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西雅圖寧要好山好水,也不要快速道路
2007/05/07 11:42:59瀏覽7578|回應21|推薦142

引用文章蘇花高撕裂花蓮人

引用「聯合晚報」報導的這個標題,在今年也曾被「西雅圖時報」(Seattle Times)使用:「高架橋撕裂了西雅圖人」。也許西雅圖的例子和「蘇花高」的背景,不能相提並論,但其決策過程,是我在台灣從未看過的,故記下這次的經驗。

這要從一座「阿拉斯加路」高架橋(Alaska Way Viaduct)說起。這座高架橋於1953年興建,將近55年的歷史。這條高架橋貫穿西雅圖市中心,連絡西雅圖南北方向,是重要的貨物運輸公路,因此車流量很大,每天高達11萬輛(我看到一則報導,說台北的建國北路高架橋車流量最多高達每小時2千輛,若換算一天24小時,也僅有48千輛)。由於車流量漸增,橋齡也漸增,加上2001年西雅圖發生一次規模不小的地震,讓這座高架橋成為西雅圖交通的主要話題之一。

華盛頓州的現任州長貴格爾(Christine Gregoire)於2005年上任後,算是積極任職的州長。例如她在州政府進行一個 GMAP Government Measurement Accountability and Performance)的績效評量,讓政府各部門設定年度目標,於年底檢討,在州政府議會期間,各部門提交給立法委員的,不僅是預算,也要提出目標達成率,跟公司行號一樣,讓政府辦事效率透明化,算是很有新意的政策。對於交通專家不斷提出有關高架橋的安全警訊,這位問政認真的州長,自然也投入高度的關注,責成交通局花了3百多萬美金做出各種評估,最後認為將這條高架橋拆掉,重建新的高架橋,是最有經濟效應的方式。

州議會也促請西雅圖市議會通過高架橋的改建方案,否則必須提出替代方案。結果市議會提出的方案,是開挖地下公路隧道。市議會的理由,是地震發生時,隧道比高架橋安全多(1989年的舊金山地震使高架橋斷裂,造成傷亡)。

此外,西雅圖市中心有美麗的「海岸碼頭區Waterfront)。新建的高架橋面積將更廣,雖可讓更多車子通行,卻遮住了美麗的景色,若興建地下公路隧道,將可還原碼頭區美麗的風景。缺點是隧道的興建成本高達美金34(近新台幣1,132億),比高架橋的28(近新台幣932億,蘇花高興建成本為930億)高上許多。

儘管西雅圖市長尼可斯(Greg Nickels)認為西雅圖籌措財源不會有問題,但州長已擺明了只給28億,州政府不會補助額外的經費;其次,交通局針對隧道方案,另外花了3百萬美金去研究,發現隧道的設計功能,有些地方被裁定是不合法的設計,安全性堪虞,於是把這個替代方案退回。結果,同屬民主黨的州長和市長,卻在這個議題上,僵持不下。

去年底,州長向西雅圖市政府喊話(其實可以「逼迫」來形容),讓市民表達意見。西雅圖於是在今年三月,舉行了一場「通訊投票」,對象是所有的西雅圖市民。其實這次的投票有點「賤」,因為這個投票沒有法律效力,純粹是「傾聽人民的聲音」。如果市民多數贊成高架橋,那州長就有正當的理由,繼續進行下去。如果市民多數贊成隧道,議案中也明說了,州政府是不補助差額的,萬一西雅圖市向市民徵收,市民也無話可說。

西雅圖市民是在二月時,開始收到投票手冊和通知信。投票手冊說明有兩個議案,議案一是「地下公路隧道」;議案二是「高架橋」。投票手冊不但以圖畫說明兩個議案的定義,還分別列出兩種議案的優點和缺點。市民在確認地址無誤後,也要在表格中簽名後寄回去。

投票通知於二月底寄達,市民要針對這兩個議案,分別投下「贊成」或「反對」的票,然後寄回選票,或送到定點的收票中心。

投票結果,西雅圖市民以70%的反對票,否決了市長的議案一,卻也以57%的反對票,否決了州長的議案二。

議案一以懸殊比例否決,主因是成本高;此外,西雅圖市民早已耳聞波士頓被稱為 Big Dig 的新隧道,也是美國史上最貴的公路專案,銀子花了大把不說,目前漏水問題非常的嚴重,讓西雅圖市民心生陰影。

議案二僅以些微差距過半數,可見西雅圖市民在「交通便利」和「環境保護」兩者之間的掙扎。

兩個議案都被否決了,西雅圖市民要的是什麼?

這要提到另一個「程咬金」,名叫彼得史坦布儒克(Peter Steinbrueck),是西雅圖市議員,此人之父,正是大名鼎鼎的維多史坦布儒克(Victor Steinbrueck),也就是發起運動和提出議案,終至搶救「派克市場」成為保護古蹟的大英雄(見「西雅圖的百年歲月)。

彼得在媒體的採訪中,呼籲市民對兩個議案都說NO!因為西雅圖需要的不是更大的公路,讓更多車子通行;西雅圖要的是更多的綠地,更美麗的環境,能讓市民休憩,有更好的生活品質;車潮減少通過市中心,使都市噪音和汙染降低,環保更提升;西雅圖應該做的是公路的重新規劃和導向,讓運輸利用市中心外圍的道路。他指出加拿大的溫哥華市中心,完全沒有高架道路(全在外圍);也許溫哥華並非最方便的開車環境,卻是騎腳踏車、散步的最佳生活城市,而且公車更多,這是西雅圖應當學習之處。

彼得對兩個議案說「不」,當然也會提出替代方案。他認為拆掉高架橋後的空間,直接剷平成為平面道路,並建立大眾運輸系統,例如建立「公車快捷運輸」(Bus Rapids Transit),讓市民進出市中心以公車代步。彼得自己也幾乎都搭公車,即使現在當市議員都不例外。彼得這次的一呼百諾,對西雅圖的影響力這麼大,難怪會有「陰謀論」的耳語,說他想選下屆的市長。彼得立即撇清,連下一屆議員他都不連任,因為他想用更多私人的時間,投注在公共事務上。他還放話給州長,他會拼到「死前的那一口氣」,也要阻止新的高架橋興建。

否決這兩個議案,其實需要很大的勇氣。西雅圖的港口因為這高架橋的運輸便利而繁榮,若交通運輸造成不便,至少有12萬個與港口或運輸相關的就業機會,將受到嚴重的影響,更別提其他企業,是否會因為市中心交通不便,而決定遷移。這些變動因素,都會牽動西雅圖的經濟。只是西雅圖市民置身在「政治考量」的層層雲霧中,卻仍願意懷抱著「環境保護」的夢想。這個高架橋的最終方案,還要好一陣子才能明朗化。但願這次的投票,能提醒這些父母官們重新思考出不僅有效的解決方案,也能滿足人民、企業、環境的需求。

  

本文於57登上聯合新聞網首頁,意見評論|城邦論壇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nnytsenginseattle&aid=944128

 回應文章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時季常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公投的價值在公民教育的過程
2007/05/09 00:00

給桃麗絲參考:我們通常認為公投是一種民主,而民主是至高的,其實民主也可以是危險的。希特勒是經由民主產生的,殺害猶太人也是民主的決定(非猶太人所做的多數決民主決定)。

花蓮人既是地主,公投自然該由花蓮人來投,他們的聲音自然應該得到較大的重視。但是我認為公投的價值是在它的公民教育過程,而不在於結果。公投的結果最好是不要有強制性,尤其是對於爭議極大的議題。既然不要有強制性,那就沒有必要去煩惱非花蓮人要佔多少比例的問題。


桃麗絲的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台灣如果辦蘇花高公投
2007/05/08 17:42
是全國性質的公投,還是花蓮地區的公投,還是依比例公投,譬如說全國性佔多少比例,花蓮區多少比例?

wahhaha001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要是我投票
2007/05/08 13:09
也是2票都否決

uppu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Seattle
2007/05/08 12:43
真懷念住在西雅圖的日子,那才是人該住的地區,要是我中樂透一定會搬回去的。

珍妮曾在西雅圖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西雅圖的選舉資料說明,是中英文說明
2007/05/08 11:28

起因大概是因為上一屆州長駱家輝(Gary Locke),是華裔州長。我猜想是那時候開始建立下來的。即使這屆的州長是白人,部分選舉資料和看版,仍舊有中文說明--而且是中文繁體喔!

我於「在美國第一次投票」的網誌裡,有提到相關訊息。


taiwanmicke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介紹得很詳盡!!
2007/05/08 07:51
讓我想到Boston的"Big dig"和東京的小田急線!!新的都市計畫世界潮流都是要地下化,一方面把都會陸面空間還給市民,另一方面也減少噪音.不過,比較環境保護的概念,這又是另外一個議題了!!

蝶非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他山之石
2007/05/07 23:12

這位彼得˙史坦布儒克先生稱得上是環保的甘地

真希望我們也有一個像他這樣登高一呼的政治人物

而不是整天算記著有多少工程利益入袋的政客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請問
2007/05/07 22:12
照片中有中文說明的那張是什麼資料?

e822177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兩難
2007/05/07 21:24
環境保護和公共建設永是有一好就沒二好,怎麼取得平衡點也改驗著經營者的智慧
~讓我們一起去坐火車,體驗大自然,發現台灣之美~

NY220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Green
2007/05/07 20:19

When the plane is landing in Seattle, the best word to describe what we see is "green"!

Seattle is such a lovable and livable city, and I am sure its people know what they want.

Your article reminds me of a story... Many many decades ago, the new york city government wated to tear down an area and build a high way cutting through manhattan, and someone came out to advocate "No" and lead the people to reject this project...

And the area saved from destruction is... SoHo, one of the NYC signature neighborhoods nowadays.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