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2/01/31 18:56:55瀏覽108|回應0|推薦2 | |
http://www.liang310.url.tw/mediherb/Yimucao.htm 益母草 Yimucao 《神農本草經》
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地上部分。我國大部分地區均產,野生或栽培。通常在夏季莖葉茂盛,花末開或初開時採割,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段後乾燥。生用或熬膏用。 [藥性] 辛、苦,微寒。歸心、肝、膀胱經。 [功效] 活血調經,利水消腫,清熱解毒。 [應用] 1.血滯經閉、痛經、經行不暢、產後惡露不盡、瘀滯腹痛 本品苦泄辛散,主入血分,善活血調經,祛瘀通經,為婦產科要藥,故名益母。治血滯經閉、痛經、月經不調,可單用熬膏服,如益母草流浸膏、益母草膏(《上海市藥品標准‧上冊》1980年版);亦可配當歸、丹參、川芎、赤芍等藥用,如益母丸(《集驗良方》);治產後惡露不盡、瘀滯腹痛,或難產、胎死腹中,既可單味煎湯或熬膏服用,亦可配當歸、川芎、乳香等藥用,如送胞湯(《傅青主女科》)。 2.水腫,小便不利 本品既能利水消腫,又能活血化瘀,尤宜治水瘀互阻的水腫。可單用,亦可與白茅根、澤蘭等同用。用於血熱及瘀滯之血淋尿血,可與車前子、石韋、木通同用。 3.跌打損傷,瘡癰腫毒,皮膚癮疹 本品既能活血散瘀以止痛,又能清熱解毒以消腫。用於跌打損傷瘀痛,可與川芎、當歸同用;治瘡癰腫毒,皮膚癮疹,可單用外洗或外敷,亦可配黃柏、蒲公英、苦參等煎湯內服。 [用法用量] 10-30g,煎服;或熬膏,入丸劑。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外洗。 [使用注意] 無瘀滯及陰虛血少者忌用。 [古籍摘要] 1.《本草拾遺》:“主浮腫下水,兼惡毒腫。” 2.《本草正》:“益母草,性滑而利,善調女人胎產諸証,故有益母之號。然惟血熱血滯及胎產艱澀者宜之。若血氣素虛兼寒及滑陷不固者皆非所宜,不得以益母之名,謂夫人所必用也。蓋用其滑利之性則可,求其補益之功則未也。” 3.《本草綱目》:“活血、破血、調經、解毒。治胎漏難產,胎衣不下,血暈,血風,血痛,崩中漏下,尿血,瀉血,疳、痢、痔疾,打撲內損瘀血,大便、小便不通。”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 含有益母草鹼,水蘇鹼、益母草定、亞麻酸、ß-亞麻酸、油酸、月桂酸、苯甲酸、芸香苷及延胡索酸。 2.藥理作用 煎劑、乙醇浸膏及所含益母草鹼對多種動物的子宮有興奮作用;對小鼠有一定的抗著床和抗早孕作用。益母草鹼小劑量使離體腸管緊張性弛緩,振幅擴大;大劑量則振幅變小,而頻率增加。益母草有強心、增加冠脈流量和心肌營養性血流量的作用,能減慢心率,對抗實驗性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縮小心肌梗死範圍。粗提物能擴張血管,有短暫的降壓作用。對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以及紅細胞的聚集性有抑制作用。益母草能改善腎功能,益母草鹼有明顯的利尿作用。 3.臨床研究 取益母草、馬齒莧各30g,水煎服,每日1劑,共服9劑,治療100例婦科出血性疾病。結果痊癒率為83%,總有效率為96%(中醫雜志,1990,7:47)。用大劑量益母草(90-120g,鮮品加倍,小兒減量),治療急性腎炎水腫患者80例,全部治癒(中醫雜志,1966,4:26)。用益母草注射液8支(每支含生藥4g),加入5%葡萄糖500ml靜脈滴注,日1次,治療冠心病心肌缺血100例。結果臨床症狀總有效率84%;心電圖總有效率為61%(中醫雜志,1985,26(3):29)o另有用益母草治療高黏血症。 4.不良反應 臨床上益母草會出現一些中毒反應。益母草鹼對中樞神經系統有先興奮後麻醉作用,特別能引起呼吸中樞興奮;具有箭毒樣作用,使肌肉不再收縮而鬆弛;益母草鹼有麥角鹼樣收縮子宮作用;能擴張小動脈,使血壓下降。一般在服藥後4-6小時出現中毒症狀,中毒量為90-150g。主要表現為突感全身乏力、疼痛酸麻,下肢呈癱瘓狀態;重者伴有大汗、血壓下降,甚或虛脫,呼吸增快、增強,甚則呼吸麻痹。此外,尚有腰痛、血尿、孕婦中毒可引起流產。 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為超劑量用藥和孕婦誤用。因此,控制用量和孕婦慎用是預防益母草中毒的關鍵。發生益母草中毒時應立即催吐、洗胃以及對症處理,亦可用一些中藥如赤小豆、綠豆、甘草等以解毒。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