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 - (2006.09.03烏來 松蘿湖探密)
2013/12/11 19:28:08瀏覽368|回應0|推薦0
山阿女蘿  若淵書
 
女蘿也就是松蘿,植物名。松蘿科松蘿屬。長達數尺,全體呈淡黃綠色,為多數分歧的線狀體,常攀附於其他植物上生長,自樹梢懸垂,可入藥。或稱為蔓女蘿、蔓蘿、蔦蘿、女蘿、松寄生、王女。
 
 
此次跟隨登山隊到宜蘭遠探松蘿湖
松蘿湖身處於南勢溪上游崇山峻嶺之中
平常湖面總有薄紗般的雲霧籠罩著
如同一位害羞的少女
如夢似幻
始終無法讓人看清全貌
故有「十七歲之湖」之稱
 
要一睹「十七歲之湖」的芳容
必須要走四個小時崎嶇的山路
陡上600公尺
付出一身的汗水
才能如願
 
好在是這樣的辛苦才能親近他
才會讓人更加珍惜這一方淨土
 
處在松蘿湖氤氳的山林
讓我有著
楚辭九歌中"山鬼"的遐想
 
不過可能是這次登山隊伍人太多
所以見不著"山鬼"..........


楚辭九歌中
"山鬼"
是後世各類小說筆記
所載山精、木魅、花妖、狐怪、女鬼的原型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從文狸,卒夷車兮結桂旗
 

松蘿湖 位置圖
 
松蘿湖位於臺北縣烏來鄉福山村與宜蘭縣大同鄉松蘿村的交界處,該處屬於臺北縣烏來鄉,但事實上松蘿湖距宜蘭縣的松蘿村較近,因而名為松蘿湖。松蘿湖位於南勢溪上游,標高約 1,230 m。屬於高山湖泊、四面環山,山林為闊針葉混合林所成、地基平緩,像是個小盆地、水量依季節而多寡(夏季為枯水期,豐水期為冬季或者遇到颱風含大量雨水時)、天氣多變,多為陰雨、時常有霧。當水位高溢的時候會由北側出口流向南勢溪,枯水時節則只剩下帶狀水道,變化很大。
 

看到橫跨蘭陽溪的泰雅大橋
就離松蘿湖登山口不遠了
 
泰雅大橋原名天崙大橋,意即連接天送埤與崙埤之間的橋樑,但實際上此橋設立之最大用意,是為了讓居住在大同鄉的原住民到羅東地區更加便利,故後來更名為泰雅大橋。泰雅大橋的橋身設計頗具巧思,弓箭造型的路燈、菱形的裝飾圖案,加上以紅、棕、褐三色為主的色彩,十分具原住民風味。
 

玉蘭茶園的觀景台
 
大同鄉玉蘭村是登往松蘿湖的入口處,玉蘭村擁有廣大的山坡地,整座茶園沿山坡種植,深綠整齊,甚為美觀。茶園面積約達500公頃,屬包種茶種,分「青心烏龍」和「青心大冇」二種茶樹,質量俱優,色澤、香味均為上品。
  

玉蘭茶園觀景台看
玉蘭茶園
 

玉蘭茶園松蘿湖的山稜空照圖
 
前往松蘿湖可以從玉蘭茶園或松羅溪上游前往,前者路途較為好走,後者是困難度較高的溯溪登山路線。即使從玉蘭茶園的登山口前往松湖,也已是一般中級山的登山路線,午後容易起霧,許多路段潮濕易滑,想前往一探的朋友最好有妥善的裝備。來回至少需要安排一整天的行程,若不能一大早就出發、或是沒有露營過夜的打算,建議可先在松羅安排住一晚民宿,隔日帶些簡易的乾糧飯團上山,或是請當地嚮導安排松蘿湖、松羅步道兩日遊的行程。
 

松蘿湖登山口(海拔640m)
登山領隊清點入山人數
共73人
 

開始上登有略陡的一段石階步道後
接著一段緩坡
 

一個小時後抵第一個休息點
 

綠草入幽徑  青蘿拂行衣
 

第二個休息點略事休息午餐
 

繼續陡上
 

倒木松蘿蘚苔密佈
 

於大崩壁處緣繩攀行
 

過坡溝跨樹根
就快抵達松蘿湖畔了
 

進入海拔1,100公尺雲霧帶後
開始露濕霧重
天空也漸漸飄著微雨
 

初見松蘿湖
 

豁然開朗
 

松蘿湖位於雪山山脈北段
拳頭母山西南側
是新店溪上游南勢溪的源頭
 

松蘿湖水位變化大
 
每年春天雨季時,雨水匯集松蘿湖,使原本小巧的池塘迅速漲滿成寬廣的湖泊,雨勢一停,湖水即由北側凹口奔瀉出南勢溪,又回復成狀如s型的曲帶小池,是臺灣高山湖泊中水位變化最大的一座。
 


開始下雨了
 


松蘿羅湖屬於
地底層充滿腐植質
表面長滿水苔類植物的
水苔濕地
 


「水伐作用」現象是松蘿湖
長保青春的秘密
 
湖泊的成因很多,地殼變動、大自然的侵蝕、堆積作用、人為力量等都能造成凹地,然後蓄積成湖。松蘿湖是屬於演替初期的少年湖。水位高低落差很大,夏季連續暴雨後,會淹沒森林邊緣的矮灌叢,浸水的植被再經過一段泡水期後無法形光合作用,會腐爛死去,成為一種「水伐作用」現象。
 

松蘿湖水伐線分明
 
因雨量多寡形成不同的水伐線帶,適存的植物會陸續進駐,形成不同的帶狀植被區帶。
 


感謝嚮導群引領大伙一探夢幻的松蘿湖
 




山在虛無飄渺間
 


薄霧籠罩   如夢似幻
 




為了怕會摸黑下山
難捨的離開松蘿湖
 

馬不停蹄趕路
下午五點
終於回到松蘿湖登山口

  
 
 
附錄 : 路線圖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inyiw&aid=986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