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1/13 09:22:10瀏覽3963|回應5|推薦62 | |
引用文章以愛之名 "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是指父母對子女的愛心,然而如何"表達""對孩子最合適的"愛卻是另外一回事. 華人父母多半都在上一代的權威下成長,所以以為大人說的兒女都該要聽從;其實父母也不是完美的,更何況兩代的性向與喜好有很大的差別,結果對子女的愛變成了"愛之適以害之也". 還有就是,父母其實與子女一樣,都要學習成長,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會做父母的,不然哪來這麼多親子問題與悲劇? 放手是一開始就要學的功課,父母教養兒女的一切就是為了他們日後長大離家做準備,能夠面對社會,掌握人生.不然談來談去,最後真正的動機就變成自私了. 在我這一代中看見了太多父母插手在兒女婚姻中的悲劇;然而我們也不能把所有的問題都推在他們身上.只有看清問題後面的成因才能夠剝繭抽絲,慢慢理出頭緒,想辦法一步一步解決. 在國共戰爭中來到台灣的人,他們從小就經歷了戰亂,死亡,失去與恐懼.所以他們不單是在心理上對於任何"失去"都會有相當程度的懼怕,在物質上也是如此,這就說明了許多的年長的人喜歡"積攢"在我們看來無用的東西,不喜歡"丟"了. 也因著生活在不穩定的社會中多年,許多的父母可能在"謀生"的技能上有短缺,特別是女性,當然也可能是心理上的;加上"養兒防老"的觀念,使得上一輩有個恐懼,萬一兒女不養我了該怎麼好? 所以女婿或是媳婦一定是要我看中意的,即使孩子不喜歡也無關緊要;孩子大學的志願一定是要能賺錢的."不喜歡"不重要,"等你餓肚子"就明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千古明訓的道理了."你是我的孩子,就算你現在恨死我了,我還是要堅持.都是為你好啊!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呢?" 在這麼刻板與頑強的觀念下,個性柔順的就走上了"悲劇"人生,個性強的就對立起來,變成了"老死不相往來".無論硬的或是軟的都得不到好的結局. 社會步調的加速與經濟景氣的大幅波動,就業與失業不再有個固定的公式,有助於打破上一輩"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傳統迷思,加上越來越多長者已經意識到子孫"同"堂不見得能為他們帶來晚年的幸福.多半開始尋求獨立,紛紛找尋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過去的對立與爭執已經逐漸減輕,然而成年兒女與父母如何維繫良好關係又成了另外一個議題.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