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1/27 00:41:54瀏覽1331|回應2|推薦25 | |
最近組上來了新人,各有不同的個性,但特徵是大家都想有好的表現,想要留在這個單位,看到他們的模樣,想起自己當年的菜鳥樣,比較一下,他們似乎比較幸福哩! 不是要白頭宮女話當年,而是以前的網路沒有這麼發達、沒有廿四小時播不停的電視媒體,連通訊都不方便,尤其是採訪公家單位,下班後要想找公務員,真是難上加難,曾有數次晚上打電話到某單位官員家中,官員老婆一聽是個女生找她老公,再加上又是女記者,馬上沒好氣地說,「他睡覺了,不接電話。」任憑你再賠不 是,再拜託,也只有明天再說。如果官員去外面花天酒地,那更是不要想找到人,標準的下班不談公事。 人不好找,資料更難蒐集,以前只有「土法鍊鋼」,那有google大神呀,只有自己去找剪報、翻資料,到處打聽,問東問西的,連要份影印資料都不容易,因為影印紙貴呀,還好就是那時練就影印技術,以前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趁亂「摸」走某分資料,再找個隱密地點,請好心人士「罩」著,偷印資料,後來練到影印機壞了,都會排除基本障礙。 公務員用電腦後,好處是資料找尋更方便,壞處是有時資料不易偷瞄到,又要靠著四處問,找資訊人員聊天,才能破解箇中奧妙,也才能跟得上他們的語言。 看到新手上路,長官交代要多帶著他們,但每每苦口婆心講了半天,但似乎有的是有聽沒有見,或者是我的傳道功夫太差,其實採訪新聞要靠自己開竅,由一再地碰壁、挫折後,去練就一身鐵頭功的。 誠如江湖上說的「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我記得我的第一篇特稿是一位學長指導的,看到名字見報,真是感動得很,但至今不敢再看第二遍,除此外,一些同業先進的指點,也才讓自己開了眼界,同行間的爾虞我詐,以及是否有情誼,或者視如仇讎,也各有巧妙,唯有虛心地多聽多學習多問,勤快地採訪,還能有什麼呢? 前一段時間,台大新研所一名學生要做台北縣一件兒童個案探討,當時是我採訪的,她要問一些當時採訪的背景等,我找回約三年前的剪報,想想了過程,回覆給她後,自己倒是老想起採訪社會福利、社會局、社工員以及其他路線的種種,想起來,我曾花了相當多的功夫與社工員交朋友,取得他們的信任,後來他們在我面前根本不避諱地談某些個案,因為他們知道我寫新聞的分寸,這樣的互信一直維持得很好,我的新聞也沒有輸給他報。跟其中數位社工員還成為好朋友,相約老了以後,要去住老人公寓,一起打麻將防老人失智。 這樣的交情,絕不是三兩天可以培養的,也不是現在速成的新聞,能夠呈現的,但一切講求快速,網路電腦通訊發達,靠電話靠msn解決了及時新聞的問題,但似乎總少了人味,這些要如何去教呢?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