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8/27 15:25:54瀏覽1811|回應0|推薦2 | |
召集人通知:8/16 9:30在捷運大橋頭站會合,一起走遊大稻埕慈聖宮、大稻埕教會、有記名茶、大安醫院舊址、貴德街李春生紀念教堂、陳天來宅、迪化街台北霞海城隍廟等地,像是一趟懷舊、文史之旅。果然,召集人事先作了功課,帶領著穿街走巷,認識當年先民在大稻埕留下來的遺跡,參觀重點在兩座廟和一茶行,餘則健行路過、彷彿走讀。 首先到訪枝葉繁茂、濃蔭掩映裡的大稻埕慈聖宮(台北市大同區慈聖里保安街49巷17號),主祀聖母媽祖娘娘,又稱大稻埕媽祖宮。為祈求媽祖保庇航海平安,同安移民最早於同治3年(1864),在大稻埕中街與南街的交界處建廟(今迪化街與民生西路口),同治5年(1866)遷建至面對大稻埕碼頭處(今西寧南路和民生西路交叉口),日據時代實施台北市區改正,廟宇被迫於1910年遷移至現址,至1914年完成重建。慈聖宮屬於兩殿兩廊兩護室的格局,山門在路口,四柱三間兩樓頂,富麗堂皇,但離正殿有點兒距離,很容易錯過了;正殿屋頂三川燕尾翹脊,十分華麗;殿前有左母、右公兩頭大獅子威武坐鎮,門口兩根鏤空龍柱,雕刻都精美傳神,門神卻是宦官和宮娥,和一般寺廟習見的秦叔寶與尉遲恭將軍大大不同,或許是娘娘廟之故。更具口碑的是廟埕周邊大榕樹下的小吃攤,和夜市小吃不同,一群攤商幾十年如一日的在宮前擺攤,大約下午3 點就收攤,賣老台北口味的庶民小吃,種類多,物美價廉,如土魠魚、炸紅燒肉/蝦/鮮蚵、原味排骨湯、魩仔魚炒飯、鹹粥和蚵仔煎等,是饕客眼裡的美食,甚至連觀光客也聞風而至,到這裡看文化、吃美食,享受榕樹下自由自在的品嚐在地生活與美食饗宴。那天,我們到早了,沒能見證榕樹下食客雲集盈庭的盛況。 〈仁安醫院(延平北路2段237號)位在延平北路和涼州街口、慈聖宮旁,於1925年開館,是日據時代大稻埕地區重要的醫院之一,已列為歷史建築,現由台北市社區營造中心接管,成為舉辦活動的場所並對外開放。〉 〈大稻埕基督長老教會紅磚教堂(甘州街40號)由當時大稻埕富商李春生捐地獻建,竣工於1915年,融合中西建築風格,立面洗石子裝飾呈現出傳統中式圖案,典雅秀麗,讓同行的女夥伴都忍不住留下芳蹤。〉〈葉厝舊址(重慶北路2段172 號)是巴洛克風格的3層牌樓樓房,係當年以生產鳳梨罐頭致富的商人葉金塗所興建,落成於1929 年,堪稱大稻埕地區最富麗堂皇的建築之一,完整保留保安街立面,並重建重慶北路立面,煥然一新,韻味依然,為歷史建築保存更新,結合現代化設計的典範。〉接著參觀有記名茶(台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二段64巷26號),由第五代老闆王聖鈞親自導覽,聽他娓娓道來百年老店如何面對情勢變遷、經營轉型:第一代在福建成立王有記茶莊,着眼茶葉出口,看中大稻埕淡水河水運之便,第二代於光緒年間渡海來台,1890年設立王有記茶行精製茶廠,主做外銷、批發,其後至曼谷推廣,由第三代來台接手,負責採購茶葉、精製加工、配銷海外,那時一條貴德街聚集了上百家茶行,光在有記二樓揀茶的女工每天就超過40名;之後外銷量縮,轉攻內銷零售,搬遷至現址,並且藉文化活動開拓通路,如結合古蹟學者林衡道的走讀大稻埕導覽,又如茶場2樓闢成清源堂藝文空間,成為台北的南管表演重鎮;而後,配合霞海城隍廟大稻埕逍遙遊的文化資產巡禮,至今已歷20年。當然,最精彩的部分是老闆介紹茶葉焙火、發酵程度的關係,以及引領參觀,解說有記名茶精製、加工的過程,還有店裡頭維持著古法製茶的工作間,大夥亦步亦趨跟隨著,聽的是興味盎然。召集人說本來計畫停留半小時,沒想到一待下來竟超過一個半小時呢。 〈有記名茶門前正對朝陽茶葉公園,我們在此歇腳、休憩,享受點心交流時間。〉 大稻埕曾盛極一時,足可與艋舺分庭抗禮。召集人說,接下來要順遊日據時代的太平町(延平北路一帶)與永樂町(迪化街一帶),當時都是大稻埕最熱鬧的商街,是南北貨、中藥材、紡織品、茶葉及化工原料的集散地,知名文人蔚集,引領風潮,至今仍深深影響著台灣文化歷史的發展。 〈義美食品公司(台北市延平北路二段31號)創業的起家厝、第一家門市,就是1916年蔣渭水開設大安醫院的所在地,當年他租下的三間店面已不存在,但義美店前大理石牆柱上懸掛著解說牌,介紹此處日據時代的歷史背景,說明1921年台灣文化協會成立,會址登記於此,醫院旁也成為台灣民報總批發處。店面最裡頭左側角落一隅,陳放著木刻的大安醫院立面,以及保存下來的若干文物。目前三間店面,義美居中,行冊(延平北路二段33號)在右,義美門市左側旁的日據時代舊建築,由URS27W-城市影像實驗室使用(延平北路二段27號),門口也懸掛蔣渭水的解說牌,其影響力在此地似乎無所不在,畢竟是他在日據時代創立第一個全台性的文化組織「臺灣文化協會」、第一份台灣人的報紙「臺灣民報」、第一個現代意義的政黨「臺灣民眾黨」、第一個全台性的工會組織「臺灣工友總聯盟」,畢竟他是當年啟蒙台灣新文化運動、反對運動的重要領導人呀。〉 〈大千百貨舊址(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3號)在日據時期叫亞細亞ホテル,於1928年6月27日開幕,係水泥結構,3層樓高、面寬5崁、古典對稱的氣派飯店大樓,洗石仿石的牆柱外觀,尖山型中央山牆上有美麗的勳章塑飾,「亞細亞ホテル」店招鑲嵌在正中央1樓看板上。開業3年,做本地人生意為主,價錢平實,一度熱鬧滾滾,1931年後因經濟不景氣,生意一落千丈,而結束營業。直到戰後1960年代,才以大千百貨公司重新面世,引進了台北第一座電動手扶梯,當時與寶慶路遠東百貨、中華路第一百貨齊名,合稱台北市三大百貨公司。隨著台北商圈逐漸東移,大稻埕風光不再,大千百貨於1990年吹起熄燈號,歇業沒落20年之久,2006年才因「五坎式的大型街廓建築,為簡潔的現代主義形式,且保留日治延平北路典型的立面形式」、「具歷史文化意義,足以為時代表徵」,而被台北市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乃得於2013年修復舊觀。〉 〈森高砂咖啡館(延平北路二段1號1樓)這棟兩層樓建築座落延平北路與南京西路交叉路口,是間專賣台灣咖啡的咖啡館。因屬「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內特色建物」,而被登錄為歷史古蹟,古典巴洛克混合現代風味的建築,立面仍保留1930年代的舊貌,四柱三窗、屋頂有山牆裝飾,朝向南京西路口的立面上打著「萬里紅公共食堂」字樣,沒錯,這棟樓本來是日據時期仿歐洲文化沙龍的「維特咖啡廳」萬里紅公共食堂,其後變身為黑美人大酒家,可以見證早期台北大稻埕地區酒家發展的歷史,又鄰近二二八事件發生地天馬茶房現場,具有歷史氛圍,被列為市定歷史古蹟,良有以也。〉 〈按:(一) 天馬茶房(南京西路189號)位在法主公廟對面,原建物已拆除,改建為大樓,當地耆老與文史工作者於現址三樓重新開設天馬茶房,陳設二二八事件史料及照片於其中。(二)日據時期,大稻埕這一帶酒家林立,著名酒家如「黑美人大酒家」、「蓬萊閣」(南京西路163號)、「江山樓」(重慶北路、歸綏街口)等等,當年入夜時分霓虹燈閃爍,燈紅酒綠、紙醉金迷,這般景象如今都已走入歷史了。〉 〈南京西路斜對面上這一棟長得有點奇怪的五層樓挑高建築,一樓是南京西路344巷巷道馬路,二樓以上全部貼滿了紅磚外牆,最上面有傳統寺廟的屋頂,二樓外牆有「法主公廟」的浮雕,沒搞錯,確實是北面封閉、南面開放的台北法主公廟(台北市大同區南京西路344巷2號),與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大稻埕慈聖宮並列為大稻埕三大廟之一,祭拜法主真君,由安溪茶商於清朝同治年間自泉州分靈來台,1878年建廟,原先只是茶商供奉的家鄉守護神,其後演變成大稻埕的地方性宗教。〉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