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格雷戈裏:從“神韻”演出被取消說起
2010/10/27 16:41:04瀏覽169|回應0|推薦0

  編者按:2009年4月初神韻藝術團在烏克蘭的演出因被取消,對此法輪功極其不滿。2009年5月19日,烏克蘭《市民》報記者格雷戈裏?戈羅巴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邪教受害者救助中心“對話”網站(Centerdialog.dp.ua)發表文章,揭露了神韻演出在烏克蘭被取消後當地法輪功的拙劣表演及神韻的底細。

  神韻藝術團巡演與中國威脅論有什麼共同點?

  表面看來沒什麼共同點。神韻藝術團本應於4月1至2日在基輔演出,演出的公告已傳遍全國,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街頭還有人散發邀請傳單,好幾家地方報紙刊發了海報。近六千名全國各地的觀眾將光臨豪華的基輔宮“烏克蘭”大廳。

  不料演出被取消,已買到票的人們對此實感不快,評論家們也感到失望,那些渴望了解中國文化的戲迷們深感遺憾,樂隊和近百名舞蹈演員悵然若失。

  但是,特別感到憤怒的倒不是評論家,而是精神運動組織法輪功的信徒們,他們破口大罵無知的烏克蘭官員攪黃了演出。法輪功信徒專門印發傳單,指責烏克蘭政府迎合中共是其致命弱點。

  傳單上寫道:“已在全世界80個城市巡回演出的神韻藝術團本應在基輔演出,未料,我們的官員屈服於中共集權政府的壓力,硬把演出攪黃了。”接下去寫得更滑稽:“中共最擔心的是,演出與中國禁止的法輪大法有關。”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以下荒唐言論:“通過觀看演出,人們可以了解到中共力圖掩蓋的迫害真相……可以說,烏克蘭的壓力產生於權力高層,而這將導致對烏克蘭未來的威脅和對我國內政的幹涉。”

  通過這種移花接木的方式,文化領域的問題就不知不覺地轉到了國際政治問題。根據現行法律,任何國家的外交部都沒有義務對拒絕外國公民入境簽證的原因作出解釋,我們的外交官也是如此。

  法輪大法引用的是只有他們自己知道的唯一“可靠消息來源”,稱:演出取消源於中國大使館的直接幹涉。

  涉及簽證問題另有原因:演出廣告打的是中國藝術團,而事實上完全不是那麼回事。藝術團成員有美國人、臺灣人、澳大利亞人和其他國家人,甚至還有華裔法輪功信徒,而法輪功在中國已被認定為邪教並受到禁止。

  神韻演出絕不是單純的文藝演出,而是摻入反對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政治宣傳。其實,這是一個以文化為包裝的公關噱頭:觀眾看到廣告上帶著迷人微笑的舞蹈演員以及一場文藝盛宴的承諾後來看演出,未料,卻成了被灌輸對象。對藝術的美好印象變成了“罪惡的中國政府”、“法輪大法好”等政治宣傳碎片,而這對於兩國政府來說,完全是事與願違。

  在此,不涉及法輪功信徒的宗教、政治觀點,只是提幾個合情合理的問題:烏克蘭外交應如何應對這種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鞏固烏中經貿往來和政治接觸?如何面對在烏克蘭學習的數千名中國留學生?對烏克蘭反對中國的行為中國人會有什麼反應?那些曾經和共產黨榮辱與共、現在還休戚相關的成千上萬的烏克蘭人面對這些行為會產生什麼感受?以上問題絕不是兒戲。

  那些受美國影響的國家認為戲弄共產主義中國是一種良好風度。在那些國家神韻演出總有政客捧場,總能獲得一片“叫好聲”。但中國是個最有前途的國際合作夥伴之一,烏克蘭可不想跟她搞僵關系。當然,這是外交家和政治家的事情。

  令人難過的是,高雅藝術已淪為意識形態的女仆,變成宣揚“唯一真理”的華麗包裝,成為當今中國支持者與反對者之間政治角逐的籌碼。

  烏克蘭沒有機會了解偉大中國人民的藝術遺產,這的確很可惜,但這與這場政治演出的取消有什麼關系?能因此而指責烏克蘭官員嗎?

  “附加”宣傳令我想起20年前一家書店的搭售情形,即把過期的、沒有用的書和有趣、稀缺的書籍搭在一起出售。當今邪教組織企圖以這種方式吸引人們加入其組織,將自己的學說用文化、教育、慈善等各種貌似中性的形式進行包裝、加以推銷。

  最近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發生的一件事值得關註:“自由”和“家長禁毒”兩個社團組織舉辦了一場“青年禁毒”音樂會。同毒品作鬥爭是有必要的好事,但在這場音樂會上某個邪教組織進行了招募青年活動。

  法輪功地方組織企圖在大學生文化宮舉辦“畫展”並趁機散發反宣品,校長辦公室覺察到其不良企圖後將其拒之於門外。

  我市經常會打出“東西方智慧教育講座”這樣的廣告,邀請人們參加學習特殊技能、慶祝復活節等活動,主辦單位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宗教組織,其實是邪教組織或新興教派搞的活動。

  如果你對這樣的廣告感興趣,必須耐心讀完廣告全文,連那些不顯眼的小字也不要漏掉,然後,再對主辦單位進行查詢,在你接受陌生人的邀請之前最好在網上查清其底細。

  請記住:神秘的東西在我們這個時代最走俏。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gcz&aid=454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