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步步聆聽腳掌與步伐的輕響 (李潼詩句) - (2006.09.24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詩路行吟)
2013/12/11 16:47:52瀏覽1964|回應0|推薦0

太平詩路 若淵書
 
薄霧輕籠的太平山原始森林公園
有條太平詩路
沿途有宜蘭藝術家製作於陶板上的詩句
徜佯其間
享受自然的芬芳方與人文的氣息
真真使人忘卻塵囂
詩心洋溢
      
05:00 三清宮餐廳(早餐)
05:30 清晨觀看梅花湖翠巒雲影
06:00 出發前往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07:40 太平山遊樂區售票亭
09:15 太平山莊服務站
09:30 鐵杉林國家步道
11:30 太平山餐廳(午餐)
12:30 太平山坐碰碰車(賞雲霧森林景觀)
12:45 茂興國家步道
14:00 坐碰碰車回太平山莊服務站
16:30 英士社區訪梵梵溫泉(因雨未竟)
22:30 回台北
 

土場
現為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售票站
遊客須由此購票進入園區
 
土場為太平山出入門戶,「土場」是林業用語中的木材聚集地或卸材場地,它過去是太平山木材轉運站,也是平地森林火車的起點,旁邊停車場則為過去卸材場。現在土場收費站已由原來的車站改成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售票站,遊客須由此購票進入遊樂區,附近規劃停車場及森林小火車等景觀展示。
 

太平山區 
 
太平山區是舊稱「眠腦」是泰雅族語「森林茂密」之意,是昔日台灣三大林場之一,太平山 森林遊樂區位於宜蘭縣西南方大同鄉境內山區。面積約一萬二千六百多公頃,分佈海拔自200公尺至2,000公尺,全區由南湖大山山系、三星山山系、大霸尖山支脈及發源於此之多望溪、田古爾溪、南澳北溪穿插而成,涵蓋亞熱帶、溫暖帶及冷溫帶的森林,包括土場、仁澤、中間、蘭台、白嶺、上平、太平山翠峰湖、三疊瀑布、獨立山等景觀據點。其中仁澤、太平山翠峰湖等三處規畫完善;太平山原始森林公園、三疊瀑布、等多處森林浴場,以及昔日高山運材鐵道闢建的蹦蹦車道與伐木設施等,不但是可認識台灣早期的林業史與高山地區的自然景觀,更適合登山健行活動,是全家假日出遊的好去處。
 

要上太平山山莊後的原始森林公園之前
先來400階的熱身運動
 

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步道導覽圖
 
羅東林區管理處九十二年於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整建完成四條步道,包括「台灣山毛櫸」、「翠峰湖」、「鐵杉林」及「茂興」等四條步道。
 

上了陡梯後先到
太平山 莊蹦蹦車車站買車票
登山隊本打算坐10:30那一班次的蹦蹦車
由於假日遊客眾多
結果只能買到12:30班次的車票
  
蹦蹦車道是昔日鳩澤線山地運材軌道,由鳩澤至土場約3.8公里,是早期建設的山地軌道之一,亦為先人們辛苦努力的結晶,由太平山下來之木材,在此再用汽油機關車引木材台車運至土場貯木場卸放,而回頭的機關車順便拖運空台車返至索道著點,來往山谷中之”蹦蹦!蹦蹦!”機關車引擎及氣笛聲,像寧靜的山谷裏永恒的心跳,使整個太平山震動得亢奮起來,而這也就是目前太平山裏蹦蹦車的由來。
 

太平山莊最上層的
肖楠館小木屋
 

太平山原始森林公園入口
 

太平山原始森林公園的
太平詩路
(公園步棧道)
 
太平詩路是台灣東北部第一條文學步道,於二○○四年十二月十八日上午十點,在宜蘭巍峨秀麗的太平山森林公園步棧舉辦掛板揭詩儀式。宜蘭文學家的二十首現代詩,以陶版塑燒,再採用宜蘭古厝常用的瘡孔細密卻硬朗牢固的風化木鑲框-「連拱」紅檜板鑲框,極具後現代的古樸風味。配合太平山 變化萬千的雲霧和光束,輔以鳥鳴和風聲,於是這條百年古道賦加的新文學韻味,在情意和思維都有了令人驚喜的增生。

太平詩路由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創設,委由宜蘭縣美術學會策畫執行,邀請長年定居宜蘭的李潼等中生代作家創作詩文,結合陶藝工作者張永能,書法好手戴埤圳和廖慶昌共同完成。並且邀集了宜蘭縣美術學會與宜蘭縣文藝作家協會共襄盛舉,協助辦理。
 

太平詩路的陶版詩 
心路 - 李潼作
你我走在相同的山路
卻踏入殊異心境
生命的光影曲折
每一道細微投射
都迤邐七彩虹光的心路
你驚呼或我讚嘆
且慢
且踏實行去
一步步
聆聽腳掌與步伐的輕響.........
 
李潼於1953年在台灣花蓮出生,長年設籍居住於宜蘭。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曾任教師、雜誌編輯等職務。李潼1980年開始寫作,文體風格包含散文、小說、新詩、兒童文學等,另外還有相關劇本、文學評論和報導文學的創作,不過最知名的還是集中兒童文學的作品。李潼一生出版超過一百本的著作,其中《少年噶瑪蘭》一書還被譯成日文版並台灣公共電視被改編成動畫。1970年代時,台灣校園民歌風行,李潼以賴西安本名發表填詞作品百餘首,其中的《月琴》、《廟會》及《散場電影》等最具知名度及代表性。2004年12月20日因癌症於台灣宜蘭家中病逝,享年52歲。
 

太平詩路的山亭 
山亭 李潼作
我在坡頂涼亭站立
無關疲頓歇腳
無關尋索去向
這是等侯
在鮮明山亭等你發現
等你森林訪仙歸來
發現我邁進後的止停
等你釋懷
等你欣然同行.........
 

太平詩路
幸福 李潼作
當青銅時期的古樹
萌發光電世代的新葉
彼此有了牽掛
牽掛蒼蒼軀幹
在能挺立多久
牽掛鮮嫩枝葉
能擋多少霜雪
因為彼此牽掛
幸福
有了棲身的所在.......
 
 

太平山後山公園的
鐵杉林國家步道入口 
 
「鐵杉林步道」全長約1.7公里,經由後山公園步道進入,為太平山莊通往嘉羅湖路徑之前段,沿途可觀賞原始鐵杉純林及溼地等自然生態,而步道終點有運材木馬道遺跡之展示,更可眺望山脈雲海景觀,是一條可徹底沉淨於森林,享受芬多精及森林浴之洗禮,真正體驗森林“森”呼吸的快感,並欣賞山林雲霧之自然景致及大地畫布之美。
 

鐵杉林國家步道
苔蘚處處,原始有味
 

正在維修的鐵杉林國家步道
工人修剪後倒木後
空氣瀰漫檜木的香氣
氣味 李潼
你問我自然的氣味
怎可聞嗅得分明
那是沾蜜蝴蝶飛過
是清泉在林間湧出
是鞋跡在落葉拓印
是春雨溜滑過新葉
是日光蒸發了露珠
是你在我身旁的芬芳........
 
 

太平山文史館
 
去年夏季連續數個颱風帶來的豪雨,將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聯外道路摧毀,造成園區封園,經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最近九個多月來的趕工整修後重新對外開放。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配合開園同時辦理文史館啟用典禮,蒐集了太平山九十一年來的點點滴滴,加以系統化的彙整後,成立一座古意盎然的「太平山文史館」,所有資料都陳列館中,讓歷史軌跡向民眾訴說先民的智慧及生活之艱困,並完整呈現太平山的古往今來,為後代子孫留下歷史的見證,使太平山的文史能永久流傳。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經過將近一年的休養生息之後,自然生態比以往更多樣,自然景觀也較豐富。
 

太平山文史館二樓窗外
 

文史館昔日為蔣介石行館
日據時代曾為日本人獻給日皇的太子賓館
全部以檜木建造
 

太平山文史館二樓窗外
 

太平山文史館的日式榻榻米
 

太平山文史館二樓窗外
 

沿山腰而建的蹦蹦車道 
雲三朵 李潼作
高嶺天涼
無垠穹蒼
總教人仰望不盡
懸空
但盼
藍天有白雲三朵
一朵小名勇健
一朵喚叫隨緣
一朵稱呼輕安
再與山風共遨遊
消散........
 

開始起霧了
 

太平山莊蹦蹦車車站
 

霧籠太平
 

太平山莊蹦蹦車站入口
 

準備坐蹦蹦車了
 

太平山莊蹦蹦車站
  
蹦蹦車道全長為2.5公里,起站太平山 莊終站為茂興站,沿途風景秀麗山巒疊翠,讓您一覽太平山 森林的壯麗,終站茂興站有自導式的森林步道,蕨類原生園區。
 

蹦蹦車進站了
 

蹦蹦車出發往茂興前行
 

蹦蹦車道沿途景觀
 

蹦蹦車道沿途柳杉林景觀 
靜心 李潼作
傾聽
是最玄秘法術
默想咒語
靜心
我們傾聽綠繡眼
從古魯喬遷太平山的消息
靜心
我們傾聽鴛鴦
在翠峰湖滑水的傳說
靜心
我們傾聽落葉
和枝枒道別的叮嚀
靜心
我們便傾聽自己
和昨日爭辯的故事........
 
 

茂興車站到了  
  
茂興位於太平山 莊西南方約2.5公里處,目前是太平山 蹦蹦車的終點站,同時也是通往另一旅遊景點 ~ 三疊瀑布的起點,為太平山 國家遊樂區的重要景觀據點。區內以人工種植的柳杉林為主,並混雜少數檜木,森林結構十分單純,較複雜的植物組成以地被草本植物為主,其中蕨類植物更佔有重要性,就目前調查所得,區內蕨類種數竟多達20科79種,且在部分地點甚至成為最優勢的草本植物,例如台灣瘤足及裹白等。
 

茂興車站
 

開始漫步茂興懷舊步道 
  
茂興懷舊步道」全長約1.5公里,搭乘蹦蹦車至茂興站後沿軌道進入,沿線遺跡曾是日據時代重要之山地運材軌道,極具自然景觀、歷史遺跡及人文價值之特色,是一條保存舊有遺跡並加入新意後,兼具自然與懷舊的歷史走廊步道,適合進行生態體驗、自然觀察、森林浴及探訪山地運材軌道遺跡的深度旅遊據點,更可與週邊之蕨類原生園、三疊瀑布等串聯,增加遊憩資源。
 

茂興懷舊步道通往觀景台的木橋
 

茂興懷舊步道
   

茂興懷舊步道 
  
太平山位於台灣中海拔山區,正好碰上雲霧帶,雨量大、濕度大,冬季降霜,還偶而下點雪,這些形成霧林的條件,就都挑上了太平山了,於是就有了這個松蘿、苔蘚生長繁盛的森林景觀。
 

茂興懷舊步道利用鐵軌做成的吊橋
 

茂興懷舊步道全程都是沿著昔日鐵道而行
 

舊鐵道木棧橋已是歷史遺跡
只供憑弔
 

舊鐵道木棧橋
 

漫步在霧裡雲間



放懷在九霄雲外 偷閒於五里霧中 
半日閒 李潼作
輕輕的來
如一盞茶的水煙
如我一身的無為閒適
雲在林梢匆匆
才狩獵過紅塵名利
又來追捕水霧和我
下山
曲徑幽溪義助我們逃逸
偷得半日閒
 

再會了
太平山與蹦蹦車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inyiw&aid=9867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