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非魚定未知魚樂 - (2006.08.20坪林姑婆寮溪 溯溪觀魚Part1)
2013/12/11 19:38:23瀏覽1322|回應0|推薦0
魚樂  若淵書

辛棄疾  滿江紅 

笑拍洪崖,問千丈、翠岩誰削?
依舊是、西風白馬,北村南郭。
似整復斜僧屋亂,欲吞還吐林煙薄。
覺人間、萬事到秋來,都搖落。
呼斗酒,同君酌。更小隱,尋幽約。
且丁寧休負,北山猿鶴。
有鹿從渠求鹿夢,非魚定未知魚樂。
正仰看、飛鳥卻應人,回頭錯。

濠梁之辯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與惠子在濠梁之上辯論
魚到底快不快樂
我想是沒有答案的
 
但是可以知道的是
我在姑婆寮溪戲水看魚的
快樂程度是百分百的
 
不過溯溪玩水固然快樂
要提醒大家
河川是人類的命脈
尤其姑婆寮溪是台北市的水源區
除了足跡外
不要留下任何的東西.........


姑婆寮溪位於台北縣坪林鄉
是翡翠水庫集水區的上游溪流
 
坪林鄉最富特色的北勢溪,是新店溪兩大支流之一,主流發源於雙溪鄉的竿蓁坑(雪山山脈北端西麓),海拔高度約600公尺;沿途流經雙溪、坪林、石碇等地,而在新店龜山附近與新店溪另一支流南勢溪匯合。

北勢溪在坪林鄉的河段,河寬最窄處約30公尺,最寬處在下游進入石碇鄉處,寬度可達150公尺左右;坪林鄉從南到北不過15公里左右,北勢溪在本鄉的曲流卻長達24公里,有二十餘個曲流,是典型的河谷曲流。
 
北勢溪流經坪林時,由坪林鄉的東北向西橫切,為境內的主要河流。除了主河道外,還擁有逮漁堀溪與金瓜寮溪二支主要支流。
 
逮漁堀溪在坪林村附近由南向北注入北勢溪,全長21公里,流域面積幾乎占有全鄉面積的一半。根據日人據台時所留下的紀載顯示,在明治37年(西元1904年,距今約100年)時,逮漁堀溪左岸仍為泰雅族人居住區。

逮漁堀溪上游有兩大支流,可以再劃分為石曹溪、姑婆寮溪兩流域,石曹溪流域和宜蘭縣相鄰,清代淡蘭古道經過,開發較早;姑婆寮溪流域和烏來鄉相鄰,根據日人據台時所留下的紀載顯示,距今約100年前也是屬於泰雅族人居住區。
 

姑婆寮溪空照圖
 
姑婆寮溪位於台北縣坪林鄉石槽村,全長約6公里。發源於海拔869公尺的姑婆寮尖 山,於石槽附近與石槽溪匯流成逮魚堀溪,最後流入北勢溪。
 

今天登山隊從北宜公路上的
石槽派出所旁開始健行
 

北宜公路44.5k處
 

熾熱的陽光催促著大家趕快下溪
 

到了溪邊換裝準備開始溯溪
 

石槽溪與姑婆寮匯流後
向北的河段稱為逮魚堀溪
 

石曹溪與姑婆寮溪匯流處有一
供奉土地公與山神的小廟
 

石槽溪
 

嚮導準備長繩確保山友的安全
 

姑婆寮溪
 

此行有山友40餘人
 

溯溪的標準配備
溯溪鞋、救生衣與頭盔
 

姑婆寮溪的河階地型
 

非魚定未知魚樂
 

用防水數位相機拍攝
被土司麵包吸引過來的石斑
 
石斑學名:臺灣石(魚賓) (臺灣特有種)
台語俗稱:石斑
 

水深及腰
 

水流平緩的深潭
 

牽手渡溪  無限情誼
 

姑婆寮溪是翡翠水庫集水區的上游溪流
也就是台北人飲用水的水源區
 

一路上山重水複
 

84歲高齡的張茂盛先生
在登山界德高望重
現在還在為山界盡心盡力
繪製登山路線圖
 
張茂盛先生民國11年生,現住於台北縣三重市,早年服務於公路局(今國光客運前身),負責車輛調度,由於工作需要加上喜愛到處遊山玩水,經常全省到處走動,工作之餘喜愛騎單車,退休後更是經常結伴騎單車環島旅行,甚至還到國外騎單車自助旅行。練就一身好耐力與體力。雖已年逾八十有四,仍舊耳聰目明,手腳敏捷。甚至畫圖都不用戴老花眼鏡,令人好生欽佩。

張先生民國八十年起經好友邀約才開始爬山,以大台北附近郊山為目標。起初參考藍天隊龔夏權先生所繪製的「大台北郊山健行路線圖」,行程中發現圖上的標示不盡完美,部份登山口和叉路以及叉路和行程中的時間不很詳細,於是著手記錄並繪成示意圖,起先由於半路出家不盡理想,後經山友指證才開始漸入佳境;起先都是影印傳閱,後由藍天隊負責收集再編印目錄成冊,歷經一、二年才有第一冊大台北地區郊山紙上登山導遊專輯的出刊,起先都以免費相贈,但索取者實在太多加上分送不均,於是有人建議酌收工本費,才能永續,至今共繪製了
北、桃、竹、苗北區共五~六百座山頭與基石的資料。
 

過涵洞
 

笑拍洪崖  問千丈翠岩誰削
 

桃花流水杳然去  別有天地非人間
 

在水中拍攝的狗甘仔
 
學名:極樂吻鰕虎
台語俗稱:狗甘仔
國語俗稱:鰕虎魚、狗甘兒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inyiw&aid=9869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