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安身立命,爰得其所 - (2006.10.22新竹新埔蓮華山步道、九芎湖步道 紀行)
2013/12/10 23:57:39瀏覽1031|回應0|推薦1

爰得其所  若淵書
 
「爰得其所」出於詩經小雅斯干篇,「築室百堵,西南其互;爰居爰處,爰笑爰語」。爰等於白話「在這裡」,後半句意謂:在這裡住、在這裡生活、在這裡歡笑、在這裡談心。
 
新埔是許多客家人
最後"爰得其所"
安身立命的所在
處處為客處處家的客家人
千百年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向南遷徙
長期下來開墾拓荒
鍛鍊出堅忍的毅力與硬頸的精神
而今在台灣還有許多的客家庄
保留了客家的傳統文化
值得去細細品味.........

 

07:30 台北車站

09:15 蓮華山三聖宮牌樓

09:24 三聖宮下的崇聖亭

09:31 三聖宮(新竹縣新埔鎮三聖路488號)

09:43 蓮華山"龍頭"登山口

11:05 山上繞一圈回崇聖亭

11:15 三聖宮

12:00 九芎湖休閒農場

12:09 鴛鴦池

12:47 觀南步道口

13:10 光風亭

13:54 金谷農場

15:07 褒忠亭(新竹縣新埔鎮義民路三段360號)

16:02 老湖口天主堂

16:19 三元宮

 


這次新竹健行的行程
新埔蓮華山飛龍步道→九芎湖步道→褒忠亭(義民廟)→湖口老街
 
新埔鎮位居新竹縣的北方,東臨關西鎮,西接竹北市,南連芎林鄉,北與湖口鄉及桃園縣的龍潭鄉、楊梅鎮交界。地屬丘陵,山多平原少,中間有鳳山溪貫穿而過,沖積狹小平原,部落聚集匯集成街,新埔人口數三萬六千七百人,面積七十二、五平方公里,以務農為主,盛產水稻、柑桔、水梨。埔鎮居住百分之九O的客家人,生活簡單,刻苦又耐勞,團結又硬頸,在建築方面又有獨特的形式,鎮民日出而做,日入而息,耕田而食,鑿井而飲,為保守純樸的族群與鄉鎮
 

118縣道旁的三聖宮牌樓 

關西交流道下,走118縣道往新埔,未抵新埔,即進新埔之前、在「宵裡橋」前,右轉走「竹19」,在此岔路口對面有加油站,當一轉進來 ,可見到三聖宮牌樓,直行即抵三聖宮。

  


三聖宮下的崇聖亭
 
入口立有「飛龍登山步道」石碑的停車場,也是「龍頭」的登山口,而崇聖亭旁的步道則是龍尾登山口,若包含參觀三聖宮的話,全程規劃以 3.5 小時左右為輕鬆,本路線雨天不宜。
 
位於新埔蓮華山的飛龍步道,由於鄰近著名寺廟三聖宮,登山客、進香絡繹不絕,飛龍步道的名聲在全省山友間,漸漸揚了開來。有些人以為飛龍步道是一條「古道」,其實全長約九公里的飛龍步道,除了龍頭部分有三條古道外,其餘皆是由新埔鎮民邱海權開闢而成。飛龍步道支線繁多,彼此串聯,每一行程的難易度不同,景緻也略有差異,要走完全程需花三、四小時。
 
飛龍步道基本資料
地理位置:新埔蓮華山三聖宮附近
海拔高度:海拔215公尺
全程距離:約九公里
步行時間:全程約需三~四小時,由於支線多,可擇其一、二條行走
 
建議路線:
1 .由三聖宮旁停車場後方上山,由龍頭的石階走林線,然後通過運動公園,由龍尾下山,出口為崇聖亭。此路程山勢平緩,適合中、老年人健行,或全家同遊,行程約一小時。

2 .由三聖宮停車場後方上山,由望憂谷、整人路段攻頂,然後再接上芒其區,往軍事訓練區遊覽,再從龍頭下山。此路程前段較有挑戰性,遊軍事訓練區可重溫當兵記憶,適合青年男女健行,行程約一個半小時。
 

蓮華山空照圖
 
蓮華山,海拔215公尺,位於新竹新埔鎮三聖宮後方的郊山,由三聖宮左側的龍頭登山口經蓮華山至龍尾下山至崇聖亭,剛好呈飛龍在天狀,故取名為飛龍步道。

三聖宮蓮華山附近除了飛龍步道外,尚有望憂谷、進香古道、採茶古道、迴龍古道及戴熙古道。


崇聖亭前的三聖橋接115縣道


往三聖宮的石階


蓮花聖城開,華殿景福集


三聖宮
東迎洽水,西拱鳳山
 
三聖宮創建於民國前10年,又稱聖帝廟,廟邊古木參天,寺廟建築宏偉,位處蓮華山古道的入口、地勢高亢,展望極佳,鳳山溪支流霄裡溪淌流廟前,依山傍水,鍾靈毓秀。廟前河床寬闊平坦,適合闔家前來從事烤肉、戲水、抓蝦及露營等休閒活動。


三聖宮奉祀主神關聖帝君
配祀司命帝君 、孚佑帝君( 呂純陽)
 
早期台灣的移民幾乎來自大陸,也帶來了家鄉的風俗與信仰,所以台灣社會可以說是深受大陸的影響,隨著時間漸漸發展出屬於自身的文化與特色,而宗教信仰是移民的精神慰藉,也因為信仰結合了人民的力量。台灣的宗教發展,大多延續了大陸的宗教信仰,連主祀神的選擇與移民背景也息息相關,例如來自漳州的移民祀奉的開漳聖王,來自大陸沿海的省份即以媽祖為供奉對象…
 
三聖宮宮名之由來,乃因此宮主奉關聖帝君、配祀孚佑帝君及司命帝君合稱「三恩主」;另外,因本宮之主祀神關聖帝君,所以也稱「聖帝廟」。三聖宮主祀神關聖帝君為主祀,據說是神靈指示,加上關聖帝君為一忠心、義薄雲天的神明,其精神受民眾景仰;孚佑帝君乃呂洞濱,為八仙之一,極受民間歡迎;司命真君乃是灶神,在農業社會裡是民間極普遍的信仰。
 

一哉王心
典出尙書


三聖宮俯瞰三聖橋


龍登山步道的
"龍頭"登山口


飛龍步道是沿蓮華山稜線而行


飛龍步道最高處土丘


飛龍步道俯瞰三聖橋


下飛龍步道


飛龍步道可從龍頭走回龍尾


九芎湖空照圖
 
九芎湖位於新埔鎮照門里與箭竹窩僅一山之隔,同樣是丘陵間的谷地,高接梨與橘子是本地的主要農作物。客家人形容山谷間的凹地為「窩」或「湖」。 因此,窩與湖也是在客家地區常出現的地名,所以在竹、苗一帶,當見到地名有「湖」字,不代表真正是座湖,九芎湖是沒有湖的。

九芎湖區內主要步道路線為九福步道及觀南步道,由明池上九福步道,經觀南步道至鴛鴦池,是為環繞全區的主線步道。


九芎湖的鴛鴦池農場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九芎湖的觀南步道
從鴛鴦池農場到山頂的光風亭為止


觀南步道


觀南步道可以看到
聯合報系休閒中心
南園的同心樓


觀南步道上與82歲領隊合影


光風亭南望


九芎湖圈谷地形


九福步道看金谷農場的明池


金谷農場
 
金谷農場位於新埔照門休閒農業區富麗農村,也是九芎湖休閒園區規模最大的農場,原是場主黃劉振的私人居所,因環境清幽造訪者眾,加上場主本身十分熱愛大自然,便以花草、森林、人文、自然生態為主題,規劃了觀南步道、霽月步道、九福步道等通往山林的秘境,這些步道同時也是欣賞夏日桐花雨最好的地方;到了秋冬,路旁整排落羽松都變了顏色,北風瑟瑟落葉遍地,又是一派蕭涼遼闊的北國風情。


金谷農場
 
從九芎湖往南行看到的
蓮華山


褒忠亭 牌樓聯曰
義行薄雲天 捨身保國衛鄉 緬懷英烈逾百載
民居安閭里 遺澤育才敷教 長享俎豆足千秋
義舉足欽 一鼓蕩平賊寇
民生是賴 八方叩拜神靈
 
建於清乾隆五十三(西元1788)年冬的枋寮褒忠亭義民廟,可說是全台義民廟的總壇。廟內合祀三山國王、神農黃帝與觀世音菩薩,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的義民節活動,當地十五大庄輪值爐主祭祀,百年以來成為新竹客家人重大祭典與信仰中心。
 
乾隆53年林爽文作亂,護衛鄉里義民(有原住民、客家及泉州人)的遺骸,全部安葬於廟宇後方。後於同治元年又有戴潮春事件,義民之忠骸則葬於廟宇右後方。乾隆皇帝感念義民平亂有功,初封義勇,繼封懷忠,三賜御筆褒忠匾額,遂更名為褒忠亭。


褒忠亭又稱義民廟
 
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末,已是深秋季節,寒風凜冽蕭索,吹得人心直打哆嗦,卻吹不熄漫天烽火。打從林爽文在彰化大里村(今臺中大里)宣布起義反清之後,戰火就好像秋風掃落葉般地蔓延,短短的十天,大墩(臺中)、彰化、竹塹、淡水、鳳山等重要城市紛紛淪入林爽文及同夥莊大田手中,可憐的臺灣同胞,逃的逃、死的死,因為林爽文的部隊不同於有組織的正規軍,缺乏嚴格的軍紀,每攻下一個城市或村落,總要來一場燒殺劫掠,橫屍遍野的景象處處可見。
 
十天後,林爽文登上天地會盟主寶座,號稱順天,好不得意。面對林爽文強大的壓力,守臺清軍束手無策,只有惶恐焦急地困守府城、諸羅、鹿港等幾處據點,等待朝廷援軍來解圍。「烽火遍地、生靈塗炭」,這是臺灣當時最好的寫照!多少無辜的百姓,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辛勤闢建的家園被匪徒蹂躪,被戰火燃燒,卻無可奈何!
 
所幸天無絕人之路,就在水深火熱之際,住在新埔附近的客家人,自動籌組了一支一千三百餘人的「義民軍」,協助清廷圍剿林爽文。本著「捍衛鄉土義無反顧」的信念,義民軍轉戰各地,與林爽文部隊激戰數十次,犧牲慘烈!
 
乾隆五十二年,清廷派陝甘總督福康安率十萬大軍登陸鹿港,會合義民軍,全力圍剿林爽文。次年一月,林爽文終於被擒,二月,莊大田也被俘,戰事始告平息。
 
在為期一年多的剿亂中,陣亡的義民軍曝屍荒野,新埔富紳林先坤等見狀不忍,乃將散置各地的義民軍忠骸兩百餘具收集擬擇地安葬,但令人不解的是,載運忠骸的牛車行至現今新埔鎮下枋寮時,任憑驅策,硬是不肯再向前行,地方士紳頓悟可能是天意要將忠骸葬於該地,於是募集資金,在路旁山坡地建造墓塚,次年又在墓前建了一座「義民廟」,以彰義民功勳,義民廟就這樣誕生了。
 
清廷有感於義民軍協助平亂之功,先後頒賜了「義勇」、「懷忠」」、「褒忠」三塊匾額褒揚;因此義民廟又稱為「褒忠亭」。



義民廟
 
咸豐十一年(西元一八六一年),彰化籍戴萬生同樣又揭櫫反清復明旗幟,在全省各地重燃戰火,臺灣同胞再度陷入戰火殘殺的恐懼中,於是新埔地區的客家人又組織義民軍,投入清廷敉亂的行列殺身成仁者為數不少,新埔士紳陳資雲等復將忠骸收集建附塚於總塚之左。今天大家在義民廟後山可看到兩座墓塚原因即在於此。
 
光緒二十一年日本據臺,義民廟被火焚燒,光緒二十五年,張坤和等人召集祭典區十四大庄信徒,協議重建,直至光緒三十一年始告竣工。但是今天所見的義民廟也不是光緒年間修建的原貌,因為民國五十二年,曾再度整修過一次。
 

義民廟
 
時至今日,新埔義民廟 以成為臺灣地區客家人的信仰中心,平時香火鼎盛,逢假日更是成千上萬的遊客前往膜拜、憑弔,或在廟側公園郊遊踏青。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的中元祭典,輪值地區遍及桃竹兩縣,參與的信徒來自全省各地,多達十萬人以上,場面壯觀而感人。
 

湖口老街空照圖
 
湖口老街位於湖口鄉東南方台一線省道旁,在先民開墾早期稱為「大窩口」,擁有悠久的歷史。南北交通十分便利,鄰近新竹科學園區,曾經是湖口鄉的市鎮中心。老街所在的大窩口社區,主要以丘陵地形為主,後山正在開發的大窩口休閒農園,是居民平日恬適的休閒場所。社區居民以客家人居多,產業發展上以農業為主,大部份地區保留了傳統農業的地景。


湖口老街
 
湖口老街發展的時間可追溯到清光緒19年,西元1893年,老街的興盛來自於鐵路,台灣巡撫劉銘傳建築新竹至基隆的鐵路時,劃經湖口,為老街帶來了最熱鬧繁盛的一段時間,當時的火車站就是現在的天主堂所在地,不過,老街的繁華並沒有維持很長的時間,1929年,鐵路北移至北勢,群聚而來的商店及人潮也跟著鐵路遷移,老街的熱鬧景象立即煙消雲散。

也是因為這段鐵路遷移,讓湖口擁有「老湖口」與「新湖口」兩個因商業區發展而來的舊地名,老湖口指的當然是湖口老街一帶,新湖口就是新的火車站設置地。


老湖口街道的中心
三元宮
 
老湖口街道以三元宮為中心,包含「街頭」、「橫街」與「新街」3條街,其中「新街」建成時間最晚,大約在1920年,這條長約300公尺的街道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湖口老街。在老街區中有一樓的低矮建築,但過了三元宮,就是整列的兩層樓紅磚建物,家家戶戶幾乎一式的拱型亭仔腳,建築型式相當類似,但立面花樣裝飾稍有變化,是早年商業街道常見的型式;這裡是當年通往火車站的道路,日本人認為既是通往火車站的門面,當然要整齊氣派。

老街得以維持百年前的風貌,主要是建物與土地分屬不同擁有者,據說當年土地出租時,並未約定租期,而擁有建物的人,因土地不屬於自己,也不願輕易改建,複雜的租賃問題,意外保留了老街的原貌。

經過縣政府整建,道路換上新的舖面,老街也開始出現庭院咖啡,以及客家菜、客家小吃的店舖,但這裡大部分的店面都沒有做生意,知名度雖高,卻未淪為一切以觀光客為導向的觀光區,平日來訪,仍維持老街該有的純樸寧靜模樣,十分難得。


三元宮供俸三官大帝
天、(堯)、地(舜)水、(禹)三官
 
三元宮自民國三年起建,七年落成。在建此廟以前,湖口地區 的信眾要祭拜三官大帝,須往返新豐中崙的三元宮。當時交通不便,來往步行,路途遙遠,大家感到不方便。乃向新豐中崙三元宮,分香火到現址建宮。八十多年來,信眾日多。
 
廟內奉祀的主神是三官大帝,三官大帝俗稱三界神,指的是天官、地官、水官。天官是堯,他的生日是農曆一月十五日,俗稱上元節;地官是舜,他的生日是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中元節;水官是禹,他的生日是農曆十月十五日,俗稱下元節。廟裡除供奉主神三官大帝外,還有觀音佛祖、媽祖、註生娘娘、福德正神(俗稱土地公、伯公)。廟的東廂尚有施基主羅志旺、羅如嚴兩位先生的祿位,供人燒香祭拜,這是因為建廟的土地是這兩位免費捐獻的。
 

裝飾雅緻美麗的山牆
題有
「爰得其所」
 
湖口老街228號的吳建寅店號,被封為老街最美的建築,其女兒牆及牌樓立面都裝飾得十雅致,引人駐足,但最特別的是女兒牆下「爰得其所」浮雕,既非店號,也非堂號,反而是店主心境與願望的描繪!
 
「爰得其所」所在建築,以前是花生油行,修建時因為字體剝落,字體難以辨認,後來經過考證,認為「爰」事出於詩經小雅,是「於是」的意思,「得其所」出於孟子萬章篇,意思是「在這裡」,想當初客家人遷徙至此,打拼後能夠建一棟房子,有在這裡安身立命的安慰,所以在房子山牆才有「爰得其所」的字。


湖口老街立面上的雕塑
 

老湖口天主堂原址為
老湖口火車站
 
老湖口天主堂位於湖口老街的端點,與老街另一端點的古蹟三元宮遙遙相對,在湖口老街形成一個特殊的地理景緻,共同見證老街一帶近一世紀的發展史。
 
湖口老街旁的天主堂是在火車遷站之後,由義大利籍神父於民國四十八年在原址所籌建。洗石子牆面、彩色拼貼玻璃與拔尖的十字架為其建築立面主要元素。民國八十二年因停止所有教會活動,而廢棄,目前配合閒置空間再利用方案,利用其空間做為文物陳列館外,另外也當成對外的窗口,推廣許多文化工程與相關之觀光活動。
 

老湖口天主堂前
腳踏碎蛇頭的聖母
被稱為無原罪始胎者
 
原罪」這個神學名詞由聖奧斯定而來,在舊約聖經第一篇「創世紀」中,天主造了最早的人類~亞當和夏娃,後來他們受蛇(撒旦)的誘惑吃下了善惡樹的果實(禁果),被天主趕出了伊甸園,這就是人類所犯的第一個罪,也就是「原罪」;後來只要經過男女結合而出生的人類,都帶有原罪。
 
至於何謂「聖母無染原罪」,一般聖經學者都以為(創三15)以及(路一28)是無染原罪的啟示基礎。創三稱為「原始福音」,即是當人犯罪後,天主向人類預告拯救的第一個喜訊。為猶太人而言,他們並沒有視這段聖經為預言默西亞的福音,但教父卻認為這段聖經是預言默西亞的勝利。創三15中所說的踏破蛇頭的女人是誰? 按某些聖經學者的解釋,這段聖經的圓滿意義應當是指瑪利亞。既然這女人能夠戰勝邪惡的魔鬼,換言之,在這女人身上不可能有一刻時間隸屬於罪惡權下,由此推論,聖母從始胎即已無玷,所以也稱為「聖母無染原罪始胎」。
 

從天主教堂往下看
大湖口車站與候車亭

大湖口站是清代劉銘傳所建的,由於坡度陡峭,於日據初期,日人改線選擇坡度平緩的新湖口經過,而老湖口站原址被興建為天主教堂,車站月台尚有一小段沒有被拆除,可說是清代鐵路的歷史痕跡。



附錄

客家人的由來

客家人根在中原,後來,客家先民因為中原戰亂而南遷,先後遷徙到了贛江、濘江、梅江流域以及南方各省的山區。他們在那裡披荊斬棘,開山造田,落地生根。相對當地原居民,他們被稱為客家,後來也自稱客家。

客家的形成和發展與中國的移民運動緊密相連。在歷史上,客家先民及客家人,曾先後經歷過五次大規模的遷徙運動。南遷漢人渡江後,集中匯聚於贛、閩、粵三省邊境山區,隨著人口的增多,逐漸占了優勢,並形成自己的大本營,客家民系始得在此形成。

遠播海外

客家人在向南方各省遷播的同時,又基於國內政治,經濟和家庭等原因,從南宋末年以來的700餘年間,各地客家人先後分別由廈門、汕頭、廣州、海口、虎門、香港和台山赤溪的家沖等港口乘船,冒險到達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北美洲。

現在客家後裔已遍及五大洲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 正所謂“凡海水所到之處,就有華僑,有華僑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經過1,600多年的發展,因內外客家人總數已達6,560多萬︰分布在中國大陸17個省、180多個縣市的約有5,512萬人;分布在港澳台地區的有595萬人;散居在海外84個國家和地區的約有454萬人。因此客家人被譽為“日不落”民系。

臺灣的客家分布:

四縣腔
桃園縣:中壢、龍潭、平鎮、楊梅。
新竹縣:關西(部份)。
苖栗縣:苗栗市、公館、頭份、大湖、銅鑼、三義、西湖、南庄、頭屋、卓蘭(大部份)。
屏東縣:竹田、萬巒、內埔、長治、麟洛、新埤、佳冬、高樹。
高雄縣:美濃、杉林、六龜。
臺東縣:池上、關山、鹿野、成功、太麻、碑南。

海陸腔
桃園縣:觀音、新屋、楊梅。
新竹縣:新豐、新埔、湖口、芎林、橫山、關西(部份)、北埔、寶山、娥眉、竹東。
花蓮縣:吉安、壽豐、光復、玉里、瑞穗、鳳林、復金。

大埔腔
苗栗縣:卓蘭(中街、內灣、水尾)
臺中縣:東勢、石岡、新社、和平。

紹安腔
雲林縣:崙背、二崙、西螺。

饒平腔
苗栗縣:卓蘭(老庄)。

其他還有永定腔、豐順腔等散居各地。

客家話的語音特點  

由客家人的來源中我們知道客家人多半是在唐朝、宋朝時由中原遷來的,所以使用的語言也接近唐、宋時所使用的語言。接下來的中國受到元朝、清朝等外族統治,他們所使用的語言大量地影響了中國北方的漢語系統,形成了今天所謂的官話。我們的國語就是官話體系中的一種–北方官話。

官話中遺失了許多古漢語的特點,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入聲字的消失及捲舌音的大量出現。入聲字的消失讓許多古詩詞中激昂、快速的節奏感完全失去,也使平仄脫離了實用的範圍而變成非查書不可的情況。客家話產生在這樣的轉捩點上,可說是最接近現代漢語卻又保存有古代漢語特色的中國方言了。所以用客語唸唐詩、宋詞特別有韻味,而以之為基礎來學官話也較其他方言容易。

 

首頁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inyiw&aid=985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