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 - (2013.11.16故宮潮・松山奉天宮遊)
2013/11/16 17:47:20瀏覽443|回應0|推薦0

國立故宮博物院11月11日舉辦「故宮潮・松山奉天宮遊」數位巡迴展開幕記者會,由故宮院長馮明珠親自揭幕,故宮表示,該展自即日起至明(103)年2月14日將於台北松山奉天宮藝廊熱鬧登場,入場民眾皆可免費參觀。此展覽透過新銳科技與文物的結合,帶領觀眾進入時空隧道,領略古文物美的意境。

故宮進一步指出,此展覽共規劃五大展區:「數位版清明上河圖」、「青花鬥彩」、「故宮珍藏」、「國寶劇場」以及「親子互動區」。「數位版清明上河圖」是依據故宮院藏〈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所製作的動畫,「數位版清明上河圖」長達10公尺,當初設計的概念是希望畫作不僅是畫作,它是可以觀,可以居,可以遊,觀賞者可以走入畫中,透過畫作中活潑的場景再現及畫中人物的生活百態,如嫁娶、虹橋市集與野台戲等,觀眾可細細品味當時的庶民生活。

此外,大受好評且在海外屢屢獲獎的國寶總動員系列的三部動畫,也將於「國寶劇場」熱烈上映。性格迥異的故事主角:國寶娃娃嬰兒枕、玉鴨與玉辟邪,展開各自的冒險旅程,從多重觀點下重現故宮的歷史面貌與院藏珍品。

故宮表示,為讓孩子更多體會中華文化之美,此展特別規劃「親子互動區」,讓大小朋友皆可拿起畫筆,重新為清明上河圖著色,或拓印故宮國寶;另外,於書法臨摹區內,觀眾可以臨墨池而坐,隨意拿起毛筆,臨摹書法各派各家的經典名作,或是自由揮毫創作,感受古人「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意境。

故宮提醒入場參觀的民眾,參觀時可拍照上傳至個人臉書,並註明「故宮潮.松山奉天宮遊」,或於松山奉天宮(天公廟)臉書專頁按讚,現場即可獲得限量小禮物,數量有限,機會難得,敬請把握機會。

 

「故宮潮・松山奉天宮遊」

展覽時間:2013年11月1至2014年2月14日 9:30-17:30(除夕休館)

展覽地點:松山奉天宮(台北市110信義區福德街221巷12號)

展覽專線:+886-(2)-2346-2343

票  價:免費

 

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自號石室先生,又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綿陽市鹽亭縣)人。著名畫家、詩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歷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陝西洋縣)等知州或知縣。元豐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吳興)就任,世人稱「文湖州」。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歲。

他與蘇軾是表兄弟,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讚許,尤受其從表弟蘇軾敬重。傳派即為湖州竹派,影響深遠。傳世作品有《墨竹圖》。 

 

北宋 文同 墨竹圖

立軸 絹本 墨筆 131.6厘米 105.4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文同畫竹葉,創濃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師」之稱,又稱之為「文湖州竹派」。

此作品《墨竹圖》用水墨畫倒垂竹枝,以獨創深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寫竹葉,濃淡相宜,靈氣頓顯。筆法謹嚴有致,又現瀟灑之態。

 

宋 李唐萬壑松風圖》

絹本畫軸  縱長188.7公分,橫寬139.8公分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萬壑松風圖》畫上的主峰布置在畫幅中央,左右有高低不齊的插雲尖峰。崗巒、峭壁,好像有斧頭剛剛鑿過,對一片石質的山,表現出特別堅硬的感覺。山腰處朵朵白,好像是冉冉欲動,一方面把前後群山的層次感劃分出來,還使畫面有了疏密相間的效果,也使整個氣氛上有柔和調劑的一面,不會因為太密太實而讓欣賞者有過份的壓迫感。

山顛的叢樹,近樹的林,若隱若現的石徑,加強了畫面深幽的情調。左方中景各有一線瀑布垂下,幾折而後,轉成一灘溪澗,澗水穿石而過,如聞聲響,真是畫到有聲就是

這一幅畫在主峰旁邊的遠山上,題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甲辰是宋宣和六年(1124年),李唐已經是76歲了。儘管如此高齡,畫中表現的山石仍然是雷霆萬鈞的陽剛力量。

 

《早春圖》是北宋畫家郭熙代表作,為雙拼水墨掛軸,縱158.3公分,橫108.1公分。繪於宋神宗熙寧5年(1072年),左方署款「早春,壬子年郭熙畫」,並鈐有「郭熙筆」長方朱印。現收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早春圖》採全景式構圖,上下留有天地,遠、中、近景則巧妙地布置於「十字形」架構內。

主山畫於中軸上方,山石先以圓筆勾勒輪廓,中鋒、側鋒並用,再於陰暗面以濕筆皴擦,層層淡墨反覆地渲染,強化量體感,這種技法俗稱「雲頭皴」、「卷雲皴」、「亂雲皴」或「鬼面皴」,能真實反映沉積岩地貌,也可使畫面產生如雲霧般變幻的效果,很適合描寫初春乍暖還寒,淡冶如笑的山野景象。山腰部分則隱於煙嵐中,如臨深山幽壑,更顯主峰雄偉氣勢,是為「高遠」。

樹叢委以虛、實來營造前後距離,腰間右側的亭臺樓閣,此時環伺於水墨山水中,其下山澗瀑布流泉,與左側緩坡谷地融雪化成的涓涓源水,蜿蜒地流向前方的江灣,顯示水流綿長及山坳縱深。而中景左方是一片曠野河谷,虛渺的遠山咫尺千里,是為「平遠」,其間一行旅人正從曲澗棧道一端越過小橋,欲達彼岸。而觀畫者正是透過「S 形」山勢引導,將視線從後方的主峰、山嵐,中景的樓閣、流泉、行旅等,順勢牽引至近景,空間鋪陳手法,是為「深遠」。

幹長挺拔的大松佇立岩盤上,佐以蟹爪為樹枝、梢末,而渾厚的「鬼面皴」大石雄踞中軸下方,有助於畫面重心的穩固。而時值日暮,右方的漁樵收拾起漁網、泊舟登岸,左岸手抱嬰孩的婦女及隨側稚童,也笑迎肩挑兩擔魚簍的漁夫歸來,鄰近搭建的房舍,則是一家人準備共進晚餐,享天倫樂的居所。

綜觀全幅,賦予觀賞者北方大山大水的真實感受,從而能引發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共鳴的樂趣。

 

早春,壬子年郭熙畫

 

蠟梅山禽圖》是北宋皇帝宋徽宗趙佶1082~1135)所做的一副絹本設色畫。現收藏於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

畫中有蠟梅一枝,自右下方向左上方挺生,枝細瘦,卻用雙線勾成,並略加暈染,勾出結節。蠟梅花用勾線填色法畫成,疏朗地綴於枝頭。一對白頭翁安逸地棲於枝上,形態各異,用筆精煉準確,形象生動。中國書畫鑑定專家徐邦達先生則認為此畫是「院人代筆」。

  

畫幅左下方,趙佶用瘦金體題詩一首:山禽矜逸態,梅粉弄輕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

 

李迪(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河陽(今河南孟州南)人。供職於孝宗、光宗、寧宗三朝畫院。擅寫生,花鳥、竹石、走獸皆精,亦作山水小景。大幅氣象豪邁,小品精細人微,晚年猶能作纖入毫筆的刻畫。存世作品有《雪樹寒禽圖》《鷹雉圖》《風雨歸牧圖》等。 



《風雨牧歸圖》軸,宋,李迪繪

絹本淺設色,縱123.7厘米,橫102.8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繪風雨將作時,二牧童趕牛回家的情景,是一幅具有風俗性質的小景山水畫。畫中以極簡潔的場景,卻烘託了一個極充實的情境,整個牧童、牛、大樹、湖水、葦叢等景物都被置於忽來的風雨主題與氣氛之中。因而畫幅雖大,景物雖簡,但仍顯得充實而飽滿。

  

畫中用墨、設色均輕淡細膩,除極好地表現兩牛形體、骨肉的細微變化外,畫中筆墨精細,有工有寫,尤其兩頭牛身上的細毛能一絲絲勾出,密而不亂,又足見畫家描繪事物的深厚功力。對整個畫面氣氛的烘托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明永樂青花穿蓮龍紋天球瓶

42.2公分 口徑9.3公分 底徑16.2公分,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青花天球瓶碩大渾厚,器身環繞威武雄猛的穿蓮三爪行龍,整體氣勢堂皇莊重,是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永樂青花瓷器中的名品。天球瓶的胎體緻密,釉面瑩潤。口略外侈、直頸、圓鼓腹、平底微凹、無圈足。通體繪飾一回首張望的穿蓮三爪行龍,張口吐舌,露牙雙目圓睜,闊步張爪,龍身滿畫鱗甲,雄武矯健。瓶頸及背景空隙處則繪轉枝蓮花紋飾,青花艷麗濃重,繪畫線條流暢,展現此時製瓷的高超工藝。

永樂、宣德年間,時有青花大型器如天球瓶、扁壺等作品的燒製。青花瓷器是以含氧化鈷的礦物為顏料,在瓷器坯體上描繪紋飾,施一層透明釉後,經約攝氏一千兩百度左右高溫燒造而成的作品。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發色濃豔,並且帶有滲青鐵鏽斑點,形成獨特鮮明的風格,且成為清朝早期製作永樂宣德青花仿古瓷時的模仿重點。

 

〈自書松風閣詩〉為黃庭堅(1045-1105)傳世行楷代表作,詩文係崇寧元年(1102)行經武昌時所作,書成手卷時日雖然可能稍後,然不晚於崇寧四年(1105)。書卷於南宋年間(1127-1279)經由賈似道 收藏,入元以後,轉為大長公主祥哥剌吉(約1283-1331)所有。

祥哥剌吉為元世祖(1260-1294在位)曾孫女,因深受父親和祖父薰陶,熱衷漢文化。至大四年(1311)其弟仁宗即位,遂進號為「皇姊大長公主」。由於姊弟二人皆留意書畫收藏,朝中文藝氣息日見濃郁。皇姊且取法漢人鈐蓋收藏印:「皇姊圖書 」、「皇姊珍玩」,〈自書松風閣詩〉卷首即鈐有「皇姊圖書」乙方。

英宗至治三年(1323)三月甲寅(西曆428日),大長公主邀集文臣學士,於大都外城天慶寺飲宴,同賞書畫。會中由祕書監丞李師魯引導,漢人、蒙人、色目人不分族屬,濟濟一堂品題書畫。事後與會者袁桷 1266-1327)撰文記載其事,並且追記曾經奉題書畫名目,可知〈自書松風閣詩〉也在品題之列。若檢視書卷拖尾,猶可見當時李泂 等人跋文十四則,也從而得知尚有魏必復、張珪 、王約、馮子振 、陳顥、陳庭實、孛朮魯翀、李源道、袁桷、鄧文原 柳貫 、趙巖、杜禧參與盛會。雖然當時詳情難以盡知,經由書卷的流傳以及時人記載,得以知悉元代皇室書畫雅集活動,已然融合各個族群,而無論蒙、漢、色目 ,對詩文書畫都具有相當的修養。(王競雄)

收傳印記:
台州抵當庫記。賈似道印。悅生。似道。秋壑。長。皇姊圖書。仇英 。十洲。項元汴、孫承澤、卞永譽、安儀周收藏印及清宮鑑藏璽。


松風閣。依山築閣見平川。夜闌箕斗插屋椽。我來名之意適然。老松魁梧數百年。斧斤所赦令參天。風鳴媧皇五十弦。洗耳不須菩薩泉。嘉二三子甚好賢。力貧買酒醉此筵。夜雨鳴廊到曉懸。相看不歸臥僧氈。泉枯石燥復潺湲。山川光暉為我妍。野僧旱饑不能饘。曉見寒溪有炊煙。東坡道人已沈泉。張侯何時到眼前。釣臺驚濤可晝眠。怡亭看篆蛟龍纏。安得此身脫拘攣。舟載諸友長周旋

 

黃庭堅《寒山子龐居士詩帖》,紙本,縱29.1,橫213.8厘米

《寒山子龐居士詩帖》是唐代隱士寒山勸戒詩與居士龐蘊詩偈,龐蘊(?——八○八),唐代著名禪者。字道玄。世稱龐居士、龐翁。湖南衡陽人。曾參謁石頭希遷,頗有領悟。遺有《龐居士語錄》。《寒山子龐居士詩帖》是黃庭堅晚年傑作,落筆奇偉 ,點畫用筆的「沉著痛快」,筆筆似自空中蕩漾而來,充滿飛動之勢。結體舒展大度,氣宇軒昂,其個性特點十分顯著。

 

釋文:我見黃河水,凡經幾度清。水流如激箭,人世若浮萍。癡屬根本業,愛為煩惱阬。輪迴幾許劫,不解了旡明。寒山出此語,舉世狂癡半。有事對面說,所以足人怨。心真語亦直,直語無背面。君看渡奈河,誰是嘍羅漢。寄語諸仁者,仁以何為懷。歸源知自性,自性即知來。任運堂試張通筆為法聳上座書寒山子龐居士詩兩卷。涪翁題。

 

宮樂圖軸 唐 作者不詳 絹本 48.7X69.5公分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幅中畫後宮女眷十二人環案適坐,或品茗,或行酒令;中四人,並吹樂助興,所持用的樂器,自右而左,分別為篳篥、琶琶、古箏與笙。侍立的二人中,復有一女擊打拍板,以為節奏。從每個人臉上陶醉的表情來推想,席間的樂聲理應十分優美,因為連蜷臥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驚擾到。

   

《冬日嬰戲圖》宋代蘇漢臣 絹本設色畫,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圖中畫二童嬰在庭園嬉戲。男孩左手拿著一根美麗的孔雀毛,女孩右手持一面繡花的小錦旗來回搖擺,逗著跟隨著他們來回跑的小貓。畫中描繪的雖然是冬景,但是花園中翠竹青青,茶花、梅花競相開放。兒童形象富而不驕,華而不貴,充滿宋代城市中的世俗生活情趣。整幅畫面作者用筆工整細緻,設色艷麗。技法純熟,形神兼備。

該圖畫姐弟兩人在庭院裡戲逗小花貓的情景。孩童衣著講究,髮式別致:女孩身穿右衽鑲邊素色長袍,腰系紅色綢帶,發盤雙髻,以紅白相間的髮帶裝飾,右手持方格錦旗,左手伸指。側身目不轉睛,眸子烏黑閃亮,透躍著天真無邪的童心;男孩在姐姐背後,髮式用紅繩系成多結形,身穿對襟紅邊素衣及白色長袂,左手持孔雀尾翎,亦睜大雙眼。兩孩雙目視線皆投入同一寵物——小花貓。極靈活的小花貓,紅白毛,黑色點綴首尾。院庭中褐色的假山,綠色的修竹,白色的臘梅,紅色的茶花,在一側爭芳鬥奇,各顯其本色。

 

崔白 雙喜圖 絹本淡設色 193.7x103.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描繪兩隻山喜鵲,展翅騰空向野兔示警鳴叫。山喜鵲屬鴉科鳥類,性機靈,喜群聚,有衛護領域的習性。畫面上一隻騰空飛來助陣,一隻據枝俯向鳴叫,向闖入的野兔張翅示威,野兔佇足回首張望。三者動態與相互呼應之關係,還有樹木的枝葉、竹、草均受風而有傾俯之姿,更添增了活潑生動的神韻。這種自然生態中的景象,不是從籠檻中能觀察到的,畫家必需具備精湛的繪畫描寫能力,而且時常到郊野觀察,在偶然中見此生動有趣的一幕,遂以精練的技法憶寫稍縱即逝的景象,再參考平時曾畫過的相關畫稿,或繼續觀察描繪,始能慢慢完成工謹詳實的作品。畫成於嘉祐辛醜(1061)年。 


成化   鬥彩缸杯,高3.4釐米,口徑8.3釐米,足徑4.3釐米

成化鬥彩雞缸杯是漢族傳統陶瓷中的藝術珍品,屬於明代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是在直徑約八釐米的撇口臥足碗外壁上,先用青花細線淡描出紋飾的輪廓線後,上釉入窯經1300度左右的高溫燒成胎體,再用紅、綠、黃等色填滿預留的青花紋飾中二次入窯低溫焙燒。外壁以牡丹湖石和蘭草湖石將畫面分成兩組,一組繪雄雞昂首傲視,一雌雞與一小雞在啄食一蜈蚣,另有兩隻小雞玩逐。另一組繪一雄雞引頸啼鳴,一雌雞與三小雞啄食一蜈蚣,畫面形象生動,情趣盎然,後世多有仿製。

 

《牧馬圖》是唐代畫家韓幹創作的一幅絹本淡設色畫作。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牧馬圖》描畫了一位虯須戴巾、腰插馬鞭的奚官準備出外放牧的情景。主題明瞭,情節簡單,圖中黑白雙馬,奚官虯髻戴頭巾,手執韁緩行。此圖線條纖細遒勁,勾出馬的健壯體形,黑馬身配朱地花紋錦鞍,更示出其神彩;人物衣紋疏密有致,結構嚴謹,用筆沉著,神采生動。 畫作左上方為宋徽宗趙佶韓幹真跡,丁亥御筆等字。又有歷代鑒藏家鈐印十數方。

 

惲壽平(1633—1690),江蘇武進人。初名格,字壽平,號南田。本世子,明亡不仕,工詩文。初習山水,及見王翬,自以為山水畫不能出其右,自謙是道讓兄獨步矣,恪妄恥為天下第二手,遂肆力花卉。以北宋徐崇嗣、明代沈周、陳淳諸名家為師法對象,其「沒骨花卉」不用筆墨,全以彩色染成,創出獨特風格,成為清代花卉畫宗師,有「常州派」之稱,為海內所宗。惲南田詩、書、畫皆造詣深厚,有南田三絕之譽。明崇禎六年癸酉生,清康熙廿九年庚午卒,年五十八。

 

「牡丹最易近俗,殆難下筆,如近世工徒塗紅抹綠,雖千花萬蕊總一形勢,都無神明,惟北宋徐熙父子、趙昌、王友之倫創意既新,變態斯備,其賦色極姸,氣韻極厚,蓋能不守陳規,全造師化,故稱傳神,觀南田此本姸精沒骨,得其變態,眞可上追北宋諸賢,不僅淩跨有明陳(道複)陸(治)數子也。」由此題跋可知王翬對惲壽平的推崇備至。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卷 絹本設色 縱35.6公分 橫1152.8公分

此卷是由清宮畫院畫家陳枚(16941745)、孫祜、金昆、戴洪與程志道通力合作完成。以人物景致繁多取勝,可謂是集各家所長的作品。全作分為鄉野風光、虹橋市集、城門內外及金明池。除了熙來攘往的人物,櫛比鱗次的商店,還有逸趣的文人園林、輝麗的皇室苑囿,極力營造熱鬧喧囂的氣氛,堪稱十八世紀城市風貌的縮影。建築均依據透視原理,房舍街巷經絡分明,大小比例與遠近距離,莫不精準掌握,且有西式建築列置其中。筆墨精謹與色彩斑爛,是院藏同題作品之最精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bNdAWTWx2M&feature=youtu.be

影片檔

100年度起,國立故宮博物院陸續推出清明上河圖等六系列故宮書畫之高解析動畫,統稱「古畫動漫」,以無接縫熔接技術將四台1080p Full HD高解析投影機,組成仿書畫長卷之長形螢幕光牆,讓觀眾置身8公尺寬的科技畫境中,體驗中國長卷繪畫之意境。

「古畫動漫」精選院藏六組書畫名品,包含明人出警入蹕圖、明仇英漢宮春曉、明文徵明倣趙伯驌後赤壁圖、清徐揚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明人畫出警圖、入蹕圖、清院本十二月令圖。

 

郎世寧(16881766)。意大利米蘭人。耶穌會教士,二十七歲來華傳教,後以繪事供奉朝廷,歷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兼擅人物、花卉、鳥獸;動物中,以畫最多,亦最傳神。

 

本幅畫姿態各異之駿馬百匹,放牧遊息於草原的場面。馬匹們或臥或立、或嬉戲、或覓食,自由舒閑,聚散不一;在具體的表現手法上,郎世寧發揮了西洋畫法中常應用的前重後輕、前實後虛、前大後小等寫景方法,使畫面產生空曠深遠的景界,草木、山水、人物無不寫實精緻。全幅色彩濃麗,構圖繁複,形象逼肖,郎氏擅以中國傳統繪畫技法加入西洋光影透視法及西畫顏料,以顯示中西趣味兼容並蓄的畫面。如畫中馬匹、人物、樹木、土坡皆應用了光的原理,使物象極富立體感;而如松針、樹皮、草葉等的墨線勾勒,石塊土坡的皴擦等仍含有中國傳統手法,即使是馬匹及樹幹上的陰影表現,亦是以中國傳統的渲染方法來完成。此圖繪於雍正六年(1728),堪稱郎氏早期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出警入蹕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所收藏手卷畫作中最長的兩幅(《出警圖》的寬26米,《入蹕圖》超過30米)《出警圖》繪皇帝騎馬,由陸路出京,《入蹕圖》畫皇帝坐船,走水路還宮。人物眾多,場面宏偉,是歷代繪畫作品中少見的超級巨作。

描繪的是皇帝在宮廷侍衛的護送下,騎馬出京,聲勢浩大的來到京郊的十三陵拜先祖,然後再坐船返回北京的情景。皇帝一出一入,相互呼應,氣勢壯觀,栩栩如生。

 

   

   

首頁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inyiw&aid=9497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