本政府的求償行動。館裡收錄了台灣59位慰安婦阿嬤們經過苦難淬煉後的生命故事,據志工告知,目前僅存2位高齡阿嬤,不知道在她們有生之年,是否能等到日本政府的良心發現?AMA阿嬤家一樓櫃台設有AMA Café,提供公平貿易咖啡、販售阿嬤家商品、公益商品寄賣,兩側牆面以紅銅詮釋著阿嬤們的創作畫,開啟隱藏於牆面的櫥櫃,是阿嬤們的生命故事。往裡,走入磚造拱門,進入阿嬤的時光圖像;從外側庭院時光廊道,循階梯而上,打開牆壁書櫃、走進密室,可與安妮和其日記文字相遇,這是「安妮與阿嬤相遇‧看見女孩的力量」特展的場景(2018/7/7~12/30)。二次大戰期間,西方歐洲戰場納粹屠殺猶太人,東方戰區日軍強徵慰安婦充作性奴隸,都是人類最黑暗慘烈的不堪紀錄。特展由婦女救援基金會與荷蘭「安妮之家博物館」合作,經瑞士安妮法蘭克基金會授權,首次將安妮的故事、安妮日記及密室意象帶到台灣阿嬤家展出,能夠讓人類記取教訓、避免再犯嗎?展場連結到二樓「慰安婦常設展」,介紹慰安婦緣起、海外遭遇、倖存者的生命故事,上千根透明管與59盞投射阿嬤姓名的紅銅管,象徵台灣上千位慰安婦阿嬤生命力,希望多多少少能讓她們感受一絲絲溫暖慰藉。〉 

20170918到阿嬤家,不意吃了閉門羹。

〈按婦女救援基金會雖曾多次透過國際行動,聯合南韓、菲律賓等國的支持團體與倖存者,要求日本政府道歉、賠償,1999年還陪同9名阿嬤前往日本提出訴訟,訴求日本政府還台籍慰安婦正義和公道,可惜仍遭日本高等法院於2005年宣判敗訴,三審定讞。〉

  迪化街是台北市內最具特色的一條老街,歷經百餘年的繁華發展歲月,從清朝至日據時代,不同時期的建築並列,呈現新舊雜陳的風貌,尤其大正9年實施「市區改正法」後,則大量出現西洋巴洛克樣式的建築風格,而不管何種樣式的老房子,古樸的外觀,典雅的雕飾,都很有看頭。走在迪化街上,別忘了抬起頭來,東張西望,那可是令人感動的街景喔。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kt19813&aid=11475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