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圓滿”--是法輪功的最大陷阱(一)
2010/05/18 15:16:15瀏覽260|回應0|推薦1

來源:http://www.kaiwind.com/xspx/201005/t110556.htm
作者:聶漢章 
  對"大法"弟子來講,李洪志承諾修煉法輪功都能“圓滿”無疑是最大的誘惑,但深入分析就會發現,“圓滿”也是李洪志給弟子設置的最大陷阱。

  李洪志出於利用、控制弟子的需要,他首先拋出“真正往高層次上帶人”的誘餌,說“修煉沒有條件,要想修煉,那麼就修煉”,說“五年圓滿”、“十年圓滿”、“圓滿在即”。緊接著又為“圓滿”設置種種障礙,一會要求弟子“去掉人心”、“去掉執著心”,一會“修成一部分,隔開一部分”;一會“陶沙”,一會要經歷“大審判”。為他的“修神”謊言制造種種掩護。

  李洪志為什麼在“圓滿”的言論上一會說東,一會說西呢?說穿了,“圓滿”是假,他利用和控制弟子為他聚斂錢財和實現他的政治野心才是他真正的目的。那麼,李洪志是如何利用“圓滿”這個陷阱來套牢大法弟子呢?

  ——猛誇海口,設置陷阱

  李洪志不惜吹破牛皮,能將法輪功和他本人吹多神就吹多神,目的就是引誘一些善良的人們上鉤。他說:

  “我出山的首要目的,就是往高層次上帶人,真正地往高層次上帶人”。(《轉法輪》)

  至於李洪志自己為什麼有資格“往高層次上帶人”,他也不忘吹噓一通他自己:“目前,全世界只有我一人在傳正法,所以我做了一件前人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我所講出來的道理是宇宙特性,是佛法的根本”。“我的法身多得不能用數字來計算,數不過來。多少人我都能管,全人類我都能管”。(《轉法輪》)

  李洪志為了證明自己是往高層次上帶人,信誓旦旦地對學員稱:“低層次上的這些東西不需要你練了,我們把你推過去,讓你身體達到無病狀態。同時我們再把低層次上所要打基礎的這些東西給你下上一套現成的,這樣一來,我們就在很高層次上煉功了。”(《轉法輪》)

  “很高層次”到底有多高呢?李洪志也吹噓了一番:“我們是按照宇宙演化原理修煉,按照宇宙的最高特性——真、善、忍的標準指導我們修煉。我們煉了這麼大的一個東西,等於是煉宇宙”。(《轉法輪》)

  李洪志為了讓弟子徹底放下思想顧慮,心甘情願地上他的賊船,還放言:“修煉是沒有任何條件的,要想修煉,那麼就修煉。”(《轉法輪》)

  李洪志的一通吹噓,總的來說有以下幾個意思:一是他是宇宙中最大的真神,可以將常人帶入天國,圓滿成神;二是吹噓法輪功是有史以來最大、最好的一部大法;三是說法輪功是往高層次上帶人的一部大法;四是修煉法輪功可使身體達到無病狀態;五是修煉無條件,不管有病無病,任何人都適合練法輪功;六是練功起點高,有他為弟子“下上”的法輪幫著修煉;七是修煉法輪功可使弟子成仙、成佛。李洪志將法輪功吹得如此神奇,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網羅人員。練法輪功的人越多,他賺的錢就越多,而且這些人將是他實現其政治野心的棋子。

  為了保證其陷阱不被識破,李洪志為此挖空了心思,想盡了招數,掩蓋陷阱。

  掩蓋招數一:設置門坎

  去人心、執著心是李洪志掩蓋“修神”的最主要的招數。這一招數在李洪志喊出“修神”、“圓滿”的同時就跟著用了上來,而且是李洪志一直掛在嘴上指責弟子的“法寶”。

  人世間養成了許多觀念,以至被觀念帶動著,追求著向往的東西……那麼所謂的美好的向往與願望也就成了永遠也得不到的痛苦執著的追求。(《走向圓滿》)

  去掉執著方可圓滿、方可成神。不少弟子為了去掉人心、執著心,放棄事業,放棄家庭,對人世間的一切柴米油鹽不聞不問,充滿希望地等待著師父許下的“五年圓滿”,“十年圓滿”。然而,在經歷了十幾年的“修煉”之後,弟子們為自己仍然沒有一點“神”的感覺而困惑、苦惱,對修神、圓滿產生懷疑,甚至對師父的法力產生懷疑時,李洪志卻又說:“人要修成神,在剜心透骨的去執著的這個過程中,大家想想,人會表現出什麼來?什麼都可能表現出來……互相責備,互相之間用人心排斥,各種所有的狀態,我告訴大家,都是對修煉形式不理解而產生的新的執著。”(《美國首都法會講法》)

  他還故弄玄虛地說:“我得給你設一些關,讓你放下那些心,放下那些包袱。一關一關的你不斷的放下執著與人心。”(《二零零六年加拿大法會講法》)

  對於弟子而言,修煉成神是具有誘惑力的,只要大法弟子一天不放下修煉成神的追求,李洪志就有辦法用“執著心”、“人心”的種種借口,讓弟子們無法怪罪大法和師父。雖然李洪志說過“我們已經在很高層次上練功了”,也說過“法輪是有靈性的東西”,但當圓滿日期應該到來之時,李洪志再也不談層次的問題,只是強調弟子該怎麼做,只是責怪弟子如何做得不好。將修神不成的責任完完全全地推到弟子身上。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gcz&aid=404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