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10 23:53:21瀏覽1213|回應0|推薦4 | |
早一陣子突然看到報紙標題『母語教學宣告失敗』,滿有感觸。應該因為筆者讀書的時候,正值經歷母語教學政策前後,而身為一個出身於「英中」的學生,對這個政策卻另有一番滋味。 其實所謂的「母語/英語教學」,是真的以母語或英語為「教學」語言嗎?既然說的是「教學」,究竟是否問問真正「用家」──學生的吸收能力呢? 猶記得讀書的時候,因為要接受「英語教學」,所以看到某些英語「一般」的老師,要用蹩腳的英語,去講解其實挺繁複的經濟學概念。那些時候,便很想她用中文再來講解一次,否則最後還是要付錢給補習班。 只是「母語」不一定是對學生最好,因為真的見識過,某些同學需要用英語才能理解概念,所以對待「教學語言」的最正確態度,應該如鄧小平先生的名言:「不管黑貓白貓,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 不過,現在社會上對待「母語/英語教學」的著眼點,還是作為「應考語言」吧,結果變成了一個死結。 是殖民地主義遺留下來的問題也好,或者是社會太重功利亦好,本地的大學教育始終以英語為主導;社會上被認為最有前途的銀行業,英語也是最為通用。 既然社會已經為莘莘學子選擇了「標準」,各單位只能盡量配合,再加上政府表面全力推行,實際上執行無效的「強制性母語教學」,令到英中更形似「高人一等」,現在的報紙標題雖然令人心酸,卻是一個可以預料的事實。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